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洲湾B区一纵路东侧支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书_第1页
龙洲湾B区一纵路东侧支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书_第2页
龙洲湾B区一纵路东侧支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书_第3页
龙洲湾B区一纵路东侧支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书_第4页
龙洲湾B区一纵路东侧支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龙洲湾B区一纵路东侧支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1.1项目背景巴南区的前身是历史名邑巴县,商代时巴人就在此立国建都。1994年12月撤县建区,成立巴南区。巴南区,是重庆主城区,重庆大都市区之一。地处重庆市西南部,东与涪陵、南川接壤,南与綦江相连,西与江津、九龙坡、大渡口毗邻,北与南岸、江北、渝北、长寿交界。龙洲湾地处重庆市主城核心区,位于巴南区鱼洞、李家沱两城区之间,东靠铜锣山脉,西临长江。新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分为A、B、C三个区,预计投入资金约350亿元人民币。新区建成后,将成为一座可容纳30万人的滨江生态新城。本项目所在地龙洲湾B区位于重庆市李家沱——鱼洞组团中部,东靠南温泉旅游胜地,西临龙州湾A区,西南望巴南区府所在地鱼洞,北抵内环快速路,属于巴南区龙洲湾街道。规划区距重庆机场38公里,重庆火车站11公里,重庆港码头15公里,市中心12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本项目区位于重庆市巴南龙洲湾B区,该规划区北至箭河路及鱼胡路口,西以渝南大道为界,东以铜锣山山麓为界。本次建设道路两侧地块主要为居住和教育用地,项目的建设能将地块内部交通与外部交通连通,解决周边地块居民出行的需求,道路的建设能够打通沿线土地与外部联系,对于沿线土地的开发利用起到积极作用,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加快该区域城市建设步伐,将进一步完善新城的路网结构,加速周边地块开发并服务于道路两侧已建地块,促进巴南区经济发展,其建设迫在眉睫。1.2项目区位及项目规模一纵路支路全长1107.001m,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设计速度30km/h,标准路幅宽度16m,车行道宽7.5m,双向2车道,道路标准路幅宽度:16m=4.25m(人行道)+7.5m(车行道)+4.25m(人行道)。二纵路支路全长441.657m,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设计速度30km/h,标准路幅宽度16m,车行道宽7.5m,双向2车道,道路标准路幅宽度:16m=4.25m(人行道)+7.5m(车行道)+4.25m(人行道)。图1.1项目区位图1.3设计内容及文件组成本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按专业进行如下分册:第一册道路与绿化工程第二册排水工程第三册照明工程及电力土建部分第四册交通工程本册为第一册道路与绿化工程,其余部分见另册。二、设计依据及相关规范2.1设计依据(1)我院与业主签定的合同;(2)道路规划资料;(3)项目建设场区内1:500地形图;(4)现场踏勘资料;(5)勘察资料(四川得圆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2019.05);(6)一纵路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2016.10);(7)二纵路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2016.10);(8)道路沿线建筑平面布置图(重庆基准方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019.01);(9)巴南区龙洲湾B区截洪沟工程(一期)方案设计报告(重庆市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研究院2018.10)(10)《龙洲湾B区一纵路东侧支路工程高边坡方案安全专项论证意见》(2019.8);(11)其它相关资料2.2采用的规范标准国家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51328-2018)《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2013年版)《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建设部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82-2012)交通部规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适用于车行道路面设计)《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技术参考)《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15)(技术参考)《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技术参考)《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JTGF71-2017)《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2)重庆地方标准:《重庆市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064-2007)《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三、建设条件分析3.1气象与水文(1)气象拟建场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空气湿润、冬季温暖、夏季炎热、春秋多雨、四季分明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为17.72℃,月平均气温最高是8月为28.5℃,最低是1月为7.2℃。日极端最高气温为44.5℃(2006.8.17),最低为-1.8℃(1986.1.12)。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月份有5、6、7、8、9月;10℃以下的冬寒期为12、1、2月。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绝对湿度17.6毫巴。区内以降雨为主,雪、冰雹少见,多年年平均降雨量为1163.3mm,年最大降雨量为1378.3mm(1968年),年最小平均降雨量是783.2mm(1961年)降雨量多集中于4~9月,其降雨量高达812.4mm,占全年降雨量的77.8%。年平均降雨日为168天,最大日降雨量266.6mm(2007.7.17)。(2)水文在拟建一纵路支路(K0+260~K0+280)道路右侧低洼处为一水塘,该水塘水体主要来源为降雨通过地面径流汇聚至该低洼处,勘察期间,测得水位高程为221.50m;在拟建一纵路支路(K0+800~K0+880)道路左侧低洼处为一水塘,该水塘水体主要来源为降雨通过地面径流汇聚至该低洼处,同时位于道路右侧施工场地施工用水通过抽水设备直接将道路右侧的水体抽排在该左侧低洼处,勘察期间,测得水位高程为218.60m。由于以上两处水体均为降雨及施工用水汇集到地势低洼处所致,根据现场调查知,拟建道路四周正在修建相应的排水系统,且该低洼处将进行回填处理,对路基范围内影响较小。3.2道路沿线工程地质条件(摘自地勘报告)3.2.1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该工程位于重庆市巴南区龙洲湾B区龙湖嘉天下地块旁,有已建市政道路及施工便道直通场地,拟建场地交通较为便利。3.2.2地质构造(1)地质构造据区域地质资料,场地内无断层及构造破碎带通过。场地构造上位于川东南弧形构造带的宣汉~重庆平行褶皱束的南延部分,地质构造上位于南温泉背斜西翼,岩层呈单斜产出。本次勘察期间未在场地内测得岩层产状,在相邻场地基岩露头区测得岩层产状270~290°∠56~63°(优势产状:285°∠58°),层面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经地质调查及搜集资料,场地基岩构造裂隙较发育。在基岩露头上测得两组构造裂隙,分别对其特征叙述如下:裂隙J1:产状10~30°∠30~48°(优势产状:20°∠38°),裂隙延伸长度1~4m,间距约0.20~0.60m,裂隙张开1~3mm,裂面平直,泥质充填,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裂隙J2:产状188~215°∠50~77°(优势产状:205°∠72°),裂隙延伸长度0.3~2m,间距约1~4m。