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届高三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题》考点练
(-)考情分析
1.选材特点
2020年新高考卷(山东)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是传统的人物传记,文本涉及以下内容:传主姓名、
字号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性格特点,受到的封赏等。
2021年新高考卷和2021年全国乙卷文言文考查的都是政论文,而且都是摘录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
论治》。这可能会成为文言文选材和考查的一个新方向。主要呈现出以下鲜明特点:1.材料于原文是摘编
并列按照原文间断地截取,截取跨度大,思维跳跃性强;2.表达以议论为主,与人物传记以叙事为主不一
样。文中多人物对话,多时空转换,口语色彩会更浓烈,语气词、助词出现频率更高;3.近乎非连续文本,
一篇文中可能会写到几件事情,且几件事情之间存在明显时间先后,但彼此之间不一定存在有机联系,因
为文中所涉及的主要人物可能在转换;4.微言大义,阅读理解上难度会适度加大,上下文中可供理解性连
贯阅读的信息减少;对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以及古文素养的要求会更高。
2.设题特点
2021年新高考卷和2020年新高考卷(山东)的文言文阅读,均设置三道选择题和两道主观题。三道选择题
分别为文言文断句题、理解古代文化知识题、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题,两道主观题为文言文翻译题和筛选
整合信息题,突出了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句式和用法、古代文化知识以及筛选整合信息能力的
考查。与全国新课标两套试卷相比,增加了一道主观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看似难度不大,其实
暗含着对思维能力的考查,需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如2020年新高考卷(山东)的第14题,还引导学生学
会感恩,符合高考立德树人的要求。
3.能力指向
(1)体现出命题理念:重视基础,追求语文知识、能力与素养的融会贯通;增加主观题的设置,以问答题的
形式考查文意理解。
(2)连接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水平:有通过语言学习深入理解、探究文化问题的浓厚兴趣和意愿,能在阅读
和表达交流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主动吸收先进的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体现了高考考查内容和要求:文言文阅读;重视基础,整体感知,文意理解。
(二)文体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的主要特色是言文
分离、行文简练。
古人划分文体的标准主要有三条:文章的语言形式,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应用范围。根据这三条标准,可
把古代文言文划分为三个大类:散文、韵文、骈文。我们常说的文言文主要是指古代散文。
古代散文史传文编年体,如《左传》《资治通鉴》等纪传体,如由《史记》开创的二十四史国别体,如《国
语》《战国策》等纪事本末体,如《通鉴纪事本末》等论说文诸子散文语录体,如《论语》《孟子》等论
文集,如《庄子》《荀子》等单篇论文论、说、辩、原、寓言书信、赠序、奏议、诏令、檄文杂记文杂记
——山川、景物、人事记笔记一一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应用文书信、赠序、奏议、诏令、檄文疏、碑、
表、铭、书序、祭、诔、铭箴、赞颂
目前,高考考查的文言文体主要是人物传记,且坚持“浅易”的原则。选文基本上出自“二十四史”中的
人物传记,2020年新高考卷(山东)、新高考卷(海南)文言选文均出自《明史》。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
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古代人物传记,主要出现在史
传文学中,其特点主要有四点:
1.真实性
史传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
空虚构。当然,史传文学的真实性并不局限于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对一些次要人物、局部
细节也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
辑。
2.艺术性
史传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描摹物态。史传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画出人物
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3.概括性
在史传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明史》),但一些小传(如
“逸事”等)或试题中的传记节选文段,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往
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因而选入试题中的传记一般要
求选材精当、高度概括:一是对人物要有选择,选择那些代表性强、事迹丰富和很有性格特点的传主;二
是对人物的事迹要有选择,选择能够概括人物生平特点的事迹,而不是面面俱到。
4.通俗性
传记一般要求作者在形式表达方面写得简明易懂,容易被读者接受。传记语言风格要求多样化。如介绍科
学成就的,语言可以简明、平实、朴素;描述传主多种才能与生活情趣的,语言可以生动活泼、文雅诙谐
等,富于文学色彩.
