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原文及翻译高中汇总(14篇)_第1页
劝学原文及翻译高中汇总(14篇)_第2页
劝学原文及翻译高中汇总(14篇)_第3页
劝学原文及翻译高中汇总(14篇)_第4页
劝学原文及翻译高中汇总(14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劝学原文及翻译高中汇总(14篇)劝学原文及翻译高中篇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节选)》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顿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一块木材直得符合墨线,假设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枯槁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擅长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擅长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方法到达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方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缺乏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顿。假如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假如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急躁。《劝学(节选)》注释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学不可以已〔yǐ〕:学习不能停顿。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获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中〔zhòng〕绳:〔木材〕符合拉直的墨线。绳,墨线。輮〔róu〕: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规:圆规,画圆的工具。虽有〔yòu〕槁暴〔pù〕:即使又晒干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挺:直。受绳:用墨线量过。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日参〔cān〕省〔xǐng〕乎己:每天对照反省自己。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屡次。省,省察。乎,介词,于。博学:广泛地学习。日:每天。知〔zhì〕:通“智”,智慧。须臾〔yú〕:片刻,一会儿。跂〔qǐ〕:踮起脚后跟。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疾:声音宏大。彰:明显,清楚。这里指听得更清楚。假:凭借,利用。舆:车厢,这里指车。利足:脚走得快。水:游泳。绝:横渡。生〔xìng〕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异。生,通“性”,天赋,资质。明:明达。行无过:行为没有过错。跬〔kuǐ〕:行走时两脚之间的间隔,等于如今所说的一步、古人所说的半步。步:古人说一步,指左右脚都向前迈一次的间隔,等于如今的两步。骐〔qí〕骥〔jì〕:骏马,千里马。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到达。驽马:劣马。驾:古代马拉车时,早晨套一上车,晚上卸去。套车叫驾,所以这里用“驾”指代马车一天的行程。十驾就是套十次车,指十天的行程。此指千里的路程。舍:舍弃。指不放弃行路。锲〔qiè〕:用刀雕刻。镂〔lòu〕: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蟹六跪而二螯〔áo〕:螃蟹有六只爪子,两个钳子。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面。螯,螃蟹等节肢动物身前的大爪,形如钳。蛇鳝:异文“蛇蟮”。《劝学(节选)》赏析开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的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的一句。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述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顿,就是想抓住关键,解挺根本问题。因为他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语言简劲,命意深广,因此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教师。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挺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化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接着,文章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说明道理:“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明刀石上去明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这样以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论断句中的“日”字,与起句“学不可以已”的“已”字,严密照应,突出了要“知明而行无过”,就必须不断学习,从而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的三段说明了学习在改变人的素质、进步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义。学习意义重大,荀子认为,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须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因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比照,强调空想不如学习。而这个与空想相对的“学”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这种对于学习的见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认识论提出来的。荀子否认孟子所说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是他强调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他在这里提出的“学”的概念,就具有唯物因素。接着,连设五喻,展开论证,荀子先从生活经历说起:站在高处望,比踮起脚见得广阔;登高招手,顺风呼喊,手臂并非更长了,声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却能远远地看到,清楚地听到;可见利用高处、利用顺风的作用之大。推而广之,“假舆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擅长走路或擅长游泳,可是他们却能“致千里”“绝江河”,由于设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是读起来不但感到亲切,而且觉得可信。随着不断设喻,说明的道理越来越深化读者心灵,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就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擅长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推论起来,人假如擅长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就可以变为有才德的君子。这与的一段所说的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可“輮”为车轮,意脉是一贯的,构造上也是暗相照应的。是外,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络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性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引自严北溟关于《劝学》的说明〕这与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联络着的。这一段说明学习必须擅长利用外物。最后一段阐述学习必须专心一致、锲而不舍。人们在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的时候,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这一段作了进一步的说明,主要写了两个方面:一个是“积”,一个是“一”。文章先设两喻引出论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荀子根本不成认“天生圣人”的说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积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恶》篇中所说的:“积善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他充分强调“积善”的作用,这与开头提出的“学不可以已”也是一脉相承、遥相照应的。