裂隙张开1~3mm,见泥质充填,裂面较平缓,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综上所述:拟建场地基岩岩体较完整,裂隙一般发育,地质构造较简单。3.2.3地层岩性根据现场调查及现场钻探揭露,拟建场地上覆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Q4el+dl)粉质黏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泥岩。现将地层岩性由上至下分述如下::(1)第四系土层1)素填土(Q4ml):褐色、红褐色、杂色,主要由泥岩、砂岩块石及黏土组成,在已建施工便道路面上为层厚约0.30m的砼,稍湿,结构松散(在已建二纵路支路K0+420~K0+474.725段呈密实状),硬质含量约10%~35%,粒径一般在20~80mm,局部最大粒径达550mm左右(在地表出露处测得),访问回填时间近期~1年左右,为施工平场时通过机械倾倒回填,未压实处理。该层分布于大部分拟建场地,其层厚为0.40m(ZY151)~32.80m(ZY120)。2)粉质黏土(Q4el+dl):黄色~褐黄色,主要以黏土矿物组成,可塑状,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摇振反应无,土质不均,表层约0.20~0.30m含有植物根须及腐殖质。该层分布在拟建场地斜边坡地段,在拟建场地零星分布。本次钻探揭露的厚度在0.30(ZY16)~2.70m(ZY28).(2)基岩工程区基岩主要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泥岩:红褐色、褐色、褐灰色、灰黄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含长石、云母,泥质结构为主,局部砂质含量较重,中厚层状构造,岩质极软。强风化带,岩芯破碎,呈碎块状、厚片状,岩质极软;中风化带岩芯较完整,呈柱状,少量块状,岩芯节长5~35cm,岩质不均,局部含有褐灰色砂质条带,在勘察深度范围内未揭穿该层。为本工程区主要岩性。3.2.4、基岩面及风化带基本特征拟建道路沿线上覆第四系填土层及粉质粘土层,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泥岩。基岩覆盖层厚度0.40~34.80m。拟建场区基岩面受原始地貌影响,场地基岩面起伏变化较大,位于冲沟区域的基岩面起伏不大,倾角一般5~10°,斜坡地形区基岩面起伏较为明显,倾角一般3~10°,局部地段达20~30°。按基岩风化状态分为强风化及中等风化:强风化层岩体破碎~较破碎,岩芯破碎,多呈碎块状,少数短柱状,质软,岩块手折易断,结构构造欠清晰,层厚1.00m(ZY20)~4.10m(ZY84);中等风化基岩岩体较完整,岩芯多呈柱状,岩体强度较高,结构构造清晰。3.2.5、场地水文地质条件(1)地下水类型本次勘察的建筑场地位于构造剥蚀丘陵区,勘察期间场地在进行平场施工,场地绝大部分区域为填方区,经钻探揭露,在一纵路K0+180~K0+320、K0+180~K0+320段为垂直于拟建线路的原始沟谷,现状地形经回填处理;在拟建一纵路支路(K0+260~K0+280)道路右侧低洼处为一水塘;在拟建一纵路支路(K0+800~K0+880)道路左侧低洼处为一水塘。地下水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地面水体渗漏补给,水量大小与降水因素关系密切,受气候和季节性变化较大,在雨季松散层孔隙水量相对较大。一般情况下,原始沟槽地带为地表水的汇集场所,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层和强风化带岩层中;下卧基岩中,泥岩为相对隔水层,含水贫乏。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场地地下水可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①松散层孔隙水:该类型地下水主要分布在人工填土层中,属潜水,水量大小受原始地貌和覆盖层范围、厚度、透水性制约,受季节、气候影响大,动态变化幅度大,水质成分由含水介质的性质决定。经钻孔揭露,场地第四系土层总体厚度约0.40m(ZY151)~32.80m(ZY120)m,土层厚度较大,有利于松散层孔隙水赋存。且土层中含有较多的粗颗粒,填土结构松散,孔隙率大,属于中等~强透水层,在土层裸露区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后将快速沿填土中的孔隙下渗,并沿基岩面向场地原始冲沟处汇集。②基岩孔隙裂隙水:包括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分布在浅表基岩强风化带中,多为局部性上层滞水或小区域潜水,水量较小,受季节性影响大,各含水层自成补给、径流、排泄系统;构造裂隙水赋存于基岩裂隙中,接受大气降雨或松散层孔隙水的补给,但由于各含水岩层由不透水的泥岩相隔而自成系统,相互间基本无水力联系,导致基岩含水层的赋水性极不均一。该类地下水以就近补给、就地排泄为其特征,随地形由高向低径流,多在陡壁或隔水层接触带以下降泉形式排泄。施工可使基岩裂隙水水量明显增大,当开挖遇穿贯通性好、延伸远的裂隙则涌水量大,开挖遇封闭性好、延伸短的裂隙则涌水量小,水量不均匀现象明显。(2)岩土渗透性场地内素填土渗透系数9.0~13.5m/d,为强透水层;粉质黏土渗透系数0.085~0.01m/d,为弱透水层;泥岩渗透系数0.015~0.200m/d,为弱透水层。场地大部分钻孔在勘探深度范围内未见地下水(仅在靠近水塘边的2个钻孔中发现地下水,该水体主要是受水塘水体补给),无统一地下水位,场地地下水总体较贫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3.2.6、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通过工程地质调查测绘,拟建场区内未见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无地质灾害、活动断裂等不良自然地质致灾体;本次勘察范围内未见古河道、防空洞、孤石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3.3、工程地质评价3.3.1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拟建场地及附近未发现滑坡、泥石流、危岩和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无全新活动性断裂构造。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对形成的路堤边坡按设计要求进行治理的情况下稳定,对现状填土按设计要求进行路基处理后能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后拟建场地适宜本工程建设。3.3.2地震效应评价及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价(1)地震效应评价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本工程为城市支路,其抗震重要性系数C1可参照二级公路中一般工程考虑,取1.0。本工程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高边坡为“抗震不利地段,为标准设防类(丙类)”,路基为“适度设防类(丁类)”。根据地区经验及波速测试成果知:素填土剪切波速平均值104.0m/s,软弱土;未来填土剪切波速按现状填土取104m/s,为软弱土(当场平填土压实后,建议实测压实填土的Vs值复核地震效应评价),粉质黏土剪切波速平均值182.5m/s,中软土;强风化泥岩剪切波速平均值527.7m/s;中风化层剪切波速>800m/s。(2)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价拟建道路沿线土层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及粉质黏土,不存在砂土和粉土,可不考虑砂土液化;场地为6度可不进行液化判别。素填土堆填年限为约半年,结构松散,分布厚度较大,且分布厚度不均匀,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和湿陷性的问题。(3)水、土腐蚀性评价(1)地表水腐蚀性评价①场地环境类别根据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附录G中G.0.1表规定,拟建场地处于湿润区,且存在含水量W≥20%的强透水层,故判定本场区环境类别为Ⅱ类、A型。②水腐蚀性评价拟建场地内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其腐蚀性防护应按现行国标《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进行防护。(2)土腐蚀性评价土样按II类环境类型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按地层渗透性,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对钢结构有微腐蚀。