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古籍所)《804中国古代文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1页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古籍所)《804中国古代文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2页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古籍所)《804中国古代文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3页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古籍所)《804中国古代文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4页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古籍所)《804中国古代文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真

题汇编

2014年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中心(古籍所)804中国古代文学考

研真题(回忆版)

2010年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中心(古籍所)804中国古代文学考

研真题(回忆版)

第二部分名校考研中国古代文学真

题及详解

2014年上海大学816中国古代文学史

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4年上海大学816中国古代文学史

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4年南开大学文学院854中国古代

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4年南开大学文学院854中国古代

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3年上海大学816中国古代文学史

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3年上海大学816中国古代文学史

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3年南开大学文学院854中国古代

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3年南开大学文学院854中国古代

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2年上海大学816中国古代文学史

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2年上海大学816中国古代文学史

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2年南开大学文学院854中国古代

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2年南开大学文学院854中国古代

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1年南开大学文学院854中国古代

文学考研真题

2011年南开大学文学院854中国古代

文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3年上海大学816中国古代文学史

考研真题

2002年上海大学816中国古代文学史

考研真题

2001年上海大学816中国古代文学史

考研真题

第一部分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真题汇编

2014年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古籍所)804中国古代文学考

研真题(回忆版)

2010年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古籍所)804中国古代文学考

研真题(回忆版)

第二部分名校考研中国古代文学真题及详解

2014年上海大学816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10分)

1.神韵说

2.七发

3.新乐府运动

4.套数

5.大小谢

二、古文理解(二选一)

1.下列文字节选自《庄子·人间世》

支离疏者颐隐于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繲足以糊

口鼓荚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

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夫支离者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

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1)标点。(5分)

(2)抽选五字写成繁体。(5分)

(3)翻译整段。(10分)

(4)联系本文说说《庄子》艺术特色(10分)

2.辛弃疾《水龙吟-登康乐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

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

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⑿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

泪!

(1)运用了哪些典故,作用。(10分)

(2)辛在此词的思想情感。(10分)

(3)结合此词说明辛词的艺术特色。(10分)

三、论述题(三选二)

1.班固和司马迁对屈原《离骚》的不同评价,以及《离骚》的艺术特

色。(30分)

2.谈谈初唐的诗歌对盛唐诗歌有哪些准备。(30分)

3.谈谈金瓶梅对白话小说的影响。(30分)

2014年上海大学816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神韵说

答:神韵说是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为清初王士禛

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几达百年之久。神韵说的根本特点,即在

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

2.《七发》

答:《七发》是汉代辞赋家枚乘的赋作。这是一篇讽谕性作品。赋中假

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通过互相问答,构成七大段文字。吴客

认为楚太子的病因在于贪欲过度,享乐无时,不是一般的用药和针炙可

以治愈的,只能“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于是分别描述音乐、饮食、乘

车、游宴、田猎、观涛等六件事的乐趣,一步步诱导太子改变生活方

式;最后要向太子引见“方术之士”,“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

太子乃霍然而愈。作品的主旨在于劝诫贵族子弟不要过分沉溺于安逸享

乐,表达了作者对贵族集团腐朽纵欲的不满。

3.新乐府运动

答: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诗歌革新运

动,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

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认为“文章合为时而

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除元、白外,代表作家有李绅、张籍、王建

等;代表作品如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元稹的

《田家词》、《织妇词》,张籍的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谣》

等。

4.套数

答:元代以来,北曲的曲牌按宫调归类,各个宫调的曲牌按照一定的习

惯次序联缀起来,称为“套数”,今人称套曲。初见于元代燕南芝庵《唱

论》:“有尾声名‘套数’,时行小令唤‘叶儿’。”本指北曲,但后人相袭

沿用,把南曲的套曲也称为套数。

5.大小谢

答:大小谢,指的是大谢“谢灵运”和小谢“谢朓”。谢灵运,东晋人,是

山水诗的开创者,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代表作有《登池上

楼》、《岁暮》等。谢朓,南朝齐人,因与谢灵运的经历非常相似,因

此被称为“小谢”,他的山水诗风格清俊秀丽,自成一家,代表作有《晚

登三山还望京邑》、《游东田》等。

二、古文理解

1.下列文字节选自《庄子·人间世》

支离疏者颐隐于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繲足以糊

口鼓荚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

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夫支离者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

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1)标点。

答:支离疏者,颐隐于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

胁。挫针治繲,足以糊口;鼓荚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

攘臂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

钟与十束薪。夫支离者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

德者乎!

(2)抽选五字写成繁体。

(全段繁体如下,注意,本段中“征”字不可写成“徴”)

答:支離疏者,頤隱于齊,肩高於頂,會撮指天,五管在上,兩髀為

脅。挫針治繲,足以糊口;鼓莢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則支離

攘臂於其間;上有大役,則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上與病者粟,則受三

鐘與十束薪。夫支離者其形者,猶足以養其身,終其天年,又況支離其

德者乎!

(3)翻译整段。

译文:有个名叫支离疏的人,下巴隐藏在肚脐下,双肩高于头顶,后脑

下的发髻指向天空,五脏的腧穴也都向上,两条大腿和两边的胸肋并生

在一起。他给人缝衣浆洗,足够糊口度日;又以学堂敲鼓、占卜为业,

足可养活十口人。国君征兵时,支离疏捋袖扬臂在征兵人面前走来走

去;国君有大的差役,支离疏因身有残疾而免除劳役;国君向残疾人赈

济米粟,支离疏还领得三钟粮食十捆柴草。像支离疏那样形体残缺不全

的人,还足以养活自己,终享天年,又何况像形体残缺不全那样的德行

呢!

(4)联系本文说说《庄子》艺术特色

答:庄子的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飞越,想象奇特丰富,情致滋润旷

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从本段中可以看出其散文的以下几个特色:

①《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

彩,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

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如本文塑造的支离疏形象,是不可能

存在于现实世界的,庄子运用他奇特的想象力,成功的塑造了该富有传

奇色彩的支离疏形象;

②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

响;

③文学性与哲学性相结合,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超乎常人的笔力,讲述

极具哲理性的文学故事。

2.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

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

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运用了哪些典故,作用。

答:主要有下列几个典故(任答三点即可):

①“吴钩”典出唐李贺《南园》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

州”。

②“休说鲈鱼堪,尽西风、季鹰归未”一句用了“张翰归隐”的典故。

③“求田问舍”典出《三国志·魏书·陈登传》,是发生在许汜和陈登之间

的故事。

④忧愁风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化用宋苏轼《满庭芳》:“百年

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⑤树犹如此:出自北周诗人庾信《枯树赋》:”树犹如此,人何以

堪!”又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

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

泪。”

这些典故的作用:

①将作者的愁情逐层剥开,递相展示出来,极尽沉郁雄浑之美。

②增强了作品的历史文化感,使得词句精炼传神,在有限的篇幅里最大

限度的拓展了作品的表达内容,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言语之外的思想

性。

(2)此词的思想情感。

答:此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充分表现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

