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件_第1页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件_第2页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件_第3页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件_第4页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课课程标准: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由于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共产党宣言》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要开放?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2010年10月,陈秉安的长篇报告文学《大逃港》公开出版。在一些历史研究者看来,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这部30多万字作品的问世,有着极为重要的象征意义。因为,“这段此起彼伏规模宏大的逃港风潮,为中国改革开放最为重要的决策之一——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做了一个深刻而令人心酸的铺垫”。为什么要开放:中国的窘境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在当时的深圳,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从1955年开始出现逃港现象起,深圳历史上总共出现过4次大规模的逃港潮,分别是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共计56万人(次);有一个小渔村叫罗芳村,这个村隔着一条河,就是香港,村民们不惜一切代价跨越边界线。后来,潜逃过去的500多村民又在香港建了一个新村,村名仍叫“罗芳村。”在那个年代,偷渡是公开的秘密。哪家有人偷渡成功,家人不仅不避嫌,反而会在外人面前炫耀,更有好事之徒会大摆筵席,大放鞭炮,以示庆祝。为什么要逃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贫穷和饥荒。一个逃港者说,那个时候,伙食里基本看不到肉和油,就连青菜都很罕见。为了缓解饥饿,他曾经吃过蕉渣、禾秆、木瓜皮、番薯藤,甚至一度还吃过观音土。当时,宝安一个农民一天的平均收入,大约在7角钱左右,而香港农民一天的收入,平均为70港币,两者间悬殊近100倍。当地流传的民谣唱道:“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对面8分钱”(指寄信到香港叫亲属汇款回来)。

为什么要开放:中国的窘境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当时,内地对香港进行丑化宣传。官方发过一份文件,叫《人间地狱——香港》,其中是这样描述的:一、香港是世界上最荒淫的城市;二、香港黑社会横行;三、香港是最大的制毒贩毒基地;四、香港自杀者是世界上有数的……但有个记者在香港看到的,并非如此。他和逃港者聊天,对方哭着说:“我们也是党员啊,对不起党,对不起祖国,给社会主义丢了人,可我们实在没办法啊!”他第一次弄明白了,香港人并非像宣传的那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的生活,比内地高出了许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香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在内地还吃不饱饭的时候,香港居民已经用上了电视机、洗衣机。回到深圳后,这个记者有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闭门不出。他先后写了4篇内参,把自己看到和认识到的情况向中央报告,希望执政者能从大逃亡中“吸取教训,反思历史,调整政策”。1978年,习仲勋主政广东后,经过大量的走访,亲身感受到了当地居民对提高生活水平的渴望。他意识到,光靠严防死守不可能有效地遏制偷渡,必须另辟蹊径。邓小平听了习仲勋的报告后连吸了几根烟,平静地对大家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生产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决逃港问题。”为什么要开放:中国的窘境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978年10月24日,邓小平乘敞篷汽车参观日本日产汽车公司的车体车间和装配车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为什么要开放:西方的先进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978年10月26日,邓小平乘新干线“光-81号”超特快列车赴京都访问。“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为什么要开放:西方的先进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邓小平1979年2月2日在休斯敦参观林登·约翰逊航天中心时,登上航天飞机的模型,坐在乘务员的位置上,就像在作一次航天飞行。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1979年1月底至2月初,邓小平出访美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对美国的访问。为什么要开放:西方的先进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建设离不开世界。……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在搞开放,西方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就是互相融合、交流的”。

邓小平出访日美后的的认识:

“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全世界25%的人口,拥有世界7%的土地,却只能创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对外开放的必要性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对外开放的背景国际◆政治上,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联合国、中美、中日)◆在经济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亚洲“四小龙”等腾飞的借鉴意义◆文革的破坏

经济崩溃

人心思治◆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国内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二、对外开放的过程1.国家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特区“特”在哪里?特区设立有什么意义?2.你认为上海浦东开发的目的、优势和意义是什么?阅读思考3.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的过程是什么?并分析其特点。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1980年8月26日,国务院宣布: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三市设置经济特区。

12月10日,国务院又正式批准成立福建的厦门经济特区。

1988年4月13日,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1、经济特区的设立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省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阅读教材思考:我国先后创建的经济特区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一、经济特区的建立邓小平曾如此解释“出牌顺序”:“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①靠近国际市场。②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③交通便利。

④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在这里。思考:国家为什么选择这些地区兴办经济特区?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十三条特区企业进口生产所必需的机器设备、零配件、原材料、运输工具和其他生产资料,免征进口税;对必需的生活用品、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征税或者减免进口税。上述物品进口和特区产品出口时,均应向海关办理申报手续。第十四条特区企业所得税税率为百分之十五。对在本条例公布后两年内投资兴办的企业,或者投资额达五百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或者技术性较高、资金周转期较长的企业,给予特别优惠待遇。第十六条客商将所得利润用于在特区内进行再投资为期五年以上者,可申请减免用于再投资部分的所得税。第十八条凡来往特区的外籍人员、华侨和港澳同胞,出入境均简化手续,给予方便。

——《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1980年8月26日五届人大会常委会十五次会议批准施行)

什么是经济特区?“特”在哪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以此引进外资、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概念

