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牡丹诗的情感意蕴探究》15000字_第1页
《唐诗中牡丹诗的情感意蕴探究》15000字_第2页
《唐诗中牡丹诗的情感意蕴探究》15000字_第3页
《唐诗中牡丹诗的情感意蕴探究》15000字_第4页
《唐诗中牡丹诗的情感意蕴探究》150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其中盛唐时期的牡丹诗多以乐情为主,中唐时期的牡丹诗多以愁情为主,晚唐时期的牡丹诗多以悲情为主。但是由于不少诗人因为亲眼见证了安史之乱以及黄巢之乱,所以在诗文的题材上,前期还以乐情为主,到了后期就诗风大变,开始向着愁情转化。就比如创作牡丹诗数量最多的白居易(12首)就是如此。(三)研究内容及方法本文首先将夹叙夹议对唐代的历史变迁以及唐诗的发展进行概述,并从牡丹诗的情感意蕴出发,从文人士大夫们的闲适生活入手,论述牡丹诗中的乐情,以此来展现盛唐时期国富民强的社会现状,并随着时代的变迁、科举的演变,战乱的发展,以及佛教文化与唐代文化的交融,来分析盛唐到中唐的过度之中,牡丹诗的内涵与情感的转变,以此体现当时文人们对自身身世的自伤自叹以及对家国的忧时念乱。然后,本文再基于相关文献,对安史之乱后大唐呈现出来的无奈与痛惜下,朝代日益落寞而流露出来的靡靡之音,与牡丹诗之间的联系,将大唐皇朝的悲情加以展开叙述。最后,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对全唐诗中牡丹诗的情感意蕴进行谈论与反思,并将文人情感贯穿其中,从而对自己文学水平的提升起到帮助,为当下研究全唐诗中牡丹诗的进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补充。二、牡丹诗中的乐情(一)对闲适生活的满足唐代(618年一907年)作为我国封建时代最为璀璨的朝代之一,其在文化、政治、经济、艺术、科学、生活等方面,都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而当时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也极具国际化,有着良好的交流环境和学习环境。尤其是初盛唐时期,由于国力强大,士人们往往有着恢弘的胸怀气度和强烈的进取精神。而这一历史鼎盛时期,由于文人士大夫思想开放,政策相对自由,因此文人们在精神面貌上也有着与其他朝代的不同。在经济方面,唐代沿袭隋制,不仅继承了隋朝的疆域面积,而且还在东都设置留守和分司,积极与西域各国通商,并为当时天下的文人士大夫提供了一个文化交流的集散地。在这种地大物博,物阜民丰的时代背景下,富足的物质生活加上充裕的自由时间,使得留守于都城的文人们开始通过交友及郊游来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而其中最为热闹的,就是“三岁相依在洛都,游花宴月饱欢娱”的宴会赏花。而其中王建的《题所赁宅牡丹花》、《同于汝锡赏白牡丹》、《赏牡丹》;刘禹锡的《浑侍中宅牡丹》、《唐郎中宅与诸公同饮酒看牡丹》、《赏牡丹》、《思黯南墅赏牡丹》、《和令狐相公别牡丹》;白居易的《秦中吟十首·买花(一作牡丹)》等作品,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由此可见,赏花是初唐及中唐时期文人士大夫闲适生活中的常态。而且这群文人不但喜欢在白日赏花,甚至在夜晚,他们也发现了赏花的乐趣。尤其是洛阳牡丹,更是成为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首选。本文以白居易的《牡丹芳》为证: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庳车软舆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元和天子忧农桑,恤下动天天降祥。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今年瑞麦分两岐,君心独喜无人知。无人知,可叹息。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这一牡丹诗的描绘,就很好的映射出了当时人们出游赏花的兴致,以及看见牡丹花开时的激动与欣喜。