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南陵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南陵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南陵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南陵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南陵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诊断练习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题园”的区别。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更在于雅俗。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以两处题名指出了这一观念的问题,在“曲径通幽”,宝玉言之“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这自然是常说的“古雅”了;而在“沁芳桥”,宝玉又不喜欢别人那些“述古”的名字了。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曰陈旧,二曰犯忌,三曰“不中”。所谓陈旧,就是用典太过俗滥,了无新意。如众人到了潇湘馆时,论此处匾该题四字。有人说:“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道:“睢园遗迹。”贾政道:“也俗。”二者一处用《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典;另一处用睢园,即汉梁孝王“绿竹荫诸”的菟园之典,都同潇湘馆最点景的物“竹”有关,也算应题,为何被政老称“俗”呢?主要在于,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典故,几乎已经是陈词滥调了,而由自我妙思所感知的此处景致之独特也自然不可见了。犯忌者,多是同政事人情相悖之意。这看似同雅俗无关,但所“雅”者,乃是寓于此间而得其遗世独立之精神;若不能意会禁忌之“度”,便是同时俗产生了冲突,难得独我之幽趣了。一犯在违制。如“蓼汀花淑”一景,有人拟出“秦人旧舍”,宝玉立即指出“背谬了”,桃花源之典故,本是讲“为避秦乱”而隐居的一村人,他们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无疑暗藏着对政治的不满。二犯在重名,“稻香村”最初有人题名“杏花村”获得众人赞赏,贾政却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三犯在“颓丧”。在蘅芜苑一处拟联,有人道:“麝兰芳霭科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众人指出“斜阳”二字不妥,那人便引古诗“蘼芜满院泣斜阳”句,众人皆云:“颓丧,颓丧!”所谓“不中”,就是本来显然需要提及的点题景物,没有说准或者说满了,或者明明没有的景致,却在匾额和对联中生造出来。前者如怡虹院之处,有人提出“蕉鹤”,有人提“崇光泛彩”,宝玉就说“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后者如在蘅芜苑中清客们的“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三程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二联。说“不中”是“俗”,似乎也有些不妥,但是“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真正的“命名”乃是根据“此景”各种幽致深蕴而从生命经验中流露出来,而非为了炫耀自己的文学才华而生搬硬造出来的。从根本上讲,“不入俗”之难在于不能回到自我观照的世界中来,而只在“外部”的典故、概念和比拟中打转。在这一回中,尤其彰显宝玉才华的,或者说特别表露出“雅”的含义的,是连贾政也比较欣赏的“沁芳”桥之命名以及“蘅芷清芬”的对联。“沁芳”之名拟出后,贾政的态度是“拈须点头不语”,脂评“六字是严父大露悦容也”。宝玉在评价前人时已提出,“雅”虽要切景,但却不能太“实”,而是要“蕴藉含蓄”;而其“含蓄”处,却是一种真正的“实在”。之所以“含蓄”,乃在于命名不能是对眼前景致的一般描述或比拟,而要将自我的生命经验沉浸于作为整体的园中世界,并前追古人之生命,将之也化入此刻自我的生命中来。所谓“无有一字入俗”,其实就是将自我作为存在者的“主人”去面对真实的世界,面对真实的此刻的显现。然而古今鲜有人可做到极致,又知这一“真实”是极难寻找的。这一回的叙事展现出,对真实的意义的寻找乃是基于对许多“不真”的表达的涤除与反省,在这种反省之后重新回归到本真的存在中来,回归到在此的自我中来,世界的“真”使从被遮蔽的俗套和成见中显露现身了。(摘编自李溪《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从<红楼梦>第十七回看文人园林》)材料二:中国古代园林是文人读书治学的场地、修身养性的乐土、结社雅集的处所和文学创作的基地。