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家沟西侧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聂家沟西侧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聂家沟西侧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聂家沟西侧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聂家沟西侧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司聂家沟西侧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1/66聂家沟西侧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第一章工程概况1.1项目区位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位于两江新区战略布局中的“先进制造基地板块”,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园区处于重庆中心城区的外沿线,东连渝北区,南邻沙坪坝区,西接合川区,北靠华蓥市。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立之初,便将“科技”内涵融入产业定位之中,着力推进“云端”计划,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战略板块。随着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开发开放,一个围绕“两江国际云计算中心、电子信息中心、医药外包服务中心”倾力构建的未来科技之都、智慧之城。聂家沟西侧道路工程位于水土园区北部,快速路六横线以南、现状云汉大道以东、聂家沟以西,竹溪河以北围合区域。起于观音山片区路网工程3号路(待建),向北延伸,分别与观音山路和规划一路平交,终点下穿快速路六横线。区位图聂家沟西侧道路工程1#路道路作为城市次支道路,是水土园区规划“五横三纵三联络”骨架路网的重要补充,为水土园区城市综合片区企业入驻配套市政基础设施,同时为园区内各组团交通联系创造了条件。1.2工程规模聂家沟西侧道路工程含两条道路,分别为1#道路和2#道路,根据业主建设时序安排,由于2#道路位于聂家沟公园建设范围内,其建设需结合聂家沟公园共同建设,故本次设计仅包含1#道路。1#道路位于水土园区北部,快速路六横线以南、现状云汉大道以东、聂家沟以西,竹溪河以北围合区域。起于观音山片区路网工程3号路(待建),向北延伸,分别与观音山路和规划一路平交,终点下穿快速路六横线,全长约1.247km,为城市次干路,设计时速40km/h,路幅宽度26m,双向4车道。沿线含跨聂家沟桥梁一座(长约129m),征地面积51.5亩(不含边坡部分),无拆迁。1.3设计内容聂家沟西侧道路工程1#道路实施范围桩号为K0+035.862-K1+246.675段,本次施工图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岩土工程、排水工程、电照工程及交通工程等工作。聂家沟西侧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共分四册:第一册《道路工程》、第二册《桥梁、岩土工程》、第三册《排水、照明工程》和第四册《交通工程》。本册为第一册《道路工程》。1.4设计依据及采用的标准规范1.4.1设计依据1)与业主签订的蓝城配套路网工程设计合同2)关于下达2019年两江新区政府主导类投资计划的通知(渝两江管办发﹝2019﹞16号)3)关于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蓝城配套路网工程(聂家沟桥)洪水影响评价报告的批复(渝两江城管发(2019)160号)4)《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建字第市政500141201900072号)5)《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2014年深化)6)《重庆市主城区综合交通规划(2010-2020年)》7)《两江新区总体规划(2010-2020)》8)《两江新区水土片区控制概念规划用地规划图》9)《两江新区水土片区控制概念规划道路系统规划图》10)《重庆两江新区水土片区防洪规划(2010-2020)》【重庆市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研究院2013.08】11)《重庆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蓝城配套路网工程(聂家沟桥)洪水影响评价报告》【重庆市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研究院2019.04】12)《蓝城配套路网工程高边坡方案设计安全专项论证专家意见》(2019年5月7日)13)《重庆两江新区直管区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报告(2014-2020)》【扬子江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湖北)2016.06】14)《Z4路北延伸段二期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成果【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2018.03】15)《观音山片区路网工程》施工图设计成果【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2018.09】16)《观音山片区配套支路路网工程》施工图设计成果【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2018.09】17)《静福路工程设计》方案设计中间成果【长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2017.10】18)《水土高新园竹溪河流域及支流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沿竹溪河截污干管)(一期)》初步设计成果【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2016.09】19)《蓝城配套路网工程勘察(1#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重庆蜀通岩土工程有限公司2019.03】20)蓝城配套路网(1#路)土石方爆破施工可行性研究报告【重庆市建设工程质量检验测试中心2019.06】21)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指令性规划文本等22)设计深度需符合国家建设部《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版)》中有关的要求;23)甲方提供片区内1:500地形图24)蓝城配套路网1号路(K0+000-K1+020,K1+140-K1+246.675)纵横断面测量技术说明【重庆市勘测院2019.05】25)甲方提供的其它资料1.4.2采用的技术规范1)《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51286-2018)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4)《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5)《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6)《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7)《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8)《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JTGTD21--2014)9)《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10)《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11)《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1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13)《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1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15)《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16)《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17)《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一2015)(技术参考)18)《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_F20-2015)19)《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20)《重庆市主城区城市防洪规划(2006~2020)》21)《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2)《重庆市水利工程管理条例》23)《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2013版24)《重庆市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深度》(2017版)25)《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镇建设部分)》(2013年版)26)其他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和标准1.4.3对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本次设计满足《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镇建设部分》(2013年版)等相关规范标准要求,不存在突破规范强制性条文情况。