性和曲折性,深度开掘出词体长于表现复杂心态的潜在功能。

①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

和乡关之思。

②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

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3)结合此词说明辛词的艺术特色。

答: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典型代表,其主要的艺术特色有:

①风格多样,但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此词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

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

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千

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的同时,幽体现了江南秋季的特

点。

②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

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此词众

多典故的运用,都旨在表达自己报效国家的志向,在无奈之中,透露出

一股悲凉之气。

③辛弃疾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

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此词中“倩何人唤取,红巾

翠袖,揾英雄泪”等句既由此特色。这既是方法的革新,也是语言的变

革。辛弃疾独创性地用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不仅赋予古代语言

以新的生命活力,而且空前地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

三、论述题

1.班固和司马迁对屈原《离骚》的不同评价,以及《离骚》的艺术特

色。(此题重点参考刘勰《文心雕龙·辩骚》)

答:(1)班固和司马迁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屈原则是战国时

期著名的爱国诗人,其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代汉族诗歌史上一首最

长的政治抒情诗。

①司马迁对《离骚》的评价

a.司马迁的《屈原贾生列传》,在刘安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挥,更加

突出《离骚》“怨”的特点。他评论屈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信

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强调

《离骚》是悲愤衰怨之作。

b.同时司马迁认为屈原的可贵在于他敢于“直谏”,把个人安危抛之脑

后,以人民百姓的利益至上,将屈原的直谏能否被采纳和楚国的存亡联

系起来,特别强调了屈原及其作品的政治意义。

c.司马迁强调《离骚》“盖自怨生”和“发愤著书”,一方面继承孔子“可

以怨”的思想,另一方面符合道家对黑暗现实愤激的特点。而司马迁本

人也在暗示,自己的“发愤著书”正是在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

展。

②班固对《离骚》的评价

a.班固一方面认为屈原上层统治者的批评违背了“发乎情,止乎礼”的

原则。“以为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羿浇二姚,与左氏不合;昆仑悬

圃,非经义所载”。班氏的观点倾向于现实主义,对作品中浪漫主义持

批评态度,这也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局限性。

b.但班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并不都是否定的,也有肯定和赞

扬:“然其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虽非明哲,可谓妙才。”

(2)艺术特色

①《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

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全

诗缠绵悱恻,感情十分强烈,他的苦闷、哀伤不可遏止地反复迸发,从

而形成了诗歌形式上回旋复沓的特点。

②《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

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香草作为一种象征物,它

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

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

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③相对于《诗经》,《离骚》在形式上也有新的特点。《诗经》的形式

是整齐、划一而典重的,而《离骚》则是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

不一的新诗体。这种形式是建立在对民间文学学习的基础之上的。不仅

如此,《离骚》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屈原采用这些楚地方言,增

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同时,对“兮”等语助词的多种方式的使

用,促成了句式的变化,这些句式和委婉轻灵的楚声相结合,很适合于

各种不同情绪和语气的表达。楚语还使《离骚》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增加了生活气息。

2.谈谈初唐的诗歌对盛唐诗歌有哪些准备。

答:初唐的诗歌对盛唐诗歌的影响主要有五个方面,分别是:

(1)贞观诗风及上官体在诗风的转变和诗歌形式技巧上的准备

①贞观时期对于文学发展方向的一种共识——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南

朝诗风“贵于清绮”,北朝诗歌“重乎气质”。初唐的诗歌创作,主要是以

唐太宗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的,一开始多述怀言志或咏史之作,刚健质

朴。但他们后来成为唐太宗器重的宫廷诗人,把诗作为唱和应酬的工具

而琢磨表现技巧,多奉和应制之作,尽管在声律、辞藻的运用方面日趋

精妙,但在风格趣味方面却已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

②上官仪在贞观年间所作的应制诗,以属对工切和写景清丽婉转而显得

很突出。上官体的“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

之美的倾向。在唐诗发展史上,它上承杨师道、李百药和虞世南,又下

开“文章四友”和沈俭期、宋之问。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

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他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

艳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

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由于宫廷诗人大多功成名就,志得意满,生活接

触面也比较狭窄,所以诗歌的变革只能由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一般士人来

承担。

(2)“四杰”对诗歌精神风貌的改变

“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都属于一般士人

中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的诗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

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反映了当时社

会中、下层一般士人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①“四杰”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

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是针对争构纤微的上官体的流弊而言的,这

是当时诗风变革的关键,也是以“四杰”为代表的一般士人的诗风与宫廷

诗风的不同所在。

②“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出现

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卢、骆长于歌行,

王、杨长于五律。其中最为出名的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③“四杰”诗风亦属“当时体”,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

响。他们的一些作品,讲究对偶声律,追求词采的工丽和韵调的流转,

不免有雕琢繁缛之病。

(3)杜审言与沈、宋对五律的定型

与“四杰”同时或稍后的一批初唐著名诗人,如杜审言、李峤、宋之问、

沈俭期等,他们的那些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的“台阁体”诗,虽在内容上

与以前的宫廷诗人的作品无太大差别,但在诗律和诗艺的研练方面却有

很大进展,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

①杜审言

杜审言、李峤与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杜审言现存的28首五言

律,除一首失黏外,其馀的完全符合近体诗的黏式律。他使五言律的创

作首先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杜审言最有名的五律,是他早年在江阴

任职时写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②宋之问和沈佺期

a.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其具体作法是除了一

联之中轻重悉异之外,还要求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平仄相黏,

并把这种黏对规律贯穿全篇,从而使一首诗的联与联之间平仄相关,通

篇声律和谐。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说:“唐兴,官学

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

谓之为律诗。”这是最早有关“律诗”定名的记载,故沈、宋之称,也就

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

b.以遵守黏对规则为声律格式的五言律的定型,在唐代近体诗的演变

过程中实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它不仅完成了由永明体的四声律到唐诗平

仄律的过渡,有易于识记和掌握运用之便;而且具有推导和连类而及的

作用,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

c.宋之问的五律《度大庾岭》一种含泪吞声的感怆情思表现得真切细

腻,见不到任何着意文饰的痕迹,而诗律和对仗却十分的工整。他的

《渡汉江》是一首写得十分精彩的五绝,具有声情并茂、意在言外的艺

术感染力,与后来盛唐诗人的作品已相去不远了。

沈俭期的七言律《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是早期七言律的成熟之作,

被后人称为初唐七律的样板。

(4)陈子昂的“风骨说”

①陈子昂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即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

