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土中国的城市转型灯火闪亮下的乡土中国评贾平凹长篇小说《带灯》
2013年初,贾平凹出版了最新的《带灯》。这是他继《废除首都》、《秦朝》和《古炉》之后,又一部反映土地和农民繁荣的农村史诗。小说以一个乡镇女干部带灯的视角与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在改革进程中农民的抵制与改变,乡镇基层工作的繁杂与艰难,用“带灯”一个点映照了整个改革进程的广阔的面。让我们欣喜的是,贾平凹坚持了一贯的写作视角之余,在《带灯》中又有了新的尝试与突破。可以说,贾平凹在《古炉》的审美乌托邦建构之后,再次将目光对准了现实中的农村问题,接续了《秦腔》中对“乡土中国的城市转型”这样一个厚重博大的主题,并从女性化的视角再现了这一艰难复杂、宏大深刻的现代转变,为世界提供了新的“中国经验”。一带灯的人性基础贾平凹此次少有的启用了女性形象作为主人公,作为他观察周围的视角与基点,带灯这个人物寄寓了贾平凹的思考与理想。其实,在贾平凹的早期作品中,女性,特别是善良美好的女性,一直是牧歌式的乡土理想的象征。但是,自从《废都》之后,这种女性人物,或者正面化的女性视角,似乎成为贾平凹解构时代的牺牲品。然而,在《带灯》中,我们又欣喜地看到了这种女性视角的回归。吴义勤也指出:“关于《带灯》,我的最大感受是作品艺术的张力。贾平凹的小说都是贴着地面写的,鸡毛蒜皮,贾平凹对笔下的人物是充分尊重的,是让人物自主表演的一种写作,而不是五四以来的启蒙作家想象构建,人物本身就匍匐在地上。”(1)带灯是秦岭樱镇的镇综合治理办主任,她对工作兢兢业业,身体力行,深入农民之中,真诚地关心他们,竭力帮他们解决困难,她为十三个在大矿区患上矽肺病的农民讨取赔偿,为待业在家的老伙计联系摘苹果的工作等,解决农民的鸡毛蒜皮和纠缠麻烦。同时,她工作讲方法有手段,有时做得比男人强,她利用曹老八的权威与弱点,让他当工会主席;她利用元黑眼与镇长的利益关系,替南胜沟村借到了抽水机;她智截了尚建安与四个组长对黄书记的上访,完成了维稳的工作任务……带灯的工作能力甚至得到了以书记、镇长为代表的男性权力秩序的肯定。但她终究是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是一个异数。生活于农村却不能容忍自己身上有虱子,喜欢安静,亲近自然,具有小女生的心思;喜欢读书、幻想,被镇长批评具有小资情调。她寂寞了写信读书,无聊了看蜘蛛、养白毛狗、看天气预报;身在官场却“不进步”,安于现状,甚至看不惯官场的既定秩序。她不同于《黑氏》中爽朗、敢作为的黑氏,《废都》中风情水性的唐婉儿,她也不是《秦腔》中多情不俗的白雪,带灯山野却不风情,有欲望但清静如水。这样性格的一个女人生活在如此的环境下,注定了其最终的悲剧收场。带灯的现实肉体生活在泥泞矛盾之中,她做着乡镇工作中最繁杂无序,甚至永无止尽的“维稳”工作,但“维稳还没抓妥,抗旱就布置下来,接着又是接待检查呀视察呀,又是洪灾,洪灾还没弄清哩又把收购烟叶压下来,怎么就一项接一项,每一项来了却是紧天炮火的重要”,但她的精神世界是充实的,这突出表现在她对元天亮的倾诉中。在短短的二十六篇短信中,我们看到了带灯作为一个被爱情滋润的纯情女人对自然万物的欣喜与歌颂,对热烈情感与无尽思念的抒发,还有小女子想爱却又有矜持的扭捏。他是她的神,但“由内心投射出来的形象是神,这个偶像就会给人力量,因此人心是空虚的又是恐惧的”,他是她的白日梦,她甚至将元天亮到樱镇的那天当做自己的盛典。那种洋溢于文字间飞扬的灵动,是带灯“活”的表象。在阅读中,大家好奇于元天亮作为一个省政府副秘书长,又晋升为省委常委,这样一个久居官场、身居高位的官员,会怎样面对这样一个充满热情却又委身乡镇的女干部的爱慕呢?他是否给带灯回信呢?出于真诚还是疲于应付呢?但对于带灯而言,元天亮只是一个心灵的寄托,歌德说“我爱你,与你无关”,带灯对元天亮的感情亦如是。她压抑不住的思念、倾诉、爱恋,只是找寻现实压抑于心灵的一种发泄方式,一个突破口,带灯说“尽管所有女人都可能是妻子,但只有极少幸运的妻子才能做真正的女人”,只有在面对元天亮的时候,她才感觉自己是个完整的女人,她是自由纯洁的。元天亮是带灯心中的理想情人,或许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平衡了现实的纠缠与心灵的自由、诗意的精神与浮躁的肉体的关系。元天亮身居高位,能为樱镇拉赞助、建工厂、通关系,“把人活成了人物”,他是个有能力的领导;他能写诗赋文,又是个有文采的知识分子。