(三)文本阅读
一、阅读指导
全国新课标卷和新高考卷中的文言文选文一直是“正史”中的古代人物传记。从历年高考选文来看,唐宋
元明的传记文出现得比较多,传主或为文臣,或为武将,大部分位居高官,有不凡的业绩,而又贤良方正,
道德品质堪称表率,多为有远见卓识、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关注民生、政绩卓著、清正廉明的官吏,是
历史上具有正能量的人物。
人物传记有基本的规范:开头对传主作简单介绍,如姓名、字号、籍贯、官职升迁,有时还交代其祖上的
情况;中间是生平履历和主要事迹、任职地点及变动、主要政绩、成就、特长、性格特点,一般从其读书、
习武、进入仕途写起,围绕官职变迁介绍其相应的功业事迹,反映人物的道德品质;结尾交代人物的结局,
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阅读文言人物传记类文本,可以根据传人记事的特点,遵循一定的阅读方
法,快速而准确地开展阅读。具体来说,主要有五个步骤:
第一步快速通读,厘清层次
初读后,应大致上厘清文本的层次。史传类文言文,其行文大多按时间顺序记叙传主的一生。厘清文章脉
络层次,抓住表示人物经历节点(时间节点)的词语比较关键,此类词语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二步结合语境,正确断句
阅读文言文,把握文意,正确断句不可少。全国新课标卷和新高考卷断句题,一般是抽取文言文阅读文本
中的局部语句作为命题材料。有人可能认为断句只需要理解局部语句即可,不需要着眼全篇,实则大谬•
断句不能仅仅只依据首尾虚词、对话标志、句式等外在标志,还要依据断句处的上下文的意思乃至文段整
体意思进行理解。我们必须弄清楚这句话涉及的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关系及各自的立场观点等,这样才
有可能正确断句.
第三步勾画业绩,解读品性
史传主体部分一般记叙传主一生中重要的事迹。这些事迹主要是为了突出传主的功德,表现传主的某些品
格。而命题者命制的分析综合题,恰恰就是针对传主的生平事迹、功德品格的。因此,我们可用圈点勾画
的方法,对这些事迹及与事迹有关的内容做记号,加深印象。(怎样圈点勾画,全凭个人习惯。如用单斜线
和双斜线在字句间切分事迹的层次,用问号标示疑难处,用叹号标示关键处。还可在词句下用小三角形、
2
圆点、波浪线、直线勾画,标示人名、时间、事件中心词以及直接或间接评价人物的关键词等。)在勾画传
主的事迹时,我们可以将分析综合题各选项看一看,相互比对,想一想:各选项分别是针对什么事迹设置
的?从事迹中解读出的功德品格与自己的认知是否一致?这种方法叫作“借题读文”。
第四步宏观着眼,微观品析
综观近些年全国新课标卷的史传类文言文阅读材料,所涉及的传主至少有两大共性:第一,具有正能量;
第二,具有立体感。所谓立体感,就是人物的品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宏观着眼,就是要把握传
主品性的多面性。微观品析,就是要分析某一事迹的细微之处,如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行事方
式等,可以表现传主的哪一方面或哪几方面的品性,进而分析传主的行为依据、性格特点、思想成因等。
不放过细微之处,是准确答题的关键,因为分析综合题主要是在细微之处设误,而筛选整合题更是要揭开
“春秋笔法”的真面目。
第五步关注文化知识,力争集腋成裘
史传中,经常涉及古代文化知识。主要包括称谓字号、官职制度、科举教育、礼仪文化、纪时纪年、民风
民俗等。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积累,并学会运用。我们不仅要掌握课文中出现过、试题中考查
过的古代文化知识,而且还应该触类旁通,联想扩展到与之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
二、读文示例
[2020•全国新课标卷]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
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
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日:“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
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
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
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
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
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泉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
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
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
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
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按以下步骤把握全文:
第一步快速通读,厘清层次
文章可划分为几个层次?
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开头第一句,介绍传主姓名、籍贯等基本情况;第二层,中间主体部分,叙述传
主生平主要事迹;第三层,最后几句,交代传主去世以及后世评价。
第二步结合语境,正确断句
所断句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尽奏逐之”)涉及哪些人物?人物行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要求断句的语段涉及苏轼、士子和巡铺内侍。苏轼是这些士子的主考官,巡铺内侍是科举考试的巡视人员。
士子们在雪天庭院中冷得打战,苏轼便为他们放宽禁约,使他们尽显文才;巡铺内侍侮辱、诬陷士子,苏
轼将其驱逐出考场.
第三步勾画业绩,解读品性
文章叙述了和苏轼相关的哪几件重大事件?