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拙政园来源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守拙归园田”;沧浪亭的“沧浪”二字取自屈原《渔父》中的典故,园中临水的“观鱼处”得名于《庄子》“观鱼于濠梁之上”;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拙政园“留听阁”用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意。园林中的对联、刻石对仗工整,寓意深远。留园五峰仙馆题有“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这与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园林散文、题园诗赋是古典文学与园林的另一种结合形式,如《阿房宫赋》《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笔下“大观园”更是将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推向了高潮。(摘编自袁圆《从<红楼梦>大观园看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材料三: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对大观园各处命名的品评鉴赏,依据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雅俗之辨。B.“稻香村”拟题“杏花村”获赞赏,贾政却认为不宜用“杏花村”这类已有实指的名字。C.“淇水遗风”“睢园遗迹”被认定为“俗”,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D.因为认识到园林命名的关键因素,张岱提出了“无有一字入俗”的园林命名的最高标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蘅芜苑处宝玉化用旧联拟对“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是为了证明“编新不如述旧”的观点。B.园林中匾额和对联为了追求文辞华美,从而生造出此地没有的景致,这不应该归于“俗”的命名方式。C.《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关于匾额和对联命名的记述,展现了园林命名是如何在一种细致的审思及体悟中诞生的过程。D.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因为出自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会引起游人“不中”的感受。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的一项是()A.古典园林中洞门有种“穿越”性,“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与古人造园反复借用的“桃花源”意境有关。B.未来的园林设计建造者,要想提高园林艺术的理论水平,必须广泛地阅读中国古典园林文学,站在更高层次上来鸟瞰园林艺术自身。C.宋代司马光定制过一套古代衣冠,“人独乐园,则衣之”,表达对董仲舒、陶渊明、王子默,白居易等七位先贤的敬慕。D.“园林文学”是园林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掌握园林文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培养园林类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一自然段的论证思路。5.《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桥上亭的拟名先是“翼然”,后改拟为“泻玉”,最后改拟为“沁芳”。请结合材料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案】1.D2.C3.A4.首先通过引用张岱名言以及与现代“主题园”的对比,表明园林命名的关键在于雅俗;然后以“曲径通幽”和“沁芳桥”两处命名为例驳斥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的认识,指出《红楼梦》第十七回所涉园林命名用典之俗有三个角度。5.(1)“翼然”有“不中”的缺点,不如“泻玉”更切合实际;(2)“泻玉”粗陋不雅,犯在违制;(3)“沁芳”既切景又没有太“实”,做到了“蕴藉含蓄”,体现出了“雅”的真意。【解析】【1题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因为认识到园林命名的关键因素,张岱提出了……”说法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一段只是说“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可见张岱提出这一标准与是否认识到园林命名关键并无因果关系。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为了证明‘编新不如述旧’的观点”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从根本上讲,‘不入俗’之难在于不能回到自我观照的世界中来,而只在‘外部’的典故、概念和比拟中打转。……‘雅’虽要切景,但却不能太‘实’,而是要‘蕴藉含蓄’;而其“含蓄”处,却是一种真正的‘实在’”和材料三“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可知,此处证明的是“雅”不仅要切景,还要含蓄蕴藉。