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普通教育干部培训工作的历史演变_第1页
苏联普通教育干部培训工作的历史演变_第2页
苏联普通教育干部培训工作的历史演变_第3页
苏联普通教育干部培训工作的历史演变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联普通教育干部培训工作的历史演变

70年前,苏联普通教育干部的培训是在不同的教师培训学院进行的。由于师资及组织条件的限制,培训工作以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为主,课程难以保证较高的科学水平。1972年7月,苏共中央与部长会议发布了《关于在青少年中完成普及中等教育并进一步发展普通教育学校》的决定。其中规定,为了最后完成普及中等教育,应当改善教师及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工作,“应当在若干大学及师范学院建立校长进修系”。从此以后,苏联普通教育干部培训工作由教师进修学院转到了师范学院与大学。十几年的实践表明,校长进修系这一苏联独有的普教干部培训机构,具有教师进修学院不曾具备的优势:1、由于高等师范院校及综合性大学教师与科研人员参与培训工作,从根本上提高了组织教学的科学水平。以此为基础,干部培训工作逐步改变了一般的经验描述的形式,而代之以理论论证与实验研究,保证了较高的培训质量。2、自七十年代开始,苏联中小学校领导干部多已具备高等教育水平,这样的培训对象对校长进修系的教学组织工作自然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任课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的高度上不断完善教学法.这样,师范院校面向中小学校实际的职业方向性得到了加强。3、根据各地条件,校长进修系已逐步建立.学校管理科学基础教研室。由于有了编制内的、能保障实现教学计划重要部分的专业教师队伍,教学工作的系统性、计划性更加强了,每个教学环节及课题内容有可能形成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统一整体。该教研室可能在更高水平上专门研究与讲授学校管理者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并且有利于科研工作的开展。八十年代以来,校长进修系在苏联全国有了广泛而迅速的发展。1974年,只是在个别城市的师范学院建有10个校长进修系。到1985年,这样的进修系已达57个。自1984年初开始学校改革以来,苏联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工作系统进行了调整与加强。1、各地教师进修学院进一步发挥科学教学法工作指导中心的作用,其中的学校管理教研室直接负责总结与宣传本地区先进学校领导干部的经验,并对所有学校领导干部的校内管理工作给予日常指导,组织专题讲座,提出工作建议;2、原教育科学院下属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科教师进修学院改建为全苏国民教育科教干部与领导干部进修与再培养学院,负责各加盟共和国、边疆区、市(区)教育领导干部与高师教育学科教师的培训工作,3、原校长进修系改建为国民教育组织者培养与进修系。其目的在于,扩大进修人员范围,由中学校长扩大到所有国民教育的组织管理者,包括学校校长、教导主任、区教育局长、视导员、教学法专家,此外还扩大了进修系的职能范围,由单纯的进修改变为培养与进修,即培养学校领导后备干部。现在,在苏联教育部建有领导管理全国国民教育组织者培训工作的专门机构:全苏国民教育组织者培养进修系科学教学法指导委员会。按照苏联教育部发布的教学计划规定,国民教育组织者培养进修系每期培训时间两个月(后备干部培养班每期三个月),共280课时,开设六门课程:①马列主义理论与苏共政策(22课时);②在加速社会经济发展与实行学校改革背景下的普通学校管理问题(146课时),下分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校内教学管理、学生共产主义教育理论与方法及共产主义教育过程管理等三个专题课;③学校教学教育过程心理学,管理心理与伦理学(30课时);④国民教育的法制基础与教育方法(14课时);⑤信息论与计算机基础知识(30课时);⑥民防基本知识与训练(14课时)。其余课时为实践课程用。苏联普通教育干部培训系统在课程设置方面有二个主要特点:第一,马列主义理论与苏共方针政策,始终在课程设置中居于主导地位。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引导人民科学认识并改造客观世界的革命学说,在苏联教育理论建设中一直发挥着指导作用。在苏联干部培训工作中,通过各种教学形式加强学员政治素质,始终受到高度重视。如早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在苏联第一所干部培训学院——中央国民教育组织者学院中,《历史唯物主义》、《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已做为独立课程开设。在1944年重建的中央国民教育领导干部进修学院中,共安排了300课时的培训课程,其中《马列主义理论基础》被规定为专题课程,占30课时。1985年,按照苏联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计划,在为期两个月的短训班中,《马列主义与苏共政策》课程占22课时。在苏联干训课程设置中,还十分注意根据各个历史时期党对学校提出的不同任务相应地增设或加强某项课程,以不断提高教育管理干部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如,在实行国家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时期,苏联学校面临普及初等教育与扫除文盲的任务。与此相适应,建立合理的学校网,向普及七年制教育过渡的条件与措施等专题就被列入当时的干部培训的课程内容。