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人与海中的硬汉精神_第1页
论老人与海中的硬汉精神_第2页
论老人与海中的硬汉精神_第3页
论老人与海中的硬汉精神_第4页
论老人与海中的硬汉精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老人与海中的硬汉精神以下为李老师在第26期明远读书会中分享的内容:我特别荣幸能来参加明远读书会,刚才郭华老师给我交代了一个任务:要给三位老师的分享一个回应,我会在讲的过程中回应一下。我自己讲的核心问题是《老人与海》:“硬汉精神”的整体性理解。我还会在讲解中渗透:文学名著到底该怎么读。海明威和他的《老人与海》刚才三位老师分享的时候,她们做的第一件事儿跟我一样——知人论事。我们为什么要知人论事呢?为什么要了解一个作家呢?因为作品是人写的。你只有了解了这个作家,才能最大限度地去把握他的作品。同时,我们要对这个作品在文学欣赏中属于哪个类属做一个定性。所以,我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海明威和他的《老人与海》。刚才,三位老师都提到了海明威的生平,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看董衡巽老师写的《海明威传》。你看完以后会有一种感觉,就是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作家。第一种是卡夫卡式的,他有伟大的作品,但没有传奇的人生;第二种是海明威式的,既有伟大的作品,同时他的人生又是一个传奇。这两种作家在传播学上有什么差别呢?海明威这类作家的传播力度其实要高于卡夫卡式的作家。中国读卡夫卡的人很少,一是因为难,二是他们的生活不如海明威式的作家那样波澜壮阔。让我来概括的话,第一,海明威的骨子里有一种很狂野的东西,就是天性不受束缚。他做了很多种职业,特别喜欢冒险。他参加过一战和二战。第二,海明威非常风流。我们现在很多人经常用道德评价来说一个世界级、现象级的作家,就说他是不是私德有问题,但是你不能从这个角度来评价,而要从审美的角度来评价,可能这样才能更接近这个人的人性。第三,海明威是一个很有预见性的人。他在跟我们党的早期领导人周总理接触完以后,撂下一句话:国民党是没有希望的,战后共产党将取得政权。海明威的人生特别传奇,我们在知人论事的过程中,不是说我看一本名著,就要把这个作家所有的知识点都告诉你,比如哪年获了什么奖、大家对他有什么评价等等。这种知识点对学生来讲是没有意义的。为什么呢?因为可以百度、谷歌搜索呀。所谓的知人论事,是有针对性地来看,他的这一部作品背后有哪些经历。刚才有的老师提到,老人的原型就是富恩特斯。他比海明威大一岁,跟海明威的相遇很偶然,就是海明威到古巴沿海去打猎,遇到暴风雨以后,船沉了,富恩特斯把他救了。在这个过程中,海明威发现富恩特斯的技巧特别娴熟。我们可能会说,这需要什么技巧吗?其实钓鱼是一个对身体和精神极其有考验的事儿。就是你得忍受很多,包括苍蝇、蚊子,冷、湿、热等。而钓鱼里面海钓最难。因为海钓的过程中,你要干两件事:第一,驾船;第二,如果你钓出来的是巨物的话,你的力量跟它之间是不成正比的,这就需要技巧、经验、耐心、毅力,你需要承受极大的痛苦。我们现在过得很平静,没有承受过痛苦,所以我们跟《老人与海》永远隔着什么,就是感受不到身体的饥饿、疲惫、疼痛、受伤、流血、焦虑,对未来没有把握,充满了不确定性。我本来想给大家播放一个外国人海钓巨物的视频,就是三个大力士都搞不定一条大概200公斤重的鱼。但是在《老人与海》里,海明威写的圣地亚哥钓的鱼大约是500-700公斤,那就比三个大力士钓的鱼都大。你想一想,被这条鱼拉着在海上漂,你更会感觉到生命的渺小、力量的渺小吧。如果我们没有这样一种切身的体验,你就始终与《老人与海》隔了一层。所以我一直特别建议大家看一下这方面的视频,了解一下,你就会知道海钓巨物是多么困难,它对你的承受力有多么大的挑战。只有高手才会欣赏高手。两个人就成朋友了。后来海明威买了一艘船,他的大副驾船技术不行。所以四年以后,他就请富恩特斯担任大副,两个人一起在海上航行了很多年。二战结束以后,两个人就分开了,富恩特斯去钓鱼,海明威已经有一定的声誉了,但是从此以后,他陷入了人生困境。知人论事,那你就一定要搞清楚《老人与海》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它是在海明威陷入人生的最低谷时写的。大家想一想,你人生的最低谷是什么时候呢?就是对你的职业提出了一种根本性的否定。