1.5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2019年5月31日,两江新区建设管理局组织召开了本项目初步设计审查会。原则同意该工程初步设计,审查意见执行情况如下:1)深化海绵设施设计,补充生态专篇设计。回复:按照初步设计审查意见深化海绵设施设计,补充生态专篇设计,详见海绵城市分册及景观工程分册。2)进一步核实起点处与悦复大道交叉口的远景交通量,本次平面设计应为后期节点改造预留建设条件。回复:本次设计起点处交叉口根据远景交通流量预测,对进口道及出口道进行渠化设计,能够满足远期交通量增长的需求,同时也为远期节点改造预留出了建设条件。3)优化K0+750~K0+950段道路平面线位,避免路基占用现有墓群。回复:结合地形图及现场调研,本项目建设范围内存在3处坟堆,根据业主意见,由于该处不存在古墓等保留文物,后期将告知相关人员进行搬迁,本次设计不考虑现状坟堆影响。4)按照《关于权利打造现代都市新区意见(试行)》(渝两江管发【2017】27号)文要求完善公交停车港、人行过街等细部构造设计;复核人行道最小宽度、无障碍系统的连续性与通畅性。回复:同意审查意见,本次设计按照《关于权利打造现代都市新区意见(试行)》(渝两江管发【2017】27号)文要求进行公交停车港、人行过街等细部构造设计;经复核,本次设计人行道最小宽度满足规范要求,无障碍系统连续、通畅。5)严格按照渝两江管办发(2018)70号文件要求完善道路沥青面层、排水管网等设计。回复:同意审查意见,根据渝两江管办发(2018)70号文件要求,本次设计道路沥青上面层采用橡胶沥青混凝土,下面层采用青混凝土AC-20C,详见道路图纸DL-18;同时按照渝两江管办发(2018)70号文件要求完善排水管网等设计,详见排水、照明分册。1.7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1)本设计文件(包括设计说明书及图纸)中的高程系未注明处均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坐标系均为重庆市独立坐标系。2)本项目施工图预算不在本次设计范围内,具体设计由业主另行委托。3)结合地形图及现场调研,聂家沟西侧道路工程建设范围内存在3处坟堆,根据业主意见,由于该处不存在古墓等保留文物,后期将告知相关人员进行搬迁,本次设计不考虑现状坟堆影响。4)1#道路桩号K0+260至K0+550段道路右侧与2#道路距离较近,为减小对2#道路的影响,本次设计设置衡重式挡墙,但后期2#道路施工时对挡墙有一定影响,为保证挡墙安全,建议该段1#道路与2#道路同步施工。5)由于1#道路两侧分别为观音山郊野公园及聂家沟公园(均处于设计阶段),为保证道路边坡与公园景观一致性,根据业主意见,本次设计仅考虑边坡防护的工程措施,边坡景观由公园设计单位进行设计。6)1#道路沿线发件地块主要为蓝城小镇地块,目前地块处于方案设计阶段,根据业主的建设时序安排,1#道路先于地块实施,待道路填挖方边坡实施完毕后,蓝城小镇地块进行平场施工。7)本次施工图设计聂家沟西侧道路工程1#道路路基段地面数据采用《聂家沟西侧道路工程1号路(K0+000-K1+020,K1+140-K1+246.675)纵横断面测量》(2019年5月测量)。桥梁段及软基处理段地面数据均采用原始地形图(2018年12月测量),若现场与图纸相差较大,施工单位需及时通知各参建单位共同现场确定处理方案。8)本项目业主前期已委托相关单位对本区域内的控制爆破方案进行研究,并出具《聂家沟西侧道路工程(1#路)土石方爆破施工可行性研究报告》,施工工程中应严格按该评估报告执行,非爆范围详见DL-02道路总体平面设计图及DL-04道路平面设计分图。9)1#道路起点接观音山片区路网3号路,由于施工图设计考虑交叉口出口道展宽,导致1#道路与3号路边线存在误差。根据施工图内审会要求,由3号路设计单位对其进行变更,确保与1#道路边线无缝衔接。

第二章工程建设条件2.1建设区域的自然条件2.1.1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水土镇地处北碚区东南部,嘉陵江东岸,背靠华蓥山麓。位于重庆“二环”和都市功能拓展区内。东与复兴街道和渝北区悦来街道接壤,西与天府镇毗邻,北与静观镇连结,西南与施家梁镇隔江相望。距北碚城区8km,距渝北两路城区和重庆江北国际机场14km。水土镇是重庆市百强镇,绕城经济带最具投资潜力的十大名镇,重庆市规划的主城区“二环时代”21个大型聚居区之一和两江新区水土高新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水土镇撤镇设立水土街道。聂家沟西侧道路工程位于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北部,快速路六横线以南、现状云汉大道以东、聂家沟以西,竹溪河以北围合区域。本次1#道路起于观音山片区路网工程3号路,向北延伸,终点下穿快速路六横线。勘察区为原始地貌,有乡村的水泥公路、乡村碎石路等通过线路起点,拟建线路区交通条件一般。1#道路1#道路勘察区交通位置图2.1.2气象勘察区属亚热带温湿气候区,湿度大,冬冷夏热,降雨丰富,夏季多暴雨。东部地区年平均气温18.8℃,极端最高气温43℃,最低气温-3.8℃,年平均降雨量1204.3mm。降雨期集中在每年5~9Y,并常伴有雷阵雨,降雨量占全年总量的70%,年平均降雨日168d。平均风速0.7m/s。冬季多雾,雾日年平均40d,最多达148d,偶见降雪,无霜期长。西部地区年平均气温17.7°C,最高36°C、最低5.4°C,极端最高温度41.7°C、极端最低温度-3.5°C,一年中最热为7、8、9三个Y,最冷为1Y;年平均相对湿度79.9%,月平均相对湿度最大92%、最小64.3%;多年平均降水量1099.8mm,年最大降雨量1544.8mm,年最小降雨量740.1mm,降雨多集中在5~9Y,年平均日照时数1341.1h,无霜期为319d。2.1.3水文勘察区属于长江水系,测区西南方向为嘉陵江,嘉陵江为长江一级支流。经地质调绘可知,线路通过区主要地表水体为溪沟(聂家沟)及零星分布的鱼塘,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聂家沟为嘉陵江一级支流,发源于上游水库。线路位于聂家沟西侧,线路与聂家沟整体呈平行,于K1+080~K1+090m处线路与聂家沟正交,设置桥梁跨越。桥梁跨越处聂家沟宽约10.00m,勘察期间水深约0.50m,常年水位高程266.10m,水流缓慢,流量约2.0m3/s。根据调查,聂家沟一般洪水位标高约为266.60m,百年一遇洪水位标高为270.45m。线路区地表水体较发育。2.2建设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2.1地形地貌勘察区域位于龙王洞背斜与观音峡冲断背斜之间的宽缓地段,属构造剥蚀浅切丘陵地貌。拟建线路整体位于一丘陵斜坡东侧,线路大致呈南北延伸,线路区域地形整体为西高东低。经工程地质调绘可知,勘察线路沿线地形总体较平缓,最高点位于K0+200m山丘上,海拔为297.62m,最低点位于K0+300m沟谷带,海拔为270.77m,相对高差26.85m,线路区沟谷平缓带地形坡度一般为5~10°,山丘斜坡区域地形坡角一般为10~25°,局部有基岩陡坎。线路通过区整体地形拟建桥梁区域的溪沟地形2.2.2地质构造根据区域地质调查报告表明勘察区构造上位于悦来场背斜西侧,线路通过区断裂构造不发育,未见断层,岩层产状整体呈单斜产出,产状整体倾向为北西向,一般为294°~38°∠7°~19°,岩层层面结合一般,为软弱结构面。在线路附近基岩露头处观测,对各主要的挖方边坡路段发育的岩层产状、裂隙统计如下:1)K0+005~K0+260m段右侧边坡产状为299°~325°∠12°~18°,综合取310°∠18°,主要发育两组裂隙。Ⅰ组:裂隙产状128°∠75°,可见延伸1.50~2.50m,间距0.50~1.00m,表面粗糙,微张~张开,张开度一般1~2mm,未见充填,裂隙面结合差,为硬性结构面;Ⅱ组:裂隙产状59°∠71°,延伸1.00~1.50m,间距1.00~2.50m,表面粗糙,闭合~张开,张开度一般为1~2mm,未见充填,裂隙面结合差,为硬性结构面。2)K0+340~K0+420m段左侧挖方边坡产状为315°∠7°,主要发育两组裂隙。Ⅰ组:裂隙产状170°∠56°,可见延伸1.00~1.50m,间距0.50~1.00m,表面粗糙,微张~张开,张开度一般1~2mm,未见充填,裂隙面结合差,为硬性结构面;Ⅱ组:裂隙产状262°∠60°,延伸1.50~2.00m,间距0.50~1.00m,表面粗糙,闭合~张开,张开度一般为1~2mm,未见充填,裂隙面结合差,为硬性结构面。3)K0+520~K0+580m段左侧挖方边坡产状为38°∠14°,主要发育两组裂隙。Ⅰ组:裂隙产状108°∠80°,可见延伸0.50~1.50m,间距0.50~1.00m,表面粗糙,微张~张开,张开度一般1~2mm,未见充填,裂隙面结合差,为硬性结构面;Ⅱ组:裂隙产状23°∠88°,延伸1.00~1.50m,间距0.50~1.00m,表面粗糙,闭合~张开,张开度一般为1~2.5mm,未见充填,裂隙面结合差,为硬性结构面。