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娄底市涟源龙塘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C.HCO、HPO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参考答案:A【知识点】人体内环境与稳态及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解析: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血浆的成分,A错;免疫对及时清除抗原,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B正确;HCO、HPO等参与调节酸碱平衡,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C正确;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D正确。2.在哺乳动物的某一器官中,发现了如下细胞分裂图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图处于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含有两个四分体B.在乙图所示的细胞中,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4个姐妹染色单体C.丙图所示过程可能会发生基因重组D.该器官一定是动物的睾丸参考答案:答案:B3.研究人的循环系统中几处的血流量,下列各处中何处每分钟的血流量最高?A.腹主动脉刚分成左腿和右腿动脉处的左腿动脉B.刚分成左肺和右肺动脉处的右肺动脉C.刚从主动脉发出的左冠状动脉D.进入—F腔静脉前的肝静脉参考答案:B4.如图表示细胞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分解的三个途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催化过程②③④的酶均分布于细胞质基质B.过程①②③④中均有ATP生成C.过程①②③均能发生在酵母细胞中D.过程③中的二氧化碳产生于线粒体内膜上参考答案:C【分析】本题以“细胞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分解的三条途径”为主线,综合考查学生对细胞呼吸的过程、场所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过程②和④都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催化过程②④的酶都分布于细胞质基质中,过程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催化过程③的酶分布于线粒体基质中和线粒体内膜上,A错误;过程①是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过程①③中均有ATP生成,B错误;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因此过程①②③均能发生在酵母细胞中,C正确;过程③中的二氧化碳产生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其场所是线粒体基质,D错误。5.下图中能正确表示胰蛋白酶对底物的分解速度和温度关系的是(
)参考答案:C6.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同一个哺乳动物体的3张细胞分裂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有:
A.甲图细胞可正在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
B.乙图细胞两极中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C.丙图细胞有可能是第一极体
D.该动物体的某器官中可能同时存在上述三图所表示的细胞分裂状态参考答案:BC7.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后发挥作用 D.特定情况下,神经递质也能使某些腺体分泌 参考答案:C【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分析】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兴奋产生时未兴奋部位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部位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这是由突触的特殊结构决定的. 【解答】解: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表现为外负内正,A正确; B、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B正确; C、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但是没有进入突触后膜,C错误; D、特定情况下,神经递质也能使某些腺体分泌,如导致胰岛细胞分泌相应的激素,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产生与传递,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8.调节细胞生长与增殖的多肽类物质称为生长因子。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能与前脂肪细胞膜特异性结合,启动细胞内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导致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脂肪细胞。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前脂肪细胞膜上有能与生长因子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其成分主要是糖蛋白B.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遗传物质发生了稳定性差异C.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对前脂肪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具有调节作用D.合成该生长因子时需要细胞内的氨基酸、核糖核苷酸、核糖体等参与参考答案:B略9.为了研究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取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装置图(C点位于两电极之间的正中心)。在图中A、B、C、D四点分别给以适宜的刺激,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刺激点是(
)A.
A点
B.B点
C.C点
D.D点
参考答案:A10.如图为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结构a中的能量变化是光能转变为ATP中的化学能B.供给14CO2,放射性出现的顺序为CO2→C3→甲C.结构a释放的O2可进入线粒体中D.如果突然停止CO2的供应,短时间内C3的含量将会增加参考答案:D在光合作用中,CO2首先和C5结合生成两分子C3,如果突然停止CO2的供应,则C3的生成量减少,而其消耗量不变,因此短时间内C3的含量将会减少。11.已知某物种的一条染色体上依次排列着A、B、C、D、E五个基因,下面列出的几种改变情况中,未发生染色体结构改变的是
(
)参考答案:D12.图4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A.B.C表示细胞外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结构2的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B和C
B.食用含碱性物质的食物时,A的pH仍将保持稳定
C.C的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分泌将会减少
