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产业链不长与不等价交换的联系_第1页
欠发达地区产业链不长与不等价交换的联系_第2页
欠发达地区产业链不长与不等价交换的联系_第3页
欠发达地区产业链不长与不等价交换的联系_第4页
欠发达地区产业链不长与不等价交换的联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欠发达地区产业链不长与不等价交换的联系

一、论语(一)农产品贸易的不等价交换类型由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生产类型和消费需求能力存在较大差距,这两个地区之间必须开展广泛的区域贸易,以实现供求矛盾。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产业分布一直以来都呈现出“东工西农”、“东轻西重”的格局。因此使得同等质量的生产要素投入,西部欠发达地区出口的初级农产品和工业原材料获得的收益,少于东部发达地区出口的食品等轻工业和工业成品所获得的收益。这种类型的不等价交换,是由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参与交易的产业之间生产效率的差异所造成的。换句话说,也就是由于两个地区参与区际交易的产业,处在同一产业链的不同位置所造成的不等价交换。产业链是其各个组成部分逐级累加的有机统一体,某一环节的累加是对上一环节追加劳动力投入、资金投入、技术投入以获取附加价值的过程,随着各个环节的累积,其资本密集性、技术密集性越是明显;反之,随着节点的上移,其资源依赖性、劳动密集性越是明显。因此,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划分,很大程度上是依据其在地域劳动分工格局中的专业化角色来界定的。也就是依据其在整个产业链上所处的位置来定的。一般而言,欠发达地区更多地从事资源采掘、初级农产品等劳动、资源密集型的经济活动,其技术含量、产品附加价值也相对较低;相对的,发达地区则更多地从事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等经济活动,其技术含量、资金含量、产品附加值也相对较高。因此,区域类型与产业链的层次之间产生了内在的关联关系,产业链的上游一般都在欠发达区域内,而其下游链环一般则布局在发达区域。(二)产业链的跨区域分离程度不高产业链已成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时不可忽视的对象。区域产业链是区域自然、人文、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地区之间分工细化、竞争博弈及要素配置的结果。不可否认,区域产业结构的刚性是阻碍其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而产业链的形成则有效提高了产业组织的弹性,延伸了企业的功能,突破了区域界限,使更高层次的区域整合为一体。然而这种跨区域的产业链的形成,也不可避免地使得分布在不同区域的产业链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利润分配不均,进一步导致了不同区域之间贸易的不平等。本文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分析这种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不平等交易现象的形成机制,并初步探索这种现象的出现同区域产业链不长之间的联系。二、在欠发达地区,不同价链的关系挖掘(一)网络状系统所谓产业链是建立在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的,以若干个企业为大节点、产品为小节点纵横交织而成的网络状系统。产业链实质上就是产业联系的结构形态,企业之间只要存在产业联系,它们就构成产业链条或链段。1.自然资源对区域产业链发展的重要性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区域产业链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基础和源点。对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如采掘业、冶炼业)或对自然资源有较强依赖性的产业(如农业、水电业、森林工业)来说,自然资源不仅影响着产业链上游产业的区位分布,也决定着产业链的基本类型。如今,随着生产力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移动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各级市场的日益完善,自然资源对于区域产业链发展来说,影响力逐渐弱化;而人力资源、技术水平和资本状况等要素的影响力则日益增强。但在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自然资源对区域产业链发展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并成为欠发达地区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优势所在。区位条件:发达的交通条件或者沿江沿海的地理位置,可为区域产业发展赢得先机。在产业链的连接、扩展的过程中,区位优势是一个不能不提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吸引投资还是地区的产业转移,交通便利、靠近市场或原料地的地区往往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产业基础:产业链发展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本区域所具有的产业基础是区域产业链形成的关键性开端。产业链的构成源于各个环节之间的技术关联,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技术链。