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罚的社会功能_第1页
论刑罚的社会功能_第2页
论刑罚的社会功能_第3页
论刑罚的社会功能_第4页
论刑罚的社会功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刑罚的社会功能

一刑罚的作用的有限国家适用刑罚的目的主要是实现预防犯罪的效果。这一目的是通过刑罚的惩恶扬善,恢复正义,稳定秩序,平复仇恨,安抚受害,警诫可能犯罪者,教育、改造犯罪人等等作用来实现。不过,刑罚对于预防犯罪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而且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不能给予过高的估计。刑罚作用的有限性是由以下多方面因素决定的。(1)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于犯罪产生的影响犯罪现象本质上属于一个社会问题,是由社会上存在的许多消极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同时,行为人的个人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参与犯罪行为的形成,但决定因素还在社会。按照菲利的“犯罪饱和法则”,社会孕育着影响犯罪产生的因素,犯罪现象与影响犯罪因素的变化成正比。社会孕育的影响犯罪产生的因素达到一定量时,一定量的犯罪就会发生变化,不多也不少,呈现出一定的对等关系。如果社会发生重大变化,使影响犯罪产生的因素也发生变化时,犯罪就可能增多,出现“超饱和状态”,但随着社会变化的趋于稳定,犯罪迟早仍然会恢复原来的饱和状态。正象在一定容积的水中,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连多一个原子也不行那样,在某一特定社会环境里,在特定的个人和社会条件下,几乎只发生一定数量的犯罪案件1。犯罪的原因既然存在于社会,是由社会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产生的,那么我们不从治理社会入手消除犯罪产生的社会因素,而仅指望使用犯罪行为的事后惩罚,显然不能根本人解决犯罪的预防问题。刑罚只能使犯罪者受到痛苦,从而可能在有限程度上遏制本人再次犯罪和那些可能犯罪者实施犯罪的动机,但却无助于消除产生犯罪的社会土壤。刑罚仅是治理犯罪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唯一手段。要根本上减少犯罪,必须要对社会进行综合治理。(2)针对不同的犯罪对象,采取有针对性的刑罚措施刑罚对犯罪的预防只能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发生作用,超越了这个范围,它就会显得无能为力。下列情况下,刑罚的预防功能是很难发挥的。第一,出现大范围的普遍违法现象。这时违法者会有一种从众心理,而法律又不可能把多数成员作为自己的适用对象,因此,从众心理情况下,行为人一般都缺乏违法感,对刑罚的恐惧心理也较弱,从而使刑罚难以发挥应有的警诫作用。“法不责众”,“众不惧法”,就是对这种情况的通俗表达。第二,罪犯犯罪动机强烈或者已经丧失理智。刑罚对这种罪犯也难发挥遏制其实施犯罪的作用。因为他们犯罪是出于强大的动力推动,对刑罚的感受性已经弱化,甚至已经不存在,他们犯罪前不会再权衡犯罪与其所可能带来的惩罚的利害关系,犯罪行为成为其任何条件下都要进行的必定选择,因此不能指望用严厉的惩罚预防其实施犯罪。这在激情犯罪和深思熟虑后犯罪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例如,死刑已经在人类历史上存在了数千年,一直被用作遏制故意杀人罪的重要手段,杀人者死,这可以说是任何一个社会的普通社会成员都熟悉的戒律。然而,谋杀案件从古至今在各国都没有绝迹过,死刑对这些谋杀犯显然无能为力。第三,犯罪分子已经实施严重犯罪时,刑罚无法遏制其再实施同类或者危害相对较轻的犯罪。第四,刑罚缺乏针对性。刑罚特殊预防功能发挥的好坏,即取决于刑罚轻重与犯罪危害程度在“量”上的适应性,还取决于刑罚与犯罪行为和犯罪分子在“质”上的适应性。即针对不同性质的犯罪和犯罪人,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刑罚方法,实现刑罚个别化。例如,对于利用权力或职务犯罪的,需要考虑剥夺资格刑;对于图财的罪犯,或者以财产作为犯罪基础的犯罪者,则要考虑对适用财产刑;对偶尔轻微的罪犯,可以考虑适用缓刑;对于累犯、再犯、惯犯,则要考虑较长期的监禁和必要的社会保安措施。