B.“这不应该归于‘俗’的命名方式”说法错误,由材料一第四段“‘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可知,这种为了追求文辞华美生造出此地没有的景致也应该归于“俗”。D.“……因为……会引起游人‘不中’的感受”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可知,应该是给人“中”的感受。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材料二中提到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如“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A.洞门“穿越性”是与“桃花源”意境有关,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B.是对园林设计建造者的要求,与园林造景和诗文关系无关。C.是司马光对先贤的敬慕,与园林造景无关。D.是“园林文学”的概念知识,与园林造景和诗文关系无关。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共四句话,第一句“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题园’的区别”,这是引用张岱的名言,同时将张岱的观点和现代“主题园”进行比较,第二句指出二者的区别点,“后者……而园林命名的关键……更在于雅俗”,指出园林命名的关键在“雅俗”,这两句为第一层;第三句先指出“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接着列举《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两处题名驳斥这一观点,最后以“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曰陈旧,二曰犯忌,三曰‘不中’”指出《红楼梦》中所涉用典之俗的三大问题,这是第二层。【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知道园林命名的规则,然后结合具体的名字进行分析。如材料一中提到园林命名要“雅”,用典要有新意;不能“犯忌”,一犯在违制,二犯在重名,三犯在“颓丧”;不能“不中”,就是要切合景物;不能太“实”,要含蓄。再看材料三第一段中,当诸人认为当名“翼然”时,“翼然”是指“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而贾政说“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可见这“翼然”与此处景致特点不合,也就是犯了“不中”这一条,所以从“中”这一方面来看,就不如“泻玉”更切合景致。第二段中宝玉认为“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可见这“泻玉”粗陋不雅,犯了违制这一条。结合“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可知,这“沁芳”切合此处景观,同时又含蓄蕴藉,非常雅致(二)现代文阅读II(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秦岭记(节选)贾平凹东头的铁匠铺里一直在叮叮咣咣敲打,西头的弹棉花店里一直在嗡嗡嗡作响,整个后晌石坡村都在软硬相间的声音里。石坡村之所以在白芦峪出名,就是有张家的铁匠铺和司家的弹棉花店。张铁匠打铁打乏了,要喝酽茶,收拾了锤子,也让儿子歇下。儿子歇下就是吹唢呐,吹出的像放屁,唾沫星子都喷出来,风一吹又落在自己脸上。张铁匠抬头看到远处的梁背上过来了人,说:把那些货都挂出来!新打造的扎锨、铲锨、板镢、犁铧、齿耙、镰刀、砍刀……齐齐挂满了铺门两边的木架,来人果然是买家,要挑一把牙子镢。张铁匠明明知道是羊角村的,却要问:哪个村的?回答是:羊角村的。张铁匠又说:羊角村不是也有铁匠铺吗?那人说:这不是货怕比货么!爷爷是铁匠,爹是铁匠,张铁匠也打了二十年铁了,要把手艺再传下去,儿子却越来越心不在焉。他常常用钳子从炉火里夹出一疙瘩铁了,在砧子上用小锤子敲,让儿子抡起大锤子砸,敲两下,砸一下,他觉得节奏有致,叮叮咣咣着是戏台上一出戏。但后来,砸着砸着,大锤子就乱了,他呵斥:咋啦?儿子说:我瞀乱。这些年里,白芦峪里的年轻人时兴着出山进城去打工,他知道儿子受了诱惑。就骂生处的水,熟处的鬼,别上了那些人的当。强压着没有让儿子外出,而儿子要么吊个脸,要么消极怠工,嘴里嘟嘟囔囔,像个走扇子门。这样的日子又持续了三年。村子里已没了牛,连狗都没有了,来买锨、锄、镢头的越来越少,而齿耙、犁铧、钢钎几乎无人问津,铁匠铺的炉火再不日夜通红,大锤子小锤子的敲打声,响一会儿就消停了,就是还响,也节奏大乱。而西头弹棉花店里嗡嗡声依旧。这使张铁匠恨恨不已。他问儿子:咱村你那些同学去了城里?儿子说:就是,他说:都不种地啦?儿子说:种一年地抵不住打一月工。他告诫儿子:这不会长久的,是农民么能不种地?种地能不用农具?咱多打些铁货放着。父子俩是打造了一批铁货,却一直堆放在柴棚里。在第四年里,一件都没卖出,铁匠铺就关门了。没了铁打,张铁匠腰却疼起来,脾气也比以前坏。儿子每天一早往镇上跑,天黑才回来,说县政府在发展旅游产业,镇街都开始改造老铺面房了,他和人正谋划着做些生意。张铁匠骂儿子:放着家传的手艺,做什么生意!腰疼得站不住,睡在躺椅上了,还在骂。儿子再也不怕爹骂了,先是出去偶尔夜不归宿,后来就十天半月不回来。终于回来了,却让爹打造一批铁叉。张铁匠问:做铁叉干啥?儿子说:在河滩淤泥里叉鳖呀。