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全浊声母在江西赣方言中的今读_第1页
古全浊声母在江西赣方言中的今读_第2页
古全浊声母在江西赣方言中的今读_第3页
古全浊声母在江西赣方言中的今读_第4页
古全浊声母在江西赣方言中的今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全浊声母在江西赣方言中的今读

今天读古代清晰的声母是普通话方言的分裂和定性的主要条件。本文考察江西赣方言古全浊声母的今读情况,并结合江西赣方言区的移民历史探讨江西赣方言古全浊声母今读的演变。一全浊声母今读中古全浊声母字的今读情况,在江西赣方言中大致有如下六种类型:武宁型。这种类型中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为不送气的全浊声母,今读擦音时为清擦音声母,中古全清声母今读全清声母,次清声母今读次清声母。1武宁宋溪镇、武宁新宁镇、瑞昌县田义镇2属于这种类型。例如宋溪镇:排並平⊆bai,败並仄mai⊇,派滂phai⊃,带tai⊃,船禅⊆cyon。泉口型3。这种类型中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为不送气的清声母,与全清声母合流,与次清声母保持对立。泉口、武宁新宁镇青年层属于这种类型。例如武宁新宁镇青年层:排並平⊆pai,败並仄pai⊇,派滂phai⊃,拜帮pai⊃、船禅⊆cyon。永修型。这种类型中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为送气的全浊声母,今读擦音时为清擦音声母,中古全清声母今读全清声母,次清声母今读送气的全浊声母。永修为这种类型。例如永修:排並⊆bhai,败並bhai⊇,派滂bhai⊃,带端tai⊃,船禅⊆son。都昌型。这种类型中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为不送气的全浊声母,今读擦音时为清擦音声母,中古全清声母今读全清声母,次清声母今读为不送气的全浊声母。星子、都昌、修水4、湖口等县为这种类型。例如都昌:排並⊆bai,败並bai⊇,派滂bai⊃,带帮⊆tai,船禅⊇sᴍn。德安型。这种类型次清声母与全浊声母合流,今读清浊两可,处于不同程度的混读状态。德安古全浊声母字今音有读成不送气浊音一类的,有读成送气浊音一类的,也有读成送气清音的,同一个字有时可以这样读,有时可以那样读,没有固定的范式。5德安属于这种类型。临川型。这种类型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与次清声母合流读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声母,今读擦音时与清擦音合流,读清擦音声母。这种类型是赣方言的主要类型。分布在南昌、临川、新建、安义、宜春、樟树、新干、分宜、萍乡、新余、丰城、鹰潭、贵溪、万年、余江、乐平、波阳、横峰、弋阳、铅山、彭泽、景德镇、丰城、崇仁、南城、黎川、资溪、金溪、广昌、南丰、万载、奉新、靖安、高安、宜丰等县。例如临川:排並⊆phai,败並phai⊇,派滂phai⊃,拜帮pai⊃、船禅⊆son。江西境内赣方言中古全浊声母的今读有如下特点:(一)以上各种类型,又分两大类:一类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与次清合流,今读擦音时与清擦音合流。这是赣方言的主体类型。一类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与次清不合流,今读擦音时为清擦音。武宁型和泉口型为这一类。这是赣方言全浊声母演变中的特例。(二)从地域上看,全浊与次清合流,音值为浊声母的方言点主要集中于北区赣方言的南昌片,第二种类型在其余各片。另外,南丰、南城等点止摄开口三等从母、邪母有个别字今读塞音、塞擦音不送气。例如南丰:餈⊆tsə,自tsə⊃,字tsə⊃。还有一些特字在多数赣方言中声母清化,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不送气,例如“渠他、笨、辫”等,这些大家讨论较多,万波(1998)、谢留文(1998)都有很好的论述。这些并不影响规律。二江西赣方言中的古全浊声母发展2.1浊音的音变过程赣方言全浊声母与次清声母合流,向来受到大家的重视。万波(1998:78~89)、蔡宝瑞(1998:35)都进行过梳理。