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大学《政治学导论》
第一讲政治与政治学本讲的内容:一、政治的本质二、政治研究:政治学及其开展历程三、政治研究途径与方法本讲讨论的问题:〔1〕何为政治?从经验或理论上分析(我眼中的政治〕。〔2〕何为政治学?你想像中的政治学是研究什么的?你印象中的中国政治学是怎么的?第一节政治的涵义与本质政治学自1880年独立成为一门学科以来,至今还缺乏一个精密且共同认定的定义,以区分所有人类社会的众多事务中,何者属於政治,何者非属於政治的现象。什么叫“政治〞?说法很好,很不统一,而且用法很多。罗斯金的《政治学》一书的开篇就讲了政治的三个实例:街道的群体骚乱与街道抗议、恐怖爆炸活动和美国总结对其政策的调整。对于中国人来说,政治相当的熟悉但又陌生〔暗箱操作〕,并且有多种用法我们很熟悉但可能从来不深究,例如,填表时的“政治面貌〞,思想政治中的“政治立场〞与“政治态度〞,还有“政治任务〞,还有所谓的“办公室政治〞。作为一个概念的“政治〞,应该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是“政治是什么〞,这个问题是答复“政治〞的本质、“政治〞概念的内涵〔本质属性〕是什么;二是“什么是政治〞,这个问题是要求答复“政治〞的形式、范畴,“政治〞概念的外延有哪些。定义作为一个概念的“政治〞,首先应先答复“政治是什么〞这个问题,因为这实质问题就是政治学研究这的出发点和目的点,不同的人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答复,他就有理由确定自己论著的内容、体系或框架.一、对“政治〞概念分析的三种途径“政治是什么?〞是一个不易答复的问题.孙中山的“政是众人之事,治是管理,政治乃是管理众人之事〞,伊斯顿的政治“为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这两个界定广为人知.本身没有错,但是无法掌握政治现象所呈现出来的复杂风貌.我们探索的结果有可能只是增加了一些与他们不同的定义.这些定义可以指出某些别人所忽略的政治现象,但不能完全取代别的定义,成为唯一正确,涵盖最广的定义。但是,如果我们方法得宜的话,那么,最终的结论具有更大的参考性.有三种分析途径:〔1〕日常语言的途径;(2)思想史的途径;〔3〕概念史的途径。日常语言的途径:(1)意思:直接面对日常生活世界的经验,仔细收集并分析人们所使用的“政治〞一词时所指的对象或内涵是什么。(2)意义:可以比较贴近群众的生活经验,可以得到一些较为核心的“政治的意义〞。(3)缺点:第一,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政治〞字眼太多,有些用法只有使用者才知道其中的意义,因此,这种分析有可能导致庞杂分歧,莫知所终的结果;第二,好处比较贴近群众的生活经验,但缺乏在于过于局限于一时一地的了解,容易忽略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对“政治〞的想像。思想史的途径:(1)意思:从人类历史中去考察政治问题如何被界定,政治主张如何被提出.正可以弥补日常生活途径之缺乏.“政治〞观念的研究也等于“政治思想史〞的研究。(2)优点:对象明确,素材丰富。(3)缺点:完全等同于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尽管可帮助了解有些思想家对于如人性,国家,政权,法律,革命等问题看法,但是无法聚集于政治本身,说明政治的特质.此外,选择一些思想家,却排除另外一些思想人物.有“倒因为果〞的矛盾.在研究“政治〞思想之前,似乎已经知道“政治〞的意义大概是什么了。概念史的途径:扣紧“政治〞或“政治的〞的词语,针对那些真正使用过这个概念,并且对这个概念的内涵开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思想人物,分析他们对这个概念的界定与阐述,从而了解“政治〞一词在概念史上的几个重要形态。如果说,“思想史途径〞的缺点将网撒得太大,民致无法聚焦讨论,那么,概念史的途径的缺点就是将网撒得太小,会忽略一些重要的思想家,如马基雅维里,黑格尔,海耶克,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使用过“政治〞这个概念,或讨论“政治〞概念很少.但是,如果我们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探索的起点,那么,“概念史途径〞是个有用的研究方法。二、政治概念在西方的古代与现当代的涵义1.西方的古代: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英Politics;德Politik;法Politique俱来自於拉丁文之Polis,此字原义为「城邦」,系指希腊时代的城市国家,如雅典(Athens)等,而指涉城邦国家中的公共事务,即为西方「政治」一词的由来.西方文化中,“政治〞一字最初含义就源于城邦〔City-state〕,“政治〞一词的本义就指“城邦或城邦活动〞。亚里士多德的传世之作《政治学》实际上就是《城邦学》。城邦--公民--政治动物--政治统治古典政治概念的特点:第一,政治涉及到公共事务与公共利益;第二,政治是自由平等公民的轮流统治的活动;第三,政治活动预设人的理性言说能力,越是非理性的暴力行为就越远离政治;第四,政治与个人幸福美满生活有关,而幸福生活是充满德性的生活;第五,政治主要是一个城邦内部的活动,城邦外的或城邦之间不属于政治的范畴.这些特点到了近代以后有了极大的变化.2.近代:霍布斯《利维坦》(1)现代政治观念的奠基者:马基雅维还是霍布斯?(2)《利维坦》第十七章“论国家的成因,产生与定义〞霍布斯与亚里士多德的不同.霍布斯的“绝对主权国家〞的建立,也就是他心中的“政治〞概念之所指.霍布斯的政治观:“人人以平等身份,依约建立国家〞的过程,即政治重在相互性,平等性,并以自主意志为根底的.整个西方近代政治概念的开展,到了韦伯身上,终于有了明确的理论化的解释.3.