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五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伟大变革认识论是以人的认识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在古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认识论,认识论基本上从属于本体论。近代,约在17世纪后,认识论问题凸现。英法哲学家们以不同的立场分别回答了“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诸多问题。如曾热衷于探索认识是否具有绝对可靠的知识,由此划分了唯理论与经验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伟大变革始终把实践的观点放在首位,指出认识过程充满矛盾,认识的发展是不断解决矛盾又有新的矛盾产生。从而使认识不仅有唯物主义的基础,而且始终贯穿着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精神,并且以唯物辩证的方法论解释和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实现了认识论与唯物论、辩证法、历史观相统一。专题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二、真理及其发展规律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认识的基础(二)认识的本质(三)认识的规律(一)认识的基础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主体)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领域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不是所有的外在客观对象都是客体)中介:是指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中所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物质条件指主体借以认识客体的物质性手段和方法的总和;精神条件是指主体在认识过程中所运用的既有知识和思维方法等。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通过实践建立起来的,实践把二者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又区别开来。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具体表现: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首要的关系)认识关系: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价值关系:需要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主体中介客体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认识关系:反映和被反映主体客体化过程客体主体化过程主体客体化: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也就是主体对象化。如人类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制造出先进的生产工具。客体主体化:指客体从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即客体和外界事物的形态、属性、规律等经由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个体的素质和能力。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环节第一,确立实践的目的和方案;第二,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行动;第三,通过反馈调节实践活动。飞机模型飞机制造飞机升空失事改进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的需要可能产生正误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需要认识游牧和农耕了解气候天文学丈量土地和商品交易精确计算数学建筑、工业和战争合理用力力学政治统治管理民众政治学
认识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下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毛泽东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与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毛泽东“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辨别认识的真假,从而推动认识向前发展。”
——邓小平实践对认识的基础
地位和决定性作用的启示1.为了促进科学发展必须关注实践提出的新问题、新课题,积极地解决这些新问题、新课题。2.知识、科学要发展就必须关注人的需要,围绕人的需要的满足来研究问题。3、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1)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2)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随着实践展开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会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一)认识的基础4、正确对待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
——胡锦涛
对于左图,甲说是一只鸟;乙说是一只兔。这表明人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你觉得这种说法正确吗?(二)认识的本质(二)认识的本质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2、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3、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论可知论不可知论唯物主义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辩证唯物主义能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消极的反映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路线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唯心主义路线
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的立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反映论唯心主义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的东西。先验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的两个基本点▲第一,认识的源泉是客观的物质世界。列宁:“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
▲第二,认识能够提供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正确反映。唯心主义先验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
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柏拉图唯心主义先验论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1、把人的认识能力、大脑机能看作是与生俱来、从来如此的。2、把认识封闭在主观精神的圈子之内,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合理因素:唯心主义先验论中包含有主体的能动性思想,充分肯定了各种主观因素对认识的制约和影响。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被动反映,如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德谟克利特的“影像说”等。(1)旧唯物主义(2)辩证唯物主义2、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3、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3)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3、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第一,反映具有摹写性,即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本质和规律。第二,反映具有创造性,即对对象信息的选择与重构。旧唯物主义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主体客体主体实践客体主体客体模写选择建构创造认识在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中,摹写是创造性的摹写,而不是机械的照镜子式的摹写。创造是以摹写为基础的创造,而不是主观随意的创造。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其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三)认识的规律认识的规律是在认识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人的认识活动既表现为实践基础上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具体的认识过程,又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的总过程。1、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认识活动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形成对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构成关于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觉知觉表象个别特征综合反映回忆再现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人借助于抽象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概念判断推理内涵和外延简单和复杂归纳和演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第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交织和相互渗透,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表现为:
(1)主体的价值观、目的和要求影响着感知活动的方向;(2)主体已有的理性知识影响着感性认识的深度与水平;(3)感性认识的结果要用理性形式表述。
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因素,表现为:
(1)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对象;(2)理性认识要以感性形式为物质外壳来表现