雅传统,这使他的诗呈现出与当时朝中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的精神风

貌。

②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

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

③他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

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

④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有唐一代。他对风骨的追求,他

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为后来唐代文

学的进一步发展所证实,成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序曲。

(5)张若虚、刘希夷对盛唐诗兴象玲珑之美的影响

张若虚和刘希夷在诗歌意境创造上取得的进展,如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

入美的兴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境,

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为盛唐诗的到来作了艺术

上的充分准备。兴象玲珑、不可凑泊的盛唐诗的随之出现,也就是十分

自然的了。

3.谈谈金瓶梅对白话小说的影响。

答:《金瓶梅》的成书,与“四大奇书”中的另外三种不同,并没有经过

一个世代积累的过程。至今未见一个《金瓶梅》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

曾经“世代”流传过。作为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金瓶

梅》在艺术上虽有诸多粗疏之处,但它在许多方面作出了历史性的贡

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具体到《金瓶梅》对白话小说的影响,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创作的取材上“寄意于世俗”,开拓了白话小说的取材范围。

欣欣子序的第一句话指出《金瓶梅》在创作上最显著特点是“寄意于时

俗”。所谓“时俗”,就是当代的世俗社会。长篇小说的题材从来源于历

史或神话,到取材于当代现实的社会,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变。而《金

瓶梅》所描写的现实,主要又不是朝代兴衰、英雄争霸等大事,而是家

庭生活中的日常琐事;人物也不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神仙鬼怪,而

是生活中的平凡人物。小说将视角转向普普通通的社会、琐琐碎碎的家

事、平平凡凡的人物,这就在心理上与广大读者拉近了距离,给人以一

种身临其境、亲睹亲闻之感。这标志着我国的小说艺术进入了一个更加

贴近现实、面向人生的新阶段。

(2)在立意上重在暴露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增强了白话

小说的批判价值。

以前的《三国》、《水浒》、《西游》等长篇小说,虽也写到一些反面

的角色作为陪衬,但总的立意在歌颂,热情歌颂了一些明君贤臣和英雄

豪杰,直接宣扬了某种理想和精神。《金瓶梅》则着意在暴露。它用冷

静、客观的笔触,描绘了人间的假、丑、恶。与之相适应的是,广泛而

成熟地运用了“或幽伏而含讥,或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鲁迅《中

国小说史略》)等讽刺手法,在作者不加断语的情况下,是非立见。

(3)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的影响。

①小说描写的重心开始从讲故事向写人物转移。小说中的故事从传奇趋

向平凡;节奏放慢,在相对稳定的时空环境和叙事角度中精雕细刻一些

人物的心理和细节。

②注意多色调、立体化地刻画人物的性格。以往长篇小说中的人物性格

一般是单色调、特征化的。这就是以某种性格特征为核心,其他诸多的

性格元素只是用同一色调、在同一方向上加以补充。

(4)《金瓶梅》从说话体小说向阅读型小说的过渡,也反映在从线性

结构向网状结构的转变上,这种转变在随后的白话小说中愈加的明显。

以往的长篇小说,往往是用一条线将一个个故事贯穿而成,每一个故事

又大都是以时间为序纵向直线推进,且有相对的独立性。《金瓶梅》则

从复杂的生活出发,全书并不是以单线发展,每一故事在直线推进时又

常将时间顺序打破,作横向穿插以拓展空间,这样,纵横交错,形成了

一种网状的结构。

(5)《金瓶梅》的语言,多用“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碎语”(欣欣子

《金瓶梅词话序》),在口语化、俚俗化方面作出了可贵的尝试,对后

世白话小说产生重大影响。

《金瓶梅》的语言,是在富有地方色彩的家常口头语上提炼出来的文学

语言。它虽然并未淘尽套话,汰除芜杂,时有生僻、粗鄙之病,但总的

风貌是俚俗而不失文采,铺张而又能摹神。它不但是刻画人物“面目各

异”的形象的有力工具,而且也给整部作品带来了浓郁的俗世情味和鲜

明的时代特征。以后《儒林外史》、《红楼梦》刻意用“京白”来将口语

净化,《醒世姻缘传》、《海上花列传》之类则重在方言上下功夫,都

是在不同角度上受了《金瓶梅》的影响。

2014年南开大学文学院854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写出以下各项的朝代作者

1.毛诗训诂传

2.楚辞集注

3.文苑英华

4.阳春集

5.北堂书钞

6.诚斋集

7.湛然居士文集

8.古今小说

9.南词叙录

10.姜斋诗话

二、名词解释

1.修辞立其诚

2.太康体

3.别裁伪体亲风雅

4.以禅喻诗

5.诸宫调

6.唐宋派

三、简答题

1.简释庄子“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的意思。

2.简释东汉文人五言诗发展。

3.简要回答王维山水田园诗表现特征。

4.比较欧阳修与韩愈的散文异同。

5.简释“元诗四家”的创作情况。

6.简析徐渭《四声猿》的创作特色。

四、论述题

1.试论述先秦诸子“虚静”的文学意义。

2.杜甫评价庾信“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请结合庾信经

历谈谈其诗歌特色与成就。

3.试论述周邦彥在词史上的成就与地位。

4.试论述清代讽刺小说的艺术成就和特色。

2014年南开大学文学院854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写出以下各项的朝代作者

1.毛诗训诂传

答:毛亨、毛苌清代

2.楚辞集注

答:朱熹宋代

3.文苑英华

答: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简等二十余人共同编纂宋代

4.阳春集

答:冯延巳五代时期

5.北堂书钞

答:虞世南隋代

6.诚斋集

答:杨万里南宋

7.湛然居士文集

答:耶律楚材元代

8.古今小说

答:冯梦龙明代

9.南词叙录

答:徐渭明代

10.姜斋诗话

答:王夫之清代

二、名词解释

1.修辞立其诚

答:“修辞立其诚”古已有之,前人有许多解说,迄无定论。此语出自

《易·乾》:“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即写文章应该表现出作者的

真实意图。“修辞”意为修我言辞,“立诚”意为立我诚心,修成则

立。“修辞立其诚”是要求修辞者持中正之心,怀敬畏之情,对自己的言

辞承担责任,采用最好的方式予以表达,并预期达致成功。“修辞立其

诚”作为一种传统观念,对中国人的文化思想尤其是文学思想有巨大深

远的影响。

2.太康体

答:太康体指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代表人物有潘岳、陆机、张载、

张协、陆云等,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由于时代的原因,潘、陆诸人

不可能唱出建安诗歌的慷慨之音,也不会写出阮籍那种寄托遥深的作

品,他们的努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拟占,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