现在一只鳖在城里卖五十元,在镇街饭馆里也卖十几元。游客要是亲自去河滩体验叉鳖,叉上叉不上,按时间收费,一小时四十元。张铁匠说:还有这事?他就打造起了铁叉。打铁叉是小活,用不着儿子抡大锤子,他一个人能干,干着腰也不疼了。他打造了四十个铁叉,儿子和他一手交钱一手拿货。不久,儿子又定新货了:你打钉子,能打多少我就收多少。告诉是他们在临河岸上修三千米长廊,全用木头,钉子的需求量很大。张铁匠再生炉火,开始打造钉子,叮叮当,叮叮当,白天打,夜里还点了灯打。这天下雨,铁匠铺外边的场子上积了水,雨还下着,水面上的雨脚像无数的钉子在跳跃,张铁匠突然就不打了,他耷拉着脑袋坐在里间屋去吃烟,里间屋黑咕隆咚,他就想在黑暗里,不愿见外人,自己也见不得自己。儿子回来了,还领着一个人。儿子介绍是他的合伙人,张铁匠看了一眼,没搭理。儿子问爹生谁的气了,张铁匠说他生他的气,儿子说他们是来收货的,看到筐子里怎么只有那么一些钉子?张铁匠说:不打啦!那合伙人说:咋不打啦?我们急需要的,货款都带来了。张铁匠说:丢先人哩,我这么大的铁匠,就打这些小零碎?咹?咹?他摊开手,脸色十分难看。合伙人却嘿嘿地笑,说:这有啥呀老爷子,只要能赚钱,打啥还不一样啊!张铁匠一下子火了,扑过来要打人。儿子忙喊:爹,爹!张铁匠并没有去打合伙人,一脚却把火炉蹬倒,又一脚把淬火的水桶蹬倒。地上的红炭在水里嗞嗞冒烟,他老牛一样地呜呜哭鼻子流眼泪。张铁匠到山上去看父亲和爷爷。父亲是一个墓堆子,爷爷是一个墓堆子。在墓堆前蹴了一整晌,站起来往远处看,能看到白芦峪河,白芦峪河是一条线。那线的拐弯处是镇街,更远更远的云外是县城省城吧。他一步一步再下山回铁匠铺,拿了挂在墙上的唢呐,这是儿子的唢呐他不会吹,开口唱起小时候学会的山谣,唱得不沾弦。西头弹棉花店里好像还有嗡嗡响,也已经不是火把燎着蜂巢漫天轰鸣,而蚊子似的,声愈来愈细,愈来愈小。(有删节)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A.小说开篇对铁匠铺、弹棉花店、石坡村的描写富有诗意,两个“一直”,表现了铁匠铺、弹棉花店乃至石坡村最初的兴旺景象。B.“爷爷是铁匠,爹是铁匠,张铁匠也打了二十年铁了”,文学性的表达,为后文表现张铁匠对铁匠工作的坚守和执着作了铺垫。C.“年轻人时兴着出山进城去打工”和张铁匠“都不种地啦”的疑问,交代了时代环境,表现了社会变迁进程中人们内心的矛盾。D.小说集中安排张铁匠和儿子两个人物两代人矛盾冲突,匠心独运,凸显了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创新与愚昧守旧两种势力的斗争。7.关于文中张铁匠雨中崩溃哭鼻子流眼泪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铁匠突然就不打了”是因为受了下雨的刺激,因为下雨的阴暗氛围影响了他的心境,下雨正与他当时的心境相应。B.张铁匠“就想在黑暗里,不愿见外人,自己也见不得自己”,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大铁匠,打钉子丢了先人的脸。C.“只要能赚钱,打啥还不一样啊”,合伙人的话反映了改革开放过程中,因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们的金钱观念的变化。D.“地上的红炭在水里嗞嗞冒烟,他老牛一样地呜呜哭鼻子流眼泪”中的“嗞嗞”“呜呜”两个叠词使描写变得形象可感。8.张铁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第二段内容简要概括分析。9.小说表现铁匠铺命运的同时还设计了弹棉花店,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D7.A8.①勤劳能干、技艺高超。铁匠铺货品多,种类丰富,说明张铁匠是一个勤劳能干、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②自信自强。张铁匠明知来人是羊角村的,还故意去问,是想通过对方的回答,将两村铁匠铺进行比较,为自己的技艺高超而自信、自豪。③传统保守而又执着。为自己作为大铁匠干零碎活而伤感,为儿子不能继承传统手艺而伤心,可看出他传统保守而又执着,对打铁这一传统技艺的发展状况感到无奈。

9.①从情节结构看,弹棉花店里嗡嗡作响,与铁匠铺的叮叮咣咣敲打相呼应,共同营造了整个后晌石坡村的热闹气氛,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②从塑造人物看,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张铁匠认为弹棉花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打铁就是技术活;写对弹棉花的声音的感受,反映了张铁匠焦虑的心理,以此丰富了张铁匠的形象。③从表现主题看,弹棉花的声音越来越小,铁匠铺也没落了,小说以此反映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手艺没落、乡村没落的现实,引发人们的思考,深化了小说主题。【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以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凸显了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创新与愚昧守旧两种势力的斗争”错。小说写面对传统的生存方式遭受冲击,张铁匠选择了对传统的坚守和对现代生存方式的拒绝。小说主要反思以张铁匠的铁匠手艺为代表的传统乡村文明被现代文明冲击的问题。