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纸的由来》_第1页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纸的由来》_第2页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纸的由来》_第3页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纸的由来》_第4页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纸的由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纸的由来》活动目标:

1、运用实物、图片等材料,引导幼儿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和纸的发展过程。

2、激发幼儿对纸的探究兴趣,培养幼儿尊重劳动成果的情感。

活动准备:

1、造纸过程的视频、造纸的图片、纸浆若干。

2、幼儿收集各种废旧纸材料(如废旧报纸、杂志、画报等)。

3、ppt课件《纸的由来》。

活动过程:

一、观察与探究:纸浆的特点和作用。

1、教师出示纸浆,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教师出示纸浆)你们知道这是做什么用的吗?

2、引导幼儿观察纸浆的特点。

教师:谁来猜一猜,纸浆可能是用什么材料做出来的?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纸浆有什么特点?(纸浆是湿湿的,里面有一些小纤维)

3、纸浆的作用。

教师:纸浆可以用来做什么呢?(可以用来造纸)那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二、探索与体验:制作纸张。

1、教师示范制作纸张。

教师:刚才我们小朋友知道了纸浆可以用来造纸,下面老师要给大家变个魔术,把纸浆变成一张张的纸。(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先把废旧的杂志撕碎,然后放进搅拌机里搅拌,接着加入适量的水,再接着搅拌,最后把纸浆倒在铺有纱布的托盘里,把水控干后,就变成了一张张的纸了。

2、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纸张。

教师:老师这里有许多的废旧报纸和杂志,请小朋友们动动脑筋,动动手,用纸浆制作一张自己的纸张吧!看看哪个小朋友最有创意,做出来的纸张最漂亮!但是要记住哦!做完之后要放到老师这里来展示哦!

三、分享与交流:自己制作的纸张。

教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用什么材料做纸张的?你做出来的纸张是什么样的?你和别人的不一样在哪里?(启发幼儿从颜色、形状、厚薄等方面进行介绍)

四、观看视频和图片:造纸术的发明和纸的发展过程。

1、教师:我们刚才用纸浆制作了纸张,那谁来说说看,我们国家是谁发明了造纸术呢?发明者是谁?他又是用什么材料来造纸的呢?(蔡伦)是用树皮、破布、麻头等作为造纸的材料。那小朋友知道吗?我们刚才用的废旧杂志也可以用来造纸哦!那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播放视频《蔡伦造纸术》。(了解造纸术的发明)3.教师:看了视频之后,谁来说说看,造纸术最早是发明于哪个国家?后来又是怎么传到其他的国家的呢?(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到了唐朝时期,中国的造纸技术传到了日本。到了宋朝时期,中国的造纸技术又传到了阿拉伯。到了明朝时期中国的造纸技术传到了欧洲。)4.教师:我们中国是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那到了现代人们又是怎样来制作纸张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5.播放视频《现代造纸术》。(了解现代造纸术)6.教师:看了视频之后,谁来说说看,现代人是怎样来制作纸张的呢?(先把原材料放入粉碎机里粉碎,再加入化学原料和水搅拌成纸浆,接着用泵把纸浆抽进造纸机脱水后就成了纸张。)五、总结与提升:今天我们知道了最早的纸张是西汉时期发明的,后来到了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现代的造纸术。现在我们用树皮、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来制造纸张。大班科学活动纸教案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按物体的特征进行分辨和排序。

2、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数学的重要和趣味,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体验帮助别人并获得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电脑课件,《找不同》图片,“奇妙的图形”操作卡,统计表,奖品(笑脸)

2、积木,粉红色、黄色、蓝色图形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的排列规律。

1、课件演示,引导幼儿发现排列规律的不同。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群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是谁吗?

(2)课件演示:出现两排排列规律的图形,引发幼儿观察比较二者的不同。

(3)师小结:这两排图形宝宝排队排得真好,排得一个也不多,一个也不少,很有秩序。但是仔细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它们是怎么排队的?(引出第一条规律:横着排队——一个一个间隔排队)还有不一样的排队方法吗?(引出第二条规律:竖着排队——两个两个间隔排队)

2、幼儿操作,复习按规律排序。

(1)师: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奇妙的图形操作卡,请你们来帮帮忙,让图形宝宝排排队。

(2)幼儿操作: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三组图形的不同,并复习按规律排序的方法。

二、观察统计表,学习按物体的特征排序。

1、课件演示:出现3种特征的物品。师:图形宝宝排好队后可高兴了,它们想请小朋友们帮帮忙,帮它们统计一下一共有多少个图形宝宝。你们能做到吗?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是按规律排队的)引出课题:按规律排序