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辞藻,流于轻靡,

诗文繁缛华丽,大都有形式主义倾向,内容稍显贫乏。

3.别裁伪体亲风雅

答:“别裁伪体亲风雅”出自杜甫《戏为六绝句》,意思是对待前人的诗

歌要分别裁定,加以取舍。对于“伪体”即形式主义诗歌要在“别”的基础

上有所“裁”,而《诗经》中,《国风》与《小雅》所体现的现实主义传

统则要发扬光大。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

《诗经》、汉魏乐府及初唐陈子昂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又经过自己毕

生努力,拓宽和加深了现实主义诗歌的题材范围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

度,使诗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技巧更加丰富多彩,把现实主义诗歌推

向新的高峰,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4.以禅喻诗

答:“以禅喻诗”出自严羽的《沧浪诗话》。严羽认为禅道在于妙悟,诗

道亦在妙悟,即不借助才学和议论,这实际上意指形象思维。诗不靠学

术和议论得来,而依靠形象思维,所谓似隐如显,如水月镜象,朦胧可

见,不可凑泊;禅理中有诗悟,即不即不离,如水月不能离月,水又不

等同于月,恍惚迷离,无迹可求。《沧浪诗话》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

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也是中国著名的诗歌理论著作。

5.诸宫调

答: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文学。它是从变文和教坊

大曲、杂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集若干套不同宫调的曲子轮递歌唱

而得名。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

称“弹词”或“弦索”。诸宫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歌唱

和说白相间的方式,属叙事体,其中唱词有接近代言体的部分。诸宫调

为后世戏曲音乐开辟了道路。宋代已用诸宫调的曲调来演唱宋杂剧了。

至元代,其曲调对北方杂剧的形成却起了重要的影响,它的重要的艺术

手段,都为元杂剧所吸收。它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6.唐宋派

答:唐宋派是明嘉靖年间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

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王慎中、唐顺之力矫前七子摹拟古人、缺

乏思想、文字佶屈聱牙之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一时影响颇

太。唐宋派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

展,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

个进步。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

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唐宋派中

散文成就最高的当推归有光,茅坤编有《唐宋八大家文钞》64卷,肯定

和提倡唐宋文,其书盛行海内,影响深远。

三、简答题

1.简释庄子“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的意思。

答:“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出自《庄子》,意思

为“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有十九,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

语有十七,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言语层出无穷正符合自然变化无常的

规律。”《庄子》一书,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三言”即“寓

言”、“重言”和“卮言”。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

(1)“寓言十九”中“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人们习惯

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

借外人言论之。“寓言十九”表明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如《逍遥

游》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而“至人无

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个主题句,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庄子》内篇及外、杂篇中的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大量

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的寓言,使

《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2)“重言十七”中“重言”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

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庄子常借黄

帝、老聃、孔子等先哲,甚至假想出“乌有先生”来让其互相辩论、谈道

说法。

(3)“卮言日出,和以天倪”中“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

言,“日出”即每日一出,指多而频繁,“和”符合、相合,“天倪”即自然

的常理,此句意为自然流露的言语层出无穷正符合自然变化无常的规

律。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

广”,《庄子》结构线索上的模糊隐秘,并不意味着文章结构缺乏内在

联系,而是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形成一条纽带,

把看似断断续续的孤立的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结在一起,融

为一个有机体。

2.简释东汉文人五言诗发展。

答:进入东汉以后,文人诗歌创作出现新的局面,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

成为新的诗歌样式,其主要发展过程为以下几点:

(1)东汉文人五言诗诗歌结构的确立

①东汉较早创作五言诗的文人为班固。班固对新兴的五言诗持认同态

度,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

《咏史》,其内容是西汉缇萦救父一事。班固很大程度上是以史学家的

笔法写五言诗且多以叙事为主,诗风质朴。

②继班固之后,张衡是继续创作五、七言诗的著名文人且取得了重要成

就。张衡的《同声歌》是一篇很有特色的作品,在东汉文人五言诗中别

具一格,这首诗借鉴了民歌的表现手法,措辞奇妙,兴寄高远。张衡的

五言诗较之班固有了进一步发展,其五言诗长于抒情,沿着乐府诗的华

美方向发展,自张衡始,东汉文人五言诗形成了以抒情为主的基本走

势。

③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秦嘉的

《赠妇诗》是一组艺术成就较高的抒情诗,这组诗在时间上具有连续

性。第一首写秦嘉即将赴京之际遣车迎妇,徐淑因病不能返回面别,使

秦嘉伏枕辗转,彻夜难眠。第二首写秦嘉想要前往徐淑处面叙款曲,终

因交通不便等原因未能成行。第三首写启程赴京时以礼物赠遗徐淑,遥

寄款诚。

(2)东汉文人五言诗思想内容的丰富

从班固到秦嘉,经过一个世纪左右的发展,东汉文人五言诗的创作进入

繁荣期。《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它除了游

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

容。二者相互补充,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古

诗十九首》展示了游子思妇的复杂心态,它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在古代具

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同时,这些作品还透彻地揭示出许多人生哲理,

诗的作者对人生真谛的领悟使这些诗篇具有深邃的意蕴,诗意盎然而又

不乏思辨色彩。《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游子思妇各种复杂的思想情

感,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千百年来引起读者的广泛共

鸣。

(3)东汉文人五言诗的诗风转变

东汉末年,郦炎、赵壹、蔡邕等诗人通过自己的控诉、呐喊,开创了诗

坛的新风气。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都作于灵帝时期,具有典型的

乱世文学的特征。

蔡邕的《翠鸟诗》流露出深重的忧患意识,诗人缺乏起码的安全感,提

心吊胆地生活。郦炎的《见志诗》二首和赵壹的《疾邪诗》二首都以揭

露、批判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为宗旨,表现出沉重的压抑感和强烈的抗争

意识,汉代作家独立的人格再次放射出光芒。

东汉文人五言诗发展至此,不再像前期文人诗那样蕴藉含蓄,缓缓道

来,而是大声疾呼,锋芒毕露。在此之后的建安文学,梗概多气、志深

笔长的特点,在灵帝时期的文人五言诗中已显露端倪。

3.简要回答王维山水田园诗表现特征。

答: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

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

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其山水田园诗的表现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的色彩层次感。王维《终南山》一诗中“白云回望合,青霭入

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日落昏暗,愈显江湖之白色;潮来

铺天,仿佛天地也弥漫潮水之青色。一是色彩的相衬,一是色彩的相

生。王维以他画家的眼睛和诗人的情思,写物态天趣,宁静优美而神韵

缥缈。

(2)超入禅境的诗歌境界。王维的《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

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

叟,谈笑无还期。”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的直觉印

象,那无心淡泊、自然闲适的“云”,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对境观心

而道契玄微,静极生动、动极归静、动静不二的禅意,渗入到山情水态

之中,化作天光云影,空灵而自然。

(3)摆脱尘世的空静之美。“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在《鹿柴》一诗中,王维所欣赏的是人在寂寞时方能细

察到的隐含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那空山青苔上的一缕夕阳展示的是自

然造物生生不息的原生状态,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没有孤独,也没有

惆怅,只有一片空灵的寂静,而美的意境就产生于对这自然永恒的空、

静之美的感悟之中。

4.比较欧阳修与韩愈的散文异同。

答:欧阳修与韩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二人均在“唐宋八大家”之

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中,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创立了异于秦汉古文的唐

代散文新风格,欧阳修继他之后,领导北宋文坛,革新诗文,开创了宋

以后中国古典散文的独特风貌。比较欧韩二人的散文,其异同点主要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欧阳修与韩愈散文的相同点主要表现在:

