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符的富民与道德
为了让人们富裕,我们必须以农业和黑莓为基础,以工业为结束。工匠制造器物、应以实用为本,以装饰为末。商人做买卖,应以流通货物为本,以出售奇巧的东西为末。三者守本离末,人民就会富足,离本守末,人民就会贫穷。贫穷了,处境困难,就会忘记美德;富足了,生活愉快,就可接受教育。教育人民,以弄通道义为本,以巧言辩论为末。说话写文章,以朴实流畅为本,以奇异华美为末。做士人的,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为本,以朋友交往为末。尽孝道,以尽力奉养为本,以讲究排场为末。做臣子的,以忠正为本,以情爱为末。这五者如果都能守本离末,道德就会发扬;如果离本守末,道德就会遭破坏;重视根本,简略末事还可以,放弃根本,专务末事就糟糕了。所以,他最后从伦理道德观念角度得出结论说,礼义是由富足产生的,盗窃是由贫穷引起的。从以上几点,我们就可以清楚地对王符的贫富道德观念有一个基本而概括的了解,他的社会批判思想在贫富道德观念上表现的尤的突出,他的“富民为本”,“正学为基”的思想有一定的深度和一定的历史价值。在古代思想家中,能够把人民的生活富裕同封建道德教化的实施密切联系起来进行比较系统而完整的论述。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独到见解的人是不多的,而王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贫富道德观念如同其他上层建筑的思想观念一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条件的转移而变化的。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时代,生产力水平极低,生产关系相对而言也比较朴素而单纯。民族部落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人们没有私有观念,自然也就没有关于贫富的差别和等级观念,更谈不上什么关于贫富道德观念这类论理道德方面的问题。贫富差别和贫富道德观念的出现,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发展,私有制现象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也应运而生,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随之出现,人类就进入了奴隶社会,这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阶级社会,贫富之分就是这个阶级社会的一大特征。富人即奴隶主掠夺和占有整个社会财富,包括占有“会说话的工具”——奴隶在内,而穷人即奴隶,则是一无所有,一贫如洗,甚至被认为没有灵魂。上述情况的发生发展,就是原始社会那种纯朴的道德规范遭到了彻底的坏破,人与人之间原有的那种互助合作、团结友爱的关系也遭到了瓦解。人们追忆往昔,便自觉不自觉地发出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感慨。正象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古代社会咒骂货币是换走了自己的经济秩序和道德秩序的辅币”。(《资本论》第1卷第152页)但是,奴隶制社会的出现,并非妖魔鬼怪自天而降,给人类社会完全带来了不幸和灾难,恰恰相反,它的出现却在另一个主要方面,刺激了社会生产力的长足发展,过去那种因食物不足而难于维持生命从而经常吞食老弱妇孺的野蛮现象消灭了,杀死战争俘虏的现象也不存在了,仅就这一点而言又是人类道德的一大进步。况且奴隶制社会提供了剩余劳动,并以此为前提而出现了更大规模的社会分工,从而为古代文明的建设创造了条件。所以,尽管奴隶制社会产生了阶级,出现了贫富对立,产生了贫富道德观念,破坏了民族内部的纯朴的道德规范,在这些方面表现为一种道德堕落,但从整个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前进的大方向来看,则完全表现为一种社会道德的进步。到了封建社会,封建地主阶级统治者侵占了劳动群众的剩余劳动,并把它转化为私人拥有的财富,他们肮脏的灵魂深处“嫌贫爱富”,“为富不仁”,“孜孜以为利”,然而在他们的咀里口头上却虚伪地把“德”看得比“富”要高贵的多,他们并且为此大造舆论,欺骗广大劳动人民,使其安于现状,乐于贫穷。在古代文献中,古人的论述中,都可以看到关于“德”与“富”的辩析,而且往往都认为二者是矛盾的,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左传》讲: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这里没有列上“立富”,就是因为在古人的眼里,富跟德是冰炭不可同炉。孔子也讲:“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他还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可见,孔子是把德放在比富高的多的位置上,当然,孔子在这样摆位置的时候是有条件的,而不是一言以蔽之,吾道一贯之。在那个“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的阶级社会里,孔子的上述论点,无疑是有道理的,是颇具见解的。孟子也讲:“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孟子、告子上》)意思是说修德行不求官禄,官禄会自然到手,而如果以德行为获取官禄的手段,一旦官禄到手就丢弃德行,这是最大的愚惑。