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课件(上课)_第1页
汉代儒学课件(上课)_第2页
汉代儒学课件(上课)_第3页
汉代儒学课件(上课)_第4页
汉代儒学课件(上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汉代儒学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史实、原因、影响〕阅读教材第9页相关内容,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1、与战国时期相比,秦朝的思想文化气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2、为什么儒学在秦朝时受到严厉打击?3、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4、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价焚书坑儒这一历史事件?〔一〕焚书坑儒:儒学遭重创〔二〕西汉初年,黄老学说〔道家思想〕盛行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愈设而敌人愈多。君子之为治也,快然假设无事,寂然假设无声,官府假设无吏,亭落假设无民。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听。邮无夜行之卒,乡无夜召之征。犬不夜吠,鸡不夜鸣。耆老甘味于堂,丁男耕耘于野。 ——陆贾《新语》“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以上材料反映的汉代当时的主要政治统治思想是什么?黄老之学,休养生息〔三〕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着严峻的社会问题材料一:“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那么骄奢易为淫乱,急那么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那么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材料二:“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横,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士,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史记·平准书》材料三:“军臣单于立四岁,匈奴复绝和亲,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略甚众而去……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威胁,边患不止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土地兼并,豪强势大二、儒学兴起的表现〔一〕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十月,为更好的治理国家,求贤假设渴的汉武帝诏令各地推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人,董仲舒便是其中之一。汉武帝向董仲舒提出的问题是:“何行而可以章先帝之洪业,上参尧舜,下配三王?〞“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汉书·武帝本纪》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春秋繁露》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材料三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董氏儒学的内容及作用治国思想针对问题评价“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君主专制既加强了君权,又起到了抑制暴政实施仁政的作用“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适应了加强专制集权的政治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达到政治上的统一“仁政”土地兼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实现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三纲五常”为人处世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稳固统治.〔以思想的大一统稳固政治的大一统〕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能够取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主要还是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同时,新儒学又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的。而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也为新儒学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哪些区别与联系?从以上分析,请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积极消极1、“大一统〞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和开展。2、仁政思想有利于关注民生。3、五常中推崇的“仁、义、礼、智、信〞剔除其封建内容,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带有神学迷信色彩,纯属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2、“罢黜百家〞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3、“三纲〞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合作探究: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摒弃的?2、汉武帝尊儒的措施思想上尊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育上倡儒在中央,兴办太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政治上重儒重用儒者参政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并设博士。鼓励私家儒学教育。〔二〕教育上:弘扬儒学2、儒学垄断教育:

规定儒家经典〔五经)为必读教科书,并立专门从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3、私家儒学教育:

1、中央到地方的儒家教育体系:

中央:太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地方:郡国学〔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西汉景帝末年,江西人文翁被派到蜀郡任太守,在今成都市区用石头建造了校舍“学官〞,同时广招“学官弟子〞。据考证,这所地方官办学校创立于汉景帝与汉武帝之间,距今已有2140年的历史,堪称中国最早的官办地方学校。文翁在成都建成的“学官〞以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被时人成为“石室〞或“石室讲堂〞。教师由政府选派,学生由县一级推荐,符合入学条件者才能“升堂入室〞,坐于师前,听其亲口传授。成都汉代画像砖《传经讲学》图就生动地描绘了“石室〞教育情况。〔三〕政治上:儒生得以重用【建元新政】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刚登基的汉武帝刘彻就下诏举贤良,策问董仲舒关于治理国家之事。并征公孙弘为博士,董仲舒为江都相,严助为中大夫。4月,立学校官员。5月,修雍祠,开乐府,乐曲入礼。6月,以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7月,设立明堂,改历,依古制定服色,恢复周礼。轰轰烈烈的儒家变革开始。秦始皇汉武帝不同点政策原因影响相同点排斥、打击秦刚刚统一,需要稳固君主专制;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儒学开展进入低潮尊崇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的政治需要;董仲舒开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目的实质作用稳固专制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