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门与铁尔梅兹_第1页
铁门与铁尔梅兹_第2页
铁门与铁尔梅兹_第3页
铁门与铁尔梅兹_第4页
铁门与铁尔梅兹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铁门与铁尔梅兹

2003年8月和9月,作者幸运地参加了法国-乌尔伯克的联合考古队(mafouz),并在乌兹伯克和阿富汗交界处的中亚古城特雷西斯举办了日落修建的佛教寺庙遗址(genghistepe),并参观了几乎没有军事系统的偏远丝绸之路风景如画的地方。作为唯一的中国队员,当我亲手触摸这些玄奘大师礼拜过的犍陀罗佛塔时,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一、铁门关是吐火罗的最高武器我们考古队从撒马尔罕城出发往南去铁尔梅兹,需8个小时车程。路过铁门关时暮色苍茫,落日流金,烟霞灼热了山峦,沿路山岩似铁,峥嵘有姿,呈绛紫红色。沿山脊城墙一脉,旷废已久,墙垣犬牙次互,略似长城。距今2300年前,希腊的亚历山大王东征,在此处筑起城堡与烽火台。在不远处的河沟里,法国和乌兹别克的考古学家们2002年夏天找到了一枚巨形滚圆的石球,打磨精细,是当时希腊士兵作战用的武器,也是考古所见亚历山大时代存世的唯一武器。领队的FrantzGrenet教授停车细指玄奘行过两山之间的路线,铁铃不见,门扉无存,但余苍茫的铁色残墙,仍在诉说当年的雄壮与美丽。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写到:铁门者,左右带山,山极峭峻,虽有狭径,加之险阻,两傍石壁,其色如铁。既设门扉,又以铁锢,多有铁铃,悬诸户扇,因其险固,遂以为名。唐代《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铁门关:又西南二百里入山,山路深险,纔通人步,复无水草。山行三百余里,入铁门,峰壁狭峭而崖石多铁矿,依之为门,扉又牒铁,又铸铁为铃,多悬于上,故以为名,即突厥之关塞也。出铁门至覩货罗国。过了铁门关,就离开了粟特地区,进入吐火罗地区了。(据余太山教授考证,中国古籍称此为“大夏”,即是古汉语对“吐火罗”的音译。)《元史太祖记耶律楚材传》等史料上传说在成吉思汗征东印度的路上,大军过铁门关,侍卫见到一头异兽,鹿形马尾,绿毛而独角,能为人言:“汝军宜回早”。大汗惊怪,问耶律楚材,楚材乘机进谏大汗撤军:“此兽名角端,日行一万八千里,解四夷语,是好生恶杀之象,盖上天遣之以告陛下。陛下天之元子,天下之人,皆陛下之子。愿承天心,以全民命。”(学者王颋2005年考证这是中亚特有的长颈鹿科动物Okapiajohnstobi,雄兽在眼睛前有一对匕首状的小角。)成吉思汗听信这是天降之兆,当天下令从铁门关班师回朝。其后不到一年(1227年),杀戮过多的成吉思汗在西夏暴亡,真有壮志未酬之叹。二、姆河的决定铁尔梅兹(Termez)古城位于乌兹别克国最南端,苏罕河(SukhanDarya)在此处汇入阿姆河(AmuDarya)。古时因河中小岛及浅滩便于涉渡,成为南北往来重要渡口。目前的铁尔梅兹新城是第三次改址后所建,距离第一古城百里,位于布哈拉-塔吉克首都杜尚别铁路和撒马尔罕-阿富汗公路的交叉点上。此地从1860到1991先后受沙俄和苏联统治,1991年乌国独立,该城是苏罕省的首府。1.铁尔梅兹demortraft1964-1966年苏联考古发掘证实,公元前3世纪铁尔梅兹已存有希腊人的城堡,是亚历山大东征之后,希腊化大夏-吐火罗斯坦北部的中心城市。