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郊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学案执笔:朱俊年级四学科数学课题四则混合运算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教材p2-3例一练习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理解括号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作用,理解四则混合运算与一步计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过程与方法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培养计算能力和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教学重点注重混合运算方法实质的理解,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教学难点注重混合运算方法实质的理解,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任课教师自主意见一、谈话导入你们有好朋友吗?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你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觉得它们会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猜想后简单回馈交流后板书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二、互动新授(1)教学加法的意义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一情境图师:认真读一读题目,你知道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吗?如果要用线段图的形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画出来吗?怎样列式计算呢?学生绘制并进行展示,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师:结合加法算式,说说这道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义?你觉得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算式,叫做加法。师:你知道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吗?交流后明确: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2)教学减法的意义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第(2)(3)小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指名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师:观察并比较一下,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关系,第(2)(3)题都是分别已知了什么?求什么?怎样算?启发学生: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想一想,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教师情调说明: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名称师: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什么?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数叫做什么?引导学生明确,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差。2.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师:在前面,我们已经理解了加法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那谁能来说一说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汇报;加法各部分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和=加数+加数(板书)知道和和其中一个加数,知识。6.回过头来看看一步算式,大家能求另一个加数,关系式是: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板书)(2)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减法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汇报:减法各部分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差=被减数-减数(板书)如果知道被减数和差,求减数是:减数=被减数-差(板书)如果知道减数和差,求被减数是:被减数=减数+差(板书)师:通过刚才几个算式的比较,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吗?小结得出: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并引导学生理解逆运算中的“逆”的意思。三、巩固拓展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作业:练习一1~4题(1)用好主题图展开学习活动。(2)引导学生对加法的意义进行概括。教学反思通过对比,突破教学难点。尽管学生对减法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从本质上认识减法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教学中可以组织好“对比”活动,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其中的关系。以“问题”引导学生整理出关系式。对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总结,以“加法(减法)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怎样求加数?”“怎样求被减数和减数?”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整理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由此,提升学生对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辩证的思想熏陶。南郊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学案执笔:朱俊年级四学科数学课题四则混合运算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教材p1-3例二课堂活动1,2,3练习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会根据这些关系解决相关问题。过程与方法学生养成在比较和分析中进行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感受到事物内部是有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点学生会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关系解决相关问题。教学难点养成在比较和分析中进行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任课教师自主意见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谈话: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了乘法的有关定律,你们从中收获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复习乘法结合律的知识)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21页自主练习4.”学校图书馆每个书架有6层,平均每层125本,这个图书馆一共有多少本书呢?小组讨论:(1)“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2)“怎样计算?为什么?预设1:乘法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乘法是已知两个因数求积的运算。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5页做一做.”火车站-森林公园全线长25千米,每天开5个来回,这辆车每天行驶多少千米?小组讨论:(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解答?”(2)“计算第1题和第2题所列出的两个除法算式所涉及的数有哪些?跟乘法的一样吗?”预设2:“计算第1题所列出的乘法算式是已知两个因数求积的运算,看一看除法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除法是已知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3.当m÷n=c时,n=()、m=()。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1.从以上的计算中你学习到了什么内容?汇报交流:这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每一道乘法算式如何改成两道除法算式?125×6=750①6×125=750①因数因数积因数因数积()÷()=()②()÷()=()②()÷()=()③()÷()=()③评价质疑:(1)两组题式题中的②和③式中所得到的数都是①式中的什么数?(2)每个因数是由①式中的什么数除以什么数得来的?