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寄生线虫生物杀线虫剂的开发与应用_第1页
植物寄生线虫生物杀线虫剂的开发与应用_第2页
植物寄生线虫生物杀线虫剂的开发与应用_第3页
植物寄生线虫生物杀线虫剂的开发与应用_第4页
植物寄生线虫生物杀线虫剂的开发与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植物寄生线虫生物杀线虫剂的开发与应用

作物原生动物线虫严重受损,世界每年因植物原生动物屈原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70亿元。在我国,病原线虫引起的病害已成为农业生产中仅次于真菌病害的第二大类病害,尤其是小麦和大豆孢囊线虫,蔬菜根结线虫经常流行成灾,严重威胁我国粮、经作物安全。长期以来,线虫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农药。但由于杀线虫化学农药高毒性,过度依赖以及长期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产品残留和农田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利用食线虫微生物资源开发生物杀线虫剂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食线虫微生物(nematophagousmicroorganisms)是指一类能够侵染、捕捉和毒杀线虫的微生物类群,是自然界中线虫种群控制的重要因子,也是生物防治病原线虫的重要研究材料,具有特殊的研究意义和经济价值。近年来,科学家们不仅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食线虫微生物侵染线虫的分子机制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还针对丰富的食线虫微生物资源及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挖掘,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本文综述了以上研究进展并简述了食线虫微生物资源的生物防治应用现状。1菌sq指数食线虫微生物包括食线虫真菌和食线虫细菌两大类。食线虫真菌又被划分为线虫内寄生真菌(endoparasiticnematophagousfungi)和捕食线虫真菌(nematode-trappingfungi)。1.1捕捉线虫菌1.1.1天敌改种和系统发育学捕食线虫真菌(nematode-trappingfungi)是指以营养菌丝特化形成的粘性菌丝、粘性分枝、粘性球、粘性网、非收缩环及收缩环等捕食器官捕捉线虫的真菌。迄今为止,据国际真菌权威数据库MycoBank记载,全世界已报道的捕食线虫真菌有347种,而我国已报道的种类约有140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报道的捕食线虫丝孢菌104种,其中新种为73个[5~13]。自Corda于1839年根据模式种Arthrobotryssuperba建立Arthrobotrys属以来,国内外学者在捕食线虫真菌的分类及资源研究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早期传统的分类学家们依据分生孢子的形态、大小、分隔及着生方式,分生孢子梗顶端的瘤节、捕食器官和厚垣孢子等形态学特征,将捕食线虫真菌鉴定为Arthrobotrys,Dactylella和Monacrosporium3个属。而近年来,依靠核糖体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学分析表明,捕食线虫真菌在环境适应过程中特化出来的捕食器官类型在属级分类上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更能反映捕食线虫真菌物种间的相互关系[15~18]。而我国学者根据28SrDNA、5.8SrDNA和β-tubulin基因序列分析结果重新修订了捕食线虫真菌的分类系统,提出了以捕食器官作为分属特征的新分类系统,即产生粘性菌网的Arthrobotrys,产生粘球的以及既产生有柄粘球又产生非收缩环的Dactylellina和产生收缩环的Drechslerella。1.1.2食虫真菌的祖世系统捕食器官是捕食线虫真菌从腐生阶段过渡到寄生阶段的标志,也是该类真菌对线虫实施有效捕捉的重要工具。