即便牡丹一年间花开花落前后不足一个月,但是在这样的闲适生活下,文人们依旧愿意在洛阳地区结伴出游,在惬意宁静的生活中,于觥筹交错间为牡丹赋诗,以此来映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3]P115。盛唐时期的牡丹,不仅是文人士大夫观舞听乐的重要景观节点,同时还是当文人士大夫们因过于清闲而发出“世事闻常闷”的感叹时,而通过牡丹花开花落加以区别时间的季相节点。待牡丹花谢后,生活在不知愁滋味的盛唐恬适氛围下,一大群民众们又在“杯觞留客切”的闲适生活中,开始了后续的忙碌工作。“不觉愁春去,何曾得日长。牡丹相次发,城里又须忙”。这种劳逸结合的生活氛围,在盛唐的文化推动下,更是在“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的音乐声中,将牡丹诗的艺术形态进行了进一步的创作与升华。因此从某种意义而言,文人士大夫与广大乐工歌妓,是推动牡丹诗的重要影响因素。他们之间的密切合作,是促成牡丹诗及牡丹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当时闲适生活的真实写照。(二)对真挚友情的赞美强盛时期的唐代,是一个奋进的时代,在当时的科学、军事、文化、艺术、思想都领先于整个世界的历史背景下,促使盛唐时期万邦来朝,各族人民亲如一家。而在连续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璀璨统治的推演下,更是催生出了一大群刚健自信、自由浪漫、气质昂扬的文人士大夫。当时的文人们为了表现出他们与友人之间的真挚情谊,常是互相邀约共赏牡丹,或是彼此赋诗以诗明志,想对方表露自己对于友情的珍重,一时间出现了大量以牡丹为题材的诗歌[4]P3。比如李益的《咏牡丹赠从兄正封》;武元衡的《闻王仲周所居牡丹花发,因戏赠》;白居易的《白牡丹(和钱学士作)》、《牡丹芳—美天子忧农也》、《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秋题牡丹丛》、《看恽家牡丹花戏赠李二十)》、《重题西明寺牡丹(时元九在江陵)》、《微之宅残牡丹》、《翰林院北厅花下作》;元稹的《新昌窦给事宅南厅花下作》)、《酬胡三凭人问牡丹》、《赠李十二牡丹花片,因以饯行》、《与杨十二、李三早入永寿寺看牡丹》、《和乐天秋题牡丹丛》;姚合的《和王郎中召看牡丹》;裴潾写给卢纶的《长安牡丹》;卢纶回复裴潾的《裴给事宅白牡丹》;段成式的《怯酒赠周繇》(一作《答周为宪看牡丹》)等作品,都是朋友间互相作答时写实相赠,以此来体现彼此之间的深厚友谊。就比如白居易,其人生于大历七年,死于会昌六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新乐府运动就是由他倡导的,且与元稹并称为“元白”。通过对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来看,白居易一生分为三个时期,并且随着不同时期的发展,白居易不仅对于佛学的领悟越来越深,而且乐天一生也没有抹杀儒家的本色,而是将佛教道教进行融合,最终形成了一种知足常乐的豁达人生态度。贞元十九年(803年),白居易与同时期的元稹同登科第,遂成为知交好友。正如白居易在《祭微之文》中所说:“贞元季年,始定交分,行止通塞,靡所不同,金石胶漆,未足为喻。死生契阔者三十载,歌诗唱和者九百章”。元、白唱和的大部分作品收录在《元白唱酬集》、《因继集》中,据李汉南对元稹的相关诗文统计可知,元白唱和的诗文共有135组[5]P175。而其中但凡涉及到花卉的描写,牡丹都在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就比如元稹在长安时就曾写过一首《西明寺牡丹》:花向琉璃地上生,光风炫转紫云英。自从天女盘中见,直至今朝眼更明。西明寺位于长安城外郭城北部,是唐代长安赏牡丹的地方,日本僧人空海曾经在此寺居住。而白居易作为唱和,则在参观西明寺后,也写下了《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前年题名处,今日看花来。一作芸香吏,三见牡丹开。岂独花堪惜,方知老暗催。何况寻花伴,东都去未回。讵知红芳侧,春尽思悠哉。通过诗文可以看出,白居易即便到了现在还依旧记得去年冬天时候的场景。那时春季尚远而牡丹花已谢,白居易见景生情,不由得通过叹息花落而表达自己对于岁月更迭的感叹,并通过牡丹诗,发出了自己期盼何时还能与好朋友元稹共同赏牡丹的感慨。