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文学知识要点(个人总结)一.
诗经1.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全书主要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国风是地方土乐。雅指朝廷正乐,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汉代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今本《诗经》就是“毛诗”。2.诗经的思想内容《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体可分为:(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有其历史和文学的价值。(2)农事《诗经》中的作品,不仅在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上打上了农业文明的烙印,而且产生了一些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和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农事诗。(3)燕飨《诗经》中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的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但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是有政治目的的,在这些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个侧面。(4)怨刺诗产生于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揭露时艰.讽喻朝政,这些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的作品,是政治腐朽和社会黑暗的产物。(5)战争徭役《诗经》中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但更多的战争诗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而《诗经》中的徭役诗,则完全是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不仅写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有丰富复杂的内容和情感取向。(5)婚姻爱情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爱相思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国风”中。三.《诗经》的艺术特点1.赋.比.兴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大多在诗歌的发端。兴,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但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2、句式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3、重章叠句《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4、押韵《诗经》的押韵方式很多,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5、语言《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四、《诗经》对古代文学的影响1、《诗经》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至此,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2、《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如屈原、汉乐府诗缘事而发、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等,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如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李白、白居易等。3、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成为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二、历史散文1、先秦历史散文的概况先秦历史散文主要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春秋》是经过孔子编定,记事系统,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但不只是对历史时间作客观罗列,还表达了对历史时间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国语》是一部国别史,是各国史料的汇编。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以记言为主。《战国策》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2、《左传》的叙事和记言(1)叙事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但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主要特色。《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其充满故事性。《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个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还有一些人物,并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形象,反映的是性格中的某一方面。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的个性鲜明。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左传》大量地描写琐事细节,它们在叙事生动和人物刻画方面具有文学意义,增加了叙事的生动传神。(2)记言《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这类记言文字“文典而美”,“语博而奥”。《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3、《左传》的战争描写艺术《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如写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胜楚败的原因,结果也写得很全面,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左传》在战争描写中还有许多与整个战局关系不大的事,这些事只是反映了战争的一些具体情状,在战争中并不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些细节描写,增加了叙事的生动传神。三、三诸子的散文1、《孟子》的论辩艺术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孟子》中的论辩文,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孟子长于譬喻”,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孟子的比喻性推理,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2、《庄子》的寓言性和想象艺术《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三言之中,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庄子》内篇及外、杂篇中的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大量运用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庄子》由寓言表现出的超常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来象征暗示。