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主要人物形象分析_第1页
倾城之恋主要人物形象分析_第2页
倾城之恋主要人物形象分析_第3页
倾城之恋主要人物形象分析_第4页
倾城之恋主要人物形象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TOC\o"1-3"\h\u摘要 绪论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个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她创作了许多新型作品。因而,张爱玲在文学界从初出茅庐到到现在,学界无论是对她个人还是对她作品的研究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海外学者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张爱玲小说的推崇,并且辟专章评论张爱玲其人其文,从而奠定了张爱玲在国内及其海外文学史上的地位,使张爱玲小说研究成为主流。有从张爱玲人生经历极其创作背景研究的,有从总体上大概考察其小说成就的,有从她某一作品入手进行细致探讨分析的,还有从其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进行分析的,还有以张爱玲作品与其他作家作品对比分析研究的等。

例如:著名翻译家傅雷发表的《论张爱玲的小说》从人物的设置,从语言以及意象的象征等多个方面对张爱玲小说进行了探究,从而得出张爱玲的小说虽然是华美、绮丽、绚烂、精巧、典雅、细腻的,但是其内在的品质却不是内在、奔放、张扬的,而是含蓄、矜持、内敛的,甚至还有一层淡淡的苍凉和莫名的哀伤。傅雷先生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中说:“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叙述的是一个想要冲破封建家庭束缚的离婚女,受尽哥嫂冷嘲热讽后被迫离开出走娘家,跟一个圆滑世故的返国留学生谈恋爱,就在恰要陷入爱的旋涡无法自拔时,一件轰动世界的变故,将她从旋涡中拯救出来,得到一个平平常常的归宿。”他还说:“《倾城之恋》体现出来是一些逢场作戏的卖主求荣者的游戏,可以看作是社会腐烂溃败的遗物。”从而可以推断出他并认为为白流苏与范柳原之间的爱情是真正幸福的。笔者与傅雷先生的观点有几分相似,也认为张爱玲善于用绚丽华美的笔墨写出一个个苍凉且凄美的故事,《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与范柳原虽然最后因香港战争爆发而获得倾国倾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完美结局,但从文中“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胡琴咿咿哑哑拉着,似乎在述说那苍凉的故事。”姜良琴:《解读张爱玲作品中的苍凉之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第姜良琴:《解读张爱玲作品中的苍凉之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第31-32页。孟悦、戴锦华在《浮出历史地标: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一文中对张爱玲、丁玲、冰心等人的作品做了系统的阐述。在文中,作者说:“《倾城之恋》一文所传布的爱情是一次虚无的爱情,他是用无数个陈腐的谣言来伪造女人的苦涩命运,”王安忆在《世俗的张爱玲》一文中指出“《倾城之恋》是张爱玲与她所写的人物近距离接触的一次,是包含她生存生活最完整的一个,隐含着对缥缈的生存生活稍作协调的神态。”综上,前人对张爱玲《倾城之恋》这部小说的研究已有不少著述及评论问世,其研究多集中在对张爱玲小说的整体研究,以及将张爱玲的作品与其他作家作品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其中对《倾城之恋》小说的做周密的单篇论文和硕博士论文都比较注重从整体上对小说做一个大概的阐述,这使得研究者在对小说《倾城之恋》所体现的情感的具体分析探讨大多一笔带过。笔者认为,以上的研究有待于对其进行进一步细致入微的探讨和梳理。本文更倾向于解读小说《倾城之恋》中所流露的情感,以及借鉴以上文献来探索其情感中隐藏的悲剧色彩。一、《倾城之恋》写作背景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张爱玲用苍凉的笔墨写出了一个个刻骨铭心的故事,为中国现代文学填充了无数个有趣且有文学价值的话题。她用自己嘈杂的一生和亦雅亦俗的作品预演了一个又一个的悲剧故事,悲伤凄凉成为了她小说的情感基调,她这种得天独厚、魂牵梦绕的悲剧意识,使她以冷酷的反浪漫主义手法去剖析人的自私自利、伪善、卑劣等,揭露了凡夫俗子的孤独漂泊感和对命运不幸遭遇的无可奈何。童年的不幸遭遇、家族的衰败、社会的动乱使她成为了一个落寞者,因此在她的作品中不难感受到她繁杂的抵触心理和精神上的悲观气息。正如:《倾城之恋》则是张爱玲在抗战时期用艳美的笔墨,富丽的语言,写成的一篇探讨爱情、婚姻和人在战乱前、中、后三个时期,如何为了生存努力挣扎的比较卓越的悲剧意味极浓的中长篇小说。