3.3.3路基持力层评价人工填土:主要由粘性土及砂岩、泥岩碎块石组成,结构松散,压缩性高,经压实或夯实后的填土,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由原位试验确定,天然状态下的粘聚力C取5kPa,内摩擦角Φ可取26°,饱和状态下的粘聚力C取3kPa,内摩擦角Φ可取22°;岩土承载力低,未经处理的现状填土不可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对路基受力范围内的填土(须满足路基变形要求)应进行路基处理,可采用分层换填、夯实处理符合设计要求后可作路面的持力层。粉质黏土:其物理力学指标取值:天然状态下重度取19.7kN/m3,天然快剪指标:粘聚力标准值22.6kpa,内摩擦角标准值12.2°;饱和状态下重度取19.70kN/m3,饱和快剪指标:粘聚力标准值18.0kPa,内摩擦角标准值10.1°。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取150kPa,基底摩擦系数μ取0.25。该层承载力稍高,可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应清楚表层含有植物根系层、腐殖质层、过湿、潮湿部份至符合设计要求,若遇水体浸泡时变为软土后未经处理不可作为路基持力层)。场区岩石强风化层:根据野外鉴别和地区经验,地基承载力取经验值:强风化泥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取300kPa,基底摩擦系数μ取0.35,该层可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中等风化泥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2016kPa;基底摩擦系数μ取0.40,该层承载力较高,可直接作为路基及支挡结构基础持力层。3.3.4道路工程地质评价拟建“龙洲湾B区一纵路东侧支路地质勘察项目”由2条道路组成,包括“一纵路支路”和“二纵路支路”,均属城市支路,根据设计标高整平后,由一般路基、挖方路堑、填方路堤组成。根据设计方案,各挖、填方边坡拟采取放坡处理,其中:填方边坡高度0~8.0m时,边坡坡率采用1:1.50;填方边坡高度8.0~16.0m时,边坡坡率采用1:1.75,填方边坡高度16.0~24.0m时,边坡坡率采用1:2.0,每级间设2m宽的平台并绿化。挖方边坡高度根据岩性而定,一般每8.0m一级,每级间设2m宽的平台并绿化。拟定挖方边坡坡度取值,土质边坡1:1.50,岩质边坡1:0.75~1:1.0。勘察期间,场地内部分区域正在进行平场施工,与周边地块之间存在交叉施工情况,且周边地块还未挖、填至最终平场高程。现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第4.1条之表4.1.3规定,进行道路类型划分,再按里程前后顺序分段分别对其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如下:(一)一纵路支路工程地质评价1、K0+000~K0+020一般道路该段为一般道路,根据设计,该段为一纵路与一纵路支路交叉路口,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将在本路段两侧形成最大填方0~1.0m的填方边坡,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三级,勘察期间,一纵路正在进行填方施工。路段区分布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素填土,下伏强、中等风化带泥岩,其中现状素填土厚8.5m,未来填方高约1.5m~6.0m;边坡主要由人工素填土组成,沿道路横向基岩面较平缓,倾角一般3°~7°,坡率<20%,边坡土体不易产生顺基岩面或原始地形的整体滑动,边坡整体稳定。建议拟建道路以人工压实素填土作为路基持力层。场地区现状素填土压实度不满足《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的路基压实度要求,建议对人工素填土进一步压实加固处理。处理后满足要求的素填土层可做为路基持力层,经进一步夯实处理合格的人工压实素填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建议暂取150KPa(建议施工时实测),路基压实度应满足《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的要求。完善道路内侧、路基、坡面、坡脚的截排水系统,确保道路安全。建议路堤边坡结合环境条件按人工压实素填土层1:1.50坡率进行放坡,并进行必要的坡面防护处理,如格构+绿化护坡,为规整坡脚,宜设置重力式挡墙,重力式挡墙置于压实填土(满足规范要求)之上或强、中等风化带基岩之上。完善道路内侧、路基、坡面的防水系统,确保道路安全。2、K0+020~K0+080挖方道路该段为挖方道路(代表性剖面详见1~4),本段设计路面标高233.088~233.532m,现状地面高程234.1~232.55m,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将在本路段两侧形成高度介于1.5m~19.3m的挖方边坡。按设计标高整平后,道路左、右两侧将主要形成挖方边坡。现在分别对其稳定性评价如下:左侧边坡:左侧将形成长约60m,高度约1.1~4.4m的土质挖方边坡;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三级。坡体岩性主要为现状填土,该层基岩面埋深较深且基岩面反翘,边坡开挖不会产生沿基岩面的整体滑动,可能会产生沿土体内部的圆弧形滑动,该段有放坡空间,建议施工期间按土质边坡拟按1:1.50放坡开挖。右侧边坡:右侧长度约60m,挖方高度约6.5~19.2m,按设计路面高程开挖后,主要为挖方挖方岩土质混合边坡;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坡体物质组成主要为填土、粉质黏土(坡顶分布厚度不大)、强风化带泥岩,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45°;中风化带泥岩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2°,边坡破裂角取外倾结构面倾角38°。根据建议坡率放坡后,坡体土体不厚应全部挖除,边坡开挖后不会产生土体沿基岩面的整体滑动。根据现场产状、裂隙调查结果作赤平投影图1分析:裂隙2和岩层面与边坡反向或正交,边坡裂隙1为外倾结构面,可能产生的破坏模式为沿外倾结构面裂隙1倾角的滑移,现选取代表性的3剖面对边坡开挖进行稳定性验算:赤平投影图1(K0+020~K0+080段左侧边坡)计算图1经计算:FS=0.70<1.35(稳定安全系数),边坡开挖不稳定,可能产生的破坏模式为沿裂隙1层面倾角的平面滑动。该段有放坡空间,建议施工期间按外倾结构面倾角38°进行放坡开挖,当边坡高度大于8m时应进行分级放坡,并设置2m的平台,表层土质边坡部分建议按1:1.50(层厚小于8m)的坡率放坡。同时建议加强坡面防护(可采用格构土质部分,岩质部分进行挂网+喷射砼)及绿化处理,并加强边坡截、排水措施。若放坡空间不足时,建议按建议坡率放坡+锚杆挡墙永久支护,挡墙基础应置于中风化基岩之上。当放坡坡率不足时,建议按临时坡率放坡开挖,建议采用锚杆挡墙进行永久支挡,挡墙基础应置于中风化带泥岩之上,当坡高大于8m时候应分级,同时设置2m的平台,临时坡率一级、二级边坡中等风化基岩按照建议坡率1:0.50;强风化基岩坡率1:1.00放坡;坡顶薄层土体建议挖除或按1:1.50放坡。路基持力层建议:按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路基高程下伏现状填土层厚约0.5m~5.5m(详见剖面3),强风化带泥岩、中风化带泥岩。现状填土不可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基岩可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强风化带泥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取300kPa;中风化带泥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取2016kPa,其它设计参数详见表3.3-1。拟建道路部分段以人工压实素填土作为路基持力层。场地区现状素填土压实度不满足《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的路基压实度要求,建议对人工素填土进一步压实加固处理或进行换填处理后满足设计要求的压实填土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建议设计比选)。处理后满足要求的素填土层可做为路基持力层,经进一步夯实处理合格的人工压实素填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建议暂取150KPa(建议施工时实测),路基压实度应满足《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的要求。3、K0+080~K0+440填方道路该段为填方道路(代表性剖面详见1、5~16),本段设计路面标高233.532~237.613m,现状地面高程234.1~233.58m,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将在本路段左侧形成高度介于0.3m~2.9m的填方边坡,道路右侧形成高度介于0.8m~16.9m的填方边坡,左侧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三级,右侧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按设计标高整平后,道路左、右两侧将主要形成填方边坡。