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错误观点认识上:唯理论经验论行动上: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怎样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首先,要勇于实践,勤于调查,掌握大量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其次,要善于对材料进行科学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第谷开普勒积累了大量的材料,但不善于理论分析对观察不感兴趣,但善于理论分析和概括“当真理碰到鼻尖时还是没有得到真理”培根小案例“我们不应该像蚂蚁,单只收集;也不可像蜘蛛,只从自己肚中抽丝;而应该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来。”——培根人的认识活动中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意识要素认知情感意志逻辑因素非逻辑因素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1)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两种因素(2)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第一,选择认知对象;第二,规范处理信息;第三,形成理论解释;第四,进行合理预见;第五,指导人的知行。(3)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发、驱动、控制等方面的作用。
“我坐下来写我的教科书,但工作没有进展,我的思想开小差了。我把椅子转向炉火,打起了瞌睡。原子又在我眼前跳跃起来,这时较小的基团谦逊地退到后面。我的思想因这类幻觉的不断出现变得更敏锐了,现在能分辨出多种形状的大结构,也能分辨出有时紧密地靠近在一起的长行分子,他们盘绕,旋转,像蛇一样运动着,看,有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这个形状虚幻地在我的眼前旋转着。像是电光一闪,我醒了,……我花了这一夜的其余时间,做出了这个假想。”“我们应该会做梦!……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真理,……但不要在清醒的理智检验之前,就宣布我们的梦。”
——凯库勒非理性因素和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协同发挥作用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具有两面性,因此应当:(1)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2)要以正确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和调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2004年考研试题)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①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②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①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为可能。参考答案②马克思主义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勇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果及思维模式。2、从认识到实践必要性和重要性首先,从认识的角度上看,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其次,从实践的角度上看,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第一,认识不一定都正确,为了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必须用实践及其效果来检验;第二,认识即使是正确的,也需要回到实践中去,因为认识要不断地丰富、加深和发展;第三,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认识是手段,实践是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如何顺利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
实践
认识
实践第一次能动飞跃:目的在于认识世界(前提和基础)第二次能动飞跃:目的在于改造世界(目的和归宿)认识过程两次能动飞跃的关系3、实践与认识的循环与发展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毛泽东:《实践论》3、实践与认识的循环与发展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由于受各种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是一次完成的,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恩格斯3、实践与认识的循环与发展启示科学是在不断的怀疑和批判中发展的,科学理论是发展的。3、实践与认识的循环与发展人类的认识运动不仅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而且更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用大圆和小圆来比喻人所获得知识的多小。他指出:好比大圆的圆周比小圆的圆周大,掌握较多知识的人比知识较少的人所接触到的无知范围要大,知识越多的人越会感到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
“用一个大圆圈代表我所学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那么多空白,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而且圆圈越大,它的圆周就越长,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就越大。由此可见,我感到不懂的地方还大得很呢。”——爱因斯坦知识的圆圈把握认识的关键——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毛泽东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不断发展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历史的统一认识运动基本规律的启示第一,深入实践第二,善抓本质第三,系统思考第四,终身学习材料分析成仿吾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成仿吾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与其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个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的气质呢?材料分析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老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另据老红军扬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并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官,有人能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2007年考研试题)材料分析试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分析以下问题:(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会“全错了”?
(2)丁玲对成仿吾的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参考答案(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之所以发生错误,一是他对成仿吾的认识缺乏直接经验;二是占有材料不全;三是没有抓住反映成仿吾品格的主要事实;他从已有观念出发进行推论。因而他的想象缺乏客观的现实基础,势必造成他对成仿吾的想象与实际脱节。参考答案(2)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做到:第一,经过实践和调查研究,掌握非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特别要抓住表现事物本质的主要事实。第三,事物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二、真理及其发展的规律(一)真理的本质与特性(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三)真理的发展规律(一)真理的本质和特性1、真理的本质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主体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本质是关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相符合。“符合论”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之上的,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而实现的,它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真理在形式上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客观性。真理客观性的体现第一,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第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也是客观的。
肯定真理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反映论在真理观上的具体体现。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是多个。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其一是指真理是主体对客观实际的一种思想或观念的反映形式,尽管它有其客观的内容,但却不是客观实际本身,它属于认识领域;其二是指任何真理都是通过命题或命题系统对事物的指称、描述和断定来表达的。只有关于客观事物的命题和断定才有真与假、正确与错误之分。主观真理论作为人对世界的观念把握,真理在形式上具有主观性,而人对真理的追求又总是指向人自身的利益和需求,因此唯心主义的真理观往往据此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真理论。俄国的马赫主义者波格丹诺夫认为,真理仅仅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组织起来的经验”。所谓具有“普遍意义”,不过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的代名词而已。实用主义则着眼于真理的效用价值,以此作为确认观念真理性的标准,鼓吹“有用的就是真理”,否认真理有客观的标准,实际上也等于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主观真理论