3
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对于书中所讲古今成败,苏轼往往能领会要点。
参加礼部考试,欧阳修对苏轼的文章感到惊喜;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向梅尧臣称道苏轼。
对于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苏轼上书陈述弊病;新法施行中,苏轼常常设法利民安民。
苏轼代理礼部贡举一职,放宽禁约,使士子能尽展其才;驱逐侮辱、诬陷士子的巡考宦官。
杭州任上,苏轼减免上供米以缓灾情;而后又减价出售常平米,筹集钱粮,营建治病场所,防备疫病。
苏轼跟从其父苏洵习文,兼具文才天赋,写作行云流水,自成风格,终成一代文宗。
第四步宏观着眼,微观品析
从整体上看,苏轼有哪些优秀品格?
苏轼身上,具有一系列优秀品质:他自幼聪颖,文才出众,深受赏识;他不畏当权派,直言上书,又因势
利导,利用新法便民;他重视科举,爱护士子,端正考风;他直面饥疫,尽心竭力,救民于水火;他天赋
异禀,创作得心应手,行云流水,终成大家。
第五步关注文化知识,力争集腋成裘
文中涉及哪些文化知识?
“嘉祐”“元祐”“建中靖国”等属于皇帝年号。
“礼部”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中央行政机构之一。
“光禄丞”“中书舍人”“龙图阁学士”“朝奉郎”等均为官职。
“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欧阳修即为礼部主试官。
“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皇宫内大殿上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
“司农”又称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当轴”即“当轴者”,轴本义为车轴,引申为中心、枢纽,当轴即为官处在中心。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苏轼)听到书中的古今成败,就能说出其中的要
点。嘉祐二年,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应试时)主考官欧阳修(因见到他的文章而)惊喜,苏轼又参加殿试
考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应当避开此人好让他出人头地。”苏洵
去世,朝廷追赠苏洵为光禄丞。为父服丧期满,苏轼回到朝廷,被任命为判官告院。当时王安石正在创行
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新的法令一天天地颁布,苏轼在这期间,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
姓,百姓得以安宁。改任密州知州。司农实行自报财产的手实法,不按时实行的人以违反诏令论罪。苏轼
对提举官说:“违反诏令的罪责,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服从?现在出于司农,这是擅自制定法令。”提
举官惊恐地说:“您暂且慢一点推行新法。”不久,朝廷得知这法令有害于百姓,就将其撤销了。元祐元
年,苏轼以七品官服入侍皇帝于延和殿,当即被赐银绯,升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苏轼暂代礼部贡举一
职。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得不能说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文
才。巡视考场的宦官常常侮辱应试士子,而且抓住意义模糊的个别词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
奏请驱逐。元祐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憎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纳,请求调
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
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
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
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
造治病场所,渐渐集贮钱粮来防御疫病。徽宗即位,又经过三次大赦,于是提举玉局观,重新任职朝奉郎。
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绩要求升迁,所以官职仅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去世。苏
轼跟从他的父亲苏洵写文章,而后得之于天资。曾经自称:“写文章如同行云和流水,本来就没有一定的
4
格式,仅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在该停的地方就停。”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写成文章并被人
传诵。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文言实词]
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闻:听到,听说。
要:要旨,要点。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书:书信。
语:告诉。
易米以救饥者易:交易,交换。
又减价泉常平米象(tido):卖出粮食。
乃裒羡缗得二千裒(p6u):收集,聚集。
羡:多余,盈余。
[文言虚词]
后以书见修以:介词,拿,用。
每因法以便民以:连词,表目的,来。
既至杭既:副词,己经。
乃裒羡缗得二千乃:副词,于是,就。
皆可书而诵之
而:连词,表并列,并,和,与。
[词类活用]
新政日下
日: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
轼宽其禁约
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放宽,使……宽松。
轼恐不见容,请外
外:名词活用作动词,调到外地任职。
[文言句式]
母程氏亲授以书
状语后置,“母程氏以书亲授”。
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判断句,“是……也”表判断。
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轼恐不见容
5
被动句,“见”表被动。
杭,水陆之会
判断句。
卒于常州
状语后置,“于常州卒”。
[文化知识]
字: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
卒:古时称士大夫去世为卒。
赠:中国古代给已去世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文中苏洵去世后即被追赠为光禄丞。
梁:指卖出粮食,与其相对的是“汆”,意为买进粮食,二者从字形上即可进行区分识记。
(四)应考必备
一、文言实词
阅读文言文,首先遇到的是文言实词。所谓文言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
单独回答问题的词。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要了解文言实词,一定要重点掌握一
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同义复词)、词类活用五类文言实词特殊现象。
1.一词多义
所谓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一词多义是古汉语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要把
握一词多义,就要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1)本义
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是最原始、最具体的意义,称为本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
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是“跑”等。
⑵引申义
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词义的引申方式主要有
以下两种:
