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II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盐津县为例摘要:本文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进行调查研究,深入透彻地分析撤点并校的种种利弊,反思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给农村教育带来的得与失。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盐津县;问题;对策Abstract:thisarticleanalyzesruralprimaryschoolslayoutadjustmentinvestigationstudiesthoroughlyanalyzes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withdrawingpointsandschoolsreflectstheruraleducationbroughtaboutbyadjustmentofruralprimaryschoolsandschools.Furthermore,somefeasiblesuggestionsandcountermeasuresareproposedbasedonthisbasis.Keywords:ruralprimaryschools;withdrawalpointsandschools;YanJinxian;problems;countermeasures
目录一、前言 1(一)研究背景 11生源问题引起的撤点并校 12资源较少引发的撤点并校 13撤点并校产生的影响 2(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31.研究的目的 32.课题研究的意义 3二、撤点并校的实施情况 4(一)撤点并校在全国的实施情况 4(二)撤点并校政策在云南省盐津县实施情 5三、农村中小学在撤点并校中存在的问题 6(一)农民负担增重 6(二)安全隐患增多 8(三)学校发展受限 8(四)师资力量闲置 9(五)由于并校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9四、解决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的对策 9(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以及安全教育工作 9(二)采取方案筹措资金 10(三)集中力量缓解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10(四)妥善解决师资溢出的问题 11(五)政府履行相应职责 11五、结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5PAGE15一、前言(一)研究背景1生源问题引起的撤点并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计划生育的广泛实施,我国人口总体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入学人口逐年递减。一些中小学校生源不足,规模逐年缩减,达不到规模经济办学,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再加之近几年农村城镇化进程的迅速加快,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工作随即在全国展开。几乎在所有地方的经验介绍中都提到了布局调整并把它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措施之一。1975年,全国有小学109.3万所,而通过持续的布局调整,2005年初教育部发布的《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04年全年我国撤减小学3.17万所,初中973所,共减少中小学4万多所。到2005年普遍小学总数已经下降为36.6万所,减少学校数约73万所,与此同时,学生人数由15094万人减少为10864万人,但校均规模则从138人上升为297人,扩大了一倍还多。国务院2004年启动的《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一2007年)》中明确强调了推进学校布局调整的政策目标:“新建、改扩建一批以农村初中为主的寄宿制学校,保障‘两基’攻坚县扩大义务教育规模的需要,安排好西部地区新增130万初中生和20万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加大对西部地区现有学校的改造力度,使确需寄宿的山区、牧区、高原和边远地区学生能进入具备基本办学条件的寄宿制学校学习。”2资源较少引发的撤点并校2009年11月,云南省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工作会在楚雄州召开,《云南省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意见》下发至各州、市、县人民政府,云南省中小学校的“撤点并校”工作也自此次会议开始。随后,“撤点并校”工作在全省逐步推开。2010年2月,《昆明市中小学幼儿园区域布局调整指导意见》获得通过,昆明市于当年全面启动中小学幼儿园区域布局调整,并完成工作任务的50%。该意见要求原则上将撤并300人以下的村小和教学点,意见出台之时,昆明市300人以下的农村完全小学还有818所,占小学学校数的61.3%。在“你撤我并”的推动下,盐津县原有的306所小学,缩减为17所;8所中学缩减为3所;分布在大山深处的1.7万中学生与1468名教职员工也同时进城。从2007年底到2011年底,全昭通中小学校由952所减少到177所,共撤并775所,缩减率达81.4%。截至2011年底,云南全省中小学校点进行了大规模的收缩,撤并了9308个小学校点、112所中学。3撤点并校产生的影响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义务教育虽然是强迫教育,但实质是一种赋予性机会。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普九”人口覆盖率低于65%的省区全部集中在西部的贫困地区,而这些地区儿童的入学率仅为80%。