海明威写了一本小说叫《渡河入林》,大家评价这是一本沉闷、无聊的作品。这是大家都公认的,而且他也觉得自己再也写不出来好的小说,于是他跑到古巴的瞭望山庄,他就想到了富恩特斯,然后以他为原型写了《老人与海》。大家注意,这个原型可不是老人。富恩斯特当时并不算老人,但是他借用了这个原型的技术经验和海上跟巨物搏斗的经历写的《老人与海》。所以我们说《老人与海》首先是海明威的一个寓言式的自传。也就是说,圣地亚哥是怎么对待海上经历的,海明威就是怎么对待他人生低谷的。它们是这样一种内在关系。《老人与海》出版以后,有人计划把它拍成电影。海明威很较真,他觉得鱼的道具太小了,但是别人又钓不上大鱼,他就跟富恩斯特联手一起在海上钓了一条700多磅的大马林鱼来做道具。在海上,尤其是一个老人,得吃多少苦、受多少累、忍多少疼。这个叫知人论事。后来海明威自杀了。关于海明威的自杀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他有病;另一种说法是,他受到当时美国总统的监视,这里我们不讨论。海明威自杀以后,富恩斯特非常难过,他也不钓鱼了,也不出海了。他跑到海明威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在那里接受大家的采访。富恩斯特到2003年才去世,活了100多岁。海明威写《老人与海》的时候,除了从现实中取材,他有没有从别的地方取材呢?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吴劳先生提出:海明威有意把老人圣地亚哥比作耶稣基督及其门徒的化身。吴劳先生找到几个证据:这里我就不再一一讲了,他举了很多文本中的例子。对这个问题,海明威自己是怎么说的呢?他的回答跟一般人不一样,他很狡猾,他最后给出的答案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写的是不是老人、是不是大海、是不是鲨鱼,一定是的。如果我把它写得很真实,同时又很精彩的话,你从这里看到什么东西,那是你的权利。就像刚才郭老师讲的,1000个读者心里有1000个哈姆雷特。我有一个阅读习惯,就是我拿到一本书之前,我一定要给它定性。圣地亚哥是真实可信的老渔民形象,他身上也有宗教色彩或者隐喻的色彩。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后者是通过对前者的解读完成的。也就是说,前者是事实基础,后者是合理推断。《老人与海》不是一个宗教小说,它是寄托了海明威对人生处境和生命态度思考的一个隐喻小说。我们怎么理解隐喻小说呢?我想大家在读一本书的时候,要把它和其他书关联起来读。当我们谈到隐喻小说的时候,我们的脑子里马上会产生一个想法:除了隐喻小说,还有没有别的小说?也就是说,从表现方式来看,一般有哪些类型的小说呢?我给大家举几本大家都读过的。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就是写实的。它通过写实来表现在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人生的价值应该如何定义和实现它。也就是说,它只关注此岸,不关注彼岸。他看到的东西是什么,他想要表达的东西就是什么——我们现实的人应该如何在苦难、在挑战中、在诱惑中坚守自己的价值观,用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并且无论处于什么地位都保持一种优秀的品格。所以他写的孙少安、孙少平,还有一系列好的形象,实际上是对人生价值的探讨,是现实主义的。也就是说,他是把现实生活中的东西经过艺术加工和改造以后搬到小说中来。像这种作品,拍电视剧特别好拍。你只要仿真模拟就可以了。那么,余华的《活着》呢?它也是现实主义的。换句话说,它是通过福贵一个人对于生命体验,就是他的亲人不断的死,他一直活着这样一种东西来表现一个时代的人是怎么过日子的。就是他的生命里边承受了多少东西。所以余华讲,这叫千钧一发,就是千钧重的东西,我用一根头发丝拴着,但是它就是不断。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它是通过一个跨时段的历史的再现来表现生命的韧性。这两种作品都好理解,什么不好理解呢?卡夫卡的《变形记》不好理解。它是表现主义的。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有什么区别呢?