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距离说范文_第1页
心理距离说范文_第2页
心理距离说范文_第3页
心理距离说范文_第4页
心理距离说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距离说【原文】摘自《文艺心理学》朱光潜什么叫做“心理的距离”呢?我们最好举一个实例来说明。比如说海上的雾。乘船的人们在海遇着大雾,是一件最不畅快的事。呼吸不灵便,路程被耽搁,固不用说;听到若远若近的邻船的警钟,水手们手慌脚乱地走动,以及船上的乘客们的喧嚷,时时令人觉得仿佛有大难临头似的,尤其使人心焦气闷。船像不死不活地在驶行,茫无边际的世界中没有一块可以暂时避难的干土,一切都任不可知的命运去摆布,在这种情境中最有修养的人也只能做到镇定的程度。但是换一个观点来看,海雾却是一种绝美的景致。你暂且不去想到它耽误了程期,不去想到实际上的不舒畅和危险,你姑且聚精会神地去看它这种现象,看这幅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这平谧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被它盖上一层面网,都现出梦境的依稀隐约,它把天和海联成一气,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握住在天上浮游的仙子。你的四围全是广阔、沉寂、秘奥和雄伟,你见不到人世的鸡犬和烟火,你究竟在人间还是在天上,也有些犹豫不易决定。这不是一种极愉快的经验么?这两种经验的分别完全起于观点的不同。在前一种经验中,海雾是实用世界中的一片段,它和你的知觉、情感、希堵以及一切实际生活需要都连瓜带葛地固结在一块,成了你的工具或是你的障碍。你的全部实际生活逼得你不得不畏危险,逼得你不得不求平安,所以你不得不讨厌这耽误程期带危险性的海雾。换句话说,你和海雾的关系太密切了,距离太接近了,所以不能用“处之泰然”的态度去欣赏它。在后一种经验中,你把海雾摆在实用世界以外去看,使它和你的实际生活中间存有一种适当的“距离”,所以你能不为忧患休戚的念头所扰,一味用客观的态度去欣赏它。这就是美感的态度。【评析】文段对审美态度中的“心理距离说”进行了举例说明。对于海上起雾,乘坐在船上的人因为海雾可能会影响行程,甚至可能会对航行造成危险,心理与海雾——景的距离较近,导致无法产生美感态度;而同样对于海上起雾,不考虑其对行程和安全的影响,心理与海雾——景的距离较远,只对景本身进行观赏,就能产生美感态度。“心理距离说”指出人需要与物有一定的距离才能形成审美体验,产生美的感受。当事物与人有切身利害关系时,事物成为人的工具或障碍,不可能产生美感态度;只有当事物与人没有利害关系,人能摆脱实用态度去观赏事物时,事物才能变成景物,人才能由此产生美感态度。朱光潜对审美态度中的“心理距离说”是对康德美学的延续。康德美学摆脱前人讨论美的主客观性问题,转而开始讨论作为人的主体性活动“审美”,并提出审美活动遵循“无利害而生愉快”“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无目的的又合目的性”三条原则,即审美对象对于审美主体(人)来说没有利害关系但能使人产生愉悦感,审美获得的美感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普世的概念却在每个人心中都会认为这种美感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人对于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并没有特定的目的却又合乎于人们的美感来作为审美活动的确证。“心理距离说”就是对康德审美活动三条原则中第一条“无利害而生愉快”的进一步阐发,解释了“无利害”是通过“心理距离”来落实的,“无利害而生愉快”其实就是“距离产生美”。利害心产生实用,它会要求着我们不断解决问题,达成需要;而无利害之心才能产生美的感受。但我们可以说美的感受需要无利害心才能产生,却不能说无利害心一定可以产生美的感受,因为美感体验不仅需要距离产生的审美态度,同样需要经过训练才具有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和我们其他能力一样,有天生的初始部分,也有需要不断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才拥有的更高层次的部分。这与我们一般的处世活动是一样的,既需要对应的心理状态,也需要一定的能力,包括先天的和后天的能力,只有这些素养都同时具备,我们才能真正获得特定的体验,领悟更高层次的真善美。

心理距离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distance)是一种社会心理学术语。个体对另一个体或群体亲近、接纳或难以相处的主观感受程度。表现为在感情、态度和行为上的疏密程度.疏者心理距离远,密者心理距离近。来源于美学。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心理距离目录1概念2概述3概念背景4关联5辨析6中国相关7问题8研究发现概念2009年7月,据《科学美国人》网络版报道,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对问题产生"心理距离"有助于提升创造力,让人们更宏观、更全面地考虑问题,从而使难题更有可能得到解决。概述心理距离是一种解释美感的概念,它意指美感的产生,是来自于观赏者主观感知与艺术品之间的心理距离。设喻者在情感方面对本体怀有关心、热爱、同情、怜悯、留恋、怀念、钦敬、崇拜等善意情感或怀有厌恶、憎恨、愤慨、冷漠、鄙弃等恶意情感。心理距离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物质存在形式看,体现为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从人文社会特征看,体现为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在大众传播中,心理距离存在于传播者与受众、传播者与被反映对象等多个方面,它是构建传受关系的基础。