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为孩子们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从整体上说是为整个民族的发展奠定基础。它是人生的奠基教育、升大学的基础教育和走向社会的预备教育三者的统一。教育公平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教育公平应包含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而且是三者的统一体。教育起点公平是指尊重和保护每一个人的基本人权与自由发展,即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教育权利是人的发展的最基本的权利之一,这种权利应该公平地被每一个人所享有,包括公平地享有个人发展所必须的教育资源,公平地享有对高级教育利益的竞争机会权等。教育公平首先体现在基础教育上,只有缩小在基础教育质量方面的地区差距,才能谈到更高层面的教育公平,其中的关键是要将九年义务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改变西部边远省份及经济落后地区基础教育落后的面貌。教育过程公平的主观方面主要体现在教育者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公平对待每个教育对象。首先,教师公平对待学生,不是指对每个学生平均用力,而是应考虑以平等为基础的各种不同方式来对待每一个人,体现“因材施教”。其次,应为每个学生提供与其自身条件相当或相称的教育机会与教育条件,力求实现每个学生的潜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得以最佳程度地体现。教育过程的公平不仅仅包含上述主观方面的公平,而且还涵盖着客观因素的公平,主要表现在教育活动的有形投入方面,如对教育活动配置的师资力量,教学硬件设备,教育直接投入经费等方面的公平等,通过响应的制度、政策继续体现和维护教育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是指人的发展的公平,即每个人都能有效利用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取得符合其个性、智力、能力的学业上的成功,从而为其未来发展创造条件,最终体现为学业成就和教育质量的平等。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重要的工具,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作。新《义务教育法》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确定下来,义务教育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定国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依法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全国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针对义务教育发展中差距拉大的趋向而提出的,强调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同一区域学校之间义务教育上的差距,实现发展幅度上的均衡。均衡发展不是低水平的平均主义,而是让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平等地接受到优质的教育。目前,我国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党的十七大政府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自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的不公平问题。教育的这种不均衡发展已经成为制约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根源,甚至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因此,解决农村农民子女教育的公平问题就成为完善和构建国民教育体系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不容回避的问题。(二)研究目的与意义1.研究的目的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为:第一,通过对目前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后的现实情况和发展状况的分析,试图解决盐津县在撤点并校中存在的问题;第二,对当前并校点的现状进行认真、系统地分析,反思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这一举措存在的利与弊;第三:探讨在如何有效的解决今后撤点并校为教育的发展所带来的问题。2.课题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提出是优化农村教育结构,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进一步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政策。撤点并校的目的是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是利村利民的好事。然而,在解决老问题的同时,也给农村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如学生的心理健康、并校资产的处理、农村劳动力的缺失等等。就撤点并校,至今学术界还有较大的争议。有的学者倾向于认为其利大于弊,有的学者认为应叫停盲目的撤点并校;有的学者认为撤点并校应从实际出发等等。另外,对于撤点并校引发的某些负面问题,如果得不到群众及时的理解和支持,就会直接影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有效构建。