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调送气分化现象_第1页
声调送气分化现象_第2页
声调送气分化现象_第3页
声调送气分化现象_第4页
声调送气分化现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声调送气分化现象

一声音传播现象的地理分布,以及中国方言中的地理分布根据作者目前掌握的数据,气音区的分为布局现象主要分布在吴语区、赣语区和湘语区的一些地区。1.以材料的探讨对声乐调类的考察赵元任(1956:78~79)早在1928年初版的《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就注意到嘉兴、吴江盛泽镇和吴江黎里镇方言中存在声调送气分化现象:吴语的清声母上声字一般都念阴上,但吴江盛泽镇和嘉兴“次清字又分出一类,共有两种阴上”;清声母去声字吴语一般都念阴去,但是吴江黎里镇和吴江盛泽镇“又把清音依全清次清的区别分作两类”;清声母入声字吴语一般都念阴入,但吴江黎里“次清另成一种阴入”。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一现象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1958年,叶祥苓率先发表两篇文章,称吴江县城(即松陵镇)方言有10个声调。后来叶先生(1979)又发现吴江县城关松陵镇老年人还能区分次阴上和次阴去,如:丑≠臭,彩≠菜。这就是说,松陵镇的声调应该增加到11个。张拱贵(1980、1981)先后发表两篇文章,与叶先生展开讨论。于是,叶先生(1980)发表《关于吴江声调的两点说明》一文,随后于1983年发表《吴江方言声调再调查》一文,对吴江七个镇(松陵、同里、平望、黎里、芦墟、盛泽、震泽)方言的声调进行了全面考察。他发现:该地区声调分化的条件都与发音方法的送气与否有关,而与发音方法的全浊次浊无关。七个镇的声调均在10个以上,其中吴江县城松陵镇和同里、平望的平、上、去、入都存在全阴调、次阴调和阳调三分的现象,调类总数为12个;黎里上、去、入都存在全阴调、次阴调和阳调三分的现象,但平声全阴、次阴不区别调类,调类总数为11个;镇泽平、去、入分全阴与次阴调,上声不分,也有11个调类;芦墟次清上并入次阴去,浊上并入阳去,调类总数为10个,但平、上、去、入实际上仍都是全清调、次清调和阳调三分的;盛泽上、去分全阴与次阴调,平、入不分,也是10个调类。张拱贵、刘丹青(1983)发表了不同的调查结果。他们把黎里的声调也划分为11类,跟叶祥苓(1983)相同,但调值记录略有出入;把松陵和盛泽的声调都归为九类,并提出混上和混去两个特殊的调类,即把次阴上和阳上合并,次阴去和阳去合并。许宝华、游汝杰(1984)指出:“在上海市和苏南地区只有吴江县及昆山县南部农村的调类是整齐地按声母是否送气分化的。界外浙江的嘉兴、平湖、嘉善和海盐也是如此。这种调类分化的现象也见于旧松江府,不过是不成系统的,只是阴上调中有个别送气清声母字的字调归并到阴去调。”该文将人们对声调送气分化现象的关注视野从吴江扩展到其他市县。文中列举了莘塔、陈墓、周庄、嘉善、平湖、乍浦、海盐7个点的调类情况。从文中提供的材料来看,7处方言平声都不分全阴和次阴;莘塔、陈墓、周庄、嘉善、平湖、乍浦等地次清上声并入阴去,浊上并入阳去,虽然今上声调内只剩下全清字,但全清、次清和浊声母字今实际上在调类方面还是存在区别的;周庄全阴和次阴去声别为两调;莘塔、陈墓、周庄、乍浦、海盐入声都分全阴和次阴。钱乃荣等(1992:20)对赵元任曾经调查过的33个方言点再次进行了考查,认为:“在湖州、吴江、嘉兴一带,古次清(送气音)声母字的声调从清声母中分化出来,与全清声母对立。”与赵元任(1956)相比,在吴江黎里镇、吴江盛泽镇和嘉兴之外,钱乃荣增加了吴江县城的材料;黎里镇上声赵氏未分全阴上与次阴上,钱氏别为两调。此外,钱乃荣(1992:27、74、29)还发现:溧阳古全清入声字今念阴入?55,古次清入声字与部分浊入字合流,念成舒声长调入声223;金坛“古次清阴入字并入阳入”,与念阴入的古全清入声字相别;金坛西岗“古次清声母的阴入字归入阳入”,与念阴入的古全清入声字相别。