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制度创新_第1页
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制度创新_第2页
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制度创新_第3页
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制度创新_第4页
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制度创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制度创新课程:

题目:

姓名:

学号:

班级:2012级经济一班

2015年1月1日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制度创新

摘要。环境保护治理机制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基础,目前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环境保护治理机制尚不完善。通过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进行归纳,探寻适合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理论和方案,构建较为完善的农村环保新机制,为农村环保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治理机制

目录

1引言...............................................................................................................................................42农村环境治理机制的研究进展....................................................................................................4

2.1农村环保的主体功能........................................................................................................42.2环境保护法制建设............................................................................................................52.3农村生态环境信息监测....................................................................................................52.4城镇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62.5城乡二元化发展对环境的影响........................................................................................63研究展望........................................................................................................................................7

3.1强调农村生活环境保护,采用“体验式、感染式”的宣传方法...............................73.2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加强农村基层环境保护组织建设........................................73.3加快政府环保相关人员培训工作,提高环保人员素养................................................73.4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的风险机制,加强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危机管理............................73.5加强农村环保的战略布局,尽快出台相对独立完善的环保规划................................8参考文献...........................................................................................................................................8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与此同时伴随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农村饮水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针对农村环境保护,国家在环境保护政策制定、规划和资金投入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但目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2农村环境治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现阶段我国专门针对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有一些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重点进行了有益探索,主要包括5个方面。

2.1农村环保的主体功能

吕忠梅(2000)认为农民的参与是环境权、市场经济和村民自治背景的必然反映。通过农民参与,能够实现环境正义和环境效益的双重价值。目前,农民有效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障碍。因此需要从立法完善、参与权的确立、信息公开、利益驱动以及司法救济等方面切实保障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1]。陈丽华(2007)认为确立村民自治组织作为环境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赋予其在本村范围内环境规章制定权、环境事务处理权、环境处罚权等权力,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农民的力量,产生良好的环境保护效益。这种观点主要强调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通过赋予自治组织新的环保职能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2]。王国平(2004)、乌东峰(2005)则认为农村环境污染以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为主,而且污染源和污染主体分散零落,政府环保部门实施监管不仅不现实也不经济。通过调动中国农村社区机制,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参与环境保护,使环境保护成为群众共同行动和全社会的共同事业[3-4]。章也微(2004)认为作为公共事务的农村垃圾处理是政府的职责内容之一,政府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中又有着不可置疑的主导作用。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对农村环境资源配置进行最恰当的干预来弥补因市场失灵带来的效率损失[5]。胡双发、王国平(2008)认为我国政府主导的环保模式与农村环保不兼容,主要体现在信息不对称、行政管理的分割性、环境管理的行政色彩浓厚、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观念、环保机构的“倒金字塔”结构以及排斥公众参与决策监督等方面[6]。高韧、吴春梅(2009)认为社区环境是公共产品供给的一个重要部分,有效的制度激励安排是城乡发展战略转型初期,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由以外生战略引致的政府行政为主的外推动力机制向建立在基层民主自治基础上的社区内驱动力机制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农村环保的主体功能主要从农民的参与机制、社区作用、民间环保社团、政府功能定位展开论述,特别是强调各个主体在农村环保中应该担负的责任。一方面各自的论述中对农村特殊环境的适应性可能有所欠缺,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农村的社会结构比较完整,与城市相比具有类似性,农村社会发育完全会出现各种衍生组织,农村的社会运行像城市一样有严密的逻辑而不存在更大的随机性,代表政府的村委会能起到像城市一样的主导作用等。这些与我国农村现状的“支离破碎”的社会构成有所矛盾。另一方面,也容易把各个主体看成孤立的部分,大多数研究较少论及它们的协调机制问题[7]。

2.2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刘岚(2006)分析了我国关于农村环境法律体系在立法、执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健全和完善农村环保法制的一些设想[8]。张晓文(2006)则认为应加强环境保护法在农村的执行力度,保证农村的环境[9]。栾志红(2007)认为农村环境法律制度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生态保护缺乏统一规范,农村污染防治立法缺位或规定不完善,农民的环境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环境保护法》应加强农村环境保护[10]。杨永芳(2005)分析了我国现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公共环境意识、经济手段、所有权、行政领导责任制、立法和执法方面,提出了建立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对策。近几年来,法治论的运用研究趋于具体化[11]。郭琰(2008)、钱水苗(2009)分别从农村环保立法的环境正义和环境公平角度做出了详细论述[12-13]。张晓敏(2008)认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农村环境立法,建立和健全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从源头上加强农村循环经济建设,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发展道路,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必由之路[14]。蔡守秋(2008)认为农村环保立法包括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展生态农业和农村绿色能源,建设环境优美村镇、生态村镇,实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法律几个方面[15]。蔡守秋、吴贤静(2009)通过问题分析,细致地提出了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的原则、指导思想、各个主体的作用等政策建议[16]。

2.3农村生态环境信息监测

学者们通过对农村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评估,达到发现农村环境问题的目的。朱承章、单正菊(1994)通过对土壤环境子系统、大气环境子系统、水环境子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在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监测农村生态环境状况[17]。杨友孝、蔡运龙(2000)通过一体化核算体系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发展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存在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这种代价在实物形式上表现为关键性的自然资源数量锐减和质量下降以及环境污染加剧;在价值形式上则表现为农村资源净产值和环境净产值的损失[18]。安艳玲、陆根法(2003)研究认为,在农村环境问题中,对环境污染评价和控制的难点在于信息非对称性,主张通过建立村民和当地干部、利益集团参与的污染控制报告制度来解决信息非对称问题,为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议[19]。孙勤芳(2005)针对全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信息特征,描述了“全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信息共享系统”的构建途径[20]。以上研究表明,农村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是人们对环境恶化的信息掌握不足,所以必须通过信息的监测来解决农村的环境问题。但现在农村环境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只是缺少实践中的重视和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即便如此,信息检测或是环保评估仍然可能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巨大帮助。