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如何调整农村学校的布局、优化教育资源、推动农村教育改革,让农村儿童享受到平等的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农村学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也丰富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的研究方向,理论成果为以后研究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这方面提供研究个案。(2)现实意义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进行调查研究,深入透彻地分析撤点并校的种种利弊,反思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给农村教育带来的得与失。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中小学校的合并,即基础教育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是通过撤、并、联等多种方式实现基础教育资源的合理分布、优化组合的过程,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动态过程,也是基础教育发展将不懈努力的一个研究领域。通过研究所形成的论文成果对推进盐津县撤点并校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二、撤点并校的实施情况(一)撤点并校在全国的实施情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农村学校布局基本以村村有小学,乡乡有初中;为原则。许多县教育部门规定学校要在村庄2.5公里之内,以方便学生就近上学。80年代中后期,中国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各级地方政府以农村初、高中为重点,逐年撤并了许多初中及小学。本文所指的;撤点并校;,是指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末、发展于2001年的一次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具体来讲,就是大量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使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从而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对邻近的学校进行资源整合,优化教育配置,改善教育环境。从积极意义上说,撤点并校,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教师不愿意去的、偏远的、硬件设施不好的学校撤掉,集中到县镇办学,提高农村教师的收入,同时也提高所有学校的办学质量,使农村儿童可以和城市儿童一样,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通过撤点并校,解决农村地区学生的义务教育问题,相对于就近办好每个学校,整体提高农村各地学校教育水平来说,是更容易操作的方法。在社会经济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也是更加经济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不切实际的盲目跟风,部分地方的政策实施并没有因地制宜,也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大量村级小学、乡级中学的消失,使得政策背后隐藏的许多问题不断暴露出来。一方面,孩子上学路途遥远,产生了交通、住宿、安全和餐饮成本等问题;加之超载车、黑校车;让孩子们辗转于乡村道路上时安全风险增加,这些都导致了农村儿童面临上学贵、上学远、上学难;等一系列的问题。另一方面,学校只撤不并、只并不扩的现象严重,出现大量的巨额班级,使得县城学校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效果并未达到优化教育资源的效果。恰恰相反,大量的农村教师因;撤点并校;政策而失业,部分地方政府并没有做好撤并后的安置保障工作。由此看来,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不但没有缓解教育资源的紧张问题,反而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对一部分村级教师再就业或者转业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导致社会不稳定性增加,政策实施的现状和效果令人堪忧。(二)撤点并校政策在云南省盐津县实施情截止到2006年,盐津农村地区的教学点共撤销713处(具体情况见表1.)。从下表可知,新城区撤掉教学点11个,减少教师人数21人,现在平均每个教师教5个学生;回民区撤掉教学点2个,减少教师7人;玉泉区和赛罕区将教学点已全部撤完,玉泉区共撤掉教学点9个,减少教师77人;赛罕区共撤掉教学点11个,教师减少10人;土左旗撤掉教学点14个,减少教师178人,平均每15个学生一个教师;该县撤掉教学点58个,减少教师人数219人,平均每5个学生一个教师;武川县也已把教学点全部撤完,共撤掉教学点179个,减少教师195人;清水河县撤掉教学点164个,减少教师482人,大约每7个学生一个老师;和林县撤掉教学点62个,减少教师565人,大约每4人一个老师。目前,全市现有教学点92处,在校生2676人。市内四区共有教学点3处,玉泉区和赛罕区的教学点已全部撤除;旗县教学点89处。表1.盐津2000-2006年各旗县区撤消教学点的基本情况三、农村中小学在撤点并校中存在的问题(一)农民负担增重《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始终把“因地制宜”作为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分布的原则。