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大珩与中国光学之父王应伟
21号。7月,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长、国际宇宙科学院院长、著名光学学者、现代光学工程的创始人、创始人和组织领导。著名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王大奎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96岁。王大珩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光学之父”。在他的带领下,研制出了许多中国第一的光学观测设备:用来测量中程地地导弹轨道参数的中国第一台大型靶场观测设备,用来记录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火球威力的高速摄影仪,以及中国第一颗可回收对地观测卫星所用的对地观测系统。作为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王大珩却常说,他是时代的幸运儿,正是这个时代,让他成就了强国梦想。而他的强国梦想在幼年时期便已经开始形成。科学使用仪器1915年2月26日,王大珩出生于日本东京。那一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当时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掀起了一轮抗日高潮。王大珩的父亲王应伟也选择离开已经生活8年多的日本,回到祖国。王应伟是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现代天文学、气象学、地磁学开拓者之一。他始终认为,只有靠现代的科技,才能促使祖国强大。他为科学史研究工作奋勇当先,无条件地为祖国科技事业的进步贡献了全部知识和力量。王大珩自幼深受父亲影响,王应伟为王大珩取小名,唤作:膺东,即满腔热情打击日本帝国主义。而对于科学知识,王应伟很早就有意识对王大珩进行引导。王大珩在接受央视《大家》栏目采访时回忆说:“父亲常常给我讲一些简单的科学小故事,比如,一只筷子斜放在水中,就看见筷子进水的时候弯了一段,就讲这是折射效应。父亲就是这样,在日常生活里面,引导我进行科学思考。”王大珩在学业之余,常常去观象台跟随父亲观测天文和气象,这样,他对使用科学仪器观察天体景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些科学熏陶,对王大珩后来攻读物理与光学玻璃,回国后致力于中国的光学与仪器制造业都产生了深刻影响。1932年,王大珩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物理系。而他之所以坚持选择“可能会穷一辈子”的物理专业,是因为当时的清华理学院有一批包括叶企孙、吴有训、张子高、周培源等人在内的大师,正是这些大师,在人生观方面给王大珩极大的教育和启迪:“应该识大体,而在小节方面是很讲道理不讲人情。”1937年“七七事变”后,王大珩进入南京国民政府兵工署弹道研究所,从事弹道测量工作。王大珩的青少年时代,在日本侵略、风雨飘摇的环境中度过。抗战爆发后,叶企孙等教师坚持民族大义,胸怀拳拳报国之心,给年轻的王大珩极大的震撼,也让他更真实地感觉到自己应负的强国重任。1938年,王大珩考取了第三届庚子赔款留英公费生,进入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应用光学。1941年转入雪菲尔大学,在世界著名玻璃学家W.E.S.特纳教授指导下专攻光学玻璃。后来,王大珩抱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念头,放弃已在准备的博士论文和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进入伯明翰昌司玻璃公司任研究员,从事光学玻璃研究工作。在那里,王大珩工作了5年,职务是研究实验部物理师,虽然不许他进入生产车间,但实验室是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源地,所以王大珩对生产的组织形式,以及生产光学玻璃的要害问题还是有了足够的了解。王大珩进行了200多埚的玻璃熔炼实验,发展出稀土玻璃系列,获得了两项专利,并研制出能够极大提高测量玻璃光性的效率和精确度的V-棱镜折光仪,现已成为测量光学材料光性的经典仪器。第一阶段:“没有”却却又过了王大珩并没有满足于英国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1948年,王大珩回到祖国。满怀强烈报国之志的他,并没有忘记幼时父亲讲述研制成功风力计的故事,以及苦于国内尚不能制造精密仪器而要依赖外国解决的感叹。当时,偌大的中国,仅有一些制造简单望远镜和低倍显微镜的工厂,远远不能适应需求,于是,王大珩走上了开创中国光学事业之路。1949年3月28日,王大珩开始参加大连大学应用物理系的创建工作。当时物资匮乏,办学条件极为困难,实验仪器设备紧缺。王大珩和教师们只能到旧货市场去淘换许多实验仪器器材,甚至亲自动手制作实验仪器。对于当时的情景,王大珩在自述中写道:“摆在我面前的是这样一种现状。在旧中国留下的废墟上,寻找不到一处可以完全利用的基础,中国几乎就没有应用光学!”1951年,中国科学院决定筹建中国科学院仪器馆,1月24日,经钱三强推荐,中国科学院任命王大珩为仪器馆筹备委员会副主任,负责主持仪器馆的筹备工作。从无到有,本就是一条艰辛的道路,更何况当时的中国,战火初熄,百废待兴。仪器,几乎没有!面对这种现状,王大珩却说:“‘没有’,这是一个最令人灰心沮丧的现实了。在‘没有’面前,我们一般的反应大多是失望、退却和逃遁。但对有些人来说,‘没有’却往往是一个最可以引起兴奋的现实,因为‘没有’,你才可能得到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因为‘没有’,你才有可能从事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新事业。”