2.4城镇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

众多学者认为农村环境恶化受工业化、产业化的城镇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比较严重。中国农村工业化初级阶段和较低发展水平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农村工业的环境管理远远滞后于农村工业的发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需要改革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制度,克服短期化行为;强化环境管理,提高技术水平;合理布局,建立农村工业开发小区。李铜山(2005)认为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环境保护意识不强,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不合理等。在目前有利条件下,构建农村环境保护体系及创新其运作机制已成为解决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21]。陈国锋、张祝平(2006)以XX省XX市为例,重点分析了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五大制约因素,强调要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包括深入开展宣73传教育,增强农村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水平;建立资金筹措、考核、示范村、生态农业特色村、村民自治组织等机制;开展农村环保科研,切实推广污染防治技术等[22]。刘兆征(2009)认为畜禽养殖产业是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23]。乐小芳(2009)认为农民群体兼业化和跨区域转移,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的农业生产要素相结合,土地细分和农业生产内向型的规模扩大并存,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与农业趋向分离四大生产方式对农村环境影响深远[24]。在研究农村环境恶化问题中,一般认为城镇工业化或部分地区的农村工业化、农业的产业化是农村污染的主要原因,而乡镇、农村工业化水平一般较低,其污染更严重。相应的对策是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生态、环保技术水平,转变生产方式等。

2.5城乡二元化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李锦顺(2007)把社会学概念“断裂”拓展到农村生态环境领域,认为城乡社会断裂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深层结构性原因,而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又造成城乡社会断裂的再生产。要走出城乡社会断裂和生态环境恶化彼此强化的怪圈,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建立农村民间环保组织,保证农民的话语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大对农村环境的资金投入,设立乡镇工业发展区,建立全面的、绿色的gdp考核机制[25]。李雪飞(2005)认为我国存在二元开发和二元环保政策。在国家财力过多地向城市倾斜的情况下,农村大部分乡镇财力普遍不足,无条件也无能力实行环境保护。所以在城市居民享受着边开发、边保护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广大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却被工业文明所蚕食[26]。韩彦东(2005)在分析农村环境质量对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政策建议。包括建立城乡宏观环境保护体系,实施农业生产内部创新和克服外部效应等[27]。王文军(2006)认为我国农村环保投融资存在巨大问题,城市的投资模式要向农村延伸。城乡二元化包括工业水平二元化、环保政策的二元化,或是城乡剪刀差加重了农村环境恶化。所以制定对策主要应针对工业化、二元化,建立绿色gdp制度,资金向城乡倾斜,使工业小区集中等。3研究展望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机制涉及内容广泛,综合分析以上研究,提出了机制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应坚持的原则。具体来说,农村环保机制主要包括5个方面。

3.1强调农村生活环境保护,采用“体验式、感染式”的宣传方法

现阶段农民普遍知道环境保护的一些问题,但并没有积极投身其中,在宣传教育中要使农民更加具体真实地体验到环境问题与自身生存之间的关联性,自然引发他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思考。在宣传时应采用“感染式、体验式”的宣传手段,少用或不用单纯的说教形式。首先,要给农民树立美好环境、美好生活的概念。通过展示优秀环境村庄的图册、照片、生活方式,甚至实地参观来激发农民对美好环境的追求和向往,打破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固有认识。长期坚持下去,农民会从注重自身整洁转向农村环境的整体整洁。其次,要用环境破环的严重代价提醒村民注意自身的生存环境问题,使其意识到自身与环境间的相依相存关系。

3.2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加强农村基层环境保护组织建设

目前,农村缺乏环保基础,更直观的表现就是缺乏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各级政府应将环保投入适当地向农村倾斜,以改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通过兴建这些基础设施,发动部分农民参与建设、管理、运作过程,不仅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环保教育,还可以较低的人力成本带动其环保积极性。针对农村基层环保力量薄弱导致上级的环保政策难以有效执行的状况,农村环保要注意重心下沉的问题。首先,要加大对乡镇、村一级基层农村环保投入,形成一个上下统

一、灵活调度的管理体系。其次,农村缺乏相应的环保组织者,村委会或乡镇政府可以设置数个环保联络员,形成组织体系,方便协调调度。

3.3加快政府环保相关人员培训工作,提高环保人员素养

政府管理人员与农村环保的效果密切相关,有关研究结果也证实了二者之间有显著的影响关系。然而在农村政府环保人员中,不少人员还没有认识到农村环保的紧迫性和严重性,对他们应加强教育,进行培训,不仅要使其提高认识,更要促进其环保能力的提高,能够严密思考农村的环保问题,提高自身环保业务素质。

3.4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的风险机制,加强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危机管理针对农村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的现状和农村环74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境的严峻性,在农村环境保护中要尽快建立相应的风险机制,防范可能出现的环境危机,加强与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的联系,防止由此产生的突发性事件。

3.5加强农村环保的战略布局,尽快出台相对独立完善的环保规划

农村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但是在传统的环保工作中,农村环保工作却寄生于偏重城市环保工作的系统内,产生诸多不适问题。由于农村环保的特殊性,所以应单独考虑农村环保问题,要尽快出台相对独立的农村环保规划。

参考文献

[1]吕忠梅.再论公民环境权[j].法学研究,2000(6):18-21.[2]陈丽华.论村民自治组织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中的权力[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35-37.[3]王国平.环境保护与中国农村社区机制的选择[j].求索,2004(4):8-11.[4]乌东峰.论农村社区机制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j].学术论坛,2005(1):81-85.[5]章也微.从农村垃圾问题谈政府在农村基本公共事务中的职责[j].农村经济,2004(3):89-91.[6]胡双发,王国平.政府环境管理模式与农村环境保护的不兼容性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8(5):91-96.[7]高韧,吴春梅.农村社区环境卫生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制度激励研[j].经济问题,2009(1):87-89.[8]刘岚.浅论我国农村环境的法律体系建设[j].特区经济,2006(12):136-137.[9]张晓文.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j].农业经济,2006(1):33-35.[10]栾志红.《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应加强农村环境保护[j].理论前沿,2007(11):44-45.[11]杨永芳,周志民,谭莉梅.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法制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5):177-181.[12]郭琰.环境正义与中国农村环境问题[j].学术论坛,2008(7):38-41.[13]钱水苗.环境公平应成为农村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理念[j].当代法学,2009(1):77-80.[14]张晓敏.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立法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164-166.[15]蔡守秋.论农村环境保护法规制的主要领域[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5.[16]蔡守秋,吴贤静.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成就、问题和改进[j].当代法学,2009(1):68-76.[17]朱承章,单正菊.基层环境监测站开展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探讨[j].中国环境监测,1994(10):41-47.[18]杨友孝,蔡运龙.中国农村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估[j].地理学报,2000(9):596-605.[19]安艳玲,陆根法.解决中国农村环境保护信息非对称性的方法探索[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4):83-86.[20]孙勤芳,缪旭波,高振宁,等.全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信息共享系统设计与实现[j].农村生态环境,2005,21(2):23-27.[21]李铜山.论农村环境保护及其机制创新[j].贵州社会科学,2005(5):25-28.[22]陈国锋,张祝平.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与可持续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6):84-88.[23]刘兆征.当前农村环境问题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3):70-74.[24]乐小芳.我国农村生产方式的特征及其对农村环境影响分析[j].XX省环境科学,2009(1):19-22.[25]李锦顺.城乡社会断裂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05(2):28-32.[26]李雪飞.二元政策体系与城乡市场差异[j].江苏社会科学,2001(1):84-90.[27]韩彦东.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实现统筹城乡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5(12):53-54.