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体现出来深爱只是为了谋生这种冷酷的婚恋观与她父母失败的婚姻,她自身失败的婚姻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张爱玲年幼时期母爱的缺失是她创作《倾城之恋》的因素之一,“女性作家贝尔·切夫尼曾写过这样一句话:‘女性写与女性有关的作品,其实是她们与母亲关系的重现,在某一程度上也是其自身的重造。’”杨黎丽:《爱的缺失与张爱玲文本的悲剧性》,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3页。张爱玲童年母爱的缺失使她在余下的时间里一直沉落在寻找不到母亲的失意中。因此,重新寻回童年的失落不仅体现在她的作品中,还成为她的创作的源泉和动力。虽然张爱玲出生于贵族氛围浓烈的官宦世家,本应该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她的童年却未获得一般人想象中的幸福。她的父亲张廷重是一个不求上进、依附祖上的维护和家当,过着挥金如土、吃喝玩乐、游手好闲的浪人。出生于名门家族的母亲黄逸梵,因受五四运动新思想的浸润,追求新型生活。她对丈夫腐朽落后的老式生活强烈不满,感情不和,于是她在张爱玲四岁时就抛下女儿赴英留学。后来,母亲黄逸梵回国,由于生活方式和思想的不同,导致家庭无休止的争吵,最后两人的婚姻以失败告终。离婚后,为了修复精神创伤的黄逸梵,再一次抛下女儿赴欧。所以,自年幼起,爱玲就失去了温暖的家庭,失去了母爱。她对母爱是可望不可求的,她在小说《倾城之恋》中这样写道“白流苏在她母亲床前,呜呜咽咽哭着哀求母亲给她做主,母亲呆着脸,笑嘻嘻的不作声。”张爱玲:《张爱玲全集——01,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杨黎丽:《爱的缺失与张爱玲文本的悲剧性》,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3页。张爱玲:《张爱玲全集——01,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164页。张爱玲:《张爱玲全集——01,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165页。其次,父爱的缺失是张爱玲创作《倾城之恋》的第二个因素,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是一个浪子遗少,从爱玲记事起,赌博、逗鸟、吸鸦片、娶姨太太等几乎涵盖了他生活的全部。父母的离异给爱玲的一生,尤其是身心上造成了阴影,父亲萎靡的生活方式,让她过早的领悟到生存的阴暗与没落的一面。不幸的家庭促使张爱玲敏感、早熟,敏感早熟又使她较早地积累了无论对人还是对事都持否定性的情绪。因此,汪宏声老师这样评价她:“爱玲因家庭里的某种不幸,导致她在精神上长期萎靡不振。”周晓平:《论情感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南昌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周晓平:《论情感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南昌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137-141页。毕婧:《论张爱玲小说反浪漫的爱情叙事》,汉语言文学研究,2014年,第2期,第107-115页。最后,张爱玲父亲与母亲不欢而散的失败婚姻以及她自身与胡兰成的失败婚姻也是她创作《倾城之恋》的重要因素,于个人而言,家庭是温暖的港湾,爱情和婚姻是维系家庭的纽带。在父母不幸的婚姻中,受伤害最大的无疑就是孩子,虽然后来的张爱玲说:“离婚后的小孩子也并不如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痛苦。”王亚平:《论婚姻与爱情缺失性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王亚平:《论婚姻与爱情缺失性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83-85页。二、《倾城之恋》主要人物形象分析(一)对白流苏的形象分析1.传统与现代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华民国的发轫意味着封建制度走向毁灭,现代思想缓缓驶入这个以封建传统文化为基本的国度。上海被迫对外开放,受外来思想和文化的影响,使其成为了那个时期中国领域内快速发展与进步的区域。然而西方非封建主义的高速发展并没有使上海那坚不可摧的封建思想彻底衰败,传统性与现代性在这里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种相互抵触不可融合的异象,影响着人们生活。在《倾城之恋》一文中,也体现出了新旧思想和行为的冲突。如:向来拥有浓厚传统禀性的白家,虽遭受着殖民文化和租借扩张的步步逼迫,仍做着垂死挣扎。在传统社会危在旦夕与现代社会繁盛的冲突中,传统的本性显然转换为对现代社会的利益追求和生存意识。