在笔法上,以设喻引出论点,更加强了论点的语势,使论点一出现就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接着,文章又进展申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经过一正一反的设喻,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已初步说明,但是为了深化说明,文章又反复设喻比照: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而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当然,学习要做到“不舍”,要不断积累,那就必须专一,不能急躁。因是,文章再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可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进展比照,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这两个比喻,强调了学习必须坚持不懈,并照应了上文的层层阐述。通过这一段的层层比喻,可以清楚地理解学习必须持之以恒。至是,开篇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已得到了深化的阐发和充分的证明。这篇文章各段的条理非常清楚,根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详细问题,而且总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局部作出明确的交代。在文章中,作者有时又采用比照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这就说明,“积”与“不积”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学思想中,“积”字是一个重要观点。《劝学(节选)》创作背景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场面。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为了提醒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劝学原文及翻译高中篇二先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生通:性)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假设一,火就燥也,平地假设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那么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那么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那么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假设其义那么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那么。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那么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那么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那么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那么礼正其经纬蹊径也。假设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那么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百发失一,缺乏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缺乏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缺乏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缺乏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顿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符合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枯槁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一样,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擅长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擅长借助外物罢了。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生长在高山之上,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可以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生蛆,鱼枯死了生虫,懈怠忽略忘记了做人准那么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湿,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慎重。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方法到达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方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缺乏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顿。假如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假如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急躁。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理论,事业上就不会有宏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方法。《诗经》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仁慈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决专一。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枯槁。行善可以积累,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学习终究应从何入手又从何完毕呢?答: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经》完毕;就其意义而言,那么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完毕。真诚力行,这样长期积累,必能深化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经》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完毕,才算到达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如今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可以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今人学习那么只是为了夸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____,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请教你而去教诲别人叫做急躁;问一答二的叫啰嗦;急躁啰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崇敬良师是最便捷的学习途径,其次就是崇尚礼仪了。假设上不崇师,下不尚礼,仅读些杂书,解释一下《诗经》《尚书》之类,那么尽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介浅陋的书生而已。要穷究圣人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从礼法入手才是可以融会贯穿的捷径。就像弯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领子,向下一顿,毛就完全顺了。假如不究礼法,仅凭《诗经》《尚书》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锥子到饭壶里取东西吃一样,是办不到的。所以,尊崇礼仪,即使对学问不能透彻明了,不失为有道德有修养之士;不尚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不过是身心散漫无真实修养的浅陋儒生而已。假如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答复;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在你面前议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所以,一定要是符合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不符合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态度诚恳的,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义蕴。