因此,技术的革新将有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产业链的组织结构、链接模式和空间结构。对于不同的区域而言,产业技术的差异也可能导致区域产业发展机会的不均等,其产业链的结构与形态也因此不同。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外来投资一般总是选择生产技术先进、优质劳力丰富、基础设施齐备的地区。政策与制度:产业政策是影响市场运行和企业经营的宏观变量。区域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与稳定运行,有赖于健全、可靠的金融征信系统,安全、便利的交易平台和宽松、多样的融资渠道。就一般规律来讲,政府放松对经济的干预,可以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开放的经济和文化制度能促进地方产业链与国际产业链的对接。但这是以市场和法律的健全为前提的。在法制不完善的地区,市场各方不能建立起稳定的交易关系,企业与劳动力市场之间信息沟通不畅,这就会大大阻碍区域产业链的发展和壮大。2.产业价值链间的互动(1)构成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联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每个环节都是由大量的同类企业构成,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信息、物质、资金方面的交换关系,是一个价值递值过程。同时产业价值链之间相互交织,往往呈现出多层次的网络结构。(2)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技术关联强且在技术上具有层次性。(3)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存在着增加值与盈利水平的差异性。(4)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对要素条件的需求存在差异性,不同的环节,对于技术、人力、资本、规模等要求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区位偏好。(二)产业链上游由以上产业链的基本理论可以看出,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社会分工的逐渐细化为前提的,而生产经营活动的专业化与分工必然要投影到特定的地理空间上。因此,有劳动分工就必然会有地域分工。也就是说,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必然是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之中。每个区域内所包含的产业链长短也各不相同。由产业链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随着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下移,其产品附加值和利润会逐步增大,反之,则减小。处在产业链上游的产业多数从事的是类似于初级农产品加工、工业原料采掘和粗加工等工作,生产效率低下,经营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而且这类产业一般技术含量较低,没有技术壁垒,也缺乏垄断优势,因此在其所处产业链的利润分配中处于劣势。而其下游的买方市场则多是大型工业企业或垄断型的轻工业厂商,采购时具有买方垄断的优势,能够联合起来压低原材料价格,从而挤压上游产业的利润空间。因此,如果一个地区处在一个产业链的上游,且在其区域内产业链长度过短,那么本区域内产业所能获得的利润是及其有限的。因为对上游产业所在区域来说,其生产并出口的是附加值低、资源消耗高的产品,出口价格难以提高,使得大部分的利润都流向了下游产业所在区域;而其进口的则是消费市场所必须的工业制成品和生活用品等高附加值的产品,区域内的消费者需为其所购产品所在的整个产业链的利润买单。这就形成了两个区域间的不等价交换,即附加值低的原材料产品同附加值高的制成品之间的交换。但是,如果这些下游企业和上游企业处在同一区域内的话,从整个区域来看,其出口的仍然是附加值较高的轻工业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整个产业链的大部分利润仍然是留在本区域内部的,因此即使其仍然进口的是其他区域的高附加值产品,也不会造成不同区域之间的不等价交换。由以上分析可以初步看出,处在产业链的上游并不是导致地区之间不平等交换的关键因素,而是一个区域处在产业链上游的同时,区域内产业链的长度过短,才会导致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不等价交换。这种不等价交换的出现,不利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甚至会进一步拉大欠发达同发达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欠发达地区要走出不平等交换的困境,一般说来,有以下两种选择:一是推动本地区上游原材料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其生产率,加速技术进步,形成企业的规模优势或技术壁垒,以增加其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影响力,使得利润分配向产业链上游倾斜。二是在本地区内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即在区域内大力发展产业链下游产业群,以使得整个产业链的大部分利润留在本区域内。但事实上,这两种路径实施起来都有不小的难度。