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的中期研讨会_第1页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的中期研讨会_第2页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的中期研讨会_第3页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的中期研讨会_第4页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的中期研讨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的中期研讨会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是2013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13jzdw004)和中国高等教育协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项目。课题最早于2010年9月动议。2010年10月在南京召开的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时任会长周远清做了“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报告。指出,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念,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从1993-1997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简称“理论要点”)的研究,到2001年开始的“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再到2008年开展的“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以及十几年来学会持续开展的国际论坛,都是对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探索。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时机已经成熟。希望通过梳理、总结、挖掘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等教育领域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对今后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有所影响。课题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在组织召开了数十次研讨会后于2013年7月15日在北京香山召开了开题会。开题会组建了研究队伍,确立了指导思想,明确了任务分工,清晰了研究框架。课题组顾问周远清、组长瞿振元等在开题会上做了关于课题研究的意义以及如何开展研究的讲话(1),有效指导了课题研究的开展。在此基础上,2014年3-8月,召开了三次小规模高层次的中期研讨会,分别于3月15日在浙江师范大学、6月28日在厦门大学、8月28日在大连理工大学召开。本文就这3个中期研讨会做一综述,以展现学者们的思想交锋和课题研究历程。课题由一个总论、12个子课题组成。周远清任课题组顾问,瞿振元任课题组长,陈浩任课题组常务副组长,眭依凡、马陆亭任课题组副组长,范笑仙为课题组秘书。各研究专题和负责人分别为:总论,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马陆亭;专题1:厦门大学王洪才,关于高等教育属性问题思想;专题2:清华大学王孙禺,关于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与现代化思想;专题3:南京师范大学胡建华,高等教育根本任务与大学素质教育思想;专题4:大连理工大学张德祥,关于育人质量与教学改革的思想;专题5:中国人民大学周光礼,高校科研与社会服务思想;专题6:华东师范大学阎光才,人才强校与师资队伍建设思想;专题7:厦门大学别敦荣,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思想;专题8:浙江师范大学眭依凡,大学文化思想;专题9:北京大学蒋凯,高等教育扩大开放与推进国际化思想;专题10:华中科技大学刘献君,关于高等教育要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专题11:北京大学施晓光,新中国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的演进;专题12:北京师范大学刘宝存,世界高等教育思想述要。一、深化思想理论研究,把主题作为统领全局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内容课题组顾问周远清强调“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思想体系”研究与20年前“理论要点”研究,以及“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有着内在的联系,有着理论和历史渊源。研究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对于总结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梳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思想,启示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思路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说20年前的“理论要点”是“第一次梳理”,这次研究能不能算第二次“梳理”?“思想体系”研究要把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的一些思想给梳理出来。如“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思想、“素质教育思想”等就是很重要的思想。在研究的过程中应当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一些很重要的规律性的东西、思想性的东西提炼出来。课题研究还要从三个方面“挖掘”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内容,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思想中挖掘;从优秀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挖掘;从正反两方面的教育实践中挖掘。课题组组长瞿振元和常务副组长陈浩都强调了课题研究的重大意义,具有针对性、紧迫性。要求课题研究从“正面、主流、系统、完整”四个角度把握,即要从正面论述;要梳理出正面的、主流的基本观点;要系统全面地概括总结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经验、基本启示等;所提炼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要准确、到位、经典、主流;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全方位、多角度、系统性的。因此,要注意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课题研究要做到“两面”“两基”“两主”“两共”,即,正面全面、基础基本、主流主导、共性共识。要真正形成中国特色的高教话语体系。二、各专业研究(一)通过“两个自觉”,提高大学的文化自觉3月15日浙师大会议上,课题负责人厦门大学王洪才从“近30年我国高等教育本质认识的变化”切入研究。