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是因为受了下雨的刺激,因为下雨的阴暗氛围影响了他的心境”错。原文“这天下雨,铁匠铺外边的场子上积了水,雨还下着,水面上的雨脚像无数的钉子在跳跃,张铁匠突然就不打了,他耷拉着脑袋坐在里间屋去吃烟,里间屋黑咕隆咚,他就想在黑暗里,不愿见外人,自己也见不得自己”“张铁匠说:丢先人哩,我这么大的铁匠,就打这些小零碎?咹?咹?他摊开手,脸色十分难看”,据此看出,是因为觉得自己是大铁匠却干这些零碎的小活儿而伤感。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原文“张铁匠抬头看到远处的梁背上过来了人,说:把那些货都挂出来!新打造的扎锨、铲锨、板镢、犁铧、齿耙、镰刀、砍刀……齐齐挂满了铺门两边的木架”,据此看出,铁匠铺货品多,种类丰富,说明张铁匠是一个勤劳能干、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②原文“张铁匠明明知道是羊角村的,却要问:哪个村的?回答是:羊角村的。张铁匠又说:羊角村不是也有铁匠铺吗?那人说:这不是货怕比货么”,据此看出,张铁匠明知来人是羊角村的,还故意去问,是想通过对方的回答,将两村铁匠铺进行比较,为自己的技艺高超而自信、自豪。③原文“张铁匠突然就不打了,他耷拉着脑袋坐在里间屋去吃烟,里间屋黑咕隆咚,他就想在黑暗里,不愿见外人,自己也见不得自己”“张铁匠骂儿子:放着家传的手艺,做什么生意!腰疼得站不住,睡在躺椅上了,还在骂”,传统保守而又执着,对打铁这一传统技艺感到骄傲,对这一技艺的发展状况感到无奈。【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从情节结构看,结合“东头的铁匠铺里一直在叮叮咣咣敲打,西头的弹棉花店里一直在嗡嗡嗡作响,整个后晌石坡村都在软硬相间的声音里”可知,开头写弹棉花店里嗡嗡作响,与铁匠铺的叮叮咣咣敲打相呼应,共同营造了整个后晌石坡村的热闹气氛,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从塑造人物看,结合“张家看不起司家:去,有什么技术含量,棉花用手撕着也能撕蓬松”“而西头弹棉花店里嗡嗡声依旧。这使张铁匠恨恨不已”可知,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张铁匠,张铁匠对弹棉花的司家是瞧不起的,他认为弹棉花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打铁就是技术活;写张铁匠对弹棉花的声音的感受,反映了张铁匠焦虑的心理,以此丰富了张铁匠的形象。从表现主题看,结合“西头弹棉花店里好像还有嗡嗡响,也已经不是火把燎着蜂巢漫天轰鸣,而蚊子似,声愈来愈细,愈来愈小”可知,弹棉花的声音越来越小,铁匠铺也没落了,小说以此反映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手艺没落、乡村没落的现实,引发人们的思考,深化了小说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节选自《论语·学而》)材料二:大定二年正月丙子,献享山陵,礼毕,(上)欲猎而还,左丞相晏①等谏曰:“边事未宁,不宜游幸。”壬辰,上谓宰执曰:“朕即位未半年,可行之事甚多,近日全无敷奏。朕深居九重,正赖卿等赞襄,各思所长以闻,朕岂有倦怠?”八月癸酉,上谓宰臣曰:“百姓上书陈时政,其言犹有所补。卿等位居机要,略无献替,可乎?正隆专任独见,故取败亡。朕早夜孜孜,冀闻说论,卿等宜体朕意。”十一月丁酉,第职官,廉能、污滥、不职各为三等而黜陟之。三年五月辛亥,尚书省请籍天德间被诛大臣诸奴隶及从窝幹乱者为军上以四方甫定民意稍苏而复签军,非长策,不听。四年正月甲辰,元帅府言:“宋遣审议官胡昉致尚书右仆射书,来议和好。以其言失信,拘昉军中,以书答之。”及以书进,上览之曰:“宋之失信,行人何罪?当即遣还。”五年正月辛未,命有司,旱、蝗、水溢之处,与免租赋。七年十月丁巳,上谓宰臣曰:“海陵②不辨人才优劣,惟徇己欲,多所升擢。朕即位以来,以此为戒,止取实才用之。”八年正月乙丑,上谓宰臣曰:“朕治天下,方与卿等共之。事有不可,各当面陈,以辅朕之不逮,慎毋阿顺取容。”九年五月戊辰,尚书省奏越王永中、隋王永功二府有所兴造,发役夫。上曰:“朕见宫中竹有枯瘁者,欲令更植,恐劳人而止。二王府各有引从人力,又奴婢甚多,何得更役百姓?尔等但以例为请,海陵横役无度,可尽为例耶?自今在都浮役,久为例者仍旧,余并官给佣直,重者奏闻。”十年三月戊午,谕左丞石琚曰:“女直③人径居达要,不知闾阎疾苦。汝等自丞薄至是,民间何事不知?凡有利害,宜悉敷陈。”(节选自《金史·世宗本纪》)【注】①左丞相晏:指左丞相耶律晏。②海陵:指金熙宗完颜亮。正隆六年征宋,兵变被杀。大定二年,被金世宗降为海陵郡王。大定十一年,被金世宗降为海陵庶人。③女直:即女真。10.文中的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尚书省请籍天德间被诛大臣诸奴隶及从窝斡乱者为军/上以四方甫定/民意稍苏/而复签军B.尚书省请籍天德间被诛大臣诸奴隶/及从窝斡乱者为军上/以四方甫定民意稍苏/而复签军C.尚书省请籍/天德间被诛大臣诸奴隶及从窝斡乱者为军/上以四方甫定民意稍苏/而复签军D.尚书省请籍/天德间被诛大臣诸奴隶/及从窝斡乱者为军上/以四方甫定民意稍苏而复签军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指治理,与《离骚》中“来吾道夫先路”的“道”字意思不同。B.献替,献可替否的省称,指向君主提出正确的建议,否定不当的政令。C.行人,指使者,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的“行李”意思相同。D.