表现主义是把一个人变形以后的结果直接告诉你,它不给你讲前因,直接给你结果,所以格里高尔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甲虫。它不会告诉你我为什么变成了甲虫。它直接把变形以后他的感受,他所遇到的家庭关系、工作关系种种的荒诞直接呈现给你,然后让读者倒过去推演,他为什么会变形呢?他的变形想表现什么东西呢?大家看,这就叫表现主义。明白了这两个以后,你再看《老人与海》就会发现,它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一个预言。就是我们单独看老人出海打渔这个事情,你把它当成渔夫的生活奋斗史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写得足够真实。与此同时,海明威要通过渔夫的生活奋斗史向我们展示,人是如何在面对压力、苦难和挑战的过程中展现出自己的勇气的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如果非要找一本跟它相似的中国的作品,我觉得它跟《狂人日记》比较像。就是读《老人与海》的时候,你一定要带着跟读《狂人日记》相似的感觉来读:它是双重文本,一个文本是现实主义的,另一个文本是表现主义的。你看那狂人,他一会儿是精神病人,一会儿又是启蒙者。我们站在这样的角度来读《老人与海》,才能从中读出一些东西来。我们从双重文本这个观念来看,上图中的显性文本是什么呢?老人第85次出海,当他驶到海洋深处的时候,他所观察到的景物描写是显性文本。但是如果你看到隐性文本的话,你会发现:小燕鸥不就是老人吗?他在大海面前,不就是如此的柔弱纤巧吗?大海为什么仁慈而又美丽?因为他给老人提供了粮食;大海为什么会突然变得如此残暴?因为它会在一瞬间让鲨鱼过来把你的食物掠夺走。所以当我们看到小燕鸥发出细微的哀鸣的时候,我们马上就可以想到,这次出海,老人一定会遇到一个很可怕的、很悲剧的东西。所以我们说在这个隐性文本里面,老人对小燕鸥的观察,就暗示着读者对老人和大海关系的一种观察。同时,它又暗示了一层文本:每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关系。我记得王老师问过我一个问题,这本书为什么不叫《老人与鱼》呢?《老人与鱼》就是一个确定性的东西,当它叫《老人与海》的时候,它才会形成一种不确定性的关系。这种不确定性的关系体现了一种极强和极弱、有限和无限的关系。就是上帝随便翻翻手,时代随便落下一粒灰尘,掉到这个老人头上都可以发生灭顶之灾。大家看,在这种极端的对比情况下,老人的尊严才能够凸显出来。也就是说,你读出来这些东西以后,你才能进入寓言的话语情境,而不是把它简单地当成心灵鸡汤。这就是我对《老人与海》的定性。“硬汉精神”的表征与内涵《老人与海》有一个关键性的、专题性的内容,就是“硬汉精神”到底是什么?我用了两个词来分析它,一个叫表征,一个叫内涵。表征就是文本证据,内涵就是我从文本证据里边对它的精神实质进行归纳和概括。在做这个工作之前,我们首先要做一个故事情节的梳理工作。刚才吴老师、高鸽老师、楼老师都做了故事的梳理,我就以李育超的版本给大家做一个梳理。因为只有梳理了你才会知道位置关系。刚才高鸽老师的梳理的方式跟我的很像。为什么要把它概括成劳而不获?为什么要把它概括成得而复失?为什么要概括成无功而返?你用什么话语来概括不重要,重要的是叙事学的分析理论。任何一个小说,它都是由大大小小的叙事单元构成的。站在这个角度来看,《老人与海》的第一个叙事单元就是劳而不获。你要量化它,它是从开篇第一句“他是个老人“开始,一直到“通常他一嗅到陆地的微风就会醒来”。这一个叙事单元讲了老人的现状、处境、精神状态和出发前的准备。第二个叙事单元一共写了88页,是全文的核心部分,就是海上搏斗。海上搏斗分成三章:海上风光写了14页;搏杀大马林鱼写了55页;斗鲨写了19页。有人会问,斗鲨不是更刺激、更有可读性吗?他为什么不用大量篇幅来写斗鲨,而是用大量篇幅来写斗大马林鱼呢?大家看,这就是构思的艺术。我们不能用大量的篇幅来写斗鲨,那就变成武侠之类的小说了。我们必须用大量的篇幅来写搏杀大马林鱼,因为老人的职业是渔夫,他的这种尊严是在跟大马林鱼这个捕获对象的搏斗中才体现出来的,这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他只有跟大马林鱼经过极其艰难的搏斗,他失去以后才会有特别明显的悲剧性。也就是说,如果搏斗写得不艰难,他失去了以后,读者也不会那么同情他。我把第三个叙事单元概括为无功而返。无功而返写了6页,从他回到小港一直到他在家里睡觉梦到狮子。我们深入地想一想,为什么它要用这样一种结构来表现呢?刚才有的老师也提到了冰山理论。