这种借物抒怀的诗文,以牡丹作为联系两人情感的纽带,表达出了白居易对元稹的思念。而通过搜集相关诗文分析可知,白居易在官宦沉浮的过程中,还通过诸如《重题西明寺牡丹》、《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微之宅残牡丹》、《秋题牡丹丛》等一系列的牡丹诗,多次缅怀自己对于真挚友情的向往。就在白居易年逾四旬时,元稹和了一首《和乐天秋题牡丹丛》:敝宅艳山卉,别来长叹息。吟君晚丛咏,似见摧颓色。欲识别后容,勤过晚丛侧。从该诗可以看出,元稹在打理静安坊宅院时,因为偶然看见了院中的牡丹,便立马想起了白居易过往给他写的诗篇,于是元稹在《和乐天秋题牡丹丛》中亲切的说道,我家的牡丹都快凋谢了,而你何时才能来的我的宅院为我打理照料它们呢?一唱一和,充分反映了元稹与白居易的“一生休戚与穷通,处处相随事事同”,而身处其中的牡丹,则在浩瀚的历史变更中,将两人深挚的友情进行传承。故而,牡丹酬唱诗,是大唐时期文人士大夫互通友谊最为重要的一种道具[6]P5,或者说是一个美好的见证。(三)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由前文表述可知,白居易的诗歌蕴含着中唐时期丰富的的民俗文化。法国文学理论家丹纳也曾说过“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而牡丹作为当时唐朝一个代表鲜明的名词及实物,通过其娇艳的色彩与身姿,在当时文人士大夫屡次的创作中,也从物质生产、物质生活、岁时节日、宗教信仰等民俗文化脱颖而出,频繁出现在唐诗中,并向着美好爱情的向往转移[7]P79。比如刘禹锡在《思黯南墅赏牡丹》中,就将牡丹之美与女性之美进行了巧妙的联系,并创作出惊为天人的“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诗篇。而徐凝在《题开元寺牡丹》中,也将“海燕”、“胡蜂”、“芍药”、“玫瑰”与牡丹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以此来表露自己对于“惟有数苞红萼在,含芳只待舍人来”的爱情观。而关于爱情最值得玩味的牡丹诗,在本文看来则是与李贺、崔护、赵嘏、李群玉等人都交往甚密的张又新所作诗篇。其人是当时工部侍郎张荐的儿子,在唐宪宗元和年间连中三元,是唐朝除了王维之外,也能在科考、乡试与会试中都获得状元的人,并被时人称之为“张三头”。他少年得志并如愿娶了以姿色闻名的杨虔州之女,可生性风流的张又新后来又在李绅的家宴上邂逅了一位歌姬,于是他又将其娶进门,并做出了《成婚》一诗:牡丹一朵值千金,将谓从来色最深。近日满园开似雪,一生辜负看花心。通过该诗可以看出,虽然张又新生性放荡,但是他对于爱情的向往,却是大胆奔放。从其诗文中也可以看出盛唐时期两性的自由开放之盛况。再比如薛涛因羡慕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幽会,而写下的《牡丹》: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而作为浪漫主义的李白,其在爱情观上也不能免俗。虽然李白一生豪迈,但是在他的诗文中,还是可以看见关于男女之间描写,以及对于爱情的向往。天宝九载(750年),李白的第三任妻子东鲁某氏亡故,而同时政治失意的李白在最低潮的时候,于梁园巧遇了杜甫及高适,三人在一起对饮赏景之时,在高适的怂恿下,李白将心中的苦闷接着酒劲赏着牡丹,在墙上写下了《梁园吟》,甚至当李白写到兴处时,还撒欢式的随地小便。可就在他准备尽兴而归的时候,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也恰好在仆从的陪伴下在梁园赏牡丹。当她看着沿路的牡丹出神时,突然看见了李白写在墙上的诗句,于是她在惊羡之下,花千金买下了这面墙壁。随后不久,这件事就传到了高适的耳中。于是在高适等人的撮合下,李白与宗氏相见,并最终成婚。而这一行为,也为诗坛留下了“千金买壁”的佳话。甚至在李白因李璘案下狱被发配到夜郎时,宗氏还多次为夫施救,从李白的不少诗文中,也可以看出李白对于宗氏的喜爱,而其中的《自代内赠》,则是表达出了李白对于妻子的思念。由此可见,在唐人的眼里,牡丹向来都是美的化身,是纯洁与爱情的象征,故而关于牡丹的爱情寓意更是不胜枚举。早在春秋时期,牡丹还以芍药之名多次出现《诗经》中,比及唐代,李白也曾为在上苑植遍了牡丹的杨贵妃做出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诗篇。