第24课《诗词曲五首》-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_第1页
第24课《诗词曲五首》-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_第2页
第24课《诗词曲五首》-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_第3页
第24课《诗词曲五首》-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_第4页
第24课《诗词曲五首》-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词曲五首诗词曲不同题材的特点。2.赏析诗歌的语言,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3.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学目标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乐府诗集》:《乐府诗集》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是汉朝时,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文学常识

汉朝时,北部边界时常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这首诗便是揭露当时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写作背景1.听诗歌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感情。

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zhǒnɡ)累累(lěi)。”兔/从狗窦(dòu)入,雉(zhì)/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chōnɡ)谷/持作饭,采葵(kuí)/持作羹。羹(ɡēnɡ)饭/一时熟,不知/饴(yí)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理解诗意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诗意:(我)十五岁就从军去征战了,到了八十岁才回来。回来的路上碰到一个家乡的人,问:“(我)家中还有什么人?”(家乡的人回答道:)“远处就是你家,(已是)松柏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进出出,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才路上前缀,用在某些称谓或疑问代词等前面坟墓众多的样子给狗出入的墙洞野鸡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诗意: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着野生的葵菜。拿捣掉皮壳的谷物来做饭,摘下葵菜来煮菜羹。菜羹和饭一会儿就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沾湿了我的衣裳。野生的谷子旅,职务未经播种而生这里指井台野生的葵菜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一会儿同“贻”,送给拿着这里指用蔬菜煮的羹诗歌理解1.《十五从军征》从内容来讲是一首什么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叙事诗

退伍老兵回家所见的凄惨景象。2.这首诗歌描写了老兵的返乡经历,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返乡经历: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急想回家,充满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心茫然3.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4.归途询问,远望家乡的句子是哪句?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5.“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体现了老人此时怎样的心情?环境描写,由远望到近看,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写出一派凄凉破败的景象,烘托了老兵心中的悲哀,揭露了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6.“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这两句描写了什么内容?又有何作用?进一步突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令人对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产生极度痛恨之情。

这首乐府诗运用白描手法叙述了一个应征多年的老兵的回乡见闻,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主人公家破人亡的凄凉遭遇,塑造了一个饱受战争摧残、晚景凄凉的老兵形象,控诉了封建兵役制度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诗歌主旨十五从军征从军之久:十五从军,八十始归回乡所见远望:松柏冢累累近看狗窦兔入、梁上雉飞中庭生谷、井上生葵处境心情板书设计羹饭熟饴阿谁东向看泪沾衣兵役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边塞诗人。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由于从军西域多年,对边塞生活有深刻体验,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其诗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著有《岑嘉州诗集》。作者简介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任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判官是他的同僚,要回京述职。众人在中军帐里摆开酒宴,为武判官饯行,岑参写了这首咏雪送人之作。诗以咏雪起,在咏雪中暗寓别情;以送人结,展现了雪中送人的奇景和深情。写作背景解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了送别的原因点明送别的对象诗歌体裁是歌行体表明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点明了歌咏的对象“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这既一首咏雪诗,也是一首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qiú)不暖/锦衾(qīn)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zhuó)。瀚(hàn)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yìn)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chè)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听诗歌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感情。理解诗意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诗意:北风席卷大地,枯草被吹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份就下起了大雪。忽然像是一夜间春风吹过,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盛开。雪花飘进珠帘里,沾湿了罗幕,穿狐皮大衣也不觉得暖和,丝锦被都显得单薄了。将军的硬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冰冷得难以穿上。一种牧草,干熟时变为白色这里指塞北一带的天空用珍珠缀成的帘子丝绸制作的帐幕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一种以兽角作装饰的弓拉开唐朝镇守边疆的长官穿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诗意:沙漠上纵横交错地结着百丈厚的冰层,万里长空凝聚着暗淡阴森的云。主帅在营帐里摆设酒宴送别归客,弹起了胡琴琵琶,吹起了羌笛。傍晚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冻硬,风也无法吹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地上只留下马行走的蹄印。指沙漠纵横交错的样子暗淡指主将宴请泛指西域的琴羌族管乐器领兵将帅的营门拉,扯飘动离开诗歌理解1.结合前面对诗句的理解,说说从诗歌的内容上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第一部分(1—10句)写漫天大雪中边塞的壮丽景象。第二部分(11—18句)写送别武判官时的情形。2.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描绘了哪四幅图景?以雪为线索八月飞雪图、军营酷寒图、军营饯别图、雪地惜别图3.找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景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边塞风光的,写出了怎样的特点。(课后习题一)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卷”和“折”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即”表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含有惊奇之感。“飞”,勾画出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图景。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环境恶。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以春景写冬景,既写出作者的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忽如”不仅写出“胡天”天气的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之态,而且再次传达出作者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浪漫色彩。4.赏析咏雪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5.作者是怎样写军营酷寒情形的?前两句从帐外写到帐内,写雪天寒冷的生活环境,突出戍边战士生活的艰苦。后两节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不仅写出了边关将士戍边生活的艰苦,更从侧面烘托了边塞天气的酷寒。这四句描写了四个反常细节,即“狐裘不暖”“锦衾嫌薄”“角弓难控”“铁衣难着”,刻画出塞外风雪的威严风骨,突出北方雪天之奇冷。6.描写沙漠雪景,表现环境之奇冷的句子是哪两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7.诗歌是如何写军营饯别的?诗歌先写主将帐中设宴送别的场面。然后写归客起程的情景。诗歌列举三种具有西域特色的乐器,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苍凉悲壮的豪气。8.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两句细节描写的作用。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9.诗的最后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这首诗以“雪”为线索,描绘了西北边塞特有的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之人的热烈场面,表达了诗人因朋友归京而产生的依依惜别与无限惆怅之情,烘托出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情怀。诗歌主旨送白雪歌武判官归京咏雪送别瀚海愁云雪中送友奇异瑰丽板书设计边塞奇丽雪景将士苦寒生活雄浑悲壮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他的词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意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与苏轼并称“苏辛”。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著有《稼轩长短句》。作者简介