连锁式: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步步延伸开去,因此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联系有密有疏。例如:
辐射式: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向不同的方向展开,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联系紧密度相同。例如:
(3)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因为它使用了比喻的手法,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
以跟引申义并列,称为转义的一种。
2.古今异义词
文言文中出现的某个词语,在形式上与现代汉语某个词语完全一致,但在古代与在现代的意义与用法有差
异,这类词叫作古今异义词。特别是现代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很可能是两个单音节词。这种意义和用法上
的差异是在语言演变的过程中出现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词义变化示例
词义
6
扩大“中国”,古义一般指中原地区,也指京师;今义则指整个中国。“江”“河”,古义一般特指长江、
黄河,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今义则泛指一般的江河。
词义
缩小“谷”,古义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则专指稻米。“臭”,
古义泛指气味,如“乳臭未干”“铜臭”;今义形容难闻的气味。
词义
转移“兵”,古义多指兵器,如“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今义一般指士兵。“涕”,
古义指眼泪,如“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今义一般指鼻涕。
词义
弱化“病”,古代的基本义是“重病”,轻微的病一般用“疾”;而现在,只要是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不
正常的情况,都通称为“病”,不再单纯表示“重病”这个意思。
词义
强化“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的意思;现在则表示“仇恨,怨恨”的意思、。
感情色
彩变化“卑鄙”,古义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无贬义;今义指(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
名称说
法改变"目”改称“眼睛”,“寡”改称“少”。
3.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当用甲字,却借用与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的一种语言现象。甲字叫本字,乙字就
是甲字的通假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句中本该用“早”字,却用音同的“蚤”
替代。
还有一种情形,一个汉字(古字)原本有好几个意义,后为了区别不同义项,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
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如“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莫”是会意字,
从字形结构分析,就是“太阳坠入草丛中”的意思,后来为了区别其他义项,才又造了一个“暮”字专门
表示“太阳落山的时刻,即傍晚”这个意思。因此,这两个字的关系,“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中
学教学中,把古今字也视为通假字.
应该注意的是,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本字读音相差甚远,甚至完全不同。如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中的“生”通“性”,二者在现代汉语中的声母、韵母、声调
都不相同,这类字在平时就应着重识记。
因为通假字和本字多没有意义上的必然联系,所以在阅读时如遇到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都解释不
通的字时,就要考虑这个字是不是某个字的通假字。通假的分类如下:
类别说明示例
通
用
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字,也可以写那个字。失其所与,不知。(《烛
之武退秦师》)“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这里的“知”通“智”。
假
7
借
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
宴》)''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晨”的“早”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
这里的“蚤”是“早”的假借字,即“蚤”通“早”。
古
今
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通假
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没有联系的,课本为了方便起见,对于古今字和通假字,都用“同”或“通”表示。
4.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合成一个词,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
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需要注意的是:同义词连用与偏义复词在形式上很相似,考
生要善于把二者区分开来。同义词连用时,其中的每一个实词的意义都有所保留。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
境下,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失去了,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两个句子相比较,前一句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只取“寒”的意义,“暑”为衬字;
后一句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词连用。
偏义复词,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有两种形式:
类别示例
两个语素
意义相对
或相反蹑踝御沟上,沟水东西流.(《白头吟》),“东西”是相对词,此处只取“东”的意思。
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浅深”是反义词,此处只取“深”的意义。
两个语素
意义相近
或相关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
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国”之意。
5.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甲类词在特定的语境里,临时具备了甲类词本不具备的语法特征(如动词的使动用法),或者是
临时具有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如名词用作动词),并进而产生适合于特定语境的含义,这就是词类活用的
现象。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为动词且是使动用法,
名词活用为动词且是意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且是使动
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且是意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
(1)名词活用
类别说明示例
名词活
8
用为一
般动词名词后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舍”后
带的介词结构“于其址”充当补语,“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筑舍定居”。