学者布莱宁茨基Belenitsky认为,铁尔梅兹之名来源于希腊-大夏王的名字“德米特流斯”(Demetrius)。这一时期的希腊-大夏遗址有喀拉-帖佩和哈恰扬,出土物多为希腊艺术,包括希腊式钱币。达尔维尔津-帖佩出土有壁画残片,(铁尔梅兹博物馆藏)一个虬髯武士把一个少女高举过头顶,少女两臂张开,面露哀伤。(图1)法国的FrantzGrenet教授认为这是表现在特洛伊战争前,大将阿迦门农用女儿伊菲革涅亚牺牲祭神的传说。另一残片则表现丽达为化作天鹅的大神宙斯生下双胞胎儿子。2.敦煌艺术的源头—大贵霜帝国(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3世纪)及后贵霜时期(公元3到7世纪)在汉唐时期(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8世纪初),丝路繁盛的近千年里,铁尔梅兹一直是中亚地区阿姆河右岸的佛教中心。怛密是早期贵霜的重要城市,考古发掘有著名的达尔维尔津-帖佩,法耶兹-帖佩,喀拉-帖佩和哈恰扬遗址。迦腻色迦时代佛教艺术到达鼎盛,佛教文物最多。喀拉帖佩的佛教寺院,柱头是贵霜时代的典型风格,(与阿依尔塔姆和巴格兰的夏姆-卡拉的相似),出土贵霜帝国几代国王的钱币(布玛,卡多夫西斯,迦腻色迦,瓦斯底亚)。224-642年间中亚在萨珊波斯统治下,铁尔梅兹城在波斯语里称Tirmidh。此时敦煌莫高窟于366年开始兴建,5五世纪则北凉石窟在河西走廊始建,受到怛密佛窟风格影响。450-556年间由游牧的厭哒人统治此地,留下著名的BalarykTepe饮宴壁画。初唐630年玄奘路过铁尔梅兹,此地仍有佛教寺院和千余名僧侣。姜伯勤先生于1996年指出敦煌艺术的源头在贵霜时代的大夏(吐火罗)地区,而其中重要的佛教石窟中心就是怛密国。一则汉地佛教早期著名的“敦煌菩萨”竺法护是月氏人,来自贵霜大夏故地。《出三藏集记法护传》记载:“是时晋武之世,寺庙图像虽崇京邑,而方等深经,蕴在葱外,…护乃慨然发愤,志弘大道。遂随师至西域,游历诸国。外国异言三十有六,书亦如之。护皆遍书,贯综诂训,音义字体,无不备晓。遂大斋梵经,还归中夏。(284年,晋太康五年),自敦煌至长安,沿路传译,写为晋文。”二则怛密石窟开凿在松软的砂砾岩上,雕塑多为岌岌草和泥做成的泥塑,与年代稍晚的克兹尔及敦煌石窟材质相同,但却和印度本土的玛吐拉石窟用红色花岗岩,和犍陀罗其他地区所用的灰绿岩和大理石白岩都不同。3.蒙古文化的体现唐武则天时期,大食阿拉伯帝国征服铁尔梅兹,当地开始伊斯兰化。《新唐书》大食条记载,作“怛满,怛没”。唐代吐蕃文书中称为“Tarmita”。阿拉伯科学家毕鲁尼的著作里也提到Termez-chah。佛教逐渐没落,但佛寺并未毁去。Juwayni术外尼《世界征服者传》卷I记载,1210年前后,古城毁于成吉思汗西征的铁蹄,从此当地开始蒙古化统治。当年成吉思汗毁城留下的废墟,即被当地人称为“成吉思遗址”(GenghisTepe)。中亚雄主帖木尔汗(1336-1405年)在明代初年独立于蒙古,但仍以蒙古语为官方语言。据元末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游记》记载:“我们来到了铁尔梅兹,这是一座雄伟的大城,有巨形的清真寺建筑,大集市,城周运河环绕。此地葡荫连架,香料丰美,羔羊肥鲜,乳浆醇浓。…古城原在阿姆河岸边,已被成吉思汗毁去,现在的新城是在离河两英里处。”——这就是第二铁尔梅兹城。由西班牙派出的使臣克拉维约,1403-1406年前往中亚朝觐帖木尔汗,在《克拉维约东使记》中记载当时情景:“我们穿越阿姆河,于同日晚间进入铁尔梅兹大城。