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急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回应而随意谈话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急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慎重地对待每位前来请教的人。《诗经》说:“不急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驾;对伦理标准不能融会贯穿、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至致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拓就是那样的人。可以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穿,用考虑和探究去理解,效仿良师益友来理论,去掉自己错误的习惯性情来保持养护。使眼不是正确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确的就不想听,嘴不是正确的就不想说,心不是正确的就不愿去思虑。等到达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假如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从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决不移,有坚决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能做到坚决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那么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学不可以已〔yǐ〕:学习不能停顿。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获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中〔zhòng〕绳:〔木材〕符合拉直的墨线。绳,墨线。輮〔róu〕: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规:圆规,画圆的工具。虽有〔yòu〕槁暴〔pù〕:即使又晒干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挺:直。受绳:用墨线量过。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日参〔cān〕省〔xǐng〕乎己:每天对照反省自己。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屡次。省,省察。乎,介词,于。博学:广泛地学习。日:每天。知〔zhì〕:通“智”,智慧。明:明达。行无过:行为没有过错。遗言:犹古训。干〔hán〕:同“邗”,古国名,在今江苏扬州东北,春秋时被吴国所灭而成为吴邑,此指代吴国。夷:中国古代居住在东部的民族。貉〔mò〕:通“貊”,中国古代居住在东北部的民族。“嗟尔君子”六句:引诗见《诗经·小雅·小明》。靖,安。共,通“供”。介,给予。景,大。须臾〔yú〕:片刻,一会儿。跂〔qǐ〕:踮起脚后跟。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疾:声音宏大。彰:明显,清楚。这里指听得更清楚。假:凭借,利用。舆:车厢,这里指车。利足:脚走得快。水:游泳。绝:横渡。生〔xìng〕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异。生,通“性”,天赋,资质。蒙鸠:即鹪鹩,俗称黄脰鸟,又称巧妇鸟,全身灰色*,有斑,常取茅苇一毛一毳为巢。〕滫〔xiu朽音〕:淘米水,此引为脏水、臭水。苕〔tiáo〕:芦苇的花穗。射〔yè〕干:又名乌扇,一种草本植物,根入药,茎细长,多生于山崖之间,形似树木,所以荀子称它为“木”,其实是一种草。一说“木”为“草”字之误。“蓬生麻中”四句: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会变得和土一样黑。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也能成为好人。蓬,蓬草。麻,麻丛。涅,黑色染料。《集解》无“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八字,据《尚书·洪范》“时人斯其惟皇之极”《正义》引文补。兰槐:香草名,又叫白芷,开白花,味香。古人称其苗为“兰”,称其根为“芷”。渐〔jiān〕:浸。滫〔xiǔ〕:泔水,已酸臭的淘米水。此引为脏水、臭水。服:穿戴。所渐者然也:被熏陶、影响的情况就是这样的。然,这样。邪辟:品行不端的人。中正:正直之士。蠹〔dù〕:蛀蚀器物的虫子。强自取柱:谓物性过硬那么反易折断。柱,通“祝”〔王引之说〕,折断。《大戴礼记·劝学》作“折”。柔自取束:柔弱的东西自己导致约束。构:结,造成。畴:通“俦”,类。质:箭靶。的〔dì〕:箭靶的中心。斤:斧子。醯〔xī〕:本意指醋。蜹〔ruì〕:飞虫名,属蚊类。跬〔kuǐ〕:行走时两脚之间的间隔,等于如今所说的一步、古人所说的半步。步:古人说一步,指左右脚都向前迈一次的间隔,等于如今的两步。骐〔qí〕骥〔jì〕:骏马,千里马。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到达。驽马,劣马。驾,古代马拉车时,早晨套一上车,晚上卸去。套车叫驾,所以这里用“驾”指代马车一天的行程。十驾就是套十次车,指十天的行程。此指千里的路程。舍:舍弃。指不放弃行路。锲〔qiè〕:用刀雕刻。镂〔lòu〕: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蟹六跪而二螯〔áo〕:螃蟹有六只爪子,两个钳子。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面。螯,螃蟹等节肢动物身前的大爪,形如钳。冥冥:昏暗不明的样子,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干。下文“惛惛”与此同义。昭昭:明白的样子。螣〔téng〕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飞的神蛇。鼫〔shí〕鼠:原作“梧鼠”,据《大戴礼记·劝学》改。鼫鼠能飞但不能飞上屋面,能爬树但不能爬到树梢,能游泳但不能渡过山谷,能挖洞但不能藏身,能奔跑但不能追过人,所以说它“五技而穷”。穷:窘困。“尸鸠在桑”六句:引诗见《诗经·曹风·鸤鸠》。仪,通“义”。结:结聚不散开,比喻专心一致,坚决不移。瓠〔hù〕巴:楚国人,擅长弹瑟。沈:同“沉”。《集解》作“流”,据《大戴礼记·劝学》改。伯牙:古代擅长弹琴的人。六马:古代天子之车驾用六匹马拉;此指拉车之马。仰秣:《淮南子·说山训》高诱注:“仰秣,仰头吹吐,谓马笑也。”一说“秣”通“末”,头。崖:岸边。邪:同“耶”,疑问语气词。数:术,即方法、途径,引申为“科目”。大分:大的原那么、界限。蝡〔rú〕:同“蠕”,微动。傲:急躁。囋:形容言语繁碎。向:通“响”,回音。方:通“仿”,仿效。顺:通“训”,解释词义。原、本:均作动词,指追溯本。经纬:直线与横线,这里指道路。另辟蹊径:小路,这里泛指道路。挈:提,拎。裘:皮衣。诎:通“屈”,弯曲。顿:抖动,整理。道:由,遵。礼宪:礼法。舂:把谷类的皮捣掉。黍:黍子,谷类。飡:即“餐”,吃。壶: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这里指饭。楛:原指器物粗糙恶劣,这里是恶劣的意思,即指不合礼义。争气:指意气用事。致:极致,最高的境界。隐:有意隐瞒。瞽:盲目从事。谨顺其身:指君子慎重修养自己,做到不傲、不隐、不瞽,待人接物恰到好处。“匪交匪舒”二句:语本《诗经·小雅·采菽》。匪,非,不。交,通“侥”,幸运急躁。舒,缓,慢。予,通“与”,赞成。伦:与“类”同义,指类别。桀纣:夏朝和商朝的____之君。盗跖:古代一个名叫跖的大盗。数:数说,与“诵”意义相近。是:指全而粹符合礼仪之美。五声:宫、商、角、徵、羽,这里指美妙的音乐。五味:甜、酸、苦、辣、咸,这里指美味。应:指对外界事物的应变才能。成人:全人,完美的人。文言实词兴文言翻译xīng起;兴起。《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文言实词就文言翻译jiù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那么直,金~砺那么利。”文言实词望文言翻译wàng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文言实词长文言翻译cháng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而<连词》1.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2.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3.表假设关系。《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焉(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于(1)<介》介绍比拟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1.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乎<介》相当于“于”1.连词,表递进。《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之(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2.参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今义:参加。3.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今义:与“真”相对。