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页脚--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包含哪些内容?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4.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5.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6.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8.如何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关系?9.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0.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1.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2.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说实践标准既是确定性的又是不确定性的。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及其意义。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1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16.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18.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19.价值规律(内容、表现形式、作用)。20..资本不同成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参考答案: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时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答:1、产生:19世纪40年代。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社会历史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但都失败了。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因此应运而生。2、唯物史观的提出把唯心主义从最后的避难所——社会历史领域驱除出去,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把社会历史发展看作是自然历史过程,认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第一次提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为无产阶级革命找到了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给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现实的道路,从此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分别包含哪些内容?答:(一)、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的两个基本内容是:第一: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谁是世界的本源。第二:思维和存在或事物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二)、原因: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基本的问题。第三: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第四:是哲学争论的焦点。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答:科学内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定义的三个含义:a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B具体物质形态的高度抽象性,c物质的可知性。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定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评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4.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答:(一)、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们的意识。(二)、本质: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第二,意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第三,意识是主观形势与客观内容的统一。(三)、能动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3.意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控制作用。5.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换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答: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事物就是矛盾,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着的事物分为既对立有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绝对的斗争性总是要突破相对的同一性,导致事物的发展变化。它的意义是,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质量互换规律:内容: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的互换的规律性。意义: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内容: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基础内容是: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向新事物的转变。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意义:不仅揭示了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实质内容,而且指出了发展的道路的曲折性。6.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答:(一)、1.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人要通过实践来满足人的需要,所以,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形态的运动形式,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正如马克思说的,实践“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总之,实践是人类超越动物世界,规定和创造了人的一切特征。(二)、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答:内容:1.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事物是自我运动、自我发展。3.辩证的否定有两个重要特点(1)是事物发展的环节(2)是事物联系的环节(3)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有继承。意义:第一,从理论上讲,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的态度。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第二,从实践上讲,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我国当前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8.如何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关系?答:1.两者之间的联系:第一: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第二:都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2.两者之间的区别:第一,自然规律无须人的参与而自发的起作用;社会规律必须通过人的有意识参与而起作用。第二,自然规律可完全重复出现,社会规律不可完全重复出现。9.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科学规定,它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之本质。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就对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做过各种各样的研究,因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认识论。在这些理论上,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合理因素,但在总体上,都未能对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做出科学的解释,因而不能算作真正科学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取了以往认识理论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唯一科学的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0.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答: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11.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答:1.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2真理具有客观性,第一,真理具有不依赖于主体及其意识的客观内容。第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客观的社会实践。真理的客观性要求坚持真理的一元论,反对真理的多元论以及主观真理论。3.真理绝对性,一、凡是真理都有具有不依赖主体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正确的反映,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二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和客观真理的能力是无限的、绝对的。4.真理相对性,一是:任何真理的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正确反映,认识的广度是有限的;二是:任何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认识的深度是有限的。12.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为什么说实践标准既是确定性的又是不确定性的。(一)、这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实践具有把主观认识——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的特性。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能动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的认识正确与否只有通过实践结果才能加以验证。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一是指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标准。二是指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判定其是否具有真理性。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一是指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二是指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辩证统一的。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及其意义。(一)表现: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不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二)意义: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一)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生长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大发展起推动作用;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大发展起阻碍作用;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二)意义:首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探索历史发展根源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指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再次,这一规律是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1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一)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师和经济基础就推动经济发展:反之则阻碍经济发展)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二)首先,这一规律为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和研究社会历史的本质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这一规律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具有指导意义。再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16.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动力。2、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3、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4、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文明的提高。