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身体健康的概念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谈论健康,因为健康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拥有健康就可以享受生活,就可以长寿。上到最高统治者,下至普通百姓,都希望自己能健康长寿。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模模糊糊的只知道健康就是“好”的意思,其他的就似乎不予深究了。等身体有了问题或出现疾病时就认为这是“不健康”了,如今还衍生出了“亚健康”这些词等。其实,健和康是两个意思,“健”讲的是形体强壮、有力,所以我们要健身,即:人+建=健。那么“康”呢?它不是指的形体,康讲的是安乐、康宁,是针对心来讲的,针对神来讲的,是一种心理的描述。简单地说,健体现在形体、肉体上——强健;康体现在心情、精神上——康宁,是“健+康=健康”。那么,到底什么是健康呢?以什么为标准?有病没病是否就是“健康”的评判标准?自古以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而论,莫衷一是。由此可见,要给“健康”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或者说确定一个量化的标准,的确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本文拟就健康的几种概念或界定进行辨析,以期达成一些共识。一、WHO对健康所下的定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习惯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对“健康”概念所下的定义,即:“健康是整个躯体、精神和社会都很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Healthisastateofcompletephysical,mentalandsocialweelbeingandnotmerelytheabsenceofdiseaseorinfirmity.)。这个定义其实包括三个层次:第一、躯体健康。指形体的结构完好,没有疾病,功能正常。躯体与环境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状态;第二、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指人的心理处于完好状态,包括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环境,及时适应环境;第三、社会适应能力良好。指个人的能力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的发挥,个体能够有效地扮演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角色,个人的行为与社会规范和谐一致。到了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将“道德健康”纳入健康概念之中,提出了21世纪的健康新概念,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但仍没有提及健康的实质问题。老实说,这种对“健康”的定义,很显然,主要是从现代医学(西医)的角度出发而作出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终极目标。这种“没有疾病,什么都完美或者完全良好的状态”的概念,把问题绝对化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吃五谷,孰能无病?我们每个人其实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一些缺陷或毛病的,比如:一时的劳累疲惫或遗传上差异或缺陷等;也不存在什么健康的标准,例如,由于生活条件特别是营养状况的差别,富裕地区的儿童要比经济条件差的地区的儿童长得更高,发育更早,体力也更强。按照上述定义,如果用富裕地区的标准来衡量经济条件较差地区的儿童,那么这些儿童就都不能算是处于“完全良好”的状态,就都应当算是不健康。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此外,所谓“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的含义也不够具体,缺乏明显的衡量标准。随着医学和社会的发展,人们也已经逐渐认识到,这种“健康”定义在临床实践中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如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调查结果显示:真正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的定义,达到健康标准的人群只占5%,有约20%的人群是需要找医生诊治的病人,其余的75%的人群都处在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即人的身体功能无明显或明确的疾病表现,但却表现出活力降低、生理功能和代谢功能低下、对外界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生存状态。这种状态我们称之为“亚健康”,它是一种既非健康也非疾病的生存状态。这就是说,现代医学对生命的生存状态划分为三种:即健康态、亚健康和疾病态,这种分隔式的界定,并不见得实用和在临床上有效。应该说,WHO的这个健康的定义虽然经过了三番五次的修订,但还是不够完善的,也没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第一,这个概念是站在医学的角度,以疾病为依据而给出的;第二,这个概念只是在说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完满和谐的平衡状态,而没有注意到机体自身所拥有的一系列自组织调节的平衡机制和自强不息的生机活力,以及应激适应或反应能力;第三,这个概念也没有意识到任何一个生命体的系统完备性。