并指出要在尽量保证学生不辍学的基础上,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行政部门撤并的标准并没有严格执行就近入学的原则,而是更多选择了如何获取最大教育经济效益,就造成了一系列的上学困境。首先是安全问题。当离家比较近的学校被撤并了,以前的村村有校、处处有校便不再现实。学生要从撤并的学校转到安置学校去上学,而这些安置学校往往是离家比较远的。路途的遥远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上学的安全问题。家长应对撤点并校政策时考虑最多的便是交通安全问题。近几年来在我国频发的校车安全事故,与撤点并校政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以前离校近,都是可以直接走回家。我们可以得知,现在的孩子去学校坐车都至少要半个小时,还有的将近一个小时。无论是乘坐私家车还是校车不仅成本增加了,更是埋下了安全隐患。在调研中,很多农村家庭的家长为了减少支出或者图方便,有可能是拼车农用车或者是没有载客执照的黑车、还有就是学生自己骑自行车、电动车或者步行等。从图3-8可以看到,校车、步行、私家车的超载现象是比较少的,而私家车、电动车、公共汽车则被认为是发生超载现象最多的三种交通方式。其次是寄宿制学校的管理问题。为了方便学生上学,减少交通安全事故,学校创办了寄宿制。家长对孩子加入寄宿制影响最大的是哪一方面又表现出来极大的关注。家长们最关注的是住宿安全以及孩子的自理能力。首先,小学生身心发展都还处于初期,农村宿舍硬件还不够齐全,安全隐患较大;其次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初期,由于身心发展还很不健全,有些孩子根本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因为无法适应寄宿生活,很多孩子的心理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困扰。可是大部分学校根本没有专门的心理老师,很多时候就是班主任老师或者后勤老师挂名为心理老师。加上学校撤并后,现有学校学生规模扩大,教师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关注每一个孩子。学生心理的成长同样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撤点并校带来的心理问题不应该成为一个隐形杀手,使得我们的孩子们没有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再次是撤点并校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盐津中小学布局调整应一切以为农民群众子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为原发性动力。那么学生成绩也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一个体现,在调查中可知:学生在撤并之后,有57.81%的家长认为撤并对学生的成绩改变本没有任何作用,更有7.81%认为自己的孩子成绩甚至退步明显。而针对于其他教育资源而言,孩子增多,会影响现在学校本身学生的资源拥有问题,人均资源明显减少,而政府的补助更是车水杯薪。最后是学生的辍学率问题。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后,学生辍学情况时有发生。笔者特意就每一学期教师所管班上的学生的辍学情况进行了一个摸底调查,调查显示:74.19%的人指出班上基本无辍学孩子,还有25.81%的人表示班上孩子每一学期都会有学生辍学,有1.61%的教师指出班上每一学期辍学的孩子有5人以上。虽然学生辍学率还是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但是仍存在25.81%的班级每一学期都会有辍学生。观其辍学原因,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占少数,因居住地距学校太远、孩子的自理能力太差等占多数。(二)安全隐患增多农村学校撤并了,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学生去往哪里?按照撤并的标准,学生始终是向已有的没有撤并的学校集中。所以当学校撤并以后,孩子就面临一个择校的问题,大部分孩子还是会按照联校的安排进入相应的学校,但是同样给了家长们重新择校的自由。而面临重新择校的选择,在我们的走访过程中,我们所看到的是:50%的家长们都认为就近原则是他们选择新学校的主要标准。这也就告诉我们学生的去处自然而然与离自己家最近的学校的所在地有关。而城镇学校作为教育资源享有的中心,吸引了来自撤并地的很多学生。然而,学生增多并没有与学校的硬件设施设备的增加成正比。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合并之后,有59.68%的老师班上的学生超过了60人。与教育部规定的每班学生标配为45-50人标准极不相符。于是城镇学校规模巨大这一新的问题就应运而生了。而巨型班级的不断增多就给学校以及孩子的发展带来了更高层次的挑战。从调查中我们可以得知,自从撤点并校以后,教师的压力显著增大,有45.16%的老师认为压力的增大是撤点并校政策对教师最不可磨灭的影响。调查更是确切地说明了造成教师压力大的首要原因便是学生增多导致的学生管理难度增大。调查也说明了学生增多,50%的人认为学生课堂纪律就难以保证。被调查的教师们纷纷表示由于农村学校师资太紧张,学生太多,工作量太大,无法平衡自己的生活与工作易产生职业倦怠感。(三)学校发展受限首先,校产资源的再分配。从对政府的访问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工作人员表明盐津县在撤点并校政策的制定中,一是利用闲置校舍办学前三年教育或农校;二是统一成立校产评估小组,严格管理闲置校产,通过全面评估、公开拍卖获得资金来对定点学校进行再建设;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得闲置校产能够通过开办企业的形式来更进一步推动学校建设。从政府的回复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校产资源的安排是非常合理的,既保证了原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又为现存学校造福。