4)K0+720~K0+850m段左侧挖方边坡产状为262°∠9°,主要发育两组裂隙。Ⅰ组:裂隙产状197°∠79°,可见延伸1.00~2.00m,间距1.00~1.50m,表面粗糙,微张~张开,张开度一般1~2mm,未见充填,裂隙面结合差,为硬性结构面;Ⅱ组:裂隙产状94°∠86°,延伸1.00~1.50m,间距0.50~1.00m,表面粗糙,闭合~张开,张开度一般为1~2.5mm,未见充填,裂隙面结合差,为硬性结构面。聂家沟西侧道路工程聂家沟西侧道路工程注:35龙王洞背斜36悦来场背斜38观音峡冲断背斜区域构造纲要图2.2.3地层岩性经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及钻探揭露表明,沿线岩土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杂填土(Q4ml)、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淤泥(Q4el+dl)、第四系冲洪积卵石土(Q4al+pl)、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砂、泥岩互层。各岩、土层工程地质基本特征按由新至老顺序分述如下:1)第四系(Q4)(1)杂填土(Q4ml)杂色,主要由混凝土、砖块、炭渣等组成,硬物粒径一般为30~70mm,含量约50%,粘土填充,结构呈稍密状,均匀性较差,稍湿,回填年限大于5年。该层主要分布于线路沿线已拆迁的房屋区域,本次勘察揭露厚度为0.70(ZY056)~4.10m(ZY060)。(2)粉质粘土(Q4el+dl)紫红色、土褐色,主要由粘粒及粉粒组成,含有少量砂质成分及植物根系(耕植土厚度一般0.50~0.80m),一般呈可塑状,无摇震反应,稍见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在沿线广泛分布,覆盖厚度一般为0.00~6.50m(ZY021)。淤泥:杂色,软塑状,主要由黏土及植物根系组成,湿,主要分布在线路沿线鱼塘中,覆盖厚度一般为0.00~2.00m,分布范围小。(3)卵石土(Q4al+pl)杂色,卵石成分主要为砂岩、泥岩等,粒径一般为20~200mm,磨圆较差,多呈刺菱角状,卵石含量约60~70%,呈松散~稍密状。主要分布于聂家沟河道中,本次勘察未揭露卵石土。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1)泥岩(J2s–Ms)紫红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等组成,局部含有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泥质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其强风化带岩石破碎,网格状裂隙发育,岩芯多呈碎屑、碎块状,岩质软;经本次勘察钻探揭露,该层强风化层厚度为0.50~4.50m;中等风化带岩体较完整,裂隙较发育,岩芯呈短柱状-柱状,节长一般为0.05~0.35m,岩质强度一般。沿线均有分布。经采中等风化泥岩做室内物理力学试验,其试验成果如下:泥岩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为4.73MPa,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88MPa,软化系数为0.63,属极软岩。其它室内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附表3-1。(2)砂岩(J2s-Ss)灰白色、黄褐色,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并含云母等。中-细粒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钙泥质等胶结。其强风化带岩石破碎,风化裂隙发育,岩芯多呈碎块状,局部呈颗粒状。经本次勘察钻探揭露,该层强风化层厚度为0.50~1.90m;中等风化带岩体较完整,裂隙较发育,岩芯呈短柱状-柱状,节长一般为0.08~0.40m,岩质强度较高。沿线均有分布。经采取中等风化砂岩做室内物理力学试验,其试验成果如下:砂岩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0.81MPa,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为14.67MPa,软化系数为0.67,属软岩。其它室内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附表3-2。2.2.4地震、不良地质现象1)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本工程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调整前地震特征周期值为0.35s。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表明,拟建道路区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及《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规定。本工程道路边坡宜为标准设防;路面工程可简易设防;桥梁抗震设防类别为B类、抗震按Ⅶ度设防。2)不良地质现象基于收集的区域地质资料,结合本次勘察期间的现场调查及钻探得知,场区及附近未见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在钻探深度范围内未发现断层、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亦未见古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场地内的各斜坡现状稳定。2.2.5地震效应评价1)一般道路、挖填道路段地震效应评价道路区场地内覆盖层厚度变化较大,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经本次在ZY021、ZY068共2个钻孔中做声波测试。粉质粘土平均等效剪切波速度为158m/s,为中软土;根据覆盖层野外性状鉴定、地区经验,现状松散状杂填土剪切波速可取120m/s(该填土厚度薄,分布范围小),属软弱土;现状稍密-中密状杂填土剪切波速可取160m/s,属中软土;未来填土按压实考虑,剪切波速取160m/s计算,属中软土;强风化泥岩:2059~2172m/s,岩体完整性指数为0.33~0.34,属破碎,平均剪切波波速为531m/s,属软质岩石;中等风化泥岩:压缩波波速为2697~2920m/s,完整性系数为0.57~0.62,属较完整,平均剪切波波速为824m/s,属岩石;中风化砂岩:压缩波波速为3462~3711m/s,完整性系数为0.61~0.64,属较完整,根据地区经验剪切波波速为1162~1168m/s,属岩石。根据以上数据,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公式计算:式中:Vse—土层等效剪切波速(m/s);do—计算深度(m),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二者的较小值;t—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d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厚度;Vs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剪切波速(m/s);n—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分层数。道路区按设计高程挖填后,土层厚度为0.00~21.05m不等,部分地段厚度较厚,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综合分析:按设计高程整坪后,场地类别属Ⅰ0类(无土层区域),地基土的特征周期值为0.20s、Ⅰ1类(土层厚度小于3m区域),地基土的特征周期值为0.25s、场地类别属Ⅱ类(土层厚度3~50m区域),地基土的特征周期值为0.35s、根据路基或边坡稳定性划分了Ⅲ类场地(处于欠稳定或不稳定的路基或边坡)。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范的表4.1.1划分:场地属建筑抗震的有利地段、一般地段、不利地段。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D,结合现状工程地质调查情况、钻探揭露土层厚度与土层分布情况,拟建道路按照设计高程填土后,结合场地剪切波速测试成果,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公式估算。场地类别划分序号线路分段土层厚度(m)土层分类(m)等效剪切波速υse(m/s)场地类别路基或边坡稳定性地段类别设计特征周期(s)1K0+000~K0+262.4700Vs>800Ⅰ0右侧边坡欠稳定不利地段0.202K0+262.47~K0+546.40621.05未来填土16.71粉质粘土4.34159.49Ⅱ半挖半填路基不稳定不利地段0.353K0+546.406~K0+566.5132.80未来填土2.8160Ⅰ1半挖半填路基欠稳定不利地段0.254K0+566.513~K0+741.19717.50未来填土12.46粉质粘土5.04159.12Ⅱ稳定一般地段0.355K0+741.197~K0+774.47500Vs>800Ⅰ0边坡稳定有利地段0.206K0+774.475~K0+825.8737.64未来填土6.13粉质粘土1.51159.40Ⅱ半挖半填路基欠稳定不利地段0.357K0+825.873~K0+845.5072.50未来填土2.50160Ⅰ1半挖半填路基欠稳定不利地段0.258K0+845.507~K0+868.68900Vs>800Ⅰ0稳定有利地段0.209K0+868.689~K1+01815.60未来填土11.35粉质粘土4.25159.17Ⅱ稳定一般地段0.3510聂家沟大桥///Ⅱ稳定一般地段0.3511K1+147~K1+246.67512.21未来填土10.91粉质粘土1.30159.67Ⅱ稳定一般地段0.35根据表3.5中为对道路区挖填后地震效应评价的推测,仅供设计参考使用,建议路堤按设计高程填筑后补充覆盖层的剪切波速测试,校核场地类别。