正确认识和把握心理距离,是形成和谐的传播关系、实现理想传播效果的条件。概念背景二十世纪前半期,爱德华·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在西方美学界具有巨大影响。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三条:首先是由于该学说与康德、叔本华美学传统的独特关系。从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哲学美学经历了从审美趣味说逐渐向审美态度说的转变。康德、席勒和叔本华的美学,清楚地显示出审美态度说产生并取得主导地位的过程。狄基在该书的"审美的起源"一章中,简明扼要地描述了十八世纪在洛克影响下的英国三大趣味论者哈奇生、博克和休谟的思想,进而讲了康德论证趣味对象的主观性,从而成为审美学说的一个转折点。布洛距离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用一种简明、形象而直接的比喻说明审美感受。读者无须去理解和适应一个庞大而晦涩的形而上学体系,再把自己的感受纳入到这个体系的框架中去,并根据这些例子体会和理解一条原理("心理距离"),进而将之运用到艺术和审美的各个方面。由于这种特点,布洛的思想很容易为哲学美学圈子外的一般艺术评论家和普通读者所接受。其次、布洛似乎解决了当时困扰美学界的一个大问题。美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而美学作为一个学科,总希望能为之找到一个普遍适用的原理。自从费希纳提出"自下而上"的方法以后,过去那种求助于思辨哲学的做法已不灵了。旧的被破除之后,人们对新的东西产生了一种期待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既保存了哲学的部分结论,又兼容当时追求科学性的时代潮流的思想最能赢得人们的共鸣。由此,他创造一个了可以对之进行多种多样解释的"心理距离"概念,这在当时具有挽救美学这个学科的含义。再次是他对"准科学"态度。布洛主张在美学领域采用科学方法。他自己就做过多年的审美心理学实验。但是,在一个心理学仍不成熟的时代,严守当时的心理学方法不会给他的研究带来什么好处。当时最流行的是行为主义,讲的是"刺激-→反应"和数据统计,和美学似乎根本沾不上边。布洛对这种方法进行了批判,坚持更为传统的内省心理学的方法,尽管如此,他的试图使美学科学化的意愿,仍然给当时的学术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范畴美学的"心理距离"1912年,任教于英国剑桥大学的瑞士心理学家布洛(EdwardBullough,1880-1934)在英国心理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作为艺术的一个要素与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的文章,正式楬橥了心理距离的概念。布洛认为,美的纯粹客观性并不存在,使用客观标准、准则和范畴来界定美,将会抹杀掉许多丰富多彩的美感事实,因此他主张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说明美感乃是出自于人们对艺术品的观赏所产生的心理效应,而此效应则是生于心理距离。心理距离并不是指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而是观赏者对于艺术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所保持的距离。这种距离由于消除了观赏者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得美感有利于快感,因此使观赏者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然而,若是主客体在心理距离上失距了,例如差距或者超距,则不会获得美感。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影响了其后50年美学理论的发展。美学研究者薛尔本(DonaldW.Sherburne)即说:"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已经在美学思想上成为了一个经典的理论。"贸易学的"心理距离"贸易学上的心理距离说,可源自1956年Beckerman的提出。此说主张心理距离会影响某些心理层面的因素,而干扰公司和市场间的资讯的决策或重视程度。心理距离的长短取决于资讯获得的多寡,或者如产业差距、员工教育、主管出身、公司成长背景、异地商业文化等的不认同,造成心理距离过大,信任不足,皆会影响决策的行为。人与人的"心理距离"身态语言学专家们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一种心理上的"警觉",即人的"势力范围"感觉。每一个人以自我为中心,并向四周扩张、形成一个蛋形的心理防御空间,一旦其他人侵入,就会引起他(她)紧张、警戒和反抗。越是陌生的人,彼此之间距离越远,身体之间的间隔也就越大。反之,则心理防御空间距离就会逐渐缩短。例如,正常的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最为亲密,所以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能缩小到零,即产生肉体间的紧密接触,渴望进行心灵上的亲密沟通。关联心理距离熟悉程度人们已对"心理距离"的一些方面和在布洛以后许多学者对这个学说的理解发挥和批判作了分析。人们也看到,"距离"的隐喻可以而且也实际上被人们广泛地运用。这些运用和推广,有些已与布洛毫无关系,人们只是利用这个词的表述力来组织自己的意思而已。但是,有些方面的推广和运用,还是可以直接溯源于布洛,他对空间、时间和熟悉程度的论述就是如此。心理的距离这个比喻来源于实际的空间距离。但是,布洛力图说明相反的过程。他说,有一种"实际的空间"距离,即艺术品与观赏者之间的距离,有一种"再现的空间"距离,即作品中的空间距离(绘画的透视)。两种空间距离的区分涉及到雕塑中的圆雕和浮雕探讨的一些具体问题。