因为如果系统有太多漏洞,就会在反抗和应对外在系统时极易遭到攻击而出现问题,甚至崩溃;第四,这个概念只注意到了人的健康,没有考虑到社会健康和自然健康问题。二、古今中外对健康的定义我们再来看看《辞海》的定义和解释:健康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且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可见《辞海》也正是根据现代医学(医学)的理念来界定和解释“健康”,这种解释其实是不够确切的。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确实是“健康”的基本必要条件,也可以通过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生理指标等衡量。但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劳动效能状态则很难通过上述的检查手段来衡量和证明。不仅如此,还有社会因素、人文因素和心理因素问题等皆会严重地影响“健康”指标或健康程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87年中文版)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使个体能长时期地适应环境的身体、情绪、精神及社交方面的能力。”还好,这里把健康作为一种能力来表述,但缺乏更全更深的诠释。《黄帝内经》对健康做了一个精准总结和概括——“形与神俱”,就是健康必须要做到“形”跟“神”俱在,也就是“身心合一”才能够健康。仅俱其一是不行的,必须两者俱在。“形”就是我们的身体、形体,那么“神”呢?就是精神和神灵,也是指心神、心理状态。健康必须要“身心不二”。仅仅锻炼其“身体”,不修其“心智和德性”,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黄帝内经》把健康的人还高度概括为“平人”二字。“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素问·调经论》)意为阴阳平和,充盛形体,三部九候之脉一致,是健康的表现。“平人”应该是阴阳平衡、形神统一、天人统一、人与社会统一,是中医健康的要素。即健康是指阴阳平衡、经络畅通、形体强健、脏腑气血和调、形神统一,人与自然、社会统一的平衡状态,这个平人的概念从更深层而非表象地描述了健康。从中华文化来理解健康是:“身强为健,心怡乃康”,即指身体的强壮和心情愉悦和谐通顺的状态。在这里没看出丝毫的以“疾病”或“病症”来考量和定义“健康”的概念了。在古英语中,健康(health)也有强壮、结实和完整之意,也并没有说是否有病或没病。在《易经》的开篇中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就是天在强有力地运转不停,君子也应自强而不停息,以此,才可以适应天地而生存。“健”在《增韵》中的注解就是“强有力也”,可见,“健”的含义是使之强壮、有活力或变动不居的意思。比如我们常说的健身、健体、健胃等,“健胃”就是使用一些方法能够使胃肠有力气蠕动。当然,有力者源于有气液,气血精液在体内蓄积充足,并有规律、有节凑、有方向、有时限的流动是为前提。如:元气足则神明健,谷气足则体魄健。当然“健”还有擅长的意思,比如健谈、健忘。这里就不是有力量的意思了。“健”有个同义词是“伉”,发音同“抗”。《说文》:“健,伉也。”“伉”有匹敌、抗衡、亢奋、有力的意思。《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意思是说,子路性情粗俗,好斗逞能,有暴力倾向,志向高亢、执拗。再比如《汉书·宣帝纪》:“选郡国吏三百石,伉健习骑射者皆从军。”《宋史》:“选军中伉健者千人,令仁美领之,屡入敌境,战有功。”“伉”、“健”同用,意思是坚强有力。想体会“伉健”的感觉,就去看看战马出征前不断咆哮、跳跃、刨蹄的样子,战士冲锋前嗷嗷叫,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样子。“伉健”颠倒过来就是"健伉",历史上也有这么用的。《武经总要》:“义军之守边,最为健伉,习知山川道路,每蛮寇至,不计远近掩杀,官军守险策应而已。”所以,有人怀疑今天说的“健康”,其实就是古代的“健伉”,也许是以讹传讹,发音和字义都有了变化。“健”既是形声字,又是会意字,发音与“建”相同,含义相近。“健”从人从建,含义是有力的。“建”是动词,是会意字,从廴(yin),有引出的意思;从聿,意为律。《说文》:“建,立朝律也。”后来引申为创造、设立。“建”的背后就是能力和能量,所以凡是用“建”加上其他偏旁组成的字,大多含有有力的意思,比如:“腱”是坚韧有力的筋,腱子肉就是绷紧发力的肌肉;“犍”是力大无穷的公牛;“键”是金属制作的坚固有力的关辖,固定门或者车轴,等等。“健”可以作形容词,比如杜甫《兵车行》:”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健卒十人。”鲁迅《悼杨铨》:“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健”也可以作副词,含义是有力地,比如:健步如飞、健在、健壮、健美、健硕等。“硕”是块头大,“健”是有力量。在使动用法中,“健”可以作动词,含义是“使之健”,也就是使之有力的意思。比如我们常说的健身、健体、健胃,等等。很多人胃肠蠕动呆滞缓慢,常常出现宿食不消、心下痞硬、口臭咽痛、嗳腐吞酸的症状,使用消食化积的药物,或者予以点穴针刺,能够使胃肠得气有力,生动活泼起来,所以叫做“健胃”。力源于气,有力者源于有气。元气足则神明健,谷气足则体魄健。“健”的反义词应该是“痿”或“废’吧,蔫头耷脑、垂头丧气、萎靡不振一类的。而“康”则主要是指心的“宁静”或“康宁”。故健康即指身体的强壮和心情愉悦和谐通畅的状态。“康”的含义有通畅、而且是五个方向通达的意思。《尔雅·释宫》中解释:“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大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古人认为:一路畅通为“道路”,一分为二有分岔的叫做“歧”,十字路口通达四个方向的叫做“衢”,通达五个方向的就叫做“康”,通达六个方向的叫做“庄”,通达九个方向的叫做“逵”(馗)。