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题材电影的叙事研究_第1页
留守儿童题材电影的叙事研究_第2页
留守儿童题材电影的叙事研究_第3页
留守儿童题材电影的叙事研究_第4页
留守儿童题材电影的叙事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留守儿童题材电影的叙事研究摘要新世纪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题材电影渐成热点,这些电影叙事上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在肯定这些影片的成绩之余,不难发现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人物塑造失“真”,主要表现为留守儿童以及留守家庭中长辈形象的极端类型化、模式化,缺乏真实性;叙事手法的“美”感不足,呈现出叙事结构单一、叙事语言平面化、造型手法重复等主要症状,使得影片整体叙事呈现粗糙性的特征,缺乏艺术性。关键词:留守儿童;电影人物形象;叙事手法

目录摘要 1前言 21留守儿童题材电影 31.1留守儿童 31.2留守儿童题材电影概述 32留守儿童题材电影的现状 42.1强烈的现实关注性 42.2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52.3浓郁的地域性特征 63留守儿童题材电影存在的问题 73.1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停留于表面,未及深入 73.2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分析过于简单化,缺少相应的说服力 83.3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方案过于简单化 93.4在艺术表现形态上也有待进一步深化 104留守儿童题材电影的发展对策 114.1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 114.2树立儿童本位理念 114.3留守儿童淡出大众视线 12参考文献 13前言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题材电影渐渐成为儿童电影中的一个创作热点,这些影片聚焦于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力求以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展示这些孩子们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内心情感,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就此而言,其积极意义毋庸置疑。但尽管如此,许多影片存在的一些叙事硬伤却不容忽视,这其中尤以价值理性与审美理念的双重缺失为典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流露出政治意识形态的渗透痕迹,使得电影的艺术性大打折扣。1留守儿童题材电影1.1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一词是1994年第一次被提出,主要是针对父母出国留学、工作而被留在国内的儿童,这和现在“留守儿童”的概念不尽相同。在国外,“留守儿童”主要指两类儿童:一类是“移民留守儿童”,一类是“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移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由于工作等原因迁移到国外,却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出国,而被迫遗留在家乡由其他人代为照顾的儿童。所谓“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中,无法将子女一同带入城市而被迫遗留在农村由其他人代为照顾的儿童。在我国,城市和农村在经济、文化、教育方面有很大差距,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与城市留守儿童的概念也不尽相同。此外留守儿童与流动人口子女也不能等同,流动人口子女应该包括留守儿童,还包括另一个群体一一流动儿童,即被父母带到父母打工所在地生活、学习的儿童。“留守儿童”起初并未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和重视,但随着这一社会群体日益壮大,留守儿童所存在和面临的问题亦日益凸显,人们便开始将注意力越来越多地转移到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之上。1.2留守儿童题材电影概述留守儿童题材电影是指以留守儿童为关注对象的电影,主要反映他们的生存现状、心理特征以及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新世纪以来,先后出现了几十部留守儿童题材的电影,此外,还有不少关注留守儿童题材的DV电影、微电影,它们共同丰富着这一题材创作。作为影像艺术,留守儿童题材电影以生动的人物形象、令人感动的故事情节来彰显留守儿童现象的严峻性,势必能引起全社会更大范围更多地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从而有助于缓解乃至解决这一日益突出的社会现象。虽然目前留守儿童题材电影在数量上还算不上蔚为壮观,更没有出现创作扎堆的现象,但也可以视作一种新的电影题材类型(严格来说,留守儿童题材电影应当属于儿童电影的子类型),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分析。2留守儿童题材电影的现状2.1强烈的现实关注性首先,关注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是其重要内容。