第二篇:城中村治理的制度创新城中村治理的制度创新

何慧丽李向群

【摘要】

在城市化进程之中,城中村因征用土地、分配财富等引发了一些社会治理问题。作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将村民自治与基层党建结合起来,使村民受益、村庄相对稳定,并服务于城市全局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XX市XX县区通过实行村级文书制度,促进了村民自治制度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机统一,改善了村两委关系,达成了一定程度的村级良性治理。

【关键词】

村级文书制度;城中村;乡村治理;村两委关系;基层党组织建设

近些年来,我国积极推行村民自治制度,乡村治理不断完善。但在一些村庄,也出现了村两委关系不和谐、利益纠葛复杂化等问题。[1]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在某些城中村,因征用土地、分配财富等引发了一些社会治理问题。[2]作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将村民自治与基层党建结合起来,使村民受益、村庄相对稳定,并服务于城市全局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为了解决城中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2005年XX市XX县区试行聘用村级文书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2007年,该区颁发了《XX县区村级文书聘用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村级文书制度。本文拟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村级文书制度与基层民主制度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系作一简要介绍和分析。

村级文书制度与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在某些城中村,“财大气粗型”的村委会主任在与村支书的利益搏弈中居于上风,党组织很难对其进行管理。许多村庄存在利益冲突,由于村务不公开,出现了村民“不能看”“、不会看”、“不愿看”、“事不明”“、气不顺”等问

题。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制度,改善村支书、村主任、村民之间的关系,推动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村级文书制度就是这样一套制度。

村级文书聘用的对象,应具备以下条件。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下的中共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一般不由村两委干部兼任;《暂行办法》颁布前已聘用、工作成绩突出的年龄可放宽;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有一定的公文写作能力和农村基层工作经验;群众基础较好,所在村的党员群众评价较高;遵纪守法、公道正派,无不良社会反映和违法违纪行为;身体健康,能完成农村基层组织安排的各项任务;愿意为村集体工作,乐于为村民服务。

村级文书在镇(街)业务部门指导下,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集体领导下,履行以下职责:村务公开资料的收集、公开与管理及其他日常事务性工作;文件、资料的上传下达与管理;村两委联席会及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及村委会的会务与记录工作及会议记录本的保管;村党支部、村委会印章的保管,凭会议记录和村书记、主任的签字使用印章;信息联络工作;村级组织的文秘和日常行政事务,实行坐班制;完成镇(街)、村党支部、村委会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从制度设计上,文书员不由村两委干部兼任,这就与村干部没有利害关系冲突,不属于既有村级权力集团的范畴。另外,素质较好、有一定群众基础、乐于为村民服务,这是文书员尽责的一个基本保证。从文书员职责上看出,它是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协调人、事务人、监督人以及村级事务的发言人,起着村两委“办公室主任”的角色。村两委按照上述职责使用文书员,使平时工作做到了会议有人记、制度有人定、资料有人存、印章有人管、公开有人提、事务有人抓、群众意见有人答复。村级文书制度的绩效,从推动村级

民主制度建设方面来看,表现为如下四方面:

1.保证了村务公开的全面性和及时性。全镇村务公开栏按政务类、事务类、财务类及回音壁四块进行了统一规范。文书员通过日常工作,对公开栏进行经常性的

清理维护,公开内容做到了应公开全公开。村财务收支明细账和村干部工资补贴每月公布一次,民政、计生、发展党员、征地拆迁、村干部工作分工有变动随时公示公开,所有工程建设和各业承包招投标的全过程全面公开;文书员也主动向村两委了解并索取公开资料及时进行公开;村文书员严格按照“提议—审查—确定—公布—建档”的程序公开各项村务。XX县区东孚镇东埔村还针对村民对小组财务也应该公开的要求,进一步把公开栏建至村民小组,在全村六个村民小组全面建立了公开栏,把涉及各小组的财务、组务,特别是征地等村民关注的事项公布到各小组,涉及到全体村民重大利益的公示内容均被制卡存档,受到村民的欢迎。

2.有利于村两委工作的有力开展,促进了村两委关系的改善,保证了村两委换届过程中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村文书员的配备,改变了“村主任抓着村委会公章、书记锁着党组织公章”的不良现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村“两委”主要干部从许多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有力地推动了村两委工作的科学性和明晰性。施行文书制度以来,文书员管理着印章和登记薄,清楚地记着各项社会治安管理事务、社会救济、优抚补助事务、计划生育、独子证明等事务、种粮补贴事务、土地征用相关事务(如征地面积各户情况公示、征地综合补偿款分配发放清单公示、房屋拆迁、租地承包合同、土地经营权确认等),以及其他村里公务,比如身份证明、分户申请证明、义务教育证明等。村文书办公室里井然有条地陈列着农村经济相关材料存档、换届管理相关材料存档、村务公示材料存档、党支部文件存档、劳动保障部门相关材料存档、村委会有关事务材料存档、合同存档、征地材料存档、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及远程教育相关材料存档、医疗保险材料存档、土地款分配方案存档,等等。对村务管理的文书资料,特别是集体经济合同文书,全部建档管理,使村务管理过程有据可查,减少了过去村干部间的相互猜疑现象,逐步培养了相互沟通、交流与配合的好习惯,也为换届移交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3.提高了村民参政议政的意愿和能力。有了村文书员这个“常驻代表”和“发言人”,村部的办公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村民到村委会办事反映情况有人接待,问题能得到及时的解决或答复,群众更愿意到村部去坐一坐、看一看、聊一聊,村“两委”干部与群众的交流多了,信息渠道通了,村干部感到事情好办多了,同时在群众的面对面监督下,村“两委”的工作作风、施政方式得到了改进,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极大改善。在东孚工业区的