填土时应进行分层压实(夯实或碾压)处理。并确保在填土过后剪切波速测试值大于160m/s。按设计高程平场后,主要地层为素填土、粉质粘土及砂、泥岩,勘察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场地地形总体平缓,工程建设时按设计方案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挡后,岩土体能够达到稳定;建筑场地内及周边地带无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岩土体地震稳定性好。2)土层液化判别根据本次勘察钻探揭露,线路区上覆土层主要为残坡积粉质粘土,局部地段为人工素填土,无砂土、粉土等液化类土层,故拟建道路土层不存在液化现象。2.2.6线路水文地质条件地表水线路通过主要地表水体为聂家沟(常年流水溪沟)及零星分布的鱼塘(规模较小)。鱼塘主要分布在K0+116.966~K0+161.905段右侧约27m、K0+129.347~K0+161.905段左侧、K0+874.393~K0+921.111段、K1+209.019~K1+231.152段。沿线未见其他大型地表水体分布,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线路沿着溪沟大致平行展布,沿线地表水体较丰富。降雨时沿线斜坡地表径流主要汇集于聂沟,聂家沟为线路区域的地表水、地下水排泄基准面。地下水1)松散土层孔隙水通过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场地松散土层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山坡坡脚、丘间槽谷的坡洪积层中,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含水介质结构松散,渗透性强,储水条件较差。孔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垂直补给,受季节影响十分明显,具径流途径短,无明显补、径、排区的特征,松散土层孔隙水仅附存于土层的浅表部,属上层滞水。经测量勘察期间位于聂家沟两岸地下水水位标高一般为264.02~267.02m。总体来说,水量较为贫乏,对工程建设的影响较小。2)基岩风化裂隙水通过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场地基岩风化裂隙水,主要分布在砂、泥岩的强风化裂隙中,无统一水位,其流量受季节性变化影响,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在基岩露头部分为补给区,向低洼处排泄。基岩风化裂隙水具有就近补给就近排泄的特点,场地的中等风化砂岩层,裂隙不发育,岩体完整性较好,为含水地层,中等风化泥岩层,为相对隔水层。在道路施工时,为了避免裂隙水和地表生活用水及施工用水流入基坑,影响基础施工,应注意防止地表生活水、废水等渗入,并堵住裂隙水,完善地表排水系统,特别应加强靠近沟道以及在雨天施工期间,应加强排水措施,完善地表排水系统。简易提水试验场地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主要接受地表水和大气降雨补给,沿基岩表面向低洼处排泄。本次勘察ZY078钻孔作提水试验,并对地表水采取隔离措施,提水试验成果见表。简易提水试验由提水试验及孔内水位观测表明:ZY078钻孔内单孔水流量约19.8m3/d,渗透系数/d,则说明砂泥岩岩互层地层的综合透水性为弱透水性,存在一定地下水,若在雨季,由于大气降水大量补给地下水,其水量会有所增加。因此在桥梁墩台开挖施工时,应采取排水措施,完善地表排水系统。由于桥区钻孔靠近溪沟,地下水补给来源水较丰富,靠近聂家沟区域的地下水在整个场地中相对较丰富。经多个钻孔水位进行观测表明,线路场地地下水整体较贫乏,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总体较简单。道路施工时K0+0.00~K0+262.67m段路堑开挖可能存在裂隙水,水量不大、季节性、可利用边沟排除。水质简分析拟建道路在勘察期间在线路区聂家沟及水中分别采集地表水及地下水水样进行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表明场地地表水化学类型为SO4.HCO3.Cl-Ca.Mg,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Mg型。地下水及地表水其腐蚀性评价见表:地下水水质分析成果一、按环境类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环境条件:干湿交替环境类型:Ⅱ类腐蚀介质评价标准腐蚀性等级备注SO42-63.46∈[0,500)微Mg2+11.48∈[0,2000)微NH4+0∈[0,500)微OH-0∈[0,4300)微总矿化度179.175∈[0,20000)微腐蚀性评价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为微腐蚀二、按地层渗透性,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透水条件:弱透水层(B类)腐蚀介质评价标准腐蚀性等级备注pH值7.71∈(5,∞)微侵蚀性CO22.15∈[0,30)微HCO3-//腐蚀性评价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为微腐蚀三、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侵水条件:干湿交替腐蚀介质评价标准腐蚀性等级备注SO42-Cl-20.73∈[0,100)微腐蚀性评价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为微腐蚀地表水水质分析成果一、按环境类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环境条件:干湿交替环境类型:Ⅱ类腐蚀介质评价标准腐蚀性等级备注SO42-97.79∈[0,500)微Mg2+20.54∈[0,2000)微NH4+0∈[0,500)微OH-0∈[0,4300)微总矿化度275.975∈[0,20000)微腐蚀性评价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为微腐蚀二、按地层渗透性,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透水条件:弱透水层(B类)腐蚀介质评价标准腐蚀性等级备注pH值8.02∈(5,∞)微侵蚀性CO21.08∈[0,30)微HCO3-//腐蚀性评价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为微腐蚀三、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侵水条件:干湿交替腐蚀介质评价标准腐蚀性等级备注SO42-Cl-38∈[0,100)微腐蚀性评价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为微腐蚀根据简易提水试验可知,线路通过区上覆粉质粘土为弱透水层,泥岩为相对隔水层(弱透水层),砂岩为含水层(弱-中等透水性),故拟建线路通过区环境类型为Ⅱ类,结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表12.2.1、12.2.2、12.2.4判定:地表水及地下水在Ⅱ类环境下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在B类条件下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地表水对混凝土中钢筋有微腐蚀。2.2.7线路稳定性、适宜性分析区域稳定性分析根据区域地质资料、钻探和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表明:场地范围内无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地下洞室等不良地质现象。无活动断层等对工程不利的地质体。线路通过地段地层连续,道路区场地现状整体稳定,适宜拟定道路构筑。线路现状稳定性分析根据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工程地质钻探表明地层连续,边坡现状稳定性较好,拟建道路区整体稳定,适宜拟定道路构筑。2.2.8岩土参数的分析与选用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本次勘察对场地的杂填土做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以评价杂填土密实程度,并评价其均匀性,测试结果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有关要求进行统计。试验统计结果见表。重型触探(N63.5)试验成果试验孔编号试验深度(m)厚度(cm)实测锤击数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σ变异系数δ标准值Z0601.50~3.301801358.521.810.217.75通过对试验成果按规范统计分析得出:杂填土实测锤击数为5~13击,平均8.52击,变异系数为0.21,指标的变异性中等,表明该土层均匀性较差。