正如小说开始白四爷手中的“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般。”张爱玲:《张爱玲全集0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01—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160页。“三纲五常”乃是中国传统社会男女需奉行的婚姻制度,法律的建立标志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在《倾城之恋》一文中作者没有对白流苏失败的婚姻进行细致叙述,虽然白流苏用离婚这一举动来反抗封建伦理纲常对女性的压迫,但是她悲剧性的命运并没有随着离婚而改变,娘家人的爱慕虚荣与强烈的生存欲望加上她自身的胆怯与懦弱压制着她。当唐家少爷去世的消息传来时,寄人篱下的白流苏成为了使白家返贫为富的希望。“三爷让流苏回唐家,过继侄子,看守祠堂,继承家私,”张爱玲:《张爱玲全集01—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161页。可见这一做法完整的体现出家族的自私。此时的白流苏,面对家人的自私与无情,她想借法律来维护自己权益,发出“我们可不能拿着法律闹着玩哪!”张爱玲:《张爱玲全集01—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第161页。的抗议,从侧面反映出她是一个虽身为旧式公馆一员,但仍具备现代特质的女性。而此时的三爷却说道“你别动不动就拿法律来吓人,法律呀,今天改,明天改,我这天理人情,三纲五常,可是改不了!”张爱玲:《张爱玲全集01—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第161页。体现他们对传统伦理纲常的坚守和对现代法律的无视。娘家人无底线的欺压和自身思想的转变,为后来白流苏离开白公馆做了铺垫。法律意识与伦理纲常,“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法律与伦理之间经常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冲突。”黄竞谊:《<张爱玲:《张爱玲全集01—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161页。张爱玲:《张爱玲全集01—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第161页。张爱玲:《张爱玲全集01—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第161页。黄竞谊:《<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分析》,陕西西安中学,2018年,第1期,第2页。2.保守与自由张爱玲所写人物大多生活在封建社会与近现代社会的交接期,但这些人物因性格差异使得她们人生发展方向也截然不同。白流苏身上虽然保存着传统观念,但是内心依然充满突破封建传统思想牢笼的意图和夙愿,因此使得她身上印刻了时代所特有的保守与自由并存的多重特征。首先白流苏具有保守的一面,与《心经》中生活在中产阶级下精神完全自由、内心空荡、放荡不羁甚至爱恋父亲讨厌母亲的许小寒相比较,白流苏在追求爱情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地更多是小心翼翼行事和自我保护这一举动。在面对白公馆里徐太太传来白流苏前夫死训,自私的家人则将与前夫离了婚的自己安排去为前夫守丧,并将侄子过继给她,看守祠堂这一情况时,她仅仅是麻木、不耐烦地接受。骨子里传统的懦弱性格驱使她屈服于父系社会之下,让她失去了反抗力量。然而,在这种无可抗力因素地抵触下,乖乖顺从似乎是最机智的决定。她所有经历,使得她不得不与封建女性传统挂上联系。于是,致使后来她与范柳原在一起,哪怕捕捉到范柳原与交际小姐萨黑夷妮搞暧昧时,她也选择沉默,孤身一人静静地守在酒店,不与其发生正面冲突,这体现了白流苏传统与保守一面。其次白流苏具有崇尚自由的一面,与《金锁记》中曹七巧相比较,白流苏是崇尚自由,渴望自由的女性形象。曹七巧因身份、性格有别于其他人最终被迫成为了精神世界扭曲的封建制家长。而白流苏内心深处滋生出解放自我苗头,解放自我、追寻自由的念想从来没有间断过,她静静等待爱情风雨对自身爱情苗头滋养,以便自己破土而出茁壮成长,也就为她毫不犹豫抉择去香港作出了合理解释。经受了长年压迫之后,选择离开旧式公馆已不再附有更多复杂含义,离开便意味着自由罢了。当符合时流的范柳原出现在她面前时,她虽然没有做出太明显表现,但也在不会跳舞的妹妹与范柳原的相亲宴会上多次以交际舞表达了自己渴望自由。尤其在范柳原表达出没有一个人能读懂他的孤独与愁苦时,流苏甘愿去做那个能读懂范柳原和做那个与他相濡沫携手到老的人,这正表现了流苏对爱情自由地向往。3.世故从流苏与柳原认识前来看,她因无法忍受丈夫吸大烟、赌钱等一些恶习,最后走上了与丈夫离婚之路。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在当时那种传统风气剧浓的社会环境下,离婚这种惊天动地、惊世骇俗的决定,无疑需要拥有巨大勇气。而她仍甘愿以一个离过婚的女性身份出现在大众面前,这样的身份足够说明白流苏是一个不愿委曲求全、不甘屈从于命运安排且具有自我解救意识的非凡女性,也体现了白流苏可自己主宰命运。