可见钱乃荣认为,古全清与次清字今在调类上存在区别的方言点实有吴江(城关松陵镇)、吴江黎里镇、吴江盛泽镇、嘉兴、溧阳、金坛、金坛西岗7处。综上所述,在吴语区,至少有吴江(松陵、同里、平望、黎里、芦墟、盛泽、震泽、莘塔等乡镇)、昆山(南部的周庄、陈墓——即今锦溪等乡镇)、嘉兴、嘉善、海盐、平湖(及其境内的乍浦等乡镇)、溧阳、金坛(及境内的西岗等乡镇)等地存在声调送气分调现象。2.汉初目前的方言熊正辉(1979)发现,南昌话古清声母去声字今逢送气声母念上声213,逢非送气清声母念阴去35。陈昌仪(1983)也注意到,江西都昌土塘话“古去声次清声母字今读阳去,全清声母字今读阴去;古入声次清声母字今读低入,全清声母字今读阴入”。颜森(1986)指出,赣语昌靖片大多数地方以及宜萍片的新余声母送气影响调类分化。陈昌仪(1991:10)说:“赣语的中心地区——鄱阳湖周围和赣江下游市县的突出特色是古今声母的送气不送气影响调类的分化。”李如龙、张双庆(1992)也谈到:新余的阴平、修水的阴去依据今声母送气与否分为A、B两类;安义古全清去声字今读阴去调,次清去声字今读阴上调;都昌阳平、阴入、阳入调分两类,今声母为全浊声母和h声母的字为B类,其余声母为A类。刘纶鑫(1999)对存在相关现象的方言有较为详细的调查。按照他所提供的材料,永修、德安、修水、新余古清声母平声字今分为两调。湖口、星子、永修、德安、修水、丰城、遂川古清声母去声字今分为两调。南昌(塔城乡)、新建、安义的古清声母去声字今实际上也在声调上别为两类:南昌(塔城乡)古全清去声字与古次浊平声字声调合流为阳平,古次清去声字归上声;新建古次清去声字归上声,安义古次清去声字归阴上,都与全清去声字相别。永修、德安、都昌古清声母入声字今分为阴入和次阴入两调。湖口古全清入声字今归阴去,古次清入声字今归次阴去。新余古次清入声字今归阳入,与古全清入声字相别。辛世彪(1999)将南昌(包括南昌市、南昌县)、都昌(城关)、都昌(土塘)、安义、新余(城关)、新余(沙土)、修水、永修(城关)、永修(三角)、德安、新建(湾里)、星子、湖口、南丰等地方言都称为送气分调型方言。这些方言点声调数目各有5、6、7、8、9、10个不等。其中阴平分调的有新余(城关)、新余(沙土)、永修(城关)3点;阳平分调的有南昌、都昌(城关)、新建(湾里)、永修(城关)、永修(三角)、德安、南丰7点;上声(包括古清上与次浊上)分调的有新建(湾里);阴去分调的有南昌、都昌(城关)、都昌(土塘)、安义、修水、新建(湾里)、永修(城关)、永修(三角)、德安、星子、湖口11点;阳去分调的有都昌(城关);阴入分调的有都昌(城关)、都昌(土塘)、新余(沙土)、星子、湖口,新余(城关)只有咸深山臻四摄读入声且以送气分调,宕江曾梗通五摄归阴平(也以送气不送气分别归入次阴平和全阴平);阳入分调的有都昌(城关)、新余(沙土)、永修(三角)。可见,在赣语区,声调送气分调现象主要出现在其中心地区——鄱阳湖周围和赣江下游的部分市县,以昌靖片最为普遍。3.湘语。见表2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方言普查组(1960)发现“声母送气构成声调分化条件”,“涟源去声次清另成调类(次清去)”(第8页),因而“阴去分全阴去(调值是35)和次阴去(调值是32)”(第33页)。据鲍厚星(2003)、刘丽华等(1987),涟源蓝田的调类与此一致,部分调值有所出入。鲍厚星(2003)、陈晖(2004)发现,安化梅城的调类也存在这样的情况。鲍厚星(2003)还发现,岳阳荣家湾(鲍先生认为这里的方言虽然受到了赣语的较大影响,但总体上看应当划归湘语)除了有阴入和阳入外,其他调类情况与涟源、涟源蓝田、安化梅城等地很相似。请看表一:杨翊强(1988)认为,湘乡(杨氏本人是离城关镇15里的梅桥镇新桥村人)话有7个声调:阴平55,阳平122,次阳平214,上声21,阴去25,次阴去215,阳去11。鲍厚星(2003)发现湘乡月山、双峰梓门桥的调类情况与此非常相似。阳平和次阳平的区分主要是以古声母是次浊还是全浊声母,而阴去和次阴去的区别则是以声母的送气与否为条件的。请看表二:鲍厚星(1989)发现:邵阳方言“全清去声字今读阴去,次清去声字今读阳去,对应十分整齐”。