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县石器考古调查简报_第1页
山西洪洞县石器考古调查简报_第2页
山西洪洞县石器考古调查简报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洪洞县石器考古调查简报

洪洞县位于山西省临汾盆地北端,靠近汾河西岸。1984年2月,我们在赵城附近的汾河两岸进行旧石器考古调查的过程中,在赵城乡以东的耿壁村和侯村,发现了两处文化内涵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前者属仰韶文化,后者属龙山文化,两处遗址间隔约有2公里(图一)。由于时间关系,只对这两处遗址作了初步的调查,采集了一部分陶器和石器标本,现将这次调查收获报告如下。一、红陶质红陶物质位于赵城乡东北5公里的汾河东岸二级台地上。东靠霍山、西临汾河,南北均被农田所占,海拔高度约为560米。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从断崖观察,文化层的厚度一般在40-80厘米左右。土质较硬,呈红褐色。采集的陶片中,能够辨认器形的有钵、尖底瓶、罐、盆、釜等,现分述于下。钵6件。泥质红陶。均为口沿部残片。按口沿可分为二式。I式为敛口,浅腹;II式为大口,腹较深,近口处较直。沿部均施一条宽带彩绘,分黑色和褐红色。盆4件。均残。分细泥质和泥质两种,红色,皆为敛口,但沿部有所不同。一件宽沿微侈,施彩。另一件沿外侈,方唇,不施彩。还有一件敛口平唇,口部饰一条附加堆纹,不施彩(图二,4)。罐4件。均为口沿和器底残片。除一件为夹砂褐陶外,其余为泥质红陶。按形制可分二式。I式,敛口,侈沿(图二,1);II式,沿宽而高。尖底瓶6件。残。小口双唇,束颈,肩下饰线纹,细泥红陶(图二,2)。釜2件。残。敛口侈沿,圆唇,鼓腹,夹砂褐陶,有烟熏痕迹,作炊具(图二,3)。采集的陶片中,有不少彩陶片,绝大多数为细泥质红陶,施黑彩,属钩叶圆点纹类。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了几件磨制石器和打制石片。磨制石器均系残断件,有石斧、石锛,原料为石英砂岩。二、石质品的种类位于赵城公社东南3公里,北距耿壁村仅2公里。遗址地处汾水以东,霍山以西的山前丘陵地带,东高西低。面积约40万平方米。地表散存着大量陶片,俯拾皆是。四周的断崖上均暴露出文化层,厚约1-3米,内涵丰富。我们从地表及断崖的灰层中采集了不少的陶片和石器,陶器有鬲、斝、罐、盆、瓮、豆等。现将陶器选介如下。鬲9件。夹砂灰陶。均残。采集的数量较多,一件器形较大,足上端外侧贴一泥饼,鬲足肥胖(图三,6)。一件侈口高领,领下饰对称鸡冠耳,通体饰绳纹(图三,3)。一件直口直领,沿下饰对称钮,通体饰绳纹。一件侈口高领,折沿,陶胎较厚,约1厘米,通体饰绳纹。一件器形较小,腹间饰附加堆纹。还发现一件带把鬲的把,饰粗绳纹。斝3件。夹砂灰陶。残。多数为罐形斝,下附三个袋状足,通体饰绳纹。罐17件。泥质灰陶。均残。采集数量最多,形式也较多,可分为五式。I式,圈足罐,腹微鼓,圜底下附带有四个镂孔的圈足,直径为29厘米,器表饰绳纹(图三,1、7);II式,折腹罐,高领细颈,沿微外卷,折腹而鼓:器表饰竖直条纹;III式,折沿罐,折沿平唇,高领小口,肩部为素面磨光,肩以下饰斜直条纹;IV式,小口罐,高领,口微外侈,腹微鼓,磨光黑陶;V式,大口罐,高领折沿,领下饰斜直短条纹。还有一种夹砂折肩罐,素面灰陶。瓮6件。均残。一件瓮足,圜底下附三空足,空足内有小泥球。器底粘有石灰,饰斜直粗绳纹,泥质褐陶。一件为敛口,鼓腹,间施对称器鋬,腹下^饰细绳纹,泥质灰陶(图三,2)。一件腹间施对称短钮,腹部以上为素面磨光,腹下饰斜蓝纹。