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自媒体时代最显著的两个特征是,信息生产量巨大和信息传播速度快、获取便捷。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读者毫无抵抗力,因为信息包含了吸引我们注意力的全部内容,诸如经验、知识、故事、传奇等。而小说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信息的传递,只不过是小说家对信息艺术化、个人化处理之后以艺术作品之名进行的传递。那么,在时代与小说之间就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信息落差”,当读者在自媒体的无数信息中轻而易举地就能得到精神启蒙和精神满足时,如果当前小说没有超越这些信息的优势-足够的叙事吸引力和精神震撼力,那么读者势必将会远离当前小说,小说的艺术创造活力也势必随之而衰。在口头传播时代和书籍报纸时代,读者和小说家之间几乎不存在“信息落差”,甚至小说家的信息量大于读者;而到了电视时代,这种“信息落差”出现了,但缝隙不大,所以本雅明感叹“小说作为讲故事这门古老的手艺衰落了”;在前两个时代,一个聪明的小说家尚能弥补这种“信息落差”,但是如今,一个小说家如果不是足够聪明或者伟大,他将很难填补这种“信息落差”。毫无疑问,信息的爆炸现场对小说写作造成了重大挑战甚至威胁,读者的逃离是挑战和威胁之一,而真正的挑战和威胁来自小说家的无奈-“想象力已经落后于极端的花哨现实”(乔治·斯坦纳语)以及无法创造艺术的征服力去弥补“信息落差”。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无数的光怪陆离的信息和现实奔涌到小说家面前时,是否为小说家打开了一扇巨大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之门呢?当然是。所以,找到处理信息的原则和方式,将信息进行艺术的转化成为关键。如果我们将信息分为日常生活和传奇经验两种,我们会发现,小说艺术的呈现大致遵循了这样一个原则或理论:如果我们写的是一个日常生活故事,那么我们就得写出它的传奇性;如果我们写的是一个传奇经验或故事,那么我们就得写出它的日常性。日常生活的传奇性和传奇经验的日常性,这二者的平衡处理,实质上是在独特、生动的“个”和普遍、宽阔的“类”之间展开,最终做到“个”中有“类”,“类”中有“个”,如黑格尔所说“艺术不应该只以它的普遍性出现,这普遍性必须经过明晰的个性化,化成个别的感性东西”。“日常生活是一种空间性的存在,却展示了时间的内涵”“它是一切,包围着我们”“但像时间一样,不知它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学者徐前进如是形而上概括。日常生活的特点注定了当我们把日常生活原封不动搬进小说时,因其无限重复、缺乏奇异、丧失意义感,它不仅摧毁读者的阅读耐心,也难以迈入艺术的层面。所以,要超越日常生活的重复、狭隘与功利,就必须将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化,即写出它的传奇性-赋予日常生活断裂、惊奇和伟大。小说艺术也正是在日常生活这种传奇性的转化中完成的。写出日常生活的传奇性是完成信息到艺术转换的途径之一,反之,还有另外一条途径是写出传奇故事的日常性。随着自媒体时代的降临,制造传奇和讲述传奇如更大的旋风一般席卷我们的世界。只要打开网络热搜或进入短视频平台,千奇百怪的信息和传奇经验或故事层出不穷地冒出来,令人目不暇接,这些“极端的花哨现实”在各个数字终端被观看、被消费,甚至被轻而易举地添油加醋地“创作”之后再一次被传播,数不尽的传奇故事因此而诞生。制造、讲述、消费传奇在今日自媒体时代俨然已成为一桩全体网民参与的大生意,大受平台和资本青睐。毫无疑问,这些传奇信息或故事不仅对普通网民具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对小说家们也是如此,这是他们单调匮乏的日常生活和书斋经验之外写作素材重要的来源和补充。但是,当小说家把目光投向这些传奇经验或故事,借助想象力和虚构把它们变成自己的小说时,我们看到了传奇经验或故事转换为小说的种种遗憾。有些小说只是传奇经验或故事的扩展版,如啰嗦的新闻事件;有些小说描摹的人物大起大落,多写的是时代热门之事,如社会变革“大事记”······这类小说在艺术上是失败的。对传奇经验或故事的处理丧失了想象和虚构的能力,导致了这类小说出现了一个新的叙事美学偏向,用张爱玲的话来说是:“许多作品里力的成份大于美的成份。”如何从传奇经验或故事的“力”中呈现出“美”来,有一策略:便是写出它的日常性来,即写出“飞扬”中的“安稳”来。传奇经验的“这一个”与日常性的“这一类”在小说中相遇的瞬间,艺术的化学反应随之发生,传奇经验的“力”被普遍性的日常伦理削弱,而表现出小说的“美”来,诸如那种人类的普遍关切、情感以及认知等。(摘编自石华鹏《在日常与传奇之间--自媒体时代小说写作的两种叙事策略》)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会不自觉地被信息所吸引。信息中有大量的故事,因此小说这种“讲故事”的文体必然会衰落。B.写出日常生活的传奇性和写出传奇故事的日常性,是从信息转换到艺术的两种途径,也是古往今来艺术家们创作的重要途径。C.自媒体时代为传奇经验或故事的疯狂生长提供了完备的技术和丰厚的营养,传奇包围着我们日常且琐碎的生活。D.