①散文理论上,都提倡儒学,主张文以载道。唐贞元年间,韩愈提出古

文概念,发起古文运动。韩愈认为古文不仅是传道的工具,而且也是鸣

不平、反映现实的工具。这一思想对他的散文成就有重大的影响。欧阳

修诗文革新的理论是与韩愈一脉相承的,在文和道的关系上,他和韩愈

一样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

②散文内容上,都十分充实且形式多样。欧阳修与韩愈的散文内容无论

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欧阳修的议论文有些直接

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如《与高司谏书》,另有一类议论文与现实政

治并无直接关系,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且记叙文也

都言之有物。韩愈的杂文,如《原毁》、《师说》等,发挥了散文的战

斗性的功能,文章感情充沛,说服力也很强.达到了思想艺术完整的统

一。韩愈的序文如《送李愿归盘谷序》,不少笔力雄健、大气磅礴,表

达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感慨。韩愈的叙事文如《张中丞传后叙》、《柳子

厚墓志铭》,有重点地选取事件,通过富于感情的语言来记叙事件。

(2)欧阳修与韩愈散文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行文风格各有千秋。

欧阳修的散文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既简洁凝练又圆融轻快,

毫无滞涩窘迫之感。深沉的感慨和精当的议论都出之以委婉含蓄的语

气,娓娓而谈,纡徐有致,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

韩愈的散文,雄奇奔放,富于曲折变化,而又流畅明快,其文章“如长

江秋清,千里一道,冲飚激浪,瀚流不滞”,散文语言有简练、准确、

鲜明、生动的特点,他善于创造性地使用古代词语,又善于吸收当代口

语创造出新的文学语言,因此他的散文词汇丰富,绝少陈词滥调,句式

的结构也灵活多变。他还善于活用词性,错综成文。他想象丰富,善于

运用多种譬喻使对象突出生动。

总体来说,欧阳修的散文继承和发扬了古文运动的余绪,二人分别在

唐、宋两代完成了对旧俗时弊的矫正,建立了各自新的文学体系。但从

具体风格上,实各不相同。如果说,韩愈的文章如波涛汹涌的长江大

河,那么欧阳修的文章就恰像澄净潋滟的陂塘。韩文滔滔雄辩,欧文娓

娓而谈;韩文沉着痛快,欧文委婉含蓄。欧阳修继承并发展了韩愈文从

字顺的正确作法,而避免了韩愈尚奇好异的作风。

5.简释“元诗四家”的创作情况。

答:“元诗四家”指虞集、杨载、范梈、揭侯斯四人。他们都是元代中期

的馆阁文臣,其诗作典型地表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所以备

受时人称誉,其实他们的创作成就并不高。四人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

容上大致相同,在艺术上也呈现出明显的整一性,即讲求法度,形式工

整,措辞典雅,不追求情感或个性的激烈表现,在史学观念上崇尚雅

正。

(1)虞集“典而实”。如他的七律《挽文山丞相》,诗人把深沉的历史

感慨溶进严整的艺术形式中,沉郁苍劲,感人至深。虞集擅长律诗,无

论是五律还是七律,均格律严谨,语言恰切而深微,意境浑融,风格深

沉。

(2)杨载“整而健”。杨载文章以气为主,诗风劲健雄放,赵孟頫等对

他都很推崇。他的诗对现实一般采取歌颂的态度,但也微露不满,如

《寄维扬贾侯》,为怀才不遇者愤愤不平。总的来说,杨载其诗老练而

不陈腐,含蓄蕴藉。

(3)范梈“刻而峭”。范梈其诗好为歌行古体,常学谢灵运、颜延年,

但诗风多趣而高妙,内容上多写日常生活和朋友来往应酬,也有一些涉

及社会现实的作品,如《闽州歌》等,在风格上,范诗以冲淡闲远为时

人所称道。

(4)揭傒斯“丽而新”。揭傒斯《秋雁》“寒向江南暖,饥向江南饱。莫

道江南恶,须道江南好。”讽刺蒙古统治者一面掠夺南人的财富,一面

又歧视南人的行径,在元代诗歌中颇为罕见,他的诗风以清丽见长,其

中不乏类似《秋雁》的质朴无华,诗作别有一番意味。

6.简析徐渭《四声猿》的创作特色。

答:《四声猿》指明代徐渭的四部杂剧,《四声猿》语出于郦道元《水

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鸣四声则更属断肠之歌。作为一组杂剧,

《四声猿》包括了《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

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4本短戏,四部剧各自独立,合为

《四声猿》。王骥德评其“高华爽俊,浓丽奇伟,无所不有。”其创作特

色主要表现为:

(1)对黑暗政权和虚伪神权的猛烈抨击和恣情戏弄

①《狂鼓史》言辞激烈。徐渭借《狂鼓史》一剧表达了对黑暗政治的强

烈不满,他有感于历史与现实的惊人相似,在剧中把邪恶的权奸曹操

扣“入地狱”,让正直的祢衡升为天使。在地狱审判中,徐渭让判官权作

导演,请祢衡将当年击鼓骂曹的精彩片段,在现场再表演一番。全剧写

得激情喷涌,读来畅快淋漓,当为《四声猿》之冠。

②《玉禅师》轻松俏皮。本剧既写政权与佛权之间的勾心斗角和相互算

计,又写佛徒的生理欲望与佛门戒律的尖锐冲突。官府对不顺于己者总

要打击报复、置其于死地;高僧宣扬四大皆空,但也会走火入魔。借一

小小戏情,徐渭袒示出封建政权与神权的某些不甚体面的尴尬,他以漫

画似的笔触,剥开了庄严佛国和正经官场的堂皇外衣,描摹了其欲火烧

身的尴尬局面。

(2)对女性的赞美和对人才易遭埋没的惋惜与哀叹

①《雌木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徐渭自己可进可退的政治理想。女扮

男妆的花木兰替父从军,卫国立功,凯旋返乡后还其女儿本色,嫁与王

郎,表现了作者对女性为国出力、建功立业勇气和能力的赞美。

②《女状元》部分地表达了徐渭抱负难展、徒叹奈何的苦楚、辛酸与悲

哀。剧中“裙钗伴,立地撑天,说什么男儿汉”的呼叫,终归于沉寂空

无。女扮男妆的黄崇嘏同样可以考上状元、获取官职。然而一旦向意欲

招婿的周丞相说破女儿身后,便只好弃官为人媳。空埋没了满腹才情,

表达了作者对人才埋没的惋惜。

总的来说,徐渭在明代剧坛上有着深远影响。他的杂剧创作活泼畅快、

汪洋恣肆,呈现出陈规尽扫、独备一格的气度。他的作品从不避人间烟

火与市井气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有价值的世俗观念和相对进步的市

民精神,带有甚为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他对所谓的巍巍正统与赫赫权

威勇于揭露、善于讥刺,嬉笑怒骂,谑而有理,开辟了讽刺杂剧的新

路。他又精通声律,《女状元》杂剧全用南曲,也具备开创意义。

四、论述题

1.试论述先秦诸子“虚静”的文学意义。

答:略。

2.杜甫评价庾信“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请结合庾信经

历谈谈其诗歌特色与成就。

答:庾信字子山,是北周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自幼随父庾肩吾

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

代表作家,因庾信与徐陵的文风相近,常被称为“徐庾体”。

(1)庾信诗歌的特色

庾信的文学创作特色鲜明,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异于他人,

大体来说,以他四十二岁时出使西魏为界,其作品的主要特色可以分为

前后两个时期。

①前期作品多为宫体诗,轻艳流荡,富余辞采之美和“流连哀思”的审美

趣味。

a.诗作多供君王消遣娱乐,内容轻浅单薄。《和咏舞》、《奉和初

秋》、《鸳鸯赋》等题就属于萧纲率领周围文人同题共作的篇章。庾信

在梁时的作品,主要是奉和、应制之作,题材基本上不出花鸟风月、醇

酒美人、歌声舞影、闺房器物的范围。

b.打破陈规,开启了唐诗、律赋发展的道路。《乌夜啼》七言八旬,

声调铿锵,已基本符合律诗的平仄。庾信在梁朝积累起来的文学经验,

不仅进行美感形式上的经营,还加强了对于诗歌美感内容上的体认。

②后期以乡关之思发为哀怨之辞,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

a.感伤时变、魂牵故国。《代人伤往》有诗句“正是古来歌舞处,今日

看时无地行”,沉醉于50年太平景象的梁朝政权,因侯景之乱而濒于破

碎。梁元帝试图在江陵复振,却很快毁于西魏。庾信以使臣身份出使长

安,因江陵陷落而不得南归,历仕西魏及北周,庾信遭逢亡国之变,内

心受到巨大震撼。这种沧桑之感,使他更深刻地意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

命运之间,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抒发了自己怀念故国乡土的情绪,以及

对身世的感伤之情,风格转为苍劲悲凉,充满深切的情感,艺术上也更

为成熟。他在抒发个人的亡国之痛时,也能以悲悯的笔触,反映人民的

苦难,并归咎于当权者内部的倾轧与荒嬉。久居北方的庾信渴望南归,

魂牵梦绕予故国山河。

b.叹恨羁旅、忧嗟身世。《拟咏怀》“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虽

然北迁之后得到了高官后位,但此时的庾信内心仍旧感到无限的悲凉,

这种情形无异于“质子”,他的羁旅之恨与忧生之嗟是交织在一起的,他

感慨于个人生存的软弱,借由诗作表达自己仕北的隐恨与南归的渴望,

因此后期诗歌读来真挚感人。此时期庾信的《拟咏怀》二十七首,以五

言组诗的体制,从多种角度抒发凄怨之情,直承阮籍《咏怀》组诗的抒

情传统,尤称杰作。

(2)庾信诗歌的主要成就。

①他前期的诗歌庾信汲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同时在永

明新体诗的影响下,他的诗在描摹物象、锤炼字句、声律运用以及诗境

创造等写作技巧方面对诗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②后期诗歌由宫廷走向现实,内容丰富而深刻,感情真挚而深厚,接受

了北朝文学的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

诗风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

综观庾信前后两个时期的诗歌作品,其由南入北的经历,使他的艺术造

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

3.试论述周邦彥在词史上的成就与地位。

答:周邦彦为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其词作多为闺情、羁

旅、咏物等内容,语言曲丽精雅,善于铺叙,格律严谨,为后来格律派

词人所宗,其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今存《片玉集》。

(1)周邦彦在词史上的成就

①开状物抒情合二为一的咏物新风。柳永等宋初词人的咏物词,主要是

描摹物态,图形写貌。苏轼的咏物词,开始将状物态与抒人情合而为

一,但所作咏物词不多。周邦彦所作咏物词既丰富,如咏新月、春雨、

梅花、梨花、杨柳等,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

苦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的重寄托开启了门径。

②追求艺术规范性的词坛领袖。作为与苏轼前后相继的词坛领袖,周邦

彦具有与苏轼不同的艺术追求和贡献。苏轼如唐诗中的李白,追求创作

的自由,强调性情的自然流露,力图打破词作原有的创作规范;周邦彦

则如杜甫,创作时精心结撰,追求词作的艺术规范性,“下字运意,皆

有法度”,周词的法度、规范,主要体现在章法、句法、炼字和音律等

方面。因法度井然,使人有门径可依,故作词者大多效其体制。

③反复多变的铺叙结构。

a.周词长于铺叙,但他变直叙为曲叙,往往将顺叙、倒叙和插叙错综

结合,时空结构上体现为跳跃性的回环往复式结构,过去、现在、未来

和我方、他方的时空场景交错叠映,章法严密而结构繁复多变。其名作

《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

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

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

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

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

前事,似梦里,泪暗滴。”第一片写自我的漂泊,挽合今昔。第二片写

目前送别情景,既有往事的回忆,又有别后愁苦的设想。第三片又由眼

前景折回到前事。今昔回环,情、景、事交错,备极吞吐之妙。

b.周词的铺叙,还善于增加并变换角度、层次。他能够把一丝感触、

情绪向四面八方展开,又层层深入地烘托刻画,使情思毫发毕现。代表

作有《六丑·蔷薇谢后作》,“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

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

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溪,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

叩窗橘。东园岑寂。渐朦胧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

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

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

得。”此词不过写惜花之情,然多方铺垫,千回百折。先从时间角度写

花落春去,客中未及赏春,已是怅惘;而留春不住,怅惘又深一层。再

从空间角度多方描写寻觅落花的踪迹,见出惜花的深情。“似牵衣”句又

变换角度,不说人惜花,而写花恋人。插戴残花,劝花莫随波流去,又

分别从行为动作、心理愿望两个角度虚实结合地表现出缠绵不尽的怜

惜。文笔跌宕,变幻多姿,将一缕惜花情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④兼采众家之所长的艺术表现。最典型的是《西河·金陵怀古》“佳丽

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

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馀旧迹郁苍苍,雾沉

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

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

里。”全词系化用唐刘禹锡《金陵五题》的《石头城》、《乌衣巷》和

古乐府《莫愁乐》三首诗而成。语言既经重新组合,意境更饶新意。

⑤调美,律严的音律特点。周邦彦所创之调,《瑞龙吟》、《兰陵王》

和《六丑》等均声腔圆美,用字高雅,较之柳永所创的部分俗词俗调,

更符合南宋雅士尤其是知音识律者的审美趣味,因而受到更广泛的遵从

和效法。同时,周词音律和谐,注重词调的声情与宫调的音色协调一

致。宫调不同,声情各异。如商调凄怆怨慕,黄钟宫则富贵缠绵。为使

音律和谐,周词审音用字,也非常严格精密。他用字不仅分平仄,而且

严分仄字中的上去入三声,使语言字音的高低与曲调旋律的变化密切配

合。后人规范词律,多以周邦彦为典范。

⑥拗句中追求音律的和谐统一。周词与杜诗一样,还特别擅长用拗句,

在拗句中追求音律的和谐统一。这一方面使字声的错综使用能更恰当地

表达喜怒哀乐的不同情感,另一方面也是为加强声情顿挫的美感,而且

适应歌唱者的自然声腔和乐曲旋律的需要。音律上做到拗怒与和谐的矛

盾统一,是清真词的独创。

(2)周邦彦在词史上的历史地位

在宋词的发展过程中,周邦彦可谓是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他的词作体

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周邦彦兼采众家之所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