《庄子》诡奇的想象,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3、《孟子》与《庄子》在艺术上的差异。四、楚辞1、《离骚》的艺术成就《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主旨是爱国和忠君。《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香草作为一种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离骚》在形式上也有新的特点。是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新诗体。《离骚》学习借鉴了楚歌的形式特点,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屈原采用楚地方言,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同时,对“兮”等语助词的多种方式的使用,促成了句式的变化,这些句式和委婉轻灵的楚声相结合,很适合于各种不同情绪和语气的表达。楚语还使《离骚》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增加爱了生活气息。2、屈原和《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屈原一生有两次飘荡在外的经历。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积聚了深厚的悲痛和思念之情,并通过诗歌表达出来,可以说,他的大部分诗篇都是与漂泊生涯有关的。屈原对自己的理想和行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而对自己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充满了哀怨、愤激之情,不得已而借诗歌倾泻出来。屈原的一生是坚贞不屈的悲剧性的一生。屈原对后世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最大的,是他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为了理想而顽强不屈地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精神,对民族精神作出巨大的贡献。“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楚辞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为汉赋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再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的影响。五、汉赋1、两汉赋的演变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的成就。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同时,张衡的《归田赋》突破旧的传统,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2、司马相如的赋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也是汉赋中最优秀、影响最深远、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上林赋》从内容上看,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帝国形象的塑造。二是一统观念的弘扬。三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按时空顺序和以类相缀兼用的铺陈方式二是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与夸张笔法的融通三是句法灵活多变,句式长短不一。六、《史记》、《汉书》1、《史记》人物描写的艺术《史记》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其中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三千年的兴衰沿革。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而展开。十二本纪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终始,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八书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列传是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人物的刻画:(1)闾巷之人的入传司马迁把许多下层人物写入书中,使得《史记》所收的人物非常广泛,并且都刻画得栩栩如生。(2)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能准确地把握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许多人物形象个性非常突出。《史记》中的人物形象还表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某些共性。共性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知恩图报,以德报德。二是以牙还牙,以怨报怨。三是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3)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笔法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使笔下的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司马迁旁见侧出的方法,是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2、《汉书》中苏武、李陵的悲剧形象李陵是位悲剧人物,传记有条不紊地叙述了外界条件的不利把他一步步推向绝境的过程,班固对李陵饱含同情,《汉书》交待了造成李陵悲剧结局的客观条件,同时又深入地刻画出这位悲剧人物的矛盾心理和行动上的摇摆忧郁。李陵的悲剧结局既是客观形势所迫,又是性格因素造成的。苏武的形象近乎完美无缺,然而他却要遭受种种苦难和折磨,是另一种类型的悲剧人物。和李陵相比,苏武性格刚强,不肯屈节辱命,能忍受考验。苏武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恪守,在家破人亡之际保持平静的心态。班固正是通过多方面描写苏武在艰难困苦绝境中所表现出的镇定自持,塑造出一个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七、汉乐府1、汉乐府的基本知识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相和歌辞数量最多。乐府诗所表现的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2、汉乐府的叙事艺术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1)生活镜头的选取两汉乐府诗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主体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在选择常见的生活情节时别具慧眼,对于偶然性、突发**件的捕捉也很有新意。(2)故事情节完整曲折两汉乐府诗作者在选择叙事题材时,表现出明显的尚奇倾向。同时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3)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两汉乐府叙事诗在刻画的人物各具特点,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个性化的对话,注重细节描写,善于利用环境或景物作衬托。