要想平衡好日常生活的传奇性与传奇经验的日常性这两者的关系,不妨参照黑格尔所说,保持个性化,去除普遍性。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引用本雅明的话,是为了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与小说家之间出现了信息落差,这给小说家带来了挑战。B.文中“极端的花哨现实”是指如今千奇百怪的信息和传奇经验、故事,类似于网上流传的“比小说更魔幻的是现实”。C.文中引用徐前进的话,是为了说明日常生活是无限重复、缺乏奇异、丧失意义感的,因此不能把日常生活原封不动地搬进小说。D.文中引用张爱玲的话,是为了警醒当今时代的小说创作不能只有传奇和故事,还要有想象和虚构的能力。3.下列篇目中最符合文中所讲的“写出日常生活的传奇性”的一项是(3分)A.《促织》B.《祝福》C.《哦,香雪》D.《别了,“不列颠尼亚”》4.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4分)5.王蒙说:“创作的兴趣就是,每一篇作品都是新的,是让你激动的。”请根据文本分析,在自媒体时代小说家应该如何保持创作的活力?(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桥边的老人[美国]海明威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在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你从哪儿来?”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什么动物?”我又问道。“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巴塞罗那。”我告诉他。“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你这样想吗?”“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鸽笼没锁上吧?”我问。“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人反复说“两只山羊,一只猫,四只鸽子”,看似与战争无关,但表达了老人对这些动物的留恋与痛心,表现了人性之善,对生命的尊重。B.老人提到他的故乡,“便高兴起来,微笑了”这一处神态描写表现了老人对战争胜利后重回故乡充满信心。C.“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说明老人已经陷入绝望,体现了战争给人们的躯体和精神所带来的双重伤害。D.“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中“只得”表现了老人内心的无奈和怨愤,也可见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与控诉。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的构思独具匠心,内容仅由一段对话,两个人物构成,却以小见大,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这一宏大的主题。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以一个侦察兵的视角叙述,带给读者一种“亲历”战争的感觉,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C.小说一直渲染敌人的飞机即将轰炸的紧张气氛,而结尾写“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暗示着法西斯战争的失败,老人也将逃脱劫难。D.小说中的人物对话简洁凝练、节制平静,在对话中推动情节的发展,对话背后是一位普通人对战争的不解与抱怨。8.海明威说:“作家写小说应当塑造活的人物。”文中是如何把老人这一形象塑造“活”的?(4分)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请你以选文为例,谈谈你对“冰山理论”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入其境,曰:“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入其邑,曰:“善哉由也!忠信而宽矣。”至庭曰:“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子贡执辔而问曰:“夫子未见由之政,而三称其善,其善可得闻乎?”孔子曰:“吾见其政矣。入其境,田畴尽易,草莱甚辟,沟洫深治,此其恭敬以信,故其民尽力也。入其邑,墙屋完固,树木甚茂,此其忠信以宽,故其民不偷也。至其庭,庭甚清闲,诸下用命,此其言明察以断,故其政不扰也。以此观之,虽三称其善,庸尽其美矣?”(摘编自《孔子家语》)材料二:臣闻:父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国。万国咸宁,一人有庆,必藉忠良作弼。尧、舜、文、武见称前载,咸以知人则哲,多士盈朝,元凯①翼巍巍之功,周召②光焕乎之美。然则四岳、九官、五臣、十乱③,岂惟生之于曩代,而独无于当今者哉?在乎求与不求,好与不好耳!