孟子的这种讲法也是说明德高于富,富与德之间虽有联系,但二者并非一回事,这也是合乎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古代一些思想求对“德”与“富”的矛盾也进行过探讨和论述,试图作出理论上的解释。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的“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董件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都以一贯之地发挥了这样一个观点:义、利、理、欲不相容,讲道德就不能讲富、讲个人的欲望和利益。因此,他们多谈贫生德、富败德的训诫。诸如,“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生而富者骄,生而贵者傲。生富贵而能不骄不傲者,未之有也”等等,这只是说明富易败德这样一个道理。而“淡泊以明志”,“自古圣贤尽贫贱”等等,则是贫能生德的箴言。《国语、晋语》载晋卿韩宣子忧贫,大夫叔向为之祝贺:“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孔子既称赞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苞”,又自得于自己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类知足、寡欲、安贫,乐道的典型和训诫,各代皆有、不胜枚举。这种把“德”与“富”看成是矛盾的,甚至是水火不相容,无法调和、不能妥协的观点,显然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看法,也是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的反映。但从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精神境界、情操陶冶方面来讲,在那个“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的时代,仍是可取的,有很多积极因素。历代一些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凡是成其大功者,大都在上述这类道德准则的规范下以修身、齐家,尔后“治国平天下”的。诚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些进步思想家,甚至一些开明的政治家,都曾提出过“富民”的主张和设想,并且往往将人民的生活富裕同封建道德教化的实施联系起来加以论述。孔子就曾提出过“富而后教”的主张(《论语、子路》)。孟子认为老百姓的吃饭、穿衣是大事,是干任何事情的前提,然后才能要求他们“治礼义’(《孟子、梁惠王上》)。《管子》讲的更明确:“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是则知荣辱”(《牧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治国》)。先秦思想家们的这些可贵的见解,大大启发了后来的一些思想家和学者们的理论思维和意识形态境界,并使他们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挥。东汉著名的唯物论思想家王充在《论衡、治期》篇中就讲:“礼义之行在谷足也”。王符在这方面的论述就更多,下面我们将集中予以阐发。搞清楚传统的关于贫富道德观念,这对我们探讨王符的贫富道德观是有帮助的。王符的贫富道德观有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层次,涉猎的面也较为广泛,我们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分析:首先,王符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残酷掠夺,“为富不仁”的阶级本质。在封建地主阶级统治者的言行中,只知富贵,不尚仁义,见利忘义,六亲不认。他们“一旦富贵,则背亲捐旧,丧其本心。皆疏骨肉而亲便辟,薄知友而厚狗马。财货满于仆妾,禄赐尽于猾奴。宁见朽贯千万,而不忍赐人一钱;宁积栗腐仓,而不忍贷人一斗。人多骄肆,负债不偿,骨肉怨望于家,细民谤于道。前人以败,后争袭之,诚可伤也。”(《忠贵》)王符给这些人所描画的形象典型而普遍,具体而生动,把一伙“为富不仁”者的丑恶咀脸赤裸裸地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示众。我们看到了这伙人“朽贯千万”、“积栗腐仓”却见死不救,铁公鸡一毛不拔;厚待所豢养的狗马,而轻薄慢待知己故友;亲近便辟小人,而疏远骨肉至亲。这伙人为了一已之私利,追逐富贵利禄,竞达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什么缺德事都可以干的出来,“金钱无臭味”的拜金主义是他们所遵循的唯一的人生哲学。但是,这些六亲不认的为富不仁者,也并非就是绝对的“悭吝人”,他们有时也挥金如土。那么他们究竟挥霍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财货满于仆妾,禄赐尽于猾奴”。这说明封建地主统治者,一方面残酷剥削压榨,敲骨吸髓,使广大劳动者挣扎在死亡线上,处于饥寒交迫的水深火热之中,而不愿拔一毛而利于天下;另一方面,却又骄奢淫逸、挥霍无度,视民脂民膏如粪土,以至于他们的仆妾富贵,猾奴赐禄。