(3)你能试着填写出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吗?试试看,看谁的概括理解力最强?2.学以致用:学生填写新课堂16页3题,独立完成“教材22页自主练习6.”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1.对比:两组式题中的②③式与①式比较,发现②③式中的被除数就是①式中的积,第②③式中的除数和商就是①式中的两个因数。发现:在乘法算式中,只要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就可以求出另一个因数。2.总结:从上面的算式可以看出,在乘法算式中已知的,在除法算式中变成了未知的;在乘法算式中未知的,在除法算式中变成了已知的;这就是说乘法算式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除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除法是和乘法相反的运算,通常称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即:一个因数等于积除以另一个因数。板书: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不错,想不想检验一下我们这节课的成果呢?运用上面的规律计算下面各题。720÷45÷2360÷8÷5900÷6÷5630÷(45×2)800÷(20×4)提示:本题是新课堂考察学生对乘除法结合律的运用。2.选择判断:如果△×□=〇,那么下面的算式中,哪几个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〇=△()(4)〇÷□=△()(2)〇×△=□()(5)△=〇÷□()(3)〇÷△=□()(6)〇-□=△()3.思考题:215×3□4=□82604.智慧园地根据37×3=111,你能直接写出下列各式的结果吗?37×9=37×12=15×37=(1)让学生经历“过程”,提升认识。(2)突出除法和乘法的联系,概括除法的意义。教学反思让学生充分进行解释说理。关注有困难的学生。南郊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学案执笔:朱俊年级四学科数学课题四则混合运算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教材p6-9例3课堂活动1,2练习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理解括号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作用,理解四则混合运算与一步计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过程与方法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培养计算能力和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教学重点重视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注意探索混合运算方法与解决问题的有机结合。教学难点重视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注意探索混合运算方法与解决问题的有机结合。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任课教师自主意见一、复习与铺垫128-(80÷16×3)280×(280÷14)+4472-(18÷×3)76+(42×2)÷4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在课堂作业本上。做完后对答案,说说你是怎么做的?|二、自主探索1、出示例三,叫同学们仔细读题,用你们现有的知识你能做出这道题吗?2.你们能用自己话概括这道题的思路吗?3.在学生整理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最思路进行概括和总结:师徒合作的零件个数÷师徒两人每小时共做的个数=师徒合作的时间。4.让同学在刚才总结的文字的基础上列出式子:(147-27)÷(12+18)5.带领学生讨论为什么这个式子要有两个括号?6.带领学生讨论有两种括号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样的?(先做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7.带领学生完成例三的计算8.引导学生对照着计算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这种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三、课堂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1、2四、巩固练习P8练习一1,3五、小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六、布置作业步步深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教学反思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充分发挥练习题的数学价值。南郊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学案执笔:朱俊年级四学科数学课题四则混合运算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教材p6-9例4课堂活动1,2练习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理解括号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作用,理解四则混合运算与一步计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过程与方法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培养计算能力和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教学重点重视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注意探索混合运算方法与解决问题的有机结合。教学难点重视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注意探索混合运算方法与解决问题的有机结合。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任课教师自主意见一、复习与铺垫128-(80÷16×3)280×(280÷14)+44(53+19)÷(12×2)(253-195)×(72÷6)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在课堂作业本上。做完后对答案,说说你是怎么做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的?二、自主探索1、出示引出中括号。“这是什么符号?它有什么作用呢?”2.老师直接引出知识“[]中括号,()小括号,把前面学习的()叫小括号,中括号与小括号的作用都是改变运算顺序,一般来说,在小括号不够用的时候就用中括号。中括号一般放在小括号的前面。”3.请同学们猜一猜,如果算式里面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计算时应该先算哪个括号里面的呢?4.引导学生讨论例45.随即抽取一名学生,提出问题:第一步如果写成了1800÷25×3行吗?如果这样行吗?
1800÷[(15=10)×3]=1800÷25×3=1800÷75=246.引导学生总结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三、课堂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2、3四、巩固练习P8练习一2,4,5,思考题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六、布置作业教学反思学生自己总结带有中、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从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识中括号、完成计算------总结运算顺序,教学任务步步深入,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南郊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学案执笔:朱俊年级四学科数学课题解决问题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12页中例题1、2和“课堂活动”1、2以及练习1——4题。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乘除法关系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任课教师自主意见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我们书上就有这样一幅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校园环境卫生承揽保洁服务合同范本4篇
- 2024版含环保设施厂房个人租赁合同3篇
- 2025年度生产线承包与品牌合作协议4篇
- 2025年度物流运输合同与货物运输服务购销印花税缴纳模板4篇
- 2025年度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合作协议书3篇
- 2025年度特色手工艺品代购代理合同4篇
- 2024版光纤网络建设与运营合同
- 2025年度个人快件物流配送服务合同范本大全4篇
- 2025年度个人担保个人创业贷款合同2篇
- 2025年度个人股东股权转让协议范本全面保障股权转让合法合规4篇
- 骨科手术后患者营养情况及营养不良的原因分析,骨伤科论文
- GB/T 24474.1-2020乘运质量测量第1部分:电梯
- GB/T 12684-2006工业硼化物分析方法
- 定岗定编定员实施方案(一)
- 高血压患者用药的注意事项讲义课件
- 特种作业安全监护人员培训课件
- (完整)第15章-合成生物学ppt
- 太平洋战争课件
- 封条模板A4打印版
- T∕CGCC 7-2017 焙烤食品用糖浆
- 货代操作流程及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