D.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会导致A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水肿参考答案:C13.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参考答案:A【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效应器,b是传出神经纤维,c是神经中枢,d是传入神经,e是感受器.I、Ⅱ表示突触.【解答】解: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具有单向的特点;因为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A正确;B、由于b是传出神经纤维,所以切断d、刺激b,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B错误;C、兴奋在结构c中要经过突触结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而结构b的传导都是以电信号传导,所以速度不相同,C错误;D、Ⅱ表示突触前膜,信号的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反射弧和突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4.在家鼠中短尾(T)对正常尾(t)为显性。一只短尾鼠与一只正常尾鼠交配,后代中正常尾与短尾比例相同;而短尾类型相交配,子代中有一类型死亡,能存活的短尾与正常尾之比为2∶1。则不能存活的类型的基因型可能是A.TT
B.Tt
C.tt
D.TT或Tt参考答案:A15.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下列有关核酸的说法正确的是A.使用盐酸能加速甲基绿进入细胞,并有利于甲基绿与DNA结合B.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部分原核生物遗传物质是RNAC.DNA分子的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接一个磷酸和一个含氮碱基D.RNA病毒的遗传物质均能在宿主细胞中反向转录生成DNA参考答案:A16.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下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粪便”中的能量属于食物链中A同化的能量B.图中“C摄入”的能量就是C同化的能量C.图中的“乙”表示物种B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不再变化参考答案:AC图中“粪便”中的能量属于食物链中B摄入的食物中未同化部分,属于A同化的能量,A正确;由于图中“C摄入”后有部分没有吸收,以粪便形式排出,所以“C摄入”的能量不是从B流入C的总能量,B错误;图中的“乙”表示物种B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正确;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值,保持动态平衡,D错误。17.已知某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在一线性DNA分子上有3个酶切位点,如图中箭头所指。如果该线性DNA分子在3个酶切位点上都被该酶切断,则会产生a.b、c、d四种不同长度的DNA片段。现有多个上述线性DNA分子,若在每个DNA分子上至少有1个酶切位点被该酶切断,则从理论上讲,经该酶酶切后,这些线性DNA分子最多能产生长度不同的DNA片段的种类数是
A.3
B.4
C.9
D.12参考答案:C18.用燕麦幼苗做如下两个实验:①组实验如甲图:将切下的胚芽鞘尖端C水平放置,分别取两个琼脂块A、B紧贴在C切面上,数小时后如甲图所示处理。②组实验如乙图,将附有琼脂块x和Y的胚芽鞘顶端放在旋转器上匀速旋转.数小时后如乙图所示处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两天后.胚芽鞘D的生长向左,因右侧生长素多,向下运输多,右侧生长快B.两天后,胚根E的生长向右,因B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根的生长C.两天后,胚芽鞘G直立生长,因为X,Y两侧的生长素浓度相同D.两天后,胚根G的生长向左,因Y侧生长素浓度低.根的生长慢参考答案:C19.下列信息传递的类型中,属于物理传递形式的是A.牛膝草分泌蜕皮激素类似物加速采食害虫的蜕皮B.意大利蜂找到蜜源时的即兴舞蹈C.雄黏虫根据雌黏虫释放的性外激素很快前来交尾D.海豚借助超声波确定方位参考答案:答案:D20.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参考答案:A甲地植被消失,地下部分保留,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生物全部消失,发生的演替属于出生演替,A错误;甲地因气候适宜,若没有外力干扰,可重现森林。,B正确;出生演替最先定居的是地衣,然后是苔藓,C正确;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D正确。
21.一个用15N标记的DNA分子有12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700个.该DNA分子在无放射性标记的溶液中复制2次,则()A.复制完成后,具有放射性的腺嘌呤共有1400个B.复制完成后,不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与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之比为3:1C.复制过程中,共消耗胞嘧啶脱氧核苷酸1500个D.含有放射性的DNA分子的两条链都有放射性参考答案:C【考点】DNA分子的复制;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分析】DNA分子复制是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每个DNA分子各含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的过程.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复制过程是边解旋边复制,复制特点是半保留复制.已知DNA分子有12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A=700个,所以胸腺嘧啶T=700个,鸟嘌呤G=胞嘧啶C=500个.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解答】解:A、复制2次后具有放射性的腺嘌呤仍是700个,故A错误;B、复制完成后,不含15N的DNA分子总数2个,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也是2个,两者之比为1:1,故B错误;C、复制过程中,共消耗胞嘧啶脱氧核苷酸=500×(22﹣1)=1500个,故C正确;D、由于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所以含有放射性的DNA分子的一条链含有放射性,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和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及计算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2.下图是测定植物某一生命活动过程的装置,从左侧泵入空气后,会产生某些实验现象。下列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实验的目的是测定植物呼吸作用能产生CO2B.把不透光的玻璃罩换作透光的玻璃罩在较强光照下仍能得到同样的实验结果C.如果将C瓶中的植物换成萌发的种子,则出现相同的实验现象D.本实验装置中B瓶的作用是减少实验误差参考答案:B2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个生物个体在不同的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组成一般是不同的B.非等位基因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C.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控制不同种性状D.基因型为Dd的个体产生的雌雄配子比例为1:1参考答案:A【考点】61:细胞的减数分裂.【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解答】解:A、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因此同一个生物个体在不同的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组成一般是不同的,A正确;B、非等位基因除了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B错误;C、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为等位基因或相同,控制的是同种性状,C错误;D、基因型为Dd的个体产生的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D错误.故选:A.