不同的刑罚措施只能适用于不同性质的犯罪行为和不同危险的犯罪行为人,对具体案件所适用的刑罚措施只有与各个特定案件具体危害性和危险性特征相适应时,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缺乏针对性的刑罚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3)刑罚功能的发挥受到影响刑罚要充分发挥功能,还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如果缺乏所要求的相应条件,刑罚功能的发挥就会受到影响。这些条件主要是:第一,刑罚的不可避免性,也就是刑罚的必定性,这是影响刑罚功能的最主要因素。贝卡利亚说过:“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必定性,……即使刑罚是有节制的,它的确定性也比联系着一线不受处罚希望的可怕刑罚所造成的恐惧更令人印象深刻。因为,即使是最小的恶果,一旦成了确定的,就总令人心悸。”1列宁也说过:“惩罚的预防作用不完全决定于惩罚的残酷性,而是决定于惩罚的不可避免性。重要的不是对犯罪处以严厉的惩罚,而是一件犯罪事件也不应未经揭露就忽略过去”2。只有当犯罪行为都能够无例外地受到刑罚制裁时,刑罚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功能。如果犯罪分子有比较大的侥幸逃脱惩罚的可能性,那么即使对已经抓获的少数犯罪者都处以极刑,其刑罚的整体预防效果仍然不会令人满意。第二,刑罚的及时性,这是影响刑罚效果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发挥刑罚效益的必要条件之一”3。这是因为及时性是在人们头脑中将犯罪与刑罚建立法律上的因果联系的基本前提。“犯罪与刑罚之间的时间隔得越短,在人们心中,犯罪与刑罚这两个概念的联系就越突出、越持续,因而,人们就很自然地把犯罪看作是起因,把刑罚看作是不可缺少的必然结果。”这种观念上的因果关联对于预防犯罪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只有使犯罪和刑罚衔接紧凑,才能指望相联的刑罚概念使那些粗俗的头脑从诱惑他们的、有利可图的犯罪图景中立即猛醒过来”4,而这正是刑罚追求达到的一般预防的效果。如果刑罚不及时,不能在刑罚与犯罪后果之间建立紧密的因果联系,也会影响到刑罚功能的发挥。第三,刑罚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公正、公平的刑罚既能够体现刑法的正义价值,提高刑法在社会成员中的威信,从而增强其受到自觉遵守的效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受刑者对于所受刑罚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因而有利于发挥刑罚特殊预防的功能。不公正、不公平的刑罚,产生的可能是与预防犯罪正好相反的效果。第四,刑罚执行要具备的条件。有些刑罚功能并非刑罚本身所必然具有,而是需要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操作才能够发挥出来。因此,这些条件是否具备,对于刑罚相关功能的能否有效发挥就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剥夺自由刑的基本功能是监禁,这种功能随着刑罚的执行自然就能够发挥出来。然而,这种自由刑所具有的教育、矫治功能却不是只要把罪犯关起来就必然会实现的。行刑机关必须通过积极的活动,针对犯罪人的个人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对被关押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挽救之后,才能使监禁刑发挥其特殊预防的教育、改造功能。而行刑机关是否愿意采取这些措施,是否有条件采取这些措施,采取的措施是否符合教育、矫治的目的,就成为影响自由刑教育、挽救功能有效发挥的决定因素。再如,管制刑的执行效果、缓刑、假释的考验效果,则同时取决于有关司法机关的监管力度和相关单位和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刑罚功能的发挥是受诸多条件限制的,而这些条件却并不是在任何社会的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够同时具备或者充分具备的,因而刑罚相应功能的发挥程度也就因此而受到制约。例如,现在一些地方公安机关对被判管制、剥夺政治权利,或者被适用缓刑、假释的罪犯监管力度不够,加上群众参与对犯罪分子帮助改造的热情缺乏,从而影响到这些刑罚措施的适用效果。再如在刑罚及时性方面,当前我国刑事案件的破案率普遍偏低,这对刑罚的一般目的的实现十分不利。根据有关资料,我国去年公安系统统计的全国刑事案件的破案率仅为41.9%,如果考虑到立案不实的因素,事实上的破案率可能只有30%5。