储泽祥(1998:81)也谈到,邵阳方言今声调“最有特点的是古去声清声母字的分化,即全清去声字今读阴去,次清去声字今读阳去,对应十分整齐”。从调类的区分来看,邵阳话古清声母去声字还是按照送气与否分化为不同的调类,只是由于次清去声字并入阳去,所以这一分化并没有造成一个独立的新调类——次阴去。可见,在湘语区,至少涟源、安化、湘乡、双峰、邵阳和岳阳荣家湾等地是存在声调送气分化现象的。除岳阳荣家湾外,这些方言点基本上都属于娄邵片。4.阴平次清归阳去阴山阴平在吴语、赣语、湘语之外的其他汉语方言区,声调送气分化现象比较少见。据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方言普查组(1960)的记录,地处湖南南部的蓝山县(原报告写作兰山)方言“声母送气构成声调分化的条件”,“阴平次清归阳去……因此,兰山阴平没有送气音”。(第14页)蓝山是西南官话和湘南土话并存的双方言区。张均如(1987)发现,广西南宁心圩平话有11个调:阴平53,阳平31,阴上33,阳上24,阴去甲55,阴去乙35,阳去11,阴入甲33,阴入乙55,阳入甲11,阳入乙24。古清声母去声字,心圩平话今读阴去调,其中古全清声母字今读不送气声母,念阴去甲55调;古次清声母字今读送气声母,念阴去乙35调。阴入调分甲、乙两类,还看不出有什么演变规律。二古清声母字与今声字送气分化的关系吴语古全浊和次浊声母通常均念归入阳调,今不送气和送气清声母与古全清和次清声母的对应较为整齐,故吴语声调分化的条件都与发音方法的全清次清有关,而与发音方法的全浊次浊无关。叶祥苓(1983)、石峰(1992)认为吴江方言的声调演化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按声母的清浊分阴阳,第二层次按清声母的送气与否分全阴、次阴。第二层次的分化在不同方言点是不平衡的,有的地方发生了,有的地方似乎没有发生。在同一方言声调系统内部,阴平、阴上、阴去、阴入四调的分化也可能不平衡,有的地方四调都分全阴和次阴,有的地方则是或分或不分。有的地方,在发生第二层次演变之后,调类之间交互合并,形成复杂的调类格局。赣语中声调送气分化现象有两种类型:(1)古声母是否送气影响今调类分化。例如,都昌土塘方言今无送气清音声母,古声母送气与否影响今调类分化。其声调的演变可能经历了四个步骤:第一步,按声母的清浊分阴阳;第二步,按清声母的送气与否分全阴、次阴;第三步,是次阴调字声母念成全浊,但在调类上仍与全阴调、阳调相别,例如古全清声母入声字今念阴入5,古次清声母和全浊声母字虽今声母都为全浊,但仍分属不同的调类,前者念低入调1(实际上相当于次阴入调),后者念阳入调3;第四步,部分调类合并,例如都昌土塘方言的阳去字包括古浊去字和古次清去声字,调值都念313。古全清和次清声母平声、上声字未出现送气分化现象。(2)今声母是否送气影响调类分化。这是赣语中声调送气分化现象的主要类型。熊正辉(1979)认为,南昌话声调的分化有前(Q)、后(H)两个层次:前一层次按声母的清浊分阴阳,后一层次按声母的送气与否分调。南昌话的古浊声母平声字今逢送气声母念阳平24,逢非送气清声母念阴去35;古清声母去声字今逢送气声母念上声213,逢非送气清声母念阴去35,这些变化都属第二层次。我们认为,属于这种类型的赣语里,古浊声母字与古清声母字声调再次分化的过程不是同步的,因为古浊声母字在前(Q)、后(H)两个层次之后还经历了一个全浊变清的过程。在这些地方,古全浊声母清化以后逢塞音塞擦音通常念送气音,这样古浊声母便分成了送气的塞音塞擦音与边音、鼻音、擦音等所谓的非送气音两类,它们的声调按照这两类的不同出现分化,由此出现了属于某一古调类的字按照古声母的清浊和今声母的送气与否分化为四个调类的现象。最典型的例子是永修城关的平声字:古清声母平声字今逢送气声母念14,逢非送气清声母念45,古浊声母平声字今逢送气声母念11,逢非送气清声母念33。一些方言在出现这样的分化之后又出现了通过合并以减少调类数量的趋势,例如都昌城关的去声字:今念送气声母的古清声母字与今念非送气声母的古浊声母字都念阳去调213;今念送气声母的古浊声母字念成阴平调332。