何以言之?夫美玉明珠,孔翠犀象,大宛之马,西旅之獒,或无足也,或无情也,生于八荒之表,途遥万里之外,重译入贡,道路不绝者,何哉?盖由乎中国之所好也。况从仕者怀君之荣,食君之禄,率之以义,将何往而不至哉?臣以为与之为孝,则可使同乎曾参、子骞矣。与之为忠,则可使同乎龙逄、比干矣。与之为信,则可使同乎尾生、展禽矣。与之为廉,则可使同乎伯夷、叔齐矣。今之群臣,罕能贞白卓异者,盖求之不切,励之未精故也。若勖之以公忠期之以远大各有职分得行其道。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进之以六正,戒之以六邪,则不严而自励,不劝而自勉矣。(摘编自《贞观政要》)【注】①元凯:“八元八凯”的省称,后泛指贤臣、才士。传说高辛氏(帝喾)有才子八人,称为八元。高阳氏(颛顼)有才子八人,称为八凯。他们都为舜效力。②周召:指周公和召公,两人辅佐周成王,勤勉忠诚。③四岳、九官、五臣、十乱:都是古代的贤臣。10.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若勖之A以公B忠C期之D以远E大F各有职分G得H行其道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庭,庭院,与《记承天寺夜游》“相与步于中庭”中的“庭”意思不同。B.入贡,一指向朝廷进献土产方物,二指贡士入京参加会试。文中指前者。C.至,到达,与《礼记·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中的“至”意思不同。D.因,凭借,与《庄子·庖丁解牛》“因其固然”中的“因”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发现蒲地百姓努力耕种,从不偷懒,子路的手下人也都听从他的命令,于是对子路赞不绝口。B.美玉明珠、孔雀翡翠等出自远离中原的蛮荒之地,但仍能传到中原,是因为中原人对它们的喜好。C.魏征认为,如果用“孝”“忠”“信”“廉”来引导做官的人,那么他们也可以达到先贤的境界。D.魏征建议用“六邪”去警戒臣子,即使这些警戒措施不严厉,他们也会自己振奋,也会自己努力。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以此观之,虽三称其善,庸尽其美矣?(4分)(2)今之群臣,罕能贞白卓异者,盖求之不切,励之未精故也。(4分)14.良臣辅佐才能使国家安定,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代良臣?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与刘将军杜文学晚登西城高启木落悲南国,城高见北辰。飘零犹有客,经济岂无人。鸟过风生翼,龙归雨在鳞。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尘。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木”与杜甫《登高》中的“落木”同义,是秋天的典型意象,点明了时令。B.颔联“经济岂无人”句运用反问手法,表达了飘零客坚信会有人救济的信念。C.颈联是诗人的想象,大鹏展翅翱翔,神龙翻云布雨,化用典故,意境宏阔。D.全诗由“悲”字领起,情感自然真挚,尾联改“悲伤”为“奋进”,格调转为高迈。16.高启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文人,他的许多诗歌“在伤感中依然洋溢着向上的雄奇之气”,本诗就表现了乱世中知识分子的高贵品质。请结合本诗诗句分析,知识分子应具备哪些品质?(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里仁》中“,”,告诫人们看到有贤德的人,要向他们看齐、向他们学习;看到那些德行不好的人,要反省自身,是不是有类似的表现。(2)《琵琶行》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描写了琵琶粗弦声音沉重舒长、细弦声音轻细急促的两句是,。(3)“扁舟”意为飘荡于江湖的小船,诗人往往借助“扁舟”或表达自我渺小之感,或表达身世飘零之感,或表达隐居洒脱之感,这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作为大型体育盛会(1)的传统仪式,①火炬传递目的是展示体育精神和理念,②动员更多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③此次亚运会火炬传递活动在杭州起动,④未来将在湖州、嘉兴、绍兴、宁波、舟山、台州、温州、丽水、金华、衢州依次举行,⑤共有2022名火炬手参加此次活动。⑥火炬传递,同样也是一次城市形象的集中展示、时代精神的动人书写。⑦“锦绣繁华新天堂线”为主题设计的火炬传递路线,⑧生动体现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生态文明之都”的城市定位。这些精心编制的传递路线聚焦城市的优良风貌、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展现“诗画江南、活力浙江”。亚运火炬,是体育之火,也是文明之火、希望之火。