因为父母不在家,留守儿童或者因为缺少家庭管教而成为"问题孩子",如《留守孩子》中的王小福、杜小苇等,偷钱去网吧玩电脑游戏,因抢位子和别人打架,并因为押金问题伙同其他"留守孩子起深夜伏击网吧老板,多次被带到派出所;《春风化雨》中的蓝金宇打架、逃学,在社会混混的胁迫和教唆下闯了不少祸。或者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显得更为"早熟",如《指尖太阳》中的石小禾、石小鱼照顾瞎眼爷爷,《车费》中的春穗则需要照顾患有尿毒症的爷爷和残疾的奶奶;《童年的稻田》中的阿秋在生活的重压下早早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太过于幻想的乡村女孩";《亲亲哒》中的亲亲不但承担了家庭重担,还让因打工致残的父亲奇迹般地站起来等。无论是"问题孩子"还是"早熟孩子”,他们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击中了留守儿童的本质性现状。其次,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了深度挖掘。客观来讲,留守儿童问题的本质不在于他们的生活现状,而在于心理现状。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父母都能意识到父母和孩子分别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但是双方的思念却是割舍不断的,因此父母外出留下的物品成为孩子与外地家长情感牵系的重要纽带,如手套(《妈妈的手套》)、收音机(《凤山村的孩子》)、图书(《天堂的礼物》)等。这些物品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影片细节表现的重要对象,同时也是重要的"催泪"道具,将作品的煽情性发挥到极致,当然也能够获得不同层面观众共同的感动。其三,关注留守儿童产生的基本原因。在多数影片中,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城乡经济巨大的差异性,农村的父母为了改变经济现状,不得不外出务工,只能将孩子留在老家由老人或者亲戚代为看管。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当下社会现实的。不仅于此,不少留守儿童题材电影还有意识将孩子置于若干绝境,从而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苦难叙事"。在这些影片中,或者是外出务工的父母遭遇不测(如《天堂的礼物》中的父亲,《妈妈的手套》中的母亲等),或者是父亲外出打工,留守家中的母亲跟有钱人跑了(如《留守孩子》《春风化雨》《清水的故事》等)。有的影片更是采用叠加的方式,"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将众多苦难就放置在一个幼小的孩子身上,打造出让人很难想象的超级"苦情戏"其四,对于留守儿童问题,影片创作者提出了若干解决思路。如《留守孩子》中,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警察孙大阳和何老师共同组建了"留守孩子之家";《遥望南方的童年》则是民办教师易老师扛起了照顾留守儿童的责任;《春风化雨》中,虽然老校长自办的"留守儿童助学中心"被拆除了,但是上级领导被老人的善心义举感动,迅速解决了所有孩子的安置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被外出打工的父母亲接到身边,如《妈妈的手套》中的胖大海,《念书的孩子》中的开开,《穿过忧伤的花季》中的华萍和星儿等。尽管这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只是编导人员的一己之见,但是也可以给决策部门提供若干借鉴。2.2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是留守儿童题材电影的又一重要看点。由于留守儿童题材电影的大多数观众就是少年儿童,以生动的人物带出故事,更能够适应观众的需求。大体说来,留守儿童题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性格各异的少年儿童形象。这其中又可以大致分为两种形态:其一为"顽童型"。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们只能由老人或者亲戚代为看管,这些"临时家长"只能让其吃饱穿暖,其他的就无能为力了。这使得他们身上野性十足,偷钱玩游戏、逃学、打架等毛病频频出现。如《留守孩子》中的王小福、杜小苇,《春风化雨》中的蓝金宇等就是如此。当然,这些"顽童"后来都在耐心教育下发生转变,体现出明显的"成长"特性。其二为"小大人型"。由于日常生活中只能和老人相伴,不少留守儿童过早知道了生活的艰辛,从而承担原本不属于他们的部分家庭责任,有点像过于早熟的"小大人"。如《指尖太阳》中的小泉和小鱼对瞎眼爷爷的照顾;《留守孩子》中的月月对弟弟的看护;《凤山村的孩子》中的小凤和豆豆相依为命等。这些人物虽然性格各异,但是形象突出,而且能和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年龄身份对接起来,从而使得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儿童性"。当然,这也彰显了儿童电影的本质性特征。第二类是留守儿童的看护者形象。这也可以分为两种形态:其一是坚强的长者。他们一方面充当少年儿童的呵护者,另一方面却又是传统生活方式的负载者和传承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如《妈妈的手套》中华子和秀秀的奶奶、《指尖太阳》中小泉和小鱼的爷爷等。《指尖太阳》中的石爷是传统文明的见证者和捍卫者,村里每去世一位老人都会引起他无限的感喟,并坚持前往送行,这使得作品具有相当程度的挽歌意味。其二是恶劣的亲戚。如《妈妈的手套》和《留守孩子》中的婶婶,她们对待孩子态度恶劣,还经常让他们承担不少家务,带有鲜明的虐待孩子的倾向。她们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属于影片的批评对象。第三类则是留守儿童的"拯救者"形象。