现在分别对其稳定性评价如下:左侧路堑边坡:按设计高程整平后,该段道路左侧与现状地面环境间形成长约360m,高约0.3m~2.9m的填方边坡,该段基岩埋深深度大且基岩面坡度较平缓,不会产生土体沿基岩面的整体滑移,现状地面平缓,亦不会产生新填土沿现状地面的整体滑移,可能产生土体内部的圆弧形滑动。建议该段边坡按1:1:50m放坡。计算图2右侧路堑边坡:按设计高程整平后,该段道路右侧与现状地面环境间形成长约360m,高约0.8m~16.9m的填方边坡,该段基岩埋深深度大且基岩面坡度较平缓,不会产生土体沿基岩面的整体滑移;该段现状地面坡角较大,达到3°~30°,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可能产生新填土沿现状地面的折线型滑动或土体内部的圆弧形滑动。为计算其稳定性,选取代表性的剖面10剖面进行计算。新填土体沿现状地面在天然状态下整体滑动稳定性系数FS=2.56(结果详见计算附表表2)>1.35,边坡处于稳定状态.。新填土体沿现状地面在饱和状态下整体滑动稳定性系数FS=1.95(结果详见附表计算表3)>1.35,边坡处于稳定状态。建议对右侧路堤边坡按建议坡率法分级放坡+格构植草处理,并加强边坡截、排水措施。第一级边坡坡率为1:1.50,高度为8m;第二级边坡坡率为1:1.75,高度为8米。第三级边坡坡率为1:2.0,高度约为1米。中间设置平台水沟,平台宽2m。考虑该段道路土方的挖、填平衡量,且该段现状填土厚度大,达到7~26m,现状填土为新近抛填,未经压实处理不可直接作为拟建路基持力层;建议对该段现状填土(主要为道路左侧及中部厚度较大部分)部分挖除后填至道路右侧,在回填前先将坡面开挖成平台或逆坡台阶,然后在挖除部分底部进行夯实处理+上部未来填土进行分层碾压,其具体挖方深度根据设计要求为准。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在道路施工时作现场载荷试验或击实试验确定。路基回填时,应采取设置台阶、铺设加筋材料等措施,保证开挖与非开挖区域路基接触面的良好结合。4、K0+440~K0+560挖方道路该段为挖方道路(代表性剖面详见1、17~21),本段设计路面标高237.613~237.756m,现状地面高程236.42~253.2m,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将在本路段左侧形成高度介于0.3m~1.6m的挖、填方边坡,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三级;在道路右侧将形成高度介于5.2m~13.5m的挖方边坡,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按设计标高整平后,道路左、右两侧将主要形成挖方边坡。现在分别对其稳定性评价如下:左侧边坡:左侧将形成长约120m,高度约0.3~1.6m的土质挖、填方边坡,坡体岩性主要为现状、未来填土,强风化泥岩,该层基岩面埋深较深,西侧不存在剪出口,边坡开挖或回填不会产生沿基岩面的整体滑动,可能会产生沿土体内部的圆弧形滑动,该段有放坡空间,建议施工期间按土质边坡拟按1:1.50放坡开挖或回填。右侧边坡:右侧长度约120m,挖方高度约6.2~13.5m,按设计路面高程开挖后,主要为挖方岩质边坡(坡顶薄层土体建议施工期间挖除处理)。坡体物质组成主要为粉质黏土(层厚多小于1.0m)、强风化带泥岩、中风化带泥岩,强风化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45°,中风化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2°,边坡破裂角取外倾结构面倾角58°。土质部分:根据建议坡率放坡后,坡顶粉质黏土层厚度较薄,多小于1.0m,应应全部挖除;该段基岩面较陡,坡角达到15°~25°,边坡开挖可能产生坡顶土体沿基岩面的折线型滑动,由于厚度较薄,且有放坡场地,建议施工期间对坡顶土体挖除或者按建议坡率1:1.50m放坡+坡脚修筑重力式挡墙进行永久支挡,挡墙基础应置于基岩之上,建议设计进行比选。岩质部分:根据现场产状、裂隙调查结果作赤平投影图2分析:裂隙1和裂隙2与边坡正交,岩层面为外倾结构面,可能产生的破坏模式为沿外倾结构面层面倾角的滑移,现选取代表性的18剖面对边坡开挖进行稳定性验算:赤平投影图2(K0+440~K0+560段左侧边坡)经计算:FS=0.96<1.30(稳定安全系数),边坡开挖不稳定,可能产生的破坏模式为沿层面倾角的平面滑动。该段有放坡空间,建议施工期间按外倾结构面倾角58°或者中风化基岩1:0.75,强风化基岩1:1.00进行放坡开挖,当边坡高度大于8m时应进行分级放坡,并设置2m的平台,表层土质边坡部分建议按1:1.50(层厚小于8m)的坡率放坡。同时建议加强坡面防护(可采用格构土质部分,岩质部分进行挂网+喷射砼)及绿化处理,并加强边坡截、排水措施。计算图3路基持力层建议:按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该段大部分地段强风化带泥岩、中风化带泥岩直接出露。少部分地段为现状填土,现状填土不可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基岩可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强风化带泥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取300kPa;中风化带泥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取2016kPa,其它设计参数详见表3.3-1。拟建道路部分段以人工压实素填土作为路基持力层。场地区现状素填土压实度不满足《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的路基压实度要求,建议对人工素填土进一步压实加固处理或进行换填处理后满足设计要求的压实填土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建议设计比选)。处理后满足要求的素填土层可做为路基持力层,经进一步夯实处理合格的人工压实素填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建议暂取150KPa(建议施工时实测),路基压实度应满足《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的要求。5、K0+560~K0+660一般道路该段为一般道路(代表性剖面详见1、22~24),本段设计路面标高236.912~237.756m,现状地面高程235.3~238.3m,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将在本路段两侧形成高度介于1.7m~1.8m的填方边坡,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三级。按设计标高整平后,道路左、右两侧将主要形成一般性边坡。现在分别对其稳定性评价如下:左、右侧边坡:两侧各将形成长约100m,高度约1.7~1.8m的土质填方边坡,坡体岩性主要为未来填土,该层基岩面埋深较深且较平缓,边坡回填不会产生沿基岩面的整体滑动,可能会产生沿土体内部的圆弧形滑动,该段有放坡空间,建议施工期间按土质边坡拟按1:1.50放坡。该段现状填土厚度大,达到8.6~28m,现状填土为新近抛填,未经压实处理不可直接作为拟建路基持力层;场地区现状素填土压实度不满足《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的路基压实度要求,建议对人工素填土进一步压实加固处理或进行换填处理后满足设计要求的压实填土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建议设计比选)。处理后满足要求的素填土层可做为路基持力层,经进一步夯实处理合格的人工压实素填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建议暂取150KPa(建议施工时实测),路基压实度应满足《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的要求。6、K0+660~K1+000填方道路该段为填方道路(代表性剖面详见1、25~36),本段设计路面标高233.852~236.912m,现状地面高程219.2~235.3m,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将在本路段两侧形成高度介于2.2m~16.3m的填方边坡,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按设计标高整平后,道路左、右两侧将主要形成填方边坡。现在分别对其稳定性评价如下:左侧边坡:按设计高程整平后,该段道路左侧与现状地面环境间形成长约340m,高约2.2m~16.3m的填方边坡,该段基岩埋深深度大且基岩面坡度较平缓,不会产生土体沿基岩面的整体滑移,现状地面较陡,主要是近期附近施工场地修筑的施工便道所致,现状斜坡坡率不满足设计要求,且西边地块近期也在进行施工回填;根据目前设计意图,该段边坡有放坡场地,亦不会产生新填土沿现状地面的整体滑移,可能产生土体内部的圆弧形滑动。根据拟建总平面位置及场地现状,建议先对该边坡采取分阶放坡处理,待西侧地块最终整平标高确定后,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边坡进行永久支护。