按《市政工程构筑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第3.1.9条7<实测击数(N)≤15击,判定为稍密状。根据现场调查发现,现场原建筑物区域填土实际情况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标准贯入试验本次勘察在ZY021、ZY042、ZY091等3个钻孔的粉质粘土中做了标准贯入试验,以查明粉质粘土的均匀性和力学性质。其测试结果根据《市政工程构筑勘察规范》(DBJ50-174-2014)有关要求进行统计。试验统计结果见表。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试验孔编号标贯次数实测锤击数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σ变异系数δ标准值Z021Z042Z09111634.270.900.213.77经过对场地内粉质粘土作标准贯入试验表明:场地粉质粘土实测锤击数为3~6击,变异系数为0.21,指标的变异性中等,多呈可塑状。土工试验及成果本次勘察在沿线钻孔中采集21组粉质粘土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其结果根据《市政工程构筑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第14.1.3~14.1.8条进行统计,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表: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成果项目比重G天然重度kN/m3饱和重度kN/m3孔隙比e液性指数Il土壤力学性质指标标准值剪切试验压缩试验状态粘聚力c(kPa)摩擦角φ(°)压缩系数a1-2(MPa-1)压缩模量ES1-2(MPa)粉质粘土2.7319.7020.000.740.43天然26.3013.140.325.44饱和19.4711.15注:本表粉质粘土数据详见附表2。带*号为经验值。土的腐蚀性评价本次勘察按规范要求分别线路起终点ZY022、ZY093钻孔中取土样进行土腐蚀性试验,其分析结果见表:土样腐蚀性分析成果试验编号检测项目及成分mg/kg土HCO3-Ca2+Mg2+Cl-SO42-pH值ZY022-T1178.5743.2910.508.6262.217.25ZY093-T2119.9934.917.9417.3931.357.01根据4.3节简易提水试验可知,线路通过区上覆粉质粘土为弱透水层,路线路通过区环境类型为Ⅱ类,结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表12.2.1、12.2.2、12.2.4判定:粉质粘土样在Ⅱ类环境下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在B类条件下粉质粘土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在A类条件下粉质粘土对混凝土中钢筋有微腐蚀。岩石试验及成果拟建项目场地基岩以砂岩、泥岩互层为主,本次勘察经采各岩样做室内试验,其结果根据《市政工程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第14.1.3~14.1.8条进行统计。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成果见表:岩石物理力学指标试验成果指标岩性天然重度饱和重度岩石抗压强度标准值抗剪强度标准值天然饱和软化系数内摩擦角粘聚力抗拉强度kN/m3kN/m3MPa°MPa中等风化泥岩25.2025.304.732.880.6334.031.040.20中等风化砂岩25.2025.3020.8114.670.6738.264.600.91注:本表数据详见附表3-1~2。岩体基本质量等级本场地下伏基岩主要为泥岩、砂岩,现对其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述如下。泥岩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为4.73MPa,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88MPa,软化系数为0.63,属极软岩;根据钻孔声波测试成果,中等风化泥岩:压缩波波速为2697~2920m/s,完整性系数为0.57~0.62,属较完整。砂岩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0.81MPa,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为14.67MPa,软化系数为0.67,属软岩;根据钻孔声波测试成果,中等风化砂岩:压缩波波速为3462~3711m/s,完整性系数为0.61~0.64,属较完整。根据《市政工程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第3.1.7条判定,中等风化泥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中等风化砂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等级为Ⅳ级。土石工程分级拟建线路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杂填土、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粉质粘土,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互层。按《市政工程勘察规范》(DBJ50-174-2014)附录A将土石分级见表。土石工程分级岩性名称土石等级土石类别分布范围杂填土Ⅲ硬土沿线房屋区域粉质粘土Ⅱ普通土沿线均有分布泥岩Ⅳ软石沿线均有分布砂岩Ⅳ次坚石沿线均有分布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选用经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及钻探揭露表明,道路区场地出露的地层由新至老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杂填土、残坡积层(Q4el+dl)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的砂泥岩互层。结合本次工程特性及相关要求,在场地岩层中采取了粉质黏土及中风化岩石作室内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试验成果按《市政工程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第14.1.3~14.1.8条进行了统计。根据实验成果并结合地区经验,各岩土体性质指标取值如表。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取值土层代号名称状态/密实度天然重度kN/m3饱和重度kN/m3天然快剪饱和快剪压缩系数aMPa-1压缩模量EsMPa基底摩擦系数μ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粘聚力ckPa摩擦角φ(°)粘聚力ckPa摩擦角φ(°)Q4ml杂填土松散22.5*22.9*0.30*150*稍密22.6*23.0*5.0*28.0*0.0*25.0*--0.40*220*Q4el+dl粉质粘土可塑19.7020.0023.6711.8217.5210.030.325.440.25*150*注:带“*”为临近场地经验取值。基岩物理力学参数取值指标岩性天然重度饱和重度抗压强度标准值岩体抗剪强度岩层层面抗剪强度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基底摩擦系数μ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天然饱和粘聚力c内摩擦角Φ粘聚力c内摩擦角ΦkN/m3kN/m3MPaMPa°kPa°kPakPa强风化泥岩////////1300.30*300*中等风化泥岩25.2025.304.732.880.3130.6320*15*/0.401717强风化砂岩////////1500.35*500*中等风化砂岩25.2025.3020.8114.671.3834.4320*15*/0.457554取值说明:①岩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4.2.3条由下式确定。fak=γf×fuk式中,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γf地基极限承载力分项系数。对于土质地基取0.50,对于岩质地基取0.33;fuk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Pa)。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174-2014第14.3.2条“当岩体完整、较完整、较破碎时,岩质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由岩石抗压强度标准值乘以地基条件系数确定。完整时地基条件系数取1.70~1.40,较完整时取1.40~1.10,较破碎时取1.10~0.70(坚硬岩与较硬岩取较小值)。本工程地下水贫乏,采用天然强度;岩体较完整,地基条件系数区1.10。