几个名词连用,如不构成并列或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常活用为动词。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籍”与后面的名词“吏民”组成动宾关系,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登记造册”。
名词前如有结构助词“所”,则一起组成“所”字结构,该名词活用为动词。置人所膏鱼腹中。(《陈涉
世家》)“膏”本来是名词,意思是“鱼网”,与“所”一起组成“所”字结构,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
网捕”。
名词活
用为一
般动词名词若用在“之、其、尔、汝、我”等代词前面,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名词“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命名”。
名词用在“欲”“敢”“未”等能愿动词或副词后,该名词可能活用为动词。左右欲刃相如。(《廉颇
蔺相如列传》)“刃”用在“欲”之后,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杀”。
名词用
作状语普
通名
词用
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廷”用作状语,意思是“在朝
堂上”。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本是名词“竹
筐”,这里用作状语,意思是“用箕畚装土石”。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翼”用作状语,意思是
“像翅膀一样”。
表示行为的方式或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兄”用作状语,意思是“像对待兄长
的礼节一样”。
时
间名
词用
作状
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频率、趋势等。朝济而夕设版焉。(《烛
之武退秦师》)“朝”“夕”用作状语,表示动作“济”“设版”的时间,意思是“在早晨”“到了傍晚”。
则刘病日笃。(《陈情表》)句中“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势,意思是“一天天地”。
方
位名
词用
9
作状语文言文中,方位名词也可直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赤壁赋》)“西”“东”用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意思是“向西”“向东”。
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且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
的人或事物。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封”,本义为名词“边疆”,在这里用作使动词,意思
是“使……成为边疆”。
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词,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吾从而师之。(《师说》)“师”就用作意动词,意思是“把……看作老师”“以……为师”。
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侣”“友”为意动词,意思是“把……当作伴侣”“把……当作朋友”。
(2)形容词活用
类别说明示例
形容词活
用为名词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
就活用为名词。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小、大: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忠良、诚实的人。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锐:铁甲、武器。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多数是由于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
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苦:因……而痛苦、痛恨。
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善:交好。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
用为使动词。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着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绿:使……变绿。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词,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
或状态。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耻:以……为耻。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与妻书》)乐:以……为快乐。
(3)动词活用
类别说明示例
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有关
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伏:伏兵。
追亡逐北。(《过秦论》),亡、北:溃败(的军队)。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其后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
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活用作使动用法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
动时,后面可带宾语。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词的情况,但较少见。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蔑妇。(《赤
壁赋》),舞、泣:使……起舞、使……哭泣。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从:使……跟从。
二、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其主要作用是联结语言单位。它包括代词、副
10
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下表作具体说明:
类别作用示例
代词人称代词吾、予、余、我;女、汝、若、尔、而、乃、子;之、其、彼、厥、渠
指示代词是、此、斯、兹、之、然、彼、夫、其
疑问代词谁、孰、何、胡、奚、曷、盍、安、恶、焉
不定代词或、莫
特指代词者、所
副词时间副词既、业、己、曾、尝、适、初、曩、昔、向、方、正、昔、会、立、且、将、欲、常、素、
雅、俄、旋、乍、暂、忽、猝、须臾、未几、无何
范围副词皆、举、尽、咸、悉、俱、毕、率、凡、既、偕、共、并、但、唯、止、独、徒、仅
程度副词稍、略、少、益、弥、愈、尤、力口、滋、殊、颇、极、至、甚、绝、良、酷
频率副词再、又、复、迭、频、数(shud)
语气副词庶、唯、幸、其、岂、殆、宁、庸、庶几、不、弗、未、勿、莫、无、毋、非、匪、否、靡
介词前置介词于、以、自、从、至、当、由、缘、乎、与、为、因、见、被、比
连词表并列与、及、且、而、以、亦、载……载
表承接而、贝!I、因、遂、乃、而后、若夫
表递进而、且、而况、尚况、非独……亦……、不惟……而又……、非惟……抑亦
表选择抑、如、若、其、且、将、其其……、宁将、非……则……、不……则
表因果以、为、因、由、故、缘、以故、是故、由是、所以
表假设如、若、苟、而、即、向、使、向使、设使、假令
表条件乃、纵、无、即、则、然则、纵……尚……、纵令……亦
表转折但、然、而、则、
表取舍孰若、孰与、与其……毋宁……、与其……孰若、与……不如……、与……宁……、宁无
宁……不……
助词结构助词之、是
缀加助词有、其(词头),然、焉、如(词尾)
语气助词夫、唯、盖、岂、其(句首),也、者、矣、焉、乎、耳、欤、与、牙B、耶、哉、云(句尾)
叹词表感叹吁、嗟乎、嘻、呜呼
