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利用技术效率分析_第1页
农村土地利用技术效率分析_第2页
农村土地利用技术效率分析_第3页
农村土地利用技术效率分析_第4页
农村土地利用技术效率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土地利用技术效率分析

1、节约集约用地研究我国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规模经营趋势不断发展的时期,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耕地配套资源不足的现状十分紧迫。而且,各地政府片面追求GDP的增长,扩建工业园区,村村点火、线线冒烟,大量蚕食耕地,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增长与耕地数量的稀缺性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如何解决土地资源的瓶颈制约?只有科学用地,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才能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因而,刻画土地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形成的原因,成为土地利用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黄庆杰等(2007)研究农村用地中存在的违法违规、效率低下等问题;唐和章(2002)强调制度建设中维护市场机制的重要性;王文侠(2002)提出合理规划,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王万茂(2007)提出新农村建设必须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王业侨(2006),研究并建立了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史健等(2001)研究了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因此,厘清农村土地的利用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事关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2、耕地集约集约利用程度低,利用率不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经历人民公社时期、有条件的土地承包经营时期、开放承包经营时期。从时间序列来看,我国农村土地中耕地数量不断减少,大量农业用地向非农用地的转变;土地较为分散,经营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土地利用率不高,耕地资源浪费严重;土地市场化程度低,农村土地法律制度体系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这一系列的因素导致耕地利用中的悖论:一方面是土地资源奇缺,另一方面是荒芜浪费和低效率利用。2.1经济的发展为推动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提供了市场和环境,我国人耕地面积指经过开垦用以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耘的土地面积。包括种有作物的土地面积、休闲地、新开荒地和抛荒未满三年的土地面积。从2001至2006年的五年时间内,全国减少了约584万公顷,年均减少约116.8万公顷,如表1所示。与此同时,我国人口却以每年约764.2万人的增长速度增长了约3821万人,这使得我国的人均耕地占有面积以年均1.46%左右的速度从0.1公顷缩减到0.093公顷,而此时的世界人均耕地占有面积约为0.215公顷,我国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3.26%,据估算,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预计2044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将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而事实上目前我国已有近666个县(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这一数值。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经商。据统计,至2007年底,我国约有2亿农民进城务工,有的甚至举家外出,农村剩下的多为“3861”人员,使得农村土地长期处于粗放经营和低效利用状态,抛荒耕地面积不断扩大,闲置浪费情况严重。另外,随着近年来工业园区的过度建设,使得大量的农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在利益的驱动下,地方政府、开发商、农民三方协同,巧立名目,占地、圈地,使得耕地面积急剧减少。2.2城市化水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来源之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各项建设势必要占用或多或少的耕地,出于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的考虑,各国都致力于寻求有利途径来解决经济建设占地和农地保护之间的突出矛盾。如果一个国家可耕地数量较多特别是人均占有量比较丰沛,就能有效缓解城市化和工业化占地带来的压力。因此,考察城市化水平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之间的关系对于了解一个国家的耕地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较中国和国际的人均可耕地面积、人均可耕地面积、城市化率和耕地压力指数等指标,具体数值见表2。虽然受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的影响,使得我国耕地占用压力指数呈逐渐降低趋势,但依旧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由于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的不断降低,人口数量居高不下,经济建设持续推进,今后我国的耕地占用压力指数必将不断增加。2.3效率与质量分析效率是耕地利用的关键问题。计算耕地利用技术效率,采用的是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在BatteseandCoelli(1992)模型基础上,使用较为灵活的超越对数函数,可以克服数据的剧烈变动,运用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技术,研究我国粮食生产中耕地使用的技术效率,具体分析模型为:第t年的粮食生产中耕地使用技术效率(technicalefficiency,简记TE)定义为TEt介于0,1之间,越大表示粮食生产中耕地使用技术效率越高,本文将采用FRONTIER4.1软件,计算各年的TEt,结果见下图。效率值大于0小于1,1代表完全有效,0代表完全无效。15年的平均效率水平是0.9953,各年之间的差别不是跳跃式的显著变化,主要是因为进行纵向比较时,耕地利用的技术水平改进是渐进的,管理的创新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耕地的节约使用观念和习惯的养成尚需时日等因素等。耕地利用技术效率的改进迟缓,导致耕地质量下降。据统计,全国高、中、低产田比例已由过去的大致3:3:3变为2:4:3,主要表现为:(1)高复种指数,使得土壤肥力下降。至2006年底,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0.13%,而人均耕地面积却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在劳动力水平、土地制度和耕地数量等不变的情况下,用世界9%的耕地去养活占世界20%的人口,只能通过提高耕地复种水平,其结果必然不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同时不合理的化学肥料的使用又会导致土壤板结退化,这些都会导致耕地质量的下降;(2)耕地污染情况严峻。据估算,我国仅因重金属污染造成的耕地质量恶化面积已达2000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5。而因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就达到了耕地质量恶化面积的一半左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特别是环保部门的审批不严,对环境监控不力,执法力度不强,处罚力度不够。另外,不合理的农药、化肥的使用,也是导致耕地污染的原因之一。(3)水土流失状况严重。1992年的遥感资料显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179万公顷,较50年代初期的150万公顷扩大了19%。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仍呈扩大趋势,特别突出的是耕地的水土流失问题。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有1/2的耕地存在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的耕地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壤肥力和农田生产能力的下降,甚至导致表层土壤完全消失,耕地难以恢复。