24.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1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碳元素在1、2、3、4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1D.1、2、3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力来促进碳元素在群落和环境之间循环参考答案:C.A、由以上分析可知,1代表生产者,5表示呼吸作用,A错误;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B错误;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是1生产者所在营养级,C正确;D、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D错误.【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1是生产者、4是无机环境;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3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2为消费者;5和7表示呼吸作用;6表示光合作用.25.下列哪一项不是维持内环境稳定有关的生理活动
A.剧烈运动时血液中的乳酸上升
B.干渴时尿量明显减少
C.人少量失血后,血量很快恢复正常
D.炎热的夏天,人体内产生的热引起发汗而使体温不至于上升参考答案:A26.大剂量K射线照射去胸腺小鼠,小鼠可失去免疫功能。向该小鼠体内输入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小鼠的免疫功能A.能产生抗体,但没有细胞免疫功能
B.全部得到恢复C.部分恢复,但不能产生抗体
D.短暂时间得到恢复参考答案:答案:A27.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M)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有关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钾离子内流
B.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C.突触受到动作电位的刺激会释放出神经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D.适当降低溶液M的钠离子浓度,动作电位值会因为细胞外钠离子浓度的降低而降低参考答案:A28.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该生态系统①处于大量物种更替的过渡阶段
②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③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
④有比较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⑤生产者数量大于消费者和分解者数量
⑥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A.①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⑥
C.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参考答案:B29.下列关于变异来源的叙述中,属于减数分裂过程特有的是A.DNA分子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缺失,导致基因突变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C.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D.相同染色体不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非整倍性变异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DNA复制时,即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A错误;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B正确;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可以发生,C错误,相同染色体不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非整倍性变异,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可以发生,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变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征,明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能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但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30.小叶锦鸡儿是一种典型旱生豆科灌木,根部具有根瘤菌,对水分和养分需求大,使周围浅根系禾草及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不能适应而退出群落,而根系发达的深根系丛生大禾草及轴根型杂草如灰绿藜等能适应这种环境。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是寄生关系B.小叶锦鸡儿灌木具有垂直结构C.小叶锦鸡儿参与其所在群落的演替过程D.小叶锦鸡儿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参考答案:C【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详解】A、根瘤菌要指与豆类作物根部共生形成根瘤并能固氮的细菌,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是共生,A错误;B、垂直结构指的是群落内部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小叶锦鸡儿为同一物种,不具备垂直结构,B错误;CD、由题干信息可知“小叶锦鸡儿使周围浅根系禾草及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不能适应而退出群落,而根系发达的深根系丛生大禾草及轴根型杂草如灰绿藜等能适应这种环境”,故该过程中存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且此过程中由于有浅根系禾草及一二年生草本植物的退出,使得种群的物种丰富度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C正确,D错误。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明确小叶锦鸡儿与周围生物的关系,且根据群落的空间特征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概念分析作答。31.如图表示一个四分体的交叉互换过程,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四分体含有2条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2个DNA分子B.a和a′属于同源染色体,a和b属于非同源染色体C.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D.四分体发生交叉互换的前提是同源染色体配对参考答案:D【分析】据图可知,图中表示四分体的交叉互换,该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详解】A.一个四分体含有2条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A错误;B.a和a′属于姐妹染色单体,a和b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B错误;C.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C错误;D.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配对形成四分体,此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D正确。32.现有一长度为3000碱基对(bp)的线性DNA分子,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后,进行凝胶电泳,使降解产物分开。用酶H单独酶切,结果如图l,用酶B单独酶切,结果如图2。用酶H和酶B同时酶切,结果如图3。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酶H有2个识别位点和切割位点B.酶B和酶H同时切割时,有3个识别位点和切割位点C.酶B和酶H同时切割时,能产生完全相同的酶切片段D.酶B和酶H有相同的识别和切割位点参考答案:B33.下列有关分子和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碳链