这是带灯想追求的理想状态,但自己却终不能够达到如此。小说的扉页所写,“或许,我突然想,我的命运就是佛桌边燃烧的红蜡,火焰向上,泪流乡下”,这才是带灯的写照,精神越是向上,现实的泥泞越是使她下坠,现实与精神将她背向撕扯,而元天亮成为她平衡的一个点,但遗憾的是,蜡烛终究泪流满面而火焰熄灭,所以带灯在暴力械斗之后,被现实溺死,精神崩溃,夜夜游走在樱镇的街巷。读完小说之后,一种悲凉之感油然而生,萤虫生于腐草之间,带灯如萤,以微弱之光行进于泥泞之中,她拼命想照亮周围的黑暗,但却无法救赎,注定覆灭。现实的带灯如同《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中的林震,对工作生活充满热情,但她没有林震直指丑陋的勇气;精神的带灯又如《边城》中的翠翠,是爱与美的化身,但她又有现实琐事的纠缠。带灯身处政府,却较少的带有阶级性党性的政治性标签,她的性格是中庸的,甚至有些妥协性、边缘化。当现代化因素快速涌入乡村中,传统的乡村结构被支解,带灯的形象便兼具了现代与乡村的双重渗透。近年来,随着女性文学的繁荣,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也一定程度上进入一种精英误区,多写一些城市中的知识女性、女强人形象。对于乡村女性形象的塑造渐少,现代性映照下的乡村女干部形象更是成为盲点,《带灯》的出现则填补了这一空白,成为一个典型,表现了现代作家对乡村女性的人文关怀。类似的形象比如《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润叶。在现代化进程中,城乡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等级划分的,作为城市中有家世背景的田润叶却爱上了有农村背景的孙少安,纵使两人相爱,但城乡差距终究成为两人不可逾越的鸿沟,成为束缚田润叶追求幸福的精神枷锁。当爱情理想照进社会现实时,爱情便被社会玷污,理想则输给现实。这里就提出了城乡之间激烈碰撞而无法相融的矛盾。带灯亦是如此。她不是《白鹿原》中的田小蛾、《芙蓉镇》中的胡玉音、《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的许秀云,她们从骨子里就是传统女性,顺从于传统的生存、价值模式,即便是反抗,也是在既定的规则秩序中以自我毁灭的形式进行的反抗。而带灯本身就具有现代化的警觉,但又必须接受传统的生活模式,两者必然会产生矛盾,包括她对元天亮的爱情,也终究是个悲剧。在元天亮这个更为彻底的现代性个体面前,带灯则略显乡土,又有其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她越是自主选择、坚守自我,现实越会鞭挞她。在现代写作中,传统的审美价值体系受到了冲突,“性”、“反道德”等趣味成为女性形象的塑造点与兴奋点,《带灯》则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现的,贾平凹去除浮躁,探入心底,深挖了乡村生活的真实、残酷与与乡村女干部的精神虚妄,是作家坚持本心与操守的抒发。这个形象是典型且有意义的,带灯在夹缝中行进,现实与精神两者能否兼容?如何在泥泞的现实繁琐中解脱心灵?女性在基层的工作中、在男性权力秩序统治下该何去何从?这都是贾平凹在《带灯》中呈现给读者的思考。二问题的解决途径:体制的变革与乡土视角的出现该小说的一大特点,是对当下乡土中国的农村现实的真实而深刻的反映。陈晓明曾指出:“所谓本土性或民族特色也只能是在文学性的构成的整体中去认识,也就是说,它在构成文学方面可能起到的真实有效的积极作用,而不是为了民族性而民族性,为了本土性而本土性。”(2)“乡土”常是离乡进入城市的学子,用以反观自身传统,进行批判性自审的对象。用鲁迅的话说:“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3)鲁迅、赛先艾、王鲁彦、许钦文等“乡土文学家”,在客居都市的乡愁中着意描绘的却是“乡土”及其社会伦理秩序的闭塞、野蛮和愚昧,无可奈何的悲愤中表现的是一出出冷酷悲凉的人生惨剧。而继承了这一乡土文学优秀传统的贾平凹,通过自己的一系列乡土写作,发展了乡土文学的主题、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秦腔》注重表现乡变城的过程中的人性变异,《古炉》通过文革前的小村乌托邦的叙事,为我们展现了美学意义上的乡土对当代中国的新的参照意义,而《带灯》中对当代农民与基层干部的把握与描绘是很精准的。