王大珩就是这样的“有些人”,就是冲着“没有”这两个字而来。无论如何,他都是绝不会因为“没有”而退却的。从此,他开始了一生的追求———发展祖国的应用光学事业。1952年,王大珩几下东北,经过详细考察后决定把仪器馆设在长春市(后改名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最终,他用折合1400万斤小米的经费,建成了新中国第一个光学仪器馆。彼时,中国急需大量科学仪器,但当时制造光学精密科学仪器的光学玻璃紧缺。于是,王大珩带领大家从制造光学玻璃做起。那时,他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龚祖同。龚祖同曾在柏林工业大学攻读应用光学专业。1938年回国后,龚祖同就一直为发展中国的光学事业,为研制光学玻璃而四处奔波。王大珩任命龚祖同为光学玻璃实验室主任,并郑重地把自己最看重的研制光学玻璃的工作交给了龚祖同,同时交给龚祖同的还有他积累了十几年的经验和他在英国研究出来的光学玻璃配方。1953年12月,长春仪器馆熔炼出了中国的第一炉光学玻璃,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的历史,在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的背后,也永远地留下了龚祖同的名字。而把自己积累的宝贵经验交出来,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会让给别人的王大珩,却并没有任何遗憾,他说,当发展中国光学事业、精密仪器事业的重担已经压在自己肩头时,他就已不再是昨天的他了。这时的他心里已经容不下丝毫杂念,只剩下一个念头:尽快搞出中国自己的光学玻璃来!1958年,长春光机所研制出闻名全国科技界的八种高精度光学仪器和一系列新品种光学玻璃(统称“八大件一个汤”)。极大推动了中国仪器工业发展,打破了新型光学仪器神秘的观念,培养了一批青年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多年的技术积累,也孕育了1961年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红宝石激光器。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提出发展远程运载火箭战略,其中在靶场上建立大型光学观测系统就是重要课题之一。以当时的技术和设备,要完成代号为“150工程”这样重大的工程项目,会面临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是,王大珩接受了这项艰巨任务,并亲自担任总工程师,亲力亲为,最终做到了一次试制成功。而这次,历史记录下了王大珩的功绩,并给出来了这样的评述:“150—1工程光学电影经纬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它的实际作用距离大大优于设计指标,满足了中程地地导弹试验测量要求。工程的研制成功开创了中国研制大型光学测量设备的历史。同时,也培养了一支光学设备研制的技术力量,带动了一批相关技术的发展,锻炼了测控系统总体队伍,形成了以光、机、电为主体的光学设备研制体制,为进一步发展中国的测控技术打下了基础。”“两弹一星”研发期间,王大珩主持研制的一系列高水平的精密光学设备,在研制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过程中,成为探测、观察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王大珩也因此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中国今天世界大国的地位。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之一的王大珩,正是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实现了他和父亲两代知识分子的强国梦想。1975年,王大珩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个遥感科学规划,推动了我国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1979年,王大珩筹建成立了中国光学学会,将分散于科研、工厂、教育、军工等不同行业的光学工作者联结起来。作为发起人之一的王大珩担任了中国光学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长。1987年,王大珩积极促使中国光学学会正式加入了国际光学界的权威组织———国际光学学会(ICO),2005年8月,国际光学委员会在长春召开第20届代表大会。这个被比喻为国际光学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召开,标志着国际学术界对中国光学及其学会的认可和高度评价。曾任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的母国光感慨道:“饮水思源,这些成绩的取得,不能不归功于王老。他缔造和培育中国光学学会,是对社会的另一不朽贡献。”1987年1月23日,王大珩积极倡议并亲自组织筹备的中国光学行业协会成立,使中国光学光电子企业终于有了进行技术交流、信息传递、协作互助的组织者。王大珩受托出任协会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被誉为“中国光电子事业的引领者”。回望中国光学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兴,走过的近40年坎坷道路,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在70高龄时,感叹道:“光阴流逝,岁月峥嵘七十。