(4)叙事详略得当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大体遵循以下规则: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5)寓言诗的创作两汉乐府有多首寓言诗,是汉乐府叙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寓言的形式叙事,成为两汉乐府诗的一个特点。八、《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1、《古诗十九首》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2、透彻的揭示出许多人生哲理。3、展示了羁旅他乡的游子独特的感受和痛苦的体验《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1、巧妙地起兴发端。2、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3、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白晓畅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并且语言是浓缩的、积淀已久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九、建安文学1、三曹七子(1)曹操曹操的诗,都是乐府诗,其内容和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一脉相承。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这些诗歌,由于反映现实深刻真实,因而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曹操的乐府诗较多的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2)曹丕曹丕的诗歌主要分成三类:第一类为宴游诗,第二类是抒情言志之作。第三类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最能体现曹丕诗的水平。《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诗歌上的新变表现在:一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二是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3)曹植曹植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曹植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白马篇》。曹植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其内容可分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如《赠白马王彪》。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七哀》。第三类是述志诗。如《杂诗》。第四类是游仙诗。如《仙人篇》。曹植的诗歌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崛: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4)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2、建安风骨和正始之音的异同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风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指作品的艺术形式。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正始文学:正始时期,玄学兴起,思想界玄学成为主流,这对魏晋时期的文人及文学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代表性作家是“竹林七贤”。十、晋代文学1、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的田园诗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如《归园田居》其三。他有些田园诗是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如《归园田居》其四。通过这些诗可以因隐约地看到,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村的面貌。2、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另外,陶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一种开创,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艺术特色具体概括为:一、情、景、事、理的浑融。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十一、南北朝民歌1、南朝民歌的双关语大量运用双关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同音异字的,如以藕”双关“偶”,以“莲”双关“怜”等;另一类是同音同字的,如以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苦”等。这些巧妙的双关语的运用,不仅是的语言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2、南北朝民歌的差异及其原因十二、南朝诗风的转变1、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2、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风转变。3、“二谢”山水诗的差异4、永明体及其对中国诗歌的影响。永明体即新体诗,在齐梁陈三代形成和发展的,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间,故又称“永明体”。新体诗产生的关键是声律论的提出。永明声律说为齐梁诗歌的艺术形式提供了新的贡献,因为规定诗歌语言的声韵声调,使诗歌具有谐美的音乐性,使诗人能有意识地掌握运用声律,增强艺术效果,具有非常积极的进步意义,同时,它的出现也为唐代近代诗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创作上的基础。5、齐梁文学观念变化对文章影响的表现。十三、魏晋南北朝小说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的形成原因1、志怪小说兴盛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是其兴盛的土壤。社会上流传许多巫术灵验的故事,成为了志怪小说的素材。秦汉以来方术盛行,东汉晚期建立的道教,传入中国的佛教,在魏晋以后广泛传播,产生了许多故事,也成为志怪小说的素材。志怪小说适应了宗教宣传的需要,也提供了闲谈的资料,因而得以流传。2.志人小说兴盛与士族文人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谈的风气有很大的关系。这类志人小说既是品评人物和崇尚清谈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这种风气的发展。志人小说的编纂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受到社会的重视。十四、初唐文学1、“初唐四杰”诗歌的风貌“初唐四杰”有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卢照邻、骆宾王长于歌行,王勃、杨炯长于五律。他们有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有一种壮大的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对齐梁文风的批判尤显自觉。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开拓,由宫廷走向市井,由台阁移至江山和塞漠。