同时,应加强边坡坡防护及绿化处理,并加强边坡排水措施。建议对左侧路堤边坡按建议坡率法分级放坡+格构植草处理,并加强边坡截、排水措施。第一级边坡坡率为1:1.50,高度为8m;第二级边坡坡率为1:1.75,高度为8米。第三级边坡坡率为1:2.0,高度约为1米。中间设置平台水沟,平台宽2m。右侧边坡:按设计高程整平后,该段道路右侧与现状地面环境间形成长约340m,高约0.8m~16.9m的填方边坡,该段基岩埋深深度大且基岩面坡度较平缓,不会产生土体沿基岩面的整体滑移;该段现状地面坡角较大,达到3°~38°,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可能产生新填土沿现状地面的折线型滑动或土体内部的圆弧形滑动。为计算其稳定性,选取代表性的剖面26剖面进行计算。计算图4根据拟建总平面位置及场地现状,建议先对该边坡采取分阶放坡处理,待东侧地块(龙湖项目回填)最终整平标高确定后,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边坡进行永久支护。同时,应加强边坡坡防护及绿化处理,并加强边坡排水措施。建议对左侧路堤边坡按建议坡率法分级放坡+格构植草处理,并加强边坡截、排水措施。第一级边坡坡率为1:1.50,高度为8m;第二级边坡坡率为1:1.75,高度为8米。第三级边坡坡率为1:2.0,高度约为1米。中间设置平台水沟,平台宽2m。路基建议:考虑该段施工便道未按要求进行压实处理,且该段现状填土厚度大,达到10~30m,现状填土为新近回填,未经压实处理不可直接作为拟建路基持力层;勘察建议对该段已建施工便道会同道路所属单位进行改道后再进行挖除,对施工便道挖除时还应对施工便道下铺设的管线协同产权单位进行改线,在施工便道(拟建道路中线)附近存在一条10KV的高压线,建议施工前应协同电力部门对其迁改;施工便道具体挖方深度由设计验算确定,待挖除到设计标高后对基底现状填土进行夯实+上部未来填土进行分层碾压,其压实系数须满足设计要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在道路施工时作现场载荷试验或击实试验确定。路基回填时,应采取设置台阶、铺设加筋材料等措施,保证开挖与非开挖区域路基接触面的良好结合。注:西侧龙湖地块目前正在施工回填,尚未进行房屋基础施工,若已进行基础施工,则基底底部现状填土不宜采用强夯法进行处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7、K1+000~K1+132.296一般道路该段为一般道路(代表性剖面详见1、37、38),本段设计路面标高233.190~233.852m,现状地面高程225.4~232.2m,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将在本路段两侧形成高度介于0m~1.7m的填方边坡,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三级。按设计标高整平后,道路左、右两侧将主要形成一般性边坡。现在分别对其稳定性评价如下:左、右侧边坡:两侧各将形成长约32.3m,高度约0~1.7m的土质填方边坡,坡体岩性主要为未来填土,该层基岩面埋深较深且较平缓,边坡回填不会产生沿基岩面的整体滑动,可能会产生沿土体内部的圆弧形滑动,该段有放坡空间,建议施工期间按土质边坡拟按1:1.50放坡。路基持力层建议:该段现状填土厚度大,达到8.6~14.5m,现状填土为新近抛填,未经压实处理不可直接作为拟建路基持力层;场地区现状素填土压实度不满足《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的路基压实度要求,建议对人工素填土进一步压实加固处理或进行换填处理后满足设计要求的压实填土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建议设计比选)。处理后满足要求的素填土层可做为路基持力层,经进一步夯实处理合格的人工压实素填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建议暂取150KPa(建议施工时实测),路基压实度应满足《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的要求。(二)二纵路支路工程地质评价8、K0+000~K0+025一般道路该段为一般道路(代表性剖面详见39),本段设计路面标高约237.00m,现状地面高程236.5~236.9m,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将在本路段两侧形成高度介于0m~1.0m的填方边坡,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三级。按设计标高整平后,道路左、右两侧将主要形成一般性边坡。现在分别对其稳定性评价如下:左、右侧边坡:两侧各将形成长约25m,高度约0~1.0m的土质填方边坡,坡体岩性主要为未来填土,该层基岩面埋深较深且较平缓,边坡回填不会产生沿基岩面的整体滑动,可能会产生沿土体内部的圆弧形滑动,该段有放坡空间,建议施工期间按土质边坡拟按1:1.50放坡。该段现状填土厚度大,达到7.8~12m,现状填土为新近抛填,未经压实处理不可直接作为拟建路基持力层;场地区现状素填土压实度不满足《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的路基压实度要求,建议对人工素填土进一步压实加固处理或进行换填处理后满足设计要求的压实填土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建议设计比选)。处理后满足要求的素填土层可做为路基持力层,经进一步夯实处理合格的人工压实素填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建议暂取150KPa(建议施工时实测),路基压实度应满足《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的要求。9、K0+025~K0+080填方道路该段为填方道路(代表性剖面详见39~42),本段设计路面标高237.0~238.111m,现状地面高程228.8~237.1m,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将在本路段两侧形成高度介于0.7m~8.4m的填方边坡,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三级(左侧)、二级(右侧)。按设计标高整平后,道路左、右两侧将主要形成填方边坡。现在分别对其稳定性评价如下:左侧路堑边坡:按设计高程整平后,该段道路左侧与现状地面环境间形成长约55m,高约0.7m~1.1m的填方边坡,该段基岩埋深深度大且基岩面坡度较平缓,不会产生土体沿基岩面的整体滑移,现状地面较平缓,不会产生新填土沿现状填土的滑移,可能产生的破坏模式为土体内部的圆弧形滑动。该段有放坡空间,建议施工期间按土质边坡暂按1:1.50放坡处理,待北部在建龙湖2#地块侧地块建成后,拟建场地最终与北侧地块在建平场标高持平,不会形成永久性边坡。右侧路堑边坡:按设计高程整平后,该段道路右侧与现状地面环境间形成长约55m,高约3.9m~8.6m的填方边坡,该段基岩埋深深度大且基岩面坡度较平缓,不会产生土体沿基岩面的整体滑移;该段现状地面坡角较大,达到20°~33°,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可能产生新填土沿现状地面的折线型滑动或土体内部的圆弧形滑动。为计算其稳定性,选取代表性的剖面41剖面进行计算。计算图5经计算:新填土体沿现状地面在天然状态下整体滑动稳定性系数FS=1.48(结果详见计算附表表7)>1.30,边坡处于稳定状态.。新填土体沿现状地面在饱和状态下整体滑动稳定性系数FS=1.14(结果详见附表计算表8)<1.30,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根据拟建总平面位置及场地现状,建议先对该边坡采取放坡处理,待南侧地块(龙湖项目回填)最终整平标高确定后,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边坡进行永久支护(根据规划要求,该段在龙湖南3#地块回填后将于拟建道路持平,不存在永久性边坡,视龙湖在建地块施工情况而定)。同时,应加强边坡坡防护及绿化处理,并加强边坡排水措施。该段现状填土厚度大,达到4~17m,现状填土为新近抛填,未经压实处理不可直接作为拟建路基持力层;场地区现状素填土压实度不满足《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的路基压实度要求,建议对人工素填土进一步压实加固处理或进行换填处理后满足设计要求的压实填土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建议设计比选)。处理后满足要求的素填土层可做为路基持力层,经进一步夯实处理合格的人工压实素填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建议暂取150KPa(建议施工时实测),路基压实度应满足《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的要求。10、K0+080~K0+170挖方道路该段为填方道路(代表性剖面详见44~45),本段设计路面标高238.111~239.311m,现状地面高程228.8~237.1m,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将在本路段两侧形成高度介于0.2m~7.9m的挖、填方边坡,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三级(左侧)、二级(右侧)。