成语“康庄大道”就是通达各个方向的道路,如果用来说机体的话,可谓是五脏六腑皆通达了,当然,这些通达的径路就是“经络”,大路为“经”,小径为“络”。可见,“康”与“经络”的关系非常密切。而“康”的反义词应该是“塞”、“阻”、“绝”、“断”,反正就是不通。中医曰:不通则痛,也可以说是,不通也就不畅达、不健康了。所以,“康”的含义就是有路子,通畅或行得通。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畅了,物质和能量才可能交换、交流。各个方向的道路通畅了,才有更好的选择的余地,才能得到最有价值的交流,最终达到平衡。从治国来讲也是如此。《汉书·宣帝纪》云“上下和洽,海内康平”,就是说官方和民间交流顺畅,百姓之间也有多种渠道交流、通商,这样人心就舒畅,平和或平衡了。《释名》:“康,昌也,昌盛也,车步并列并用之,言充盛也。”《谥法》中说:“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曰康。”另外,在道家的经典里也有在说健康的,“气脉者,健;关窍者,康”,即气脉能量足则健,经络关窍通则康;反之,气脉能量不足就是不健,经络关窍不利就是不康。可见,这里“健”的含义是气血(能量)足,或使之健壮、强壮、有活力或变动不居的意思。而“康”就是经络通道和关节孔窍通畅的意思。也就是说,“康”是指道路(或经络)关卡的通畅,如康庄大道。故中医曰:“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可见,不通就会不康。总而言之,在中华文化里,健和康是两个意思。是“身强则健,心怡乃康。”即“健”讲的是形体强壮、有力。“康”讲的是心神安乐、康宁,可见,健体现在形体、肉体上——强健;康体现在心情、精神上——康宁。也足见,健康的概念不一定非要借助疾病来界定!再说,用疾病来考量健康,如同是说某某人不好,以此来说他的“敌人”就好吗?这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健康应该有着自己的考量要素和本质,有它自己特有的要素和内涵,那就是“强壮”和“通畅”。强壮是自己拥有的强大动力或能力,通畅是指机体的一种和谐平衡状态。由此看来,我们的祖先对“健康”进行高度的概括而抽象出来的概念,比我们今人对“健康”的理解和定义要更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随着中医文化的复兴和健康学思想体系的创立,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对于健康的理解、认识和界定会越来越清晰和明了,并赋予“健康”正确的定义。三、中西医学对健康的认识现代医学认为,健康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且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项生理指标来衡量。这种定义和解释严格讲是不够确切的。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确实是“健康”的必要条件,也可以通过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生理指标等衡量。但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劳动效能状态及其是否能维持多久则很难通过西医的检查手段来衡量和证明。不仅如此,还有社会因素、人文因素和心理因素问题等皆会严重地影响“健康”指标或健康程度。在临床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头痛者、失眠者、焦虑者、抑郁症者等一切生理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但他们很痛苦,而且会找医生来解决这些痛苦。他们无疑是患有疾病者,非“健康”者。因此,我们事实上是很难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人的“健康”程度的。由此也可以证明,并没有什么普遍适用的健康标准。在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个人,或者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健康的程度或水平可以各不相同。也就是,健康不可能有一个确切的概念和量化的指标,他只能是对一个个体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状态的一种描述。近年来,已有不少专家、学者把WHO对健康所下的定义进行了修改、补充,甚至确立了二十几项的具体标准。(一)、在形体健康上的标准是:1.身体各部位发育正常,功能健全,没有疾病;2.有充沛的精力,能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精神贯注,思想集中;3.体质坚强,能抵抗各种疾病,并能刻苦耐劳,担负各种艰巨繁重的任务,经受各种自然环境的考验;4.体重适中,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5.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和眼睑不发炎;6.牙齿清洁,无龋齿,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7.头发有光泽,无头屑;8.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9.善于休息,睡眠良好。(二)、在心智健康上的标准为:1.保持理智与平衡;2.具有自我价值感;3.具有爱的能力;4.具有建立和维持亲密的能力;5.能接受现实中的各种可能性和局限性;6.对工作的追求与自己的天资和教育背景相适应;7.能体验到某种内在的宁静与满足感,让自己觉得此生没有虚度。(三)、在行为或社会适应方面的标准:1.每个人不同时间内在不同岗位上对各种角色的适应情况。