一、二期开发建设中,东埔、山边两村征地近3000亩,莲花村在日月谷项目的征地也近500亩,未出现任何群体性上访。由于文书制度的周到和及时,群众对村级事务的决策与管理做到了然于胸,主动参与决策与管理的积极性明显增强。此外,通过文书制度这一制度化建设,还减少了村干部因侥幸而犯罪的机会。

可见,村级文书制度的设置,弥补了村级组织既有权力结构的缺陷,有效促进了村民自治制度建设。

村级文书制度与基层党组织建设

在许多城中村,党组织工作被动,软弱无力,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作用难以保持和发挥。大多数村庄的情况是村两委合不来,“兜不拢”:村委会成了村民自治的主体性力量,村支部在处理村里大事、财权、事权和村务时只属配角,失去了核心领导作用。如何加强城中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如何使村民自治在党支部的领导和上级党委的指导框架下进行。文书制度就是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强化上级党委对村民自治制度有效领导的机制创新。表现在:

1.文书员的选择范围限于村里的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有助于保证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如上所述,文书员候选范围是: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下的中共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一般不由村两委干部兼任。就实际情况来看,全区所聘用的27名文书员中有24名属党员,占89%。给村全体党员在村两委之外一个重要的角色位置——村两委“办公室主任”,其实是在一个关键的位置上起到了加强党的

力量、制衡村民自治委员会的作用。

2.在实际操作中村级文书推荐聘用,是由镇(街)党(工)委视情况决定的,其中村支部及村支书的作用相当重要。

村文书推荐聘用的程序中,有个人自荐环节,即符合聘用条件的对象向村党支部报名;然后,是村两委推荐环节,主要是村党支部根据报名情况,对有关人选进行初步考察,召开村两委联席会研究分析,确定不少于三名人选,并排序上报给镇(街)党(工)委。这种程序安排,也有助于提高村支部的地位和作用。

3.从村文书员的待遇、管理制度安排来看,村文书员是上级党委和政府加强村级党建的好抓手。(1)关于待遇:村级文书实行固定补贴制。固定补贴由区级财政承担,按村两委副职的标准发放(1100元/月)。(2)关于管理:镇(街)党(工)委和政府(办事处)为村级文书聘用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村级文书的聘用、业务指导、学习培训、年度考核和日常管理。如果采取招考聘用的方式聘用文书员,从发布信息、组织报名、公开考试,再到组织考察,择优聘用等程序,其执行主体均是镇(街)党(工)委和政府(办事处)等相关上级部门。(3)在相关规定中,特意强调村文书员的监督职责:村级文书在日常工作中,如发现村两委的工作要求有明显的违法违纪现象,应及时予以制止,并迅速向镇(街)党(工)委、政府(办事处)等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如认为村两委的工作意见有不妥之处,应向村两委提出建议意见,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但报告后上级未予以明确答复的,应执行村两委意见;镇(街)党(工)委、政府(办事处)与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工作意见不一致时,执行镇(街)党(工)委、政府(办事处)的意见。可以看出,文书员作为在镇(街)业务部门指导下,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集体领导下履行职能的村务专职工作人员,其经济补贴和管理考核均来自上级党委政府,其受权来源和成本支付均来自于上级,其具有向上级负责“通风报信”等监督村两委干部的“特派员”职能,这是村文书员不同于其他村干部的特殊一面。将村民自治与基层党建结合起来,是农村基层制度创新的方向。XX市XX县区的

村级文书制度,已经实施了五年多时间,在促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收到了良好效果,对于其他地区的乡村治理,特别是城中村治理,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姜秀杰.村民自治制度背景下(农)村“两委”关系问题研究——基于XX市XX县区的实地调查[d].山东大学学位论文,2009.3.

[2]邓春玉,王悦荣.我国城中村问题研究综述[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1).

何慧丽: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后

李向群:中共XX市XX县区区委党建办主任、集美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

第三篇:农村环境治理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汇报材料

近年来,我镇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农村垃圾处理基本做到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清运模式。为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保障农民群众身心健康,促进农民群众生活方式转变,营造一个适于劳动、宜于人居的绿色家园。今年,我镇以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对重点村、重点区域、重点路段的环境进行整治,并要求每一个村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成效,求优求美,再上一个台阶。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

近年来,我镇一直把爱卫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镇主要领导把爱卫工作与经济建设同研究、同规划,有力促进了爱国卫生运动的全面开展。镇政府每年制定《松陵镇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实施意见》,将爱卫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与各村签订卫生综合工作责任书,镇爱卫办按计划组织具体实施。全镇的爱国卫生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专兼职人员、专业队伍专门抓的良好局面。今年初,我镇及时调整农村卫生考核领导小组,为全镇爱卫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针对省级卫生村复查,又专门成立了卫生村复查领导小组,及时下发《关于组织开展2011年度XX省卫生村复查的通知》,明确标准和完成时限。镇政府先后召开2次专题会议,进行工作部署。通过以会代训、现场观摩、主要领导讲话的形式,不断提高村干部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二)明确职责,加强协作。农村环境卫生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哪一个部门是做不好的。为此我镇明确了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镇宣传部门及时对环境综合整治活动进行宣传;镇城管队加强了镇容村貌的监管,特别要加大了对公路沿线废品收购点的清理和建筑工地、企业周边卫生的监管;环保部门力促所辖区域企业污水处理和烟尘排放达标;镇绿化办加强了对辖区内绿化的管理;镇机电站进一步开展“河道双清”活动,保持河道通畅和清洁;镇