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那么利。今义:金子,黄金。5.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6.用心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7.绳古义:墨线。例:木受绳那么直今义:绳子,绳索。8.跪古义:腿脚。例:蟹六跪而二螯今义:跪下9.疾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例:声非加疾也今义:疾病10.致古义:到达〔而致千里〕今义:赠送,给予11.寄托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①名词做状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②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③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④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3.积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⑤形容词用作动词故木受绳那么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⑥形容词作使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⑦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⑧动词作名词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流水〕1.于:〔1〕寒于水〔比〕〔2〕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引进作用〕〔3〕取之于蓝〔从〕2.而:〔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2〕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关系,而且〕〔3〕终日而思矣〔表修饰〕〔4〕而见者远〔表转折〕〔5〕锲而舍之〔表假设或承接〕〔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8〕锲而不舍〔表假设,假如〕〔9〕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3.者:〔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2〕不复挺者〔……的原因〕4.焉:〔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2〕圣心备焉〔语气词〕5.利:〔1〕金就砺那么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6.之〔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青〕7.假〔1〕善假于物也〔借助〕〔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8.疾〔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9.绝〔1〕突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顿〔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记》〕与世隔绝〔3〕以为妙绝〔《口技》〕极了〔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关系10.强〔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壮〔2〕策勋十二转,恩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勉强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可译为“……的原因”〕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3.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5.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构造“于水”,表示比拟〕6.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7.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8.无以致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方法”〕9.金石可镂〔被动句〕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它既不像《老子》那样,用正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贯穿始终;也不像《墨子》那样,用严密、周详的形式逻辑进展推理;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拟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说明深化道理。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这是非常恰当的评论。《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全文共由两大局部组成:前一局部,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局部,阐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从《劝学》前面局部节选的几个片段,解放后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名篇之一。《劝学》各段的条理非常清楚,根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详细问题。而且总在文字的开头、结尾局部作出明确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场阐述的内容。而在段的结尾局部那么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就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又如第二小段,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单独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而在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非常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这里,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擅长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这个“物”字就从“舟楫”“舆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的内容,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这里举的两个例子,都是首尾互相照应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提醒该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适当概括。总之,目的一样而方式那么并不死板。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拟难读,荀子这种谨严、朴实的写作方法,对帮助读者掌握各段文章的根本内容,是非常有效的。在说理文中,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进展阐述,这是《劝学》另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有时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不过一般大都是用来辅助景物描写。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来说明事理。有时作者又采用比照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这就说明,“积”与“不积”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学思想中,“积”字是一个重要观点。荀子认为,要学有所成,必须坚持不懈地进展积累。一个人长期耕田〔“积耨耕”〕,就会成为农夫,长期砍砍削削〔“积斲削”〕,就会成为工匠;长期贩卖货物〔“积反货”〕,就会成为商贾;长期学习礼义〔“积礼义”〕,就会成为君子;圣人也只不过是“人之所积”。这就好似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样,习惯成自然而已。理解了荀子这一思想观点的重要意义,我们就不难懂得,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选择那么多比喻,不惮烦地对读者进展谆谆教诲。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擅长通过比喻,将议论逐步引向深化。无视了这一特点,我们就会被众多的比喻弄得眼花缭乱,而理不清文字的脉络。试以第一段为例。全段除首尾各有一句论断性的话外,其余全部由比喻组成。