可是群众的回答却不是这样。在群众的观察中发现将近45.13%的校舍因为产权不清,空置荒废。其次也有31.25%的校产选择的是收归政府,招商办厂。农村越偏僻,校产的利用就越少,基本就是荒废在那,无人管理。(四)师资力量闲置政府对撤并学校教师进行统筹安排。通过调查,我们可以从调查得知:70.97%的教师认为原教师已经按一定比例安排到其他学校,24.19%的人认为教师己经转业到其他企事业单位,而因此下岗的人数还是基本没有。但是存在一个现象:调配过程中基本上是高中老师调配到初中岗位,初中老师调配到小学岗位,小学老师则是在各个小学单位之间调配。基本上做到了教育局统筹调配,但是有很多教师没有安排相对应的岗位觉得不能够合理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新的岗位上有时候并不是在安排在教学岗位上,有时候是一些后勤岗位,但是为了守着这个饭碗,也只能勉强自己接受。(五)由于并校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从政府官员的谈话中我们得知,撤点之后的学生资源分配主要是利用学区安排与自愿选择的原则。保证每一个孩子有学上,充分体现学生择校的自由,但是基本上是让孩子选择属于同一水平线上的学校。在实际的选择中,学生家长主要依据就近原则。这样就会在无形当中造成了相近学校的学生人数膨胀,硬件配套设施跟不上,导致教师的压力骤增。而学生也带来了诸如心理、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四、解决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的对策(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以及安全教育工作有数据显示:我国各类学生安全事故中,有32%发生在学生上下学路上。频频发生的校车事故背后,是我国农村地区“无资质校车”“黑校车”“校车超载”肆意蔓延,对教育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了重大挑战。首先各地政府也要充分组织、协调当地财政,交通、运输等部门,加强对农村道路的建设,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往返途中的交通安全,以便更好地解决农村学生交通困难的问题;其次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安监、交通、运管、学校、家庭联合式的监督队伍。乡镇政府在县政府领导下,设立校车安监人员,配合安监部门封本地校车安全问题实行全面监督;交通部门由交警队派交警轮流包片责任制,对校车进行督察;学校设专职校车安全管理员,对校车安全工作及学生上放学乘校车进行统一调度,出入检查,建立校车与学生实名制定员包干制,往返乘车签证制度,坚决扼制超员、超载、超速现象;成立家长监督委员会,由责任心强、群众信任的村干部为校车安全监督员,选用热心公益事业的优秀家长配合监督,加强联系,促进沟通,确保安全;监督人员对校车实行安全、卫生、职业道德、收费情况全面监督;强化中央政府责任,加强校车立法;将校车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农村校车发展财政保障机制。(二)采取方案筹措资金在布局调整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教育资源的适当集中配置,另一方面要兼顾边远贫困地区一些分散校点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在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下,农村中小学维持运转费用主要靠上级政府下拨的公用经费。在下拨过程中,首先由县财政和教育局计财科管理,然后地方行政部门根据县域内各个中心学校的规模、学生数等进行再分配,把资金划拨给各中心学校统一管理,再由中心校分配给其下属的完小、初小和教学点。在分派过程中,出现了新问题:中心学校由于运转经费短缺,在经费方面又具有支配权,很有可能会为了本校的建设和发展忽视村小和教学点的建设,有时甚至还会起阻碍作用。出现的问题,必须政府有必要在此基础上对现存的投人和管理机制进行改革。比如,制定投入标准要求中心校对保留下来的村小和教学点予以高度支持,或者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或问责制保证中心校对村小和教学点的投人。可将村小和教学点的经费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专款专用,这样小学就会有更大的生存空间。(三)集中力量缓解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对于人口众多且分散的乡镇,要根据人口、地理位置、交通等条件合理确定其服务范围。力争在三年内撤掉所有的教学点、12个班以下的“村小”和50%的12个班以上的“村小”,尽可能把中学集中到旗县所在地。但离县城较远,交通不便的地区要在县政府统筹下联合办学,并由县政府统一管理,统一招生。办学规模一般应达到18个班以上。(四)妥善解决师资溢出的问题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是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改革的最大因素。考虑目前盐津农村中小学的情况,结合理论和政府相关政策,现就这方面提出几点建议:其一:加大政府特别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数量。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吸取国外教育转移支付模式,如:“均一拨款”、“基础拨款”等的合理成分,增加投入总量。其二,建立资金使用的保障机制。农村基础教育正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资金的短缺是其最大的障碍。建议盐津市政府尽快出台《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设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专向基金”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解决盐津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问题。