爱卫办经常组织相关部门到各村进行面对面的指导等等。通过镇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村领导高度重视,确保了全镇环境整治活动取得长效和实效

(三)加大投入,完善机制

根据年初制定下发的《松陵镇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实施意见》,各村在按总人口5‰以上的比例配备保洁员的同时,配备了专兼职卫生督查员,实施划区包干,划片管理的办法。村卫生督查员每天对全村卫生长效保洁情况进行督查考核。镇环卫所对一些主要沿线增配保洁员,实施长效管理。对近郊6个村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镇农村卫生考核领导小组每月对各村及主要沿线长效管理情况进行督查。为保证卫生长效管理的工作经费,镇政府每年按农村人口45元/人的标准对各村进行补助的同时,对涉及重大任务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再进行专项补助,仅2011年两项合计共180余万元,其中不包括环卫所工作经费和近郊6个村实现市场化运作的44万元。

(四)明确标准,严格考核

为进一步加大考核的力度和范围,我镇2011年的《松陵镇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实施意见》中增加了食品药品安全、农村卫生现代化、农民健康工程3个内容,并制定详细的标准。同时要求各村设立村卫生督查员。镇农村卫生考核领导小组的考核办法也作了改进:一是加大考核密度,由过去每季考核一次改为每月一次;二是改进考核方式,由明查改为不定期暗访,结果及时通报;三是完善考核内容,由单一的环境卫生考核改为包括爱国卫生、食品药品安全、农村卫生现代化、农民健康工程四大内容的综合性考核;四是提高奖惩力度,在提高奖金额度的同时,加大扣除补助经费的力度。村卫生督查员每天考核的结果,直接与保洁员的收入挂钩。镇农村卫生考核领导小组的考核直接与村干部年终报酬、村长效管理补助经费挂钩。

二、主要成效

(一)卫生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全镇1xx余农户均配备了标准垃圾桶,每个自然村落均建有垃圾收集房,70余座水冲式农村公共厕所分布在21个行政村,按农村人口5‰配备的21支保洁队伍已正常运作,7辆压缩式垃圾车专门用于运送各村生活垃圾到市垃圾填埋场,实现了农村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清运模式。农村集中供水率达100%,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到99.9%,消灭了露天粪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各村绿化覆盖率均在25%以上,硬化的村道通到每个自然村落。新农村建设点排水管道实现雨污分流,农创村村级污水处理系统运行正常。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已基本达到卫生要求。

(二)环境卫生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通过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扎实开展,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很好改善,农民群众生活方式逐渐转变,一个适于劳动、宜于人居的农村环境基本形成。目前公路沿线基本消灭了废品收购点;主要沿线300米内的600余座渔棚全部进行“穿衣戴帽”,全镇80%的河道已疏浚;农户宅前屋后的柴堆、杂物得以清理和规范堆放,影响村容村貌的鸡鸭棚得以清除和改造;村庄生产、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村民爱护环境的意识逐步提高;“田清、水秀、户净、村美”的农村新气象正在形成。

(三)、群众环境卫生意识明显提高

爱国卫生工作是一个需全民参与的工作,我们把健康教育与开展大环境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发放宣传资料、拉横幅、贴标语,做到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利用村民组长、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组成的强有力的宣传队伍,逐步改变群众爱护环境的意识。“卫生清洁户”的评比活动,极大地推动村民自觉维护庭院环境卫生,自觉保持家前屋后干净整洁,做到家禽圈养维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责任意识。

我镇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维护中虽然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上级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人民群众的卫生意识和行为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卫生工作动态性强、反复性大的特点决定了环境卫生整治

任重而道远,我们将进一步理清思路,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改善全镇的环境卫生面貌。

第四篇:农村的环境与治理摘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逐渐渗透到我国农村地区,农村环境状况日益恶化。虽然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是效率依然十分低下,未能遏制农村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因此,真正有效解决农村环境问题,需要在以往环境治理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环境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变革和创新。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公共治理理论,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将就农村的环境与治理展开研究。

关键词:农村;环境治理;环境

1

一、前言

伴随着人类改造自然和开发资源能力的提高,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长远的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与此同时,由于忽视自然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盲目、过度地开发利用资源,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成为制约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自此环境保护与治理被提上各国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环境保护运动的热潮。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环境保护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出了巨大且艰苦的努力来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应对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与挑战上,这些努力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在城市环境得到关注并日益改善的今天,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07年中国环境公报》对我国农村环境持续恶化的现状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认为现阶段农村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新老污染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农村面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双重威胁,农村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二、农村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这个概念在当前中国使用比较频繁,对于它的含义人们的认识不一。生态环境从字面上来看指“生态”这个词和“环境”这个词两者的结合体。生态这一概念最早可能起源于古希腊,原本指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状态,各生物个体间、生物和环境间的互相联系、彼此作用的关系。早在1869年德国学者海克尔就明确指出生态学这一概念的内涵,把它定义为一门研究动植物间、动物植物与环境间互相影响的学科。最近几年来尤其是我国提到“生态”这一名词时所指的范围越加宽泛,经常用来表示比较理想化的一种状态,逐渐提出了生态城镇、生态

2村庄、生态文明等新名词。

环境经常是围绕着某一中心事物具体来说的。若是以人类为核心,环境这一词就可以定义为以人为中心的整个外部存在的总称或是指可供人类生存的外在载体。这时的环境指的就是人类的环境,其实就是人类生存以及发展所必须的一切物质因素的综合。通常情况下人类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指的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界,即是我们所称的地理环境。地理学上认为自然环境的构成主要包含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岩石五个因素。社会环境指的是人类在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下,主动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进而演化为不同于自然界的人工环境,像城市、乡镇、村庄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是这样定义环境这一概念的:“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二)环境治理

治理(governance)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最初社会科学家把其翻译为“统治”或是“管理”,如今它更多的是被译为“治理”一词来广泛使用。但这个“治理”(governance)一词既不是指管理(management)、统治(gover以及控制(control),也不是指环保技术领域所对应的英文“治理”