从流苏与柳原交往地动机来看,白流苏是蓄谋已久且带有目的性的。她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他想要范柳原与她结婚,给她生存生活上的保障。她也知道为了达到使自己后半生生活过得富足这一目的她该怎么做,她必须抓住一个让自己可以依靠的男人来维持生活。娘家人对她无情的挖苦和嘲讽,让她意识到离开娘家另谋出路是最好的选择。正如书中这样写到“流苏道:‘早知道人家多嫌弃我,我可没脸再住下去’”张爱玲:《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65页。。然而在报复心理地驱使下,她希望做一件大事给娘家人看,并证明自己不该被瞧不起。于是在想到自己后半生是一个无夫无子无依靠又无收入,将过着惨淡生活时,她明白自己必须趁着年轻有那么几分姿色,找一座靠山,赌上一把,“她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张爱玲:《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68页。。因而,范柳原的出现成为了她进行寻找后半生依靠这一行动的实施对象,“这样看来,白流苏不但自己做主改写了自己的前半生,还处心积虑地率先谋划了自己的后半生。?”杨小兰:柔弱背后的强悍——《倾城之恋》中女主人公白流苏形象分析,社科纵横,2004年8月第19卷第24期,第112页。因而,具有世故性的白流苏纵使她不惜出卖自己的色相来获取范柳原对自己的爱恋。张爱玲:《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65页。张爱玲:《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68页。杨小兰:柔弱背后的强悍——《倾城之恋》中女主人公白流苏形象分析,社科纵横,2004年8月第19卷第24期,第112页。从流苏与柳原的交往过程中来看,她是一个能熟练掌握“以柔弱示人,以退为进,以弱胜强”杨小兰:柔弱背后的强悍——《倾城之恋》中女主人公白流苏形象分析,社科纵横,2004年8月第19卷第24期,第112页。地交往技巧的人。她运用这一技巧,向男权社会发起进攻,最后与她精心守护地猎物范柳原收获了倾城之恋。杨小兰:柔弱背后的强悍——《倾城之恋》中女主人公白流苏形象分析,社科纵横,2004年8月第19卷第24期,第112页。从付出感情地角度来看,白流苏付出的真实感情并没有范柳原的多,所要承担地受伤害风险也要比范的小得多。在文中,几乎寻不到一点点白流苏对范柳原坦露真实情感的蛛丝马迹,相反,倒是可以寻觅到柳原对流苏表白地话语。例如:柳原道:“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毁掉了,什么都完了,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张爱玲:《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71页。因此,哪怕最后白流苏没有牢牢抓住眼前这个有钱人,她失去的也仅仅是面子,心里并不会留下太多创伤。张爱玲:《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71页。从婚姻角度上来看,她依靠自己聪明智慧得到了自己喜欢的人,解除了她后半生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之忧,达到了可以依靠男人活过后半生地目的之后,她“笑吟吟地站起身来,将蚊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史玉丰:寻求真爱的孤独者——评《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形象,名作欣赏,2012年,第17期,第33页。可见,张爱玲为我们呈现的白流苏哪怕生活在封建父权制度和男权社会的压迫下,她世故的一面也使得她最后收获了爱情。史玉丰:寻求真爱的孤独者——评《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形象,名作欣赏,2012年,第17期,第33页。(一)对范柳原的形象分析1.孤独的漂泊者“无家,无国,无牵挂,这是范柳原和白流苏认识之前的生活状态。”史玉丰:寻求真爱的孤独者——评《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形象,名作欣赏,2012年,第17期,第33页。范柳原虽然有钱,但他欠缺关爱、安全感及其家族和国内外对她的认同感,他希望有人能理解他,看到他内心的孤苦,能懂他对外界社会的消极领会和恐惧。因而,在遇到白流苏时他渴望向她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他嘴里这么说着,心里早已绝望了,然而他还是固执地,哀恳似的说着我要你懂得我”张景兰:《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婚恋形态及其人生观》,西北师大学报,1999史玉丰:寻求真爱的孤独者——评《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形象,名作欣赏,2012年,第17期,第33页。