他们或者是乡村教育工作者,如《遥望南方的童年》中的易老师、《留守孩子》中的何老师、《妈妈的手套》中的何非、《凤山村的孩子》中的杨老师等;或者是城市的失意者,如《指尖太阳》中的猪猪妈妈等。他们大多在城市接受了教育,领略了城市文明,而又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来到乡村,可以算是"城市闯入者"。他们一方面是城市文明的负载者,担负着对孩子启蒙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却又是留守儿童的"拯救者",因为只有他们才能真正了解"留守儿童"最缺少的是什么。因此在《遥望南方的童年》中的易老师在继续开办幼儿园的同时,主动承担起照顾几个孩子的责任;《留守孩子》中的警官孙大阳和小学教师何老师这对恋人在镇领导的支持下办起了"留守儿童之家"。不管这些拯救行为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但至少是创作者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总体而言,在留守儿童题材电影中,留守儿童形象是作品的主角,理所当然成为表现和刻画的重点,而成人形象则对丰富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3浓郁的地域性特征地方特色是留守儿童题材电影的第三个看点。由于选材的原因,留守儿童题材电影无法做到宏观叙事,因此它们多在地方特色上下足了功夫,具体体现为这样几点:其一,方言的普遍使用。例如《留守孩子》使用的是襄阳方言,《指尖太阳》使用的是重庆方言,《遥望南方的童年》则使用的是江西宜春方言,《天堂的礼物》采用的是安徽石台方言,《跑步向前》是地道的山西朔州话,《天那边》则以湖南郴州方言为主。方言的使用一方面可以保证剧情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本地电影观众的热情,具有相当的贴近性。同时,方言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地域形象最显在的特征。留守儿童题材电影不少都得到地方政府或者地方企业的支持,借助方言彰显了一定的地域性,成为当下借助影视来展现地域形象的重要实验者。其二,当地选拔小演员。不少留守儿童电影都采用在拍摄当地选拔小演员的做法,小演员未经特别训练的表演具有本色化特征,更能够彰显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当年张艺谋拍摄《一个都不能少》启用小演员魏敏芝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同时,小演员对自己所在地域的生活环境比较熟悉,能够更好地将表演和日常生活对接起来,体现出强烈的生活化特征,往往能够戳中观众的"泪点"。其三,对民风民俗的展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影视对民风民俗的展示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留守儿童题材电影对当地农村的原生态环境予以展示,美轮美奂,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如《指尖太阳》的主创人员就曾说要拍成当代版"边城";《凤山村的孩子》中的乡村景象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工业化发展道路上,环境污染日益严峻,而保存相对较好的农村原生态环境无疑给人们留下了诸多遐想的空间,进一步强化了电影的挽歌风格。同时,民俗也是彰显地方特色的重要表现手段。《指尖太阳》对绕棺歌的集中展示成为影片最重要的看点之一,这实际上凝结着主创人员在现代文明背景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思考。当下时代,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传统文明和传统生活方式距离大众渐行渐远,留守儿童题材电影对当地农村原生态环境的揭示,在某种程度上暗合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愁"意识,这一点更是难能可贵的。3留守儿童题材电影存在的问题3.1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停留于表面,未及深入在留守儿童题材电影中,有不少作品虽然集中展示了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或者生活艰难少年老成,或者疏于管教成为"问题少年”,但是总体上平面展示大过立体分析,因此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揭示留守儿童的实质。更有甚者,有些作品有意将孩子置于绝境来展示其性格特征,"留守"只是一个背景甚至符号而已,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留守儿童题材电影。例如《凤山村的孩子》中,小凤、豆豆在替学校去市场买粉笔时丢失了支教杨老师的自行车。在百般寻找无果的情况下,勇于承担责任的小凤,想尽各种办法要买一辆新的自行车还给老师。小凤姐弟俩为归还老师自行车找车、凑钱、预订购车、卖收音机、借钱,当一切可能性都被否定后,一个机会放在小凤眼前——在帮王奶奶取东西时,正为缺钱而焦头烂额的小凤发现了盒子里的钱。拿,还是不拿?偷,还是不偷?一个哈姆雷特式的沉重问题,瞬间鼓荡着小凤的内心。王奶奶告知真相,最终让小凤从"偷"这个道德的边界线上毅然回归到了日常的生活,回归到了一个孩子本来的诚实、善良上来。作品在表现小凤的性格特征和心理转变上着力甚多,体现出难见的深度,但是这里留守儿童只是一个背景,作为一种题材创作则是一种"失重"。《八十一枚金币》中说留守儿童丫丫只要攒够了"八十一枚金币",妈妈就可以回家,表达了留守儿童对母亲的深深思念,立意是很好的,但是作品过于表现丫丫和收破烂爷爷之间的诚信,以及筹集"八十一枚金币"的过程,无疑也是一种主题偏移。《车费》中作为留守少年的春穗,作品也没有过多表现她的生存状态,而是着眼于筹集一百元车费的艰难过程(卖树遭遇假币),也可以说是本末倒置。