农村的问题有很多,农民要务农生活,还要生活得好,难免会有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矛盾、占地分区、生病赔偿等问题,鸡毛蒜皮,琐碎不堪;农村也要发展,不仅是乡镇干部的业绩表现、“要进步”的敲门砖,更是时代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可要发展就会牵扯到各种既有的利益,更会牵扯出道德问题、情感问题、政治经济问题、体制改革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等,而这些现阶段又无法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乡镇基层干部努力解决农民的问题,但在已形成的体制中,有的问题又不得不回避,不得不拉关系搞形式,即使焦头烂额,也不能避免上访事件的一再发生。元家兄弟和拉布换布的暴力械斗,只是矛盾堆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它不会是一种终结,樱镇的矛盾还在积攒。带灯的毁灭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还有更多的带灯、竹子深陷农村改革的泥泞中。这确实是一个“陈年蜘蛛网,动哪都落灰,可总得动啊”。贾平凹的这种描写是深刻的,他真实地呈现,不虚美不隐恶。贾平凹在接受《环球人物杂志》采访时说:“现在更多年轻作家写城市里的社会问题,住房、医疗,等等,我觉得我还是写农村吧,因为那些东西越来越没人写了。我们熟悉的农村也在一步步消亡,或者在发生质的变化。既然我知道,就要把这一段写出来。”(4)贾平凹不是一个作家俯视农民的姿态,而是将自己也归为农民,甚至与农民一起匍匐在地上,他是一个专业作家,也是一个专业农民。这种对农村叙事视角和写作模式的坚持,在于他对故乡热土的热爱与期盼农村发展的爱之深责之切,更是他作为一个作家的文学使命感。同时,《带灯》延续了以往的乡村叙事视角,也是值得关注的。张清华先生称《带灯》是乡土田园的一曲悲歌。小说背景是秦岭苍凉的大地,关注的对象依旧是劳苦的农民,这种乡土视角与叙事模式在贾平凹的小说中早已屡见不鲜,《浮躁》讲述了改革开放背景下农村农民的变化,《秦腔》展示了社会转型波及到农村后,农民生活的冲突与改变,《古炉》则追忆了“文革”阴影笼罩下灰暗的农村,还有《高兴》、《高老庄》等作品,都从不同程度上描绘了广阔的乡村生活。贾平凹对乡村题材的把握与书写已经登峰造极了,但《带灯》的出世还是给了我们惊喜,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文学大师不竭的艺术生命力与创造力。贾平凹的《带灯》在纵向与横向的对比中,都有其突出的闪光点。贾平凹在上部《古炉》中描绘了特殊背景下的农村,人性充满了恐惧与色欲、喧嚣与混乱,如他后记中所言:“如果一件事情的因已经开始,它不可避免地制造出一个果,被特定的文化或文明局限及牵制的整个过程,这可以称之为命运。古炉村人就有了‘文革’的命运,他们和我们就要了‘文革’的命运,中国人就有了‘文革’的命运。”对文革的自传性回忆,贾平凹满怀着谦卑与惶恐,反思着历史与人性,不自觉地带有了宗教性与哲学性的色彩。小说中的善人便是一个典型,他是时代畸形的产物,却又仿佛预言着这个时代。而《带灯》则不然,贾平凹有了更理性的视角,更诗意的书写。带灯也是时代夹缝中生存的受难者,但她更具有象征性,更贴近现实生活。贾平凹在对待不同时代、内容的小说,有着作家对待不同作品的不同的心理基础和写作心态。中国文学史一直不乏乡土视角,从鲁迅领导的乡土作家群,到十七年的乡村改革史诗,到赵树理的为农民代言,再到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对故土的书写到了今天已回避了简单的正反两方的二元矛盾对立模式,消除人物脸谱化的诟病,愈显厚重而深刻了。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不足,部分作家在处理乡土叙事时也存在一些诟病。一方面语言很粗糙,叙述农村繁杂的事物容易走向堆叠、散乱、冲淡主线的极端。另一方面结构凌乱,内容的芜杂如果没有明晰的写作思路与框架支撑,极易使读者在阅读时深陷“叙事迷宫”。而贾平凹在《带灯》的处理中就做得很到位,乡村真实的日常生活自然而然地呈现,如带灯厌恶镇政府职工唱流行歌,符合她清高的性格,于是她带竹子去跟张膏药的儿媳学做醋,又显示了她作为一个女人的生活化特征,做醋这一地方性、乡土性的事物被合情合理地引入,“大糁子用水泡上,泡七天了捞出来晾干。