Li等曾根据28SrDNA、5.8SrDNA和β-tubulin基因的分析,提出了捕食器进化的模型,认为粘球是捕食线虫真菌捕食器官中较为原始的结构,粘球形成之后,捕食器官开始两条进化路径,一条通过保留粘性物质,由粘球进化形成二维粘性分支,最终进化形成复杂的三维菌网结构。另一条则是粘球在进化中逐渐丢失了分泌粘性物质的能力,但捕食器官结构却逐渐延伸,最终其末端与起始部位结合,形成非收缩环;非收缩环再逐渐进化形成由3个细胞组成的收缩环结构。然而,Yang等则依据RPB2、EF1-α、β-tubulin和ITS序列分析,对捕食线虫真菌捕食器官的进化路径提出了另一个假说,他们认为捕食器官的祖先结构通过其中一条路径形成了收缩环;另一条路径形成具有粘性物质的捕食器官(如,三维菌网和粘球等),在这一进化路径中,粘性三维菌网以一个非常稳定且缓慢的速度从其祖先粘性结构(二维粘性分枝)进化而来,而粘球主要是通过菌丝的延长而逐渐形成,并最终进化为非收缩环。2012年,Yang等通过选取代表6种捕食结构的16种捕食线虫真菌的5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片段进行分析,结合相关的化石证据和分子钟计算,推测捕食线虫真菌的祖先可能起源于4.19亿年前;在2.46亿年前,主动类的收缩环捕食结构和被动类的粘性捕食结构发生分化;而粘性捕食结构在1.98—2.08亿年之间快速分化并形成现存捕食结构的主要分支。而基于捕食结构为收缩环的Drechslerellastenobrocha基因组数据,通过独立的时间校正点对1069个同源蛋白序列分析,推测主动类的收缩环捕食结构和被动类的粘性捕食结构的分化事件在2.60亿年前,与上述分析结果高度接近。由于捕食性子囊菌两次重大分化事件的发生接近于2.51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物种大灭绝事件和2.01亿年前的三叠纪-侏罗纪物种大灭绝事件,研究人员进而推测物种大灭绝所导致的大量有机物,促使线虫大量繁衍,而真菌为了获取氮源以及在恶劣环境压力胁迫下,可能驱动了子囊菌捕食能力的进化。该研究为真菌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性进化提供了新的理论。1.2昆虫的繁殖内寄生线虫真菌(endoparasiticnematophagousfungi)是通过产生游动孢子或粘性孢子黏附于线虫或线虫卵上,然后通过孢子萌发侵入虫体或卵的内部,或者当线虫将分生孢子吞入食道或胃中时,分生孢子便在虫体消化道内萌发产生内生性菌丝,进行生长繁殖,并吸食虫体内容物,使线虫致死。迄今为止,内寄生线虫真菌包括150多个物种,我国报道20余种,代表属有串孢壶菌属Myzocytium、掘氏梅里霉属Drechmeria、毒虫霉属Nematoctonus、拟青霉属Paecilomyces、被毛孢属Hirsutella和钩丝孢属Harposporium等。目前,对于内寄生线虫真菌侵染线虫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大多局限在从该类真菌中分离并鉴定一些参与线虫侵染的基因,并获知内寄生线虫真菌能利用这些基因先将线虫体壁进行降解,破坏其完整性,从而完成对线虫的成功侵染[26~31]。虽然对内寄生线虫真菌侵染线虫的分子机制知之甚少,但已经有不少公司将部分内寄生线虫真菌制作成商品化菌剂。如,菲律宾亚州技术中心将内寄生线虫真菌淡紫拟青霉商品化BIOCON出售;在国内,华远丰农(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100亿活孢子·克-1制剂推出的淡紫拟青霉瓶装制剂等。1.3病毒类细菌食线虫细菌(nematophagousbacteria)是指能寄生、附着或者通过分泌毒力蛋白对线虫具有一定毒杀作用的细菌类群,这类细菌在物种、分布以及宿主范围上均存在多样性。目前研究得较为深入的食线虫细菌主要包括芽胞杆菌Bacillus、巴氏杆菌Pasteurella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等。1.3.1bt伴胞晶体蛋白的免疫作用芽胞杆菌是土壤根际微生物中最常见的种类,在芽胞杆菌所报道的13个属223个种中,对线虫有抑制活性的芽胞杆菌至少有20种,这些芽胞杆菌的杀线虫机制也存在较大差异。1961年,Giordia和Bizzell首次发现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Bt)对牛肠道蛇形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uscolubriformis的卵和幼虫具有灭杀作用。1972年,Prasad等最先发现Bt的β-外毒素对根结线虫的卵和幼虫有较高的毒杀活性。