现代:马克斯·韦伯政治与国家的关联--国家的特色--权力,支配性--斗争--现代政治概念现代政治概念与古典政治概念不同:第一,现代政治概念不再与任何实质性的伦理或道德目标有关,而纯粹是一种活动或行动的范畴;第二,现代政治概念所指涉的活动是权力活动,不是沟通说理的活动;第三,现代政治概念比传统政治概念更预设“敌我关系〞与“斗争〞的必然性,政治不再是善意的公民彼此鼓励德性的作为;第四,政治斗争或权力争夺不仅发生于一国之内,而且也发生于国与国之间,因此政治无处不在。4.当代西方理论家的“政治〞概念在韦伯之后,西方对于“政治〞概念的讨论日益盛行。(1)施密特(CarlSchmitt):决断论;(2)阿伦特(HannahArendt):多元论;(3)罗尔斯(JohnRawls):公共理性论;(4)莫夫(ChantalMouffe):激进民主论。5.“政治〞概念的几个关键问题(1)政治与公共性:如果把政治当作一个领域来看待,这些领域应该如何划分?政治领域与非政治领域的界线何在?区分标准是什么?(2)政治的特质与目的:如果把政治当成一种活动来看待,这些活动的特质是什么?它有没有什么特定的目的或功能?(3)政治与支配政治是否必然涉及到或蕴含着支配关系?是否必然与或明或暗的暴力行使有关?(4)政治与理性政治的本质是理性的吗?政治中该不该讲理性?(5)政治与秩序政治是否寻求秩序或标准的建立?这些秩序或标准是否可能?还有一个经验与标准的问题:“政治〞概念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经验性的层面,另一个是标准性的层面;前者是现实生活中所涉及到的那些现象,后者建议我们理想的政治应该是什么.6.政治概念与中国的政治经验绝大多数有关“政治〞概念的讨论的文献都是以西方历史经验为根底,也都是以西方思想的历史遗产为立论的依据.这些文献确实有助于我们对“政治〞概念的理解.但是,这样是否存在着使我们对于“政治〞概念的理解狭窄化呢?要对“政治〞概念有更全面与细致的了解,的有非西方的各种文明都应该获得尊重与重视.对于各文明“政治〞概念的深入研究,应该是值得继续努力的一个方向。三、中国:《论语》中的政治概念汉语中的“政治〞一词,《尚书》、《周礼》等典籍早已出现,如《尚书·任命》中有“道洽政治,泽润民生〞,《周礼·地官·遂人》中有“掌其政治禁令〞,《新书·大政下》〔贾谊著〕有“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劝之〞。但在中国古代,更多情况是政与治分开使用,政主要指制度、行政、准那么、道德等,如《论语·颜渊》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为政》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星共之〞;《左传·昭和六年》也有:“政者,制也〞。治是指治理,即管理国家和民众,如《礼记·经解》中有“治者,理也〞,“安上治民,莫善于社〞等语句。大体上,在古汉语中,“政治〞一词指君主和官吏管理国家及民众之事,即所谓的“治国平天下〞。中国古代的这些“政治〞的含义,与西方和古希腊的“政治〞含义完全不同,很大程度上政治只是一种君主和大臣们维护统治、治理国家的活动。“政〞一个字便可以表达现代“政治〞两个字所欲表达的内涵,因此不必使用“政治〞这个复音语。现代汉语世界广泛使用“政治〞一词,恐怕与日本人借用「政治」这个古词以翻译politics或thepolitical有关。〔许多现代汉语都是为了翻译外来语而创造出来的,而且大多借自日本人对西方词语的翻译,如政府、政党、人权、权威、自由、专制等等。有人认为「政治」是日本人率先使用的翻译词汇。不过,日本人究竟是不是从中国古籍的「政治」获得翻译的灵感,那么有待进一步研究。1.《论语》的理想政治秩序许多政治思想原典都会或隐或显地提倡某种理想政治秩序,《论语》也不例外。所谓「理想的政治秩序」,当然不是当时现存的政治秩序,而是某种尚未实现或已经消逝的秩序。从各种现实迹象来看,周代封建秩序已近于瓦解,时人也不认为文、武之政可以复兴,但是孔子却不受此一时代趋势所影响,坚决主张恢复「周礼」,这大概是《论语》政治理念最突出的地方。
《论语》所追求的政治理想是一种「公天下、让天下、正名分、重德行」的政治秩序。这种政治理想的核心应该是「德政」或「德治」,因为「德」可以表彰所有孔子所推崇的政治制度及统治行为的精神。2.《论语》关于统治正当性的说法「正当性」〔legitimacy〕是一个现代政治学用语,指的是被统治者对统治者权威的接受与成认。首先,我们注意到《论语》十分强调统治者必须克己复礼、以身作那么。只有能够践履德行、为民表率的人,才有资格成为正当的统治者。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上好礼,那么民莫敢不敬。上好义,那么民莫敢不服。上好信,那么民莫敢不用情。〔子路〕上好礼,那么民易使也〔宪问〕君子笃于亲,那么民兴于仁。故旧不遗,那么民不偷。〔泰伯〕「政者,正也」是儒家著名的政治概念,主张为政者本身必须遵行中正之道。第二,除了统治者自己「修身」之外,能够让百姓信服的等二个关键是「举贤」。「举贤」就是任用有德行的人,这几乎是「修身」原那么往外的推演。第三,确保统治正当性的第三个关键是「惠民」。孔子〔乃至整个先秦时代〕并没有现代的「民主」思想,但是儒家同时也有十分强烈的「惠民」思想,主张统治者必须以人民的福祉为念,做到安民、养民、教民的要求,如「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孔子称赞他有四种君子之道:「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后面雨种「君子之道」,都跟「惠民」有关。第四,与统治正当性有关者应该还有“守信〞。总之,“修身〞、“举贤〞、“惠民〞、“守信〞是孔子期勉统治者的条件,也是统治者最能获得人民服从的原因。3.《论语》对从政者德行的看法品德与从政的关系最为密切:敬、宽、果、达、艺。「敬」与「恭」息息相关,几乎是最重要的政治德性。孔子说领导一个大国,首要之务就是「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敬」是指对所负责的事务能敬谨以对,永不懈怠。