对于第一种选择(即通过加快本地区内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提高企业竞争力)来说,由于欠发达地区产业类型多属于初级农产品生产和工业原材料的粗加工,一方面,这些产业本身就是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开发历史长,科技含量低、技术发展已经较为成熟,而且对自然资源依赖性较强,因此受到先天资源富集程度的制约,使得技术和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极为有限;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地势多以山地为主,农业机械化和产业化水平受到制约,也使得其农业生产力水平难以进一步提高。对于第二种选择,即通过在本区域内延展原有产业链的长度,使得产业链利润留在本区域内。这种方法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不失为一种能够改变现状的、可行性较强的方法。产业链的成功延展,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走出不等价交换的困境。但这种方法实施起来也有很大的风险:首先,下游产业的重新构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再加上地区政府对特殊业务和市场的不熟悉,使得下游产业的开发会有很大的风险;其次,各个区域都在本区域内开发完整的产业链条,各自为政,就会引发利益争夺战,并最终导致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发挥各个区域的分工合作。除此之外还会适得其反,不仅没有使本地区新构建的产业得到发展,而且由于资源的分散,使得原有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丧失。然而对比以上两种路径的优劣,后者实施的可行性明显比前者要高。在地方政府对本地区产业现状进行科学论证前提下,对其进行合理规划,选择适当时机,谨慎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则不失为一种改变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不平等交换的好方法。三、产业链条的延伸要实施产业链的延伸一般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是要尽力延长产业链条,因为只有产业链条的延伸,区域经济利益才有存在的物质载体。其次是要力图将延伸的产业链保留在本区域内,以防止本区域优势产业及其产业利润流失。然而,这种战略也同样有很大的弊端,因此地方政府在实施之前,必须慎重考虑以下可能导致的负面效果:(一)产业链条的完整化和产业部门的集成化各区域努力追求产业链条接通并力图将其纳入自身区域的经济行为的经济后果,就其过程看,各区域的产业从不同的起点走向近乎相似的终点,即各区域纷纷发展产业链的下游产业环节,追求产业链条的完整化和产业部门的系列化;就其结果看,各区域的产业由于追求产业链环节的接通,几乎都分别地建立起一套近乎完整的产业体系,从而在各区域间形成了产业结构趋同的格局。(二)产业链内附加价值创造环节的专业化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理念之一是企业各项经营活动都是价值创造环节,由于资源、技术与管理等方面限制,企业应该分析每一个价值创造环节并将其经营经济活动重心集中在本企业最具有竞争优势的价值创造环节上,而外包其非核心环节,从而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配置。同样,各产业部门都是产业体系内产业附加价值创造环节,一方面,各产业环节对产业附加价值的创造有不同的贡献率,另一方面,区域不可能在产业链的各环节上都具有优势。因而,区域应该客观分析自身在产业链上的竞争优势,把握住其中若干“核心环节”而放弃“非核心环节”,将“非核心环节”交给相关的专业化区域,本区域专业化从事某一(些)核心环节并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产业链接通,实际是区域将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与非核心环节一股脑地布局在区域内,试图将各环节的附加价值都囊括在本区域,其实践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活动垂直分解的思想相矛盾;同时,由于分散注意力,眉毛胡子一把抓,也极可能分不清产业环节的主次,对关键环和非关键环均等用力,区域优势难于体现,更别说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三)区域间资源整合和竞争性区域的市场争夺和就业状况恶化地区间资源大战:产业链接通的经济后果是各地区都在其既有产业经济资源的基础上各自为战延伸产业环节,在市场力量作用下,各地区以市场为导向的结果是走向产业趋同,造成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结果是各地区为了充分满足自身产业体系的发展需求,首先封闭自身区域市场,控制其资源流出,其次尽可能吸引区外相关资源流入本区域市场。如此循环累积的结果是各地区之间对资源形成互不开放的资源封闭和竞争的格局。市场份额争夺:产业链接通在区域间造成的一个经济后果是,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而涌现出一些相类似的产业部门,这些竞争性区域的竞争性产业部门为实现其经济活动价值,必然在其价值实现的市场领域展开激烈争夺。这种市场争夺的焦点是市场份额争夺,而其进一步的经济后果是各区域为了确保其产业的市场占有率,一方面尽力加强营销,包括采取降价等方式进行产品价格大战,另一方面封闭市场或设置区域性市场壁垒防止其他区域产品进入其目标区域市场。竞争性区域的就业状况恶化:与市场份额争夺和资源大战相伴而生的另一个经济后果是竞争性区域的就业状况恶化。在既定的经济资源支撑和既定的市场容量的条件下,各地区竞相发展雷同的产业环节,其结果是各地区的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