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说明后天的影响可改变事物本性,并能使之有所开展。接下来又提出另一个比喻:中绳的直木,经改造后,变成了“其曲中规”的车轮;以后即使晒枯槁槁,也不可能再回复到“直”的状态。这就说明,后天的影响,对改变事物本性来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这样就把道理的阐述向前推进了一步。然后再用“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两个比喻,引出结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重要性。这一段以比喻为主的文字,从提出问题到进展小结,逻辑性是很强的。再以前面提到过的“积”字一段为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是比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才是正意。对一个人来说,“积善”要到达了“成德”的境界,才能改变气质,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紧承这一论断,展如今我们眼前的是四组比喻,它们阐述了前后相承的两层意思。前面三组阐述了“积”字的重要性:“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正面说明,不“积”就将一事无成;“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这两组比照的比喻,那么着重说明,“积”与“不积”必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前一组比照,侧重主观条件的分析^p,后一组比照,侧重客观情况的分析^p。三组比喻的结合使用,把道理讲得非常清楚。后面局部的另一组,以“蚯蚓”和“螃蟹”的比照为喻,指出“用心专一”是“积”的关键,将阐述进一步引向深化。至此,有关“积”字的根本内容已经谈清,于是作者紧扣“用心专一”进展小结。荀子这种用比喻说理的写法,在其他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是罕见的,应当说这是他的一种独创。《劝学》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是句式整齐,读时琅琅上口。但作者又注意在排偶中适当夹进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由于具备以上一些风格特点,荀子的哲理散文,有它好读的一面;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情况。就以这篇《劝学》为例,通假字就用了十几个之多,而且其中有些是不很常见的。有了这么一大批拦路虎,《荀子》当然又有它并不易读的另一面了。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是这篇文章的特色。荀子的《劝学》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名篇,其中有些警句,已成为勉励学习常用的成语。这里节选三段,在原文中本不相连,但是意脉一贯,可以独立成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些比喻取之于人们熟悉的事物,又包含丰富的含义,因此,道理能说得粗浅明白,发人深思。文章开篇就郑重地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为什么首先提出学习问题呢?因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顿,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他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在措辞上,他不说应该不断学习,而说学习不可以停顿,这对纠正人们学习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缺点,更有针对性。从学派传统来说,儒家一向劝导人们好好学习。如《论语》的第一句就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荀子自称是孔子的继承人,他的著作第一句也说:“学不可以已。”这从外表上看,只是继承了儒家的“劝学”传统,其实他强调的程度显然不同。因为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论语·季氏》〕而荀子那么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所以,荀子是在新的认识论根底上,开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就行文来说,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语言简劲,命意深广,因此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教师。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化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接着,文章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说明道理:“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这正如梁启超所说,意思是“喻人之才质,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见《荀子柬释》引〕。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学习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因此,他强调“輮”的作用。通过这个比喻,说明即使原来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成完全符合道德标准的人。这显然是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这样以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论断句中的“日”字,与起句“学不可以已”的“已”字,严密照应,突出了要“知明而行无过”,就必须不断学习,从而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开篇至此为第一段。这一段说明了学习在改变人的素质、进步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义。学习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学呢?荀子认为,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须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因此,第二段首先说明:“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比照,强调空想不如学习。而这个与空想相对的“学”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这种对于学习的见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认识论提出来的。荀子否认孟子所说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强调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他在这里提出的“学”的概念,就具有唯物因素。接着,连设五喻,展开论证,荀子先从生活经历说起:站在高处望,比踮起脚见得广阔;登高招手,顺风呼喊,手臂并非更长了,声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却能远远地看到,清楚地听到;可见利用高处、利用顺风的作用之大。推而广之,“假舆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擅长走路或擅长游泳,可是他们却能“致千里”、“绝江河”,由于设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此读起来不但感到亲切,而且觉得可信。随着不断设喻,说明的道理越来越深化读者心灵,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就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擅长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推论起来,人假如擅长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就可以变为有才德的君子。这与第一段所说的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可“輮”为车轮,意脉是一贯的,构造上也是暗相照应的。此外,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络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性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引自严北溟关于《劝学》的说明〕这与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联络着的。至此,第二段完毕。这一段说明学习必须擅长利用外物。然而,在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的时候,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第三段作了进一步的说明。