按设计标高整平后,道路左、右两侧将主要形成挖、填方边坡。现在分别对其稳定性评价如下:左侧路堑边坡:按设计高程整平后,该段道路左侧与现状地面环境间形成长约90m,高约0.2m~0.5m的填方边坡,该段基岩埋深深度大(部分地段)且基岩面坡度较平缓,不会产生土体沿基岩面的整体滑移,现状地面较平缓,不会产生新填土沿现状填土的滑移,可能产生的破坏模式为土体内部的圆弧形滑动。该段有放坡空间,建议施工期间按土质边坡暂按1:1.50放坡处理,待西部在建龙湖2#地块侧地块建成后,拟建场地最终与北侧地块在建平场标高持平,不会形成永久性边坡。右侧边坡:右侧长度约90m,挖方高度约4.3~7.9m,为土质边坡;勘察期间,该段边坡已通过放坡开挖,局部坡率不满足设计要求,建议在道路施工时对该段边坡坡率进行修正,按挖方土质边坡1:1.50放坡开挖,由于基岩面较陡,可能会产生土体沿基岩面的整体滑动,为计算其稳定性,选取代表性的剖面45剖面进行稳定性计算。计算图6经计算:现状填土体沿基岩面在天然状态下整体滑动稳定性系数FS=2.55(结果详见计算附表表9)>1.30,边坡处于稳定状态.。现状填土体沿基岩面在饱和状态下整体滑动稳定性系数FS=2.02(结果详见附表计算表10)>1.30,边坡处于稳定状态。边坡处理建议:虽然边坡稳定系数大于1.30,但由于基岩面接近临空,在不利工况下,边坡土体仍有可能沿基岩面产生滑塌,建议采用护脚墙进行支挡处理,对于已开挖的坡体局部坡率不满足设计要求,建议在道路施工时对该段边坡坡率进行修正,按土质边坡1:1.50放坡,坡脚挡墙基础应置于基岩之上;同时坡面建议采用格构+植草护坡,修筑相应的永久截(排)水设施。路基持力层建议:该段现状填土厚度大,达到0.6~10.4m,现状填土为新近抛填,未经压实处理不可直接作为拟建路基持力层;场地区现状素填土压实度不满足《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的路基压实度要求,建议对人工素填土进一步压实加固处理或进行换填处理后满足设计要求的压实填土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建议设计比选)。处理后满足要求的素填土层可做为路基持力层,经进一步夯实处理合格的人工压实素填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建议暂取150KPa(建议施工时实测),路基压实度应满足《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的要求。11、K0+170~K0+474.752一般道路该段为一般道路(代表性剖面详见39、46~51),本段设计路面标高约240.087~243.000m,现状地面高程239.7~243.9m,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将在本路段两侧形成高度介于0m~1.1m的填方边坡,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三级。其中K0+420~K0+474.752为已建沥青道路段。按设计标高整平后,道路左、右两侧将主要形成一般性填边坡。现在分别对其稳定性评价如下:左、右侧边坡:两侧各将形成长约305m,高度约0~1.1m的土质填方边坡,坡体岩性主要为未来填土,该层基岩面埋深较深(局部地段)且基岩面较平缓,边坡回填不会产生沿基岩面的整体滑动,可能会产生沿土体内部的圆弧形滑动,该段有放坡空间,建议施工期间按土质边坡拟按1:1.50放坡。路基持力层建议:该段现状填土厚度大,达到7.8~12m,现状填土为新近抛填,未经压实处理不可直接作为拟建路基持力层;场地区现状素填土压实度不满足《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的路基压实度要求,建议对人工素填土进一步压实加固处理或进行换填处理后满足设计要求的压实填土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建议设计比选)。处理后满足要求的素填土层可做为路基持力层,经进一步夯实处理合格的人工压实素填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建议暂取150KPa(建议施工时实测),路基压实度应满足《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的要求。3.3.5、工程施工对环境及邻近建筑物的相互影响评价拟建一纵路支路起、终点位置接在建一纵路,建议在施工期间做好道路的衔接段地基软硬差异的设计施工及标高的复核工作;拟建二纵路起点接在建的一纵路,终点接已建成的市政道路,建议在施工期间做好道路的衔接段地基软硬差异的设计施工及标高的复核工作。一纵路支路两侧为在建的龙湖地块,建议施工前应做好统筹安排,做好相应的交叉施工。同时在一纵路支路中线位置(已建施工便道处)有一条10Kv的高压线,建议施工前甲方协调有关电力产权单位进行迁改。同时对已建施工便道下铺设的管线做好相关迁改工作;同时做好相应的围挡及警示标志,确保安全施工。二纵路支路两侧为在建的龙湖地块,大部分基础及主体已完成,建议施工期间应对下铺设的管线亦进行迁改。同时应协调龙湖施工单位做好交叉施工问题,同时做好相应的围挡及警示标志,确保安全施工。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弃石、泥浆及弃土应妥善安排及时外运,以免污染环境。3.3.6、路基均匀性评价拟建道路沿线主要分布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和少量残坡积粉质粘土层,下伏基岩主要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泥岩。按道路设计高程整平后,地基持力层主要为:1、人工填土层:分布范围较小,空间分布无规律,孔隙度较大,厚度差异较大,结构松散,力学性质差,未经严格分层碾压或夯实处理,均匀性差。2、粉质黏土:可塑状,分布范围较小,厚度变化大,均匀性差。3、强风化泥岩,该层薄厚不均,强风化带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均匀性差。4、中风化泥岩:中等风化岩体较完整、连续,但变异性中等-高,均匀性相对较好。3.3.7、场地特殊性岩土的评价本场地特殊性岩土为填土。填土:含已回填的素填土及部分未来填土。已回填的素填土以杂色为主,主要由粘性土及砂岩、泥岩碎块石组成。碎块石多呈次棱角状,硬质物含量约15~25%,粒径一般20~330mm。分布不均匀,结构松散,稍湿,为机械抛填形成,填龄时间为近期~1年左右。道路按设计标高整平后,将有部分未来填土,人工填土工程特性差,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应对人工填土进行夯实、压实处理。3.3.8、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分析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的通知》建办质【2017】39号文“勘察单位应当针对工程实际,在勘察文件中说明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的要求,本工程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主要有:1、边坡:按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形成最大高度16.9m的填方边坡,19.3m的挖方边坡,对于形成部分超限边坡,应按渝建发[2010]166号文件进行管理,望业主单位加强重视。同时亦属于建办质【2017】39文规定的危险性较大的分布分项工程范围,建议做好施工安全防护,开挖时采取必要的人员撤离避让措施。2、按设计高程整平后,拟建路面下为现状填土,现状填土呈松散状,素填土压实度不满足《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的路基压实度要求;建议对现状填土进行处理,如采用翻挖分层压实、强夯、加载预压、灌浆等方法。处理后的压实填土其压实系数、承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3.3.9、高填方区填土处理措施建议根据设计方案,拟建道路按设计路面标高整平后,填方路堤段填方厚度大,特别是位于半挖半填路段,填土的不均匀沉降将影响未来道路正常运营。因此,需要对填土进行压实或夯实处理,为控制压实填土不均匀沉降、沉降量过大等一系列工程地质问题,建议从填料选择、施工工艺选择及质量检测方法等方面着手。填料选取建议:压实填土的填料应结合现场条件选择挖高填低的土料和石料,但不得使用表层耕土和有机质含量大于5%的土。填料要求级配良好,若采用分层碾压时石料最大粒径不得大于200mm,若采用分层夯实时石料最大粒径不得大于400mm,且填料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分层厚度的2/3。压实填土施工工艺选取建议:根据本工程填方面积大、填方厚度较大、碎块石含量高、土地施工功能不同等特点,建议采用分层碾压法。填料必须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压实填土压实度:按《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相关要求,压实填土质量以压实系数λc控制,建议施工时先进行试验段检测,检验压实填土是否符合质量要求,从而验证施工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3.3.10、地下水对路基工程影响评价场地在勘察期间地下水贫乏,局部钻孔存在地下水,属非稳定水位地下水,受季节影响大。