一种观念只要能把新、旧经验联系起来,给人带来具体的利益和满意的效果就是真理。“理论的真理性不是我们心灵与原型的实在之间的关系,它只是心灵之内的事情。”“如果有一个概念,我们能用它很顺利地从一部分经验转移到另一部分经验,将事物完满地联系起来,很稳妥工作起来,而且能够简化劳动、节省劳动,那么这个概念就是真的。”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真理观实用主义真理观的基本观点:有用的就是真理。(以主观认为如何,是否符合自我利益为标准)
真理原来是人造的,真理造出来是为人用的,如,这个茶杯、粉笔……是为人用的。实用主义真理观2、真理的具体性与全面性真理的具体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它就不再是真理。真理的全面性就是指对事物本质规定的综合,如实地反映事物的诸矛盾及其辩证关系。真理的全面性意味着真理并不是一次完成的终极真理。坚持全面性,就要把真理理解为过程。.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十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其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常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
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请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可视为思想史与思想者的关系,可喻为长河与水滴的关系17世纪,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做了一个关于气体体积的有趣实验。。。小案例关于波义耳定律的故事波义耳定律:“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气体的体积与它所受到的压力成反比关系。”(1662年)
这个定律一度被人们的实验所不断证实。。。法国化学家与物理学家雷尼奥用试验证明气体不完全遵循波义耳定律,比如二氧化碳,在通常的室温下,给它施加60个大气压,它就变成液态,不再是气体了。又如氮,在1个大气压下1000升的氮,按照波义耳定律,在1000个大气压下,应该被压缩为1升,然而实际上却是2升……雷尼奥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对波义耳定律作了补充,并把适合于波义耳定律的气体叫做“理想气体”。后来……1873年,一名叫范·德·瓦尔斯的荷兰物理学家进一步发现,自然界中并没有这种“理想气体”,各种不同的气体在受到不同压力的时候,体积的变化并不完全一样,波义耳定律只是近似地正确。他对波义耳定律提出了一个补充公式,就是在运用波义耳定律时,要根据不同的气体,在压力上加一个改正值,在体积上减一个改正值。这就是瓦尔斯方程。瓦尔斯方程是不是尽善尽美了呢?也不是,因为这个方程中的两种改正值,都必须用实验的方法才能求得。所以,它还是一个经验方程,如果一种气体没有经过实验测定,就无法运用这个方程来修正。再后来……波义耳定律——雷尼奥的检验——瓦尔斯方程真理的获得过程是怎样的?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思考不论是波义耳定律,雷尼奥的检验还是瓦尔斯方程,虽然他们各有所拓展,但都是对客观对象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这就是真理的绝对性。从他们的定律定理不断受到拓展和修正的情况来看,说明任何真理由于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因此任何一个时代的真理性认识都只能是相对的,这就是真理的相对性。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和扩展,人们对于气体与气压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也是由浅入深不断走向深入的。这说明真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的无限发展过程。真理的绝对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着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当一个唯物主义者,就要承认感官给我们揭示的客观真理。承认客观的即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真理,也就是这样或那样地承认绝对真理。”——列宁其次,按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绝对性“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绝对的。”——恩格斯返回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性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返回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任何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种真理,而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个方面或两种特性。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第一,真理的绝对性与真理的相对性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第二,真理的相对性和真理的绝对性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毛泽东:《实践论》灵犀一点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的思维、认识能力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即指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人的思维的非至上性即指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暴露程度、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方面的限制,从而体现出其能力的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既坚持又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经过150多年的实践证实了的真理,因而它有绝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仍然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
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错误观点绝对主义(独断主义)相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从而将真理变成僵化不变的东西。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中包含着客观的内容,将真理的相对性歪曲成主观随意性,由此走向主观真理论,陷入不可知论和诡辩论。(二)真理的检验标准根据什么标准来判定认识的真理性在哲学史上一向是聚讼不已的问题。由于在对真理的界定上本来就存在着诸多的分歧,相应地在真理标准上也莫衷一是。即便从符合论的真理观出发,在如何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问题上,在理论上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众人实践实用权威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一,真理的本性:标志主客观相符合的范畴。主观客观实践多种选择一种情况多中取一第二,实践的特点:直接现实性
人们遵循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将主观变为客观。真理的本性——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实践的特点——直接现实性主观认识客观实际实践桥梁、纽带理论实践直接现实应用于转变成实践是唯一能够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主观认识客观效果实践真理谬误相符不符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需要正确地理解已被实践所证实的理论的作用。已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对于人们新的认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并不能把它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一是正确的理论都有它特定的适用范围;二是即使是适用范围很广的真理,其所反映的也是事物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而不可能穷尽事物的各种特殊规定性,用它来判定对特殊事物的认识是不是真理也是无效的。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唯一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具体条件下的实践总有其局限。3、逻辑证明与实践标准
逻辑证明是运用正确的概念和判断,经过推理,理论上确立另一新判断正确的方法。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补充,逻辑证明的前提、推理和结论最终都要靠实践检验。逻辑证明的必要性第一,逻辑证明能够使实践经验由特殊提高到普遍,上升为理论的形态。第二,一些理论要靠逻辑思维来证明。第三,逻辑证明能够给实践以理论根据,给予人们的实践以力量和信心。逻辑证明的局限性第一,逻辑推理所展现的仅仅是命题形式之间必然联系,它并不涉及命题的内容。第二,逻辑推理规则本身的正确性也是逻辑不能证明的。第三,逻辑证明的结论是否正确,最终也还要由实践来检验。(三)真理的发展规律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与认识的矛盾运动中“实事求是”的过程。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真理,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真理,在解放思想中发展真理。这就是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真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因而也是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源泉。实践是发展的,因而真理也是发展的。真理本身是一个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真理,是一个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2、在同谬误斗争中发展真理所谓谬误就是与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相背离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谬误的产生,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作为人的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是极其复杂的;另一方面,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特定时代的认识条件、自身的认识立场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