这也就是封建统治者的所为贫富观念,他们是把自己的富贵、享受,全部建筑在广大老百姓的贫苦、困穷,甚至尸骨之上,这就是封建地主阶级“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的阶级实质,因此,王符的揭露和批判是击中要害,一针见血的,矛头是针对封建地主阶级及其统治者的头子的。王符着重揭露的是东汉后期封建地主阶级“为富不仁”的阶级本质,指责了他们在贫富观念上的道德沦丧,挥霍无度,这当然是十分中肯的。事实上,不仅两汉,就是先秦,这种“为富不仁”的现象,就是个普遍的社会问题,是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劳动群众的阶级本质在贫富观念这个伦理道德范畴方面的反映和表现。许多历史文献对这种普遍现象均有所记载:“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栗,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而不可食。”(《史记、平准书》)但另一方面却是“老百姓或短褐不完,而犬马衣文绣”(《盐铁论、散不足篇》)。远在先秦,这种贫富道德观念的沦丧现象就普遍存在,《史记、孟尝君传》中就有这方面的记载:“仆妾余梁肉,而士不厌糟糠。”这里讲的是“士”这个阶层,即多少还有点身份和地位的人物,都不敢厌弃糟糠,勉强维持其生计,也是在极其穷困的饥饿线上挣扎。那么广大的劳苦群众的生计就更可想而知了,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形容,是不为过分的。“士”不如封建地主阶级的“仆妾”,老百姓当然就更不如他们的“狗马”了,因为他们的“犬马衣文绣”。由此可以看出,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掌握政权,社会财富为地主阶级私人占有,在经济关系中,地主阶级起着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伦理道德思想,当然是其经济基础的反映,并为其经济基础服务的。经济关系决定道德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王符在这里批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贫富道德观,揭露了东汉社会“为富不仁”的现象和本质,这只是思想家伦理道德观的一个侧面,也是他社会批判思想的一个不可缺少而又深刻的组成部分。其次,对世俗偏见进行了辩析与驳斥。剥削阶级的本质在其伦理道德上的反映,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的变化,这就是汉世的薄俗偏见:竞趋富贵,争去贫贱,交利相亲,交害相疏。王符在《交际》篇中对这种“交际这理,人之情也”的世风有极为详尽的概括与批驳,他指出,“今则不然,多思远而忘近,背故而向新,或历载而益疏,或中路而相捐,悟先圣之典戒,负久要之誓言。斯如故哉?退而省之,亦可知也。势有常趣,理有固言。富贵则人争附之,此势之常趣也;贫贱则人争去之,此理之固然也”在王符看来,争趋富贵,追求财产,“此势之常趣也”;争去贫贱,憎恶贫困,“此理之固然也。”在这里,“势”,是指趋势,倾向,潮流而言;“理”,指的是道理,原则,规律。这就是说,争富贵,去贫贱,乃是一种人之常情,势之所趋,理之所向,愿之所归,情通理顺,是人类共同人性的心理状态,这本来没有什么不好。王符的这种认识、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就其倾向而言,可说是进步的。但在这方面,他没有过多的论述和发挥,没有指出在思想家本人看来,如何才能达到“争富贵、去贫贱”这个目的,他只是浅尝即止,蜻蜒点水,一掠而过,因此,没有激起理论思维的浪花,这应该说是思想家思想的局限性。虽然他在有关“富民”的思想论述中有所涉及,但终归没有比较系统而完整的见解。与之相反,他的侧重点却在于结合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着重批判了那种苟窃富贵,不择手段,见利忘义,凌虐贫弱的颓败风气,并特别批判了在这种风气的污染下所出现的那种普遍而又典型的世俗偏见。他指出当时的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完全是一种以利害关系为言行准则。既就是有“颜、闵之贤”,但由于其贫困而不为人们所欢迎:“夫与富贵交者,上有称举之用,下有财货之益。与贫贱者交,大有赈贷之费,小有假借之损。今使官人虽兼桀、跖之恶,苟结驷而过士,士犹以为荣而归焉,况其实有益者乎?使处子虽苞颜、闵之贤,苟被褐而造门,人犹以为辱而恐其復来,况其实有损者乎?”不仅如此,在那种秦承富贵,恶视贫贱的世俗偏见风气导引下,富者一好百好,“一俊遮百丑”,贫者则一无是处,百般挑剔,事事处处为富者贵者所不顺眼。衣食住行、言语行为,接人待物,都要遭到那些富有者的非议和贬低,实质上是封建地主阶级不把广大的劳动群众当人看待,他们不知道或不愿正视广大老百姓所以“贫贱”,其根源就是封建地主阶级掌握着政权,剥削压迫的结果。而封建地主阶级之所以“富贵”,正是他们把自己的幸福和享受建筑在劳动群众这些“贫贱”者的血汗和尸骨之上。王符描绘那些“富贵”者蔑视那些“贫贱”者时极其逼真形象而且颇为同情和愤慨:“故富贵易得宜,贫贱难得适。好服谓之奢僭,恶衣谓之困厄,徐行谓之饥馁,疾行谓之逃责,不候谓之倨慢,数来谓之求食,空造以为无意,奉贽以为欲贷,恭谦以为不肖,抗扬以为不德。此处子之羁薄,贫贱之苦酷也。”更有甚者,贫贱位卑,不仅见讥于外,而且还要内受谴责于妻室儿女。