认为:高等教育的本质在于它是为某一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我们要辩证地思考对高等教育本质认识的变化,即随着人们对整个教育认识的深化,对高等教育本质的认识也在深化;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人们对高等教育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对高等教育本质认识的深化是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功能认识的深化而深化;人们对高等教育功能的认识从直接功能逐渐转向间接功能。我们对高等教育本质的认识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对高等教育本质认识长期定格在上层建筑属性;第二阶段,对高等教育本质认识从政治功能向经济功能转化;第三阶段,对高等教育本质认识凸显了经济功能;第四阶段,对高等教育本质认识从经济功能转向文化功能。高等教育本质认识的变化有如下规律:第一,高等教育从满足精英需要到满足大众需要转变;第二,高等教育从满足物质消费开始向满足精神消费的回归;第三,高等教育发展重心从政治向经济、文化演进呈不断递进上升规律。周远清认为,能否多研究高等教育的文化属性。从“理论要点”研究开始,我们提教育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双重属性。多年以后,我觉得是不是有文化属性?我提过“两个自觉”,即提高大学的文化自觉,提高素质教育的自觉。在研究教育和文化关系的时候,会感觉教育更多地具有文化属性。2010年,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耶鲁大学的校长理查德·莱文在会上讲过这样的话,“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是要和这个国家的文化相适应的”。我觉得这句话讲得比我们过去讲“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要到位。我们应该更多地深入思考,更多地深入研究一下教育的文化属性。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大学是个文化机构,起到了传承文化的作用。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的高等教育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和文化相适应的特色。瞿振元认为,对于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根本的是要回答好什么是高等教育。由于高等教育的多元属性使然,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党的建设等都有着深刻的关联,因为各方面的人才都要由高等教育来培养。这种复杂关系要阐述清楚,最后提炼出几句经典且经得起推敲的话。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这一基本概念需要在整个研究中被很精准地描述出来。2014年6月28日在厦门召开的研讨会,再一次探讨了专题1。王洪才谈到了课题研究进展中的困难:一是将原来分着写的各部分综合在一起比较难,鉴于使命比功能的表述更好,所以把题目改成了文化使命;二是关于高等教育的本质如何体现的问题。第一是高等教育的本质怎么讲,从矛盾分析的角度来说,是高等教育基本要素构成、基本矛盾;第二是要回应时代的背景,后现代主义,反本质主义。这时的理论基础和本质的概念是什么,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基本矛盾;第三是探讨教育独立的本质,独立性是高等教育追求的一个表现。体现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属性。方法论上的反思,弥补了后现代主义造成的思想裂痕,现代化既要是西方化也要是本土化的,本土化就突出了文化的功能。传统观点在教育本质的思考上面的失误之一是本质和功能的混淆。在研究结论方面,王洪才认为高等教育任务具有双重性,即探索知识和培养人才。高等教育的基本矛盾是高深知识的探索和传播之间的矛盾。高教管理者、教育者、学习者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以高深知识联系起来的。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的本质构成要素。最后是高等教育要回归文化本质。高等教育的本质就是高深知识的探索与传播之间的矛盾。陈浩认为对高等教育的本质认识应该上升到一个宏观层面。此外,还有三个问题需要涉及,一是,高等教育的属性从政治属性发展到文化属性大家是如何理解的?要把这个变化的过程梳理出来。二是,高等教育的属性和社会责任的问题。我们过去的共识是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个共识对不对?现在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这个共识对不对?三是,高等教育的属性是多元的。但是主导的属性是随着时代变化的,要梳理出这个变化。阎光才提出,首先,这个理论框架是不是大家都能接受的?知识的探究和传播也许并不是一对矛盾;其次,究竟指的是高等教育活动还是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我们的探讨还没有超越过去的一个框架:高等教育究竟是要满足个人需求还是国家需求?第三,关于本质问题的生产力说、上层建筑说,这些观点在当前是怎样的一个状况?当下的本科高校转型背后其实就涉及高教本质属性的问题。如果说今天超越了80年代的理论,那超越表现在什么地方?如果通过对以往30年来的关于教育属性的梳理后能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才能算是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本质问题。眭依凡提出的建议是,首先谈什么叫本质属性?其次谈高教的本质属性对高教的作用是什么?再谈中国的高教属性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政治属性,生产力属性等,过去忽略了其他属性。不同的时代对属性有不同的认识,导致不同的结果。现在我们的认识慢慢地接近高等教育的规律。我们对高等教育的应然问题没有很好地探讨。胡建华认为这个课题主要是写思想体系,应该先把这个思想性的内容梳理出来。梳理总结的内容是既定的,如何梳理反映了研究者个人的视角。要把近30年来我们在高教属性、本质属性上面有代表性的观点和理论梳理出来,包括这个观点和理论对我们实践的影响。这些观点理论的基础是怎样的?把这些都梳理出来,即三块内容很重要:本质属性观点本身?产生的理论基础?产生的影响。最后,“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这个观点需要斟酌。刘献君认为,本质问题是个哲学问题,本质是相对于什么来说的?高等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有什么区别?如果高教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是一样的,那么高教就失败了。属性和本质是什么关系?国外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是怎样的?(二)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思想的探讨3月15日浙师大会议上,课题负责人张德祥汇报了课题将从4部分开展研究。第一部人才培养理论,即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要素,包括人才培养的理念、主体、客体、目标、途径、模式和制度。