然后去柏树上折柏朵子,柏朵子放在箩筐了,中间弄个窝,把大糁子倒进去用柏朵子盖上……”,又由学做醋遇见了二猫,引出了换布与元老三的矛盾,成为后来械斗的导火索。学做醋成为一个重要的事件,而又极具乡土气息。同时,贾平凹还描写了典型性的乡土人物,例如赵代销知道自己要死了,为了能给儿子留点东西,便故意让车撞死,儿子获得了三万元的赔偿金。再比如只有过生日才能吃鸡蛋的一家人,这些都是在都市文学中看不到的,是乡土叙事中特有的景观,包含了村里人的辛酸与温暖。再者,贾平凹在《带灯》中运用缀段式的叙事结构将繁杂的事物有序地容纳其中,如“樱镇真的要建大工厂”、“书记陪考察队去了省城”、“给元天亮的信”等小标题,没有咬文嚼字的造作,不是过度陌生化的概括,而是一目了然,真实自然,琐碎但不凌乱,又辅之以诗化、散文化的叙述语言,如对乡村风景的描写等,优美但不轻佻,见出一个大家的深厚写作功底。三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短信体”小说叙事的创造也是他在该小说中的一大探索。《带灯》在衔接上用了颇有新意的小标题形式的“缀段性”叙事结构,贾平凹自己就说,“《带灯》的线条有点单,就想把它分成一个一个,把它摇开。分得多了以后,空白处留下的那种气息,会让文字背后、让段与段之间有张力”。这种“缀段性”的叙事结构由来已久,从明清的《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就有这种叙事传统,使得部分的相对独立性与整体的有机统一性相协调。贾平凹在《带灯》中将这种结构运用的恰到好处,将吸收借鉴的传统叙事经验用于乡土叙事中,成为现代写作方法的一种表征,既符合中国传统“缀段式”的方式,又符合农村事实与现代叙事经验。这表现在他对缀段式的使用,是和“短信”这种特殊的文体特征结合在一起的。他用一些细节琐事将全文连贯,推动小说发展,这种叙事结构更符合生活流动的节奏,农村的生活就是由小事构成的,这更接近一种生活的原生态。这种短信体小说,是贾平凹从“书信体”发展而来的,书信体手法在国外一些大家之作中也不乏看到,如小仲马的《茶花女》等。《带灯》中的二十六篇短信既是运用了书信体,又以“短信”的形式,以第一人称叙述,使叙述更有代入感和时代气息,更能深入人物内心,体会她真切的感受。如给元天亮的信第六封中写道,“春咕咕咕……叫得好听,像去年被丢失的鸟声,有古铜色的味道,如椿树上遗留的伤感的椿花角串串的响动。不觉的暖风掀着村沿儿的废塑料纸报着风向。破败的迹象遮不住春的撩人。”景色成为人物心情的衬托,以至于“山禁锢我的人,也禁锢我的心,心却太能游走。”“我拨你的电话想让你听,但我想你毕竟是忙人而我又怕你不接了使我饱受打击,所以电话只响了两下赶紧关掉。我不知道我是否能为你做点啥,一手握自信,一手握自卑,两个手拍打着想念你。”这就是一个心怀爱意的女性游走在表达与矜持的矛盾中的真实写照,使读者感同身受,真实自然。例如第二十六封信中,“想听听鸟鸣,只是听见秋虫涌潮声忙忙忙,抬头看天空蓝阵簇拥着一架飞机。我看见你坐在金字塔顶上,你更加闪亮,你几时能回樱镇呢?闲暇时来野地看看向日葵,它拙朴的心里也藏有太阳。”则写出了带灯在这场爱情中卑微的地位,哪怕自我燃烧也换不来爱人一顾。此时的带灯精神已经出现了问题,身体的重创、心理的崩溃在面对元天亮、在给他的信中,她才会脱下强颜欢笑的面具,坦露自己的脆弱。“信”这种载体对于带灯而言更像是日记,更能使读者走进带灯的心。陈思和在贾平凹长篇小说《带灯》学术研讨会中,将这种表现方式称为自然现实主义,同时指出文学谈不上真实,但是自然的。在《带灯》中我们还看到了贾平凹散文对小说的影响。贾平凹的散文淡雅自然,讲究气韵,温淳含蓄,追求美感与意境的创造。《丑石》对“丑的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阐释,《月迹》展示了“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你自己愿意,它就有了”的意境美,《一棵小桃树》表达对幸与不幸的理解,洋溢着诗意的解读……这些都投射到了《带灯》中,文中对自然风景、风土人情的描绘,字里行间散发着淡雅的散文美,樱花、河堤、鸟鸣、人情,处处都是诗话。而在描绘农民事物时,叙述语言是质朴简约,在小说后记中我们看到,贾平凹长期以来爱好明清的文字,现在却转向了西汉品格,使自己向海风山骨靠近而避免轻佻油滑,《带灯》就具有强烈的艺术真实性,还原生活本真,尊重生活的自然律动,让生活自然呈现,而不是刻意讲述,使读者产生了很强的认同感与融入感。