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理论与教育_第1页
混沌理论与教育_第2页
混沌理论与教育_第3页
混沌理论与教育_第4页
混沌理论与教育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混沌理论与教育

一、争议的原因1.拉普拉斯的包容性公式普拉斯模式是现代科学的流行模式,是一种以实证主义为主导的传统社会科学的普及形式。它依赖两个前提:宇宙是个决定之所;特定的原因与特定的结果存在对应关系。然而第一个前提越来越破绽百出,而第二个前提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也已在数以百计人所搜集的“硬”资料面前不攻自破了。拉普拉斯要把所有的现象都涵盖在包容性公式及回归方程中,然而对于许多系统,特定的原因不一定导致特定结果,这些公式与方程常常失效。科学家越来越多地发现,大到天体与社会,小到自然现象与微小生命,并不能以固有的逻辑预计某种原因可能产生的结果,而许多结果也往往不能找到确切的原因,也不存在普遍的包容一切的因果关系公式。假如人们继续象以往那样依赖这种范式,就会大大限制人们的认识与实践,科学的发展也会停步不前。2.斯范式神话的世界70年代普利高金获得诺贝尔奖以后,混沌理论以革命者的姿态,在各个科学领域产生广泛影响。它不仅识破了普拉斯范式神话,也启发人们以新的眼光看待世界;提出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很快应用在物理、天文学、气象学、电子学、控制系统、医疗诊断、计算机网络、生态学等众多领域中,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并取得许多突破。不仅如此,社会学家也为之吸引,尝试用混沌理论的观点与方法来研究人口、经济、政治等领域的现象与问题,教育也在其中。3.青红皂白地在人类实践中的运用方式,一般可依赖于人类社会现象的一些重要的群体但是社会现象毕竟不同于自然现象,许多研究简单搬用本来源于自然科学的混沌学、把它变成了一套固定的规则,并模仿它在自然科学的运用方式,不分青红皂白地应用于每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有的研究只是把早已获得发现与结论,用混沌学重新解释以下;另一些研究甚至是以混沌学为名,猎奇式地研究一些凭空臆造的题目,得出荒诞的结论。这样,如何理解混沌理论的实质,如何把握它的运用范围与方式,就成为颇有争议的问题。二、混淆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1.混沌学与混沌现象的普遍性、特殊性及争议麦克弗森:教育并非混沌研究的例外。麦克弗森认为,既然混沌是一切领域的正常现象,那么教育现象也不例外,自然也可用混沌理论来研究教育问题。他考察了混沌理论在物理、天文学、天气及国民经济等领域所产生的影响,包括直接的影响和隐喻的意义,认为这些例子可为我们把混沌作为一种隐喻来研究教育提供一些启示。他得出结论说,数学意义上的混沌理论已直接应用于电子学、控制系统、医疗诊断、计算机网络、人口动力学、生态学等许多领域。而作为一个隐喻,它实际上正出现在每一地方。亨特和本森:“扩大研究范畴”的错误。亨特和本森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认为,不能把混沌理论应用于其产生的领域之外,因为它只是自然科学的混沌学者考察世界的一种视角,是众多模式中的一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某些自然现象;它不是理论万能药,不是解释社会和教育的有说服力的科学模式。而且,混沌学的倡导者还须考虑社会与教育现象的限制因素、审查这些现象的合适方法、以及本人的先决条件。而麦克弗森认为混沌理论更适合于解释自然发生的现象(如天气)及人类的主动性活动(如教育),他驳斥传统经验主义的、决定性的因—果推论,而赞同混沌经验主义的、非决定性的因—果推论。他把自然界和人类世界合并起来,作出的假设很不明确,对于天气和教育问题,没作出有意义的区别。就其本质而言,这等于说,对有知觉的生物行为的研究,如同对空气分子运动的研究,可以有相同的假设和方法。