的工作,促进词体的成熟。在思想内容上增强了词的“体质”;在艺术表

现手法上注重词调的整理与规范化,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典型。

总之,周邦彦的词作,描写穷极工巧,铺叙变化有致,格律精严谐美,

寓言典雅精丽,形成了深厚和雅的独特风格。周邦彦提高了词的艺术表

现力,丰富和发展了词的曲调,他上承柳永、秦观,下启姜夔、吴文

英,手挽南北两宋,影响深远,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4.试论述清代讽刺小说的艺术成就和特色。

答:我国古代讽刺文学发展至清代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清代吴敬梓

所著《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标志着我国

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鲁迅先生评价《儒林外史》时曾

说“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又说“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

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鲁迅赞扬《儒林外史》高超的讽刺艺术

说:“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辞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下面将

以《儒林外史》为例,论述我国清代讽刺小说的艺术成就和特色。

(1)清代讽刺小说的艺术成就

清代讽刺小说代表了我国古代讽刺艺术的最高水平,其艺术成就具体表

现在:

①提升了中国讽刺小说的地位

《儒林外史》将中国讽刺小说提升到与世界讽刺名著并列而无愧的地

位,这可以说是吴敬梓对中国小说史的巨大贡献。《儒林外史》所达到

的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使它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惺园退士序

说:“慎勿谈《儒林外史》,读之乃觉身世酬应之间,无往而非《儒林

外史》。”可见作品反映现实的巨大批判力量。

②奠定了古典讽刺小说的发展基础

在小说史的发展中,《儒林外史》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为

以后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晚清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

等显然是受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影响,并在结构上也有所模仿。

我国新文学伟大作家鲁迅,极其推崇《儒林外史》,他的战斗的文学传

统特别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和《儒林外史》也有一定的关系。

(2)清代讽刺小说的艺术特色

讽刺文学的发展,是随着其讽刺艺术手段的发展而发展的,清代讽刺艺

术发展至《儒林外史》,其讽刺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小说当中讽

刺手法的运用是对中国小说发展的一大杰出贡献,其讽刺艺术的特色主

要有:

①着眼于人物关系与外部环境

《儒林外史》在人物描写上,从不孤立地写人物,写人物的行动和思

想,总是着眼于人物关系,着眼于他周围的环境条件,因而不仅能写出

人物有什么样的思想行为,还能揭示出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思想行为。借

用人物自己言行之问的矛盾,以对比手法展示人物前后行为矛盾,例如

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又如严监贡正在表白自己从不占别人便

宜,突然小厮进来,报告早上关起别人的猪人家找上门来等等。

②讽刺的对象是真实、常见的

《儒林外史》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

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例如严贡生正在范进和张静斋

面前吹嘘:“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

粟的便宜。”言犹未了,一个小厮进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

了,在家里吵哩。”通过言行的不一,揭示严贡生欺诈无赖的行径。又

如汤知县请正在居丧的范进吃饭,范进先是“退前缩后”地坚决不肯用银

镶杯箸。汤知县赶忙叫人换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箸,他还是不肯,直到

换了一双白颜色竹箸来,“方才罢了”。汤知县见他居丧如此尽礼,正着

急“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忽然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

大虾元子送在嘴里”,心才安下来。真是“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③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

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满街是仕宦人家

的牌仗,满堂有知县、学师等官员设祭,庄严肃穆。但盐商方老六却和

一个卖花牙婆伏在栏杆上看执事,“权牙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开裤

腰捉虱子,捉着,一个一个往嘴里送”。把崇高、庄严与滑稽、轻佻组

合在一起,化崇高、庄严为滑稽可笑。

④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

吴敬梓能够真实地展示出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

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从而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

感受。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马二先生对御书楼顶礼膜拜,王玉

辉劝女殉夫的大笑……这瞬间的行为是以他们的全部生命为潜台词的,

所以这瞬间的可笑又蕴含着深沉的悲哀,这最惹人发笑的片刻恰恰是内

在悲剧性最强烈的地方。作者敏锐地捕捉人物瞬间行为,把对百年知识

分子命运的反思和他们瞬间的行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讽刺具有巨大

的文化容量和社会意义。

总之,清代讽刺小说的艺术成就发展至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有了质的

飞跃,《儒林外史》中讽刺手法的运用是对中国小说发展的一大杰出贡

献,《儒林外史》将中国讽刺小说提升到与世界讽刺名著并列的地位,

这也是清代讽刺小说对中国小说发展的巨大贡献。

2013年上海大学816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前四史

2.竹林七贤

3.元曲四大家

4.《桃花扇》

5.四库全书

二、论述

1.《诗经》的内容,艺术特色和影响。

2.欧阳修散文改革的历史背景,他的艺术特色和后世的影响。

3.结合《世说新语》说说笔记小说的发展脉络,艺术特色等等。

2013年上海大学816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前四史

答:“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史记》、《汉书》、

《后汉书》、《三国志》。《史记》是由西汉的司马迁所著,记叙了从

黄帝到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历史;《汉书》是东汉班固的作品,记叙了

从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后汉书》由南朝宋代

的范晔撰写,记叙了从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到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共

196年的史事;《三国志》由晋朝的陈寿编撰,记叙了从魏文帝黄初元

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六十年的历史。

2.竹林七贤

答: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的嵇康、阮籍、山涛、向

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纵

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

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

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元曲四大家

答: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

四大家”。关汉卿的《窦娥冤》、《单刀会》,白朴的《梧桐雨》、

《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王粲登楼》,马致远的《汉

宫秋》、《陈抟高卧》等都是元曲的代表作。

4.《桃花扇》

答:《桃花扇》是由清初戏曲家孔尚任呕心沥血创作而成的一部思想和

艺术达到完美结合的清代传奇。塑造了侯方域、李香君、阮大钺、柳敬

亭、苏昆生等一系列经典戏曲形象。《桃花扇》是一部最接近历史真实

的历史剧。孔尚任在创作中采取了征实求信的原则,他在《桃花扇·凡

例》中说:“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

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全剧以清流文人

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为线索,展示弘光小王朝兴亡的历

史面目,基本上是“实人实事,有根有据”,真实地再现了历史,

5.《四库全书》

答:《四库全书》是清乾隆时期由纪昀主持、众多学者参与编撰、费时

十三年编成的大型丛书,因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

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

有图书,故称“全书”。《四库全书》保存了中国历代大量文献,虽然在

编纂过程中,有删削、挖改内容甚至查毁禁书等过错,但是在古籍的整

理、辑佚、校勘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古籍整理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