随后,Bone等发现Bt伴胞晶体蛋白对线虫具有杀虫活性。目前,所报道的Bt中对线虫有毒性的基因主要有cry5Aa、cry5Ba、cry6Aa、cry6Ba、cry12A、cry13A、cry14A、cry21A等。这些基因编码的晶体蛋白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Marroquin等推测Bt伴胞晶体蛋白作用线虫的机制可能与作用于昆虫的方式相似,线虫吞入的晶体蛋白与线虫肠道内膜结合引起肠内膜渗透压增大,从而破坏了线虫肠道组织,导致线虫致死。美国加州大学的Aroian小组在研究杀线虫Bt晶体蛋白与秀丽隐杆线虫相互作用关系时,发现线虫细胞膜上的糖脂为晶体蛋白作用的受体,糖脂含一个四糖分子(tetrasaccharide),他们已经鉴定了编码糖脂糖基转移酶(BRE)的基因中的几个突变等位基因,由于不能表达正常的糖基转移酶,糖脂失去四糖分子,受体不能正常与晶体蛋白结合,导致线虫产生抗性。然而,正是由于植物寄生线虫体腔溶液不能溶解苏云金芽胞杆菌的伴胞晶体,从而限制了苏云金芽胞杆菌杀线虫制剂的直接施用。另外,云南大学对1株从土壤中筛选到的芽胞杆菌新种BacillusnematocidaB16进行了研究,发现了该菌利用独特的“特洛伊”木马机制侵染线虫,该研究成果对微生物侵染宿主领域的知识作了重要的增补,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细菌致病机制的了解。1.3.2关于根结线虫的防治巴氏杆菌是植物病原线虫的专性寄生细菌,其分布非常广泛,专性寄生线虫的2龄幼虫。目前已明确的植物寄生线虫的巴氏杆菌属病原物主要有3个种,分别是穿刺巴氏杆菌Pasteuriapentrans,主要寄生根结线虫Meloidogynespp.;Pasteuriathornei,主要寄生于短体线虫Pratylenchusspp.和根结线虫;Pasteurianishizawae,主要寄生于形成胞囊类线虫。在这3种巴氏杆菌中,穿刺巴氏杆菌对根结线虫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其作用方式是以球形孢子黏附于线虫体表,受侵染的2龄幼虫侵入根系后,随线虫的发育,细菌不断在线虫体内繁殖,当线虫发育到成虫时,其体内充满的细菌可导致其彻底被摧毁,并释放大量的穿刺巴氏杆菌到土壤中,开始另一个循环周期。该菌的孢子抗干旱,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几年,具有极为重要的生物防治价值。近年来,用穿刺巴氏杆菌防治作物根结线虫病的研究非常多,但大多数研究是在温室中或小范围试验区中完成的,进入田间小区试验的很少。从目前的研究可以看出,无论单独施用还是与某些杀线虫剂混合施用,穿刺巴氏杆菌对作物上发生的多种根结线虫病都有明显的防治作用。然而,由于其专性寄生性导致不能在人工合成培养基中生长,必须依赖线虫进行生长繁殖,而线虫的生长又必须通过寄主植物来实现,这种多重寄生关系严重的限制巴氏杆菌的规模生产和应用。1.3.3插装菌的毒性因子假单胞菌对植物病原线虫的防治研究主要集中在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中。铜绿假单胞菌,也称绿脓杆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革兰氏阴性菌,喜好潮湿的环境,对养分要求极为简单,有鞭毛,可运动,菌落呈粘稠状。由于该菌大规模分泌表面相关性的毒性因子及调控这些毒性因子产生的途径极为复杂,使得该菌具有很宽的宿主范围,包括细菌、植物、线虫、昆虫及哺乳动物等。Gallagher和Manoil描述了铜绿假单孢菌PA01快速麻痹并杀死线虫C.elegans的一种模式,PA01产生的氰化氢是致死线虫的唯一或者主要的毒性因子。线虫的这种麻痹性死亡不仅由感官调控系统所控制,激活线虫的egl-9基因也可导致线虫的麻痹。Wareham等研究了铜绿假单胞菌3型分泌系统(TTSS)在侵染线虫C.elegans中的作用,通过测试菌株PA14及其突变株PA14exsA的杀线虫效率,认为TTSS并不是关键的致病因子,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这些毒力因子的表达调控机制,为运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线虫生防菌株的遗传改造和高毒力杀线虫制剂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2食线虫微生物和线虫相互作用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基因克隆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科学家逐渐从基因和蛋白质水平研究食线虫微生物和线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2.1吃线虫的真菌污染实际上是兴国线的分子机制2.1.1食线虫真菌体壁降解酶系统1994年,瑞典学者最先从食线虫真菌寡孢节丛孢中分离得到一种胞外丝氨酸蛋白酶PII,并证实该蛋白酶能够降解线虫的体壁,是侵染线虫的重要毒力因子之一。