以前它属于印度(讹,应为阿富汗)的一部分,但帖木尔汗令此城归属撒马尔罕管辖。撒马尔罕国现在被称为蒙古国,通用语言为蒙古语。阿姆河一带的人大都说波斯语,丝毫不懂蒙古语。蒙古语和波斯语真是差别太大了,简直毫无相同之处。撒马尔罕人所用的文字(古维吾尔文字,蒙古人征服维吾尔地区后,开始采用维文竖式书写)也与波斯文(或阿拉伯字体)迥异,所以阿姆河南岸的人们现在没法读懂它。”三、个体层面,在这3个月间的反应中,就会发生改变我们法国-乌兹别克联合考察队(MAFOUZ)发掘成吉思遗址,发现大型佛龛和寺院遗址,挖掘出巨大的佛庙群,属于大贵霜时期的犍陀罗风格。考古队每早6点起挖至下午2点,下午整理数据和采集盘,日落时分再挖一阵。空气干热,清早啃剩下的半块饢,到中午已风干成楼兰出土的模样。每早5点半早餐,到下午14点午餐时,所有队员都饥饿得吞得下一头骆驼。9月的铁尔梅兹,午后空气温度是51度,空气因灼热而膨胀透明,水波般漾动;地面温度是87度,虽然穿着厚鞋,踩在砂地上尚有炮烙之感。此地沙土的热是早就出了名的,长年留在撒马尔罕天文台工作的耶律楚材,在游历怛密的时候有过幽默的记载:“夏置锡器于沙中,寻即鎔砾;马粪堕地,为之沸溢。”——沙漠夏日阳光,像大勺熔化了的银浆泼下来,我只觉得眼球快被浇溶了,才发现人身上最柔软的是瞳仁。有人不小心一屁股坐在了挖出的滚圆滚烫的犍陀罗石柱础上,两分钟后,我们惊讶地闻到了铁板乳猪的焦香。说也奇怪,除了领队的法俄两位教授是男生,各国来的考古队员八成是如花似玉的女生,一个个裹着大头巾遮没口鼻,好像塔吉克少女,那头巾就像唐诗宋词里的“苏幕遮”。我大惑,男生们都哪里去啦?——意大利的艾丽叶拉,那紫铜肤色的吉卜赛美人,豪爽地笑道:“男生们都下海了,谁还来挖这吃力不讨好的东西哩?这可是天下至理,别以为就中国是如此”。我们在中亚发掘时的工作语言是俄语,我虽会听会说,却只能用英语记录细节,队友们偶尔夹杂法语和乌兹别克语聊天。想想我同时恶补俄语,法语,乌兹别克语三门外语的滋味,呕哑嘈咂,脑中鼎沸如粥。一月里有一两次有人过来跟我说上几句英语,简直是“如闻仙乐耳暂明”。四、喀拉-帖佩出土的艺术价值在古城西北角,松黄的荒漠山丘上,有在岩石间开凿的佛教喀拉-帖佩遗址(Kara-Tepe),玄奘曾经来此礼拜过佛塔。初唐630年,玄奘路过中亚,在《大唐西域记》里记载:“顺缚芻河北,下流至笪蜜国。笪蜜国(即铁尔梅兹)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东西长,南北狭。伽蓝十余所,僧徒千余人。诸穸堵波及佛尊像,多神异,有灵鉴。”走入幽黑的佛窟,狭窄的甬道透不进光,壁角的蛛网居然像一幅巨大的蚊帐,厚达数寸,广达丈余,雪白纵横,在微风中瑟瑟颤动。微小的蜘蛛,她们是这个寂寞佛窟千年来唯一的坚守者。自玄奘走后,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中国来的求法者拜谒过此处,长叹一声,清泪两行。喀拉-帖佩今年夏天发掘的部分,有巨大的佛塔和台基,犍陀罗时代的大理石圆柱础,因过于沉重无法搬动,仍弃在壕沟里。这里从上世纪60年代起,苏联考古学家们组织多次挖掘,发现了山岩间的佛窟,佛塔,属贵霜王朝遗物,公元1至2世纪的犍陀罗风格。可惜窟内壁画保存不佳,此外还有泥塑、浮雕、陶器等出土。陶器上有无数与巴里黑(Balkh)、苏尔赫——托尔(Surkh-kotal)出土文物相同的婆罗谜字体和阹卢文铭文。喀拉-帖佩出土的主要佛教文物现藏乌国国家历史博物馆。2003年9月为庆祝乌国独立日,在该博物馆内举行了喀拉-帖佩的大型佛教文物展览。法耶兹-帖佩(FayazTepe)位于苏罕河注入阿姆河不远处。