张景兰:《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婚恋形态及其人生观》,西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6期,第59-63页。2.真爱的追寻者范柳原是一个古典浪漫主义爱情的追寻者和信仰者,他执着于追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在面对“无数的太太们急扯白脸的把女儿送上门来,硬要挜给他,勾心斗角,各显神通,大大热闹过一番”史玉丰:寻求真爱的孤独这——评《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形象,名作欣赏,2012年,第17期,第35-37页。时,他并不把那些追求名利、示爱情如粪土的女人放在眼里。而当他与“真正的中国女人”白流苏在一起时,他终究以礼待之,颇有绅士风度,时不时也摘下虚假的面具,对她吐露真话,因为在流苏身上,他可以寻觅到自己对古典爱情苦苦追求的一丝丝希望,他愿意用金钱和心力来和流苏交往,他“所渴望的是与白流苏的深层交流和坦诚相待,他不愿意放弃任何机会来成就自己的爱情梦想。”史玉丰:寻求真爱的孤独这——评《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形象,名作欣赏,2012年,第17期,第35-37页。史玉丰:寻求真爱的孤独这——评《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形象,名作欣赏,2012年,第17期,第35-37页。3.悲观的妥协者于白流苏而言,香港沦陷让她实现了有朝一日成为范太太的梦想,她可以为了自己成功达到目的而感到快乐而沾沾自喜;于范柳原而言,结婚似乎是他噩梦的开始。结婚后他需对自己做出质的改变,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用各种不同地情话和方式去调戏其他女人,游戏人生。“在经历了因战争造成的朦胧情境和荒原般的恐怖后,范柳原意识到挣扎无意及追求真爱之理想的虚妄和可笑。”史玉丰:寻求真爱的孤独这——评《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形象,名作欣赏,2012年,第17期,第35页。于是,他开始尝试着像张爱玲小说中所写的大多人物那样,“明知挣扎无意益,便不挣扎了。执着也是徒然,变舍弃了。”王雪缙:《张爱玲与笔下人物的生存哲学及她的终极信仰》,西南大学博硕论文,2013史玉丰:寻求真爱的孤独这——评《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形象,名作欣赏,2012年,第17期,第35页。王雪缙:《张爱玲与笔下人物的生存哲学及她的终极信仰》,西南大学博硕论文,2013年。《倾城之恋》体现的爱情悲剧白流苏与范柳原之间的爱情1.现实且悲凉的爱情出生于旧式大户人家的白流苏,有过一场门当户对的婚姻,但婚后生活并不那么幸福,丈夫对她不够尊重,对她进行打骂,这让她真正认识到把婚姻建立在封建传统社会所认为的“门当户对”上是多么不明智地选择,在男权社会的压制下,想要获取真爱是多么困难的事情。面对封建婚姻制度对自己的约束,她选择用离婚这种方式来进行反抗。离婚后的她也并没有得到解脱,面对无家可归,她只有选择寄居于娘家,可哥嫂在搜刮光她的钱财后,对她进行人身攻击,冷嘲热讽,使她陷入了深度迷惘,孤独无助的境地。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救命稻草范柳原出现在她面前,她便与范柳原开始了一场爱情游戏。范柳原成为了白流苏获得经济实力和安全感的全部希望,虽然白流苏不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女人,但在现实社会的逼迫之下她不得不为了金钱而去做范柳原的情妇,这种没有被赋予真正婚姻意义的爱情,似乎是不会被看好的。2.附属于婚姻的爱情爱情是获取婚姻的手段,在需承受着巨大经济压力和获得物质保障的情况下,她用自己即将消逝地容颜去作赌注,赌范柳原会爱上自己,会满足自己生活需求,会给自己一个未来。于是便跟随范柳原到香港,小心翼翼地与他相处着,生怕一不小心就失去了这根救命稻草和陷入爱的魔道无法自拔。她仅仅想利用自己与范柳原的婚姻来实现使自己过上富足生活的目标,整个求爱过程让人感到无尽悲凉。关于白与范的婚姻爱情虽被赋予了“倾城之恋”的美名,但因在这段婚姻爱情里掺杂了太多物质和经济利益,白流苏将爱情作为自己赖以生存和求得婚姻的工具,使这段爱情失去了本该有的美好意蕴,给人们增添了一丝丝悲凉气味。3.不平等的爱情真正意义上平等的爱情似乎在范柳原与白流苏之间是不存在的,白流苏是一个生活在旧派式大家庭,有过一段失败婚姻又寄人篱下无权、无钱的女性,范柳原是一个风流倜傥英俊潇洒的海归富商。没有经历过婚姻的范柳原持传统审美观念去看女性,他开始对具有“倾国倾城”美貌的白流苏产生了爱慕之情,渴望与白流苏建立一段不需自己负责,只限于男权社会下男人的尊严和面子地爱情,至于他爱不爱白流苏或者白流苏爱不爱他似乎不那么重要了。白流苏明白自己与范柳原在一起只是为了获得生存保障,范柳原选择与白流苏在一起也仅仅是需要有个人来理解他读懂他内心的孤独,由此看来,他们两个选择在一起只是各取所求罢了。