这些现象的出现,实际上将留守儿童题材电影直接置换成了儿童题材电影,"留守"只是一个外壳。留守儿童题材电影真的要引起全社会共鸣,更应当直击留守儿童真正的生存状态以及心理问题,而不是仅仅将留守儿童简单做一种身份认定。在电影创作中,一定要将留守儿童和一般意义上的儿童区分开来。留守儿童除了具备一般意义上儿童的基本特性之外,还应当具有时代、环境等原因造成的类型特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把握其对象实质,也才能更好唤起全社会的高度认知和关注。3.2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分析过于简单化,缺少相应的说服力对留守儿童现象产生的原因,大多数留守儿童题材电影都予以了揭示,但是多只以父母外出务工做简单交代,甚至还有作品对其做了诗意的表达,说是"城市发展离不开他们"(《指尖太阳》)。农民工的确为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仅仅以"城市发展离不开他们"为由只是一种简单而苍白的解释,甚至是掩盖了真正的矛盾之所在。这种原因分析是缺少说服力的。(近些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产业的转型升级,不少地方出现了农民工的"用工荒"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外出"并不是农民工的根本性出路。)当然,也有不少作品展示了农村的贫困,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夫妻情感危机乃至破裂,这在某种程度上将严峻的问题摆在观众面前,可惜的是浅尝辄止,实在是令人遗憾。同时,有些作品有意识表达农民工外出务工的艰难以及家庭遭遇的尴尬,又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对留守儿童的本质性表现,使得作品的原因揭示和本质展现之间存在诸多的断裂痕迹。3.3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方案过于简单化对于日益严峻的留守儿童问题,相当多的影片也积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体现出作品强烈"干预生活"的勇气。纵观既有的留守儿童题材影片,它们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无非是这样几种。一是外出务工父母接走孩子。例如《妈妈的手套》中的胖大海、《念书的孩子》中的开开都被父母接到城里上学。城市成为孩子"井口"天空的终极梦想,因为在那里不但可以和自己朝思暮想的父母亲在一起,而且在那里是繁华之所在,幸福之所在,所以小凤的梦想就是"接王奶奶去城里享福"(《凤山村的孩子》)。但是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小的,不然的话就很难解释留守儿童问题进一步恶化的趋势。目前,政府虽然在农民工子弟城市入学、安居工程等问题上做了诸多探索,但是不争的事实是,他们始终无法享受和城市孩子同等的待遇,无法真正意义上"融入"城市,那么留守儿童即便被父母接到城市生活,依然是城市的底层,经济问题依然成为困扰他们的重要因素,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依然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二是父母回到家乡。这个在诸多影片中均有体现。例如《八十一枚金币》中,丫丫攒够了81枚金币,妈妈果然回到家里。《指尖太阳》中,小泉和小鱼的父母亲也在他们的梦中回到家里。留守儿童因为情感的孤独,自然是极希望父母回到自己的身边。但是这无非是创作者的一种愿景而已。农村的贫困与城乡经济巨大差异性的根本问题不得到解决,外出务工的父母亲的"回家"也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回家"又能如何?最终还得"外出"。这些情况在《留守孩子》中都有体现:镇上的干部和学校和这些孩子们的父母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要么把孩子带到城里上学,要么家长们放弃在外的工作,回来关爱孩子。事实上证明这两者都基本上不可能实现。日常生活中,农民工不断上演的"外出"一一"回家"——"外出"故事,其实上在很大程度上表达当前状况下,农民工"回家"与留守儿童长年相处的可能性极小,留守儿童问题很难得到缓解。三是相关人员代替外地父母担当起对留守孩子的照顾职责。比如《遥望南方的童年》中的易老师创办的幼儿园,《留守孩子》中孙大阳和何小芹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创办的"留守儿童之家”,《天堂的礼物》中以善意谎言安抚孩子的村民等。《天堂的礼物》中的女主角旭元担当起"临时妈妈”,"城市闯入者"如何非、杨老师、猪猪妈妈等也对留守儿童予以了诸多抚慰和关爱。但是这其实也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地位。说到底,还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何况,这些照顾留守儿童的"代替者”,在某种程度上只不过是一些理想人物而已(他们大多只是"临时身份”,能够坚持多久又是一个问题)。3.4在艺术表现形态上也有待进一步深化儿童题材电影虽然在艺术上进行了诸多探索,但总体上仍体现出创作的模式化倾向。比如对方言的使用问题。诚然,方言使用的确一定程度上唤起了不少观众的亲切感,具有贴近性的特点,但是"本地话"不能等同于"本地化"。作为方言的"本地话"虽然能够彰显一定的地方特色,但是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是面向全国甚至全球进行传播的,过度使用方言无疑会影响其传播效果,同时与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政策相悖。真正意义上的"本地化",应当是在充分把握当地居民的思想情感、生活方式、民风民俗、独特风光等的基础上,更好地表现他们的生活实际,让其表现特征具有不可替代性。