于1960年出土了著名的白石佛陀三尊像,属早期贵霜时期(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坐在无花果树下沉思的佛陀,脸上有着静穆的庄严,月光般柔美的微笑,宛如处子。两个僧徒在左右胁侍,侧面向佛祈祷。两侧的石柱饰有葡萄叶纹样,穹顶风格是典型的犍陀罗式。(图2)今年夏天在法耶兹发掘的佛塔,是当地黄泥和着笈笈草筑成的,与楼兰高昌的佛塔非常相似。目前佛塔已由考古队用钢筋架遮起顶蓬,以防风雨侵蚀。(图3)达尔维尔津-帖佩(Dalverzin-Tepe)是早期贵霜都城,从考古发掘来看,曾有过坚固的城堡,军事要塞和烽火台。1976年出土有著名的贵霜王子头像石雕,高50厘米左右,头戴高高的尖顶萨迦帽子,帽上镶有珠片,王子笑容纯净,眉目楚楚,天生贵胄,恬静美丽,据研究是贵霜王Vasudeva年轻时的样子。(图4)原件藏乌国国家科学院艺术研究所考古系,复制品藏新建的铁尔梅兹博物馆。五、多金三生有幸的合同铁尔梅兹位于乌兹别克国最南端,与阿富汗北境隔河相望,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成吉思遗址就奇迹般地踩在阿姆河岸边,目前乌阿两国的国境线上,甚至有佛寺一角沿伸到铁丝网之外,令考古队望洋兴叹。70年代苏联就是从这里所谓的“友谊桥”发起冲锋,侵入阿富汗;2001年美军也是从这个遗址所在的军营,登陆阿富汗领土的。连年的战火,令这片享有数十个世界级遗址的古城满目疮痍,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得不发起多次抢救性挖掘。目前能进入这片禁土的唯一非军事人员,就是我们这支考古队,当地官民没有特许也只能退避三舍的。去阿富汗的签证是考古队员们谁也甭想拿到的,不过亲眼瞄一瞄阿富汗的土地也算三生有幸,在这里我替国人多瞄上几眼。我们乌国这头是松黄的荒漠草皮和沙土,点着稀稀朗朗的骆驼刺,山角上布满雷达和探测车。山丘上碾过一道道粗大的坦克履带帻痕。阿姆河支流苏罕河清浅一脉,水的那边是童秃的山丘,河滨的草地倒是丰润的绿色,不见牛羊,阿富汗的大地望去出奇地平静,平静得近乎凄凉。日落时分,暮霭苍茫,河岸是茶金色的,我们放下铲子和红柳扫帚,站在山顶远眺阿富汗,有在河对面嘻耍的孩子向我们招手,用发而西语(现代伊朗语)喊着问候:“SahatShomaChitorAst(你好吗)”我们也用发而西喊着回答:“MaKhubAstin(我好着呢)!”——这两年空气是宽松的,在2001年“9·11”之后可是紧张,若这样喊,招呼你的是对岸游击队的冷枪。六、发掘的艺术考古队所有的护照都被扣押在军营,后来我们发现那些兵孩儿们把这三十来个五花八门几乎不重样的一把护照当扑克牌把玩。十来个穿着迷彩服的俊小伙,铁靴银枪,一脸肃穆地监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我们就背靠着国境线铁丝网,在枪炮铁甲包围下挥汗挖掘。前沿重地,任何照片都不能拍的,所有遗址细节全靠手绘。军营里的小伙儿们在开始的日子里几乎拒绝与我们交谈,一个月后熟不拘礼,开始回答些家常问题,诸如:想家吗?娶媳妇儿没?一天在营里也作五次礼拜吗?他们带着娇憨的笑容赞美我们这些考古队的姑娘们长得美丽,美丽得如同他们家中的姊妹。日落时看到我们一个个如泥娃娃般,疲惫不堪,烂醉停铲,他们就拿出巨幅驼毛地毯,让我们挤作一堆,闲看夕阳。在铁尔梅兹的最后一个黄昏,所有笨重的挖掘工具都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