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态系统论社会生态系统论心理发展观述评_第1页
社会生态系统论社会生态系统论心理发展观述评_第2页
社会生态系统论社会生态系统论心理发展观述评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生态系统论社会生态系统论心理发展观述评

1979年,美国社会学家布伦纳发表了一篇关于人类发展生态学的文章,并提出了生态理论。10年后,他又在《儿童发展》杂志上发表文章《生态系统理论》,修正了自己的部分观点,使其更加完善。究其理论根源,乃是当时世界上正兴起的生态学热。一、生态观的重构,使人类生态文明观真正树立起来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日益污染与衰退。到了20世纪,全球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进一步受到威胁,一方面是现实中的生态危机(包括环境、资源、物种、人口、自然生态、核军备和精神污染等在内的总体性人类生存危机),一方面是生态学的启示,从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生态学思潮愈来愈深入人心,并逐步进入了哲学和政治领域,产生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生态政治”的理论和实际运动。这种生态学思潮的总主题就是从生态学特别是东方文化的生态意识中汲取生态智慧,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走出“人类困境”,实现生态文明。在生态思潮的推动下,生物生态学被引进社会和文化领域,人们开始用生态学的眼光来审视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于是与自然生态学相并列,社会生态学、文化生态学应运而生。社会生态学等的生成必然使自然生态观念哲学化,升华为生态世界观。这种生态世界观把自然生态学和社会生态学综合起来,把自然、社会和文化作为人类生存的生态整体来看待,于是就有了一种具有极限性视野的“大自然观”或“人文观”,这可以说是人类生态学。生态关联的视野开拓和生态价值的观念重建,使以生态世界观重新审视一切的呼声日益高涨。这种生态世界观,把人置于广泛的生态关联中,视人为世界的生态性生成物,揭示出人类生命存在和人性生成的生态真相。人不仅不再是外在力量创世的产物,而且也不再只是自我一致的生成物,他首先是由生态系统生成的,那才是他生命的根基。在这种社会、文化、理论背景下,197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一个颇具影响的儿童发展理论模型,强调研究“环境中的发展”或者说“发展的生态学”的重要意义,即生态系统论。二、环境与人的发展:从宏观系统到网络体系的变化布朗芬布伦纳以生态学家所提出的假设为出发点,认为真实自然的环境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发展的主要源泉,人的心理也是处在生态环境中,人的发展离不开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这种源泉却经常被从事实验室研究的研究者所忽视。在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论中,生态指的是有机体或个人正在经历着的、或者与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儿童发展的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其中对于心理学家来说,他最为熟悉的是微系统,这是个人在环境中直接体验着的环境。儿童的微系统之一是由父母和儿童的同胞组成的家庭;儿童的另一个微系统是学校环境,主要由教师和同伴组成。大部分心理学研究是在微系统水平上进行的。例如对于家庭中儿童母亲的谈话和家庭言语的关系,或者学校中儿童的悦群性与其攻击性之间的关系。儿童生态的另一个水平是中间系统,指儿童直接参与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例如,家庭环境质量可能会影响到儿童在学校的自信心和同伴关系。儿童生态环境的第三个水平是外层系统,他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对个人有着影响的环境。例如,儿童父母的工作环境会影响他们在家中的行为,进而影响儿童。儿童生态系统的最后一个水平是宏系统,指儿童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的组织或意识形态。因此,父母在工作方面的压力或者失业所产生的效应,又是受社会中规定的工作时间的长短、酬金、假期、职业地位或者与失业相联系的不良名声等因素的影响。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学模型表明,宏系统的变化(职业系统的变化)会影响到外层系统(父母的工作经历),并进而影响到儿童的微系统和中层系统。这一模型对发展心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即应从各系统的相互联系中去考察儿童的发展。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人类发展的过程是一种在日益复杂的水平上连续不断的认识和建构其生态环境的过程。儿童首先认识的是父母,然后是家庭其他成员、幼儿园或学校环境,最后是更广阔的社会。布朗芬布伦纳认为,生态环境的变化或者“生态过渡”,如上学、找工作、提升、结婚等,在儿童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在这些时刻,个体由于面临挑战,必须学会适应,发展就会因此而发生。因而,观察一个人如何应对变化是理解发展的最好基础。总之,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论是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对不断成长的有机体与其所出的变化着的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过程进行研究的学科”,布朗芬布伦纳认为,“有机体与其所出的即时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受各种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环境赖以存在的更大环境的影响”。这一观点可以分解为:第一,发展着的个体不是被其所处的环境随意涂抹的白板,而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并时时刻刻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动态生命;第二,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双向的、互动的;第三,与个体发展过程相联系的环境不仅实质单一的、即时的情景,还包括各情景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这些情景所植根的更大的环境。因而,要对人的行为与发展进行研究,必须将研究对象旋转在赖以存在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去考察,从个体与各种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中去把握其发展的态势。基于生态系统论的理论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后,布朗芬布伦纳为代表的一批研究者对心理学的实验室研究法提出了异议。他们甚至认为,许多在发展心理学家指导下完成的实验不仅不能正确地解释变化着的因果关系,而且几乎没有取得多少有价值的成果。布朗芬布伦纳曾指出:“强调严密而产生的实验,设计是严谨的,但适用范围往往是有限的。这种局限是由下述事实带来的:许多这类实验所涉及的情境是陌生的、人为的、短暂的和追求不寻常行为的,所以,它们是难以推广到别的情境中去的。”“它是关于处在陌生情境中的、与陌生人相处时间很短的、儿童的陌生行为的科学”。他认为实验室研究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生态效度”,即只有内部效度,缺乏外部效度,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难以统一。布朗芬布伦纳为代表的研究者强调心理学研究应脱离实验室而走向外界生态,把实验室固有的研究移植到自然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在生活情境中揭示因果关系。在儿童研究中,他认为儿童的行为应该是在真实的社会、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典型的儿童行为,不应该是实验室里怯生生的、经过改变的儿童行为。布朗芬布伦纳等人所主张的心理学研究应走出实验室而进入现实生活,一方面强调研究的情境必须是自然真实的,另一方面也强调研究本身必须是严格的有控制的。这样既不降低内部效度,又提高了外部效度,达到了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的统一,即获得了较高的生态效度。三、环境、社会生态环境研究中的个体和个体的发展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化研究取向要求在符合自然、真实、相互联系的环境中解释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规律,对发展心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第一,生态系统论将心理活动看作是受内外多重因素影响的相互联系的整体,使更多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者从环境、动态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因而在进行研究设计时,对儿童发展的分析不止停留在个人可以体验的环境微系统,而从各系统的相互联系中来考察儿童的发展。第二,生态系统论强调心理研究应在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中进行,着重揭示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个体的主动性,使研究的结论可以广泛地迁移于不同的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