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德与立德之关系
在古代没有死亡的国家,在历史没有变化的时候,“国家不受阻碍,君主不受阻碍”。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然在历史上,国运有盛衰,祚命有长短:长者有绵延四百余年、六百余年乃至八百余年者,而短者只一世二世即亡。这是为什么呢?国运如何,祚命长短,一直是史学家思考的问题,也是一切经国治世者急于思考的问题。而有国有天下者,只要他不是像阿斗一样昏昏噩噩、懵懵懂懂,更会对这个问题至为敏感,勤于思考。因为大凡有国有天下者,谁个愿意衰亡呢?谁个愿意丢失至尊的权力与地位呢?谁个不愿意国运长久,以成子孙帝王万世之业呢?然而古无不亡之国,却是一个令人痛苦的事实,也是一个令人不能不面对的事实。于是在中国历史上,自从有了太康失国之后,自从有了夏桀之亡、殷纣之亡以后,有国有天下者,无不一方面面对着肃穆浩瀚的上苍祈天永命,祷告皇天上帝,保其国家,佑其子孙,以使国运长久不衰;另一方面不断地从道德上反省自己,检讨自己,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前一朝代失国的原因与根据。但中华民族毕竟是有五千年政治文明史的民族,毕竟是在文化和哲学上早熟的民族,因此,关于国家兴衰存亡问题,关于国祚修短一类问题,道德上的反省与检讨,还是胜过祈天永命一类祷告的。比如夏代的灭亡,虽曰“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然真正反省检讨其灭亡的原因,还是归于“夏王灭德作威,以敷虐于尔万方百姓。尔万方百姓,罹其凶害,弗忍荼毒”所造成的。殷纣之亡,在周人那里更是清醒。虽云商王“弗敬上天”、“皇天震怒”,但就其灭亡的根本原因,还是归结为国失其德、为政不仁的。如讲商王“狎侮五常,荒怠弗敬;自绝于天,结怨于民;昔斤朝涉之月圣,剖贤人之心,作威杀戮,毒痛四海”等等,就是这样。它说明中华民族是非常理性地看待国家兴衰存亡与国祚长短一类问题的。文化和哲学上的早熟,使他们相信人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是可以人的行为,以人的道德实践来改变的。故伊川说:“大哉人谋,其与天地相终始乎?虽天命可以人胜也。善养生者,引将尽之年;善保国者,延既衰之祚,有理是也。”正因为中国是一个理性的民族,是一个文化和哲学早熟的民族,所以不论是讲“昊昊上天”,还是讲“皇皇上帝”,抑或讲“天之明命”,皆是指的“无声无臭”、“于穆不已”的天道法则或相续不已之理。而所谓德者,乃是对天道法则的体验领悟之所得。故德者,得也,天道天理自得于心者也;义者,宜也,动静合于天道天理而自宜者也。德之在心,克明峻德,谓之明德;德之在身,行动合宜,谓之德性;德之在国,推恩于天下,泽布于四海,志在养民,兴利除害,谓之国德。而其成为风气者,谓之国风;成为品格者,谓之国格。因此,国之有德,不是浅薄的知识,不是外在的规范,而是以天道天理的本体论存在为根据,是明明德于天下的道德实践活动。它虽然包括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大学》之道,包括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劝百工、柔远人、怀诸侯许多内容,但其根本要义,在于亲民、养民、保民,在于积累大德、仁爱天下。国之德是不可失的。在中国历史上,自从禹夏建立第一个王朝,传之第三代,出现太康失国,昆弟五人,作《五子之歌》,就反复述其大禹之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不可腐败堕落,不可“失厥道”,不可“弗慎厥德”。因此,从那时候起,如何保持国德,不失其国,以致国运长久之道,也就成了中国历史哲学重要的内容,成了中国历代史学家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亦是作此研究的。自然,致国运长久之道,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国家政治生命延续的各个方面。本文自不可能对诸多问题一一研究,只能围绕国德作为立国之本的问题,从大道历史哲学的理论上作一些论述。所谓国德是立国之本,就是把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德”,看成是国家建立、维系、绵延与垂续的根本存在,也就是以德为本。通常不是讲“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或“民为邦本”吗?这里为什么要提“以德为本”呢?立国无疑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因为天地万物之中,“惟人万物之灵”,惟人是社会历史的根本存在。