“特”的表现:第一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第二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我国的经济特区有哪些特殊的表现呢?深圳敲响土地使用权拍卖的第一槌,发行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张股票,率先引进外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率先推行招聘录用、竞争上岗、合同用工,率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走出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一条新路。——《改革开放三十年》特点(1)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2)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3)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特区的质疑动声也越来越多。一批老革命干部参观特区,不禁流泪了:“深圳除了五星红旗还在飘扬以外,遍地都是资本主义,千百万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打下来的江山,已经被‘断送’了。”这种说法对吗?出现这种质疑的原因是什么?面对这种质疑,对外开放还要进行下去吗?长期以来,有些人对引进外资持反感,这和我们近代以来屈辱的回忆有关,还记得必修一中我们学习《马关条约》有这样一条吧,列强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建国后,在两极格局下,国家间的关系被深深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特别是三大改造消灭了私有制,如今,要把资本家请回来,当然就有了以上这些质疑。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984年,邓小平考察深圳特区时,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在深圳我们建立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放不是收。

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2页昔日的“小渔村”“一夜崛起的城市”据统计:

28年间,深圳经济增长速度年均达27.3%。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深圳市委大院门前的拓荒牛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厦门深圳珠海海南1992年,在特区,外商实际投入占全国外商实际投资的29%,外贸出口占全国出口总值的1/7。经济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作用:(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负责广东特区筹办、曾兼任深圳市委第一书记的吴南生回忆道:“在特区条例公布后的几天,逃港的人群突然消失了!1997年香港回归后,偷渡基本绝迹。近年来,大量的香港人拥入内地反而成为一种潮流。2006年,香港特别行政区规划署发布“香港居民在中国内地居住情况及意向”调查结果,数据表明,到内地定居的香港居民,2001年为4.1万余人,2003年为6万余人,而2005年为9.18万人,4年间增长了一倍多;另外还有8.02万人打算未来移居内地。在深圳特区成立十周年的1990年,陈秉安采访到了前来深圳参加庆典的习仲勋。当聊起那段历史时,习仲勋意味深长地说了这样一番话:

“千言万语说得再多,都是没用的,把人民生活水平搞上去,才是唯一的办法。不然,人民只会用脚投票。”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如今,深圳罗芳村的村民们不再种地,他们不再像当初那般夜以继日地冒死前往香港。他们拥有了自己的物业,他们自己开公司办企业,整个村更成立了股份制公司,资产过亿。而河对岸的香港罗芳村旧瓦房、水泥房、铁皮房面貌如昨,依旧守护着往日日升而作,日落而归的田园静谧。“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历史的沧桑巨变在深圳,在罗芳村得以完美演绎。20多年后,就是那个流泪的老革命再次来到深圳时,他说,我走过全国很多地方,世界很多地方,但最美的还是深圳。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

放的根本目的是A.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C.学习发达国家经营管理方法D.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A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概况: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在沿海开放港口城市中,江苏哪些城市迈进了这一行列?南通、连云港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3、沿海经济开放区

概况:1985年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技术开发区

概况: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特点:①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

产品为主;②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

密集的特点;③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

所,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4、开发和开放浦东上海曾流传“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说法,这种局面的改变得益于国家的哪一决策?开发和开放浦东

进入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开始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实现这一具有战略意义转移的第一大决策,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90年4月18日,李鹏同志在上海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闽东南地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浦东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显示出我国经济发展的“弓箭战略”:即以沿海经济开放地带为“弓”,以长江经济带为“箭”,而上海及浦东即是“箭”的“镞”,射向太平洋。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邓小平曾如此解释“出牌顺序”:“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

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1、为什么要开发浦东?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2、浦东的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上海原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较好,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目的:

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2、有利条件:4、开发和开放浦东上海原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较好;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3、结果:①成为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②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③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浦东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中华第一楼”

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全国唯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第一个法律援助中心。第一个“110”电话报警系统。第一台“999”市民救助电话。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两个大局”为了全国经济协调发展,邓小平提出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要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闽东南地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浦东第五步:开放内地——开放内地省会和边境城市。第一步:开放经济特区——1980年正式确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经济特区。第二步:开放沿海城市——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第三步:开放沿海地区——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环勃海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区。1988年海南省成为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5、开放内地第四步:1991年上海浦东也成为对外开放区。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塔城伊宁瑞丽河口东兴满洲里黑河珲春乌鲁木齐拉萨昆明贵阳长沙西宁银川呼和浩特长春西安结合此图分析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沿江和沿边开放城市点线面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三、对外开放的格局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面临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为了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光有“请进来”是不够的,还提出了“走出去”的战略。“请进来”:引进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走出去”: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走出去:

2010年7月6日,欧盟委员会决定,批准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大庆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并购瑞典沃尔沃轿车公司。

吉利集团与福特汽车于8月2日正式完成沃尔沃轿车公司的交割手续,至此,中国民营企业最大规模的海外并购案走完法律程序,并购成功后的吉利集团成为中国第一家跨国汽车企业。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开放影响:材料一:自对外开放以来,大陆经济规模已经翻了两番,GDP达到5万8千多亿美元,去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些人认为,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名义GDP将超过美国。材料二:唐山大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八方的含义是:全国范围救援,自力更生,无须外国援助;汶川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八方的含义是:世界各国,包括日本、韩国、美国等伸出援手,中国政府积极接受,中国人民热切的欢迎来自各国的救援队。这样的变化,正是对外开放的结果,中国人的心态变了,不再拒绝世界。推动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改变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封闭心态,改善中国国际形象论从史出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邓小平讨论:三十多年的改革对外开放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变化?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2011年2月14日,日本政府公布相关数据时称,日本去年四季度经济按年率计算缩水1.1%,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2亿美元。相比之下,同期中国GDP按年率计算的增长率为9.8%,2010年GDP为58786亿美元。至此,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终于尘埃落定,2010年也因此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注脚。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三十年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变化:1、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转变,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