5、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引起和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极大的提高了人类认识和控制自然和人类自身的能力。1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答: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二)1.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关系:党的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群众路线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体现。4.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8.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答:(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相互区别:(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地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2)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所共有的属性,是一个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3)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就同一商品而言,无论商品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它的价值,又占有它的使用价值。2.相互联系:凡是商品都必须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缺一就不能成为商品:(1)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存在于使用价值之中。(2)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二)、劳动的二重性:商品时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的劳动和抽象劳动。(1)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2)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是:一方面两者是统一的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两者又是有区别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4.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19.价值规律。答:内容:第一: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第二,商品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第三,市场供求关系也影响价格。(二)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三)作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会产生的消极后果。第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第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第三,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资源在社会各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20.资本不同成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答:1.资本的不同成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可变资本。2.资本的不同成分深刻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来源: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3.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为准确计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1、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答:(一)、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的两个基本内容是:第一: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谁是世界的本源。第二:思维和存在或事物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二)、原因: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基本的问题。第三: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四:是哲学争论的焦点。2、简要回答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答:内容实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定义的三个含义:a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B具体物质形态的高度抽象性,c物质的可知性。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定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评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3、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运动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是物质在绝对运动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运动状态。(2)静止与运动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它们是相互区别的,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同时,它们又是统一的,在相对静止中总是包含绝对运动的一面,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相对静止的一面,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3)避免将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夸大绝对运动或者否认运动而只承认静止。4、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量变的含义:量变是事物量的变化,它包括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组成事物的成分的排列组合方式的变化。量变是事物在维持质原有的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微小的、不显著的、渐进的变化。量变是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它表现事物发展的连续性。人们日常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在量变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状态。质变的含义: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莫测,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质变是一种根本性的、显著的、急剧的突变,是一种飞跃,是冲破旧质向新质的飞跃,质变是事物的显著变动状态。质变是超出原来质的范围的变化,是对度的突破,是渐进过程中的中断,它表现为事物发展的阶段性。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第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是不同性质的两种变化莫测,量变和质变是相互区别的。第二、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在量变基础上发生的质变,体现和巩固着量变的成果,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因为质变发生后,新的质态总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又有在新的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即量变,这一新的量变又在为新的质变做准备5、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三大规律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对立统一规律包含以下基本内容:①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同一和斗争是矛盾双方所固有的两种属性,同一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斗争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是对立面双方的同一,它是以对立面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在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存在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斗争的结果导致双方的相互转化,相互过渡。③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它的条件性,任何矛盾统一体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普遍性,无条件性。矛盾的斗争性不仅存在于每个具体矛盾运动的始终,而且也存在于新旧矛盾交替的过程中。④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渗透,贯通为矛盾的解决准备了条件;矛盾的斗争性导致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不断变化,以致最终造成矛盾统一体的破裂,致使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是事物发展普遍规律。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在数量上的规定性。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在新的质变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过程,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物的发展是通过他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当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现有的性质、特征和倾向,当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并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时,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趋势就发生变化,旧事物就转化为新事物。否定是对旧事物的质的根本否定,但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变革和继承相统一的扬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同时它自身也被后一阶段再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事物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在更高的阶段上重复旧的阶段的某些特征,由此构成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的发展过程。6、简述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作用答: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因为: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感觉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实践在认识中基础地位的又一重要表现。7、简要回答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所反映的只是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获得关于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坚持这一点就在认识论上坚持了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8、简述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9、论述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答: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能动地认识世界,是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透过现象达到事物本质的过程,所谓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人通过实践按照自己的尺度去安排原来的客观世界。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⑴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为了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的活动就必须合乎客观规律,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不能实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总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10、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正确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是相互对立的。共性是无条件的是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又是相互联结、依存的。个性与共性不能分开。个性中包含共性,个性一定与共性相联结而存在;共性就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只能通过个性才能显示出来。