适应良好是指能胜任各种社会和生活角色,适应不良是指缺乏角色意识。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3.个人的能力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的发挥,个体能够有效地扮演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角色,个人的行为与社会规范和谐一致;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然而,现代医学(西医)这些具体的标准在实际的运用和操作过程中,还是很难以把握和判别的。可见,这样具体而细化的标准也并不能把握住“健康概念”的真义。那么,我们不妨返璞归真,从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的抽象概念去领悟健康,也许能有所启迪或找到答案。中国传统医学对“健康”是这样认为:人体的正气及内在的调节能力是内因。健康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有病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愈病时,依靠人体自身正气的恢复和内在调节能力的协调控制作用达成平衡即可。且还认为疾病是完全消灭不尽的,疾病与健康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即平稳、和谐和通顺之状态)之中,也就是“阴阳互根”、“阴平阳秘”、“精神乃至”、“形神合一”则能健康长驻,如果“阴阳失衡”、“阴盛阳衰”、“阳盛阴衰”、“形神不一”则为疾病状态;如能“形与神俱,而尽享天年,度百岁而去”。如果人体内自稳调节机制和某种能力出现偏盛或偏衰时,就会导致这种动态平衡紊乱异常,也就会出现疾病的症状;同样,这种动态平衡紊乱也可能是精神意识活动出现了问题的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也就是一种疾病状态,有时甚至也会导致死亡,故有“得神者倡,失神者亡”,“神转不回,回则不转”等说法。另外,传统中医学的健康理念还是源于中医的气血理论,也就是形气足有力为健,经络通畅顺达为康。人的身体要想维持正常的运转和健康的平和状态,就得保证气血充足,经络畅通。传统中医明确了“健康”的真义——阴阳平衡,形体强健,经络畅通,神清气爽。并知道如何掌握和利用这种健康调节能力来应对疾病,协调平衡,这也正是中医理论精髓之所在。可见,传统中医对健康的解释就是指人体的正气与自然界之邪气、形体与神智合一,以及人体内在环境各要素之间处于一种相对平稳和谐的状态,高度概括就是“阴阳平衡”。所以中医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开篇就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由此我们可以简而化之来考量和认知“健康”,即:可认为平衡就是“健康”,不平衡就是“疾病”。这种平衡和谐状态可以是在不同的个体,或同一个体的不同时间和空间,亦或不同层次上的状态。人的身体要想维持正常的运转和健康的平和状态,就得保证气血充足,经络畅通。中医认为人不仅有肉眼可见的血在脉管里流动,还有一种无形的能量,也就是气(炁),它在体内有蓄积、流动,这种流动是有规律的,有着各自的节奏、方向、时间。这种能量流动经过的路线称之为“经络”,大路为“经”,小径为“络”。人的先天之炁,由精化生,蓄积在丹田,流行运动在奇经八脉之中,最重要的任督二脉最终注于脑,营养神明。后天之气起于中焦,由水谷化生,兼并呼吸之精气,由肺而起,逐次按时行于十二正经,循环往复,并且散布于三百六十五个小的络脉之中,覆盖渗透全身。《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如果经脉不通,或者络脉不畅,人的气血运行就会停滞,轻则出现疼痛,重则出现麻痹,久而成患,出现地方割据,也就是不受中央(心神)节制的自我膨胀,形成癌瘤。因此可知,经络就是人的“精、气、神”,亦即营养物质精液、气血能量和生命信息的传达通路。这些通路通畅与否对于生命很重要的。以任脉而言,上下交通,水火既济称为“泰”;而任脉郁阻,上下隔绝不通,上热下寒,称为“痞’(否)。经络上下交通,气血五(脏)六(腑)旁达谓之“康泰”;经络通畅,神魂得归,能藏于心谓之“康宁”。心是五脏六腑的中心,是君主,所以说“心怡乃康”。如此看来,“健”主要指的是躯体组织器官的强壮有力,“康”则是指脏腑经络气血的通畅有序。聪明智慧的古人用“健康”二字寓意人的躯体与脏腑借由经络相互连接通达,气血(液)能量充盈壮实,心神明亮舒畅,且身心合一的状态。总而言之,中医学的健康理念是源于传统中医的气血理论,也就是:形气足有力为健,经络通畅顺达为康。徒有气而经络不通,人会暴躁、疼痛,气冲牛斗,血溢脉外,或出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的疯狂也未可知。经络通畅而无气力者,就像缺乏营养的婴儿一样,难免夭折。心理、精神健康不但要有心气、有动力,还要想得开、想得通。现在大多数神志病或精神病的患者,不就是没心气,压抑过度,丧失欲望,干什么都没意思,包括活着,就是想不开,钻牛角尖,一根筋,一条道走到黑。不是不健,就是不康。传统中医学能生存到今天,正是因为中医学明确了“健康”的真义——阴阳平衡,形体强健,经络畅通,神明气爽。并知道如何掌握和利用这种健康调节能力来应对疾病,协调平衡,这也正是中医理论精髓之所在。所以,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传统中医关注的主要是“健康”,而现代西医关注的主要是“疾病”。中医“无问其病,以平为期”,“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中医认为,人自身的健康调节机能或者说是阴阳平衡能力的盛衰才是导致疾病甚至死亡的根本原因,只要疏理恢复畅通和调动了这些能力,使其平和,疾病也就自愈了。