“黜陟”中的“黜”意思是罢黜,“陟”意思是升迁,文中偏指“黜”。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献享祭礼结束后,针对金世宗的打算,左丞相耶律晏等人进行劝告,认为此时边关并不安宁,不宜游玩取乐。B.金世宗下令免去遭受干旱等灾害的地区的租税,符合孔子所说的“爱人”;他勤于政务,符合孔子所说的“敬事”。C.金世宗认为越王、隋王两府有修建工程,不应该去调用百姓服役,并强调从今以后都城的多余劳役应全部取消。D.金世宗认为,较之直接居于高位的女真人,从基层提拔起来的石琚了解民间的情况。金世宗希望他如实陈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朕深居九重,正赖卿等赞襄,各思所长以闻,朕岂有倦怠?(2)事有不可,各当面陈,以辅朕之不逮,慎毋阿顺取容。14.《金史·海陵本纪》记载,后世之人以“无道”评价海陵。请从材料二中简要概括出这种评价的依据。【答案】10.A11.D12.C13.(1)朕深居宫廷,正需依靠卿等帮助,各人思考自己最精通的问题奏闻,朕怎能厌倦懈怠?”(2)处理事情有不对的,各人应当面陈述,以弥补朕的不足,千万不要顺从讨好。14.①专任独见,不能听取臣下的正确建议;②不辨优劣,随心所欲地提拔了很多人;③役使百姓没有限度。【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尚书省请求登记天德年间那些被诛杀大臣的奴隶们以及跟从窝斡叛乱的人去当兵,但世宗认为四方刚才安定,民意才稍有复苏,然而又征兵。“上以四方甫定”中,“上”是主语,主语后不能断开,排除BD;“民意稍苏”中,“民”是主语,前面应断开,排除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确。“道”:治理;/通“导”,指导,引导。句意: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来呀,我在前引导开路!B.正确。C.正确。句意:使者有什么过错?/出使的人来来往往。D.“文中偏指‘黜’”表述有误。此处不偏义复词。句意:按标准决定是罢黜还是留任。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应全部取消”表述有误,原文“久为例者仍旧”,强调“久已有先例的仍旧”。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1)“九重”,宫廷;“赖”,依靠;“赞襄”,帮助;“闻”,奏闻。(2)“辅”,弥补;“不逮”,不足;“慎”,千万;“阿顺”,顺从。【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正隆专任独见,故取败亡”可知,他专任独见,不能听取臣下的正确建议;根据原文“海陵不辨人才优劣,惟徇己欲,多所升擢”可知,他不辨优劣,随心所欲地提拔了很多人;根据原文“尔等但以例为请,海陵横役无度,可尽为例耶”可知,他役使百姓没有限度。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治理有兵车千辆的国家(指大国),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材料二:大定二年正月丙子日,金世宗祭祀山陵,祭礼结束后,世宗打算狩猎后再回皇宫,左丞相晏等(于是)劝阻说:“边境形势还未安定,您不应在外游猎。”壬辰日,世宗对宰相们说:“我做皇帝还不到半年,可以做的事很多,这些天你们却没有一人向我报告建议。朕深居宫廷,正需依靠卿等帮助,各人思考自己最精通的问题奏闻,朕怎能厌倦懈怠?”八月癸酉日,世宗对宰相说:“百姓们有上书来陈述当前政事的,上面说的还会有所补益的。你们身处机要之位,却几乎没有进献可以替代这些言论的意见,合适吗?正隆年间皇帝专横独断,所以才自取灭亡。朕从早晨到夜晚孜孜以求,正是希望听到正直的言论,你们应该理解朕的用意。”十一月丁酉,世宗把在职官员划分等级,按照廉洁贤能、贪污渎职、不称职各分为三个等级,按标准决定是罢黜还是留任。三年五月辛亥日,尚书省请求登记天德年间那些被诛杀大臣的奴隶们以及跟从窝斡叛乱的人去当兵,但世宗认为四方刚才安定,民意才稍有复苏,然而又征兵,不是长久之计,所以不同意这样做。四年正月甲辰日,元帅府上奏说道:“宋国差遣审议官胡昉寄给尚书右仆射书信,来商议和好之事。但因为他们言而失信,所以把胡昉拘留在军中,拿书信回答他。”及至把书呈给世宗,世宗阅览后说:“宋国失去信义,送信的人有什么罪?应当立即差遣他回去。”五年正月辛未日,世宗命令有关部门官员,对那些发生旱灾、蝗灾和水灾的地方,都免去租税赋役。七年十月丁巳日,世宗对宰相说:“海陵不辨清人才优劣,而只是遵循自己的欲望的,大多予以提升。朕即位以来,一直拿这事作为借鉴,仅只是选取有实际才能的人任用他们。”八年正月乙丑日,世宗对宰相说:“朕治理天下,才能和你们等人共事。处理事情有不对的,各人应当面陈述,以弥补朕的不足,千万不要顺从讨好。”九年五月戊辰日,尚书省上奏禀报说越王永中、隋王永功二府有修造事业,正在征招役夫。世宗说:“朕看见宫中竹子有干枯憔悴的,想让人更换种植,又恐怕烦劳人家而罢了。二王府各有随从人力,加上奴婢很多,怎么还要让百姓服役!你们只说以先例而来请示,海陵当时随便使用差役没有限度,可以当成先例吗?从今天起在京都滥用役夫,久成照例的就仍旧这样,其余的一并由官府发给酬金,严重的要报告给我知道。”十年三月戊午日,世宗又告诉左丞石琚说:“女真人一直处在通达显要的地位,不知道平民百姓的疾苦。你们自从掌管丞相大权到现在,民间发生的什么事你们不知道?凡是事关重大的,应当全都汇报清楚。”