则:中等风化砂岩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20.81MPa×1.10=22.891MPa=22891kPa;中等风化泥岩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4.73MPa×1.10=5.2036MPa=5203kPa;中等风化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22891kPa×0.33=7554kPa;中等风化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5203kPa×0.33=1717kPa;当设计采用承载力基本容许值时,中等风化泥岩、砂岩的承载力基本容许值据其岩石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按《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查表表3.3.3-1确定。即,中等风化砂岩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值[fa0]取1200kPa;中等风化泥岩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值[fa0]取500kPa;②粉质粘土c、Φ值按0.90的系数折减;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4.2.3条和《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174-2014第14.3.3条确定。粉质黏土孔隙比e为0.74,液性指数Il为0.43,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174-2014表14.3.3-3取差值求得粉质粘土地质极限承载力平均值为430kpa;则粉质粘土地基极限承载力特征值为430kpa×0.50=215kpa,但是考虑到开挖扰动及施工影响并结合地区经验粉质黏土地基极限承载力特征值综合取150kpa。③岩体破裂角和边坡坡率值均为边坡岩体无外倾结构面和不利结构面组合时的取值;若边坡岩体存在外倾结构面或不利结构面组合,岩体破裂角和边坡坡率值应根据外倾结构面和不利结构面组合交线的倾角确定,具体详见“工程地质评价与工程措施建议”。④岩体粘聚力标准值、内摩擦角标准值,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174-2014第14.2.8条,可由岩石标准值分别乘以0.30、0.90的折减系数确定;⑤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174-2014附录E,按结合差-很差取值;⑥岩体变形模量、弹性模量标准值,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174-2014第14.2.6条,可由岩石标准值分别乘以0.70的折减系数确定。岩石泊松比可视为岩体泊松比。则中等风化砂岩体变形模量标准值可取4370MPa;中等风化砂岩体弹性模量标准值可取4747MPa;泊松比可取0.29;中等风化泥岩体变形模量标准值可取1197MPa;则中等风化泥岩体弹性模量标准值可取1298MPa;泊松比可取0.32。⑦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174-2014第14.2.9条,岩体抗拉强度标准值可由岩石抗拉强度标准值乘以0.40确定;则中等风化砂岩体抗拉强度标准值可取0.36MPa;中等风化泥岩岩体抗拉强度标准值可取0.082MPa;⑧岩体水平抗力系数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174-2014第14.2.12条确定。中等风化砂岩可取300MN/m3;中等风化泥50岩可取MN/m3;⑨M30砂浆与锚孔壁的粘结强度标准参考《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8.2.3-2确定。中等风化砂岩可取650kPa;中等风化泥岩可取350kPa;⑩岩土界面参数取值:天然粘聚力取26.30kpa,天然内摩擦角取13.14°;饱和粘聚力取19.47kpa,饱和内摩擦角取11.15°。eq\o\ac(○,11)清表至中风化,开挖台阶状时,可按填料的指标计算。eq\o\ac(○,12)裂隙面粘聚力取50kpa,内摩擦角取18°。eq\o\ac(○,13)“*”为临近场地经验值。2.2.9工程地质分析与评价K0+000.00~K0+262.67m段挖方道路(2、6剖面)1)工程简况K0+000.00~K0+262.67m挖方道路段:该段路面设计高程为278.44~284.54m,K0+000.00~K0+262.67m段线路设计纵坡为3.000%。轴线地面高程为278.44~297.62m,相对高差为19.18m,地形起伏较大。本路段为挖方路段,两侧道路边坡均为临时边坡,设计临时坡率为1:1.5~1:1,分阶放坡开挖,阶高8.0m,平宽度2.0m。线路左右侧永久性边坡坡率缓于1:2;道路右侧经过为蓝城小镇地块,场地平标高为281.00~284.0mm,场平后场平标高与道路路面设计标高相差很小,故右侧无永久性道路边坡。2)地层岩性经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揭露,该段土层主要分布有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泥岩和砂岩互层。3)各地层工程性质评价K0+000.00~K0+262.67m挖方道路段,场地现状为原地貌。场地内大部分土层覆盖,仅局部陡坎基岩出露,表层覆盖土体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粉质粘土,覆盖厚度一般为0.5~1.8m,厚度较薄,粉质粘土多呈可塑状。道路开挖后路面位于基岩上,基岩层位稳定,承载力高,稳定性好,是路基的理想持力层。各地层物理力学参数见表6.8-1、6.8-2。4)道路稳定性分析与评价(1)道路两侧边坡定性分析评价①道路左侧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K0+000.00~K0+262.67m段为挖方道路,按照设计高程放坡开挖过后,在该段线路左侧将形成6.87~14.16m的临时人工边坡,由于本段线路区表层土体覆盖总体较薄,一般小于2.00m,则边坡主要为岩质边坡,边坡长度为262.67m,边坡坡向为101°,边坡坡角为34°~45°,结合岩层产状、裂隙产状做极射赤平投影分析如下:道路左侧边坡极射赤平投影从图可知,该段边坡坡面与产状(CZ)面呈反向相交,利于边坡稳定。边坡坡面与裂隙(LX1)面呈顺向相交,裂隙倾角大于边坡坡角,裂隙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边坡坡面与裂隙(LX2)面呈小角度切向相交,裂隙倾角大于边坡坡角,裂隙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产状(CZ)与裂隙(LX1)组合交割线位于边坡内侧。边坡坡面与组合交割线呈大角度切向相交,对边坡稳定性影响一般,岩体可能产生局部掉块现象。产状(CZ)与裂隙(LX2)组合交割线位于边坡外侧,利于边坡稳定。裂隙(LX1)与裂隙(LX2)组合交割线位于边坡外侧,利于边坡稳定。坡体主要由砂岩、泥岩互层地层,其稳定性受岩体强度和差异风化控制,在边坡长期裸露在外时,边坡整体稳定性受岩体强度控制,发生沿假想破裂角为45°+φ/2的平面滑动的可能性小。由上述分析可知,该侧边坡按照设计高程和坡率放坡开挖过后将形成最高约14.16m的人工岩质边坡,岩性为砂岩、泥岩互层。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表4.1.4岩质边坡的岩体分类,该边坡属于Ⅲ类岩体。岩体等效内摩擦角标准值可取55°,破裂角为60.31°(45°+φ/2)。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②道路右侧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K0+000.00~K0+262.67m段为挖方道路,按照设计高程放坡开挖过后,在该段线路右侧将形成9.62~11.67m的人工岩土质边坡,边坡长度为262.67m,边坡坡向为281°,边坡坡角为34°~45°,结合岩层产状、裂隙产状做极射赤平投影分析如下:道路右侧边坡极射赤平投影从图可知,该段边坡坡面与产状(CZ)面呈顺向相交,产状倾角小于边坡坡角,易沿产状层面产生顺向滑动,产状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大。边坡坡面与裂隙(LX1)面呈反向相交,利于边坡稳定。边坡坡面与裂隙(LX2)面呈大角度切向相交,裂隙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产状(CZ)与裂隙(LX1)组合交割线位于边坡外侧,利于边坡稳定。产状(CZ)与裂隙(LX2)组合交割线位于边坡内侧。边坡坡面与组合交割线呈大角度切向相交,对边坡稳定性影响一般,岩体可能产生局部掉块现象。裂隙(LX1)与裂隙(LX2)组合交割线位于边坡外侧,利于边坡稳定。故该侧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层产状控制,发生外倾结构面(岩层产状面)平面滑动的可能性大,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表4.1.4岩质边坡的岩体分类,该边坡属于Ⅲ类岩体,临时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现选择代表性剖面3-3’作平面滑动定量计算分析如下:计算公式:式中:T-滑体单位宽度重力及其他外力引起下滑力()R-滑体单位宽度重力及其他外力引起抗滑力()c-滑面粘聚力()-滑面内摩擦角(°)L-滑面长度(m)G-滑体单位宽度自重()-滑体单位宽度竖向附加荷载()-滑面倾角(°)U-总水压力()V-后缘陡倾裂隙面上单位宽度总水平压力()Q-滑体单位宽度水平荷载()-后缘陡倾类型充水高度(m)计算模型见图,稳定性计算简图。