2.4.土地产权的不完整和集体发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但对于这一“集体”的诠释在不同法律中却不尽相同。比如:在《宪法》未作具体界定、在《民法通则》中被界定为乡(镇)、村两级、在《土地管理法》被界定为乡(镇)、村或村内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三级等。产权主体的这种多元化格局事实上就是一种主体缺位行为。集体土地产权的另一缺陷则表现为产权不完整,集体不能充分行使其所有权。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的这种不明确性难以满足土地市场机制正常运作对于完善的土地法律法规和明确土地产权的要求,比如,农村集体土地的使用权,虽然按照现行的法律可以转包、转租,但由于其不能出让、设定担保物权,就不能实行商品化以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合理的配置,和我国现在进行的市场经济不相适应。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改革是使绕不过的一道坎,土地作为一种资源,如何按照市场规律动作之后,才能够发挥出在增加社会总财产之中的最大效率?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关于集体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的全面、具体的法律规定,加之受当前农村经济种种条件的制约,农村土地市场化程度低,土地交易市场发展缓慢,依旧处于探索状态中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考虑到公平和效率两个因素,以合理的价格,遵循市场规律,依法流转土地,成为当前保护耕地的一个紧迫问题。3、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1)耕地紧张。以2006年为例,世界的人均可耕地面积是中国的2.37倍,我国耕地压力指数是世界的2.63倍,因此,我国在进行经济建设中的耕地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在资源占有量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加强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科学用地,使有限的土地产出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实际情况却是大量圈占农用地,“摊大饼”式建设城市;地方政府追求眼前利益,将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建设经济开发区;工业污染严重,大量的高产农田转化为中产农田,变相缩减耕地面积;缺乏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大片农田撂荒或减产,导致我国的耕地面积正以年均116.8万公顷左右的速度缩减。2)耕地利用的技术效率改进不大。技术效率最低时0.9941,最高时0.9957,总体来说变化不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需求迅猛增加,土地市场急剧升温,供求关系趋于紧张。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地方政府及相关单位为了尽快获得建设用地,采取违法手段越权批地,盲目圈地乱设开发区,大量占用耕地的现象。这是导致耕地利用技术效率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3)耕地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设走过一个漫长的过程。2001-2007年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情况如下:从1986年的《土地管理法》到1998年修订后的新《土地管理法》,再到《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标志着中国城乡土地正由多部门分头管理开始向城乡土地统一管理过渡,但仍不完善:土地承包期限与流转期限之间的矛盾;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制度上的束缚等;农村集体土地国家征收法律制度存在缺陷;农村土地登记管理法律制度不统一、不规范。导致土地市场秩序混乱等一系列问题。4、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土地合理利用农村的耕地承载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在农村土地利用压力日益加大,人均耕地面积由1996年的0.106公顷减少为2006年的0.093公顷、耕地占用压力指数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达0.245,耕地技术效率均值为0.9953,变化不明显,如何科学规划、合理利用,不断创新节约集约用地的保障制度?第一,科学规划,优化用地。一是要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是指通过一定的管理程序和方法,制定并实施科学的土地利用计划,达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目的。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节约每一寸土地尤其是耕地,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对建设用地、农用地的生态过程、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的方式和强度进行控制,协调人与地、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矛盾。二是要优化土地利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要占用土地,包括要占用一部分耕地,耕地又极为缺乏,要追求土地利用的帕累托最优,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综台效益;三是要运用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土地市场是将土地作为一种资产进入市场流转,从而使土地在市场上实现有效配置,最终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第二,强化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发达国家,土地集中程度高,现代化的作业方式减轻负担、增加收入,吸引农民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更多的投入,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在中国,早期建立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小规模经营的一些弊端也显露无遗。因此在现有生产力水平条件下,需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实现分块土地向规模化使用发展,便于机械化作业,采用现代科学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最终实现对农村土地的节约集约化利用。第三,加强土地开发整理,保护耕地。如表3所示,我国在2001-2007年的七年时间内增加耕地225.88万公顷,约占我国现有耕地面积的2%。尽管这个数字不大,我国人多地少,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往往会“蚕食”土地资源,必须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农用和非农用土地的用途实行严格管制,严禁占用基本农田,从而实现对耕地的强制性保护;占用补偿措施。新《土地管理法》第31条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要明确责任,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法定义务;要采取有效措施,把补充耕地落到实处;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率以实现对耕地的保护。第四,完善土地法律制度。一方面要修订完善《土地管理法》:完善集体土地国家征收法律制度;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完善《土地管理法》中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相关的法律条款。另一方面,修订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制定和完善各类配套的专门法律法规,如制定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宅基地管理、土地管理违法违规处罚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根据表2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到我国及世界平均耕地压力指数。如图1所示,式中:Y——耕地占用压力指数,A——人均可耕地面积,U——城市化率。式中:左边是产出变量,右边是投入变量,以及影响产出的各种因素,Yt与Xt分布在等式的两边,存在着因果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