(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4)、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概括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共性,中国国情是特殊性,是个性,普遍性的原理只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理论才能发挥其指导实践的作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才能获得成效。11、简述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意识现象的总称,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其内容包括道德、宗教、艺术、哲学、政治、法律思想、科学、社会心理等。(2)、社会存在,主要是指作为人的本质对象化的但又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同时还包括作为劳动的自然前提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两种对立的历史观斗争的焦点,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划分是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为标准的。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的所有历史观问题的前提。1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所谓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个能动的、积极的过程;这种反映遵循着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同时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所谓能动的、积极的反映,就是说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不只是描述、陈述,还有创造、解释、批判和超越。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使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13、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首先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同时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反作用由生产力所产生出来的生产关系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对生产力有能动反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促进作用。第二、阻碍作用。14、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反作用。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就是说经济基础是根源、上层建筑是由此根源所派生出来的,前者是第一性的,后者是第二性的。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或迟或早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谁在生产关系中居于统治地位、谁就必然要在政治和思想领域居于统治地位再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了,上层建筑就要随之而改变(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服务的方向。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方向是两个方面的,是保护自己,打击或限制异己。第二、服务的方式。服务的方式是控制。第三、服务的效果。服务的效果有两种即促进和阻碍。15、怎样理解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答: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抽象劳动反映的则是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又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过程。具体劳动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一般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各种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在量上是无法比较的;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在量上可以相互比较。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着商品的二重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体现着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16、简述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其中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它对商品生产起着决定作用;而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则是价值实现的规律,对商品交换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价值规律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和价值实现的规律的统一。
17、简述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支配作用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是因为虽然商品价格是以其价值为基础的,但价格的形成又会受到商品的供求关系的影响。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其市场价格往往会高于其价值;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其市场价格往往会低于其价值。但这并不是对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的否定,相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一现象,是价值规律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就短期来看,市场价格与其价值不一致,但从长期来看,商品的市场价格上涨下落可以互相抵消,因而长期的平均价格和其价值是一致的。18、劳动力商品价值所包括的主要内容(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19、简述资本的本质及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的,但“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既然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带来的,而仅仅是可变资本带来的,因此,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可以拿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相比,而不应该把它去同全部资本相比。用公式表示:m¢=m/v该公式是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20、简述产业资本循环的几个阶段,采取的职能形式和执行的职能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并使生产资本得以增殖,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通过商品买卖实现商品的价值,满足人们的需要。21、简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和竞争的关系虽然垄断取代自由竞争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但是,它并没有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竞争同时并存。垄断之所以不能消除竞争,是因为:(1)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商品经济是竞争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而竞争的存在,又推动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垄断不能消灭商品经济,自然也就不能消除竞争。(2)垄断组织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生产部门和企业。在垄断组织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还存在着大量非垄断的企业。在非垄断企业之间,以及非垄断企业与垄断企业之间势必会展开激烈的竞争。(3)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也始终存在。垄断组织在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后,为了扩大统治范围,它们之间也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因此,在垄断统治的条件下,既存在着非垄断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也存在着垄断竞争,即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以及垄断组织与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22、什么是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怎样实现的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尽管垄断利润远远高于平均利润,但是,就其来源来说,依然是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规定垄断价格来实现的。垄断价格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所规定的旨在保证其能够获得垄断利润的产品价格。它包括垄断低价和垄断高价两种基本形式。垄断低价是指垄断组织在向非垄断企业、小生产者和经济落后国家购买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商品价值或生产价格的价格。垄断高价是指垄断组织出售商品时规定的大大高于商品价值或生产价格的价格。然而,垄断价格并非一种可随心所欲任意定价的纯主观性范畴,而是一种客观经济范畴。垄断是垄断价格产生的客观基础,同时,它还会受到市场竞争、商品供求和购买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等客观经济情况的制约。23、金融寡头是怎样实现其统治的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参与制”是通过掌握一定数量股票额来支配和控制企业的制度。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建立对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等的层层控制,并进而控制着整个国民经济。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基本上是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各种渠道收买决策人和高级官吏,如通过赞助选举、提供政治捐款等,影响政府制定和执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内外政策;二是利用在其控制下的政党,派代理人或亲自出马担任政府要职,直接掌握国家机器实现政治统治。此外,金融寡头还凭借其经济力量建立许多企业、事业机构,掌握着出版、报刊、通讯、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并插手于文化、教育、科学、艺术、体育、卫生、慈善事业等,把其统治扩展到社会生活一切方面。24、比较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m¢=m/v在该公式中,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和全部资本的比率p/v+c,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否认了只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才能创造剩余价值,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实质。25、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有什么不同生产资本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又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两种划分的依据、意义和内容是不同的,不能混淆。这两种划分的区别是:第一,划分的目的和意义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并据此进一步分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它们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并进而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于预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第二,划分的标准和依据不同。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区分固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考数学考点分类专题归纳之分式方程
- 钻井工程设计格式培训
- 把握青春节拍
- 安全培训的重要性与实施策略
- 园林花卉 课件 第九章 技能训练
- 工厂装修期间应急响应预案
- 2022小学语言文字工作总结
- 2024全新音标教学课件
- 酒店行业燃气安全管理制度
- 九年级下册第四课《海燕》教学设计、朗读
- OH卡牌课程资料
-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八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含解析)
- 习题课一 动量与能量的综合问题
- 婴幼儿保教实训与指导中职全套教学课件
- 安装发光字验收单
- 低压柜试验报告
- 小学校本课程-【传统文化】三皇五帝教学课件设计
- 俄语商务迎接对话
- 语文-202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卷试题评讲课件
- 重大电力安全隐患判定标准(试行)2022
- DB31 SW-Z 017-2021 上海市排水检测井图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