综合他们的梳理以及之后各家的观点,赣方言全浊声母与次清声母合流目前有如下观点:自身演变说。陈昌仪(1991:13)根据昌靖片中古全浊声母的今读类型,认为赣语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清化过程为:(1)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古次清塞音、塞擦音声母}→(2)(1)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古次清塞音、塞擦音声母}→(2)送气的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3)→(3)送气的清音浊流塞音塞擦音声母→(4)→(4)送气的清塞音塞擦音声母。固有特征说。刘纶鑫(1999:270)认为客、赣方言自古以来就应当是江南汉语方言大家族的一员。尽管它在历史上不断经受过北方方言的影响,但这一本质属性没有改变。所以,它根本上就不是司豫流人带来的语言,其全浊次清合流也应当是它自己固有的特征。声母与韵母的相互影响说。赵元任1935年的调查表明:南昌话送气是弱送气,在话流中有时出现“互换音位[b]”。据此,平山久雄认为:在这种送气清音阻塞比较弱的方言中,古次清声母和古全浊声母的差异较小,容易合并。具体音变过程有两种可能性:其一,由于后接韵母的影响,次清声母的送气段浊化[ph>ph];其二,声母的送气段使韵母的元音气声化,产生浊气流。6模仿说。沙加尔认为:汉晋时期从北方南渡的移民,定居鄱阳湖一带以后使用赣北祖语,它的音系保留着声母全清、次清、全浊的三向对立。到唐朝时期,有大量新移民南下进入鄱阳湖地区,他们的音系已经过了b>ph>ph的音变,只得用ph模仿、代替土著居民所说赣北祖语的b,这就是赣南祖语。他们新移民的语言,后来在江西南部发展成了赣南方言、客家话。7对于次清化浊有如下观点:“矫枉过正”说。沙加尔认为“次清音浊化”形成过程为:汉晋时期从北方南渡的移民,定居鄱阳湖一带以后使用赣北祖语,它的音系保留着声母全清、次清、全浊的三向对立。到唐朝时期,有大量新移民南下进入鄱阳湖地区,他们的音系已经过了b>ph>ph的音变,但是因为汉晋以来的土著居民在赣北的社会、经济上占优势地位,留在赣北的一部分新移民试行摹仿高级阶层方言里的浊音声母。而在这新移民的音系里,古次清、古全浊都读为ph,因此矫枉过正,连古次清声母也成了浊音。8湘语影响说。王福堂(1999:21~24)认为:中古全浊声母今仍读浊音是后期演变,次清读浊音是浊随次清。王福堂拟订的演变公式为:王福堂反对次清随浊说,提出了以下几点理由:a.如果是古音的保留,次清随全浊,与赣方言的总体规律不一致。b.如果是古音的保留,次清随全浊,与汉语语音史的规律不合。c.如果是古音的保留,次清随全浊,从方言音系结构格局来看说不通。并且认为:“修水话浊化后的声母变为不送气音,却不能排除可能有湘方言浊声母不送气特点的影响。”“规律逆转”说。何大安(2004:37~52)说:“我们猜想,逆转之产生,是由于甲方言对自乙方言传布而来的某种对当或规律,起了过度的‘矫枉过正’的反应的缘故。例如赣方言阳调中的送气清声母,对当于邻近的湘语、吴语的浊声母。”他并且假设临湘话的“次清化浊”和平江话的“次清化浊”的演变过程为:[+浊]→{+送气-浊>{±送气+浊→{+送气−浊>{±送气+浊他认为这种逆转音变“本来只应发生在阳调,但由于过度应用的关系,或者由于是个很强的影响规律,于是连阴调中的送气声母也被一起转入了。”并且认为“先有浊音清化的变化,然后临湘话又个别地发生了次清化浊的变化。”根据何大安的观点,都昌型和永修型是吴方言或湘方言全浊声母影响的结果。万波(1998:88)讨论了汉语方言中古全浊声母的今读各种类型,并且比较了何大安、陈昌仪拟测的演变过程,认为赣方言中古全浊声母的今读经历了如下过程:并且说:“当读清音时,便出现了全浊声母次清化现象。当读浊音时,便出现了次清声母浊化现象”。“赣语在汉末三国时期就已形成。可以推测当时的赣语应与古湘语、古吴语一样,是个全清、次清、全浊三分的方言。中唐爆发安史之乱,为躲避战乱,大量北方移民进入江西。由于政治文化地位较高,他们带来的全浊归次清读清音声母的方言,对当时全清、次清、全浊三分的赣语产生巨大影响,使赣语也转变成全浊与次清合流的方言。在赣中地区,由于开发程度较低,移民语言可能占据优势,所以全浊与次清合流后,音值也读清音声母。赣北地区由于本来开发程度较高,原住民较多,移民语言影响较弱一些,这样就使赣北地区的赣语在全浊与次清合流后,音值出现多种读法,只要不读不送气清音,能与全清声母区别即可。”