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赋能聊城市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研究_第1页
数字普惠金融赋能聊城市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研究_第2页
数字普惠金融赋能聊城市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研究_第3页
数字普惠金融赋能聊城市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研究_第4页
数字普惠金融赋能聊城市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此,中央高度重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央一号文件连续9年聚焦农村产业融合,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内容进行强调。聊城市政府在2023年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聊城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一系列举措表明,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是促进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出路。1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村产业融合的内在逻辑及实践进展1.1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村产业融合的内在逻辑1.1.1数字普惠金融“纵向”延伸农业产业链,丰富农业经营业态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网络的方式监控农产品产业链上的资金和技术,并给予一定支持,降低产业链的运营和结算成本。同时,产业链金融的数字化发展,使农业供应链上的每个环节都能实现智能化、精细化的管理目标,解决了产业链上农业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将农业生产、加工经营者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以促进农业产业链进一步延伸[1-2]。1.1.2数字普惠金融拓展农业产业主体融资边界,助力传统农业产业升级一是数字普惠金融能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打通农村地区“支农”渠道,扩大金融覆盖范围,提高农村地区的金融获得感。二是充分挖掘农业产业主体信用信息,扩大农业产业主体融资边界,减少农村产业在金融市场中的交易成本与制度摩擦,刺激农民对信贷的需要。三是利用数字化信用体系可以降低信贷主体身份认证成本,构建线上融资平台,拓宽普惠金融供给渠道,助力数字普惠金融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1.1.3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业多功能发挥,提升农业产业融合的价值链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数字化的方式介入农业生产,通过革新生产技术、农用工具、特色产品等,提升了农业生产效能,促使农业生产方式转型,进而提升农业价值链。此外,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农产品各个环节的高效连接,克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农产品价格扭曲和产业附加值低等问题,从而挖掘产业的真实价值,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投资回报率。1.1.4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村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产业融合的外部环境数字普惠金融为新基建提供了融资渠道,为其发展注入了雄厚的资金,推动新基建快速发展。新基建能够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吸引企业对农村产业融合的相关行业进行投资,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此外,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协助农村地区引入并运用新技术,增加及扩大农村的工作机会和就业领域,为农业生产提供多元化发展方式,进而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效率,为农村地区的产业融合创造良好环境,具体见图1。1.2聊城市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村产业融合实践进展1.2.1精准服务,有力保障政、银、农对接合作力度和效果一是以特色产业为重点,创新推动特色产业的融资链条。聊城市金融部门围绕区域内轴承、阿胶等特色优势产业及产业链,确定了每个产业链上的“融资链长”,为“链主”及与之相匹配的中小企业提供“一群一策、一链一策”服务,2022年,聊城市已完成合同总额38亿元的目标。二是强化金融科技赋能,拓展服务覆盖面。例如建行聊城分行,在山东省范围内利用“惠眼视图”商业机会模式,首先启动了“工业云税务”的客户推广,对230名有预信贷额度的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测试,为各网点业务推广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持。截至目前,已经利用“惠眼视图”向支行推送商机1841个,实现精准营销。1.2.2政策融合创新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有效缓解了涉农产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农地经营权发展,聊城市有关部门发布了《聊城市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截至2023年3月末,农地抵押贷款和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余额为40134.2万元。同时,农银、建银等金融机构抓住当地强化农村“三资”监管的机遇,通过“银农直连”方式,构建“三资”监管、“农村产权交易”等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提升农村资产监管、资金结算和金融服务的效能。此外,为了充分满足多层次涉农领域主体的资金需求,金融机构将金融创新与银行的市场定位紧密地联系起来,推出20多种贷款产品,已经初步构成了“一银行一品牌”“一产业一特色”“一县域一模式”的发展格局。截至2022年底,聊城市涉农贷款共计1600.8亿元,较2021年同期增加8.5%,一改过去几年的下滑趋势,累计发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64.8亿元,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7895户,具体见图2。图2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聊城市涉农贷款增长情况1.2.3社会信用状况明显改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均等化水平得到提升一是优化支付环境,金融服务覆盖到农村的“最后一公里”。促进以助农取款服务为基础的综合性、可持续的农村支付服务体系建立,有效满足了“三农”多元化的支付服务需求。截至2023年3月底,聊城市布设乡镇银行网点已达到304个,助农取款点7750个,ATM机1790台,各类POS机4.1万余台,其他银行卡受理终端6600台,构建了“支付+电商+政务+便民”四位一体的服务品牌。二是“双线”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迈出了新步伐。聊城市依托涉农金融机构推进“三信”评估,引导农商行深化整村授信,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可得性显著提升。截至2023年3月末,聊城市评定信用户116.23万户,信用户贷款余额达到416.9亿元。2聊城市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村产业融合的制约因素数字普惠金融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价值链升级,但在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为了解决当前聊城市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村产业融合瓶颈问题,对13家金融机构210名银行员工开展问卷调查,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90份,有效率90.47%;对134家新型农业企业共212名受访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其对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农村产业融合现状的满意程度,获得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为94.3%。