布洛只提作品产生的时间,而没有提作品中的时间("再现的时间"),应是他的疏漏之处。他认为,这些种类的距离是他所主张的"心理距离"概念的"相当特殊的形式"。因此,一般的形式是"心理距离",而实际的空间和时间的距离,只是"心理距离"的特殊表现。实际上,这些讨论并不与美学的基本原理或与布洛所说的作为"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有关,而是一些具体的审美欣赏现象。观赏景色,并不是远景总胜于近景。文艺也并非仅仅如朱光潜所说,适应时代和社会要求的新文艺层出不穷,味道也不错。文艺作品本来就是为当时人所作,得到作品直接接受者的认可,是作家艺术家的直接目的。酒的窖藏是生产工序的延续,而文学艺术作品除了反复修改和推敲外,并不需要窖藏这道生产工序。经验公式1、心理距离DD=q·L/(T·S)q表示加权系数,依环境及心理状态而定;L表示物理距离;T表示时间,以年代为单位(距离与时间总是相对相关);S表示通道横截面积的总和,亦即心理开放度。心理距离与物理距离正相关弱作用,与彼此的认识了解程度以及双方的心理开放接纳度负相关强作用。2、物理距离LL=vtv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式,可以用速度来描述此种方式的快慢。t表示一次有效信息传递所需要的时间。一次有效沟通所需要的时间取决于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沟通双方的实际物理距离。心理传递的方式我们可以用传递方式的速度来表示。比如古代的飞鸽传书,驿站,烽火,以及现代的呼机,电话,即时沟通的各种软件。我们明显可以看出飞鸽传书的信息传递速度没有电话快,打电话这种信息传递的方式就优于飞鸽传书。我们再来看下实际的物理距离是如何影响有效沟通所需要的时间的。如果传递方式相同,则距离越远,时间越长。当然如果传递的速度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则这个物理距离似乎可以不予考虑,比如当下说的地球村。而对于古代的飞鸽传书可就需要考虑物理距离了。辨析距离的二律背反(theantinomyofDistance)当布洛说心理距离的作用在于"否定"与"阻止",从而去除事物的实用方面和人们对它实用态度之时,他讲的都是主体方面的一种心理力量。他讲在此距离行动的基础之上提炼人们的经验,即他所谓"肯定的方面"时。依赖的还是一种心理力量。当然,这两股力量并不是一股把客体从主体那里拉开,另一股把客体拉向主体,结果造成两者相互抵消。布洛的意思更像是一股力量握住筛子,另一股力量把面粉往筛子上倾倒,得到的结果是过了筛的精细面粉。这两股力量都是主体方面的心理的力。是否仅仅依靠对心理的阐释就能解决一切美学问题?布洛在论述时有自相矛盾的现象。为了确立"距离行动"的重要性,认为"距离行动"能使人们形成一种与实用态度完全不同的审美态度。运用这种审美态度来观照世间万物,世界就变成美的了。同样的一个物体,用日常实用的态度来观看它,它并不美,而经由距离行动而用审美态度来观照它,它就变成美的了。因此,事物的美不是由于它本身的性质,而是由于人对它的态度,具体地说,是人面对该事物时的"距离行动"。然而,即使在这个思想框架内,仍可能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乔治·狄基曾把审美态度区分为"弱形式"和"强形式"。"弱形式"认为,一种知觉或意识的方式是把握和欣赏一种独立于那种知觉或意识方式之外的对象所拥有的审美特征的必要条件,而"强形式"则认为,某种知觉或意识方式把一种审美特征强加在(任何)对象之上。中国相关在中国,"心理距离"说的影响主要归功于朱光潜的介绍。在朱光潜早期思想中,"距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查朱光潜的《悲剧心理学》,几乎每一章都有"距离"的影子。在《诗论》等著作中,包含着一种经他引申发挥了的"距离"思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在1956年发表的《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一文中,表示要"把自己的思想上的陈年病菌彻底清除掉",对包括"魏晋人"的人格理想和克罗齐、立普斯等几乎所有他过去介绍过的西方人的美学思想,都一律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唯独对"距离说"仍情有独钟。朱光潜说是他自己歪曲了这种思想,而这思想本身则"并非没有一点道理"。在觉今是而昨非,仿佛前半生都是白活的情况下,仍不忘为"距离说"作辩解,对此说的信奉程度可见一斑。问题"心理距离"说所碰到的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在审美欣赏时,是否"插入"了"心理距离"?布洛从海上遇雾的例子开始了他对"心理距离"的阐述。在那个主要依赖海船作世界旅行工具的时代,海上大雾,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极不愉快的经验。(注:布洛论"心理距离"的论文发表的同一年(1912年),发生了泰坦尼克号海难,这有助于说明布洛举这个例子在当时的实际意义。在这个依赖飞机作长途旅行的时代,理解这个例子可能已较少切身感受。对不可预见的危险的担忧,对轮船误期的焦虑,再加上潮湿的空气,水手们紧张地在船上跑动,汽笛尖利的声音此起彼伏,这一切都使人们的旅行兴致全无。但是,假如换一个角度看,也许你会看到下面这幅景色: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这平谧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被它盖上一层面网,都现出梦境的依稀隐约,它把天和海联成一气,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握住在天上浮游的仙子。你的四围全是广阔、沉寂、秘奥和雄伟,你见不到人世的鸡犬和烟火,你究竟在人间还是在天上,也有些犹豫不易决定。布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