第二部分人才培养模式,五个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和内涵;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演进及培养理念变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特别指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中的三个注重: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第三部分教学改革,教学观念的转变、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以及网络在线教学三个大问题。第四部分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包括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教学质量评估以及专业评估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三个问题。周远清认为,人才培养体制这一概念需要具体研究阐述出来。要多概括研究多年来教育思想上的变化,诸如创新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个性教育思想等。陈浩认为,第一,不一定一开始就谈人才培养模式;第二,思想其实比理论更广泛,30年来教学方面的思想和观点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应把教学改革放在一个核心的地位,教育思想是先导。眭依凡认为体制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体制的内涵大于制度,高等教育体制里面包括治理和领导。人才培养是一个比较微观的活动,它与领导、治理、调控不太一样。8月28日,在大连理工大学再次讨论了专题2。朱泓代表课题组作了汇报。专题2修改调整后的框架及主要内容是:一是人才培养理论,主要从培养理念、培养主体与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和培养制度五个方面展开,并从人才观、学生观、教师观、知识观、教学观、质量观六个方面对培养理念做了详细界定和解读。二是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构成要素、历史演进、改革创新四个部分。三是教学改革,涉及教学观念的转变、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重大改革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三个方面。四是教学质量保证体系,通过高等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和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予以支撑。周远清指出,一是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阐述,建议通过当前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中问题的研究以增强后续研究的针对性。二是教育教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人来实现的。传承文化只讲理念和思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人才培养活动来实现。三是个性问题。当前,中国大学教学中很大的问题是缺少个性的张扬,要创新必须张扬个性,倡导因材施教以尊重和培养个性化的人才。四是分类研究,建议根据人才的层次、类型对人才培养进行分类研究。五是知识观、能力观和素质观的阐述,归纳、界定好“知识观”“能力观”“素质观”具有重要创新价值。六是厘清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提升体系的关系,建议考虑质量提升体系的提法。瞿振元提出,首先要处理好素质教育思想与教学思想的关系,重点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应进一步强化知识观、能力观和素质观,教学模式制度化的理解和阐述,细化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的思想理念,并进一步精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其次,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通过历史描述的形式涉及卓越人才的提法,但未必需要在思想体系中做系统设计和研究。刘国瑞认为,首先要解决如何通过对起点、边界和内涵等的把握和界定来体现中国特色的问题。其次,要解决如何体现思想体系落脚点的问题。第三,努力用震撼性的经典语言解读、研判、分析当面高等教育中的既有问题。范笑仙认为,本项研究的风格非常贴近总课题组对研究工作的要求和期望,但仍呈现偏重书本逻辑和理论研究的特点,对实践问题和经验的提炼相对不足,建议针对人才培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提升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可操作性。(三)对素质教育的影响及发展南京师范大学胡建华的研究提纲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谈高等教育目的。主要有三个问题,首先,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其次,立德树人是我们新时期高等教育目的的集中表现。再次,素质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把目的和素质教育联系起来。第二部分谈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内涵、概念以及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第三部分谈素质教育的影响及发展。即素质教育对整个大学教育的理念、对大学教育的实践创新产生了哪些影响以及素质教育的未来发展。周远清认为素质教育问题理论上的研究还不够,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素质教育之所以开展得如此顺利得益于作为切入点和突破点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引进;素质教育也遇到困难,要和中学素质教育相区别,大学的素质教育是知识能力素质,不是因为应试教育引进的。瞿振元提出了几个问题,即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的结构是什么,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是什么,素质教育为什么成为了战略主题而贯穿于教育工作全过程,它与通识教育、博雅教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等。并指出一定要把这个最具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完整表达出来。陈浩认为应首先回答上面提出的“什么是素质教育”“大学素质教育与中学的素质教育的区别”等问题,可以采用倒叙的方式论述素质教育的形成过程。别敦荣认为要回到素质教育的实践里谈素质教育思想;刘献君认为素质教育离不开文化素质教育,这是我们的特色,应该多谈些。(四)从条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王孙禺将提纲结构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基本理念,基本概念的阐述。主要包括模式与发展模式等概念的阐述、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多元化理论以及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三个问题。