在犯罪分子有70%逃避惩罚概率的情况下,刑罚要想有效发挥预防犯罪的功能,显然是不现实的。刑罚不可避免性与刑罚效果的相关性,在我国近些年反贪实践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我国对贪污、受贿等腐败犯罪分子所处的刑罚不能说不厉不狠,近些年已经依法处死多名贪污受贿的省部级干部,甚至国家级领导人,可腐败犯罪不但没有遏制住,问题反而更加严重。不少犯罪分子毫不畏惧,顶风而上,台上讲反腐,台下搞受贿,有的司法高官甚至一边惩治腐败,一边自己腐败。这些腐败分子显然并不是不清楚腐败犯罪的刑罚后果有多严厉,也不是不害怕这种严厉惩罚,这可从几乎所有的腐败罪犯在受惩时表现出的“悔罪”态度中反映出来。他们之所以还要“前赴后继”,就在于“他们根本不相信自己的犯罪行为会败露,对于自己逃脱惩罚的几率充满侥幸。”6而这种侥幸心理又是建立在实践中存在的高逃避率事实基础之上的。没有几个腐败分子想到自己会被抓住,事实上也确实没有几个腐败分子受到惩罚。据有关专家估计,中国的“腐败黑数”至少为80%,即每5个涉足腐败的公务员中,只有一人受到惩处。中国目前制度上的缺陷,导致腐败“高收益低风险”7。与此相比较,刑罚的威慑功能当然会显得苍白无力。破案率的低下不但影响到刑罚的必定性,而且还必然影响到部分案件刑罚的及时性,从而也影响到刑罚的整体效益。以上分析说明,刑罚虽然在一定条件下,对于某些犯罪能够产生积极预防的效果,但从社会整体而言,却并不具备单凭其自身就能够完全消除社会中犯罪现象的能力。一个国家的犯罪现象不是因为没有刑罚而产生,同样它也不会因为有了刑罚就消失。而且,国家实行重刑还是轻刑,与犯罪预防效果也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古今中外的封建刑法无不以严刑峻法而诸称,但都没有能够避免朝代末期“盗贼蜂起”局面的出现;现在世界上已经有百多个国家停止适用死刑,可这些国家的犯罪危害程度却并不一定较有死刑国家严重。北欧国家早就取消死刑,但这些国家的犯罪率却是世界上最低的地区。二刑罚作用的负面性刑罚功能不但是有限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刑罚还会产生与人们所期望正好相反的负面效果,这就是刑罚作用的负面性。这些负面性既与各种刑罚自身的特点相关联,也与法律规定的缺陷或者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联系。(一)惩罚本身的负责任用1.死刑制度的社会意义死刑作为直接剥夺公民生命的刑罚方法,它在实现严惩罪犯,恢复正义,维护秩序,平息公愤,威慑危险分子功能的同时,本身还具有以下的负作用。(1)死刑使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受到了人为灭失。在人本身能给社会创造巨大财富的情况下,这种灭失对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会起到明显不利的作用。例如前几年在科技领域颇有研究的某教授因制造毒品而被捕,在涉及是否应对这一教授处死刑时,人们就曾对依法适用死刑和因此会给社会带来的损失两者之间如果进行选择作过讨论。原因很明显,处死这个教授不难,但却会完全剥夺了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的机会,这种不利后果是显易而见的。原四川省交通厅副厅长郑道访曾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家级津贴的专家型领导干部、重庆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多次因为工程技术创新、善于节约工程造价而受到嘉奖,能为国家节约高速公路建设费用数亿元。最后因为巨额受贿而被处以死刑。虽然他是罪有应得,但社会由此而造成的人才损失也是巨大的。“天才、大胆的发明、大无畏精神、温和的仁慈和热情的向善,随着刑之执行而不复存在”8。这句话深刻揭示出刑罚,特别是死刑给人类文明所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要选择实现刑法正义,有时是要以牺牲国家在某个领域的发展为代价的。面对这种两难选择,我们不能不十分审慎。(2)死刑会使国家和死刑犯的亲属、亲密朋友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即使死刑判决是合理的,严厉的执行后果也往往难为这些人所接受。他们即使不对国家产生仇恨情绪,一般也难以指望他们再对国家抱着亲近态度。一个死刑判决能带给国家一个不良关系群,这个群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一种社会不安定因素。如果我国的死罪数量继续维持在当前较高的水平,可以肯定,随着死刑判决的绝对数不断增加,由死刑引发的社会不良关系群的范围也一定会迅速扩展,不断壮大,社会的不安定性也因而会不断提高,到了一定程度,就可能构成强大的社会异己势力。