混沌理论应用范围的延伸和扩大,实际上排除了人类的有意选择及有意行动的可能性,犯了“扩大研究范畴”的错误。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混沌理论应用于其他复杂的现象领域,是把混沌理论变成了一套固定的规则,也就误用、误解了普利高津和斯唐热原有的思想观点;而且也是对教育机制的另一种误用和误解,是一种舍近求远,用我们并不了解的“难缠事”代替我们所知道的“难缠事”。这样,就混沌学与混沌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两个方面,争论的双方各执一端,展开了讨论。在笔者看来,这实际上关系到普遍与特殊的关系问题,进而从普遍到特殊需要考虑哪些特殊条件,把混沌理论从自然现象扩大到教育,需要加入哪些新的研究规则。因此进一步的探讨自然就集中于混沌学应用教育的规则问题。2.间接的应用麦克弗森:混沌理论对复杂教育与社会现象的适用性。麦克弗森阐述道,社会与教育现象可能不同于物理和生命科学,在传统的经验主义范式下难以取得大的成功,而那些剥去固有复杂性的现象的研究,实际上一直在进行着。而真实的世界使我们有理由去怀疑拉普拉斯范式这一隐喻。我们可能象物理学家一样,将在研究小规模的、相对来说没有什么相互作用或不需经常反馈的问题时,继续使用这一范式,而这类问题也确实很多。但重大的、综合性的教育问题,则不可避免地包含着众多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因素,它们仅在剥去产生混沌的复杂性时,才能在流行的范式框架内加以研究;而实际上这些问题原则上是无法控制的,因而传统范式的分析是无效的。因此我们需要进行研究范式的转移,需要的不仅仅是那些有“地方特征”的模式,而是“一般的模式”,即驱动整个教育的根深蒂固的隐喻。而混沌理论提供了这一选择,因为它恰恰适于研究自发性、不确定性和多重相互作用。麦克弗森:两种应用方式与三方面的应用。麦克弗森指出,混沌理论应用于其它领域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的应用,即是直接用混沌理论与方法来研究问题,如它在电子学、计算机网络等领域的应用;二是间接的应用,即是提供思考问题的新视角、新范式,这种应用主要是在社会科学领域。麦克弗森认为,混沌不是市井意义上的混沌,即完全随机,而是数学意义上的混沌,并不必包含“偶然事件”,也并没假定一系统以完全随机的方式运行着。宇宙是否是一个决定性之所,属于非线性系统要讨论的问题,关键的是因果之间的关系不是持续性和对应性的,这就使得许多复杂的系统原则上说来不可预测。这种思考有利于在物理及生命科学领域产生新的发现,而作为一种隐喻,也可能会对远离其起源的领域(如课程研究方面),产生相当大的希望。它对社会领域研究的价值包括三方面:①混沌的隐喻。大多数的社会系统实际上可能是混沌的,因此混沌学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应用于社会科学,但就目前而言,期望直接应用是愚蠢的,而只能借鉴其研究角度与范式,即间接应用。②混沌系统、吸引子之类的概念系统。比如可以探讨把大型的教育现象重新加以界定,看作混沌系统,但不是随机的,对此作短期预测,可以分析对教育产生过较大影响的课程吸引子。③对传统教育研究范式的反思与改造。混沌观念日益渗透到社会科学,其广泛影响使人们挑战拉普拉斯式教条、挑战工具性方式的控制社会和个人进化,以至发生认识论及实践的革命。亨特和本森:混沌理论并不比机械论更适合于教育。亨特和本森既不认为机械论模式适合于教育,也不认为混沌理论就适合于教育。无论机械论还是混沌理论,都仅仅是了解现象的特定参考框架,它们都只是可供选择的一种“了解”方式,没有哪种特定形式的知识达到了普遍真理。而教育混沌学者正在犯着了解方式普遍论的错误。他们选择了混沌这一参考框架来看待教育,就断定混沌理论包含着解决教育问题的答案。要使这一逻辑起作用,就需要证明:要么混沌理论是一种把教育理论纳入其中的上位理论,要么它与教育理论无共同尺度。而麦克弗森没做到任何一点。若混沌是一种上位理论,那么他们就必须证明混沌中的概念是怎样把教育中的概念与护理、政治、工程、经济等领域的概念纳入其中的。若它不是一种上位理论,那么要使它应用于教育中,就必须证明这一理论和教育之间无共同尺度。