地下水为松散土体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埋深较大,对拟建道路的路基和形成的填方边坡影响小,对挖方岩质边坡则应做好截、排水沟。松散土体孔隙水,主要影响道路路基和填方边坡,在路面施工完成后,经道路两侧的排水沟汇流,表层松散土体孔隙水对拟建道路影响小。填方边坡则应做好截、排水沟和坡面的护坡和绿化,减少地表水渗透和坡面的防止水头流失。3.3.11、路基干湿分类表路基干湿类型分类表:道路名称桩号路基干湿类型一纵路支路K0+000~K1+132.296干燥二纵路支路K0+000~K0+474.725干燥注:建议路基施工不宜选在雨季施工。若在施工中出现潮湿地段应进行翻晒、换填、改良或设置隔水层,降低地下水位等措施,确保路基处于干燥或中湿(城市支路)状态下。3.4结论和建议(1)场地内覆盖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粉质黏土(Q4el+d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泥岩。(2)拟建场地及附近未发现滑坡、泥石流、危岩和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无全新活动性断裂构造。本场地适宜本工程建设。(3)拟建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按《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抗震类别为标准设防类。(4)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场地内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对地下钢结构按弱腐蚀性考虑。场地水和土对管道材料腐蚀的防护,应符合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的规定。(5)道路路基施工回填前,应先清除坡面杂草、地表有机质含量较高的耕植土;回填时宜将坡面凿成若干平台或逆坡阶状,再按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分层碾压或夯实处理。(6)岩土物理力学指标设计值见表。(7)建议做好该道路的永久截(排)水系统。(8)根据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渝建发[2010]166号文件,结合填挖性质,地层岩性及边坡高度,共有4处边坡属于166号文件规定的高边坡。应进行边坡支护方案设计可行性评估、支护方案设计安全专项论证工作,建议业主单位引起足够的重视。高边坡段详见下表(注:由于周边地块一直在平场施工,受平场施工的影响,可能在施工期间超限边坡会因场地标高变化出现相应的增减):高边坡统计表道路序号桩号边坡(斜坡)段长度(m)最大坡高(m)岩土性质安全等级一纵路支路1K0+040~K0+090右侧5021.79岩质挖方二级2K0+175~K0+330右侧15516.24填方边坡二级3K0+710~K0+815右侧10511.63填方边坡二级二纵路支路4K0+033~K0+066339.32填方边坡二级(9)边坡施工严格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及勘察设计要求进行施工。边坡应采用自上而下、分段跳槽开挖并及时支挡的逆作法施工,严禁无序大开挖、大爆破作业。边坡工程宜采用动态设计,信息施工法,并设置相应的变形观测点进行变形监测。(10)施工期间应加强对岩层产状、结构面产状的校核工作,路基开挖及边坡施工过程中应加强验槽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我公司,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协商处理。四、技术标准根据交通量预测分析和《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并结合规划,考虑与周边的衔接,得到道路技术标准如表4-1:表4-1道路主要技术标准分类规范值一纵路支路二纵路支路道路等级城市支路城市支路城市支路设计行车速度30km/h30km/h30km/h路面设计轴载BZZ-100BZZ-100BZZ-100最大纵坡推荐值7%1.5%2.55%极限值8%凸型竖曲线半径一般值400m50001300极限值250m凹型竖曲线半径一般值400m1200900极限值250m标准路幅宽度—16m16m路拱横坡1.5%1.5%1.5%抗震设防烈度—6级6级设计荷载城-B城-B城-B路面结构层设计年限10年10年10年五、道路工程5.1平面设计(1)一纵路支路一纵路支路为城市支路,平面线位与规划线位一致,起、终点均与在建一纵路平交,全长1107.001m。一纵路支路本次设计范围起于K0+012.473(X=47234.509,Y=61322.008),与在建一纵路平交,道路终点K1+119.474(X=47967.246,Y=61636.830)与一纵路平交,道路总长1107.001m。一纵路道路全线共有四个交点,四条平曲线,平曲线半径分别为15757m、120m、300m、90m,缓和曲线长均为25m。(2)二纵路支路二纵路支路为城市支路,平面线位与规划线位一致,起点与在建一纵路平交,终点与现状四横路平交,全长441.657m。二纵路支路本次设计范围起于K0+012.867(X=48332.690,Y=61748.677),与在建一纵路平交,道路终点K0+454.524(X=48663.114,Y=61826.910)与四横路平交,道路总长441.657m。道路全线共有两个交点,两条平曲线,平曲线半径分别为79m、400m,各缓和曲线长均为25m。5.2纵断面设计由于道路起终点相交道路均为已建或者在建,因此本项目设计纵坡考虑与现有道路顺接。(1)一纵路支路道路全长1107.001m,道路起点标高为233.143m,终点标高232.751m,全路设置5个变坡点,6个坡段,纵坡分别为-1.5%、0.8%、1.5%、-0.82%、-1.2%、1.5%,相应坡长分别为30.727m(接顺段)、270.415m、201.545m、495.781m、155.121m、19.163m(接顺段),竖曲线半径分别为1500m、16000m、5000m、15000m、1200m。(2)二纵路支路道路全长441.657m,道路起点标高为236.858m,终点标高243.886m,全路设置5个变坡点,6个坡段,纵坡分别为-1.5%、2.0%、1.5%、1.0%、2.55%、-0.44%,相应坡长分别为19.057m(接顺段)、91.343m、143.927m、85.175m、95.011m、40.213m(接顺段),竖曲线半径分别为900m、10000m、9500m、3200m、1300m。5.3横断面设计一纵路支路、二纵路支路道路设计路幅宽度均为16m,其路幅分配形式如下所示:16m=4.25m(人行道)+7.5m(车行道)+4.25m(人行道)道路路拱横坡为双向坡,采用3次抛物线型路拱,车行道坡度为1.5%,人行道横坡采用2.0%。5.4超高、加宽5.4.1超高根据《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规定,设计车速30km/h道路平曲线半径小于150m时设置超高。本次设计一纵路支路最小半径90m、二纵路支路最小半径79m,根据规范规定在两支路对应路段均需设置超高,超高旋转方式为绕路中线旋转,最大超高不大于2%。表5-1:道路超高设置表半径是否设置超高超高最大横坡渐变段长度超高旋转方式一纵支路15757m否——————120m是2%25绕路中线旋转300m否——————90m是2%25绕路中线旋转二纵支路79m是2%25绕路中线旋转400m否——————5.4.2加宽根据《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规定,当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在圆曲线范围内设置加宽。本次设计一纵路支路最小半径90m、二纵路支路最小半径79m,根据规范规定本次设计两条道路均需按要求设置加宽。加宽渐变段设置在缓和曲线上,未设缓和曲线段时,加宽渐变段按渐变率为1∶15~1∶30设置在圆曲线与直线上各一半。本次设计一纵路支路圆曲线半径90m处设置加宽,每条车道的加宽值为0.4m(两侧加宽);圆曲线半径120m处设置加宽,每条车道的加宽值为0.35m(两侧加宽);本次设计二纵路支路圆曲线半径79m处设置加宽,每条车道的加宽值为0.4m(两侧加宽)。表5-2:道路加宽设置表半径是否设置加宽单车道加宽值渐变段长度加宽方式一纵支路15757m否——————120m是0.35m25两侧加宽300m否——————90m是0.4m25两侧加宽二纵支路79m是0.4m25两侧加宽400m否——————展宽渐变段采用三次抛物线线形过渡,其过渡公式如下:(其中ZHx为桩号的位置系数)如下图所示:(备注:变化段起点桩号为ZH0,宽度为B0;变化段终点桩号为ZH1,宽度为B1;计算桩号ZHx处的宽度Bx,其中ZHx∈[ZH0,ZH1]。)5.5一般路基设计(1)填方路基当填方高度H≤8m时,边坡为1:1.5;当填方高度8<H≤18m时,边坡为1:1.75;当填方高度H>18m时,边坡为1:2;两级边坡间留2.0m宽边坡平台。