3-3’剖面稳定性计算简单图稳定性计算3-3’剖面右侧边坡平面滑动计算表项目单位数量备注说明荷载滑体土重度γ(kN/m3)25.2滑体土单位宽度面积V(m3)121.33滑体土单位宽度自重G(kN/m)3057.45竖向附加荷载Gb(kN/m)0.00向下取正,向上取负值水平荷载Q(kN/m)0.00向坡外取正,向坡内取负值后缘陡倾裂隙充水高度hw(m)6.00滑面单位宽度总水压力U(kN/m)1080.47后缘裂隙面单位宽度总水压力V(kN/m)180.00结构面摩擦角Φs(°)15.00粘聚力Cs(kpa)20.00面积A(m2)36.02倾角θ(°)18.00结果下滑力T(KN/m)1116.00抗滑力R(KN/m)1195.04稳定性系数Fs1.07Fs=R/T安全系数F1.20剩余下滑力P(KN/m)144.15通过计算分析,左侧边坡按照1:1.0~1:1.5坡率分阶放坡开挖后稳定系数为1.07,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开挖后易发生顺层滑动。建议对该侧边坡采取支挡措施。道路施工时K0+0.00~K0+262.67m段路堑开挖可能存在裂隙水,水量不大、季节性、可利用边沟排除。(2)施工注意事项①建议道路左侧边坡放坡坡率值为1:1.0~1:1.5,并对路堑放坡开挖后的坡面采取锚喷或格构护坡等防护措施。建议道路右侧边坡按1:1.0~1:1.5放坡开挖后并采取支挡措施,若直接放坡开挖坡度需小于18°。施工时应注意疏导地表水,防止其浸泡填料导致承载力降低,同时路面开挖后应及时回填,防止泥岩因迅速风化降低承载力。②边坡开挖时,应严格按允许坡度值放坡开挖,不宜直立切坡开挖,否则易诱发人工土体边坡滑移或基岩局部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的发生;施工时应完善地表排水。③边坡开挖时,应将边坡上部土层清除或按照坡率放坡开挖,开挖坡率需满足安全系数要求。④建议采用逆作法施工,即从上至下分段分阶开挖,分段分阶支护,为了保证边坡的稳定,必须严格控制爆破。⑤如果施工采用砂浆强度等级为M30时,锚固体与锚孔壁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中等风化砂岩可取650kPa(中等风化砂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20.81MPa);中等风化泥岩可取350kPa(中等风化泥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4.73MPa)⑥建议对边坡高度超过8m的路基分阶段放坡开挖,即8m一台阶,台阶宽宜设为2m,台阶上应设置排水沟。K0+262.67~K0+340.00m段填方道路(7、8剖面)1)工程简况K0+262.67~K0+340.00m段填方道路:该段路面设计高程为284.50~284.18m,线路纵坡坡度为-0.500%,轴线地面高程为270.76~284.56m,相对高差为13.80m,地形起伏较小。本路段在路堤底部设置临时排水管涵,管涵与线路斜交,路堤采取分阶放坡回填,放坡坡率为1:1.5~1:1.75,阶高8.0m,平台宽2.0m,右侧边坡设置衡重式挡墙支挡。2)地层岩性经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及钻探揭露,该段土层主要分布有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互层。3)各地层工程性质评价K0+262.67~K0+340.00m段道路场地现状为原始地貌,场地内上覆土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泥岩。粉质粘土多呈可塑状,根据地区经验,粉质粘土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一般为150kPa,其厚度变化较大,均匀性较差,厚度为1.1~6.5m,稳定性差,不宜直接作为路基的基础持力层,应进行清表处理,下部粉质粘土经加入粗骨料分层压实(碾压或夯实)处理后可作为路基的基础持力层(压实系数≥0.94),;基岩层位稳定,承载力高,稳定性好,是路基的理想持力层。各地层物理力学参数见表6.8-1、6.8-2。4)道路稳定性分析与评价(1)填方道路稳定性分析评价K0+262.67~K0+340.00m段路基为填方道路,按照设计高程和坡率放坡填土后,该段路基形成7.72~17.00m的人工土质边坡,由于该段地形坡度较平缓,地形坡角一般为5~11°,填土后该段道路路堤边坡发生整体滑动的可能性较小,因道路右侧放坡受限,填方整体无稳定性问题,支挡主动土压力时需设置挡墙,设计拟采用挡墙支挡。路基地表覆盖一层粉质粘土,经钻探揭露,上覆土层厚度分布不均,厚度变化较大,土体中所含硬质物分布不均,该层对拟建路堤不均匀沉降有一定影响。(2)施工注意事项及建议按照设计高程填土后,由于上覆土层厚度分布不均,厚度变化较大,土体中所含硬质物分布不均,该层对拟建路堤不均匀沉降有一定影响,上部加载过后,在暴雨及震动等不利条件下存在局部滑动或是形成地面不均匀沉降等病害,因此路堤填土前,建议清除表层粉质粘土或是采取换填措施,路堤填料可采用邻近挖方地段的碎块石料,石料级配应合理,填土层应分层进行压实(碾压或夯实)处理。(压实系数≥0.94),每一水平层均应采用同类填料,其压实度必需满足设计要求,对路堤坡面采取种植草皮等防护措施。施工时应注意疏导地表水,防止其浸泡填料导致承载力降低,同时路面开挖后应及时回填,防止泥岩因迅速风化降低承载力。建议填土放坡坡率如下:填土段:1:1.50~1:1.75填土高度大于8.00m段,均应采用分阶放坡,每隔8.00m处设置边坡平台一道,平台宽度为2.00m,平台应设置排水沟。涵洞基础应采取基岩或处理厚度土质地基作为持力层。右侧挡墙基础应采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基底摩擦系数μ如下:强风化泥岩:0.3中风化泥岩:0.4强风化砂岩:0.35中风化砂岩:0.45挡墙临时基槽坡率建议1:1。K0+340.00~K0+420.00m段半挖半填道路(9、10剖面)1)工程简况K0+340.00~K0+420.00m段半挖半填道路:该段路面设计高程为284.18~284.41~285.78m,线路设计纵坡为-0.500%~3.500%,轴线地面高程为280.07~284.68m,相对高差为4.61m,地形起伏较小。道路左侧为挖方,设计挖方坡率为1:1,道路右侧为填方设计坡率为1:1.5~1:1.75,阶高8.0m,平台宽2.0m,右侧边坡设置衡重式挡墙支挡。2)地层岩性经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及钻探揭露,该段土层主要分布有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泥岩和砂岩互层。3)各地层工程性质评价K0+340.00~K0+420.00m半挖半填道路场地现状为原地貌。场地内大部分土层覆盖,仅局部陡坎基岩出露,场地大部分地段被残坡积粉质粘土覆盖,粉质粘土多呈可塑状,根据地区经验,该段粉质粘土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一般为150kPa,其覆盖厚度较小,一般小于1.8m,分布不均,且稳定性差,不宜直接作为路基的基础持力层,由于土体较薄,建议进行清表处理;基岩层位稳定,承载力高,稳定性好,是路基的理想持力层。各地层物理力学参数见表6.8-1、6.8-2。4)道路稳定性分析与评价(1)道路两侧边坡定性分析评价①道路左侧挖方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按设计高程整平后,线路左侧为挖方边坡,最大开挖厚度约为6.9m,由于表层第四系全新统粉质粘土厚度一般小于1.8m,建议直接清除处理或坡设置挡墙支护,采取逆作法施工。因此开挖后道路左侧边坡主要为岩质边坡。边坡长度为80.0m,边坡坡向为123°,边坡坡角为45°,结合岩层产状、裂隙产状做极射赤平投影分析如下:道路右侧边坡极射赤平投影从图可知,该段边坡坡面与产状(CZ)面呈反向相交,利于边坡稳定;边坡坡面与裂隙(LX1)面呈大角度切向相交,裂隙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边坡坡面与裂隙(LX2)面呈大角度切向相交,裂隙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产状(CZ)与裂隙(LX1)组合交割线位于边坡外侧,利于边坡稳定;产状(CZ)与裂隙(LX2)组合交割线位于边坡外侧,利于边坡稳定;裂隙(LX1)与裂隙(LX2)组合交割线位于边坡外侧,利于边坡稳定。综合上所述边坡整体稳定性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发生沿假想破裂角为45°+φ/2的平面滑动的可能性小。由上述分析可知,该段道路边坡按照设计高程和坡率放坡开挖后将形成最高约6.9m的人工岩质边坡,岩性为砂岩、泥岩互层。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第4.1.5条,边坡岩体类别宜为Ⅲ类;Ⅲ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标准值可取55°,破裂角为60.31°(45°+φ/2)。边坡安全等级三级。②道路右侧填方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按照设计高程和坡率放坡填土后,该段路基右侧将形成11.66~12.61m的人工土质边坡,由于该段地形坡度较陡,地形坡角一般为16~24°,填土后该段道路路堤边坡发生整体滑动的可能性较大,路基地表覆盖一层粉质粘土,经钻探揭露,上覆土层厚度分布不均,厚度一般为1.0~2.0m。表层覆盖土体对路基稳定影响较大。