严格来讲,冰山理论不是一个理论。什么叫理论?理论得有系统论述的学理基础。所谓的冰山理论只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在我看来,冰山理论其实就是海明威的一种创作经验,就是他个人创作经验的比喻。他的原话说:冰山运动之所以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1/8在水面上。他的冰山理论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有什么样的表现呢?第一,它通过结构掩埋了很多东西。也就是极简的结构会呈现极丰富的想象空间。第二,它是手术刀一样精准的语言,他说得越少,表达得越多。鲁迅说,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一个优秀的作家,不管你写什么,一定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现最丰富的意思。劳而不获、得而复失、无功而返的篇幅比例大概是3:15:1,也就是肚子大、两头小,开头长、结尾短。这叫凤头猪肚豹尾,是常见的一个结构。在海上搏斗里边,也就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他也是按照同样的比例或者相似的比例来结构这本书的,也就是前奏短、捕鱼最丰富、斗鲨相对来讲短一点。通过这样一个结构我们就发现:海明威只写他该写的,也就是他只写读者必须看到的东西,而把那些不是必须看到的东西夹杂在你必须看到的东西的叙述里边。比如,这个村庄是什么样的?你读完《老人与海》都不知道他生活的古巴村庄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是老人,他一定是活了好多年才成为老人的,那么他以前的回忆和记忆在哪里呢?海明威一个字都不写,所有这些东西怎么让读者去理解,海明威是通过碎片式的方式,在老人的回忆、在他跟马诺林的对话中,一点一滴渗透给你的,是你能想象的、脑补的东西,作者只呈现最惊心动魄的东西。大家看,这就是怎么从结构上来隐藏它的叙事内容。明白了这个结构以后,我们来聚焦这句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只有站在结构主义的角度来把握这句话,你才会明白该怎么理解这句话。这句话是硬汉精神的关键性文本话语,它出现在第二个叙事单元,也就是斗鲨部分。那这是否意味着作者是从这里才开始表现出硬汉精神?或者说,圣地亚哥是否只有在这一刻才展现出了硬汉精神?如果是,那他就是一个性格形成性人物。性格形成性人物就是说,有的人在故事的发展中得到了成长的。有的人一出场就是那个样子,到最后还是那个样子,这就是表现性人物。如果说他是在这一刻才展现出硬汉精神,说明他以前没有,那圣地亚哥就变成了性格形成型人物。那硬汉精神也不再是全书的主旨,它只作为高潮出现的一种高潮品质。如果圣地亚哥不是一个性格形成型人物,而是一个性格表现型人物,他一出场就是个硬汉,他在海上还是硬汉,他回来仍然是硬汉,这样,硬汉精神才能成为贯穿全书的主线精神。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要谈硬汉精神的整体性理解?就是它在时间上是不是只存在于那一点,它在空间上是不是只存在于这一处,它决定了我们对这本书中的人物到底该怎么看待的问题,对这本书的主旨到底该怎么批判性思考的问题。我的观点是:硬汉精神不只是在某一点出现的,而是贯穿全书的精神,我们必须站在全书的整体观中去感知、理解硬汉精神,然后我们才能够知道海明威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所以我说硬汉精神有四个表征。第一个表征是,一个人在同一件事情上失败了84次,这个时候你还相不相信自己?假如我高考落榜十次,我下次还会不会上考场?这里我想强调一个问题,它不是心结的问题。刚才有的老师讲到心结、救赎,我个人是不同意的。什么叫心结?就是童年有创伤,然后一辈子都在弥补这个创伤。什么叫救赎?犯了错,要通过一种方法来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弥补。所以这里既不是救赎,也不是心结,而是一种态度。就是我84天都没打到鱼,我现在对自己还有没有信心?我写博士论文的时候,连续两个月一个字都写不出来,我就想一个问题,我还要不要毕业?