而李商隐则直接以《牡丹》为题,写下了如下诗篇: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全诗构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拟物,借咏牡丹抒发诗人对意中人的爱慕、相思之情,暗示意念中的情人如花似玉。此外,徐凝也借《牡丹》之题,表达了他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这一思绪与罗隐的《扇上画牡丹》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见,唐朝的诗人往往都喜欢通过赏花的主观感受,来间接的表达出他们对牡丹之美的喜爱,以及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难怪即便到了宋代,周敦颐也会酸酸的说出“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的话语。(四)对太平盛世的称颂北宋时期的宋徽宗赵佶,曾在《书牡丹诗》中写到“国运昌时花运昌,太平盛世喜牡丹”的话语,结果没过多少年他就和儿子一起被掳到了北方。但不可否认的是,盛唐时期的牡丹,的确当得起“雍容华贵”四个字。比如描写长安经济繁荣盛况的裴士淹,揭示世家大族挥金如土购买牡丹的柳浑,赞赏牡丹不怕风雨的方干等人,甚至连题目都不做任何构思,而是统一都以《牡丹》为题,对盛唐与中唐时期或雍容华贵,或奢靡无度进行了极高的宣扬。而温庭筠与友人一同在夜晚观赏牡丹,写出了《夜看牡丹》,并将其视为“高低深浅一阑红”,可见当时世人在太平盛世下对于精神文明的追求,正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唐朝虽然与后来的宋朝一样,对于文人十分重视,但是唐朝却是在隋朝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进而促使唐朝的科举制度较为完备。唐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是每年的常规考试,而制科必须由皇帝下召,是选拔特殊人才的非常规考试。并且,制科考试的明经科主要考的是博闻强识,而进士科注重诗赋和时务策论,考生要有极高的文学造诣和治国见解。如果说明经科看重的是记忆理解力,那么进士科考察的则是思考力。因此,进士科难度很大,但前途光明,唐朝中后期的宰相半数为进士出身。此外,唐朝在人才选拔上与宋代另外不同的一点是,如果唐朝的文科考试不行,但身手矫健的武举考试,同样也会从常规考试,到特殊人才选拔考试,再到武举而被天子所重视[8]P30。由此可见,唐朝不拘一格的人才选拔制度,让它成为状元数第一的朝代,也真正应对了那句“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话语。而正是在这种人才济济的大环境下,唐朝可以称得上是太平盛世,而在太平盛世中赏牡丹,则成为了当时的一种风气。由于牡丹独特的美感,在唐代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骚动,再比如\t"/item/%E7%89%A1%E4%B8%B9/_blank"刘禹锡的“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就显得最为出名。此外,殷文圭在《赵侍郎看红白牡丹,因寄杨状头赞图》中也明确指出“迟开都为让群芳,贵地栽成对玉堂”。并通过对牡丹在百花中的地位,由此衬托出赵侍郎的权威。而唐末的江南僧归仁也在《牡丹》中提及:“三春堪惜牡丹奇,半倚朱栏欲绽时。天下更无花胜此,人间偏得贵相宜”。由此可见,当时的文人都将牡丹比作百花之王,并对太平盛世下的状元及人才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与仰慕,通过对当时优秀人才高尚品格的赞赏,从而引起大众对于太平盛世的赞颂。就比如前文提及的徐凝,曾在《题开元寺牡丹》中通过对比及烘托的写作手法,描绘了太平盛世下大唐国运昌隆,人才辈出的盛况:“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这一时期,即便如芍药这种以圣洁闻名于世的花卉,到了牡丹的面前也黯然失色,即便如玫瑰这种以芳香闻名遐迩的花卉,到了牡丹的面前也自愧不如。