即使是天的存在,也是以人的视听为视听的。故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之道终究是要体现在人之道上的,大道本体总是要落实到人的存在上的。讲“以人为本”或“以民为本”,就是从人道上讲的,就是从人作为国家及整个社会历史的根本存在上讲的。而讲“以德为本”,则是从君道上讲的,从国家的政道、治道上讲的。以德为本,就是亲民、养民、保民,就是蓄大德以仁爱天下。不亲民、养民、保民,不仁爱天下人民,国何以能立?天下何以能治?因此,“以德为本”就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就是把天地之德、一体之仁,通过君道、政道、治道,弥贯天下,也就是把大道的价值本体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及整个社会历史领域中去。在中国文化和哲学中,天、君、人三者之关系,只有天和人的关系是永恒的、稳定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只有人违背天则的时候,才会受到惩罚。在大多数情况下,天人是合一的,那永恒、和谐的关系,可以写出许多欢乐的颂歌。而君的存在,不论是和天的关系,还是人的关系、民的关系,都不是永恒的,而且是非常不稳定的。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是怀”,就是讲的这种非永恒的、不稳定的关系。君作为一国之主,作为国家社稷的维护者,要想使国运长久,要想使天命不易、垂及子孙,自然首先要处理好与天的关系。而要处理好这种关系,自然要靠德,要靠对天道法则的体验与领悟。所谓“顾讠是天之明命,以承上下之神礻氏”,“先王惟时懋敬厥德,克服上帝”,所谓“聿厥德,永言配命”,“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所谓“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不显,文王之德纯,假以溢我”,“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以及“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等等,都是讲以德对天的,讲以德处理与上天之关系的。它虽然讲得很神秘,也很神圣,然其谓德者,拂去其神秘性,都是对“于穆不已”的天道法则的纯粹道德体验与领悟。其讲“承”也、“配”也、“受”也等等,无非是说要使自己的道德体验与领悟以及整个的道德实践不歪曲、不走样。惟此,才是受天明命,才是真正接受天的道德命令;坚持下去,才能天命不易,惠及子孙。所谓“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克享天心”,“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于一德”,所谓“思之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就是这样。这自然是和天的关系处理比较好的了。如果处理不好,如果不遵守天道法则,就像夏之桀、商之纣那样,“不敬厥德”,自然也就“早坠厥命”了。一国之君或有国有天下者,不仅要处理好与天的关系,更要处理好与人的关系、民的关系。如果说在君与天的关系中存在着“天难谌,命非常”的不稳定性,那么,这种不稳定性在君与民的关系中,就更为突出。因为人民并不承认有永恒的领袖,不承认有固定不变的国君,或永远归于哪一个人的统治,而是依其是否仁爱人民,给人民带来什么好处,作为价值标准进行判断和选择的。所谓“民罔常怀,怀于有仁”,就是这个意思。人民只归于有德者,只归于仁爱天下的人。如果不是这样,而是以暴政虐待天下人民,那么人民不但不会归顺、服从,反而会视之若仇,起而抗争。故曰“惟民归于一德”,故曰“抚我则后,虐我则”。因此,一国之君,有国有天下者,要想与人民建立稳定的关系,要想延续祚命,或万世为王,就要建立国德,以德养民,就要仁爱天下,保护人民,《尚书》所讲“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用康保民、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以及后来儒家讲“保民而王”等等,就是这个意思。用“以德配天”解决君与天的关系,用“以德养民”解决君与民的关系,是中国大道历史哲学在政治问题上建德立本、致国运长久之道的两个根本途径,也可以说是中国大道政治哲学两条最根本的原理。在这两条原理中,“以德配天”和“以德养民”是一致的。这不仅是因为在中国文化和哲学中天和人的存在是统一的,更因为人依其德是可以打通与天帝鬼神存在之关系的。所谓重举黎抑,“绝地天通”,所谓“神必据我”、“惟德是依”,就是讲的人依其德打通这种关系。它实际上是说,人依靠道德体验和领悟,是可以和天道法则取得一致的。