(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梦天①李贺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②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③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注]①这是李贺为梦境或纯因艺术幻想而创作诗篇。梦天:梦游天上。②黄尘清水:比喻变化迅速。③齐州:九州。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化用月宫白兔和蟾蜍的传说典故,增强了本诗虚幻的色彩,也展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B.第三、四句由写人转为写景,且意境平淡。“玉轮”指月亮,“鸾珮”本指雕刻着鸾凤的玉佩,此处代指仙女。C.第五、六句通过描写诗人在梦境中同仙女们的谈话,表现了人世间沧海桑田般的世事变化。D.第七、八句中,诗人尽情驰骋幻想,仿佛自己真的已经飞入月宫,探头下望,看到大地上景物渺小。16.请简要分析本诗蕴含的道理及思想感情。【答案】15.B16.①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奇妙的构思,叙述了自己梦游月宫的奇妙经历,揭示了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道理。

②通过描写仙女们在月宫所过的清幽而美好的生活,寄寓了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深沉感慨,表现出诗人冷眼看待现实的态度。【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第三、四句由写人转为写景,且意境平淡”说法错误,第三句是说玉轮似的月亮在水汽上面辗过,它所发出的一团光都给打湿了,这是诗人梦里漫游天空所见的景色;第四句则写诗人自己进入了月宫。这两句想象丰富,构思奇妙,所以第三、四句由写景转为写人,且意境奇特。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意思是俯视三座神山之下茫茫沧海桑田,世间千年变幻无常犹如急奔骏马,这两句是说人间的沧海桑田,变化很快。“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意思是遥望中国九州宛然九点烟尘浮动,那一汪海水清浅像是从杯中倾泻,诗人尽情驰骋幻想,仿佛他真已飞入月宫,看到大地上的时间流逝和景物的渺小。所以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奇妙的构思,揭示了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道理。此诗写梦游月宫的情景,前四句写在月宫之所见;后四句写在月宫看人世的感觉。作者在这首诗里通过梦游月宫,描写天上仙境,以排遣个人苦闷。天上众多仙女在清幽的环境中,你来我往,过着一种宁静的生活,而俯视人间,时间是那样短促,空间是那样渺小,寄寓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表现出冷眼看待现实的态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修身》中有这样一句话“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表明了对赏罚措施的态度,《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表明了相似的态度。(2)《赤壁赋》中,苏轼以“____________”表明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以“____________”强调外物和个体生命也可以长久存在。(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王安石慨叹“六朝灭亡”、枯草遍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②.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③.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④.则物与我皆无尽也⑤.六朝旧事随流水⑥.但寒烟衰草凝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谬、滥、瞬、凝。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前,太多的人无暇翻开一本书仔细阅读,①的是终日沉迷于,热衷于在网上刷微信朋友圈,习惯于在搞笑诱人的短视频里废寝忘食。大学校园里,地铁车厢里,家中卧室内,总见屏幕蓝光,总有低头一族。如今,这样的图景已是②。、网络,俨然成为了一堵墙,一堵横亘在文化阅读与为数众多的人群之间的高墙。墙的一边,文化出版业日趋发达,各种出版物内容丰富,图书装帧越来越精美,而电子书、VR新技术的助推更是令出版业③。而在墙的另一边,越来越多的人慢慢沦为的“奴隶”。他们也知道打开一本书去阅读的意义,但真要见之于行动时,书本大抵又敌不过。有道是,“墙,推倒了便是桥”。网络以其技术支撑与渠道优势,不该是阻碍阅读的墙,反而更有条件成为引渡读者的一座宽阔通达的桥。如果说,在一些人那里阅读趋于迷失,网络信息技术成了摆布人类的“暴君”,那么,需要反省的只能是被摆布者自己。18.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刻画出了沉迷者面对书本阅读的复杂心理,“也”“真”“又”等词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20.