《伤寒论》中有“和之愈”;《灵枢》中有“使和则通”;《素问》有“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这些都与现代医学强调的针对疾病的对抗方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四、百川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百川研究认为,健康不仅是指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完满和谐的平衡状态,更是指机体自身所拥有的一系列自组织调节平衡机制和自强不息的生机活力,以及应激适应能力或反应能力。即健康主要是指机体所拥有的各种自我调节平衡或自控自愈和生生不息的能力,故而能自我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和谐及有序的通顺状态。简言之,能自组织平衡、自适应状态和自强不停息就是健康。如果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了,即不平衡、不和或不通时,机体就会表现出一些症象或一种不适的感觉,这些症象或不适的感觉其实每个人随时都会出现一些的,严重一点也就是所谓的疾病或病症。可见,疾病的发生或出现是生命过程中很自然的一件事情,它有时只是健康出现故障的一个暂时现象或表象,也可以说是一种健康问题的报警或发出的求救信号。也因此,医疗治病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健康问题,要解决健康的根本问题,就必须从健康本身入手,去调理保养健康和强壮健康(即保健强健而不是防病治病)。也就是去帮助人体恢复自身平衡机制或培养提升自身的健康能力,此亦即应从调节平衡健康状态和建设促进健康能力的本身上去解决或处理疾病问题。当前,对于健康和健康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对于健康的概念一时难以定论。因为,如果非要给健康下个定义(待商榷)的话,那笔者窃以为:健康是指一个生命体能独立自主地维持自身的自组织、自适应、自纠错、自修复和自再生的机能,以及与外界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时所具有的一套完备的系统、自我运行机制和应激反应能力。简言之,健康是自我所拥有的各种自组织调节平衡、自控自愈自强和生生不息的系统机制及各种能力,故而能自我保持一种相对平衡、和谐或适应状态及有序的通顺状态。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的是一个生命体(并非只是指人体)的概念,一般的生命观认为,只有有机生物才是生命,实际上无机物也是有生命的,各种社会机构或组织团体也都是有生命的。所以说,广义的生命,是指在宇宙中占据一定的空间,在时间上按照既定的周期运动,这样的事物都可以称之为生命。我们再往更大的尺度去推想,那么最大尺度的生命,就是“道”或者是“天地”,道是永恒不息的最大生命体,天地生万物,所以,天地是最大的系统。应该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包括历史也在内)都是按照圆周运动,并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世界观,而西方文化所说的那种线性运动的世界观,是笔直向前掘进或不断发展的,这种向前发展的历史观必然导致世界万物走向灭绝。总之,健康是人体(任何一个组织系统)自我维持自身的自组织、自适应、自修复和自再生以及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运行机制和应激能力或适应能力。即能自组织平衡,能自应激适应,这才是健康。所以,健康不仅仅是指一种平衡状态,更是指一套自我健康能力和系统的完备性。
什么是健康的真正定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橡胶带的耐化学品性能提升考核试卷
- 稀土金属矿选矿厂自动化控制系统与设备维护考核试卷
- 家具行业品牌合作与资源共享考核试卷
- 天津市第二新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3月) 数学试题(含解析)
- 静脉输液工具的合理选择
- 山西省大同市常青中学校等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数学试题(含解析)
- 河北省唐山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数学试卷(含解析)
- 2025届浙江稽阳联谊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物理答案
-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4课《梅花魂》精美课件
-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天立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适应性检测试题物理试题含解析
- 人工智能在航空航天工程中的应用
- 2024年荆门中荆投资控股集团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成都市2022级(2025届)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零诊) 语文试卷(含答案)
- 2024山西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部编人教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二教学设计全套
-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
- (高清版)JTGT 5440-2018 公路隧道加固技术规范
- 北京市各区2024届高三二模政治试题汇编:法律与生活-2024届高考政治三轮冲刺
-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文档
- 浙江省环大罗山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建筑边坡工程监测技术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