2、观察统计表(每组三种特征的物体分别用数字1——3表示):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统计表上的不同特征的物体,并引导幼儿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

3、幼儿操作统计表:引导幼儿按物体的特征排序并统计数量。

4、幼儿互相交流操作结果。

5、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它们排队的顺序,横着排可以用几排几列来表示;竖着排可以用几行几列来表示。我们小朋友学会了用数字来表示它们排队的顺序,这样别人一看就知道它们是怎么排队的了。

三、游戏“找不同”,进一步学习按物体的特征排序。

1、课件演示:出现两棵“树”(其中一棵树的叶子是按规律排列的,另一棵树的叶子是不按规律排列的)。师:小朋友们看看这两棵树上的叶子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发现一棵树的叶子是按规律排列的,另一棵树的叶子是不按规律排列的。)请小朋友们想办法帮帮这棵树,让它的叶子也像对面的那棵树那样有秩序地排排队。(引导幼儿发现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叶子的顺序)

2、幼儿操作:“找不同”图片(每个数字代表一种颜色的图形):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两棵树的不同之处,并引导幼儿按规律给另一棵树排队。

3、幼儿互相交流操作结果。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静电》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让幼儿初步感知静电现象。

2、培养幼儿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静电现象的兴趣和积极尝试的主体性。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塑料尺子、梳子、纸屑若干。

2、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一、教师情境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样东西,看看是什么呢?(教师出示塑料尺子)师:塑料尺子是老师用来画画的工具,它有什么作用呢?(画直线)师:老师告诉你们哦,这把尺子不但可以用来画画,它还有一种特殊的功能,你们想知道吗?

二、引导幼儿感知静电现象。

1、教师示范。教师拿尺子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一会,将尺子接近纸屑,让幼儿观察结果。(尺子把纸屑吸起来了)师:刚才老师做了什么动作?这个动作叫摩擦。老师把尺子放在头发上摩擦后有了什么变化?谁来猜一猜?

2、幼儿操作。教师介绍操作材料,提出要求,让幼儿自由探索。(要求:每位小朋友用梳子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后去接近纸屑,看看尺子或梳子有什么变化?也可以两个小朋友互相摩擦后去接近纸屑,比一比谁的发现多。)师:你是怎么发现尺子或梳子的变化的?请你跟大家说一说。

3、引导幼儿归纳总结。师:刚才我们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是什么呀?(静电)什么叫做静电呢?就是两个物体摩擦后会产生一种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可以把纸屑吸起来。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许多的静电现象,谁来举例说一说?

三、引导幼儿根据操作过程填表记录。

师:今天小朋友们做了这个实验,发现了静电现象,那么请小朋友们把刚才做实验的过程用图示的方法记录下来。可以画图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或符号代替。教师示范填表记录。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师:今天我们做了这个实验很开心,让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一些小秘密。其实我们身边还有许多许多的静电现象,只要我们小朋友仔细的观察,还会发现许多奇妙的现象。请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看一看,把大家的发现来告诉大家。大班科学活动《认识时间》一、设计意图:

在我们的生活中,时间无时无刻的不在我们的身边。时间是不会等待人的,它不会因为我们生活的快慢而快慢。我们的生活是按着时间的脚步前进的。孩子们对时间的认识很模糊,只是知道几点起床,几点睡觉,几点吃饭。为此,我设计了这节大班的科学活动《认识时间》,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时间的概念,知道时间是一直往前走的,是不会停留的。

二、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时间概念,知道一天有24小时,一小时有60分钟。

2、了解时针、分针的概念,能区分时针、分针。

3、能按要求进行正确操作,并会制作钟表。

三、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2、幼儿操作材料若干份。

3、钟表模型若干个。

4、幼儿操作材料画册。

5、VCD一张。

四、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听音乐做律动。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导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盘录象”。

2、播放VCD让幼儿看一看“钟表店”。

(1)教师:“这是钟表店,你们可以看到有很多漂亮的钟表在这里展示”。

(2)引导幼儿看看这些钟表有什么不同。(幼儿自由回答)教师总结:为什么有的钟表有两只针,有的有只针呢?幼儿自由回答后教师总结: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3)教师示范:分针走一圈是一小时,时针走一圈是12小时(即一天)。

(4)请小朋友们按要求操作:教师:“请小朋友们轻轻的拿起小钟表,和老师一起来拨一拨”。(幼儿跟着教师一起学习正确的拨法。)教师:“请小朋友们轻轻的放下小钟表”。

(5)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说一说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引导幼儿踊跃发言)教师总结:我们每天要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按时吃饭、按时上学、按时参加户外活动等,时间是一直在往前走的,是不会等人的。所以我们要按时间的要求去做每一件事情。这样我们就可以成为一个守时的好孩子了。