文章先设两喻引出论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荀子根本不成认“天生圣人”的说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积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恶》篇中所说的:“积善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他充分强调“积善”的作用,这与开头提出的“学不可以已”也是一脉相承、遥相照应的。在笔法上,以设喻引出论点,更加强了论点的语势,使论点一出现就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接着,文章又进展申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经过一正一反的设喻,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已初步说明,但是为了深化说明,文章又反复设喻比照: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而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当然,学习要做到“不舍”,要不断积累,那就必须专一,不能急躁。因此,文章再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可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进展比照,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这两个比喻,强调了学习必须坚持不懈,并照应了上文的层层阐述。第三段至此完毕。通过这一段的层层比喻,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学习必须持之以恒。至此,开篇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已得到了深化的阐发和充分的证明。《劝学》的这三段,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了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虽然荀子论学的根底是唯心的“性恶论”,但是对批判孟子的“先天道德论”起了积极作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荀子不可能懂得人的阶级性,他把礼义当成人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并且把符合封建伦理标准的行为叫做“善”,把不符合的叫做“恶”。他劝学的目的,实际上是要培养符合封建统治阶级道德标准的人才,这与我们今天的学习目的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那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全国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是有进步意义的。至于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就是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也还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文中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这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由于创造比喻的技巧很高,因此这些比喻精警动人。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脱化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及“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等,都被人们当作指导学习的格言来称引。同时,运用比喻的方式方法也灵敏多样,阐述一层意思,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从正面设喻,有的从反面设喻;有的以比喻互相映衬,有的以比喻进展比照。如此层层推进,上下照应,使本身表现力很强的比喻,更充分持发挥作用,因此把道理阐述得非常透彻。再说,由于运用比喻,文章的语言显得详细形象、精练有味。而且,随着用比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因此,这不仅是一篇出色的古代教育论文,而且可以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效劳。他的门人韩非、李斯成为战国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阐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为理论根底,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表达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粗浅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敏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等四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假设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考虑,承受作者所说的深化道理。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乖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僵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劝学》在写作上的再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比照。文章一开场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同样,在比照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擅长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比照,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比照,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比照,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课文可分为三局部。①第一局部〔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并加以阐述。"学不可以已"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详细阐述其重要性,即学习可以进步、改变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这一局部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5个比喻。②第二局部〔第二段〕:论证学习的重要作用。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是:学习可使人增长才干的本领,可以改变人的品性。这一局部也运用了比喻阐述的方法,共用了"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等5个比喻。③第三局部〔第三段〕:阐述学习应持的态度。阐述学习应持的态度是: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这一局部仍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等10个比喻。劝学原文及翻译高中篇三劝学孟郊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假如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假如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理论,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可以永远都是“少年”吗?⑴乃:才。⑵元:本来、本来。⑶始:方才。⑷道:事物的法那么、规律。这里指各种知识。⑸非:不是。⑹自然:天然。⑺运:运用。⑻贤:才能。⑼青春:指人的青年时期。⑽岂:难道。⑾长:长期。《劝学》是,唐代诗人孟郊所写,全诗四句四十个字,写出学习读书的重要。说不学习知识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错过了学习的时间,少年还会回来吗?孟诗现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没有律诗。艺术上不蹈袭陈言,或擅长用白描手法,不用典故词藻,语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浅易;或“钩章棘句,掐擢胃肾”〔《墓志》〕,精思苦炼,雕刻其险;如韩愈所说“规模背时利,文字觑天巧”〔《答孟郊》〕,一扫大历以来的靡弱诗风。其中有的诗篇反映时代现实、揭露藩镇罪恶,如《征妇怨》、《感怀》、《杀气不在边》、《伤春》等;有的关心人民生活、愤慨贫富不平,如《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有的表现骨肉深情,如《游子吟》、《结爱》、《杏殇》等;有的刻画山水风景,如《汝州南潭陪陆中丞公宴》、《与王二十一员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寒溪》、《送超上人归天台》、《峡哀》、《游终南山》等;虽然社会生活内容不同,都思深意远,造语新奇,表达了孟诗的特色。