作者张爱玲用苍凉、冷酷的笔墨,将范柳原与白流苏的爱情悲剧描写得淋漓尽致,“白流苏在男女地位不平等的情况下不断与范柳原纠缠,最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范柳原因为经济优势,在整段感情中居于主导地位。”刘亚飞:论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爱情悲剧,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11月,第11期,第27页。可见,“一段合理的婚姻和一段完美的爱情并不能共存,男女在追求爱情方面真的存在较大的差距,爱情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刘亚飞:论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爱情悲剧,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11月,第11期,第27页。刘亚飞:论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爱情悲剧,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11月,第11期,第27页。刘亚飞:论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爱情悲剧,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11月,第11期,第27页。(二)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悲剧形成的原因1.传统的世俗观念形成的悲剧白流苏在哥嫂的冷嘲热讽和欺压下,无奈的她决定出走娘家,利用她所剩无几的资本——青春,与风流倜傥的华侨富商范柳原开始一场婚姻的游戏。离婚后选择再次出嫁,依靠男人来为自己赢取一丝丝生存希望,这是她唯一可以获得生活保障的出路。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传统社会的制约下,女性成为了男人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失去了主体地位。自父系社会取代了母系社会后,女性一直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着,女性悲剧性的命运由此而开始。“她们是绣在屏风上的鸟,年深月久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鲁雅乔:张爱玲《传奇》中女人的认知隐喻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鲁雅乔:张爱玲《传奇》中女人的认知隐喻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第64-71页。白流苏从白公馆的旧枷锁里挣扎逃脱,跟随徐太太前往没有旧包袱的香港,开始了她个人生命的再创造,这是为了获得重生的一种挣扎、赌博式的冒险,由此也开始她与范柳原两人对婚姻爱情不同期待的心里防攻战。白流苏离开娘家出走香港被定格为一个看似潇洒实而苍凉的手势,她出走的结果无非就是从一个男人身上跨过,扑向另外一个男人,从一个家庭走向另一个家庭罢了。白流苏用可倾国倾城的美色和纤细柔嫩的身体取悦于他人,这显然是女性在传统男权社会的压迫之下,沦陷为男性附属物,为赢得一定地位来吸引男性所用的最古老的手段,久而久之,能取悦到什么货色的男性似乎也就成为她们衡量自己价值和地位的尺标。张爱玲的挚友苏青女士曾感言到:“我知道一个离了婚的女人求归宿的心态比求爱情的心要来得更切。”苏青:《读<倾城之恋苏青:《读<倾城之恋>》,陈子善编《私语张爱玲》,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白流苏与范柳原因地位上的严重不平等,使得她只能听从范柳原的摆布,从他们两个交往的较量中来看,白流苏用尽了所有解数,谨小慎微,受尽了种种委屈,她寻求以结婚来获取安稳生活的愿望受到了范柳原新式主义婚姻观念的威胁,碍于生存压力之下,她选择退居其次,做范柳原的情人,可见,这是一场势力且苍凉的恋爱,也是一场金钱与色情的交易。白流苏与范柳原几次的较量均以失败而告终,迫使她由追寻婚姻向寻找归宿而奋斗的转变,在白流苏面对着一间间的空房间,内心的空虚涌上头来,她不得不开亮所有的灯来填满空房间,来填补内心的空缺,两只手也在身后紧紧地相互搓扭着,以此来抵御内心对日后生活的恐惧感。白流苏至始至终也没能冲破这一“乱世中的苍凉梦魇。”葛苑菲:《试论张爱玲小说的独特视角》,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2卷,第2期。葛苑菲:《试论张爱玲小说的独特视角》,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2卷,第2期。美丽的对话,真真假假的玩着捉迷藏游戏,漂浮在内心表面的挑逗以及对爱情期待的防攻战,无一处不折射出虚伪,但是因香港之战才使白流苏体会到“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吴洪莉:《浅析张爱玲笔下哀伤苍凉的女性形象》,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吴洪莉:《浅析张爱玲笔下哀伤苍凉的女性形象》,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22-24页。