3、教师示范制作钟表模型。教师:“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漂亮的钟表吧”。教师示范制作方法:先画一个圆圈作为钟表的底盘,然后根据需要画上刻度和数字,最后用长短不同的吸管和两个纽扣做成钟表的指针。这样钟表就完成了!是不是很简单呀!不信你们也来试试吧!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自然测量》课教案设计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测量的概念,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

2、通过操作,发现物体量的差异与量的变化间的关系。

3、乐意与同伴合作进行测量,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4、对自然测量感兴趣,有一定的操作热情。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小椅、直尺、绳子若干。

2、水彩笔、记录表、剪刀、胶水等。

3、幼儿用书:《自然测量》。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教师直接引题“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新的本领:测量”。

2、教师介绍“测量”的意思。

评析: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幼儿大概了解测量的概念。知道测量的定义及方法。

二、幼儿第一次探索,用身体部位感知4的长度。

1、教师出示一个4厘米的量尺,请小朋友用眼睛看一看这个尺子有多长?有的小朋友的眼睛可能看的不太清楚,请小朋友来摸一摸这个量尺有多长?数一数它有几个小格子?每个小格子有多长?

2、请小朋友用手指比划一下4厘米大概有多长?请小朋友试着用右手的食指和左手的大拇指夹住直尺的一端,看看直尺有多宽?教师介绍“我们用手指夹住直尺的一端,量出它的长度是4厘米”。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用手指夹住直尺的一端,再量一量桌上有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4厘米?请小朋友找一找、比一比,并和同伴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东西大约是4厘米?教师巡回指导幼儿操作,鼓励幼儿互相合作,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3、请小朋友用直尺量一量从椅子的一个边到椅背的边有多长?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把直尺靠在椅背上,从椅子的一个边量到椅背的边,边量边数一共量了几格就是几厘米。请小朋友说一说从椅子的一个边到椅背的边有几厘米?并把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教师指导幼儿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4、请小朋友用直尺量一量从椅子的一个边到桌子的边有多长?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把直尺靠在桌子的边上,从椅子的一个边量到桌子的边,边量边数一共量了几格就是几厘米。请小朋友说一说从椅子的一个边到桌子的边有几厘米?并把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教师指导幼儿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5、请小朋友把椅子移开,用直尺量一量从地的一个边到椅子的边有几厘米?再把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教师指导幼儿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再把椅子移开,用直尺量一量从地的一个边到桌子的边有几厘米?再把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教师指导幼儿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请小朋友想一想桌子和椅子相差几厘米?并把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教师指导幼儿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6、请小朋友观察一下记录表上的数字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发现物体量的差异与量的变化间的关系(桌子与椅子相差几厘米?为什么有的桌子和椅子相差大一些?有的桌子和椅子相差小一些?)教师巡回指导幼儿观察并讨论,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7、请小朋友想一想桌子和椅子相差几厘米?为什么有的桌子和椅子相差大一些?有的桌子和椅子相差小一些?教师巡回指导幼儿观察并讨论,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桌子和椅子相差几厘米是由它们自己的长短决定的。有的桌子长一些,有的椅子高一些,所以它们相差的厘米数是不一样的。虽然它们相差的厘米数不一样,但它们都是一样长的桌子和椅子。

8、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教室里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测量?请小朋友找一找、比一比、量一量,并把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教师巡回指导幼儿操作,鼓励幼儿互相合作、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9、请小朋友互相交流一下记录表上的结果,并把自己找到的东西告诉同伴。教师总结:我们教室里有很多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大家找到的东西都是可以用来测量的工具。大家找到的东西有长的、短的、粗的、细的等等,它们都是可以用来测量的工具。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声音【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不同的声音,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2、初步了解声音的来源,产生对声音的探究兴趣。

3、培养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及认真观察、积极求知的科学精神。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录音机、各种声响的录音带;会发声的玩具、杯子、黄豆等;大鼓、小鼓等能发出声音的乐器。

2、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主题,感知不同的声音

1、老师和小朋友在教室里寻找什么能发出声音的东西。

2、引导幼儿发现能发出声音的东西,并讲述。如:黑板擦在黑板上擦会发出“沙沙”的声音,水龙头在关水时会发出“哗哗”的声音……

二、初步了解声音的产生的原因,并用乐器和自制乐器探索声音的变化。

1、让幼儿玩乐器,要求幼儿用耳朵仔细听一听,玩一玩,发现不同的乐器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2、请幼儿自由探索用乐器和自制乐器(敲击装有不同水的杯子)发现声音的变化。

3、自由发言:我发现了什么秘密?为什么会有变化?

小结: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同样东西变化了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