文中加点词“暴君”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作用。【答案】18.①取而代之②司空见惯③如虎添翼19.①明明有清醒的认识,却不愿做出改变的努力;②对他们能为而不为感到痛心;③对他们无法抵御的诱惑感到无奈。20.将网络信息技术比喻成“暴君”,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网络对控制力弱的人的危害;和上文中的“奴隶”相呼应,反过来说明人类需要对网络技术加以正确引导和利用。【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此处语境是指用玩来代替纸质阅读,故应用“取而代之”。取而代之: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代替他。后泛指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第②处,结合前文“大学校园里,地铁车厢里,家中卧室内,总见屏幕蓝光,总有低头一族”可知,此处语境是指这样的图景已是非常常见,不觉得奇怪,故此处应用“司空见惯”。司空见惯:指某事物常见,不觉得奇怪。第③处,此处语境是指电子书、VR新技术的助推更是令出版业又增加了新援助,故此处应用“如虎添翼”。如虎添翼:好像老虎长出了翅膀。比喻本领很大的人又增加了新的本领或援助,能力更强。【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在句子中作用的能力。“他们也知道打开一本书去阅读的意义”中“也”字表明这些人对阅读纸书的意义有着清醒的认识;“但真要见之于行动时”中“但”“真”表明这些人只是有想法而不采取行动,不愿做出实质的改变;“书本大抵又敌不过”中“又”表明作者对他们做法的态度,对他们能为而不为感到痛心,也对他们无法抵御的诱惑感到无奈。所以这三个副词说明“低头族”对阅读纸质书的好处和玩的害处明明有清醒的认识,却不愿做出改变的努力。作者既对他们能为而不为感到痛心,也对他们无法抵御的诱惑感到无奈。【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文中将“网络信息技术”比喻为“暴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此处的“暴君”和上文“越来越多的人慢慢沦为的奴隶”中的“奴隶”相呼应,突出了“网络信息技术”对人类行为的控制和网络对控制力弱的人的危害。这种危害是如此严重,让人类成为技术的“奴隶”,技术高高在上主宰者人类的行为甚至命运,所以“暴君”这一比喻说明人类需要对网络技术加以正确引导和利用。(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文风转没转,转得好不好,关键看是否“言之有物”。这个广义的“物”,具体而言就是要体现十“有”,而其中的三“有”,在我看来最为重要。一是言之有情,即带着感情去“言”。写文章、讲话,只有带着感情去写、去讲,先感动自己,_____①___;自己都感动不了,如何感动读者和听众?二是言之有理,即有哲理。“理”就是高度,就是画龙之点“睛”。有“理”很重要的是要学好哲学。哲学不解决任何具体问题,但学好哲学可以帮你解决所有问题。哲学是地基,专业是楼房。我们不能只打地基不盖楼房,更不能_____②___,这样的楼房迟早要倒塌。三是言之有典,____③____。这可以增加讲话写文章的“分量”,增加可信度,增加厚重感。说到引经据典,不能不说毛泽东。比如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形容“主观主义的态度”,引用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我们读过几十年了,至今记忆犹新。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不得不说你确实是我遇到过的最聪明的专车司机。B.我终于知道你就是先帝最欣赏的乐师李龟年先生了。C.这家饭店的饭菜色香味俱全,叫你不知不觉就吃多了。D.请你转告班里同学,学校下周一要进行班级拔河比赛。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C22.①后(或:才能)感动读者和听众;②不打地基只盖楼房;③即适当引经据典【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画横线句子中的“你”泛指阅读本文的读者。A.“你”是特指司机。B.“你”是特指李龟年。C.“你”是泛指来饭店的每一个人。D.“你”是特指我。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结合前文“先感动自己”,再结合后文“自己都感动不了,如何感动读者和听众”可知,所填句子应为“后(或:才能)感动读者和听众”。②处,“不能……更不能……”为递进关系,结合前文“只打地基不盖楼房”和后文“这样的楼房迟早要倒塌”可知,此处应填“不打地基只盖楼房”。③处,结合前文“一是言之有情,即带着感情去‘言’”“二是言之有理,即有哲理”可知,所填句子应是对“言之有典”的解释,再根据后面的“说到引经据典……”可知,此处应填“即适当引经据典”。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2年,我们脚踏土地,遥望星空;我们释放冰雪激情,照亮拼搏奋斗,一起面向未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