纪颜颜:《张爱玲的世俗世界》,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103-105页。2.经济基础不独立形成的悲剧小说《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她处在新旧社会交替的历史转型期,她的丈夫性情暴躁,沉迷赌博,浮华放荡,流苏不甘受辱,选择和丈夫离婚,回到娘家。可在娘家人的眼里,白流苏是个出嫁了的女儿,已属于外面的人,伴随着白家的败落和维持生计的艰难,哥嫂们对她冷嘲热讽,处处为难她,想方设法地逼走她。此时母亲冷语无情,哥嫂冷眼无义让她感受到娘家这一庇护所即将倾倒。她必须再次为自己寻找令一条生路,可她已经二十八岁了,如果要外出工作,她不但没有文化,也没有力气,她真切地感受到经济基础不独立带给她的恐惧。她想要挣脱这一恐惧,她就得像前人那样为了生存选择再嫁。于是,她只有凭着自己的小智小慧和伎俩去抢徐太太为妹妹介绍的相亲对象范柳原,最后她成功了。白公馆里这种窝里斗是非常残忍的,白流苏抢了妹妹的相亲对象她并不因此而觉得抱歉,而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胜利,她知道妹妹会因此对她不满记恨于她,但与此同时也会对她投来羡慕的眼神,因为“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到异性的爱,也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张爱玲:《张爱玲全集0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01·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171页。白流苏因为没有经济保障而需承受世态的炎凉,因而在与范柳原交往中,经济不独立的她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她几乎成为了情场高手范柳原手中一颗可随意摆布的棋子,他想要她事事顺从他,依赖他。而经过一段失败婚姻,又没有经济基础的白流苏在与范柳原交往中也显得格外小心翼翼,卑诺胆怯。哪怕最后因香港沦让白流苏如愿以偿地和范柳原走到了一起,他们能做到的也仅仅是和谐相处,而不是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3.白流苏与范柳原的性格缺陷形成的悲剧小说《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迫于求生而不惜出卖自己的姿色,在妹妹宝络的相亲宴会上,使出女人的妩媚与种种心计,活生生的把妹妹宝络的相亲对象范柳原从宝络的眼皮底下抢走,并与他开始认真地谈起了恋爱,她清楚的知道,吸引她的不是范柳原的个人魅力,而是范柳原的钱财。老成的她能轻松地分辨出范柳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看得出他是对女人说惯了谎的,她不能不当心。”张爱玲:《张爱玲全集01·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张爱玲:《张爱玲全集01·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199页。张爱玲:《张爱玲全集01·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173页。白流苏将自己余下的后半生都依附在男人身上,对男人具有较强地依赖性,在后来与范柳原在一起时,她谨慎从事,对范柳原的感情始终不敢也不愿意全心全意的付出。在她回港后,面对空房间,她感到孤独害怕空虚,她期望范柳原来陪伴她,以至于她内心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与焦躁当中,这种内心的惶恐和焦躁,使她在生活上束手无策,直到香港沦陷才成就了她。可是对于白流苏来说,这样缺少爱情的婚姻是不会长久的。所以,她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心存疑惑,她看不清自已将来会是什么样子,或委曲求全任人摆布,或保持沉默唯命是从等等,可是无论哪种结局都让她感到恐惧。可见,当一个女人缺乏安全感时,会使她所有的行动不按正常规则来进行,陷入混乱状态,纵使悲剧发生。范柳原是一个玩世不恭,但对待感情时他也是一个戒备心巨强的男人,当得知白流苏靠近自己并不是因为感情时,尽管他很欣赏白流苏,他还是没有收回防戒之心,两人之间不能坦露真情,使得她们的婚姻最终也陷入了一种悲凉与惆怅之中。结语仔细探究小说《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生经历,与张爱玲的人生经历有那么几分相似之处,张爱玲儿童时母爱父爱的缺失,小说中白流苏朝向镜子面前对着母亲哭泣诉求,希望得到母亲的帮助,现实中张爱玲与胡兰成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