而白居易的《牡丹》“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徐黄的《牡丹花二首》“万万花中第一流”,都从正面或侧面,描绘出了盛唐时期在文治武功方面的的热闹景象,并进一步表达出了对于百花之王牡丹的赞颂之情。(五)对禅宗思想的推敲盛唐下的文学作品,不仅只有一味的道家中庸思想来反映当时闲适生活,同样也不仅只有儒家传统的皇权忠君思想来歌颂当时的太平盛世,自南北朝佛教兴盛起来,山水诗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也开始逐步发展起来。比方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灵运,受到南朝佛家“即色游玄”论的影响(当然还包括道教的一些思想),就曾对唐代的不少文人带来了不少创作灵感[9]P6。比如张祜的《杭州开元寺牡丹》、陈标的《僧院牡丹》、李商隐的《僧院牡丹》、顾非熊的《西明寺合欢牡丹》、吴融额《和僧咏牡丹》以及《僧舍白牡丹二首》、王驾的《次韵和卢先辈避难寺居看牡丹》、翁承赞的《万寿寺牡丹》,都是在基于佛学思想下进行的创作。而其中的王维和孟浩然,更是在思想层面上有了一个更高的突破。禅宗的参禅方法有它的独到之处,那就是不凭借外物,强行打坐参禅,背诵佛经,是凭借内心的灵感顿悟。这种顿悟的实践方法,本文觉得其类似于西方直觉主义者的直觉和灵感,比方说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而其中的“即色游玄”,不是单纯表现方式或描写手段的问题,而是一个运思方式,是一个审美原则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这种描写表达这种审美观念[10]P6。王维在写《红牡丹》这首诗时,就很好地采用了这一佛教的艺术结构。诗中描写牡丹的外态形貌以及内在意蕴,虽然无人径、无泉水、无青松,但也可以看出其有形的东西。王维在禅宗思想影响下的体悟,通过文字间的反复推敲,最终仅用了短短二十个字,就将红牡丹的动人神态跃然于纸面。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其中的红牡丹,处处都可以统称作“色”,那么“玄”是什么,“玄”是“安禅制毒龙”的佛理禅思,佛教常说的无色、四大皆空,禅的真谛,跟道家玄学中的“玄”有几分类似。通过写“色”来解“玄”,这就是“即色游玄”的艺术结构。王维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在运用“即色游玄”这种方式时,能够做到“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让人看不出是用了“即色游玄”的方式。首先,诗的开篇两句“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王维便写出了牡丹的娇媚动人。它的意思是说,牡丹碧绿鲜艳的叶子,就像是一个身着绿妆娴静文雅的少女。牡丹的红色花瓣,就像少女的衣裙一样有浅有深。这里的“浅复深”,指的是牡丹花开时的颜色变化。前文有言,牡丹品种较多,花色各异,而其中的红牡丹据相关记载可知,初为绽紫色,及开桃红时,经日渐至梅红,至落乃更深红。由此可见,王维在《红牡丹》的创作过程中,必然是经过了长期的观察,通过反复的推敲而得出来的结果,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牡丹风韵,在本文看来决不是王维的一时之见,而是需经过长时间的推敲琢磨而得出的凝练。再看《红牡丹》的结尾两句“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由于牡丹花期较为短暂,故而当时的民众除了会在白天在街巷、寺庙聚集赏花外,一些有闲情逸致的诗人还在月夜、雨中赏花,比如温庭筠的“高低深浅一栏红,把火殷勤绕露丛”就道出了夜晚赏牡丹的兴致。而王维在对红牡丹的观察方面,却与温庭筠有着不同的理解,他通过对牡丹凋零的描写,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禅学的领悟无需依靠理性推演,在直觉顿悟中就能理解,“安禅制毒龙”的意境,只有通过内心的直觉,才能理解作者描写的本质,放下烦恼,放下贪婪,与世界的本源相合一,“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让万物如同红牡丹般自行涌现生长,“物”即能诉说自己,无心既是诗心,而这一创作理念的出现,则与禅宗的精神相通。