以玉琮为表征,人文历史和山川风物为主干,杭州亚运会火炬名为“薪火”,设计思想正是源自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不论是炬冠方圆相融、昂然而立,还是出火口设计寓意“光在内周而复始”,这些饱含东方元素、中国理念的设计(2)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传递中国人民的美好期待。与此同时,采用了双射流混合,直喷火稳焰密簇网燃烧、大孔导流防雨、聚能防风技术等发明技术的杭州亚运会火炬在双燃烧器主体结构基础上,实现了更强的防风防雨性能。这些高科技的创新运用,充分展现了中国设计的独特创意、中国制造的硬核实力。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2)19.文章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叙述事情,描写人物,说明事理,论述观点,都要运用具体的材料,不能空谈。写作文如同盖房造屋,①,也要有合适的材料。②。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积累素材的习惯,就不愁笔下无物。《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就是作者在占有大量素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典型材料而写成的一篇优秀通讯。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即使走进一条很平常的街道,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发现有趣的文化现象,甚至观察到社会的各种经济形态。材料一定要真实可靠,否则,即使你的认识是积极的,也可能因言害意。有些经常被人引用的材料,辗转流传,已失去原貌,一定要核对鉴别;如果找不到出处,没有把握,应当果断放弃。有了高质量的材料,还要注意恰当使用。如聂荣臻《大战中的插曲》中全文收录致日本官兵的信,使这篇回忆录有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意义和政治高度。材料运用恰当,能深化文章主旨,引导读者思考,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反之,③,与观点、主旨偏离,只会导致文章结构松散凌乱,令人不知所云。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加点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B.班级同学你一条,他一条,一共提了十六条建议。C.焦裕禄同志,你是千千万万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巍然屹立的共产党员的代表。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使命与抱负”演讲比赛。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杨澜:没有人有义务必须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伏尔泰: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9+1高二期中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9分)1.(3分)C【解析]A原文第一段“如果当前小说没有超越这些信息的优势足够的叙事吸引力和精神震撼力”,说明小说的衰落不是必然的:B原文第四段“小说艺术的呈现大致遵循了这样一个原则或理论”,说明“写出日常生活的传奇性和写出传奇故事的日常性”是小说家创作的重要途径:D原文第四段黑格尔说“艺术不应该只以它的普遍性出现”,并不意味着要“去除普遍性”。2.(3分)C【解析]原文并没有讲“日常生活是无限重复、虚无主义的、没有意义感的”,把日常生活原封不动搬进小说,这种做法是丧失意义感的。3.(3分)A【解析]B是现实主义小说,传奇色彩没有《促织》强烈:C属于诗化小说,传奇色彩较弱:D是新闻报道,不是小说。4.(4分)①首先由自媒体时代的特征引出小说的本质,提出时代与小说之间存在“信息落差”这一现象:②然后指出“信息落差”给小说家带来了挑战和威胁,但同时又给小说家的创作提供了途径:③最后介绍了将信息进行艺术转换的两种途径,即写出日常生活的传奇性和写出传奇故事的日常性。(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如第③点分两点作答也可)5.(6分)①小说本身要有足够的叙事吸引力和精神震撼力,要有超越信息的优势:②小说家要多关注光怪陆离的信息,这些现实能成为小说创作的素材:③处理传奇经验或故事时,要充分发挥想象和虚构的能力,要表现出人类的普遍情感及认知。(每点2分)(二)现代文阅读I(16分)6.(3分)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B项“表现了老人对战争胜利后重回故乡充满信心”错误,这一处神态描写表现的是老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故选B。7.