有了这种一致,人有其德,民有其德,天也必依我,神也必惟德是与。故曰:“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凭依,将在德矣。”正因为天与人是一致的,天与民是互通的,所以“以德配天”与“以德养民”才有一致性、统一性,所以“慢神虐民”,才“皇天弗保”。人依其德不仅打通了与天帝鬼神存在的关系,更在这种关系中获得了主体性存在。正是因为人获得了这种主体性存在,所以正如天道是刚健中正的一样,神也是“聪明正直”的,也是“依人而行”的,依人的主体性存在而行的。是故《左传》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月盾”,谓民力之普存也。奉盛以告曰“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这就是说,在“以德配天”和“以德养民”的关系中,其建德立本,其致国运长久之道,最根本的还是“以德养民”。只有德于民,才能信于神。以德养民,“以德和民”,不闻以乱”,而若虐用其民,不修其国德,不立其根本,欲延其国祚,欲致长久之道而不乱,其可乎?建德之本,自然有大有小、有深有浅、有厚有薄、有正与不正。其德不害不悖者,谓之小德川流;只有其德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万物并育并行,方能大德敦化。其德之深者,渊渊其渊,浩浩其天,保合太和,无不利贞;而德之浅者,则如亢龙有悔,穷极灾至。其德之厚者,容载万物,含弘光大,品物皆享;而德之薄者,则风行草偃,没甚根底。政者,正也。惟其德正者,才能行之正,才能正民,才能政成民听而不乱;而德之不正者,悖德虐民,则不能久长。因此,有国有天下者,惟建其大德、深德、厚德、正德,才能根本盛而其出无穷,才能并育并行、厚其敦化,以致国运长久之道。中国古代有一部叫《尚书帝命验》的纬书,讲帝王之兴,自有命运,以先草之以天象,错之以地文,以验五德终始。书中充满宗教神秘色彩,所验天象地文,自不敢相信。但其中一段讲以仁德得天下、守天下与量世长短的话,是颇引人深思的: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枉者废灭,敬者万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者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其说万世、百世、十世、不及其世,自然不能从实数或具体之数上去理解,但它所说敬德不怠、正德不枉,以义胜欲者,垂延世泽,以及以仁得之、以仁守之者,国运长久,不以仁得之、不以仁守之,其国运短暂,则大体上是对的。此也可以说明国德之大小、深浅、厚薄、正与不正,对于国运之长久之道是多重要!关于帝王得国或受命之方式与国运之长短,王船山也表达过类似的看法:其上以德,商、周是已;其次以功,汉、唐是已;其三是乘如狂之乱卒,弋获大宝,宋兴是已。船山认为,商、周之德,汉、唐之功,皆是在未有天下之前积累下来的。因其德足以绥万邦,功足以勘大乱,皆是得民心而受命于天,固民莫之,天佑之,绵延垂续,惠泽后世。而宋虽无积累之仁,拨乱之绩,然一旦有国有天下之后,心惧然而不宁,怵然而不昧,兢兢业业,兵不刃于三夷,刑不试于悍将,智不轻于素儒,法不苛于吏民,积德累仁,以待天下,于是天见其心而佑之,民承其佑,亦可为天下之君也,亦可垂及百年,世称盛治。船山这些思想验证于历史事实,无疑是正确的。如商之契为唐虞时司徒,曾“敬敷五教在宽”,于唐、虞、大禹之际,皆有功于百姓,封于商,传之成汤,已十三世矣。然自成汤有天下,经二十八王,历时644年,若无大德大本,岂能绵延垂续如此之久!周朝更是这样。其中平王东迁之后,虽然周道已经衰微,然没有先王的建德之本,又何能垂续那么长时间!对此,司马光有一个很好的评论:周自平王东迁,日已衰微,至于战国,又分而为二,其土地、人民,不足以比强国之大夫;然而天下犹尊而事之,共以为主,守文、武之宗祧,绵绵焉而不绝。其故何哉?植本固而发源深也。昔周之兴也,礼以为本,仁以为源。自后稷以来,至于文、武、成、康,其讲礼也备矣,其施仁也深矣。民习于耳目,浃于骨髓,虽后世微弱,其民将有陵慢之志,而畏先王之礼,而不敢为;将有离散之心,则思先王之仁,不忍离去。此其所以享国长久之道也。不然,以区区数邑处于七暴国之间,一旦不可存,况数百年乎?唐代也是这样。唐之有天下,传二十世,正是因为有此国德之建立。至于后世之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所致也。由上可以看出,帝王受命,不论是商、周的以德,还是汉、唐的以功,而取得天下之后,欲致国运长久之道,都是必须建大德、立大本的。诚如魏征上疏太宗所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从来是没有的事。