多少事,有志愿参驰,为祖国振兴。光学老又新,前程端似锦,搞这般专业很称心!”“星球大战”计划提起王大珩,自然而然会想到这位中国光学之父的光学成就,但是,1986年以后,王大珩的名字又与“863计划”紧紧连在了一起。或者应该这样说,提起“863计划”,人们会自然地把这个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和王大珩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王大珩,划亮了点燃光耀中国“863计划”的火柴。“863”计划是中国科学向世界最高科技进军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因为相关建议的提出和邓小平作出批示的时间均发生在1986年的3月,于是被称为“863”计划。这项计划的倡导者之一就是王大珩。1986年3月王大珩和陈芳允、杨嘉墀、王淦昌四位老科学家一起,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正是这一建议的提出,后来形成了中国波澜壮阔的“863”计划。上世纪80年代,世界局势风云变幻,1983年,美国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王大珩认为,这是一项军事发展计划,同时又是高技术发展计划;“星球大战”计划发展本身也会是一场新技术革命。无独有偶,1985年欧洲共同体也推出了“尤里卡”计划,苏联和日本等国也掀起了类似的技术浪潮。同样,中国也对这一态势进行了积极论证,以寻求应对策略。1986年初,时任国防科工委专职委员的陈芳允院士曾指出:“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谁能把握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方向,谁就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我国的经济实力不允许全面发展高科技,但我们在一些优势领域首先实现突破却是完全可能的。”这也引起了时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的王大珩的共鸣。之后,陈芳允和王大珩进行了交流,决定联名给中央领导提出一个发展中国高技术研究的建议书,陈芳允和王大珩的想法也得到了王淦昌和杨嘉墀的呼应。于是,这个建议书由王大珩起草,经过近一个月的时间,经其他三位科学家补充,并反复修改后,最终定稿。建议书写道:“当今世界的竞争非常激烈,稍一懈怠,就会一蹶不振。此时不抓,就会落后到以后翻不了身的地步……我们若不奋起直追,后果是不堪设想的。”1986年3月3日,王大珩执笔给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写信,并呈交建议书,邓小平在接到这封信后,在3月5日亲笔做了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作出决断,不可拖延。”在邓小平批示后,依据王大珩等4位科学家的建议,有关部门曾经组织过200多位专家、学者,经过全面论证和多次修改,制定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1986年11月正式批准,并于1987年3月正式开始组织实施。“863“计划始终瞄准世界高技术发展前沿,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高技术领域,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为宗旨,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863”计划经过20多年的实施,为我国高技术的起步、发展和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得在20世纪末的15年里,中国在生物、航天、信息等高科技领域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可以说,王大珩是倡议和推动“863”计划功不可没的元勋,他一直坚持,发展中国科技,不仅要着眼于当前,也要放眼向未来,必须促进中国科学技术的长远发展。但是,提及他对“863”计划起到的作用时,王大珩却说:“我们几个人顶多是起了些催化剂的作用,或者说是为‘863’计划点了一根火柴。”提交这次建议,王大珩走了“后门”,他当时的助手是邓小平的女婿,正是通过这个渠道,王大珩亲自执笔给邓小平写了封信,呼吁中央重视这项建议。而这次走“后门”是王大珩人生中唯一的一次,他始终坚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己、对人、对事。导师的工作对象是自己王大珩曾给科学下过一个简单而又生动的定义:对客观事物正确认识和理解的知识体系,而知识就是要回答五个问题,即何事、何故、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小到基本粒子,大到整个宇宙,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称得上什么事情。何故,就是物质相互的机制、原理。何时,就是整个宇宙历史,从很长的时间,到最短的时间。何地,地是代表空间,从基本粒子的尺寸到宇宙的尺寸,也包括生物的空间。何人,就是从一个人到世界上的全人类。简单地讲,科学研究亦是做学问,而王大珩坚持,要做学问先做人,“老老实实地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科学”,不仅要严肃认真,还要勇于承认错误。王大珩在自述中曾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1982年,他的学生赵文兴要去德国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临行前,赵兴文把准备发表的一篇文章拿给王大珩看。