二、论述题

1.《诗经》的内容、艺术特色和影响。

答:(1)《诗经》的内容

《诗经》《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

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可以说是一轴巨

幅画卷,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

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上古祭祀活动盛行,许多民族都产生了赞颂神灵、祖先,以及祈福禳灾

的祭歌。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也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

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如描写了

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与后

世的庙堂文学有明显的区别。

②农事诗

《诗经》中的作品,不仅在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上打上了农业文明的烙

印,而且产生了一些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和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

农事诗,如《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作

品。其中《七月》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其无论是内容上还是艺术上都

是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

③燕飨诗

《诗经》中还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地反

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如《小雅·鹿鸣》。周统治者往往利用宗

法关系来加强统治,燕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是在这些宴饮中,发挥

亲亲之道、宗法之义,有某种政治目的。

④怨刺诗

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或讽刺不劳而获、贪得无厌者,或

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如大

雅中的《板》、《荡》、《桑柔》,小雅中的《节南山》、《正月》、

《小旻》等,国风中的《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齐风·南山》

等。

⑤战争徭役诗

a.战争诗

《诗经》中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

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

《出车》、《六月》、《采芑》等,秦风中的《小戎》、《无衣》。

《诗经》战争诗往往不具体写战场的厮杀、格斗,而更多地表现出对战

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采薇》《豳风·

东山》。

b.徭役诗

《诗经》中的徭役诗,则完全是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如《唐风·鸨

羽》、《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

⑥婚姻爱情诗

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其主要集中

在“国风”之中,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动人的篇章。

a.情诗

《诗经》中的情诗,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

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如《周南·关雎》、《邶风·静女》、

《郑风·子衿》、《齐风·南山》、《鄘风·柏舟》。

b.反映结婚和夫妻家庭生活的诗,如《周南·桃夭》、《郑风·女曰鸡

鸣》。

c.弃妇诗,如《邶风·绿衣》、《邶风·谷风》和《卫风·氓》等。

《诗经》305篇作品包括的内容远不止于此,如《王风·黍离》描写故国

之思,《鄘风·载驰》抒发爱国之情,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2)《诗经》的艺术特色

《诗经》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

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①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

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

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

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

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诗经》中赋、

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

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如《秦风·蒹葭》。

②《诗经》的句式和章法

a.句式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

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

单位。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

b.章法

《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

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周南·芣苢》。《诗经》的

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豳风·东山》、《周南·

汉广》。叠字和双声叠韵《诗经》中的叠字,又称为重言。如:“伐木

丁丁,鸟鸣嘤嘤”。双声叠韵使《诗经》在演唱或吟咏时,音节舒缓悠

扬,语言具有音乐美。双声如“参差”、“踊跃”等等,叠韵如“委蛇”、“差

池”等等,还有些双声叠韵用在诗句的第一字第三字或第二字第四字

上。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的使用,使《诗经》节奏舒卷徐缓,不仅便于

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

果。

c.押韵

《诗经》常见的押韵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

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诗经》中还有后世诗歌中

不常见的句句用韵,如一诗之中换用两韵以上的,甚至还有极少数无韵

之作。

③《诗经》的语言

a.《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其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

确,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如《芣苢》中动词

的运用。刘勰评价《诗经》为“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b.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又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

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

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富于变化的语

气词,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如“兮”、“之”、“止”等,这些在

雅、颂中运用较少。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

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

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

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

口语。

(3)《诗经》的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响,奠定了我国诗歌

的优良传统。

①开创了抒情诗的传统

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从此

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

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②风雅与文学革新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

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也成为后世诗人进行文学革新的依据。

③比兴的垂范

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它经过后世发

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诗经》中仅作为诗歌起

头协调音韵、唤起情绪的兴,在后代诗歌中仍有表现。而大量存在的兼

有比义的兴,更为后代诗人所广泛继承,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

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诗经》中触物动

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

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

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④其他方面

《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

响。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

式。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

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

2.欧阳修散文改革的历史背景,他的艺术特色和后世的影响。

答:(1)历史背景

经过宋初作家多方面的探索,针对晚唐五代文风进行革新的思潮逐渐形

成。到了宋仁宗庆历前后,伴随着范仲淹、欧阳修等人领导的政治革新

运动的开展,文学革新的思想变得更为自觉。因为改革政治,表达政见

需要儒学理论的指导以及更切于实用的文学形式,于是一度中断了的

韩、柳古文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而立国已经数朝,在经济、教育等

方面都已取得相当成就的北宋帝国也急需建设足以自立的一代文学,所

以不但欧、梅等人对此大声疾呼,朝廷也一再发出矫正文章之弊的诏

令。欧阳修倡导的散文革新,正反映了当时文坛的必然趋势。

①唐代的古文运动到宋代仍旧发生巨大影响

中唐时期散文的创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前代文风革新努力的基础

上,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并有李翱、皇甫浞、刘禹锡、自

居易等一大批参与和响应者,它针对南北朝以来骈文创作的浮艳空洞的

流弊,以恢复孔孟儒学为号召,以学习先秦两汉散文为目标,在文体、

文风和文学语言诸方面进行变革,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和影响,使古文取

得了压倒骈文的优势。韩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其理

论的核心是“文以明道”,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得到了重视,也以多种文体

和多样的风格实践了他们的理论。苏轼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

天下之溺”。

②宋代“西昆体”和“太学体”

a.在欧阳修主持文坛以前,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文风已经受到严厉的批

评。宋仁宗曾三次下诏诫斥浮靡文风,而当时任国子监直讲的石介更是

对西昆体视若寇仇,他专门写了《怪说》三篇,猛烈攻击杨亿“穷妍极

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刷锼圣人之经,破碎圣人

之言,离析圣人之意。”

b.石介的观点对太学生的影响很大,于是以太学生为主的青年士子随

之而矫枉过正,竞弃西昆体华美密丽之文风,走上了险怪艰涩的道路,

形成了风行一时的“太学体”。“太学体”虽然提倡古文反对骈俪,但其自

身怪僻生涩,也不是健康的文风。

③欧阳修继承和了唐代古文运动的精神,一方面欧阳修认为儒家之道是

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六经之所载,皆人事之切于世者。”另一方面

认为文具有独立的性质:“古人之学者非一家,其为道虽同,言语文

章,未尝相似。”由此拉开其散文改革的序幕。

(2)艺术特色及影响

①欧阳修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

为而作,有感而发。他的议论文有些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充满

着政治激情。这一类文章具有积极的实质性内容,是古文的实际功用和

艺术价值有机结合的典范。欧阳修另有一类议论文与现实政治并无直接

关系,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

②欧阳修的记叙文也都言之有物,如《五代史记》一类历史散文自不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