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禅的东传与新儒学的相互影响_第1页
日本禅的东传与新儒学的相互影响_第2页
日本禅的东传与新儒学的相互影响_第3页
日本禅的东传与新儒学的相互影响_第4页
日本禅的东传与新儒学的相互影响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本禅的东传与新儒学的相互影响

日本中间世是指从1192年到1603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包括镰仓时代、南北朝和室町时代。这一时期朝代更迭频繁,战乱纷争不断,大概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南宋、元朝和明朝时期。日本和中国一衣带水,一苇可航,在这段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虽然宋元时期中日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而是到明朝才恢复了自894年日本废除遣唐使以来的正式外交关系,但这段时期中日文化交流非常活跃,其中商人和僧侣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段时期中日文化交流中最为突出的贡献就是禅儒二学的东传。中国禅传到日本,结合日本本土的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禅,为日本室町文化的开花结果带来了不可或缺的禅文化因子;新儒学即宋学经过禅僧们在日本的传播后,为江户时期日本儒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将从禅的东传以及新儒学对日本禅发展兴盛所产生的作用、禅对于新儒学在日本传播所起的作用以及禅儒相互影响过程中对日本中世文化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三个方面,论述日本中世思想中的禅儒二学关系及其影响。一、日本寺院中的儒学环境何为禅?“说教是以理智、逻辑和语言文字为基础的,而禅的方法则恰好相反。”5禅主张完全依靠个人经验契入事物的本源,倡导直觉式的理解方法,其中存在着“种种对于事物的特殊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所谓的中国禅,乃是由立志向更多的人弘传禅法的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于六十岁时传到六朝末期的中国的。”28就像任何一种外来文化传入其他地区一样,起初都要经历一个和本土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过程,禅由印度传入中国也不例外。由印度传入中国的“禅定”,和中国南北朝时期的玄学相互交汇,产生了既不同于中国其他佛教宗派,也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禅宗,具有了中国本土化特色。中国禅分为慧能的南宗禅和神秀的北宗禅,而其中用以慧能的南宗禅弘禅范围广泛,被视为达摩禅的集大成者。慧能的南宗禅主张“顿悟”,讲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经过唐宋漫长岁月的发展兴盛,南宗禅深入人心且得以普及开来。1192年,源赖朝在镰仓建立镰仓幕府,开启了日本历史上由武家代替公家执掌政权的时代。新兴的武士阶层建立了自己的幕府统治,为了寻求区别于前朝贵族支持和庇护的南都六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俱舍宗、成实宗和律宗)这些国家佛教和平安二宗(天台宗和真言宗)这些贵族佛教,非常积极地寻求新的佛教宗派来控制对佛教的主导权。而且长年的战乱使得民众极其渴望得到“心灵的慰藉”,加之平安末期以来产生的“末法思想”的影响而引起的佛教界“入宋巡礼”风潮,这些都为禅宗传入日本缔造了非常好的机会。一般认为,“日本禅始于明庵荣西带回临济宗黄龙派禅,继而是希玄道元传入‘只管打坐’的曹洞禅和圆尔辨圆弘传临济宗杨歧派禅。”33在禅的东传过程中,由于禅本身只借助于直觉的理解方式,具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特点,不具有一整套完整的概念和哲学理论,因此禅僧们在说明某种道理时,必须借助于某种理论,建立自己的一套哲学,而这种哲学思想来源可以是来自儒学、神道或者是道家,亦或是其他的哲学思想,而日本禅在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则是较多地借用了新儒学即宋学的哲学理论。那么,中国禅经历东传而成为日本禅的过程中,对于禅而言儒学是什么?