现对填土路基边坡整体稳定性作定量计算分析,滑动方式为折线型滑动,剪出口位于设置重力式挡墙底部,现选取典型剖面10-10’进行稳定性计算。计算公式: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附录A.0.3折线型滑动面对边坡可采用传递系数法隐式解,计算公式如下:式中:-第i个土条的重力与外加竖向荷载之和(kN);-第i个土条底滑面的倾角(°);、-第i个土条底的黏聚力(kPa)和内摩擦角(°);-第i个土条底滑面的长度(m);-第i-1个土条底滑面的倾角(°);-第i-1个土条传递给第i个土条的下滑力(kN)。用式以上规范公式逐条计算,直到第n条的剩余推力为零,由此确定稳定系数。计算模型:剖面10-10’稳定性计算简单图,见图。道路右侧边坡折线滑动计算简图计算参数:考虑到填土与泥岩表层风化泥化成结合并考虑施工清表不彻底,故界面土体参数按照粉质黏土试验值选取,城市道路荷载取12kpa。本次计算时界面参数取值为清表不彻底或未清表时的指标,实际施工时如清表至中风化,开挖台阶状时,可按填料的现场实测指标计算。计算参数见表:边坡稳定性计算参数填土天然重度γ(kN/m3)粉质黏土天然黏聚力c(kPa)粉质黏土天然内摩擦角φ(°)填土饱和重度γat(kN/m3)粉质黏土饱和黏聚力c(kPa)粉质黏土饱和内摩擦角φ(°)23.00*23.6711.8223.80*17.5210.03稳定性计算结果: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结果见表。边坡稳定性计算成果计算方法计算工况稳定系数安全系数剩余推力kN/m稳定状态传递系数法天然工况1.001.30356.14欠稳定饱和工况0.791.20559.88不稳定经计算分析,道路右侧填土路基整体稳定性在天然工况下稳定系数为1.00,处于欠稳定状态,在饱和工况下稳定系数为0.79,处于不稳定状态。建议本路段采用抗滑桩支挡。(2)施工注意事项及建议①建议进行放坡开挖,放坡坡度值为1:1.0,并对路堤放坡开挖后的坡面采取锚喷或格构护坡等防护措施。施工时应注意疏导地表水,防止其浸泡填料导致承载力降低,同时路面开挖后应及时回填,防止泥岩因迅速风化降低承载力。②边坡开挖时,应严格按允许坡度值放坡开挖,不宜直立切坡开挖,否则易诱发人工土体边坡滑移或基岩局部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的发生;施工时应完善地表排水。③边坡开挖时,应将边坡上部土层清除或采取支挡措施,以避免上部土层发生滑动。④建议采用逆作法施工,即从上至下分段分阶开挖,分段分阶支护,为了保证边坡的稳定,必须严格控制爆破。⑤如果施工采用砂浆强度等级为M30时,锚固体与锚孔壁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中等风化砂岩可取650kPa;中等风化泥岩可取450kPa。⑥建议对边坡高度超过8m的路基分阶段放坡开挖,即8m一台阶,台阶宽宜设为2m,台阶上应设置排水沟。⑦建议挖方放坡坡率如下:粉质粘土段:1:1.5强风化泥岩段:1:1.50中等风化泥岩段1:1.0强风化砂岩段:1:1.50中等风化砂岩段1:1.0⑧建议道路右侧填方进行放坡填土,填土前建议清楚表层粉质黏土,并将斜坡基岩面开挖成台阶状以增大土体抗滑力,该层对拟建路堤填料可采用邻近挖方地段的碎块石料,石料级配应合理,填土层应分层进行压实(碾压或夯实)处理。(压实系数≥0.94),每一水平层均应采用同类填料,其压实度必需满足设计要求,对路堤坡面采取种植草皮等防护措施。⑨施工时应注意疏导地表水,防止其浸泡填料导致承载力降低,同时路面开挖后应及时回填,防止泥岩因迅速风化降低承载力。⑩填土段:1:1.50~1:1.75eq\o\ac(○,11)填土高度大于8.00m段,均应采用分阶放坡,每隔8.00m处设置边坡平台一道,平台宽度为2.00m,平台应设置排水沟。eq\o\ac(○,12)右侧挡墙基础应采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挡墙的基础埋置深度及结构尺寸应满足抗滑要求。基底摩擦系数μ如下:强风化泥岩:0.3中风化泥岩:0.4强风化砂岩:0.35中风化砂岩:0.4K0+420.00~K0+520.00m段填方道路(11、13剖面)1)工程简况K0+420.00~K0+520.00m段填方道路:该段路面设计高程为285.78~289.28m,设计线路纵坡为3.500%,轴线地面高程为273.58~285.41m,相对高差为11.83m,地形起伏较小。路堤采取分阶放坡回填,放坡坡率为1:1.5~1:1.75,阶高8.0m,平台宽2.0m,右侧边坡设置衡重式挡墙支挡。本路段在路堤底部设置临时排水管涵,管涵与线路正交。2)地层岩性经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及钻探揭露,该段土层主要分布有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互层。3)各地层工程性质评价K0+420.00~K0+520.00m段道路场地现状为原始地貌,道路区场地内上覆土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粉质粘土,厚度一般为1.4~3.9m,粉质粘土呈可塑状,根据地区经验,粉质粘土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一般为150kPa,分布不均,稳定性差,不宜直接作为路基的基础持力层,经加入粗骨料分层压实(碾压或夯实)处理后可作为路基的基础持力层(压实系数≥0.94);基岩层位稳定,承载力高,稳定性好,是路基的理想持力层。各地层物理力学参数见表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取值表。4)道路稳定性分析与评价(1)道路稳定性分析评价按照设计高程放坡填土后,该段路基形成4.3~20.1m的人工土质边坡(含挡墙高度),该段路基填筑高度较大,且地形坡度较平缓,地形坡角一般为7~15°,填土后该段路基发生整体滑动的可能性较小,因道路右侧放坡受限,填方整体无稳定性问题,支挡主动土压力时需设置挡墙,设计拟采用挡墙支挡。由于路基地表覆盖一层粉质粘土,经钻探揭露,上覆土层厚度分布不均,厚度变化较大,土体中所含硬质物分布不均,该层对拟建路堤不均匀沉降有一定影响。(2)施工注意事项及建议填土前建议清楚表层粉质黏土,并将斜坡基岩面开挖成台阶状以增大土体抗滑力,该层对拟建路堤填料可采用邻近挖方地段的碎块石料,石料级配应合理,填土层应分层进行压实(碾压或夯实)处理。(压实系数≥0.94),每一水平层均应采用同类填料,其压实度必需满足设计要求,对路堤坡面采取种植草皮等防护措施。施工时应注意疏导地表水,防止其浸泡填料导致承载力降低,同时路面开挖后应及时回填,防止泥岩因迅速风化降低承载力。建议填土放坡坡率如下:填土段:1:1.50~1:1.75填土高度大于8.00m段,均应采用分阶放坡,每隔8.00m处设置边坡平台一道,平台宽度为2.00m,平台应设置排水沟。涵洞基础应采取基岩或处理厚度土质地基作为持力层。右侧挡墙基础应采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挡墙的基础埋置深度及结构尺寸应满足抗滑要求。基底摩擦系数μ如下:强风化泥岩:0.3中风化泥岩:0.4强风化砂岩:0.35中风化砂岩:0.45挡墙临时基槽坡率建议1:1。K0+520.00~K0+580.00m段半挖半填道路(13剖面)1)工程简况K0+520.00~K0+580.00m段半挖半填道路:该段路面设计高程为289.28~290.59m,线路设计纵坡为3.500%~-0.500%,轴线地面高程为285.41~292.40~287.75m,相对高差为7.0m,地形起伏较小。道路左侧为挖方,设计挖方坡率为1:1,道路右侧为填方设计坡率为1:1.5~1:1.75,阶高8.0m,平台宽2.0m,右侧边坡坡脚设置衡重式挡墙支挡。2)地层岩性经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及钻探揭露,该段土层主要分布有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互层。3)各地层工程性质评价K0+520.00~K0+580.00m段道路场地现状为原地貌。场地内主要粉质粘土覆盖,局部陡坎基岩出露,土层厚度较薄,一般小于1.0m,粉质粘土多呈可塑状,根据地区经验,该段粉质粘土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一般为150kPa,分布不均,且稳定性差,不宜直接作为路基的基础持力层,由于土体覆盖较薄,建议进行清除处理;基岩层位稳定,承载力高,稳定性好,是路基的理想持力层。4)道路稳定性分析与评价(1)道路两侧边坡定性分析评价①道路左侧挖方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按设计高程整平后,线路左侧为挖方边坡,最大开挖厚度约为9.7m,由于表层第四系全新统粉质粘土厚度一般小于1.0m,建议直接清除处理。因此开挖后道路左侧边坡主要为岩质边坡。边坡长度为60.0m,边坡坡向为134°,边坡坡角为45°,结合岩层产状、裂隙产状做极射赤平投影分析如下:道路右侧边坡极射赤平投影从图可知,该段边坡坡面与产状(CZ)面呈大角度切向相交,产状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边坡坡面与裂隙(LX1)面呈小角度切向相交,裂隙倾角大于边坡坡角,裂隙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边坡坡面与裂隙(LX2)面呈大角度切向相交,裂隙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产状(CZ)与裂隙(LX1)组合交割线位于边坡外侧,利于边坡稳定;产状(CZ)与裂隙(LX2)组合交割线位于边坡内侧,对边坡稳定性有一定影响;裂隙(LX1)与裂隙(LX2)组合交割线位于边坡外侧,利于边坡稳定。综合上所述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