三、牡丹诗中的愁情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到了中唐时期,不少文人士大夫开始不断反思,并总结了过往盛唐时期朝政中的种种乱象,不由心生哀愁之情,开始对于过往的疏忽大意进行悲叹,并借物抒怀,创作了大量的诗篇。或是忧国忧民创作了四首牡丹诗的薛能,或是自艾自怜,写下《《卖残牡丹》》的鱼玄机,无不在牡丹诗中表达出了种种愁情。(一)身世愁:自伤自叹《簪花仕女图》,是唐代画家周昉据实景而创作的春夏之交仕女赏花图。该作品高46厘米,长180厘米。在人物的神情、动作及服装要素、环境等方面的刻画上细致入微,使画面栩栩如生。左端开始婷婷而立的是一个贵族妇女,体态丰硕,发髻高大,上插牡丹花一枝,髻前饰玉簪步摇,那珍珠流苏似的在不停地摇晃。画面左起第四位侧立着的侍女执长柄团扇,团扇上绘着盛开的牡丹,红花绿叶相衬托,格外亮丽。该作品中所绘六名女子,除右起第三人为侍女外,其余五人均作高髻答花发式,着纤裳,右边第一、第二个女子头上分别插着盛开的牡丹和金属制作的花饰,两人同在逗一猾狗,表情皆墉懒倦怠,仿佛能看出失望和无奈的心情。而代表美好爱情向往的牡丹多次出现在争宠的仕女发饰中,则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似乎有一种当仕女精心梳妆打扮,将牡丹插在发簪时的心机与落寞体现的淋漓尽致。由此可见,隐藏在富贵荣华的外表下,牡丹的情感意蕴上,不但为文人墨客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灵感,同时也为底层人民,以及仕途不畅的文人,带来了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或者隐喻[11]P6。就比如刘禹锡因感慨自身的仕途而借酒消愁写下的《唐郎中宅与诸公同饮酒看牡丹》:今日花前饮,甘心醉数杯。但愁花有语,不为老人开。再比如中晚唐的僖宗时期,由于君王喜好马球,并热衷于游乐,最终导致在宦官专权下以而爆发了轰轰烈烈的王仙芝、黄巢起义。黄巢带着充满杀气的菊花对富贵逼人的牡丹进行攻伐,进而加速了唐朝的灭亡。当此之时,身为蜀中新繁县的进士王睿,就痛心疾首的借牡丹讥讽了长安达官显贵,因沉迷于玩弄权术以及累积财富,而导致的社会昏聩,并由此作出的《牡丹》: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曷若东园桃与李,果成无语自成阴。那时的巴蜀民间为了能够果腹,已经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可是朝廷中的富贵人家,却为了牡丹中的上品紫艳、瑶琼和红英等珍宝,还在不惜一掷千金的竞相争夺。如若早期平定了沧景之乱的唐文宗还在世的话,他是否会为李白赞赏的“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牡丹而哀叹。毕竟中晚唐时期的牡丹,已经从国色天香的娇羞尤物,渐渐变成了亡国灭族的指代品。其中最为显著的代表,就是唐末的徐夤。其人博才多学,高中状元,本可以依靠自己的才华为大唐有所奉献,可是当他看到残暴无比的朱全忠一步步走向高位后,他却因鄙视朱全忠的为人,而不得不主动辞退。返乡后的徐夤为家乡兴修水利,灌溉农田,重视教化,搭建书楼,虽然最终造福了一方百姓,但是距离他复兴大唐的距离实在差的太过遥远。因此每当农闲之时,徐夤总是会扛着锄头在田间哀叹,并借由牡丹对当时的朝堂进行无情的批判: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开当青律二三月,破却长安千万家。天纵秾华刳鄙吝,春教妖艳毒豪奢。不随寒令同时放,倍种双松与辟邪。而上文这篇《\o"牡丹花·看遍花无胜此花"牡丹花·看遍花无胜此花》,则是晚唐时期这些文人们的悲呼或明嘲暗讽的真实写照。其实徐夤怪罪的并非牡丹,更多而是因为同情百姓疾苦才自伤哀叹,并将牡丹与杨贵妃等高门大族的贵妇人们联系了起来,借由“媚”、“腻”、“妖”等字眼,抒发着各自内心的不满。(二)家国愁:忧时念乱晚唐时期,由于统治阶级腐败无能,导致当时的朝堂出现了宦官专权,朋党相争,藩镇割据,农民起义,以及少数民族入侵等历史变故。在这一系列的内忧外患下,最终也导致繁荣一时的盛唐王朝盛极而衰,政局急转直下。