「居敬行简」者,足以南面称王〔雍也〕。「宽」也是从政者必备的条件。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那么不侮,宽那么得众,信那么人任焉,敏那么有功,惠那么足以使人」〔阳货〕。「果」、「达」、「艺」,分别是子路、子贡、冉有的人格特质,也被孔子视为从政者宜有之德行。除了上述品德之外,还有不少德目也是治国者所应当留意者,如「恭」、「庄」、「直」、「俭」等等。4.《论語》政治思想的特色要了解一个思想体系的特色,根本上有两种进路。第一种进路是「内在诠释」,也就是由思想文本所呈现的素材、结构或主题加以理解;第二种进路是「外在比较」,就是藉由比较一种文本与其它类型文本之间的同异,彰显出该文本与众不同的地方.「内在诠释」与「外在比较」这两种进路没有绝对的优劣,端看研究者如何运用、如何互补。特色一:孔子主张「公天下」,这点与大局部西方政治理论家并无不同。但是《论语》强调「为政以德」、「以冖让治国」,那么与西方主流政治思想传统之强调「法治」〔ruleoflaw〕或「宪政思想」〔constitutionalism〕有明显差异。「德治」以统治者的修身自持为根底,相信统治者的品德必然会影响被统治者,发挥「风行草偃」的效果。西方主流的政治思想家大都坚持「法治」以及「分权制衡」,一直到现代自由主义将这些主张视为普世真理为止。儒家的「德治」主张并没有什么根本过失,因为我们确实期待统治者越有德性越好,而且我们也相信有德行的统治者会对人民起正面的示范作用。不过,「德治」也有「德治」的问题。首先,「德治」很难制度化,尤其是禅让的部份。德治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人民对「失德君主」缺乏实质有效的节制。假定统治者原本十分勤政爱民,但是后来日趋腐化,那么人民除了继续忍受、直到当政者过世,或是因为忍无可忍、揭竿而起,就似乎没有任何方法。
特色二:《论语》政治思想的第二个特色是「孝弟」与政治事务密切相连,这同样是西方政治思想家难以想象的事情。事实上,远从希腊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到近代的洛克或当代的阿伦特,都不惮其烦地指出「政治领域」与「家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
其实,修身养性本身不是问题,孝弟忠信更不是我们反对的德行。只是,孝弟究竟是不是良善治理的保证?孝弟该不该成为治国平天下的必要条件?这种孝道伦是是否适合运用于公共领域,使之成为治理天下国家的依据?这几个问题都很有讨论的空间。无论如何,孔子讲求孝悌的政治观至今对中国社会仍有相当影响,而现存公私领域之间纠缠不清的现象,大概也会持续下去,这应该是中国政治的另一项特色。
《论语》关于从政者德行的讨论,确实是极为珍贵的政治思想资产。温、良、恭、俭、让、惠、劳、泰、威、敏、庄、宽、无倦……等等,都是「君子」应有的人格特质,也是政治实践的重要原那么。这些原那么其与西方的政治思想相比较,可谓迥不相同而又毫不逊色。四、非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认识1、道德论。2、神权论。3、权力论。4、国家论。
5、管理论。
6、分配论。
7、法律论。8、过程论。9、世俗论或统治术论。10、活动论。
11、本质论〔马克思主义政治定义论〕。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之含义也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其根本点是力求从政治之本质去把握“政治〞,认为政治是一个阶级概念,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认为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政治是管理国家的艺术。但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未给“政治〞做出具体的界定。与上述这些思想相关联的政治本身的演变历程:上述这些政治学说又与其所处的历史时期相对应的。1.西方的古希腊:古希腊的政治是城邦政治。2.西方的古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共和国的活动。3、西方中世纪:中世纪的欧洲政治是处于古代政治和现代政治的转型期。4、古代中国:中国古代的政治很大意义上是君主和大臣管理和统治国家的活动。5、现代政治:五、政治的定义
美国政治学家安德鲁·海伍德所总结的:政治是政府的艺术政治是公共事务政治是妥协与共识政治是权力政治表现为一种统治方式政治具有公共权威性质政治是公共秩序的安排综上所述,所谓政治,就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历史阶段,一定的阶级或集团,基于其根本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夺取国家政权、参与、组织和稳固国家政权以及运用国家政权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全部活动。六、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政治与法律的关系。政治与宗教的关系。政治与道德的关系。
第二节政治研究:
