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研究_第1页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研究_第2页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研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研究

20世纪60年代,为了丰富国家和人民,实现工业现代化,中国出现了一场改革运动,被称为“洋务运动”。而日本也兴起了与此目的相似的改革运动,史称“明治维新”。对此的研究虽然已有一定的成果,但笔者意图从以下四个方面的比较中察看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中存在的差异,并得出迥异的发展结果。转变的社会,是日本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洋务运动前夕的中国还处于清朝中央集权制的统治之下。在被外国侵略者打开大门之后,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结构逐步分解。虽然资本主义萌芽早已出现,但在封建主义种种压迫下还无法迅速成长起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这样就致使洋务运动开始的时候,既没有一个新兴的反封建的坚强支柱,也没有一个可依靠的近代化的核心力量,更没有一点可以依赖的物质基础。而明治维新前夕,日本处于幕藩领主制的统治之下,封建制度开始趋向解体,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逐渐发展起来,资本主义家庭劳动广泛存在,工场手工业大量涌现,到1867年,日本全国手工工场已发展到400多个,在先进地区棉纺业这一主要工业生产部门已跃居统治地位。同时,西南诸藩进行藩政改革中,已经创办起一些近代军用和民用企业,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发展成了资本主义势力,这些经济上有一定的势力而政治上无权的资产阶级和已经资产阶级化了的下级武士已成了发动幕府活动的支柱,而且在倒幕胜利后成为日本近代化的核心力量。洋务运动的治国方略中国的封建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统治权力。政治上的统治权,军事上的指挥权,经济上的支配权和意识形态上的控制权实际上都掌握在皇帝手里。各地总督、巡抚、提督都没有独立的权利。这种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同种族统治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清政府的中央政权——军机大臣、六部尚书。名义上是权力满汉平分,实际上却是均在满员之手。汉人掌权,无论权力大小,都会令满人担心不已。曾国藩就是一个实例,清政府的这种为统治权稳固与否的担忧心态导致它对任何新奇事物的出现都倍感小心翼翼,对任何救国救民、富国强兵的主张都敏感过度。这就致使洋务运动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既无皇权可资利用,也无地方独立力量作为有力的领导来依靠。即使清朝封建集权专制主义有所衰败,地方汉族军官也获得某些兵权的前提下,洋务运动仍然不能改变总体上的清朝封建统治权力结构,不能把封建顽固势力赶出历史舞台,开展近代化运动。因此,洋务运动的所谓“富国强兵”的治国方略也就在严酷的封建君主制集权下不幸夭折了。而日本的封建统治体制被称为“幕藩体制”,天皇在名义上是封建统治梯塔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实际上并不掌握政权,只是尽一些宗教典礼上的职责。德川幕府将军才是真正的最高统治者,为了独揽大权他严格控制天皇的活动范围,不许天皇与外界,特别是不能和“大名”接触。在“幕府改革”失败之时,长州、萨摩这些藩的“藩政改革”却取得了胜利,并使藩国的经济逐步走上了资本主义的轨道。因此,这些藩国与德川幕府的矛盾转化为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内容和性质。与此同时,反幕势力也利用天皇与德川幕府将军的矛盾,高举民族反抗的义旗,激起人民的民族仇恨,在“尊王攘夷”的政治口号下,掀起了全国性的反封建领主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并逐渐形成不可阻挡的力量,最终致德川幕府于死地。这一现象表明,德川幕府长时期内未能使藩国完全失去独立性,而“大名”的这种独立性,使日本不能形成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并运用了它在藩国内的政治经济实权,组织军队与中央抗衡,并打出了一个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良好局面。西法观的批判当时洋务派的主要成分包括王公贵族、地方督抚、买办商人、地主士绅和知识分子,而其中决定洋务运动性质和方向的则是那些满汉军政要员。如奕忻、文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这些满汉军政要员虽然出身、阅历、权势不同,但是在阶级立场和政治观点上都是基本一致的。他们都是从封建顽固派中分化出来,自幼就受到严格的封建传统教育,忠君观念根深蒂固,具有浓厚的儒学素养和强烈的经世要求。当日本人积极的向西方学习欲加以改革时,中国人却认为“中国的文武制度事事远在西人之上。”虽然承认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具有某些优越性,但也仅主张借用“西法”来谋求清朝封建统治的“自立”、“自强”,并不曾想通过变革来推翻腐朽的封建统治。以曾国藩为例,1864年在湘军攻占太平天国首都前后,曾国藩身为两江总督,督办江、浙、皖、赣四省军务,他因“用事太久,兵柄过重,利权过广,远者震惊,近者疑忌”同清廷矛盾骤然激化,但他毅然采取了“远权避谤”的策略,裁兵自敛藉以消除清廷疑忌。可见其固守的封建理念根深蒂固,而由他们指导的变革运动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社会的性质,不能使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而日本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与西方文明的接触中打开了眼界,热心学习传入日本的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以至于当时在日本先后兴起的“兰学”和“洋学”热。这些不仅使日本人民对西方的社会制度产生向往还引起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也导致日本武士阶级的急剧分化,一些被裁减的武士,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看到只有和城乡资产阶级以及新地主联盟,凭借暴力才能摧毁幕府的统治,获得解放。正像董以山先生曾提到的那样:“在1860年前后,日本的社会已具备或初步具备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观条件,已经到了只要客观条件具备就可能发生一场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革命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代。”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主要区别作为洋务派头面人物的满汉军政要员均为清朝政权及其封建经济基础的捍卫者,他们从中国传统的“道体器用”观出发,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指导理论,主张以中国之道,用西方之器,以儒家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西方富强之术。对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不但没有任何怀疑,而且认为这种制度比西方人的制度好得多。在这种“中体西用”的理论指导下,中国推动洋务运动不过是因“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的制度受到了西人的“坚船利炮”和“潜师洋法”的不肖之徒(农民起义军)的内外威胁,而中国“独火器万不能及”西人,所以他们才积极推动洋务运动,“取西人之长技,以成中国人之长技。”洋务运动把“西用”放在“中体”的轨道上,只是想借用资本主义的手段来巩固原有的封建社会制度,维护和延续满清王朝的统治,这种理论的根深蒂固根本不可能使中国摆脱传统的农业社会,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因此,洋务运动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而明治维新则领导新兴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了的下级武士,利用国家的强力,改造旧有的经济基础并建立新的经济秩序。他们提出“脱亚入欧”理论,主张摈弃亚洲的陈旧制度,效法欧洲的新兴制度,变革封建所有制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封建生产方式。正是这一理论的指导,才使明治维新运动的上层领导和广大基层群众实行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改革,而不是为了保留和完善原有的社会制度。因此,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在不同的理论指导下的两次运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封建土地制度改革上。洋务派的领导者们就是封建官僚和封建地主出身,他们推行新政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维护和延长清政府的腐朽封建统治,因此根本不可能改变原有的封建土地制度,资本主义工业化也绝对不能在封建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实现并得以发展。而德川幕藩领主制国家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是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要发展日本的资本主义,必须改变这种土地所有制。为此,明治政府通过推行“奉还版藉”、“废藩置县”革除封禄制度和地税改革,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立了自由农民和新地主的近代土地所有制,把全国农业纳入了资本主义发展轨道,从而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拓了市场和提供了大量资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