(eliminationorrectification)。根据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发表的研究报告《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治理是这样被定义的:“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4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环境治理又被称作生态治理,是指人们根据各种信息,对全社会的环境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协调、监督以及评价,达到环境资源的最优整合,以此来实现特定的治理目标的一系列活动之总和。从狭义上说,环境治理是环境污染治理的简称,有环境污染问题存在才有了治理的行动,环境污染治理是指受到污染或破坏的生活环境或生态环境,在人为的强制、辅助以及环境的自净能力作用下,恢复到

3与污染前相近或一样的环境状况。从广义上讲,环境治理又不单单是指环境污染治理,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指运用经济、技术、行政、法律、教育等手段,对破坏环境的人类活动进行限制和禁止,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经济得到快速、良性的发展,又不超出环境的承载极限。它具有动态变化性、地区综合性、与公众密切联系等特点,主要是依靠改变人的活动、行为及习惯,从而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各种关于环境治理的思路、方法、主张以及原则的集合就构成了环境治理理论。

三、农村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

(一)动摇农业生产的基础地位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家的社会安定,都必须建立在农业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但是农村环境污染和破坏势必影响农业的生产环境,造成农产品产量减少、质量下降,动摇农业生产的基础性地位。

(二)威胁农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农村环境污染和破坏会威胁农民的饮用水及农副产品质量与安全等,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严重威胁农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饮用水为例,目前我国农村约有3亿多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其中有1.9亿人的饮用水中有害物质含量超标,还有一些农村地区的饮用水存在高氟、高砷、苦咸、污染及血吸虫等水质问题,严重影响农民身体健康。而近年来,在广大农村地区,因为环境遭到严重污染而导致的各种惨剧,让人触目惊心。譬如,XX省XX市XX县区杨集镇东进村、三庄村等村,因污染近三年来上百名村民死于癌症;重庆XX县区西泉镇两年内40人死于癌症;XX省XX市XX县区北什轴乡后朱堡村近200名村民染上头痛、恶心、胃痛、腹痛等各种疾病;还有最近发生的陕西XX县区“血铅事件”,己造成615名儿童血铅超标,其中166名儿童中度、重度铅中毒。在我国农村地区,呼吸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是导致居

4民死亡的两大主要原因,分别占到死亡总数的26.23%和17.25%[2]。而各种研究表明,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均与环境密切相关,可见农村环境的恶化导致农民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威胁农民生命安全。

(三)制约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农民造成的经济损失惨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农民收入还很低,经济发展落后,再加上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的严重经济损失,进一步拉大了城乡经济差距。目前,全国约有1300一1600万公顷耕地受到农药污染,约25%的土壤处于警戒状况,由于土壤污染,造成全国每年粮食减产100亿公斤以上,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5亿元;在1995年和1998年两个年度中,全国农业因污染遭受的损失分别为当年农业税总量的2.9倍和1.7倍,现如今每年因污染造成的农村经济损失可达千亿元以上。这不仅直接造成农业的减产和农民的减收,制约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也会危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四)破坏农村和谐与稳定

环境污染会诱发并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某些个体或群体在谋取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往往有意或无意的过量排放污染物,破坏周围环境,从而侵犯其他人或群体的健康和生存发展等环境权益,引起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农村每年都有大量因环境污染问题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发生,成为威胁农村稳定的又一主要因素。特别是在乡镇企业比较集中的地方,工业污染往往给当地农民环境权益造成巨大损害。在农业减产、身体健康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农民势必会对当地企业产生不满,形成对立的矛盾双方。但在现阶段,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民,寻求利益赔偿的途径并不顺畅,在正常途径无法解决矛盾的情况下,就会转而寻找其他途径,群性事件的爆发在所难免,形成破坏农村和谐与稳定的隐患。在2009年发生的陕西XX县区儿童血铅超标事件中,群情激奋的村民冲进被认为造成儿童铅中毒的东岭冶炼公司厂区,掀翻厂区铁路专用线近300米的围墙,并砸毁十多辆货车和建筑物玻璃,致使该公司不能正常生产,双方发生冲突。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迅速展开调查。作为弱势群体的群众,在通过正常渠道无法维权的情况下,“闹事”似乎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导致各类环保群体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社会和谐与稳定。

5

四、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以XX省为例

(一)农村生态环境资源破坏日益加重

树木、森林、水资源等都是农村的主要生态资源。我省在农村环境上存在资源破坏及生态退化等问题,林木的过度砍伐,耕地的减少,草原的退化,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和枯竭等,这些行为严重危害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导致了我省的总体生态承载力下降,成为了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如果不引起重视很有可能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第一,土壤污染、耕地面积锐减、重金属污染现象日渐严重。土地破坏和不合理利用现象一直存在,耕地质量较低。农村生态脆弱,伴随着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多年来耕地资源日趋紧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012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仅为6302.37千公顷。再加上对耕地资源的利用不合理,导致部分耕地的退化和土壤肥力的降低,甚至出现土地沙漠化、盐碱化,严重威胁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对人民群众的食品保障。

第二,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平衡,存在地下水萎缩和短缺现象。2012年XX省的水资源总量约为245.88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约为135.20亿m^3。由于在农村地区没有相对集中的污水处理设施,大量的污水、废水直接排入沟渠、河道,对地下水造成了严重污染,使得饮用水的水质明显下降,进而对农民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第三,森林资源遭到人为地严重破坏。毁林开荒和滥砍滥伐的长期存在,使得天然林木面积锐减,成熟林遭到破坏,中幼林又无法有效利用,降低了森林本应有的生态环境调节能力。2012年XX省的森林蓄积总量约为1.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在27%左右。加上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和人工养护的不足,使得造林的成功率偏低。而且长期以来的过度放牧和开垦,在全省范围内已经出现了草场的严重退化现象。

第四,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很多物种已经灭绝或者处于濒危状态,野生动植物有限的栖息地不断消失,物种丰富的区域不断缩减,盗猎盗杀难以禁止,动植物的种类以及数量持续减少,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

6

(二)农村农业生产环境遭到严重污染

农用化学品对农业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1978年之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农业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农药、化肥、地膜、杀虫剂等化学制剂的使用量呈明显上升趋势。