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时年65岁。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南宋朝廷抵御金兵南下的江防前线。词人登临京口北固亭时,登高望远,触景生情,抚今追昔,不胜感慨,于是创作了这首怀古述志的著名词作。写作背景解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标题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地点和写作内容。词牌名有怀,有所感怀,表明这是一首抒怀之作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听诗歌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感情。理解诗意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中原地区指国家的兴盛和衰亡,朝代的更替。连绵不尽的样子词意: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之事呢?往事绵绵不断。如同这无尽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占据东南一方,征战不休。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对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指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占据力量能相抗衡的对手指曹操与刘备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军容整肃,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仲谋,孙权的字诗歌理解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以问句开头,引发怀古之情思,奠定全词悲壮深沉的感情基调。词人登临远望,由眼前美景引发家国之思,表达了对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怀念。第一次设问,问的是江山,壮丽河山,风景不再,山河变色,怀念故国。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这三句是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化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词人无奈、伤感、抑郁的情感。第二次设问,问的是兴亡,纵观千古成败,哀伤时事。3.下片对孙权的描写有何作用?突出孙权年少有为、盖世武功,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第三次设问,问的是英雄,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借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4.叠词能够突出意象的情态,结合词作,从韵律、内容上谈谈“悠悠”的好处。在音韵上,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律美,又与下文“滚滚”相和;内容上,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寓意深长。

这首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建功立业、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婉转地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无能、苟且偷安的愤懑之情以及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诗歌主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望神州

北固楼千古事

长江流下阕怀古万兜鍪战未休谁敌手孙仲谋讽刺当朝上阕写景板书设计借古讽今触景生情过

洋文天祥作者简介

本诗作于1279年。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抗击元军兵败被俘。次年,囚禁文天祥的船队经过零丁洋时,元军一再逼迫他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不从,写下此诗以明志。写作背景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听诗歌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感情。理解诗意诗意:当年历尽艰辛因精通经书而被起用,兴兵抗元四年,战事逐渐消歇。国家支离破碎好像风中的柳絮,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的浮萍。指遇到朝廷选拔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祐四年中进士第一名指战争。干和戈本是两种兵器。稀少。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四周年。从德祐元年起兵抗元至被俘恰是四年。形容大宋国势如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写此诗后不久,南宋流亡朝廷覆亡。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词意:(当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中悲叹自己的孤苦无依。自古以来人活在世上谁能不死?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彪炳青史。在今江西万安境内赣江中,水流湍急,极为险恶。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兵败,经惶恐滩退往广东孤苦无依的样子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所以称之为“汗青”。这里指史册。诗歌理解1.概括诗歌每一联的主要内容。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颔联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颈联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尾联写诗人捐躯报国的决心。2.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一是自己20岁时,由科举走上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3.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将国家危在旦夕和个人命运比喻成狂风中的柳絮和骤雨里的浮萍,形象地写出了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4.颈联巧借地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处境和心情?诗人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一语双关,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上句追忆当年兵败时忧念战事的心情,下句慨叹眼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5.《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试结合全诗及作者生平,谈谈你的理解。(课后习题二)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被俘,途经零丁洋时,元军逼迫他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他写下了这首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诗人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把个人的经历与作者的命运紧密相连,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诗歌主旨过零丁洋忆往昔:回顾一生深挚沉痛叹如今:国破家亡坎坷心酸谈感受:追忆过去悲愤忧惧抒壮志:直抒胸臆以死明志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板书设计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张养浩(1269~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兼长诗文。初为山东东平学正,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政等职。直言敢谏,曾因上书议论时政遭贬黜。至治元年(1321年)弃官还乡,以词曲诗文自适,朝廷数召而不就。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应召任陕西行台中丞,致力救灾,劳瘁而死。作者简介

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振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写作背景散曲,是金元时期兴起的一种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散曲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都是有标题的小令。本篇“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文体知识解题山坡羊·潼关怀古曲牌名交代了写作的地点这是一篇怀古抒怀之作,是散曲中的小令。凭吊古代遗迹,追怀古人古事,抒发作者的情怀。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听诗歌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感情。理解诗意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