政治学及其开展历程一、西方政治学说的开展脉络/历史〔一〕古希腊、古罗马的伦理政治观〔奴隶社会的政治学说〕柏拉图《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A、维护奴隶主统治和奴隶制国家;强调政治的目的和最高取向在于特定的伦理价值;以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作为研究背景或分析对象;B、前者思辨,后者以资料为据;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在方法论上,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思辨研究方法和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实证比较研究方法,奠定了西方传统政治研究方法两大倾向的根底。〔二〕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奥古斯丁《论神之都》和托马斯.阿奎那《论君主政治》、《神学大全》:A、鼓吹神创等级制,以维护封建政治秩序;强调君权神授,以证明教权高于王权,同时给王权加上神圣的光环;主张信仰高于理性,以宗教教义为判别是非的标准;B、蒙昧主义、禁锢主义中世纪的政治学说的根本特点有:①鼓吹信仰高于理性,以宗教教义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②强调君权神授,认为教权大于王权,给王权也加上了神圣的光环;③主张神创等级制,以上帝创造万物为借口标榜封建等级秩序的合理性;④在研究方法上,早期的研究多诉诸神秘的直觉,后期即阿奎那时期那么运用哲学的严密思维,采用抽象的概念分析方法,推导上帝的存在,论证国家、政体以及法的政治思想。〔三〕近代的法学政治观与19世纪中期的社会学政治观:自由资本主义产生和开展时期的政治学〔1〕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学说。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基雅维利和博丹。以政治权力为政治研究的核心,创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主权理论.〔2〕17~18世纪的政治学说.西方政治学的繁荣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荷兰的格老秀斯、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美国的潘恩、杰斐逊、汉密尔顿等。全面批判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和观念,创造了自然法,并提出了社会契约,天赋人权论,正义、平等、自由、民主理论;提出了政治权力、构建政体的假设干原那么,形成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方案。〔3〕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的政治学说.代表人物有边沁、密尔、孔德、斯宾塞。功利主义、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强调个人自由,反对政府干预私人活动;社会实证主义政治学说.边沁〔1748~1832〕是英国政治思想家、法学家、经济学家,主要著作有《政府片论》、《道德与立法原理》等。其政治思想建立在功利原那么根底之上.密尔〔1806~1873〕是英国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19世纪自由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著作有《论自由》、《功利主义》等。自由论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主张要维护个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开展,提出不仅要反对国家的压迫,保证政治自由,还要反对社会习俗和舆论的奴役,维护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由。孔德〔1798~1857〕是法国思想家、实证主义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实证政治体系》。其政治思想主要由实证主义体系和社会团结思想组成。斯宾塞〔1820~1903〕是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政治思想家,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的主要代表,著作有《社会静力学》等。他用自然科学概念解释人类社会现象,提出了有影响的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这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近代西方“理性主义〞政治学说的时代:马基雅维利和博丹、霍布斯最早创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主权理论。洛克的个人主义,洛克、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卢梭的民主主义,美国建国诸杰杰佛逊、汉密尔顿、麦迪逊的三权分立立体制衡政治设想,密尔的自由主义、伯克的保守主义。〔四〕现当代的行为主义政治观〔1〕.西方政治学的两个开展方向:〔a〕政治理论方向:①派别众多,学派林立,思潮纷杂;②方法体系多样;③理论地位下降,理论开展衰微。〔b〕行为主义政治学:〔c〕以及后行为主义的政治理论。〔2〕现代政治理论新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二、中国政治学说/思想的历史开展1、奴隶社会时期的政治思想根本上是指中国古代的夏、商和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研究的萌芽时期。神权政治观是这时期政治思想的突出特点。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在神权政治观的根底上参加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认为王朝的更迭是“天命〞的转移,这种转移是以最高统治者的“德〞的好坏来决定的。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学说〔1〕儒家政治思想儒家是指中国古代以孔孟为师,主张以仁义道德治国的学派。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王道衰,礼义废,政权失,国异政,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儒家代表人物提出了一系列以仁学礼治为根本精神的治时救国方案。其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