1996年,克隆了PII编码基因,构建了具有更快捕食速度和杀死线虫能力的PII基因多拷贝菌株。随后,研究人员又陆续从其它食线虫真菌中纯化出体壁降解蛋白酶并进行了相关基因的克隆。2000年以来,国内的科研人员在食线虫真菌体壁降解酶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其中以云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为代表,他们对食线虫真菌侵染性体壁降解蛋白酶的纯化和基因克隆等方面做了大量系统的工作。迄今为止,已经从多种不同侵染类型的食线虫真菌中纯化得到体壁降解蛋白酶并克隆了相应的编码基因,如克隆自Arthrobotrysoligospora的PII和AozI,克隆自刀孢轮枝菌Verticilliumpsalliotae的Ver112、粉红螺旋聚孢霉Clonostachysrosea的PrC、异型隔指孢Dactylellavarietas的Dv1、圆锥节丛胞Arthrobotrysconoides的Ac1、小舟单顶孢M.microscaphoides的Mlx、洛和斯里被毛孢Hirsutellarhossiliensis的Hnsp等[50~57]。此外,对该类体壁降解蛋白酶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来源于捕食线虫真菌的蛋白酶聚类成一个独立的进化分支,并且在进化的早期受到了正选择作用,有利于降解线虫体壁蛋白功能的积累;而内寄生真菌产生的蛋白酶则和昆虫病原真菌的蛋白酶聚类在一个进化分支,表明这些真菌可能具有同时侵染线虫和昆虫的能力,该结果为研究和开发双功能生防菌剂奠定了理论基础。2.1.2paa和prc对pa-c表达的调控云南大学对食线虫真菌粉红螺旋聚孢霉C.rosea体壁降解蛋白酶PrC的表达调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PrC是粉红螺旋聚孢霉降解线虫体壁的主要毒力因子,具有降解线虫的能力。通过添加优先氮源与非优先氮源培养粉红螺旋聚孢霉,使用Real-TimePCR分析PrCmRNA的转录水平。结果发现优先氮源如谷氨酰胺可以抑制PrC的组成型表达,其抑制效应与谷氨酰胺的浓度成正比,1%的浓度可以完全抑制。同样,使用铵盐也可以抑制PrC的表达。使用雷帕霉素受体(TOR)抑制剂雷帕霉素(rapamycin)可以解除这种抑制。在培养基中加入PMSF抑制组成型表达的PrC活性可以抑制线虫体壁对PrC的诱导,但对组成型表达水平无影响。启动子报告基因试验和凝胶迁移率试验(electrophoreticmobilityshiftassay,EMSA)研究表明氮源对PrC组成型表达和诱导型的表达调控分别发生在转录水平和后转录水平。另外,研究发现粉红螺旋聚孢霉在侵染线虫的早期,paaC基因提高了表达。敲除paaC基因后,粉红螺旋聚孢霉在碱性pH环境下生长速度降低,菌丝形态发生变化,产孢率和侵染线虫的能力明显下降。蛋白酶PrC在碱性条件比酸性条件中具有更高的表达,而且在PaaC突变子中PrC的表达水平下降。通过启动子活性分析和EMSA试验表明PrC在转录水平通过PacC途径受到环境pH的调控。此外,蛋白酶PrC同样受到环境胁迫的调控。在氧化剂和热休克条件下,PrC的转录水平提高,同时发现在线虫存在的情况下,粉红螺旋聚孢霉野生菌株经过氧化剂和热休克处理的分生孢子比PrC敲除菌株的分生孢子具有更高的萌发率,而PrC降解线虫体壁产生的小分子产物可以抑制氧化剂与热休克条件下孢子的萌发。此外,加入线虫体壁可以降低野生菌株产生的活性氧量,而突变菌株则没有影响。由此可见,蛋白酶PrC具有保护真菌抵御氧胁迫的作用。其降解线虫体壁产生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除活性氧自由基起到保护作用。2.1.3结构比对降解线虫体壁的影响体壁降解蛋白酶在食线虫真菌侵染线虫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是重要的毒力因子。因此人们在克隆了蛋白酶编码基因的基础上展开了高级结构的研究。