我为什么要讲《老人与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跟《老人与海》有共鸣,就是我也曾在同一件事上反复失败很多次,但是我也没有放弃。所以,不管大事小事,当你遇到一连串打击以后,这个时候你是什么精神状态?你看圣地亚哥是什么精神状态?越挫越勇,就是说我每失败一次,我心里边对自己的信赖度是没有降低的,我从来没有否定过自己。小孩跟老人说:我给你弄四个新鲜的鱼饵吧?意思就是,万一一个鱼饵用完了你还没捕到鱼,你就白去了。你看老人怎么说:一个吧!老人是意思是:一定会成的,一个就够了。这就是自信。他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或客观的环境来改变对自己的信任度。后面海明威加了一句话:他的希望和信心一刻也不曾丧失。你看他自己怎么说的,他说:八十五是个幸运数字,你想不想看我带回一条鱼来,去掉内脏的净重还有一千多磅?我认为这就是美国精神——云淡风轻,无所谓了。看《复仇者联盟》等一些超级英雄电影,最让我觉得感动的东西是,无论面对什么灾难,他们的幽默感没有丧失。自我信赖就是硬汉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世界信不信赖我,那是世界的事儿,我信我自己就够了。第二个表征是,面对比船都大的大马林鱼,自己既没有像样的武器,也没有充足的食物,这个时候要不要下决心杀死它?这事是可以选的,你钓过鱼就会知道,如果你不想跟它再玩下去了,把鱼线剪断,大马林鱼就游走了,你就可以划着小船回家了。他选择跟大马林鱼做斗争,这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们看文学作品,不要只看事实,要看他的选择,因为人的精神和价值信仰都在他的选择中体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写的三件事非常重要:一是鱼的巨大和灵巧,就是为了创造不利条件。我希望今天听的老师们记住一句话:小说作品中想要表达伟大的精神,一定要给主人公制造重重不利条件。不利条件就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都搞不定的东西。千难万难,最后完成了,然后他伟大了;最后他没完成,但是他也伟大了。这就是文学。从做人的道德层面来看,我们要为别人创造有利条件,而作家“坏”的地方就在于他永远在为主人公创造不利条件,所以,作者把大马林鱼写得特别大、特别难搞。二是,作者写了老人的主观不利条件。老人现在非常虚弱和孤单,力量不足,所以把钓线背在背上。你用全身的力量跟鱼抗争,要么鱼把你拉到水里,要么你把鱼拉到船上,这是没选择的事儿。鱼弦是很锋利,是可以杀人的。老人把钓线背在身上,几次摔倒在船板上,手、头部、腿受伤流血。中国和美国的普通读者在读《老人与海》的时候,一定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他们没受过身体上的痛苦。你只有受过身体上的痛苦,才能真正地感受到老人的精神是多么伟大。伟大不是一个话语,话语很苍白,它是一个痛苦,是体感的问题。三是,老人的自励。客观不利、主观不利,那老人拿什么战胜客观不利和主观不利呢?是硬汉精神,它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达到一种超人、超我的状态。你看,老人用了八种方法给自己打气。海明威写老人斗大马林鱼,也就是小说最核心的部分时,突出了三点。这三点的关系是:对手越强大,自身越衰弱,就越发显得精神力量的坚不可摧。第三个表征是选择。这个时候老人已经筋疲力尽、弹尽粮绝了,还要不要跟鲨鱼作战?他可以躺平,不作战,但是你看老人怎么选的?第一波:用鱼叉杀死一只,鱼叉和绳子被带走了,然后他把刀子绑在船桨的柄上,继续备战。就在第一波斗鲨的时候,老人说出了这句名言: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老人的价值观。我现在想,人这一辈子到最后拼的永远是价值观。这个时候老人谈到了价值观问题,也就是说硬汉精神的核心是价值自信。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毁灭就是我活不下去了:我84天都打不到鱼,现在好不容易打到一个,我都快累死了,但是现在一条条鲨鱼要把我的鱼吃掉,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鱼被吃掉。这叫毁灭。毁灭指的是物质层面。那么,打败是什么呢?打败就是我认了,我不反抗了,我躺平了,我不跟你卷了。