农药、化肥的流失使得江河、湖泊、海洋等水体富营养化,土壤自净能力下降,地下水受到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果蔬中的农药残留有时能够在食用后对人体造成直接危害。此外,地膜的大量残留对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也不容忽视。聚乙烯是农用地膜的主要成分,但它的性能十分稳定,很难降解,废弃后可以长期残留在土壤里,进而危害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作物减产,农业产值下降。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过量使用,不仅危害了农村环境,也是现在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畜禽、渔业的大规模养殖也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1988年,为了解决国内城镇居民食品供应紧张的问题,农业部提出推进“菜篮子工程”。从这以后,畜禽养殖业迅猛发展,分散的农户个体养殖也逐步向规模化的工厂养殖转变,养殖方式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我省的畜禽养殖场一般没有沼气池等配套设施,畜禽粪便及生产污水基本不做处理就排放进入自然环境。而养殖场在选址时并没有刻意避开人口聚居地或者水源保护区,粗放的排污方式既对周边居民的饮水、生活质量带来不良影响,也使河湖的富营养化现象和大气污染加剧,而污水、粪便中的病菌还可能传播疾病,直接威胁农村居民的健康。

(三)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日趋恶化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不相符的是农民的个人习惯并没有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态文明、生活文明理念还有待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其产生的农村污染物和垃圾总量也在连年增长,并且成分十分复杂。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在城市中正在逐步推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环境。然而在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形成了垃圾随手倾倒,交给自然解决的生活习惯,广大农村居民既对环境问题不够重视,也没有相应的垃圾回收、管理设施,致使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现象严重。不少农村居民就直接将垃圾倒在路边不管,或者将脏水排出自家院子便不管不问。垃圾大量堆积,加上不能及时清运,每逢雨雪天气,街道脏水横流,白色污染

7严重。这种脏、乱、差的现象在我省农村环境治理中是十分突出的问题。围绕村庄、道路、河流等人为形成的垃圾堆,侵占了土地资源,成为蚊虫病菌的繁殖地,破坏了空气环境;垃圾中的部分有害物质还会渗透进土壤和地下水中,影响农作物的安全和人身健康,造成更严重的危害。还有,农民在生活中形成的厕所污水、厨房污水、洗衣沐浴污水等,大部分情况是沿路沟或路面就近排放。这些污水中氮磷等有机质含量高,有些甚至还含有有毒成分,此类污水的无序乱排更加重了对自然水体的污染,使得水质更加恶化。农村的空气污染主要是由于秸秆焚烧和燃煤废气。我省的农业生产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秸秆,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回收利用,成为肥饲料或工业原料,绝大部分的秸秆都不能够实现循环利用,只能以简单焚烧的方式处理。秸秆焚烧产生的烟雾中包含着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悬浮颗粒等各种有害物质,被吸入后将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而当这些有害物质的浓度达到某个范围时,会直接刺激人的咽喉、眼睛及呼吸系统,导致咳嗽、胸闷、眼睛疼等,甚至会有窒息危险。另外,秸秆的大量焚烧会形成大片浓烟,降低能见度,增加粉尘含量,严重的话会危及铁路、公路、飞机的正常运营,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威胁广大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我省是用煤大省,很多农村地区一直采用烧煤方式进行取暖做饭。一到冬季,广大农村并非集中供热,而是各家分散用小煤炉,不仅热效率低而且污染严重。

五、相关建议——以XX省为例

(一)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管机构,完善法律法规

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但是在国内大多数基层乡镇中,环保组织不健全,个别地方连专门的环保机构都没有,环保工作职能挂靠在其他部门中,权责分散,分工不清,各部门之间推诿扯皮,难以协调,严重拖延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另外,基层环保工作者在质和量上都很难保证。要想确保农村环保工作顺利开展,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体系,设立环保专门机构,明确各部门的权力职责,实现环保部门领导监督、其他人员分工协调、污染企业明确责任、农村群众广泛参与的新局面。另一方面,还应该提高基层环保工作者的数

8量和素质,建立健全环保监管机构,特别是在乡镇一级建立环监机构,优化人员配置,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履职尽责,推动农村环境工作发展。

正像上面提到的一样,我国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很多法条侧重点在保护工业发展和城市环境,在农村的环境治理上立法力度明显不足。虽然存在部分涉及农业、农村环境的法规制度,但也往往因为缺乏可操作性而流于形式,并没有在农村的环保治理工作中发挥真实的作用。由此看来,农村环境立法工作必须得到重视,只有加强这一环节才能够更深入地掌握农村环境的特点,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农村及农业面对的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加快研究出台土壤、水源、畜禽养殖等相关的环保执行标准,在敏感地区执行特别排放限值,健全配套体系,鼓励引导农民改进农业技术,科学使用化肥和添加剂,以期实现农产品的绿色无公害和农业废料的循环利用,防止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当然,还应该及时制定《环境信息公开法》,通过实时发布环境数据,保障公众对环境状况的知情权。农村的环境问题大多有地方特点,最好通过地方性法规进行约束,而不要一刀切。同时,科学协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相互关系,使得地方政府能够结合本地实际,出台符合当地特点的法律法规,以便更好地解决当地的农村环境问题。

(二)鼓励环保企业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实行市场化服务

市场经济拥有灵活自主、竞争多样的特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足政府单独治污的短板,进而转变被动局面,在环保问题上争取主动作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1)增强乡镇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乡镇企业是农村污染问题的一个重要源头,因此必须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企业将自身利益和环境效益、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综合考虑,主动支持环境污染治理相关工作。可以采用政府强制政策,以法规约束企业行为,迫使它提高责任意识。也可以市场为调节,间接引导企业自觉采取环境治理措施,增强乡镇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2)推进环境污染治理的市场化运作。一是在环保治理中借鉴市场中的产权制度,明确环境资源的各类权益归属,并实现上市的可交易化,这样一看产权的拥有者就会主完善农村环境污染保险制度,为可能出现的环保重大事故提供更积极的保障;三是以政府确定的排污总量为限,企业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和需要购买排污许可证,对于超出部分征收附加费用,而排污少的企业能够通过市场买卖将多余的排污

9量转化为收益;四是对那些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财税、工商等部门在政策上给予一定得倾斜和资助。