首先是以现有丝氨酸蛋白酶家族中的晶体结构,如蛋白酶K的结构为模板进行同源模建,随后通过X-射线晶体衍射的方法获得了精确的三维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对一系列体壁降解蛋白酶进行了同源模建,通过结构比较,重点研究了二硫键和蛋白酶分子表面电势对降解线虫体壁的影响。Liang等解析了刀孢轮枝菌及淡紫拟青霉的胞外蛋白酶Ver112和PL646的晶体结构,它们的结构与蛋白酶K较为相似,主要差别在于底物结合口袋S1和S4处存在一定的氨基酸残基的变化,引起3个蛋白酶的底物结合口袋大小和亲疏水性的变化,导致它们对多肽底物残基P1和P4结合偏好性的变化。进一步研究发现蛋白酶的表面电势和二硫键是影响不同蛋白酶水解线虫体壁活性的重要结构基础。2.1.4寡孢节丛孢基因组的基本特征随着高通量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对食线虫真菌侵染过程中大量基因变化的研究成为可能。Ahrén等通过Microarray技术对坚粘孢单顶孢Monacrosporiumhaptotylum的粘球和营养菌丝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发现有23.3%的基因在捕食器官中特异性表达。Fekete等研究发现,坚粘孢单顶孢在侵染秀丽隐杆线虫的粘附、穿透和消化等不同阶段中,真菌的基因转录水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11年,云南大学率先对寡孢节丛孢的全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寡孢节丛孢基因组的基本特征如下:基因组大小为40.07Mb,编码区占了全基因组的48.5%,GC含量为44.5%,基因的平均长度为1.69kb,内含子的平均长度为89bp,外显子的平均长度为473bp,tRNA的数目为145个。基因组编码11479个基因,其中23.6%的基因属于多基因家族,44.6%的基因和COG/KOG数据库相匹配。与其它测序的真菌相比,寡孢节丛孢的基因组中存在大量和致病相关的基因家族,包括枯草杆菌素蛋白酶、几丁质酶、纤维素酶、果胶酯酶和纤维二糖水解酶等。为了进一步了解寡孢节丛孢产生捕食器官的分子机制,使用双向电泳技术和实时定量PCR技术鉴定了线虫诱导10h和48h寡孢节丛孢三维菌网和营养菌丝的基因表达差异。通过全基因组测序以及比较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蛋白组学的有机结合,该团队提出了该类真菌从腐生到寄生的基因调控网络,认为在线虫诱导的条件下,参与信号转导途径、蛋白质翻译、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细胞壁合成等生物学途径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显著上调,说明这些表达量上调的蛋白可能参与寡孢节丛孢捕器的形成。寡孢节丛孢识别线虫,并通过信号转导系统把胞外信号传递到胞内进一步激活下游的生物学过程,多种生物学途径的合作导致捕食器官形成。寡孢节丛孢作为第一个被测序的无脊椎动物病原真菌,它的基因组将会为诠释捕食线虫真菌的进化、侵染机制和高效生防菌株的构建鉴定基础,为微生物从腐生到致病的生活史转换理论做出贡献。2.2特洛伊木马来诱线虫云南大学从土壤中筛选出1株具有较强杀线虫活性的枯草芽孢杆菌新种BacillusnematocidaB16。他们针对野生型和敲除毒力的突变型菌株开展了一系列试验,在倒扣平板试验中发现,相对于普通的大肠杆菌,B16菌株具有较强的吸引线虫的能力,原因在于该细菌能释放芳香的挥发性物质,如苯甲醛和2-庚酮等来引诱线虫。有趣的是,细菌使用的这种“诡计”和古希腊神化故事“特洛伊战争”中用于引诱敌人的“特洛伊木马”策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引诱线虫的芳香物质是细菌使用常规的生物合成途径产生的,这种进化上的“诡计”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细菌的能耗。细菌通过伪装进入了“敌人”线虫的体内,紧接着在线虫的体内分泌毒力极强的胞外蛋白酶Bace16和Bae16侵染线虫。该研究通过蛋白质的异源/同源表达、基因敲除、荧光蛋白定位、显微注射等一系列功能试验,确定了这些胞外蛋白酶在侵染中发挥的协同作用和侵染靶点,证实了肠道损伤是导致线虫死亡的主要原因。另外,这些胞外蛋白酶很可能降解一些维持线虫生命的蛋白质,如肌球蛋白、ATP酶相关蛋白等,加速了线虫的死亡。