B.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蛋白质分子
C.细胞的基本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
D.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参考答案:B34.叶绿体的DNA能指导自身小部分蛋白质在叶绿体内的合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叶绿体中能进行转录和翻译过程
B.叶绿体DNA的复制遵循半保留复制的原则
C.叶绿体DNA不是遗传物质
D.叶绿体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细胞核调控参考答案:C35.下列生物学史实叙述正确的是A.孟德尔用果蝇为实验材料,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定律B.萨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C.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构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D.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参考答案:B【分析】本题的知识点是孟德尔杂交实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和验证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等,先回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判断。【详解】孟德尔用豌豆为实验材料,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萨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B正确;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C错误;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36.下列是人类有关遗传病的四个系谱图,与甲、乙、丙、丁四个系谱图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乙系谱图中患病男孩的父亲一定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B.丁系谱图中的夫妻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几率是1/8C.甲、乙、丙、丁都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甲、乙、丙、丁都不可能是红绿色盲的系谱图Ks5u参考答案:B37.下列哪个选项均属于生命系统范畴(
)①石头
②跳动的心脏
③病毒
④生物圈
⑤恐龙化石
⑥水分子
⑦运输营养的导管
⑧变形虫
⑨迁徙中的一群大雁
⑩蛋白质A.②③④⑩
B.①②④⑤
C.②④⑧⑨
D.⑥⑦⑧⑩参考答案:C石头属于无机环境,不属于生命系统,①错误;变形虫是单细胞原生动物,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的细胞或者个体,②正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③错误;生物圈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的最高层次,④正确;恐龙化石是没有生命的,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⑤错误;水分子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⑥错误;运输营养的导管是由死细胞构成的,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⑦错误;跳动的心脏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的器官,⑧正确;迁徙的一群大雁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的种群,⑨正确;蛋白质分子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⑩错误。综上所述,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有②④⑧⑨,故选C。38.下面是某细胞部分膜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
②
③A.它们所属的结构依次可能是叶绿体膜、核膜、线粒体膜B.若②与硅肺的形成有关,则②为液泡C.若该细胞为根尖分生区,则含有DNA的结构有①②③D.若③为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则它与抗体的合成、分泌有关参考答案:【知识点】B2
细胞膜(生物膜系统)与细胞核【答案解析】D解析:三个图中①、③都是双层膜,根据内膜的特点可判断①是叶绿体,③是线粒体,②是单层膜,不可能是核膜,液泡是植物细胞器,而硅肺是动物细胞组成的;根尖分生区中没有叶绿体。【思路点拨】先根据三种膜的特点判断所属的细胞结构,再根据相关知识分析。39.资料表明:二氯二乙胺能够阻止参与DNA复制的酶与DNA相互作用。某学习小组推测,二氯二乙胺能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能作为一种癌症的化疗药物,并就此问题设计实验进行了探究。实验材料:肝部长有肿瘤的小鼠,二氯二乙胺溶液,蒸馏水,生理盐水,含有全部营养物质的细胞培养液,显微镜,血球计数板,试管,吸管,培养皿等。(1)其中某位同学实验操作如下:(请将实验内容补充完整)a.取洁净的培养皿一个,加入适量的培养液,从小鼠肝部切取肿瘤组织,制成细胞悬液,将其均匀分成5份,置于5个培养皿中培养,分别编号1、2、3、4、5。b.在1-4号培养皿中加入用生理盐水配制的、等量不同浓度的____溶液,5号试管中加入____,作为对照组。摇匀后,放到冰箱中培养一段时间。c.取出5个培养皿,立即分别吸取上层培养液,用____(工具)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并记录。(2)请纠正该同学操作上的两处明显错误:____。(3)另一位同学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实验,得到的结果如图所示。①在该实验中,自变量是___。②根据实验结果,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4)若开始培养时取一滴培养液观察有100个肿瘤细胞,经24h培养后,取一滴培养液稀释100倍后再取一滴(设三次的“一滴”等量)观察,发现有64个肿瘤细胞,则此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约为____h。参考答案:
(1)._二氯二乙胺
(2)._等量生理盐水
(3).血球计数板
(4)._在“冰箱中”应改为在“适宜温度下”或“恒温箱中“立即分别吸取上层培养液”应改为“将培养皿轻轻振荡几次后,吸取适量培养液”
(5)._二氯二乙胺浓度