三、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除了与现代汉语的句式大体一致外,还要关注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文言特殊句式有如下四种:
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结构按语气可分为五种:表陈述、表疑问、表感叹、表反问、表
选择。
1.特殊句式
(1)判断句
it
特征说明示例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判断,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
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用‘'者"或''也”表示判断。其形式有:”……者,……也””……者,……”
“……,……也”"……,……者也”。需要注意的是,在有些判断句中,“者”是和其前面的词构成“者”
字结构,不表停顿。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梁,吾仇也。(《伶官传序》)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副词“乃”“即”“则”“皆”等表示判断。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即今之俅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
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古汉语中用“是”表判断的并不多见,“是"主要作代词用。朝歌夜弦,
为秦宫人。(《阿房宫赋》)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
用“非”“弗”等表示否定判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既不含判断词、副词,也不含语气词,即无任何标志词,仅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刘备天下枭雄。(《赤
壁之战》)
此人力士。(《史记•魏公子列传》)
(2)被动句
特征说明示例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子。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二
是无标志的被动句。用介词“于”表示被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用“见”“见……于……”表示被动。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用“为”“为……所……”表示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用“被”“受”“受……于……”表示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偷安与受绐,自古有亡国。(《同昌叔赋雁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句中不含被动词的被动句。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3)倒装句
12
类别说明示例
主谓倒装古代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会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主谓倒装,或谓语前置、主语后
置,翻译时要将谓语放在主语后。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魏公子
列传》)
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介词的宾语常前置。沛公安在?(《鸿门宴》)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愚溪诗序》)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用“之”“是”“惟……是……”等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定语
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用“者”作结尾,构成“中心语+后置定语+者”的格式。客有吹洞箫者,倚
歌而和之。(《赤壁赚》)
定语放在中心语后,中间用“之”作为标志词,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的格式。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劝学》)
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马
之千里者。(《马说》)
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再用“者”字结尾,构成“中心语+而+后置定语+者”的格式。此
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格式为“中心语+数(量)词”。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
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状语
后置用“于”字构成介词结构。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用“以”字构成介词结构。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用“乎”字构成介词结构。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4)省略句
类别说明示例
省略句省略主语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承前省略主语)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省略主语)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对话省略主语)
省略谓语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承前省略谓语)
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蒙后省略谓语)
省略宾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省略动词宾语)
13
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省略介词宾语)
省略介词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
省略兼语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并序》)
2.固定结构
类别说明示例
表陈述有以(有用来……的)、无以(没有用来……的)、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
的时候)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
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表疑问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何所……(……的是谁)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鸿门宴》)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表感叹何其(为什么这么……)、一何(何等、多么)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表反问
(兼表
揣度)无乃……乎(难道不是……吗)、得无……乎(能不……吗)、何……之有(有什么……呢)、不亦……
乎(不也是……吗)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晏子使楚》)
表选择与其……孰若……(与其……不如……)、……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其……
耶?其……耶(也)(是……呢?还是……呢)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五);考点突破
[突破点一]如何理解文言实词
文言文是汉语文化的精髓,是打开古人智慧的钥匙。其简练的语言,多样化的词汇,能让我们感受到古文
