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幕遮》教学课件一、激情导入
古人写词,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物言志,有的以景抒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以景抒情的词《苏幕遮》。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词的有关知识。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著名词人,是北宋末期比较有成就的词家,其词多有慢词的成就,是北宋词坛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其词多有对国家、身世的感慨,又追求艺术的形式。
词牌知识:“苏幕遮”为西域传入的中亚地区的音乐“苏幕遮”的译名。到了隋唐时期,由于南北文化的交流,“苏幕遮”被广泛地运用到民间歌舞中,后又成为词牌名。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
(1)重点词语:
燎沉香:用火点着沉香。燎,烧。沉香,一种名贵的香料。
鸟雀呼晴: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暗示雨刚停)。呼晴,呼唤着晴天。
侵晓窥檐语:凌晨就察看檐前鸟的动静。侵晓,凌晨。窥,偷看。一说鸟窥人语。意思是天刚亮时小鸟犹未能完全醒来,一双好奇的眼睛盯着人的动作和语言。
叶上初阳干宿雨:清晨太阳出来以前雨已经停歇。宿雨,昨夜下的雨。阳:和“阴”相对。干:干燥。宿雨在叶上残存。随阳光照射而逐渐蒸发、干燥。
风荷举:荷花盛开连成一片。举:擎起、举起。荷花亭亭玉立的样子。
嬉嬉钓叟莲娃:快乐的老翁和嬉戏的孩童在捕鱼。叟:老翁、老人。莲娃:采莲姑娘。
(2)词中难点词语:
五月渔郎相忆否?五月时分做渔郎的人们想起大家不会相忆、想念吗?五月时分做渔郎的人们想起大家不会相忆、想念吗?是否相忆、想念?疑问语气。渔郎:渔人,这里指捕鱼为业的人家。相忆:相互思念、想念。五月时分做渔郎的人们想起大家不会相忆、想念吗?是否相忆、想念?疑问语气。渔郎:渔人,这里指捕鱼为业的人家。相忆:相互思念、想念。五月时分做渔郎的人们想起大家不会相忆、想念吗?是否相忆、想念?疑问语气。渔郎:渔人,这里指捕鱼为业的人家。相忆:相互思念、想念。
4、学生个别朗读课文,师生评价并正音正形后齐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
41、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翻译全文,并勾划出不理解的句子或词语。教师对重要词语及句子进行点拨讲解。
411、学生分组讨论文中重要词语及句子的妙处或表达效果。(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自由发言并订正。(注重点拨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及句子的妙处或表达效果的理解)学生分组讨论文中重要词语及句子的妙处或表达效果。(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自由发言并订正。(注重点拨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及句子的妙处或表达效果的理解)学生分组讨论文中重要词语及句子的妙处或表达效果。(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自由发言并订正。(注重点拨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及句子的妙处或表达效果的理解)学生分组讨论文中重要词语及句子的妙处或表达效果。(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自由发言并订正。(注重点拨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及句子的妙处或表达效果的理解)学生分组讨论文中重要词语及句子的妙处或表达效果。(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自由发言并订正。(注重点拨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及句子的妙处或表达效果的理解)学生分组讨论文中重要词语及句子的妙处或表达效果。(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自由发言并订正。(注重点拨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及句子的妙处或表达效果的理解)学生分组讨论文中重要词语及句子的妙处或表达效果。(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自由发言并订正。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对诗歌内容及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并体会词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北宋词人李煜的《虞美人》,来体会其将国家亡国的悲哀,自己阶下囚的身份之悲,人生如梦的感叹巧妙地融于景物和人物描写中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会词中写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情感目标:感受词人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三、背景介绍
李煜,南唐后主,亡国之君。其一生多才多艺,在艺术方面极具天赋,又曾经与命运作过不懈的抗争,可是最后却无奈地沦为亡国之君。他的词作感情真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被誉为“千古词帝”。
四、分析内容
1、整体感知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是一首伤感抒怀之词。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将自然景色与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抒发了自己内心深处的亡国之痛。