那种情况下,一旦社会遇到重大事件,给这些不安定因素发挥作用提供了合适的条件,就可能酿成人们无法控制的结果。相比较而言,虽然判处其他刑罚也会引起受刑家属的反应,但是由于自由刑与死刑毕竟是生死之别,因而只要判决合理,一般来说,亲属都能接受这种结果;同时,自由刑毕竟还给服刑者一条生路,而且在执行中还有悔过自新的机会,罪犯亲属一般对服刑者重新回归社会抱着期待态度,因而对政府一般不会产生强烈的敌对态度,有时甚至抱着感激之情。因此,总体而言,自由刑并不会导致受刑者的亲属与国家和社会的对立性矛盾,因而不会形成死刑判决那样的不良社会关系群。(3)死刑会给一些死刑犯家庭带来深刻的影响,家庭负担加重,弱者无人抚养,子女成长有心理障碍,等等,有的还会酿成进一步的严重社会问题。(4)死刑的存在,国家在执行死刑的同时,也是在以实际行动向公民表白,人的生命并不是最宝贵的,是国家可以加以剥夺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公众对人生命价值的尊重,死刑判决越多,这种影响越大,甚者还会造成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漠视和自贱,这反而会导致死刑特殊预防能力的丧失。2.监狱关押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剥夺人身自由,使服刑者丧失已有工作和生活基础,从而使其以后生活变得困难。(2)长期关押过程中,罪犯一直过着根据命令行事,逆来顺受的强制生活,这会使人犯的人格形成扭曲,削弱他们的生活适应性和创造能动性。“监禁生活会使罪犯在人格上形成盲从性,……这种人确实已不再具有人身危险性,但同时也丧失了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应具备的主观能动性和竞争性”9。(3)关押状态使罪犯原有的知识难以被运用于服务社会,从而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特别是对于一些能够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来说,在关押期间受监管条件的限制,无法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而给社会造成不利影响。(4)关押带来交叉感染问题。不同的罪犯恶性不同,犯罪手段有别有的犯罪分子,集中关押就为犯罪分子相互交流,交叉感染提供了方便,关押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又会成为传播犯罪信息和技能,相互交流犯罪经验和体会,商讨对抗国家改造的方法,散播不良意识甚至犯罪观念的场所,从而严重影响罪犯人格复归目标,影响自由刑的改造质量,造成再次犯罪现象严重。(5)关押需要国家大量经费投入。以美国为例,1992年,美国各州监狱开支达到202亿美元,占各州总支出的3.3%。同年,美国各县市的地方监狱开支为103亿美元。1993年在一个地方监狱关押一个犯人的一年平均费用是14667美元10。在我国,用于监狱管理的费用也数字巨大。2000年的一项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监狱在押犯有151万人,而关押改造一个罪犯的年费用已达到7266元11。国家这笔财政投入基本上只是一种净消耗,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如果用之不当,就会形成巨大浪费。(6)剥夺自由刑,会严重影响服刑者家庭生活。特别是对于负担本来就比较重,完全依靠服刑者作为主要经济来源或者生活依靠的家庭来说,对服刑者的关押会引起家庭造成难以估量的严重后果。无独立生活能力的老人、病人、儿童可能因此而得不到扶养、照顾,子女辍学而变成社会流浪儿,有些家庭甚至可能因此而分崩离析,妻离子散。这些不但损害了家庭相关成员被抚养、受教育权利的实现,更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严重者甚至会滋生新的犯罪。这种家庭问题反过来也会影响到对服刑者教育和改造的质量。3.财产刑中的罚金刑财产刑的主要负作用在于:(1)财产的减少直接影响受刑者个人的经济收入。在罪犯经济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财产刑的判决会给其家庭生活带来严重困难。这不但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而且还可能引发新的犯罪发生。(2)犯罪分子财产的减少,会影响到受其抚养的其他家庭成员的生活和教育质量,因此,间接影响到这些人受抚养权利和受教育权利的实现。(3)财产刑中的罚金刑很容易造成适用后果的不平等。