做人君的,有国有天下者,持神器之重,居域之大,若不以崇极天之峻德,永保国祚长存,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固国之大根大本,而是“德不如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以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长流也”。一般地说,承天应命之君,开国之初,大多是深怀忧虑,慎言慎行,注重以德行称著天下的。然而几代之后,功成德衰,私意滋生,也就慢慢地变为纵情傲物,腐败堕落,严之以刑法,振之以威怒,而不能以仁德待天下了。乃至造成人怨神怒,则祸乱必生,国之衰亡不远矣。商、周之衰,汉、唐之亡,大抵如此。因此,透过国祚之长短,也是可以看它所立国德之大小与厚薄的。故曰:“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自然,传祚长短,特别是保其祚命,是和土地广狭、开国规模、经济财用以及地理险阻等相关的。但这些都不是根本的存在,而只是相关者。真正根本的存在,还是建德立本。因为自古受命之君,非德不王。即使自称受命于天,但没有德,或不立国德,也是不能致国运长久之道的。欧阳修在谈到隋、唐土地广狭与体制规模时说:考隋、唐地理之广狭、户口盈耗与其州县废置,其盛衰治乱兴亡可以见矣。盖自古为天下者,务广德而不务广地,德不足矣,地虽广莫能守也。呜呼!盛极必衰,虽曰势使之然,而殆忽骄满,常因盛大,可不戒哉!土地广阔、开国规模宏大,自然是很重要的。但有天下者,惟修其大德,才能克享天心,才能有巨大的道德法则,“用集大命,抚绥万方”,也才能以宽厚之大德待下民,使“兆民允怀”。若不是这样,徒有土地之广、国体之大,而不能保也。秦之有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土地不能说不广也。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尉、监以治之;其宗庙、宫室、别馆遥相属望,栉比鳞次,望之蔚然。凡此,其立国之规模不能说不大也。然秦亡何其速也。“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土地是为了创造财富,创造财富是为了养民。而土地的开垦,财富的创造,都需要有人的存在。而人的存在,民的存在,有国有天下者,惟有慎其德才行。克宽克仁,彰信兆民,才能兆民永怀。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有万方百姓。不管是谁,不给人民好处,是不能享国长久的。“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出发点是仁,是仁爱人民,仁爱天下。如果不是这样,而是为财富而财富,为财富而使民相互争斗,或为聚敛财富而不择手段,最后财聚而民散,也就和获得土地、创造财富的本初相悖了。及至民之散,失众则失国矣,何来国运长久之道?地理环境险阻也是这样。它虽对保卫国家、延祚续世,有一定的作用,但也不是根本的存在。秦“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塞;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然而待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英雄云集而响应,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又何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城市公共汽电车司机实操任务书
- 2025年中国返卷机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黄酒发酵工基础技能培训手册
- 风电机组机械装调工基础技能培训手册
- 2025年中国电动游乐设备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稀贵金属冶炼人员应急处置分析及对策
- 中国三甲基镓行业市场调查报告
- 制浆人员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
- 安全保卫和消防人员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
- 汽车吊司机安全教育培训手册
- 建设工程纠纷律师课件
- 殡仪馆理论试题及答案
- 《注射用复合辅酶》课件
- 安全多方计算方案
- 产品设计创意合作协议大纲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试题及答案
- 贝壳租房合同协议
- 委托前期手续合同协议
- 小学卫生安全课件
- 燃气工程项目规范培训
- 外科手术质量提升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