孔子政治思想的根本精神是“仁〞和“礼〞。其突出的特点为:一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二是“礼〞。三是坚持“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四是在人事方面,孔子主张实行“任人唯贤〞的人事政策,反对任人唯亲。孟子政治思想主要有:一是仁政。二是君臣平等。三是民贵君轻。四是“尊贤〞、“用贤〞。五是“王道〞。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从道德教化、修身养性的角度探讨政治统治的手段和形式,“德治〞和“仁政〞是其核心思想。孔孟政治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正统政治思想的根本框架。
〔2〕法家政治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早期的商鞅和后期的韩非子。
第一,强调以刑治国是法家学说的核心,严刑重罚,使人们不敢犯法,令行禁止,信赏必罚;第二,绝对尊君,强化专制。刑、术、势相结合的政治理论。人性好利。第三,重耕战,改税法。
〔3〕道家政治思想代表人物主要有春秋末期的老子和战国初期的庄子。其主要政治思想有:①理论根底是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世界观。②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③政治理想是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即“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样才能使人民“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天下太平无事。3、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学说研究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如何稳固、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展开的。其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是儒家的政治学说。秦始皇通过“焚书坑儒〞把法家思想定于一尊。但法家思想崇尚严刑峻法,追求急功近利,不利于长治久安,所以西汉初年的统治者吸取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把“无为而治〞的黄老学作为治国的实际指导思想。但黄老学主张“清静无为〞,缺乏创新气派,不适合西汉中期以后的统治。汉武帝接受了经学大师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经学化、神圣化,使儒家政治学说占据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
魏晋时期,封建社会的动乱和董仲舒政治研究体系中神学思想受到批判,使得政治研究中的自然主义倾向加强,于是提倡“自然无为〞的“玄学〞一时兴起。隋唐时期,封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重新确立并得到加强,韩愈的“道统〞论,试图用儒家道统统一各家,使得儒家政治思想在经过一番改造之后,重新占据了政治研究的中心地位。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一方面继续缓慢开展,一方面危机四伏,统治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兴起,其继承了传统儒家思想,提出了一套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的内圣外王政治学说,儒家政治学说更加臻于精巧和成熟,强化了其在政治研究中的垄断地位。这时,也有一些思想家像陈亮、叶适、李贽、黄宗羲、唐甄等开始对儒学的垄断地位提出挑战,他们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张扬民为邦本的思想。4、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政治学说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出现了三大政治学说相激相争的格局,即儒家政治学说、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学说的产生。5、社会主义时期政治学开展的特点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开展