有些作品如《秋怀》等,那么情调不免消沉;“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崔纯亮》〕一类诗句,虽反映了世途艰险,但也表现了狭窄的心情。孟郊专写古诗以短篇五古最多。其中有的诗反映现实,揭露藩镇罪恶,如《征妇怨》、《感怀》、《杀气不在边》、《伤春》等;有的关心人民疾苦,愤慨贫富不均,如《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有的写仕途失意,鞭挞浇薄世风,如《落第》、《溧阳秋霁》、《伤时》、《择友》等,还有的自诉穷愁,叹老嗟病,如《秋怀》、《叹命》、《老恨》等。而“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崔纯亮》〕一类诗,虽反映了世途艰险,但也表现了作者偏激的心情。孟诗艺术风格,或长于白描,不用词藻典故,语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浅易;或精思苦炼,雕刻奇险。这两种风格的诗,都有许多思深意远、造语新奇的佳作。但也有些诗过于晦涩枯槁,缺乏自然之趣。他和贾岛齐名,皆以苦吟著称,唐人张为称他的诗“清奇僻苦主”,而苏轼那么称“郊寒岛瘦”。后来论者把孟、贾二人并称为苦吟诗人的代表。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有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夏敬观、华忱之均著有其年谱。一生困顿,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语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孟郊,〔751~814〕,唐代著名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汝州〔今属河南汝州〕。现存诗歌574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据《旧唐书》及线装本《唐诗三百首新注》记载,说他”少隐嵩山,称处士。“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其欣喜之情,可於《登科后》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二语中见之。越四年,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彷徨赋诗。以致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暴疾而卒孟郊仕历简单,清寒终身,为人耿介倔强,死后曾由郑余庆买棺殓葬。故诗也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如《择交》的”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面结口头交,胆里生荆棘“,《伤时》的”有财有势即相识,无财无势即路人“;《上达奚舍人》的”万俗皆走圆,以身犹学方“等,语意虽浅拙,却也是伤心而悟道之言他年长于韩愈十五岁,有”忘形交“之称,韩诗有”我愿化为云,东野化为龙“语。韩的诡奇艰险处,也可能受孟的横空硬语的影响。他作诗的态度极为严谨,往往苦思力锤,入深履险,甚至含着涩味,但如《游子吟》等,却又自然亲切。劝学原文及翻译高中篇四《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注释:一、字音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槁〔gǎo)暴(pù)就砺〔lì〕参〔cān)省(xǐng)须臾〔yú)跂〔qì)楫〔jí〕生〔xìng)非异跬〔kuǐ)步骐骥〔qíjì)驽〔nú)马十驾锲〔qiè)而舍之金石可镂〔lòu)螯〔áo)蛇鳝〔shàn〕二、字义1、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2、已:停顿。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获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5、中绳:〔木材〕符合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6、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枯槁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日晒。槁暴,枯干。9、挺:直。10、受绳:经墨线丈量过。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13、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屡次。省,省察。乎,介词,于。14、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表修饰15、须臾:片刻,一会儿。16、跂:提起脚后跟。17、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18、而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而,表转折。19、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20、假:借助,利用。21、舆:车。22、利足:脚步快。23、致:到达。24、水:指游泳。名词,用作动词。25、绝:横渡。26、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异。生,通“性”天赋,资质。27、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28、兴:起。29、渊:深水。30、蛟:一种龙。3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到达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得,获得。32、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33、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34、骐骥:骏马。35、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36、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顿。舍,停。37、锲:用刀雕刻。38、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39、用心一也:〔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用,以,因为。40、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另一说,“六”虚指。41、螯:蟹钳。42、躁:急躁,不专心。翻译: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顿。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绳,假如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符合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异,只是擅长借助于外物罢了。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聚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顿。拿刀刻东西,中途停顿,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急躁的缘故。劝学原文及翻译高中篇五劝学〔节选〕先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顿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一块木材直得符合墨线,假设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枯槁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擅长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擅长借助外物罢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方法到达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方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缺乏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顿。假如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假如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急躁。君子曰:学不可以已〔yǐ〕。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学不可以已:学习不能停顿。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yò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lì〕那么利,君子博学而日参〔cān〕省〔x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