同时,盐津各旗县区要努力杜绝以分散资金搞建设的方法,把资金集中起来进行学校的改造和建设。其三,各地区要充分做好专款专用制度。盐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资金要统筹管理,捆绑使用。市、旗县区要分别设立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工程资金专户,资金封闭运行,加快资金运行速度,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尽量让有限的资金整合起来使用,避免挪用。其四,拓宽筹资渠道,多方筹措资金。教育资金的投入单靠国家是不行的,要发扬艰苦奋斗、自立根生的思想,即在国家的帮助下,要尽可能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实施有偿建校战略,以缓减政府资金压力。学校可以向社会筹措资金,让有经济实力的人士参与筹建学生公寓,学校全程监督。校方出让公寓经营权给投资方,若干年再收回,最终实现融资建校目的。(五)政府履行相应职责政府统筹并不代表政府是至高无上的权利中心,必须做到政策的制定不能忽视弱势群体。没有走入农村,你就不会知道原来现代的和谐社会还有那么多地方的群众正在遭受着苦难。有些孩子家住大山深处,路程遥远,交通不便,来往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政府首先需要具备为民服务意识,让为民服务成为出发点;其次,政府要建立特殊群体档案。让扶持弱势群体成为一种常态化管理,不仅仅是某一项政策给予扶持,能够为弱势群体争取到的福利都可以争取到;再次,可以划分弱势群体区域,对于此区域的群众适当保留教学点或者已经撤并的小学让其有计划地复原,给予政策倾斜。五、结论从理论上讲,中小学布局调整不仅是一件有利于教育的大好事,而且也势在必行。但“良策”如何真正保证趋利避害,应该是一切变革方案的根本出发点。毕竟,我们在农村教育上亏欠得太多,刚刚告别几十年一贯制的村办小学制度,马上就调整布局,不仅仓促,还可能摧毁村民原本就不甚强烈的教育热情。教育部几番强调不得简单、强行撤并农村中小学,这体现出国家教育行政一种可贵的民本意识。从公民应有的受教育权的角度来讲,撤点并校只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过程。在资金和办学可利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撤点并校是尽可能提高办学效益的最好方式。无疑,在未来物质文明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时,学生在就近入学的同时,可接受最佳教育。俗语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凡事都不能也不应急于求成。农村实施学校布局调整也一样。中学布局调整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小学要在方便就近入学、不影响普及水平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撤点并校。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追求最大教育效益,这才符合布局调整的最终目的。同时,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要切实注重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要将国家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人为本”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放在工作实施之前,真正做到农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三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汇编及答案
-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
-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装调》教案 项目七任务二:自吸泵电动机控制线路的设计与安装
- 【初中物理】密度的利用同步训练+-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 家用电烹饪烤箱产品供应链分析
- 制搪瓷机械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块墨烟灰墨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垃圾处理焚化炉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工业用真空吸尘器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屠宰机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
-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十大要点解读
- 国开2024年秋《机电控制工程基础》形考任务2答案
- 生猪屠宰兽医卫生检验人员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 一年级拼音默写表
- DL-T5434-2021电力建设工程监理规范
- (高清版)TDT 1055-2019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
- 2024年黑龙江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小学各年级“红领巾奖章”获章标准
- 计算方法第三章函数逼近与快速傅里叶变换课件
- 河北省沧州市药品零售药店企业药房名单目录
- 乡镇纪委书记个人三年工作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