在五、六十年代,苏共中央通过了有关加强学校与生活联系并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并改善劳动教学和教育、加强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建设等课题,在干训班中受到了特别重视。在六、七十年代,苏联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完成向普及中等教育的过渡,并进行了改善教学内容,使之实现现代化的工作。为此,干训课程中吸收了有关探讨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的教育组织原理、完成普及中等教育的社会心理及物质技术条件等方面的科研成果。1984年初苏共中央及部长会议发布的《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的决定,是一个今后较长时间内发展苏联普通教育事业的纲领性文件。贯彻这一文件,将学校工作提高到新的质量水平,是苏联各级教育管理干部的主要任务。因此,改革后改建的国民教育组织者培养与进修系课程很快做了重大修改,比如,增加或重新确定了下述讲授课课题:《在实施学校改革条件下的校内管理原则与职能》、《提高学校党组织在团结教育集体贯彻学校改革文件过程中的作用》、《制订学校改革五年总体规划的科学原理及其实施》等.第二,以系统论思想作指导不断完善教材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普教干训教材体系。苏联学者认为,在人类历史上,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复杂的客观世界看作是由相互关联的部分构成的系统;西方学者提出的所谓系统观点是可以取代已“陈旧过时”的辩证法的“最新认识工具”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理论研究表明,苏联学者的上述观点是正确的。从这一立场出发,苏联理论界对系统理论的研究并未停留在一般的介绍与抽象的议论上,而是注意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运用系统理论去分析并解决各门科学学科的具体问题。苏联教育管理专家们认为,教育管理理论是教育科学这一完整理论系统的组成部分。因而,学校管理学或教育管理学研究应当服务于教育科学研究的总体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一代新人。教育管理理论尽管作为边缘理论,兼与管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相互关联,但是作为专门研究管理青少年共产主义教育过程的理论,它与教育科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是更加密切的。换言之,若是不考虑、不研究、不吸收教学论、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分科教学法等学科发展的研究成果,教育管理理论就不可能指导实际工作者解决提高管理教育教学过程效率的问题,学校管理学、教育管理学也不可能与一般管理学划清界限,形成自成体系的科学部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联教育管理专家们认为,学校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中的一个独立学科。总之,与教育科学的关联性和其自身的独立性,这就是教育管理论的两个基本特点。近10—15年来,苏联教育管理理论研究已由偏重学校管理职能的个别研究逐步转向整个教育管理与学校管理过程与工作体系的综合性、总体性、系统性研究。这一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的改变对苏联普教干训课程设置产生了重大影响。下面是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国民教育组织者培养与进修系1986年开设短训班课程及其内部系统结构示意图:该图表明:1、普教干部培训课程是一个包括若干具体课程内容的完整的系统。2、该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各门课程)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课程组织者与讲授者应当在学科的相互联系中教给实际工作者以管理学校工作的整体性知识与综合技能。3、该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与作用是不相同的,《国民教育与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部分居于中心的主导的位置,对其他各部分具有指导作用。在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员学习关于系统的理论知识及其运用,学习教育管理基本原则、管理周期、管理职能,学习系统分析教育教学过程,提高管理效果的能力.由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学员们不但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可能形成系统思维与分析的初步技能,即,用系统、总体观点研究学校与国民教育管理的技能。这样,这门课程自然对其他课程的讲授与学习产生方向性影响。实地考察表明,在苏联普教干训工作中,前述课程设置的系统模式并未完全实际实现。其原因在于,从理论上对该课程系统进行论证尚不深入;在实践中,各地国民教育组织者培养与进修系的领导者与教学人员未能自觉意识到课程内部结构的系统性特点,主讲教师不能发挥领导作用,其他教师不能将所讲课与核心课程主动呼应,等等。就总体说来,苏联普通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