要了解这个问题,需先来看看儒学对中国禅形成产生的影响。中国禅经历了唐宋的发展兴盛时期,到南宋已经臻于烂熟了。在这个过程中,禅僧们在弘禅的时候,会竭尽全力利用表象、象征以及诗的手法以维系对禅的这种直觉式理解,当不得不需要求助于理智的时候,便借助了儒学的哲学理论。与此同时,宋代的思想家们通过对禅学的接触,使得他们重新审视本土的哲学,促进了宋学的产生。中国禅中体现的禅儒关系就是在这样的胶着状态下相互影响并进的。当日本的僧侣们蜂拥前往中国的五山十刹参禅问道的时候,中国禅已经度过其烂熟期,出现了在南宋后期的思想界新儒学如日中天的景象。新儒学即“宋学吸收佛教华严宗、禅宗的思想和道教的宇宙生成论及万物化生论,将儒家思想哲学化”57,具有对儒、释、道多家思想兼收并蓄的特点。禅僧们为挽回禅宗颓势,在修习禅道的时候,大多采取禅儒一致、禅儒兼修的态度。从这个角度讲,认可儒学是禅僧们弘扬禅法的折中办法。另外,禅传入日本后,为了寻求统治阶层的支持和庇护,必须要投其所好,利用统治阶级原有的儒学素养,“将固守汉唐旧注的旧儒学改造为讲求性理的宋学,然后利用宋学与禅宗的近似处,将统治阶级吸收到禅宗方面”57。任何外来思想要在本土扎根且深入人心都要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统治阶级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从这个角度讲,新儒学即宋学帮助禅宗在日本扎了根。再者,由于禅宗“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主张“顿悟”,缺乏详细的教义,这些原本迎合武士阶层需求的因素却成了弘扬禅法的不足之处。为了弥补理论上的不足,“禅儒兼修”的禅僧们积极传布新儒学,主张“禅儒不二”,但其目的不在于传布新儒学,而是借用新儒学的理论基石让信者理解禅法,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禅优于儒,使信者皈依禅宗,从而使之得以弘扬。从这个角度讲,新儒学又进一步地促进了禅宗在日本的快速传播。二、是儒学在日本学习过程中成为一种独立的科学如前所述,禅的东传过程一直借助着新儒学寻求庇护和阐释,如果没有了新儒学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这一过程也许会缓慢得多。新儒学在中国禅的东传和日本禅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如此重大的作用。那么,反过来看,禅对新儒学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看中国禅对新儒学有着怎样的影响。所谓新儒学是指区别于先秦儒学而言的,新儒学的产生与宋朝思想家们对禅法的理解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新儒学即宋学是中国本土思想与外来思想的结合体,是在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基础上得以融合和定型的,而其外来思想中最主要的则是来自禅的刺激。先秦儒学到后来失去了创造性思维的源泉,日益僵化。环顾四周,道教与之对立,也陷入世俗迷信,了无生趣,而禅则主张直接切入事物本源,无视一切意识形态,为儒学注入了新鲜血液。由此可见,禅是新儒学产生必不可少的思想基础之一。新儒学的东传,并不是独立完成的,而是随着中国禅的东传和日本禅的产生而得以实现的,是作为禅宗附庸传入日本的。日本僧侣们前往南宋求法巡礼时,在禅院兼习儒学,回国时除带回大量佛典外,还带回大量儒学经典。一般认为,将新儒学有一定理解并传入日本,有史料可考的是1241年禅僧圆尔辨圆带回的《论语精义》《大学或问》等著作。圆尔辨圆还于1257年为镰仓幕府执权北条时赖讲解南宋居士奎堂主张儒、释、道三教一致的《大明录》,并著有《三教要略》《三教典籍目录》。除日本僧侣外,将新儒学传入日本的还另有其人,那就是入日的南宋僧侣和元朝僧侣。由于南宋至元朝之际,国内战争频仍,僧侣们或流亡日本,或奉命赴日,同时将儒学传入日本并加以弘布。从这个角度讲,禅在新儒学东传的过程中起到了将儒学介绍到日本的媒介作用。另外,新儒学传入日本后,禅僧们虽是为了兴禅而弘布新儒学,但是新儒学趁势获得发展也就自然而然的了。日本禅得到新兴武士阶层的支持和庇护,沿用中国南宋的官寺制度建立的镰仓五山和京都五山成为禅宗的大本营。由于禅林的日用文书大多引经据典,涵盖儒典、诸子百家乃至中国文学作品,因此出现了专供儒学典籍研究用以传授禅林同道的禅僧。五山禅僧由“禅儒兼修”到“专攻儒典”,这表明了儒学地位明显得到提升,且发展态势强劲。从这个角度讲,禅为后来江户时期儒学脱离对禅的依附,逐渐走向独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再者,到了室町时代后期,日本战乱频仍导致的不安与贫困,使得主要活动于镰仓、京都五山附近的禅僧们纷纷逃离此地以求生存。