介推、仁义之士也,耻于同这种世俗偏见同流合污,愤而赴深山隐居。王符以介推为榜样,谴责了这种薄俗偏见,批判了这种不仅盛传于社会、而且已渗透到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可悲而可怕的现象。他指出:“夫处卑下之位,怀《北门》之殷忧,内见谪于妻子,外蒙讥于士夫。嘉会不从礼,饯御不逮众,货财不足以合好,力势不足杖急。欢忻久交,情好旷而不接,则人无故自废疎矣。渐疎则贱者逾自嫌而日引,贵人逾务党而忘之。夫以逾疎之贱,伏于下流,而望日忘之贵,此《谷风》所为内摧伤,而介推所以赴深山也。”(以上均见《交际》)从以上的批判和论述可以看出,东汉王朝关于贫富道德观念的沦丧,世俗偏见之深广,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贫贱不仅外见讥于社会上的各个阶层,而且内见责于妻室儿女,无怪乎介推赴深山隐居,世俗偏见这剂污染社会的毒素已渗透到社会这个整体的所有细胞,因此,王符对薄俗偏见的批判更显的深沉而有力。第三,是非界限以利害关系为准则。在利害相残的封建社会,有钱就有理,有钱就是“是”,有钱就是有“德”;相反,无钱就是无理,无线就是“非”,无钱就是无德,钱能通神,钱就是真理之化身和代名词,是非曲直,完全是以金钱为转移,是以利害为准则。有利可以化敌为友,有利可以生亲生爱,有利可以生是生贤,有利可以心心相印,交口称誉,亲而敬之,亲密无间;相反,无利有害,则疎而远之,憎而恶之,是而非之,甚而毁其声誉。东汉王朝就是在利害相残,是非不分,亲小人,远贤臣的情势下,使一大批智能之士,贤俊之才或隐居不仕,成逃遁山林,而使一群奸佞之辈,利禄之徒,混迹朝政.飞扬拔扈,趾高气扬,为非作歹,正象渚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那样:“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因此,是非曲直倘以利害关系为衡量的准绳,就不单纯是个伦理道德问题,而更重要的是个政治问题,可以出现“亲小人,远贤臣”,以至国破家亡的恶果,这是王符已经预见到而为后来的诸葛亮所作了历史结论的。王符是这样论述的:“夫交利相亲,交害相疎。是故长誓而废,必无用者也。交渐而亲,必有益者也,俗人之相于也,有利相亲,积亲生爱,积爱生是,积是生贤,情苟贤之,则不自觉心之亲之,口之誉之也。无利生疎,积疎生憎,积憎生非,积非生恶,情苟恶之,则不自觉心之外之,口之毁之也。是故富贵虽新,其势日亲;贫贱虽旧,其势日疎,此处子所以不能与官人竞也。世主不察朋交之所生,而苟信贵臣之言,此洁士所以独隐翳,而奸雄所以党飞扬也。(《交际》)“洁士所以独隐翳,而奸雄所以党飞扬”,以至“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恶果之所以出现发生,就是因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贵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全评价理论与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机工程研究》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青海省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
- 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生态修复需求迫切
-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工科大学化学-有机化学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中医药大学《物流信息系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陕西建筑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
- 2025云南省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
-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钢筋混凝土原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山西省建筑安全员C证(专职安全员)考试题库
- 17J008挡土墙(重力式、衡重式、悬臂式)图示图集
- 2025年济南铁路局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至2030年中国大颗粒尿素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长方体和正方体》复习(教案)
- 超声技术报告范文
- 思想道德与法治(同济大学)知到智慧树章节答案
-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答题公式
- 湖南省怀化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 《廊坊市绿色建筑专项规划(2020-2025)》
- 2024-2030年中国湿巾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策略分析报告
- 2023-2024学年全国小学二年级上语文人教版期末试卷(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