第二部分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历史性的一个探索,一个总结。包括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传统思想及实践资源和从《高校60条》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的初步形成两个问题。第三部分是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实践与理论特色。主要包括基本特征、基本内容两个方面。第四部分是总结。即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理论反思与未来展望,主要包括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基本矛盾与挑战和面向未来的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之路两个问题。周远清认为“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同发展是很重要的一个教育思想,应当加以提炼。瞿振元认为在围绕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需要把坚持的主要思想和基本理念阐述出来。马陆亭希望提炼出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一些规律性和思想性的东西,因此第一部分不应该是谈论现代化的一些概念,而是把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的一些思想梳理出来。眭依凡建议用大发展、大改革、大提高来统领这一章的研究,第一点就是发展,我们实现了从大众化教育,这是一个思想。第二点是大改革,大改革包括结构的问题、制度的问题,用大改革来统领。第三就是大提高,发展的目的是要提高质量,在提高的过程中,可以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就是信息化问题。(五)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和概念3月15日浙师大会议上,课题负责人厦门大学别敦荣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这两个关键方面来构思。第一部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思想的形成。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形成的历史背景、社会基础、理论依据和形成过程。第二部分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四个方面:一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的内涵;二是我国高等教育宏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三是我国高等教育微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四是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支持条件。第三部分探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原则。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关系的调整;二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现代化的主要障碍和问题;三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原则。第四部分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三个方面:一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一般路径;二是高等教育宏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路径;三是微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路径。瞿振元指出,“治理”是三中全会提的任务,治理是包括管理的。现在要做的是梳理过去的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要充分反映在这一历史时期我们的管理体制改革实践中的思想。陈浩认为从管理到治理这个转变过程需要交代清楚,要把理论依据阐释清楚。张德祥、眭依凡认为应从各个角度把治理和管理这两个概念区别开来,避免混淆。6月28日再次讨论了专题5。别敦荣提出怎样把高教管理改革的思想和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相通的东西梳理出来?高等教育治理思想的形成是就高教管理本身来谈,还是超出去结合整个国家治理体系改革来谈更好?是不是要拓展一些更好?此外,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不完全是一个梳理历史的过程,有前瞻性的导向,而不仅仅是梳理问题。眭依凡、胡建华建议,不能把管理和治理割裂开来。从管控到治理这是我国高教管理思想的重大进步。治理的提出是管控思想和民主管理的结合。治理是我国整个高教管理进一步发展到的一个阶段。阎光才提出:首先,需要界定概念。治理体系究竟是什么?治理最强调的是利益主体。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究竟是什么?第二,治理体系这个概念要厘清,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内涵就是治理体系的调整,此外,章程应该作为文章的重点,是治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最后,路径还是没有触及最实质的东西,最后一部分可以涉及一些政府管制等根本性的问题。刘献君谈到治理和决策,治理的核心是解决决策的问题。决策往往和目标差的太远。治理如何促进决策?这个要探讨。(六)师资队伍建设研究3月15日浙师大会议上,课题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阎光才将专题研究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中国特色师资队伍建设思想的建立。四个问题: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内涵;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就;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中国特色;“人才强校”思想的提出与实践。第二部分,师资队伍建设的原则与路径。三个问题:师资队伍建设的历史背景;师资队伍建设的原则;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第三部分,问题与展望。三个方面:一是存在的问题;二是新形势下的挑战,主要有团队协作的挑战,教授治学与民主参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教师的岗位优化等;三是总结与展望。周远清强调要更多地从实践层面梳理教师队伍水平、教师管理水平的提高。陈浩认为突出师资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的思想。别敦荣强调将“人才强校”与师资队伍建设一并考虑,它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非常典型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王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