具体分析结果如下。2.1核心企业配合度不足,无法带动农业产业链相关经营主体融资意愿供应链金融是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方式,调查中发现,83.5%的银行认为农业产业链核心企业配合度不足是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的主障碍,究其原因有以下2个方面。一是由于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缺乏资本积累,对供应链融资的支持力度较小。目前,聊城市仅有1个国家级和16个省级龙头企业,与数量众多的农户和农村小企业相比,难以为其提供充足的支持。二是农业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参与供应链融资的动力不足。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供应链融资会占据龙头企业的信用额度,从而给农业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带来额外的压力。2.2农村金融科技素养不足,农业经营主体数字普惠金融参与度不高调查发现,47.8%的银行将农户、企业融资意愿低列为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主要障碍。一是农业经营主体对数字普惠性金融认识和接受程度不高。调查显示,农业经营主体中有35%表示从未听说过数字普惠金融、12%不愿意使用数字普惠金融、70%对数字普惠金融持怀疑态度。二是农业经营主体对银行借贷融资需求较低。在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方式的调查中,46.5%农业经营主体以人情贷款为主,只有21%农业经营主体选择银行贷款。此外,在银行贷款方面,75%农业经营主体在银行柜台进行贷款,其对网络银行等新型金融产品心存疑虑。据调查,聊城市仅有不到20%的农民留守农村,银行对接业务也以老弱妇孺为主,移动银行等网络银行的营销难度较大。45.67%的银行认为此因素是制约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数字普惠金融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2.3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足,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村产业融合深度不够调查显示,38.9%的银行认为金融产品创新不足是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要障碍。尽管聊城市数字金融赋能农村产业融合已经展现出百花齐放的示范效应,但各金融机构的资金贡献度较小,尚未形成规模效应。通过对使用金融贷款产品的农业经营主体调查发现,56.5%的农业经营主体认为现有信贷产品门槛较高、额度较小,不能满足经营发展需求。此外,在被调查的农业经营主体中,其贷款以抵押和担保贷款为主,占比达30.5%。在对部分产业园的走访中,部分农业经营主体表示,虽然金融机构针对农村产业开发了一些新的信贷品种,但是等其去办理时发现该信贷额度早已不足,只能放弃办理。在对导致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足的原因进行调查中发现,75.8%的银行将其归咎于产品缺乏创新设计、风险评估等专业人才不足。一家农行的负责人表示,该银行的创新权限集中在总行,基层分行只负责执行和推广,不能及时满足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要。2.4外部支持不足,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村产业融合效率偏低25.78%的银行认为外部支持不足影响了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政府补助力度不够。目前,在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仅5家金融机构得到了政府政策支持。此外,财政补贴发放的速度较慢,影响了农业经营利用资金的效率。134家农业经营主体中仅20家享受了财政补贴,而有15家表示,虽然享受了财政补贴,但从资金批复到下达往往耗时1~2个月。这也是由于地方政府对补助资金的分配和使用缺乏监督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补助资金使用效果。二是缺乏外部担保和保险的支持。农业产业融合相关的产业链投资周期长、管理风险大,需要保险、担保等措施的支持和支撑。但56%的农户因担保不足而未向银行申请信贷,73%的农户认为未参保是因可供选择的农产品保险太少。平安保险的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农业保险的利润率低,商业损失较大,业务员对农业保险的推广也比较少。三是顶层设计引导不完善。当前相关政策更多的是注重“托底”,在数字普惠金融方面侧重于服务乡村振兴,对面向农村产业融合的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前景、规划等方面,缺乏服务标准和规范的顶层设计[3]。2.5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农村产业融合发展23.2%的银行认为农村信用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缓慢,影响了农村产业融合、金融创新和要素资源配置。具体来说,聊城市各县正在大力发展大数据信息系统,但是面临标准不统一、信用信息收集不全面、资金支持不足等问题。此外,聊城市辖内的法人机构在数据方面采用自主研发或与有关政府部门联合建立的数据平台,存在企业关键信息采集缺失问题,无法对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精准画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放贷和贷款评估的效率。同时,我国金融技术的底层链接还不完善,向农村地区延伸深度不够。在农村电商平台中,未构成一条具有数据生成、整合和应用的金融科技链。3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与政策建议3.1做强农业核心企业,进一步激励、引导、提升核心企业作用一是积极发展农业核心企业。大力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自身特点的龙头农业企业,通过其带动农业产业链发展。二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激励与补助力度。如对农业核心企业给予财政奖补和金融信贷支持,加大对农业核心企业奖补力度,提高其“联农带农”能力。三是提高农业核心企业对数字普惠金融的认识。采取加大宣传力度等多种方式来指导农业核心企业改变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信息共享意识,最大限度发挥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3.2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金融需求一是针对聊城市县级以上工业集中区、示范园区和特色工业集中区,制定“一链一策”的融资计划,以“供应链融资”等方式全面覆盖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二是结合农村产权特点,积极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和订单、应收账款等贷款业务。三是对设施农业和农用机械设备的融资方式进行改革,扩大对农村财产的抵押和担保范围,对农用机械、大棚设施、活体牲畜、水产养殖设施等进行抵押和担保。3.3创新完善融资增信机制,有效发挥涉农金融风险缓释效应一是规范建立金融风险缓释机制。建立一个由财政部门、金融机构等多方出资的风险保障基金池,对风险代偿条件、代偿流程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以实现金融支农风险和效益之间的均衡。二是健全农村信用保证的金融扶持体系。建议加强财政金融政策的融合,健全农地银担合作体制,指导银行创新银担业务,如开展信贷+保险、保险+期货等金融业务;优化保险业务,以丰富农业数字化普惠金融的风险防范与分摊方式,进而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发展[4]。3.4强化多方协调联动,为数字普惠金融提供强有力的外部支撑一是发挥政策导向,完善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从顶层加强农业产业融合与数字普惠金融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并根据聊城市区域农业发展特点,制定短、中、长期多层次的发展规划,保证规划科学、可行,充分发挥政策引导效果。二是强化政策联动机制。各个部门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共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信息资源,共同开展政策宣传、银农对接等工作。同时,健全各项政策的督查机制,构建一套全面的监督体系,以保证政策落实到位,充分体现政策优越性,有效预防资金挪用和金融风险。三是加大对数字普惠金融支农的扶持力度。如实施数字普惠金融税收优惠政策、对农村金融机构给予定向费用补贴,引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