题材扩大了,思想严肃了,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有了初步的定型。为结束齐梁文风,开启盛唐之间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2、“沈宋”对律诗发展的贡献。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他们琢磨诗艺,在诗律方面精益求精,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故沈、宋之称,也就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以遵守黏对规则为声律格式的五言律的定型,在唐代近体诗的演变过程中实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它不仅完成了由永明体的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过渡,有易于识记和掌握运用之便,而且具有推导和连类而及的作用,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2、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及其诗歌的特色陈子昂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即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为他创作的38首《感遇》诗。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陈子昂提出复归风雅的目的,是追踪多悲凉慷慨之气的建安风骨,寄托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与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彻底地划清了界限。其次,他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瑰丽的文学。十五、盛唐诗歌1、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共性以及差异性。2、高适、岑参边塞诗各自的风貌高适对边塞生活的实地体验和冷静观察,使他能在第一次北上归来后,创作了极富盛名的边塞诗力作《燕歌行》。高适的边塞诗是根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除七言歌行外,在表现形式上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岑参是个热衷于进取功名的诗人,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两次出塞,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岑参长于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艺术表现上,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活。十六、李白1、李白的思想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又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盖世功业之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他把盛唐士人的入世进取的精神高度地升华了,带进了一个理想化的境界。同时,神仙道教信仰在李白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道家和道教信仰给了他一种极强的自我解脱能力,他的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都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2、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1)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2)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3)李白诗中多壮美意象,同时也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4)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十七、杜甫1、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安史之乱带来了无数的灾难,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变化,战乱题材很自然地进入诗歌创作中。最早而且最全面反映这场大战乱所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的,是杜甫。杜甫用他的诗,写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杜甫从广阔的视野频繁地写时事,他的诗,提供了史的事实,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不足。但杜诗的“诗史”性质,主要的还不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实,而是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2、杜诗的艺术风格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沉郁,是感情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萧散自然,是又一重要特色。闲适情趣,安静明秀的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萧散自然的特色。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十八、中唐文学1、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以及共同的创作倾向。韩孟诗派有明确的理论主张,首先是“不平则鸣”说。它既是对创作活动产生原因的揭示,也是对一种特定创作心理亦即“不平”心态的肯定。“不平则鸣”说的另一要点在于特重诗歌的抒情功能。提倡“不平则鸣”,就是提倡审美上的情绪宣泄,抓住了文学的抒情特质。其次是“笔补造化”,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韩孟诗派都具有崇尚雄奇怪异的审美取向。3、白居易的诗歌主张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认为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反对离开内容单纯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强调诗歌必须既写的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4、白居易讽喻诗的内容有两个基本倾向,即对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深刻反映,对上层达官贵人腐化生活和欺压人民之恶行的尖锐揭露。如《观刈麦》。具体有:《秦中吟》,组诗,共十首,“一吟悲一事”,集中暴露了官场的腐败、权贵们的骄横奢侈及其对劳苦民众的多重欺压。《新乐府》五十首,内容颇为广泛,主要反映民生疾苦和下层情事、揭露弊政和权贵丑恶。如《卖炭翁》。5、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一是“文以明道”。4是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三是为文宜“自树立,不因循”,贵在创新。四是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6、韩愈的论说文的内容及特色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一类重在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另一类虽然或多或少存在着明道倾向,但重在反映现实,揭露矛盾,作不平之鸣,而且不少篇章还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如《师说》。