从这个方面讲,留守儿童题材电影的"本地化"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又如对少年儿童形象的展示上,不能仅仅从外在形态上把握。留守看护人如何对待孩子们,孩子们如何对待学习和生活,的确可以彰显儿童形象,但是更应该从其精神层面去把握。例如《留守孩子》《车费》等作品中,几个孩子瞒着大人集合起来包了一辆车前往广东寻找他们的父母亲,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但是从整个剧情来看却显得非常突兀,究其原因,实际上是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机挖掘不够。此外,留守儿童题材电影在终极关怀意识上也需要进一步提高。既有的作品尝试解决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或者是对留守儿童进行人道主义关怀,或者对留守儿童现有的监护者提出温婉的批评,这些虽然抓住了留守儿童生存现状中的某些问题,但是仍然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层面上,未曾思考如何本质上解决留守儿童现象和留守儿童问题,因此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终极关怀。4留守儿童题材电影的发展对策4.1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尽管政府多次出台相应的文件表示要大力扶持儿童电影的发展,但是儿童电影究竟应当走"产业化"还是"事业化”,还是存在诸多论争,这使得政府在扶持儿童电影方面经常陷入摇摆不定的局面。比如曾经专为扶持儿童电影而设立的"童牛奖"于2005年被并入中国电影华表奖,实际上就是这种"心结"的体现。儿童电影如此,作为子类型的留守儿童题材电影的境遇当然更差。事实上,由于儿童电影的消费决定权是在家长手中,希望通过市场来激活儿童电影市场这池春水只不过是政府部门或者业界的美好愿景。而留守儿童题材电影的观众对象更有其明确的指认性(即留守儿童以及留守儿童的家长们),囿于观众经济条件乃至电影播映环境的缺少,市场化肯定是行不通的。国家职能部门应当以更加明确的姿态和实际动作来支持儿童电影的发展,将其纳入整体规划之中。目前一些留守儿童题材电影虽然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但是一方面这种支持具有自发性行为,且不少地方政府的目的并不是真正扶持"留守儿童题材",而是想借电影这一"热媒体"来张扬地域形象,因此"留守儿童"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符号,而地域形象更像是电影的"嵌入式广告"。另一方面,留守儿童数量大的地方,往往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这使得地方政府在对留守儿童题材电影的扶持力度上也远远达不到业界的期望值。如果能够从国家层面来重点扶持一些质量较高的留守儿童题材电影,严格把关,摒弃"撒胡椒面"的做法,一定能够出现精品力作。4.2树立儿童本位理念要把握留守儿童题材电影的创作质量,必须树立"儿童本位"的理念。‘儿童本位’又称为。儿童中心主义’,最早是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提出",他认为,"儿童有其自身独特的生命状态和独立的存在价值”,"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来完成教育的过程"④而"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要求"在进行创作时主要以孩子们的生活为出发点,以孩子们的喜爱和欢迎为创作的根本,其目的是为了走进当代儿童们的生活,通过作品表达当代儿童们的心声和喜怒哀乐"®。留守儿童题材创作,从"儿童本位"理念出发,应当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真正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通过创作切入留守儿童的本质性特点和社会痛点,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打动受众。本着"儿童本位"创作理念出发,就应当摒弃为了创作而创作的思路,更不要轻易追逐或者迎合所谓的社会热点,真正以留守儿童为中心,以"十年磨一剑"的担当精神为根本,这样才能保证作品的质量。同时,还需要提及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宣发工作在影视运转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好酒也怕巷子深”,当前也有不少"叫好不叫座"的电影作品。留守儿童题材电影有时候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它们虽然在宣发上做过一定的工作,但是一方面是以"苦情""悲情"为卖点,希望能够获得大众的同情心理,另一方面苦守"儿童节档",市场效果和社会评价并不好。留守儿童题材电影如果想在把握创作质量的基础上,获得大众口碑,还需要在宣传发行上多动脑筋,结合大众接受心理和社会发展热点进行深度思考,彰显自身的宣发特点,避免简单套用既有的市场流行做法,这样才有可能在竞争剧烈的电影市场中破茧而出。4.3留守儿童淡出大众视线要减少留守儿童现象,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在这中间,政府的牵头领导工作不容忽视。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了充分认识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深刻反映”,"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各级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