(3)动用外在力量约束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消费者和大众媒体是企业外在的主要约束力所在,公众的监督能够约束企业的污染行为,促进企业在产品工艺、生产流程上改革以提高竞争力,实现环境污染治理成本社会化向着生态成本的内部化转变。

(三)进一步加强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动员广大农民,树立全民环保思想,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意识。农民群众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农村生活的主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将对农村环境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所以,必须通过电视、广播、文艺宣传等方式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使广大农民能够比较直观的了解农村环境现状,了解污染危害,进而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环境污染带来的严重后果,使农民接受低碳生活的理念,树立环保概念,增强环保意识,主动自愿转变原有的不合理生活方式,提倡环保低碳的健康生活理念。比如房屋装修采用绿色材料,不随意丢弃垃圾,购买节能电器,使用太阳能,减少开车次数,房前屋后多植树,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等等。此类行为会对农村环境的改善作出积极的贡献,也会推动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向好的方向发展。

六、结论

最近几年来,农村环境问题日趋突出,不单单牵掣了农村经济向前发展,也严重阻碍了农村广大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危害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对待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只有高度重视,积极作为,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和措施,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虽然我国的农村环境形势不容乐观,自然生态、农业生产、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环境问题的源头难以认定、难以识别,环境损害难以量化,环境监测难度大,环境治理直接控制和管理的成本高,但是随着人们对农村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农村环境治理的工作逐步开展,治理的成效也在逐渐显现。尤其是我省开始实施农村

10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以来,农村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应逐步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工作推广至全省,切实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多元化社会力量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构建一种“政府主导、市场协调、公众参与”的多主体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体系,采取不同的对策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具体要做到:一是优化政府行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农村环境评价纳入绿色gdp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管机构,完善与农村环境相关的立法、执法、司法,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生物技术治理农村环境污染;二是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的辅助功能,除了一如既往地加大治理和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之外,要建立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环保企业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实行市场化服务;三是推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进一步加强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充分引导公众和环保民间组织对农村环保工作的参与。通过以上手段的合力效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努力解决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中的问题,实现农村环境可持续、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freeman,r.edward.boston:pitman,1984[2]thecommlssiononglobalgovernanee.ourglobalneighborkood:therortofrhecommissionongfobalgovernance[m].oxfordand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5[3]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徐逊达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4]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治道与发展[m].王文章,毛寿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5]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m].陈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张胜军,刘小林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7]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吴爱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8]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m].高鸿业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9]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孙柏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0]r.a.w罗茨.新治理:没有政府的管理[a].俞可平.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11社,2000[11]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a].俞可平.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2]毛寿龙,李梅,陈幽汉.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4]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5]彭宗超,薛澜,阐坷.听证制度:透明决策与公共治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16]程正康.环境法概要[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17]严法善.环境经济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8]王玉庆.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12

第五篇:农村环境连片治理1定义

以解决区域性突出环境问题为目的,对地域空间上相对聚集在一起的多个村庄(受益人口原则上不低于2万人)实施同步、集中整治,使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治理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类方式:一是对地域空间相连的多个村庄通过采取措施实施综合治理,使这些村庄的区域环境质量获得改善。二是围绕同类环境问题或相同环境敏感目标,对地域上互不相连的多个村庄进行同步治理,使同类环境问题得到解决或相同的环境敏感目标得到保护。三是通过建设集中的大型污染防治设施,利用其辐射作用,解决周边村庄的环境问题。2内容

1)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包括农村集中式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指进入输水管网送到用户的和具有一定供水规模(供水人口一般大于1000人)的水源地;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指供水小于一定规模(供水人口一般在1000人以下)的饮用水水源地。

2)畜禽养殖小区和散养密集区。畜禽养殖小区是指在统一规划的区域内,由多个养殖业主共同组成、按照统一操作规程进行养殖、管理的养殖单元。畜禽养殖散养密集区是指以家庭少量圈养为主要模式,以销售为目的,以畜禽养殖设施或者场所与居民生活区混杂为特点,且畜禽存栏量与人口数量的比值超过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一定限额的区域。

3)畜禽养殖废弃物。是指畜禽养殖活动中产生的畜禽粪便、畜禽舍垫料、动物尸体、散落的毛羽及清洗动物身体、饲养场地、器具所产生的污水等。

4)堆肥处理。将畜禽粪便等有机固体废物集中堆放并在微生物作用下使有机物发生生物降解,形成类似腐殖质土壤的系统处理工程,包括集中堆肥厂、分散式堆肥等。

5)“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垃圾处理模式。农户首先将垃圾按照一定分类方法堆放、贮存,以村为单位将垃圾运输至乡镇垃圾中转站,乡镇环卫部门负责将垃圾集中运输至县级垃圾处理场地进行无害化处理。

6)垃圾分类。可回收垃圾包括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物,包括纸类、塑料、金属、玻璃、织物等。可堆肥垃圾指垃圾中适宜利用微生物发酵处理并制成肥料的物质,包括易腐类厨余垃圾,树枝花草、农作物秸秆等可堆沤植物类垃圾等。有害垃圾指对人体健康或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的物质,如废电池、废灯具、废弃小电子产品、过期的药品、农药等。

7)生活垃圾收集池。指农村地区由砖或混凝土砌成的生活垃圾收集装置,其结构类型及容积尺寸可根据各地情况确定,具备防风、防雨、防渗与垃圾分类功能,能减少污染产生,同时还便于垃圾投放、清运和处理。

8)生活污水集中和分散处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是指通过管网将污水集中收集到特定设施进行处置的方式,包括大型人工湿地、生态塘、生物膜法、土地处理系统以及污水处理厂等处理方式。生活污水分散处理是指单户或联户对污水采取就地处理的方式,包括化粪池、小型湿地、发酵池、沼气净化池、mbr、净化槽等处理方式。

9)历史遗留的农村工矿污染。是指造成环境污染的工矿企业已无明确责任主体,即企业工商登记注销两年以上,不包括企业的兼并、分立或搬迁。

3分析

3.1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技术选取

(1)污水收集系统。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建有污水排放基础设施的连片村庄,可采取合流制收集污水;对于人口分散、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欠发达的连片村庄,可采用边沟和自然沟渠输送,也可采用合流制。

(2)污水处理系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选取需参考《农村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