九州和四国相对远离战火,僧侣们以此为活动中心,建立禅寺,讲习新儒学,逐渐建立起了以九州为活动中心的萨南学派和以四国为活动中心的海南学派。萨南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为桂庵玄树及其弟子文之玄昌,他们虽都为禅门弟子,却实际上是阳禅阴儒,注重宋学新注。海南学派主要以南村梅轩为主要代表人物,南村梅轩主张禅是根本之道,也承认儒学对政治与人伦的效用。从这个角度讲,禅为儒学的进一步发展、使受众群从中心向地方扩展起了推动作用。三、山文化的特点日本中世在禅儒相互影响过程中,创造了日本文化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即五山文化时期。所谓“五山”,是指日本在镰仓时代末期至室町时期效仿中国南宋由朝廷任命五所最高禅院住持的官寺制度,历史上有著名的镰仓五山和京都五山。镰仓五山是指镰仓幕府在其政治中心镰仓确立的建长寺、圆觉寺、寿福寺、净智寺和净妙寺这五座寺院,京都五山是指室町幕府在其政治中心京都确定为五山的南禅寺、天龙寺、建仁寺、东福寺、万寿寺这五座寺院。“五山文化”,则是指日本中世时期的后期,“在中国宋元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之下,在一群有‘中国文化背景’的‘五山’禅僧们的努力下,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内涵包括文风和文学理念、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学风和治学态度、思想和世界观等在内的别具特色的‘禅林文化’”101。五山文化的主导者是僧侣阶层,但由于其中包含着与宗教性质文化数量相当的中国文化中的儒学和汉文学等非宗教性质的内容,所以又不能够将五山文化简单地称之为宗教文化。可以这么说,五山文化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其既具有宗教文化的特质又具有汉文化的特质。禅僧们在弘禅布道的时候,主张“禅儒兼修”和“儒佛互补”,“把对汉诗文的研习和创作,作为自身修炼的必备的基本功”141,甚至还出现了因弘布禅法需要而专攻儒典的僧侣。如前所述,五山文化的一个典型特质就是宗教性质,而禅文化是其主轴。在整个日本中世(包括镰仓时期、南北朝时期和室町时期),由于连年战乱,文化传承的重任落到了禅僧们的身上。五山“禅僧扮演了文化创造的重要角色,他们在念经坐禅之外,喜好吟诗作画,将禅味融入诗画之中,与茶道、庭园、禅房相辉映,酿造出独特的静寂之美”333,使得中世文化绚烂多彩,促成了诗文、绘画、茶道、书法、园林、建筑雕刻等多种艺术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要数受禅文化熏陶而产生的茶文化了。日本禅僧们最初饮茶的动机是为了提神、养生和修禅,而后“村田珠光(1422—1502年)开创的以‘闲寂恬静’为理想境界的‘茶道’理念,乃是以‘禅思想’、‘禅精神’为代表的中国宋元文化影响之下的产物”115。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借鉴和创新的民族,自被日本民众奉为茶祖的禅僧荣西把禅宗茶学思想传入日本以来,经村田珠光、武野沼鸥、千利休等人继承发扬,茶道由僧侣阶层逐渐平民化,向世俗社会普及。茶道追求“和静清寂”的境界,强调主体的“无”,即对主体的绝对否定,以此达到修心养性、净化心灵的目的。茶道思想是茶与禅融会贯通的产物,禅僧们弘扬禅文化的过程中使之在日本扎根,成为日本本土文化的典型代表。五山文化的另一个典型特质则是其非宗教性质,汉文化是其主要内容。镰仓、京都五山的僧侣,分别来自宋元明时期到中国求法巡礼的海外派,宋元明时期由中国赴日的移民派,以及未曾到过中国却深受五山文化影响的来自五山的本土派。他们传播宗教文化的同时,也接受新儒学,促进了中国汉文化和汉文学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了日本中世思想史上独具特色的五山汉文学和五山新儒学这一壮观景象。五山汉文学是指禅林中僧侣们的汉文学欣赏与创作,更主要的是指汉文学的创作,即直接用中文创作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这是在当时的特殊大环境下产生的文化形态,是相对疏离于社会且孤立于和文学发展而存在的。“一般来说,五山汉文学的形成应该以虎关师炼的创作为标识,”142虎关师炼(公元1278—1346年)是五山时代前期汉文化的集大成者,对中国经史子集无所不通,其学术涵盖宋代之前几乎所有中国名儒。禅林僧侣们的诗文创作,开启了300年五山汉文学的昌盛。五山禅僧们的汉文学素养及其对汉文学的推崇,促使禅僧们对新儒学的研读蔚然成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