(2)挖方路基道路两侧挖方地段在具有放坡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情况,考虑两侧用地开发采用如下开挖方式:挖方边坡:强风化岩质及土质边坡按1:1.5放坡,中(弱)风化岩质边坡按1:0.75放坡,每8m一级,每两级边坡间留2.0m宽平台。其中一纵路支路K0+090~K0+110段右侧现状地面坡角较大,达到30°左右,按可能产生新填土沿现状地面的折线型滑动或土体内部的圆弧形滑动,因此在该段设置20m护脚墙,墙高3m;其中K0+280-K0+337段右侧设置57m护脚墙,墙高2m。5.6特殊路基处理根据地勘资料,本项目两条道路设计范围内现状填土层厚度较大,主要为新近抛填,其呈松散状,力学性质差异大,场地区现状素填土压实度不满足《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的路基压实度要求,需要对人工素填土进一步压实加固处理或进行换填处理后满足设计要求的压实填土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因此,对道路设计范围内的人工填土进行翻挖、强夯后分层回填、碾压处理。当道路两侧无建筑物时,沿路槽底向下翻挖2m,强夯后分层回填碾压;当道路两侧有建筑物时,沿路槽底向下翻挖3m、分层回填碾压;部分路段填土较浅时将全部填土清除,直到土岩分界处,具体做法详见逐桩横断面图。5.7路面工程及人行道设计路面设计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按《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路面设计采用3次抛物线型路拱。以路表容许弯沉值作为路面整体强度的控制指标。设计采用双轮单轴(轴载100KN)为标准轴载,按交通量进行换算。其路面的容许弯沉值LR=37.2(0.01mm)路面交通等级为轻交通,设计年限为10年。路面结构层厚度设计如下:上面层: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厚4cm+0.3~0.6Kg/㎡改性乳化沥青粘层下面层:AC-20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厚6cm稀浆封层: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厚0.7cm喷洒透层油0.7~1.5L/㎡基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厚20cm(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3.5Mpa)(建议水泥含量5.5%)底基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厚20cm(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2.0Mpa)(建议水泥含量4%)竣工验收弯沉值计算:道路等级:城市支路新建路面的层数:4标准轴载:BZZ-100层位结构层材料名称厚度(mm)抗压模量(MPa)影响系数(20℃)1细粒式沥青玛蹄脂碎石4014001.252中粒式沥青混凝土6012001.253水泥稳定碎石20013001.254水泥稳定碎石20010001.255新建路基351.25计算新建路面各结构层及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第1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28.3(0.01mm)第2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32.0(0.01mm)第3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38.4(0.01mm)第4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99.4(0.01mm)人行道铺装:面层:花岗岩人行道板30×60×6cm找平层:中砂找平层厚3cm砂浆层:1:3水泥砂浆层厚3cm基层:C20水泥混凝土15cm基层:级配碎石10cm路缘石和路边石采用花岗石。路面结构图5.8道路沿线建筑现状本次道路设计范围内的两条支路两侧均有建筑布置,其中一纵路支路两侧分别有有龙湖3#地块、龙湖4#地块、龙湖5#地块、龙湖6#地块和五一技校,二纵路支路两侧分别有龙湖1#地块、龙湖2#地块。其中龙湖1#地块、龙湖2#地块、龙湖3#地块、龙湖4#地块目前正在施工阶段;龙湖5#地块、龙湖6#地块正在图纸设计阶段;五一技校地块已完成图纸设计正待施工。与地块建筑设计单位已确认,其在靠近道路一侧的车库侧墙已考虑加强设计,均满足荷载要求。5.9道路附属设施路缘石应有足够的埋设深度、合适的背后支撑、填土应夯实。路缘石应以干硬砂浆铺砌,保证砌筑稳固,路缘石背后及基础以下填土按设计要求夯实,避免出现差异沉降后产生路缘石失稳倾斜现象。路缘石采用芝麻灰花岗岩预制,尺寸为15×40×90cm。路边石采用芝麻灰花岗岩,尺寸为20×12×90cm;树圈石采用花岗岩预制树圈石(芝麻白),尺寸为12×20×150cm。5.10安全防护设施根据巴南片区市政施设统一要求,本次设计两条道路路缘石处均设置隔离设施,详细尺寸参数详见大样图;在填方边坡高度大于2m处设置人行护栏。5.11平面交叉口设计本次设计两条道路包含四处交叉口。分别为:交叉口1:一纵路支路起点与一纵路平面交叉;交叉口2:一纵路支路终点与一纵路平面交叉;交叉口3:二纵路支路起点与一纵路平面交叉;交叉口4:二纵路支路终点与二纵路平面交叉。通过路网梳理并进行交通组织,结合道路交通规划图,交叉口2、交叉口3、交叉口4均为支路与主干路平面交叉采用右进右出方式,交叉口1采用信号灯控制,本次设计道路为支路,不进行展宽。表5-3:交叉口设计一览表交叉口编号交叉口位置交叉口设计类型交叉口1一纵路支路起点与一纵路平面交叉信号灯控制交叉口2一纵路支路终点与一纵路平面交叉右进右出交叉口3二纵路支路起点与一纵路平面交叉右进右出交叉口4二纵路支路终点与二纵路平面交叉右进右出5.12公交停车港根据规划,一纵路、二纵路均已设置公交停车港。本次设计范围内未设置公交停车港。5.13无障碍设计为了方便残疾人使用城市道路设施,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的要求,在人行道上设置盲道及道路交叉口处设置三面坡缘石坡道,供残疾人使用。盲道宽0.6m,单面坡缘石坡道宽1.5m,详见无障碍设计大样图。5.14绿化道路是城市区域形象的重要元素,道路景观是形成该区域标识的主要载体之一,本次绿化内容主要包括:人行道行道树与边坡绿化,人行道行道树每隔5m设置一套,护坡采用植草绿化。5.15垃圾回收箱根据要求,在本次设计范围内的两条支路两侧人行道上,均设置垃圾回收箱,每隔100m设置一个,垃圾回收箱详细尺寸参数如下:1.规格尺寸:(长)1000*(宽)340*(高)920mm2.顶盖:采用优质砂光304#不锈钢板,板材厚度为1.2mm,盖子成弧形,能够承受压力,更好的防止上盖积水。3.底座:采用304#优质砂光不锈钢板,板材厚度为1.2mm,底座有膨胀丝固定件,固定件材料为不锈钢板,厚度为2.0mm,膨涨丝直径为8mm*100mm。4.立柱:采用优质砂光不锈钢板,板材厚度为1.2mm,成盖子与底座连接体。5.桶身:采用优质砂光不锈钢板,板材厚度为1.2mm。6.灭烟处:采用优质砂光不锈钢板,板材厚度为1.0mm,一次性拉伸成型尺寸90*120mm±2mm,灭烟虽然从斜同,烟头孔为上下分布的两个宽20*和53mm±2mm条形孔,烟头孔根据香烟大小比例设计。7.内桶:配备2个内桶,分类回收垃圾。采用优质玻璃钢原材料。成型厚度为≥5mm,内桶两侧装有两个拉手,方便倾倒垃圾。8.标识:印有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废电池回收,分类标识参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T19095-2008)。箱体表面按使用方要求丝印字体及图案。9.锁具:使用优质三角锁,并配钥匙。10.参考图片:六、施工技术要求6.1路基6.1.1路基压实标准路基压实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压实度要求见下表:表6-1:路基压实度标准表填挖类型深度范围(cm)压实度(%)支路填方0~80≥9480~150≥93>150≥90零填及挖方0~30≥94注:表列压实度系以重型击实试验法求得的最大干密度的压实度;本路基压实度标准表采用《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表4.2.3。6.1.2质量标准表6-2路基的质量标准表项目填土路基填石路基路床纵断高程(mm)-20+10-20+10路床中线偏位(mm)≤30≤30平整度(mm)≤15≤20路床宽度(mm)不小于设计值+B不小于设计值+B路床横坡±0.3%且不反坡±0.3%且不反坡边坡不陡于设计值不陡于设计值注:本表采用《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表4.2.7及表4.3.7。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0如下表:表6-3土基的回弹模量EO及弯沉值表分类回弹模量E0弯沉值(0.01mm)一般中湿、潮湿一般干燥土质路基≥30Mpa≤212.9≤268.9石质路基≥40Mpa≤2256.1.3填料要求路基填料不得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