整个唐王朝危机重重。宦官专权,藩镇割据,骄兵难制,战乱屡起,赋税沉重,民间空竭。此时,而在文坛上,诗人们经历了盛唐的豪迈,对如今的这一切抱有一种绝望的态度。就将眼光投射到古代,他们通过对古代的人和事进行咏叹和怀念,成就了一大批的怀古诗作。这一时期的诗人们,可以说是不遇之悲。他们在黑暗的时代下,满怀才学与一腔爱国热忱,却无法建功立业,这种怀才不遇使得诗人们将视线投放到古代,来寄托自己的这种不遇之悲。盛唐的豪迈一去不复返,而此时的唐王朝却危机重重。诗人们的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生存的意义在于何处?这种幻灭感大大影响了晚唐诗人们的思想,并深刻地反映到他们的诗作当中。人生短暂,而日月长存。诗人们历经人生沧桑,到头来却还只是一片虚空,不禁让人生出人世意义何在的疑问与感叹。因此晚唐时期的诗人们开始变得消极避世,并对现实发出了绝望,加之人生无常,已感生命毫无意义可言。与张籍齐名的王建,一生穷困潦倒,他看清了社会的残酷现状,因此开始揭露社会矛盾,在《同于汝锡赏白牡丹》中写下了晓日花初吐,春寒白未凝。月光裁不得,苏合点难胜。柔腻于云叶,新鲜掩鹤膺。统心黄倒晕,侧茎紫重棱。乍敛看如睡,初开问欲应。并香幽蕙死,比艳美人憎。价数千金贵,形相两眼疼。自知颜色好,愁被彩光凌。通过以上相关言语可以看出,作者通过白牡丹来表达他的哀伤,透过《赏牡丹》中“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来感慨大唐的快速跌落。晚唐诗人在这种家国愁的思想下,于诗作中流露出了逃离现实、不预政治的心理倾向,看似看透一切,超脱尘世,实际上更反映出了诗人在冷漠外表下的极度伤感与忧郁。正是因为对现实社会感到失望,他们在基于忧时念乱的思考下,开始对历史的变迁与盛衰兴亡之道进行反思,并将牡丹的情感意蕴由早期的乐情向着愁情转移,又增添了几份幻灭的悲哀。通过分析全唐诗可知,为自己怀才不遇而暗自神伤的徐夤,其牡丹诗仅次于白居易,有10首之多。其中“金多倍著牡丹价,发白未知章甫贤”(徐夤《公子行》),就直指了因世家大族炒作牡丹,给整个社会造成的不良风气。通过“豪家重牡丹”与“未尝贫处见”进行鲜明的刻画,将权贵的奢侈与百姓的疾苦形成了强烈对比,而这一表现手法,也是晚唐诗人特有的人格异化,令这些诗人在牡丹诗的创作中文笔颇为尖锐,在基于家国愁的不满与愤懑下,对曾经高高在上的牡丹进行了妖艳化的转化,以此来烘托出家国离散的忧愁。四、牡丹诗中的悲情(一)王朝衰败时的落寞唐代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一直在不遗余力的扶持佛教。很多皇帝都是佛教徒,最有名的就是武则天了。但是她信佛只不过是为了给自己的继承皇位提供理论基础罢了。但无论如何,官府的支持为佛教的发展大大提供了便利。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对佛教更是深信不疑。他们本来就是弱者,很多时候无力保护自己,便产生了佛教的生存土壤。而对于宗教的发展而言,发展最为旺盛的不是在盛世时期,而是在衰世时期。盛世中人们生活在世俗当中,或多或少生活总有些起色。而在盛极而衰的时期,则大不一样了。政治腐败、藩镇割据、苛捐杂税,最苦的还是下层的人民。所以在晚唐时期,宗教的发展获得了更加肥沃的土壤,尤其是佛教讲究的生死轮回和万皆空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来接受,获得了蓬勃发展。在文学史上,更是有很多的士大夫接受了佛教。他们怀念盛唐时的轻灵繁荣,而眼下的政治黑暗和自身价值的无处确定,使得他们选择了“修行”,修身养性。也成就了一大批的诗人。盛唐盛极而衰的命运,给晚唐诗人们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记。他们面对当时的乱世,无论是对自身的价值实现还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都持否定态度[12]P74。比如徐夤的《忆牡丹》、《惜牡丹》姊妹篇,刘昭禹的《伤雨后牡丹》,孙鲂额《牡丹落后有作》,窦梁宾额《雨中看牡丹》,都在诗文中透露出了对于王朝即将覆灭的绝望与悲痛。而佛教因为政治原因,在唐代一直备受推崇,因此也深深的影响到了这一时期诗人们的创作。