19世纪30~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其对于社会状况的分析和科学研究的成果,写下了大量的政治学著作,其中有代表性的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完全形成。其主要政治思想有:①论述了阶级斗争问题②分析了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和职能。③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及其性质和意义。④全面论述了无产阶级国家问题,构建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根本框架。⑤明确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策略等,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根本点。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列宁:《国家与革命》政治就是各阶级的斗争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四、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学科体系在二战以前,人们一般将政治学划分为政治理论、比较政治、本国政治和国际政治四个主题领域;在1948年国际政治学会成立大会上,学者们将政治学划分为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党、舆论和政治团体,国际政治四大领域;《大英百科全书》(第15版)那么将政治理论、政治机构、政治过程、国际关系作为政治学的四个根本分支。1973年美国政治学会划分为以下的八大领域或分支:外国、国际政治制度和行为;国际法、组织与政治;方法论;政治稳定、不稳定和变迁;政治理论;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内容;公共行政;美国政治制度、程序和行为。1996年由国际政治学会组织编写出版的《政治学新手册》将政治学划分为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比较政治、国际关系、政治理论、公共政策和公共行政、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学方法论八个根本分支。编者认为,该书所围绕的分支学科代表了构成当今政治科学的主要内容。当代政治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国家主权(国家回归)公民社会治理与善治全球治理实质民主与程序民主远程民主与协商民主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政治评价第三节政治分析与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对政治学成为一门科学的疑心之观点:人们对政治学是不能够成为一门像物理学那样的科学产生疑心的。其理由有二。第一,政治现象的复杂性:政治现象复杂而无章可循。根本的一点是,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变量及它们之间或然关系太多,以至于难以发现规律。而物理学那么不同。摩根索的看法。第二,人的不确定性: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性。柯克(RussellKirk)说过,“人类最难控制,难以证实,最不遵循法那么和最难以预测。〞与上面相关的是,政治现象复杂之原因之一就在于人的行为的不可预测性。政治现象的复杂性是一个经验上的问题,而不是一个逻辑上的问题,也就是说社会科学较之自然科学是否更为复杂是可以争论的,并且这种争论只能通过系统地考察每一门学科才能得到解决。但这争论没必要,因为对科学的政治学这种批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群租房社区治理方案
- 2025年新型材料物品质押担保合同2篇
- 2025年度融资居间服务委托合同3篇
- 2025年挖掘机运输与施工服务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销售业务员兼职工作规范与服务合同2篇
- 2025年打印机演示会赞助合同3篇
- 2025年度高校与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与职业培训合同2篇
- 2025年度酒店消毒服务及客房清洁合同
- 2024版养殖场设计与建设合同3篇
- 2025-2030年中国高压玻璃钢管道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规划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铜制装饰材料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中金公司在线测评真题
-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课件
- 2024供应商大会策划方案
- 2024光伏发电工程交流汇流箱技术规范
- 旅游活动碳排放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 2024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课件
- 12S108-1 倒流防止器选用及安装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测试卷附答案【达标题】
- 员工工作状态分析
- 河道水质养护项目应急预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