(3分)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项“暗示着法西斯失败,老人也将逃脱劫难”错误,结尾写“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原因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而这是老人仅有的幸运之一,表现的是老人在战争面前的无助,和会照顾自己的猫一样,生存全凭天意。故选C。8.(4分)①注重细节的勾勒,抓住典型形象特征。如“戴着钢丝眼睛”“衣服上尽是尘土”“一动也不动”,塑造了一位深受战争之苦的老人形象;②对话的反复性,如反复强调家里的动物,三次唠叨“猫会照顾好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塑造出老人孤独垂老之年,与几只动物相依为命的形象,凸显其朴实善良的一面:反复强调“我走不动了”,表达了老人对故土的留恋;③对比衬托,如桥上,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一众人逃难慌乱情形与老人呆坐在路旁一动不动的形象形成对比,老人是那个战乱年代不懂政治不懂战争而又深受战争之害的普通人的缩影;④通过逃难的一众人、行驶的卡车、阴沉的天气、飞扬的尘土等环境的渲染,将一位年迈孤独,不懂政治的老人置于战争背景之下,凸显老人对战争的无奈、痛心与抱怨之情;⑤动作的刻画,慢镜头式场面描摹,如“蹒跚地爬上陡坡”“坐在那里”“撑起来,摇晃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刻画出老人年迈、疲惫,深受战争摧残的形象。(一点2分,任意两点即给满分)9.(6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指文章的语言要简洁凝练,人物思想感情、动作语言等八分之七的内容应该隐藏起来,让读者通过想象加以连接和弥补。如小说结尾处老人木然地说:“我只是在照看动物。”一个“只”字写尽了人物内心的怨恨,强烈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解读“冰山理论”2分,例子2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其他的例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10.(3分)CFG11.(3分)D【解析]文中加点的“因”是到达的意思,“因其固然”中的“因”意思是顺着。12.(3分)D【解析]原文“戒之以六邪,则不严而自励,不劝而自勉矣”,意思为“用‘六邪’去警戒他们,那么,即使不严厉地对待他们,他们自己也会振奋,他们自己也会努力”。13.(8分)(1)从这些方面来看,我虽然三次称赞他做得好,(但)哪能说尽他的优点呢?(“虽”,虽然,1分:“庸”,岂、难道、哪能,1分:“美”,优点,1分:句意通顺,1分)(2)今天的群臣,洁身自好、才能出众的人非常少有,恐怕是因为朝廷求贤之心不急切,鼓励劝勉他们不精诚的缘故。(“贞白”,洁身自好,1分:“卓异”,才能出众,1分:“盖”,表原因,1分:“励”,鼓励劝勉,1分)14.(3分)①就臣子本身来说,为政要做到恭敬、忠信、宽仁和明察(1分);②就帝王来说,要求贤若渴,知人善任(或“要用道义来引导臣子”)(1分);要发挥臣子的优点,克服臣子的短处。(1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15.(3分)B(对“经济”一词的理解有误。“经济”意为“经国济世”。)16.(6分)①心系朝廷,忧国忧民。首联中“见北辰”可见作者与友人心中常记朝廷与君主:②积极向上,自信乐观。即使身世飘零,作者也坚定报国的信念。“岂无人”、鹏鸟典故和龙归生雨的意象,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自信:③志在济世,勇于担当。尾联表示国家动荡不安,作者与友人约定,共同努力建立功勋,安邦。(每点2分,大意正确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6分)(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3)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9分)18.(2分)(1)不可或缺/至关重要:(2)独具匠心匠心独运19.(3分)③句搭配不当。“起动”改为“启动”。(“启动”意思是发动,开动,开拓。多用来指计划、项目等开始实施。“起动”意思是开启,开动。多用来指机器开始工作。)⑤句句式杂糅,删除“此次活动”。⑦句介词成分残缺,在“锦绣繁华新天堂线”前加上“以”。20.(6分)杭州亚运会火炬以双燃烧器主体结构为基础,采用双射流混合、直喷火稳焰、密簇网燃烧、大孔导流防雨、聚能防风技术等发明技术,实现了更强的防风防雨性能。(每点2分:如果写“杭州亚运会火炬在双燃烧器主体结构基础上"不得分)[解析]首先对句子进行拆分,先分析句子的主干,即“杭州亚运会火炬实现了更强的防风防雨性能”:再看修饰成分“采用了双射流混合、直喷火稳焰、密簇网燃烧、大孔导流防雨、聚能防风技术等发明技术”,“在双燃烧器主体结构基础上”:修饰成分进行整合组织,切分出两个句子“杭州亚运会火炬采用了双射流混合、直喷火稳焰、密簇网燃烧、大孔导流防雨、聚能防风技术等发明技术”“杭州亚运会火炬以双燃烧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