虽然还有很多诗人在诗歌当中仍然抒发自我情感,但是更多的诗人开始在佛教思想与现实当中找到结合点,不仅拓展了诗的题材,而且在诗本身的美感上,也融入了佛学思想所特有的空灵之感,并在晚唐时期的诗文中,透出了浓浓的禅意以及淡淡的忧伤。彼时晚唐的长安街头,虽然还是会有一些达官显贵出门夜游赏花,而且彼时牡丹也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依旧在那开放。但是更多的场景,却是“豪家旧宅无人住,空见朱门锁牡丹”。而一些祖辈屡受朝堂恩惠,但却报国无门的文人们,在看到眼前这一凄凉情景后,往往却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于是乎,一系列借牡丹咏怀王朝兴盛,悲叹当下衰败的牡丹诗,在忧国忧民的悲叹中诞生了。(二)追忆往昔时的伤感如前文所述,晚唐时期的文人们,其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怀古,并不断的追忆着往昔盛唐时期的旧时光。而这一思想,则是大唐将儒释道三家融为一体后最为直观的体现。道家强调“不争”不是听天由命,不做任何事,而是不与世界的名利、财富、繁荣和财富竞争,对于那些符合自然法则的事物,尽最大的努力去显现它们。例如道教相信通过修炼(修道),不仅可使精神生命得到升华,而且还可以使生理生命达到脱胎换骨。所以它要打破定律,改变法则,战胜困难,与无情的命运相抗争,并提出了“我命由我,不属天地”的口号。而佛教讲的是涅槃,是指思想将人们引入到一个无为之境中。佛教用爱和贪婪来解释生活中的困难,提倡消除爱。这一思想与老子的自由政治、摒弃欲望等思想是一致的,而其唯一的区别,就是在于引导。佛教通过引导人们进入真正的“无为之境”,最大程度地成就自己[13]P1。因此,汉人所传授的佛法思想,就是老子的“无欲、无奢”思想的演化。故而在这样的思想内涵,以及晚唐的政治形势和国家命运下,让当时的诗人们产生了大厦将倾,不是一两个人可以扶得起来的念头。而这种念头一旦诞生,就会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开始互相影响,并最终形成避世的消极念头。就比如牡丹诗的代表人物徐夤,当他在一次偶然中看见了院落中的牡丹后,忽然心中有所触动,最终写出了《惜牡丹》:今日狂风揭锦筵,预愁吹落夕阳天。闲看红艳只须醉,谩惜黄金岂是贤。南国好偷夸粉黛,汉宫宜摘赠神仙。良时虽作莺花主,白马王孙恰少年。通过上文的诗篇可以看出,作者借助牡丹表达出了自己的无限伤感之情。徐夤觉得,现如今的大唐已经风雨飘摇,看着眼前的牡丹忽然回忆起了早年间宴席上的觥筹交错,可是随着一阵微风吹来,脑海中仅存的美好回忆就立马被吹散了,而唯独留下的,则是永远回不去的过眼云烟。而抱有同样情感意蕴的牡丹诗,在唐末还有很多。如经历了黄巢之乱的王贞白,在再次路过帝京的时候,望着前言被战火摧毁的废墟,也曾忍不住嗟叹,并依着过往的繁华回忆,写下了《看天王院牡丹》:前年帝里探春时,寺寺名花我尽知。今日长安已灰烬,忍随南国对芳枝。如此种种,其中伤感之情,可见一斑。(三)直面现实时的无奈17世纪中期时,西方国家第一次从土耳其引进了郁金香,而这一艳丽的花卉立时就吸引到了欧洲贵妇的关注,并在土耳其商人的炒作下,将郁金香球茎的价格捧到了天价,甚至郁金香时间造成的金融泡沫经济,还一度成为了荷兰衰败的重要导火索。反观盛唐时期,牡丹也曾经历过类似的情形。白居易在《买花》一诗中就十分直白的指出:“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即便是出身贵族的诗人柳浑,对于当时炒作到天价的极品牡丹,也只能无奈的发出感慨“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颗”(《牡丹》)。由此可见,当时的牡丹热,不但对当时的经济秩序进行了极大的干扰,而且还对当时民众消费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偏差,因此在爱之深责之切下,南唐大臣李建勋直接通过牡丹诗对这一现状进行了无奈的驳斥,因为他知道,这一病态的社会现状,不是几句诗就可以转变的,但如果连一两首抨击病态社会的诗文都没有,那么这个社会只会变得更加病态。于是乎,《残牡丹》中“失意婕妤”、“背身妃子”等牡丹花谢后的惨败形象,以及《晚春送牡丹》中关于牡丹的“肠断残春”形容,成为了偏安一隅南唐王朝中最后的倔强。李建勋所要表达的意思很明确,牡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