我当时教北师大二附中的理科实验班,班里有一个张同学特聪明,后来考到清华了,张同学问我一个问题,他说:在我看来,老人就是缺心眼儿。我说:那你要不缺心眼,你怎么做呢?他说:我及时止损。你看,鲨鱼一波一波地来,我能够预判到大马林鱼身上的肉一定会被吃光的。那时候老人手里有刀,那就拿刀割大马林鱼的肉呀,哪怕割下来100磅呢,得点儿是点儿啊,因为我知道我干不过鲨鱼。这个结果多好啊,老人下了船也不至于饿着肚子,还让小男孩给老人找饭吃。我觉得他说的很有意思——及时止损。我就问他:你打游戏吗?他说:老师你了解我,我打游戏的。我说:如果给你放三天假,家里没人管你,我也不留作业,那这三天你会干什么?他说:我天天在家打游戏。我说:你出门吗?他说:我不出门,有吃有打游戏有手机就可以了。这可以用“宅”来形容。我说:如果换一种方法,就是把你关在家里,同样给你吃的,给你手机,也让你打游戏,但是我明确地告诉你,你不能出房门一步,我把你的门封了。用一个字来形容这个处境就是“囚”。如果我们单从结果上来看问题的话,你的方法确实比圣地亚哥的方法好很多。但是我们做人做事不能单从结果上来看问题。如果单从结果上来看问题,宅和囚没有区别。但是一个稍微有点人性的,稍微有一点自我尊严感的人,谁会选择被“囚”,而不选择主动的“宅”呢?张同学当时若有所思,后来我就联想、引申、发挥,给他们讲了好多好多,我在这里就不重复了。我理解的什么叫文学?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我们吃饱了以后,天天搞经济、搞法律、搞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不好吗?不行。因为社会科学也好,自然科学也好,它会使我们有资源、有条件活下去,甚至活得更好。但是只有文学才会告诉你,一个人怎样才叫活着。如果我们把附着在客观结果上的价值判断全丢掉,即对诗意的追求、对尊严的追求、对幸福的追求、对个人独立意志的追求全都不要了,只从结果上看问题,那你就是“行尸走肉”。其他学生给我鼓掌,张同学不服。可就在前不久,有一天晚上很晚了,张同学突然给我发了一条信息,他说:老师,我今天才知道“宅”和“囚”的区别。我今天才知道什么东西是可以舍弃的,什么东西是不可以舍弃的。我当时特别高兴,我们当老师的人什么时候最高兴?不是孩子考到清华北大,而是当年我给他讲的某一节课、某一句话,在他人生的某一个时刻,突然在他心里苏醒了。他确认了老师给他的人生指明了一种东西,我被这个老师启蒙了,我认为这是我最幸福的事。讲到这儿,大家可以想这样一个问题:老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这不是由老人决定的,是由海明威决定的。当海明威已经享有全美声誉的时候,他依然尝试去写,在一次一次失败,一次一次嘲讽和羞辱中,他要继续去完成他的文学创作。这叫职业匠人精神。他追求的不是名和利,因为这些早都超越了。所以我想,硬汉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自我价值观的确认,也就是对人的精神和尊严的确认。第四个表征是永不放弃。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剩了一副骨架,很多打鱼的工具都丢失了。这时,三天的海上搏斗,三个月的等待和希望全部付诸东流,垂暮之年的老人该怎样面对以后的生活?别说老人了,就是我们,该怎么面对以后的生活?你还有勇气吗?刚才几位老师也都看到了这一点,但是你们没有说清楚。这是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我们被感动了,但是我们说不清楚我们为什么被感动了。我记得我在中学的时候读《老人与海》,我感受不到,因为我只看高潮部分,这叫感官型阅读。我没有看到那些隐蔽的部分,因为隐蔽的部分不刺激。后来,我的审美水平提高了,我工作以后再读《老人与海》,我觉得最让我感动的是结尾这一部分:大家看这些细节,很多人读书的时候一眼带过,但这是最动人的。海明威告诉你的不是老人要干什么事儿,而是老人干了这件事儿以后表现出的心态。老人完全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换句话说,遭受了这么大的失败,老人不颓唐、不沮丧,老人还是那个他一出场时就表现出信心满满的老人,老人的自我价值确认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到这里为止,老人的硬汉精神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也就是从自我价值的确认,到选择,到克服不利条件,到价值观的坚定,再到最后的永不放弃,它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逻辑闭环。