韩愈的议论文字惊世骇俗,极具震慑人的气势。有为而发,不平则鸣,本无意于塑造形象,而其自我形象在波涛翻卷的情感激流和气势夺人的滔滔雄辩中得以自然展现,这是韩愈论说文的一大特点,也是它近于文学性散文的主要原因。7、柳宗元山水游记文的艺术成就有“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柳宗元呈现的大都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了突破性的提高,它不是对山水的纯客观描写,而是在描写中贯注了一股浓烈的寂寥意绪,且借对山水的传神写照来表现一种永恒的悲悯情怀。十九、晚唐文学1、唐传奇的艺术成就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传奇作者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注重小说愉悦性情的功用,形成“作意好奇”、“始有意为小说”的特点。唐传奇具有不拘囿于现实生活记录、而善于借虚构来营造真切感人之情境的特点。在艺术构思上大都奇异新颖、富于变化。善于以精湛的细节描写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用对比、衬托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尤工于白描式的肖像描写。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2、李商隐诗歌朦胧凄艳的特色3、词的起源及唐五代词的发展概况二十、宋代文学1、柳永词的新变(1)慢词的发展和词调的丰富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统一天下的格局,使慢词和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同时扩大了慢词篇幅体制,扩充了词的内容含量,增强了词的表现能力。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2)市民情调的表现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3)俚俗语言的运用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4)铺述和白描柳永在表现方法上也作相应的变革。为适应慢词长调体式的需要和市民大众欣赏趣味的需要,创造性地运用了铺述和白描的手法。(5)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柳永在词的审美趣味方面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变化,在题材取向上朝着自我化的方向拓展。词中多表现羁旅行役之感和抒情的自我化。2、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在本质上是针对五代文风和宋初西昆体的,同时又反对“太学体”。他对文与道的关系持有新的观点。首先,欧阳修认为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其次,欧阳修文道并重。此外,还认为文具有独立的性质。欧阳修对散文文体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首先,欧阳修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韵的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其次,欧阳修对四六体也进行了革新。欧阳修的创作使散文的体裁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备,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委婉的文气,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3、苏轼(1)苏轼的人生观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同时,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2)苏轼的诗词创作诗:在苏轼的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而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在诗歌中有充分的体现。乐观旷达的精神是诗歌的核心。所以就算在逆境之中,苏轼的诗作依然无衰颓之病。苏轼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能够超越技巧,作诗丝毫看不出锻炼之痕。苏诗“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苏轼对诗歌主张兼收并蓄,刚柔相济,呈现出“清雄”的风格。词:苏轼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这在苏词中主要表现为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苏轼的词中表现出豪迈奔放的风格。4、黄庭坚的诗歌主张主张诗歌要有所寄托,要批判现实。认同“文以载道”的观点。但更加强调诗歌应抒写性情,以道德修养为其根本。以杜甫为诗家宗祖。倡导学杜甫的重点在于借鉴杜诗的艺术经验。把晚期杜诗视为宋诗美学理想的参照典范,实即倡导超越雕润绮丽而进入精光内敛的老成境界。提出“点铁成金”之说,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5、江西诗派的演变黄庭坚、陈师道去世后,诗坛的空气趋于凝固。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这也是当时整个诗坛的倾向。突然发生的靖康事变打破了诗坛的沉闷空气,江西诗派因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吕本中最早用诗歌记录了那场事变,写出了爱国士大夫的共同心声,其他经历了靖康事变的江西诗派诗人也有一些类似的作品。随着宋金和议的签订,江西诗派的诗人又渐渐恢复了早期的题材内容。在南宋初期,江西诗派在艺术风格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具有革新精神的首推吕本中的“活法”之说。意味着江西诗派内部的新变。6、周邦彥在词的章法及格律方面的贡献周词的章法结构,主要是从柳永词变化而来。周词长于铺述,但他变直叙为曲叙,往往将顺叙、倒叙和插叙错综结合,时空结构上体现为跳跃性的回环往复式结构,过去、现在、未来和我方、他方的时空场景交错叠映,章法严密而结构繁复多变。另外还善于增加并变化角度、层次。周词音律和谐,注重词调的声情与宫调的音色协调一致。为使音律和谐,周词审音用字,非常严格精密。他用字不仅分平仄,而且严分仄字中的上去入三声,使语言字音的高低与曲调旋律的变化密切配合。后来吴文英等作词严分四声,就是以周词为典范。7、李清照的词首先,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所谓“别是一家”,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其次,在创作上,李清照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语言独具特色:一,精妙清亮,风韵天然。二,李清照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8、范成大田园诗的新发展范成大的田园诗以《四时田园杂兴》最为著名。在古代诗歌史上,田园诗事实上大多是士大夫自抒隐逸情趣的抒情诗,如王维、孟浩然诗中的田园风光都是作为诗人静谧心境的外化而出现的。除了少数陶诗以外,古代田园诗中对田园生活最重要的内容—农事反而是忽略不顾的,偶尔出现的樵夫、农人也往往被赋予隐士的性格。至于农村生活的主人公农民的劳作生活及其种种疾苦,唐代诗人如元稹、张籍等往往把此类内容写进《农家词》、《田家词》一类乐府诗中。这些诗中没有田园风光的描写,习惯上不被看作田园诗。范成大创造性地把上述两个传统合为一体,全面、真切地描写了农村生活的各种细节。范成大成功地实现了对传统题材的改造,使田园诗成为名副其实的反映农村生活之诗。