王大珩发现自己的名字被署到了前面。“虽然,这篇文章的整个观点是我的,但我一直没有去证实,后来,我就把这个题目交给了赵文兴。赵文兴成功地做出了这个实验,据此写出了这篇论文,因此,这篇论文的署名理应是他在前我在后。”于是,王大珩毫不犹豫地把名字的顺序改过来了。王大珩认为,署名的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实际上很大。做导师的在署名问题上应该十分严肃。不能仗着自己是导师,就随便署名,这种署名是丢人格的。“导师应该用自己的行动向学生证实这个道理:比做学问更重要的是做人。”后来,王大珩又因为署名问题,发过一次火。那是另一篇也是基于王大珩观点的论文,由赵文兴做实验,写出论文。但因为其中存在着一些有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在发表时赵文兴与副导师经过反复商量之后,从不给王大珩增添麻烦的角度考虑,决定不在文章上署他的名字,只用赵文兴自己的名字发表。当时的王大珩并不了解其间隐情,所以当他看到这篇文章后十分生气,认为赵文兴在署名问题上仍然缺乏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便立刻把赵文兴叫来责问。后来,赵文兴的副导师向王大珩进行了解释,了解到实际情况后,王大珩便给赵文兴写了一封道歉信。“尽管我是他的导师,但是导师有错更应该主动承认错误,这不是面子问题,这是做人的问题。”王大珩在自述中提到。几十年来,王大珩一直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但是,有时他也有疑惑,甚至开始感叹自己的“落伍”。王大珩提到,到近几年,还常有人用开玩笑的口吻责备他:“当初干吗非要把仪器馆建在长春呢?如果不是你,我们就都在北京了。北京的条件多好!”于是,他也开始反复想,当初为何一定要把仪器馆建在长春?但是王大珩坚持认为,无论从过去和现在来看,这个设想都没有错。当时的长春工业基础比较好,利于光学事业的发展。“那时候,我心里的目标就是要把长春建成中国最大的光学基地,建成像德国的“蔡司厂”那样世界闻名的光学城。现在长春不是真的成了我国最大的光学基地了吗?”王大珩说。王大珩又进行反思,究竟是哪里不一样了呢?想来想去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时代不同了,人的观念不同了。王大珩讲到:“我们那代人,能得到一个机会为国家做点事情,就心满意足,现在不同了。”他回忆起一件小事,女儿的一位同学考上了长沙国防科技大学,问王大珩那里好不好。他回答说,当然好!但女儿却在一边说:学校好算什么好?爸爸好才算好呢!只要有个好爸爸,上再差的学校毕业后也能分配到好的城市,分一份好的工作。爸爸不好,上再好的学校也白搭,等着毕了业去边远地区钻穷山沟吧!王大珩当时很吃惊,“没想到现在的年轻人想问题这么实际。我不是反对年轻人要实际一点,实际也有大小之分,不能只顾了个人生活的小实际而不顾国家的大实际。我们这代人是习惯了把做事放在第一位的,个人生活其次。我们做起事情来,从来不会从个人生活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都是从国家考虑,从事业考虑。无论是怎样艰苦的地方,大家都是高高兴兴地打起铺盖卷,说去就去了。”做战略科学家,急国家所急,为我们作品一个始终王大珩永远离开了,他留下的除了一座又一座科学丰碑外,还有一座不可磨灭的精神丰碑。王大珩桃李满天下,提携和栽培了许多年轻人,这其中不乏院士、科研拔尖人才,在这些人眼中,王大珩既是“慈父”,又是“老师”,还是“同事”,王大珩不仅在学术上给了他们指导,也在精神上给予他们表率和关照。“王老培养、提携了很多年轻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自动焊剂焊条烘箱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洁肤精油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平面趟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神衰果素片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可控流量型磷化氢熏蒸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聚四氟乙烯再生粉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现场压力变送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
- 2025年度建筑工地专用钢钉铁钉租赁合同4篇
- 2025年度存量房买卖资金监管服务合同4篇
- 【语文】第23课《“蛟龙”探海》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领域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课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卷(含答案)
- 2024年决战行测5000题言语理解与表达(培优b卷)
- 四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24秋《小学学霸单元期末标准卷》考前专项冲刺训练
- 中国游戏发展史课件
- 2025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GOLD指南修订解读课件
- (完整版)减数分裂课件
- 银行办公大楼物业服务投标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第01讲 直线的方程(九大题型)(练习)
- 微粒贷逾期还款协议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