这个闭环告诉我们:老人始终还是那个老人。他在任何困难、压力、挑战面前,始终保持了硬汉精神。那硬汉精神的内涵在哪里呢?硬汉精神是一种价值观的选择和确认。也就是说,毁灭是物质上的事,是别人的事;打败是主观上的、心理上的服输认命。加缪写过《西西弗斯神话》。西西弗斯受到一个很变态的惩罚,天神罚他每天做苦力,把一块大石头往山上推,这是身体惩罚;还有一个是精神惩罚,就是西西弗斯每次把石头推上山以后,那个石头第二天早上还是会原封不动地回到山脚下。也就是要让你日复一日重复一个注定失败的东西,通过这种方法来折磨你,让你的存在失去一种意义感。这就是西西弗斯面临的困境。最开始的时候,西西弗斯也想不通,但是直到有一天,他在反复推石头的过程中想明白了:把石头推上山是我的责任,那只要我把石头推到山顶,我的责任就尽到了,至于石头是不是会落下来,那不是我的事儿。西西弗斯通过这样的一种思想、一种精神,战胜了天神对他的惩罚。我想,我们当老师的也要具有这种精神,就是即使你对有些事存在一个根本性的悲观和绝望,我们还是要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因为那是你的事儿,失不失败是另外一回事。这种精神只属于西方人吗?不是的。我特别喜欢清华大学的汪晖教授,他说鲁迅的精神本质是反抗绝望,就是认识到了生命的底色以后,他依然采取一种战斗的姿态来完成自我价值的确认,在战斗行动中使自己获得一种扎实的存在感,而不是空泛地去讨论什么叫绝望、什么叫希望。鲁迅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你看古往今来的哪一个伟大人物身上或者说像我们这样平凡但身上又有闪光点的人身上不带有一点反抗绝望的特质呢?因为生命存在的底色就是悲观。苏轼说: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什么叫“物与我皆无尽”?你早就没了,你被彻底否定了,但是我们生命存在的根本性的价值在于:我们明明知道这样一个悲观的结局,但是我们依然用扎扎实实的行动来反抗绝望,我们在反抗绝望的过程中体现出我们存在的价值和尊严。这是人为万物之灵长的根本特性。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就是硬汉精神,它不是心灵鸡汤,它是一个哲学命题。没有一部世界文学名著能直接启示你的人生,如果有启示的话,也是我们一厢情愿地想从中获得一点什么来抚慰我们平凡而枯燥无味的生活。《老人与海》讲的是一个哲学问题,是一个人怎么样面对自己生命存在的问题,这就是我说的硬汉精神的整体性理解。“硬汉精神”的特质与体认小男孩马诺林是老人的崇拜者和追随者,也是老人的照料者和陪伴者,还是老人的慰藉者和见证者。他帮助故事展开、塑造老人形象,还具有象征意义:没有人体认的英雄是孤独的。从这一点上来讲,海明威留下一个光明的尾巴:小孩马诺林从来没有改变过对这种英雄主义的信任。第二个体认者是圣地亚哥本人,他对他的精神是有深刻理解的。这是通过他三次梦见狮子这样一个隐喻来表现的。圣地亚哥第一次梦见狮子是有现实基础的:老人第一次梦到狮子是在出海前:当圣地亚哥把小狮子比喻成像小猫一样嬉戏,大家可以看到他典型的强者心态。老人第二次梦到狮子是在跟大马林鱼搏斗陷入胶着的时候:他为什么梦到一群狮子呢?因为狮子是勇气的象征。老人跟大马林鱼搏斗,身体承受了剧痛,但是身体的剧痛唤醒了他身体的力量,他渴望从更多的狮子身上获得鼓舞,所以他梦到了一群狮子。第三次梦到狮子是出海归来,精疲力尽的时候:老人梦见狮子,说明这个老人依然是一开场的那个老人。老人三次梦见狮子,告诉我们:经过一番搏斗,老人虽然一无所获,但是他依然会跟命运去对抗,继续去谱写英雄主义的赞歌。就是他不会停止他的价值观。这是他个人的体认。与此同时,作者也写出了另外一种悲剧性的东西,就是这种英雄主义除了他和小男孩能够体验到以外,别人是体验不到的,这是通过鱼骨来反映的。第一次写鱼骨是在老人上岸的瞬间,这是一个客观描写,这时的鱼骨是没有任何隐喻意义的。第二次描写鱼骨,也就是在侍者和游客的对话中,鱼骨才有了隐喻意义:空啤酒罐子和死梭子鱼实际上代表的是大马林鱼的鱼骨在普通人眼里的价值属性就是垃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