湘语区的声调送气分化现象也与今声母送气与否关系密切。例如涟源蓝田、安化梅城、湘乡梅桥镇、双峰梓门桥等地的次阴去字,主要来源于古次清声母去声字,但也包括少数今例外地读送气的古全清和全浊声母字,如“矿”、“愧”为古全清的见母字,但在上述四地声母都念送气音,声调念次阴去而不念全阴去;古全浊声母去声字在湘方言中一般声母念不送气音,声调念阳去,但古全浊的並母字“判”、群母字“仅”在上述四地都念送气清声母,声调相应地念成次阴去而不念阳去。安化梅城古入声字今声母送气的归次阴去,其余归全阴去;古次清入声字今多送气,古全浊入声字今读塞音塞擦音时绝大部分送气,这些今声母送气的入声字声调与次阴去相同。湘乡梅桥镇、双峰梓门桥等地古入声字今声母送气的派入阳平、次阴去,今声母不送气的(念擦音、鼻音、边音、半元音的也在其列)派入次阳平、阴去。(陈晖2004)汉语方言中的声调送气分化现象是发生在清浊分化之后的二次分化现象。这一分化通常会导致相关方言声调格局的变化和声调数量的增加:清浊分调给汉语及其方言带来的仅仅是四声八调格局的可能,而古清声母的送气分调则可以进一步造成四声十二调的格局(例如吴江方言);在此基础上,古浊声母的送气分调(实际上主要是全浊与次浊的分调)则有可能造成四声十六调的格局。声调的大量增加可以弥补声母清化等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但同时也可能带来交际方面的新问题,为此在方言语音系统内部又会出现声调合并的趋势。可见,声调送气分化现象要受汉语方言语音系统内部结构特征和交际功能的双重制约,分化与合并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声调的送气分化并不一定带来声调数量的增加。三非对比性声乐特点导致全阴与次阴调类分化的主要因素的确是声母的送气成分。熊正辉(1979)指出,南昌话中的所谓送气声母包括六个声母,非送气声母指的是其余的等十三个声母。“就影响调类分化这一点说,[h]跟送气的清塞音和塞擦音行为一致,而跟等清擦音不同,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可见南昌的[h]不是一般的清擦音,而是口部无阻碍的送气音。也可以说,的送气成分是[h],南昌送气声母也可以写成。决定调类分化的实际是送气成分[h]。”声调发生学理论是美国汉藏语学家马提索夫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其基本内核是:声调的产生和分化是由音段成分特征演化变异引起的。其经典性的《东南亚声调发生学》一文阐述了声调的发生发展过程(江获1998):(1)最初的无声调语言音节中存在着非对比性音高差别。这些差别仅仅是音首和音尾辅音差别的伴随现象。因此,浊辅音起始的音节可能比清辅音起始的音节在音高上相对低一些,塞音结尾的音节比非塞音结尾的音节在音高上稍微高一些,或呈音高上升状态。这种非对比性音高差别在无声调语言中十分普遍。(2)当语言中的辅音特征丧失,音节原有的非对比性音高差别就会显露出来,承担区别意义的功能。如清浊合流,韵尾脱落。徐通锵(1998)更是明确主张:制约声调起源的关键因素是声母位置上辅音语音特征的变化;只有在音首位置上辅音的标记性语音特征(如±浊、土送气等)的变化才是声调起源的关键。声母送气对声调的影响虽然不及清浊的影响广泛,但也为学者们普遍认同。不过,送气究竟使声调变高还是变低呢?各家的看法就不尽相同了。奥德利古尔认为,当一个语言从送气清塞音、不送气清塞音和浊塞音发展出了3个对立声调时,那么有一种倾向就是高调来源于历史上的清送气阻塞音系列,如泰语的Trang方言(江获1998)。不过,相反的倾向似乎更为常见。Sarawit报道了泰语Saek方言历史上送气来源的声调要低于不送气来源的声调(江获1998)。何大安(1989)以汉语湘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和苗语、侗语的送气声母为例证明声母送气特征影响声调变低。针对这种争论,Hombert用英语和法语做了有关实验,结论是:数据表明清辅音后送气的音延与后接元音的起始F0值之间没有直接的相互关系,英语和法语的清辅音对后接元音的F0值有着相似的互扰影响,尽管英语清塞音的送气性质远远高于法语。