而这又需论证三个问题:①必须证明传统的教育理论导致的结果不会从混沌理论的原则中也产生出来;②必须证明混沌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教育的新方式,又是怎样提供这种新方式的;③最重要的一点,必须证明混沌中的概念比现行的教育概念更具预测能力及解释能力。换言之,教育界混沌理论的倡导者应该证明,较之现在我们对教育事件的理解,混沌理论的对教育事件的解释更为明晰、连贯和一致。麦克弗森:需要的是混沌理论的隐喻,而不是搬用。麦克弗森赞成不要轻易把新产生的科学理论运用于其运用范围之外,但坚持认为非线性系统的数学在社会科学中有重大应用意义,并重申自己关注的重点不是混沌理论概念的来源,而是它对教育提供的隐喻,特别是混沌系统中精确预测的不可能性、奇异吸引子、分形这些隐喻。教育实践特别是教育“科学”实际上一直是由隐喻推动着的,但不能把隐喻和实际的应用混为一团。而危险的隐喻正是那些和应用混为一团的隐喻。而拉普拉斯决定论隐喻已不适合社会科学。麦克弗森继续说,亨特和本森使我们注意到了真正的混沌理论和社会科学中市井的“混沌理论”之间那种微妙的联系,但自己并没有提教育中的“混沌理论”,自己不相信存在这种东西。过去几年中,已出现了没能区别应用和隐喻、把被误解的隐喻不加选择地应用于隐喻原意所指的现象之外的实例。然而,仍可合理地确信社会科学将继续受隐喻的驱动,我们有理由明白目前正席卷物理学的范式必定会提供什么隐喻3.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超复杂系统随着后现代主义在社会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中的兴起,一些教育学者如Sawada和Caley、Doll(1993)等把混沌理论视为教育理论应采纳的一种后现代范式。他们对混沌理论进行了精致的分析,倡导以混沌为基础或隐喻重新解释教育。他们对MaryHesse的隐喻论进行了延伸与发展。隐喻是两种相似系统间的相互作用。Hesse指出,用描述某一系统的语言来描述另一种系统时,隐喻也就产生了;而一种系统的语言若能被另一种系统的语言所代替,意味着两种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似性。但典型情况是,用一种系统的语言来描述另一种系统时,往往会扩大两种系统间未经充分考虑的特征间的类似,也就必然地扩大了二者间的对应。而且,隐喻本身也会导致两种系统间的类似,因为思想观点和含义从一种系统迁移到另一种系统,难免改变两种系统概念的含义,从而也就必须以新方式看待两种系统。一旦把隐喻用作产生新系统相似的思想方式,这两种系统都会变样。隐喻是一种整合。Sawada和Caley论述了另一层次上的隐喻用法,即把世界上的事件理解成一个统一的、相互依赖的整体。这类似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即把世界看成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的过程,而不是把人和自然人为地分离开来的机械过程。教育自然就可以引进混沌这一隐喻。在这种一体性及连贯性上,混沌理论就成为一种复杂的、对教育理论进行后现代质疑的工具。用混沌隐喻重构课程。Doll认为,基于牛顿主义世界观之上的现代主义已经失去了生命力。课程应是“一种经验改变的过程,而非课程材料的集合或给予学生的任务”。混沌理论是新课程范式产生的推动力,可以通过混沌这一棱镜来审视世界。Doll特别强调自组织过程的中心地位,因为自组织是比机械论中的熵更为重要、更为有力的推动力。自组织是新玄学及宇宙论的基础,正是自组织的存在,新世界观才得以继续。Doll认为,混沌理论和自组织的结合应使我们抛弃牛顿式的、对教和学所作的因—果式理解,而认可有机体的自组织能力。后现代作者总结道,教育既不象机械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决定性的、可逆的过程,也不是一个完全非决定性的、混沌的过程;而是一个不可逆的、难以操作的社会过程。作为教育人员或作为学生,一旦已教过或学习过某一内容,他都不可能说,我正收回我的观点、我想去掉我所知道的东西。教育是一个社会过程,用混沌理论的话说,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