的语言美。其中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我们能否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
直接关系到能否读懂文言文。因此,在平时复习和应考中,要灵活利用一些技巧,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含
义。
1.方法
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掌握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与技巧至关重要。
方法说明示例
字音推
断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很多有同源关系,因此可由字音求字义。
许多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找到通假关系,可用本义去解释借义。愿伯具言臣之不敢
倍德也。(《鸿门宴》)“倍”与“背”的读音相同,是通假关系,可以推断出是“背叛”的意思。
2004年湖北卷第11题D项“昌宗从旁迫趣说”,“趣”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
字形推
14
断法通过字形结构的剖析释义。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有助于了解字的本义,也有利于推断字的引申
义或其他义项。金就砺则利。(《劝学》)“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查字典可知
“砺”意为“磨刀石”。
1998年全国卷第16题C项“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为形声字,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
“拜见”之义。
成语推
断法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根据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
词义。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成语“闻名遐迩”中“迩”意为“近”,可推知,句中“迩”也
是“近”的意思。
2003年全国卷第11题D项“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与“不务正业”的“务”相同,为“致力”
的意思,不是“除恶务尽”中“务”的“务必”意思。
词性推
断法根据词语在文言句中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有势家朱丹其
H,闻瑞至,黝之。(《明史•海瑞传》)“朱丹”“黝”都处在谓语的位置并分别带宾语“门”和“之”,
所以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为“漆成红色”和“涂成黑色”。
2000年全国卷第11题C项“自放驴,取樵炊爨”,“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宾短语“炊爨”,
可推断出它是名词,作宾语,意为“木柴”。
句式推
断法借助对偶句和互文句推断词义。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
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忠
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此句既是对仗句又是互文辞格,借助“用”推断出“以”也作“被任用”
讲。
2001年全国卷第11题D项“齐人追亡逐北”,“亡”与“北”对应,都是“败逃者”的意思。
联想推
断法通过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含义和用法,互相比照,确定其实词的含义。如1998年全国卷第16
题B项“金人曳出,击之败面”,可以联想到《口技》中“曳屋许许声”,《送东阳马生序》中“当余之
从师也,负箧曳屣”,还有成语“弃甲曳兵”中的“曳”都是“拖、拉”的意思,进而推断句中的“曳”
作“拉”讲。
语境推
断法一个词一般有多种意义,只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它的意义才是唯一的。所以一定要放在具体语言环
境中来考查词义,即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如1999年全国卷第11题D项“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现代
汉语中“绝食”指断绝饮食,以示抗议或自杀;而本句前文已交代“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下文又
写太守苏琼“贷粟以给付饥者”,此处的“绝食”当指水灾后断了粮食。
代入推
断法把词义代入原文中去理解,通过比较考查,推断出正确的词义。适用于选择题的判断,也可用作翻译
句子时对词义的推断。如2000年全国卷第11题D项"后因他信,具以白质”,根据上下文意和平时的“自
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类比,推断“信”意为“使者”。
2.步骤
第一步: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
第二步:初选。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
15
第三步:定选。借助以上几种方法,主攻难点。
3.答题示例
例1[2013•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
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济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
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
C.振巩昌、临跳饥民振:救济
D.勒石纪之而还勒:铭刻
[答案]A
[解析]登:考中。因为与“登”搭配的是“进士”,进士不是官职,谈不上升职。用语境推断法和代入
推断法即可得以检验。B.“录”容易被理解为“录用”,但细心的考生应该能根据其后的“功”,按照
语境推断法,确认“录”当释为“记载”,也可以依据成语推断法判定,如“有闻必录”中“录”是“记
录”的意思。C.“振”是通假字,通“赈”,根据字音推断法,判定是“救济”之意。D.“勒”,可根
据成语“燕然勒石”来解释,也可根据语境,抓住后面的名词“石”来搭配,可判定为“铭刻”之意。
[参考译文]
马文升,字负图,相貌奇异很有气力。考中景泰二年进士,被授予御史之职。历任山西、湖广巡按,刚正
不阿的品格非常有名。成化初年,被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记功晋升为左副都御史。救济巩昌、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子商务教案 基础 重点
- 《买菜》中班下学期科学教案
- 期权抵押合同融资租赁合同
- 生物质发电项目招投标申请表
- 大桥建设项目招投标报名
- 河堤地面施工协议
- 仓储物流设施招标承诺书模板
- 教育培训机构薪酬激励
- 燃气调压站员工安全培训
- 工厂蒸汽管道铺设工程合同
- 芜湖市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招聘考试试卷及答案
- 标准离婚协议书范文(3篇)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政府经济学》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1至4)试题及答案
- 【8道期中】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道德与法治试题
- 12J201平屋面建筑构造图集(完整版)
- 2024至2030年中国泰妙菌素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航空噪声与振动主动控制系统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起典型火灾事故案例合集-2024年消防月专题培训
-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卷(真题)
- 2024年个人信用报告(个人简版)样本(带水印-可编辑)
- 16J914-1 公用建筑卫生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