按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如果同罪同刑,这种同刑表现在绝对数的同等,那么一定数量的财产,对富裕者来说,可能几乎没有影响,但对穷困者来说,则可能影响很大,从而实质上不平等;如果按照日额罚金制决定刑罚,又会造成高收入者服刑重,低收入者服刑轻的结果,因而造成形式上的不平等。(4)对于那些无财产可罚可缴的罪犯来说,财产刑几乎起不到什么惩罚作用,而且实践中根本无法执行;如果折抵为自由刑,又会导致出现有钱人以钱服刑,无钱人以自由服刑现象发生,这也会给人以不公正的感觉。(5)因未成年人无财产可罚,因而出现要么空判,要么由其亲属代缴,要么该判而不判,以自由刑来代替。而这几种方法都难言妥当。财产刑这些缺陷是天然形成的,是由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条件的必然差异性所引起的,因而很难加以消除。此外,所有刑罚还有一个共同的负作用,即被判刑的人都要经过刑罚烙印化过程,因此,即使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刑罚消灭,“被判过刑”这一烙印还会一直存在于受刑人的身上,社会无形中还会把他当作犯罪分子看待,从而对其缺乏应有的信任。(二)错判产生的原因及其社会现刑罚的负面作用不但会产生于各种刑罚固有的特征,而且还可能由于立法欠妥或者实践操作失当而引起其他的负面影响。这也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1.刑法对刑罚方法和刑罚制度规定不当,从而可能导致适用结果上的不合理,有违于罪责刑相适应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例如,我国刑罚分则对于各罪法定刑的配置,有些罪与罪之间非常不平衡,故意杀人罪最低刑是3年有期徒刑,而抢劫枪支罪的最低刑却是10年有期徒刑。而无论怎么说,抢劫枪支的危害性都是无法与故意杀人相提并论的。类似这种法定刑失衡的现象在刑法分则中并非个别,这会损害法律的公正性;再如,刑法对死刑罪规定数量过多,有不少死罪是没有命案的经济、职务犯罪,这一方面导致死罪之间的危害性相差过大,从而不符合罪刑均衡原则;另一方面,将没有命案的犯罪适用死刑,会使人们感觉刑法过于严厉。“1998年北京马玉兰因组织卖淫罪被判处死刑后,据媒体的调查,人们普遍认为量刑过重,许多人对刑法规定对该罪可判死刑表示不可理解”12,因而在社会上引起了非常不好的反应。组织卖淫罪这种犯罪,无论危害多大,都不至于达到可处死的程度,毕竟它所危害的仅仅是社会管理秩序。一般社会管理秩序难道可以用公民的性命来维持吗?2.判决出现错误时的负效应。刑罚由法官判决适用,而法官也是人,是人都会犯错误,判决出错几乎也是无法避免的一种必然现象。错案发生后,即使错误判决得到纠正,被处刑者受到昭雪,得以经济或者其他补偿,但这种补偿对于已经给受刑人由于服刑而造成的精神上的痛苦,肉体上的折磨,家庭生活的冲击,相关权利人的利益损失,都不是这种事后补偿所能够解决的。如果这种判决是死刑,那么改判不但同样存有上述部分无法克服的缺陷,而且由于死刑的不可撤消性,导致改判对已经被执行死刑的人已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无论给死者家庭多大的补偿都不可能换回已经失去的生命。尽管法官都会尽力减少错判的发生,但是错判现象在我国目前仍然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拿死刑这种极刑来说,近些年报道先被判死刑,最后被无罪释放的案件已有多起,如云南的杜培武、孙万刚,浙江的董文,黑龙江的杨云忠,辽宁的李化伟,河南的王兰甫、周培林、刘年祥,甘肃的杨文礼、杨黎明、张文静,广西的邓立强,等等。实践中被冤杀而未见诸于报端的也是存在的。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有些冤假错案可能根本无法被发现,因而受害者连得到事后被补偿、昭雪的机会都没有,其不公正性问题更加突出。冤假错案的发生,会导致司法机关的可信性和公正性在人们心中形成严重的怀疑,从而动摇人们对于法治的信心。3.刑罚资源浪费。国家长期过度适用刑罚,会导致对刑罚的投入总量过大,大量资源投入到这种基本不产生经济效益的活动中,会形成刑罚资源不必要的支出,空增加纳税人的经济负担,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刑罚过于严厉还会导致犯罪分子对刑罚产生抵抗力,从而减弱刑罚的效果。特别在社会治安形势还不是异常严峻的情况下,如果过分加大刑罚量,那么在社会发生异常情况时,刑罚就会显得无能为力。有些人提出治世也要用重典,这显然是非常不理智的。治世如果用重典,那么乱世怎么办?何况,乱世用重典这种判断本身就存在合理性问题。如果一个社会用轻刑治不了,用重刑同样不会有根本效果,重刑只可能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