豆5件。残。浅盘,沿宽平折,盘径18厘米,盘内磨光,盘外壁饰浅绳纹,泥质黑陶(图三,4)。还有一种浅盘敛口式豆。盆6件。一件较完整,敞口平折沿,浅腹斜直壁,腹壁外饰有浅绳纹,口径24.5、底径14.5、高6.4厘米(图三,5)。另一件盆口沿,敞口,折沿而宽,口径28厘米,沿下饰附加堆纹,泥质灰陶(图三,8)。异形三足器1件。残。圜底附三足,三足的形状很特殊,其形状呈凹形似把手(图三,9),长约13.5厘米,宽约3.5厘米,足底呈一近长方形的平面,素面,夹砂灰陶。在侯村遗址还采集了一部分石制品,均为打制石器。这些石制品的原料多为角闪岩,少数为石英砂岩。打制方法皆采用直接打击法。石制品按其形制大致可分为石核、石器和石片。石核6件。大小不等,形制也不规整,有单台面和多台面石核之分。单台面石核4件,台面分别利用自然台面和石片疤,其上均保留有小范围的砾石面。其中一件核体较大,重约8500克。台面为石片疤,台面较平,台面角较小,说明尚可继续打片(图四,1)。另一件石核,轮廓似漏斗状,也是利用石片症疤作台面,核体上留有几个不甚规整的石片疤。多台面石核2件,是近似球状形的石核,工作面上石片疤多短宽,深浅均有,打片从多个台面进行,台面角锐钝不一。石器8件。可分刮削器、尖状器和砍斫器。刮削器4件。均采用形状不一的石片加工而成,加工比较简单粗糙。加工的部位是在石片的一侧或两侧,按其刃缘的形态,可分直刃和凹刃。还有一件属周身加工。尖状器3件。均用厚石片制作。尖部的断面呈三角形,尖部短宽,加工较粗糙(图四,2)。其中一件较为典型,为短身钝尖,长5.5、宽8、厚2厘米,两侧均作加工,由劈裂面向背面加工(图四,3)。砍斫器1件。残断。用厚的石片加工而成,长18、宽9、厚3厘米,刃缘呈弧形,由两面加工,加工痕迹很明显(图四,4)。石片12件。基本上属锤击石片。在这些石片中长大于宽的石片居多。三、侯村遗址的发现耿壁遗址的陶器制法采用手制,部分口沿经慢轮修整,器壁厚薄匀称,质地细腻坚硬。以细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红陶和夹砂褐陶次之。纹饰主要有线纹、篮纹和附加堆纹。彩绘主要用黑色,也有个别器物饰红彩。彩绘花纹有由宽带、弧线、钩叶圆点等图案所组成。从采集的双唇小口尖底瓶、钵、盆以及彩陶花纹来看,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同类器型基本吻合①1。因此,我们认为耿壁遗址的文化内涵应属庙底沟类型。侯村遗址的发现,是近几年来山西省继陶寺遗址②2发现后的又一重要收获。它范围大,文化堆积厚,包含物也很丰富。从采集的器物看,种类虽不多,但文化内涵很值得注意。陶质较硬,陶胎较薄,器形也比较规整。主要为火侯较高的泥质灰陶和磨光黑陶,夹砂灰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纹饰主要是绳纹和篮纹。以鬲、罐、斝、釜为主要炊具,容器则有折肩罐、圈足罐、平底盆、三足瓮、豆等。以平底器和三足器为主,圈足器只有罐和豆。无论从陶质、纹饰和器形来看,它们都具有陶寺类型的风格③。如:侯村遗址的双钮鬲与陶寺遗址的IVT404:④:11、绳纹圈足罐与IIIH303:22、浅盘宽沿豆与M3073:14、敞口平底盆与M296:1的同类器形相似。因此,我们认为该遗址的相对年代与陶寺遗址早、晚期相当。异形三足器的发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我们看到的资料而言,此类器形属首次发现,起码在山西是如此。可惜的是残缺不全,已看不出整体面貌,但此器属夹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