同时,为确证杀线虫芽胞杆菌对线虫的侵染不仅仅是实验室条件下观察到的一种现象,也是自然界中所客观存在的,Niu等还开展了自然条件下的土壤试验。结果显示,在自然土壤中,致病细菌B16同样具有对线虫的吸引、固定和杀死能力,且其毒性蛋白酶在土壤中侵染线虫的方式也与实验室观察到的一致。3真菌毒杀活性的研究进展从天然资源中寻找和发现活性杀线虫化合物,是研发环境友好型生物杀线虫剂的重要途径,也是利用生物资源,寻找先导化合物的重要途径和国际研究的热点。到目前为止,从微生物和植物中分离得到杀线虫活性代谢产物200余个,这些活性代谢产物结构类型多样,包括萜类、大环内酯类、生物碱类、肽类、杂环类、简单芳香类、脂肪酸类、醌类、炔类、甾醇类、木脂素类、神经酰胺类、preussomerin类和哌嗪类等。1981年,Hayashi等从乳白耙齿菌中分离得到一个二氧烷基化氢醌,对稻秆尖线虫的ED50为25mg·L-1。Zuckerman等报道一株黑曲霉在实验室、温室以及田间试验中对南方根结线虫表现出较好的毒杀活性,经鉴定该菌培养液中含有柠檬酸、草酸等。Stemer等和Mayer等从奥尔类脐菇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一个具较好商业价值的次级代谢物环十二缩肽omphalotinA,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活性高于目前广泛使用的阿维菌素,但遗憾的是收率太低而无法实现产业化生产。近几年,产毒真菌杀线虫活性的研究进展很快,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云南大学从1999年起先后评估了上千株担子菌、半知菌以及子囊菌对线虫的毒杀活性,并报道了分离自粘帚霉属Gliocladium的6个新的轮枝孢菌素,分别是gliocladineA、B、C、D、E以及glioclatine;分离自木霉属Trichoderma的trichodermin、15-deacetylcalonectrin和3个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分离自鬼伞属Coprinus的含氧的杂环化合物5-methylfuran-3-carboxylicacid和5-hydroxy-3,5-dimethylfuran-2(5H)-one等10多个属30多种真菌所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对线虫有毒杀作用。此外还在食线虫真菌发现并报道了stereumane类型的倍半萜、十三元大环内酯、法尼基环己醇oligosporon类、和降金轮霉素aurovertin类等不同类型的结构骨架新颖的活性化合物。在水生真菌中发现了具有杀线虫和抗菌活性的的木脂类、萘醌类、酮类、大环内酯等新化合物。2010年,从极端环境嗜热真菌Talaromycesthermophilus中分离、筛选到6个新骨架大环内酯化合物,包括化合物talathermophilinsA和B。另外在该菌中发现的化合物thermolides对病原线虫的致死率与目前国际上最好的杀线虫生物农药阿维菌素相当,且结构式显著小于阿维菌素,更利于人工合成。虽然目前已经从微生物和植物资源中已发现了一批结构多样的天然杀线虫小分子化合物,并开展了部份代谢调控和作用机制研究。但是,与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绿色环保市场需求相比,还远远不足。深入挖掘新类型、新机制、高效安全的天然杀线活性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4大豆胞囊线虫用微生物制剂在国外,Linford和Yap等于1939年首次尝试着将5种捕食线虫真菌作为制剂施入土壤中防治线虫,由此揭开了用生防制剂防治线虫的序幕。后来的研究实验逐渐从盆栽、小区实验拓展到田间应用,并且进行了系统而又卓有成效的工作。Cayrol等对定殖于大豆胞囊线虫的真菌报道了15个属,并成功地使用淡紫拟青霉防治大豆胞囊线虫,防治效果高达60%,使大豆增产10%以上。张克勤等应用厚垣普可尼亚菌PochoniachamydosporiumZK7在云南省大田推广应用8万多亩防治烟草根结线虫,防治效果达50%~60%。目前,该制剂已经获得了国内第一个微生物杀线虫剂的专利授权(中国农药登记号LS2001154)。这些产品或正在研发中的产品对植物寄生线虫的生防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更多更有价值的食线虫真菌新物种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