9、陆游爱国诗歌的内容10、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1)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唐五代以来,词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抒情主人公,即唐五代时的红粉佳人、北宋时的失意文士和南渡初年的苦闷志士。辛弃疾又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2)心灵世界的拓展辛弃疾对词的心灵世界也有深广的拓展。南渡词人的情感世界已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辛弃疾继承并弘扬了这一创作精神,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3)乡村中风景人物的剪影辛弃疾拓展词境的另一个层面是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词人用剪影式的手法、平常清新的语言素描出一幅幅平凡而又新鲜的乡村风景画和人物速写图。11、辛词的艺术成就(1)意象的转换稼轩词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换。如刀、枪、剑、弓等意象。(2)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稼轩词更新了表现方法,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这既是方法的革新,也是语言的变革。稼轩独创性地用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活力,而且空前地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3)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内容的博大精深,表现方式的千变万化,语言的不主故常,构成了稼轩词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其中最能体现他个性风格的是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两种词风。12、姜夔醇雅的词风二十一、元代文学1、宋元话本的分类小说话本、讲史话本、说经话本2、《西厢记诸宫调》对《会真记》的创新。董解元摒弃了《会真记》夹杂的陈腐观念,热情的歌颂爱情,颂扬青年男女对礼教的反抗,成了一个以大胆追求婚姻自由为基调,充满乐观进取精神的爱情故事。3、关汉卿的生平思想及创作4、王实甫对莺莺故事的创新(1)体制的创新突破了杂剧的规矩,吸取和借鉴过院本、南戏的演出形式,在整折戏中,由末与旦轮番主唱。体制上的创新,丰富了艺术表现能力,为更细腻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完美地安排戏剧冲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题旨的改造在王实甫笔下,张生、莺莺固然是才子佳人,但才与貌并非是他们结合的唯一纽带。王实甫强调,这一对青年一见钟情,“情”一发难收,受到封建家长的阻梗,他们便做出冲破礼教藩篱的举动。对真挚的爱情,王实甫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一切阻挠有情人成为眷属的行为、制度,应该受到鞭挞。5、《西厢记》的戏剧冲突《西厢记》写了以老夫人为一方,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的矛盾,亦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也写了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这两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条线索,它们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着情节的发展。6、《西厢记》的人物塑造王实甫写莺莺追求的只是爱情,她是一个赤诚追求爱情,大胆反抗封建传统的女性形象。然而,强烈追求爱情只是崔莺莺性格的一个方面。莺莺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加上对红娘有所顾忌,因此她的性格显得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涉狡狯。在作品中,王实甫让崔莺莺的形象具有两种不同的内心节奏,展示出她对爱情的追求,既是急急切切,又是忐忐忑忑。王实甫笔下的张生,被突出的是对爱情执着诚挚的追求,是一个“志诚种”。在《西厢记》里,王实甫把红娘放置在一个相当微妙的位置上。塑造了红娘泼辣而又机智的鲜明个性。7、马致远《汉宫秋》的主题剧本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环绕着汉元帝、王昭君的形象,他向人们揭示的,主要是对历史、对人生的体悟。他通过戏剧冲突,抒发自己无法主宰命运、只能任由播弄的悲哀。加上《汉宫秋》以“秋天”的意境作为结撰全剧的背景,突出秋的萧瑟悲凉,更使整个戏笼罩着灰暗荒寞的气氛,这又表达出作者对时代的体验和认识。8、高明《琵琶记》中蔡伯喈和赵五娘的形象蔡伯喈的形象,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这种软弱性格与他恪守礼教伦理观念紧密相关。具有典型意义。赵五娘的形象,体现了古代中国妇女的优秀品德。同时揭示了赵五娘的不幸,是礼教纲常所造成的。9、元代散曲的体制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调连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二十二、明代文学1、《三国演义》的成书和主旨成书: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本身是一个龙腾虎跃、风起云涌的时代。陈寿的一部《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就包蕴着无数生动的故事,为文学家的艺术创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在民间,又不断地流传和丰富着三国的故事。到隋代,文艺表演中已有“三国”的节目。到晚唐,连儿童也熟悉三国的故事。在宋代“说话”艺术中,“说三国”的艺术效果很好,且已有明显的尊刘贬谪曹的倾向。现存早请的三国讲史话本有《三国志平话》和《三分事略》。其故事已粗具《三国志演义》的轮廓,突出蜀汉一条主线,情节略本史传,有大量的民间传说。在戏曲舞台上,金元时期也搬演了大量的三国戏,半数以上以蜀汉人物为中心,拥刘反曹的倾向十分鲜明,在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具有浓厚的民间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淮阴师范学院《统计学原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黄山学院《Linux操作系统》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展示设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化工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数字图像处理2》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II》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DB4403T451-2024食品经营许可远程视频核查指南
- 三年级作文300字各种类型作文大全(30篇)
- 摩托车的行驶稳定性与平衡性考核试卷
- 2021-2022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卷及答案解析
- 公务员200道公务员面试试题及答案
- 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培训课件
- 新能源提车检查表
- 幼儿园课件小小银行家
-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及处理课件
- 离婚登记申请受理回执单
- 华北电网调度管理规程
- 中医感冒辨证施治课件
- 污水处理站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
- 经济日用文书-条据告启
- 铲车考试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