在一篇小说中将两种语言运用自如,交相辉映,使得《带灯》在语言上成为典范。此外,《带灯》中用了大量比喻象征,最直观的如萤的意象、红蜡的意象,我认为还有一个意象是值得重视的,埙。带灯喜欢吹埙却得到了周围人的不满,后来埙也不知所踪。带灯如埙,周围人视她为异类,她终究被排挤掉,而带灯的生活也如同在吹埙,如埙声般悲鸣,没人认可,孤独而幽怨。《带灯》中还涉及到了农村生活的很多方面,带灯跟着张膏药儿媳妇学捂酱豆,给元天亮开清肺、治肝脾肾血虚的药方,教十三个妇女一些按摩的方法,对樱镇的古籍县志、历史祥异的书写,自然朴实的乡土方言的描绘,等等,这都需要作家有广博的知识储备,还要有对农村生活的深入了解。这些贾平凹都具备了,他的书写真切而不琐碎。农村生活与经历是贾平凹写作的不竭动力与源泉。四女性视角的现代变奏同时,我们还看到,《带灯》显示着新世纪以来中国小说乡土书写的新变化。一方面,原有的道德批判式的“乡土书写”还在延续,有模式化的平庸之作,也不时有佳作出现;另一方面,伴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变化,新世纪小说中的吾乡想象与都市发育一起进行,无论是“都市”还是“吾乡”,其气象与格局都逐渐变得阔大,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化,表现的主题也更深刻,乡土与城市的关系也变得更为复杂深化,而非单一的道德评价,这也表现出了中国民族国家叙事新的审美想象特质。乡土书写的历史感大大加强,表现在题材变得更为丰富,更贴近历史变迁和生活实际,所反映的内容既有都市异乡人在都市的生存挣扎,也有乡土转变为都市的城市化转型进程中巨大的历史风景,基本元素和叙事模式也在改变。“离乡与回乡”模式,“于连”式的野心家模式,女性堕落模式,通常都是这类主题的惯用模式,而身份认同的疏离,与无根的精神飘泊感,也常是这类题材的哲学性提炼。在新世纪小说的乡土书写中,很多作家常常能在中国现代转型的大历史视野下构思故事,展现出开阔的艺术感受力和厚重的历史感,《带灯》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当农民们不再是在城市中被动接受命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静磁栅位移传感器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度个人与村委会签订土地租赁与农业技术培训协议
- 电子商务中的短期保险服务策略探讨
- 二零二五年度离婚协议书示范文本及婚姻终止财产分配细则
- 2023-2028年中国干燥综合症药物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策略咨询报告
- 2025年度文化产业员工入职知识产权保护合同
- 中学设备改造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车辆制造单位员工劳动合同书(含新能源汽车研发及制造协议)
- 个人店面租赁合同范例
- 光伏骗局合同范本
- 第四章第三节幼儿的亲子关系(课件)-《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
- 国企投资管理制度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作业本参考答案
- SF-T0095-2021人身损害与疾病因果关系判定指南
- 2024并网光伏逆变器技术规范
-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叔向见韩宣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 系统脱敏治疗的长期疗效跟踪评估
- 二手仪器收购协议书范本
- 香港(2024年-2025年小学二年级语文)人教版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 浙江省台州市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6
- 山水情怀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美术人教版 (2019) 选择性必修2 中国书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