2.2汉初的清音和送气浊声母是同来人的一种混合类型我们同意万波先生所认为的武宁是赣方言古全浊声母今读的原始形式,也同意万波先生和沙加尔先生所认为的赣方言全浊声母与次清声母合流是移民的北方汉语影响。但是我们认为在北方方言的影响下,早期赣方言全浊声母与次清声母合流后的音值为送气的浊声母。不送气的浊声母、送气浊流的浊声母和送气的清声母等种种读法都是后来的演变,也就是存在如下的演变过程:武宁型是赣方言的原始形式,武宁型的b清化后成为泉口型的p。中古全浊声母先与次清声母合流成送气的全浊声母,成为永修型方言的今读,在都昌型方言中失落送气成分,成为不送气声母,在临川型中进一步清化,成为送气的清塞音和清塞擦音。德安型是一种混合类型。现实方言的今读也为我们的观点提供证据:(一)湖口、修水等地次清与全浊合流,读不送气的全浊声母,但是溪母和群母今读开口呼的字白读h声母。这说明早期这些方言全浊与次清合流后,是读送气浊声母的。例字如下:(二)赵元任1935年把南昌来自古全浊今读塞音、塞擦音的声母和次清声母记为带清化色彩的送气浊声母(用b。hb。h表示),实验语音学的结果也证明南昌的送气清声母是带清化色彩的送气浊声母。以下是蔡宝瑞(1998:29)所做的南昌话和普通话“ph”的语图:蔡宝瑞说:语图左方是赣语的“派”[b。h],右方是普通话的“派”[ph]。实验结果分析:(1)[b。h]的送气段确实要比[ph]轻一些。在语图上,它的送气段颜色比[ph]要淡得多,[b。h]的送气段振幅在36.6~40.3dB之间,而[ph]的送气段却稳定在46.5dB左右。(2)[b。h]在成阻之前已有一个浊音横杠,VOT值为0.4207~0.4503,频率的中心值约为70Hz,这说明[b。h]在发音前喉部已有颤动,而[ph]在语图上VOT值为零,成阻时表现为冲直条,是一个典型的清音。从以上的实验可知,南昌话的“派”实际上是一个弱浊音,后带一个送气浊流。中国人对送气不送气敏感,加上南昌话次清声母的浊音性质很弱,且后跟一个送气段,南昌话的[b。h]听起来更像[ph],所以当人们描写南昌话的时候,都把“派”的声母记作[ph]。如果把(1)、(2)的情况联系起来看,就会有bh→b。h→ph的演变。整个过程可以描述为:中唐安史之乱的北方移民,他们的语言已经完成全浊归次清读清音声母的变化,来到今赣方言区后,与当时江西土著居民所说的全清、次清、全浊三分的方言相互影响。江西土著居民用b模仿北方移民的ph,读成bh,并进而把自己口语中的次清声母ph也读成bh;北方移民用ph模仿江西土著口语中的b,也将自己口语中的ph读成bh。后来的几次北方移民语言的冲刷,使得bh逐步清化,并最终变成ph。三年至约化及变迁的江西人口密度我们不认为赣中地区全浊声母读送气清音是由于北方移民的语言占优势从而土著居民模仿的结果。这种论点提出的根据是唐中后期安史之乱今江西地区的移民情况。安史之乱导致的移民情况究竟如何呢?以下是我们文献调查的结果。公元752年,唐朝人口到达顶峰。由于安史之乱的影响,全国人口出现下降,但是江西、江苏、安徽三省人口却出现大规模的上升。以下是公元752年至公元813年的全国主要人口大省的数据9。江西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比也由第十而一跃为第三。以下是公元752年至公元813年的全国主要人口大省人口比重的数据。9江西的人口密度,也由全国第十而一跃为全国第二。以下是公元752年至公元813年的全国主要人口大省人口密度的数据。9周振鹤、游汝杰也指出:“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唐代下半叶全国户口普遍减少,唯独江西鄱阳湖地区和赣水中游地区户口大增,这种反常现象显然是由唐中叶移民引起的。以饶州(略当今上饶地区及鹰潭、景德镇二市)为例,在安史之乱以前的开元年间有户一万四,到百年之后的元和年间户数增加到七万左右,净增四倍之多。对照当时户口普遍减少的现象,北方移民与土著比例远超四比一之数。洪州(南昌地区)、吉州(吉安地区)也有相当数量的户口增加。”10沙加尔和万波认为唐代中后期的北方移民主要进入赣中和赣南,我们认为是不准确的。以下是公元640年至公元813年江西各州县的人口情况表:11从以上数据可见,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三年,江西人口达到了一个高峰,安史之乱(公元755年)爆发后,洪州户数增加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