而且,送气和不送气塞音后无音的F0起始值并没有区别意义的差别(这是送气是否影响音高的关键,江获1998)。但孔江平(1993)所做的有关石门坎苗语浊声母与浊送气声母(也可认为元音气嗓音特征)音高差别的实验证明,浊音起始F0高于平均F0,而浊送气音起始F0低于平均F0。这个结果说明嗓音发声类型对声调有影响,浊送气音节的声调比非浊送气音节的声调要低。请看表三:从汉语相关方言中全阴调、次阴调和阳调调值的情况来看,送气的确是使声调变低了。石峰(1992)在讨论吴江境内方言的声调时注意到:送气声母的次阴调处于阴调和阳调的中间地位,它们从阴调分化出来向阳调靠拢。这是一种正在进行中的语音变化。丁邦新(1998)也指出:“大体说来,平上去入四调分化的趋势是全清最高,次清次之,浊声母最低,调型很类似。……次清声母比全清声母略使声调降低,换句话说送气的声母有一点使整个音节的声调‘泄气’的现象。”事实上,这种调值上的高低差别不仅存在于吴江境内的方言之中,也存在于出现声调送气分化现象的其他地方的吴语以及赣语、湘语等之中。表四列举了吴语区、赣语区、湘语区部分方言点及南宁心圩平话去声分化和调值差异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这些方言点的全阴去、次阴去和阳去调值大体上呈现高、中、低等差分布的态势。声调的音高变化与音节内部能量的分配密切相关,而声母的清与浊、送气与不送气等区别会使声母在发音时消耗的能量存在差异,都有可能成为声调分化的潜在诱因。一般认为,浊声母发音时声带的振动会消耗较多的力量,因此会使浊声母音节的音高低于清声母音节的音高,从而导致同名调的分化。在这方面,桐乡、松江等地吴语的调类分化是最好的例子。这些地方的方言阳调类与阴调类的调型几乎完全相同(平行),主要的不同就在于阳调类比与其对应的阴类调值低,“这是由于‘清音浊流’的发音原理决定的”(钱乃荣1992:24)。请看表五:王福堂(2004)指出:“发音时声母的送气成分会消耗较多的力量,使送气音节的音高低于不送气音音节的音高,因而导致声调的分化。送气成分所起的作用和浊声母是相似的。”四声乐声乐方面的原因及意义声调送气分化现象并不为某些汉语方言所独有。孙天心(2003)认为,现代藏语方言中,常见气嗓音作为伴随语音特征与低调共存。他注意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儿盖县求吉乡麻藏村的藏话(以下简称麻藏话)没有独立辨义作用的声调,但是在声调发生道路上,已走到习惯调(或称伴随调)阶段,有取决于特定声、韵母组合的固定伴随音高。制约伴随音高的条件与有调藏语方言不一样,具体而言,声母带气(送气或气嗓音)结合长元音时,调值必定低升,其他情况一律读高调(短音节高降、长音节高平)。例如:黄布凡(1994:6)曾说过,声母“清高浊低”的传统看法不足以充分解释现代藏语方言的声调发展。从麻藏话的情况来看,声母全、次浊完全不制约低调,低调的产生端靠声母带气(含清送气与气嗓音)加上长韵。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证实气嗓音与低调密切相关,而且送气、韵长制约低调的现象也存在于其他藏语方言。麻藏话低调产生的情况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1)声母带气(含清送气与气嗓音)是导致音高变低的重要原因;(2)声母带气(含清送气与气嗓音)与声母清浊一样,可以成为调类分化的诱因,在声调发生学研究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汉语方言中的声调送气分化现象与麻藏话的情况有所不同,因为汉语方言中的声调送气分化现象大多是发生在声调清浊分化之后,大体上属于阴调类再分化现象。所谓阴调类再分化,指的是四声由于声母的清浊不同而各分为阴、阳两类之后,阴调类由于某些声母发音方法的特征而引起不同程度的再次分化。这种现象在侗台语族多数语言中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