(6).二氯二乙胺能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在一定范围内,随二氯二胺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7).4............(1)依据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以及给出的不完善的实验步骤可推知:b步骤中的1-4号试管为实验组,应加入用生理盐水配制的、等量不同浓度的二氯二乙胺溶液。5号试管为对照组,应在其中加入等量生理盐水。由a步骤中的“取肿瘤组织,制成细胞悬液”可知:在c步骤中应使用血球计数板对肿瘤细胞进行计数。(2)培养的肿瘤细胞在适宜的温度下才能增殖,因此在“冰箱中”应改为在“适宜温度下”或“恒温箱中”。此外,在利用血球计数板对肿瘤细胞进行计数时,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吸取培养液之前应确保肿瘤细胞在培养液中均匀分布,所以应将“立即分别吸取上层培养液”改为“将培养皿轻轻振荡几次后,吸取适量培养液”。(3)①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二氯二乙胺能否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因此自变量是二氯二乙胺浓度。②柱形图显示:细胞数目随着二氯二乙胺浓度的增加而减少,说明二氯二乙胺能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在一定范围内,随二氯二乙胺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逐渐增强。(4)依题意可知:经24h培养后,肿瘤细胞总数为64个×100倍=6400个。设经24h培养后,肿瘤细胞连续增殖n次,则有100×2n=6400,解得n=6。可见,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约为24h÷6=4h。40.下列各组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羊的白毛与黑毛 B.狗的黄毛与兔的黑毛C.兔的长毛与细毛 D.豌豆种皮的绿色与子叶黄色参考答案:A【分析】相对性状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详解】羊白毛与黑毛属于相对性状,A正确;狗的黄毛与兔的黑毛不是同种生物,故不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兔的长毛与细毛不是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豌豆种皮的绿色与子叶黄色不是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故选A。【点睛】性对性状的判断要点:同种生物;同一性状。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41.请回答下列有关实验的问题(1)在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临时装片时,其步骤分别是:解离→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染色过程用到的染液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用洋葱根尖作材料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要将细胞分散开可以进行解离、用镊子尖弄碎、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具体操作过程)操作才能实现。(2)在观察有丝分裂时,首先要在____倍镜下找到__________区细胞进行观察,可通过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___________的存在状态,判断细胞所处时期。若只跟踪分生区的一个特定细胞,则无法同时观察到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观察染色体时,若要提高视野的清晰度,应调节______________。(3)若已知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周期为12小时,显微镜下计数各时期的细胞数目如下:间期880个,前期67个,中期18个,后期和末期35个,计算间期所占时间(单位:h,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漂洗
(2).染色
(3).制片
(4).龙胆紫或醋酸洋红
(5).盖上盖玻片,再加一片载玻片,用拇指轻轻压载玻片
(6).低
(7).分生
(8).染色体
(9).解离后细胞已经死亡
(10).细准焦螺旋
(11).10.6h【分析】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详解】(1)在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临时装片时,其步骤分别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解离过程用到的试剂为盐酸和酒精。染色过程用到的染液名称为龙胆紫或醋酸洋红,用洋葱根尖作材料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要将细胞分散开可以进行解离、用镊子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再加一片载玻片,用拇指轻轻压载玻片操作才能实现。(2)在观察有丝分裂时,首先要在低倍镜下找到分生区细胞进行观察,可通过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存在状态,判断细胞所处时期。若只跟踪分生区的一个特定细胞,则无法同时观察到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其原因是解离后细胞已经死亡。当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观察染色体时,若要提高视野的清晰度,应调节细准焦螺旋。(3)各时期的细胞总数为:880+67+18+35=1000。间期所占时间为880/1000×12=10.6h。【点睛】注意有丝分裂实验中,要找到分生区细胞(正方形的细胞)否则很难观察到分裂图像,为了使细胞分散开,应该解离、弄碎根尖、压片。42.甲、乙两名同学分别以某种植物的绿色叶片和白色花瓣为材料,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繁殖该植物。回答下列问题:(1)以该植物的绿色叶片和白色花瓣作为外植体,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组织培养,均能获得试管苗,其原理是__________。(2)若想培育一株新品种,既有此植物的性状还有其他植物的性状,理论上可以采用__________技术,细胞融合成功的标志_________,该技术的优点是_________。(3)图中A、B、C所示的是不同的培养结果,该不同结果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培养基中两种激素用量的不同造成的,这两种激素是________。A中的愈伤组织是叶肉细胞经_______形成的。(4)若该种植物是一种杂合体的名贵花卉,要快速获得与原植株基因型和表现型都相同的该种花卉,可用组织培养方法繁殖,在培养时,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采用花药离体培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植物细胞全能性
(2).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3).杂种细胞再生出新的细胞壁
(4).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
(5).细胞分裂素、生长素
(6).脱分化
(7).不能
(8).对杂合体的植株来说,其体细胞的基因型相同,而花粉粒的基因型与体细胞的基因型不同。用花粉粒进行组织培养得到花卉基因型不同于原植株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及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条件、原理及相关应用,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植物组织培养技术:1、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是: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生成根、芽,最终形成植物体。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2、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①培养基配制;②外植体选取;③激素的运用;④消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