2、词句分析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比喻)
——提问:这句话是在说什么?它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移情)
——提问:这句词中的“东风”是什么意思?“故国”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感?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对比)
——提问:这句词中的“雕栏玉砌”指的是什么?“朱颜”指的是什么?作者通过这种对比手法表达出什么样的情感?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
——提问:这句词中的“一江春水”指的是什么?作者用这种比喻手法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5)分析五首诗的不同主题,以及这五首诗与作者生活背景之间的关系。
3、结构分析
《虞美人》的结构非常紧凑。上片开头就直抒胸臆,用一连串比喻句排比铺叙了内心的哀愁;下片则将个人感慨、家国沦陷以及生活惨境融入其中,笔意悲凉凄婉,词人通过上下片之间的对比和呼应,将个人的悲情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在一起。这种结构不仅使诗歌更加紧凑,也更加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4、情感分析
《虞美人》是一首抒发亡国之痛的感伤之作。在这首词中,李煜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表达了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之间的深刻。通过反复渲染和强调个人感受,作者成功地表达出自己的亡国之痛和对逝去往事的无限怀念之情。
1、你了解的周邦彦:小组交流收集的资料。
2、知人论世: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末期词学大家。他的词多写艳情,不少词笔触细腻,变化多端,技巧圆熟,语言精纯,词中又常夹用叠字、联绵字,收放自如,跳动着内在的节律,这些均与李清照词风神似,所以有人认为他得李之真传。
其词当时与秦观齐名,但造诣不在秦观之下。王国维推尊为词中老杜,给予极高评价。陈延焯也在自己的著作中说过,美成词妙解音律,诸谱尽失,独于平仄声之间,顿挫起伏、节奏韵致仍与古人一脉相通且无今古之隔。这些都说明他在词坛上的地位是十分显著的。
3、解读词序: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之间,当时作者正在京城开封任国监祭酒。他此时已经年近五十,南行思乡之情日重,对朝政的不满情绪日增。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只能以将愁思寄给明月清风了。
二、朗读课文:
1、自读正音正字;2.范读(配乐);3.学生仿读;4.指名朗读、齐读。
三、整体感知:
1、疏解词语:学生提出生疏的词语全班讨论交流。
2、学生逐句翻译(可先写在本子上再讲)词的大意。
3、个别字指导(春芜)芜杂的草丛。
四、分析课文:
1、上片描写怎样一个画面?分几层写的?动静结合了吗?从哪几个词语可以看出?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上片描写一幅暮春三月的美景图:雨后新绿、映日残霞、碧水蓝天、茂密芦苇、翩翩彩蝶。分四层写,动静结合极为鲜明,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从“过波”“啼鸟”等词语可以看出。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感情和欲排解愁闷的情怀。
2、下片写怎样一个画面?情感怎样变化的?下片分几层?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答案:下片描绘了一幅故乡的画卷:风和日暖、杨柳依依、行云悠悠、青山一片。情感由喜而悲,由恬而怨,跌宕起伏变化很大。下片分两层,从“杨柳”句到结句;表达作者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愁。从“杨柳”“行云”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3、总结本词的艺术特色:
①以景起情,以情带景。②过片处善于捕捉最有表现力的景物突出乡愁。③虚实相生地展现了当下词人客居他乡思乡念亲的心怀。④大量使用双声词和叠韵词增强抒情性。⑤语言清新典雅、舒丽自然。⑥动静结合鲜明地描绘出了一幅暮春三月的美景图。⑦使用白描手法绘形绘色地写景状物。⑧章法上上片起首两句为第一层,过片以下三句为第二层,至结句又收回两句为第三层。⑨结构上上片写景为主,下片情景交融,结尾两句以景结情含蓄蕴藉、意味深长。⑩意境上幽美、清新的山水之境和柔媚、迷人的风情之境交织成篇耐人寻味。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当堂背诵。教师小结:周邦彦的词深婉曲折、明丽精巧,“前人有言‘清真词敲金戛玉中极流利者’(见陈洵《海绡说词》),指的就是这一类。”这首词是作者在京任职期间为感爱人之离而作,为登高有感而作,为情到深处而作,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掌握词的基本特点。
2、体会周邦彦词的独特风格,领悟词的意蕴。
3、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词的基本特点,体会周邦彦词的独特风格。
2、难点:领悟词的意蕴,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中国古典文学中,诗、词、曲是三位一体的。其中,词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形式,它既有诗歌的韵律美,又有散文的灵动性。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的世界,感受他的词风。
2、基本知识介绍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著名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妙解音律,善于作词,其作品多写艳情,风格含蓄婉约,被誉为“词家之冠”。
3、写作背景介绍
《苏幕遮》是周邦彦创作的一首词,写于他离开汴京,旅居荆州期间。当时,他与荆州知府韩缜过从甚密,韩缜曾将周邦彦比作唐代著名词人杜牧。因此,周邦彦在离开荆州时作此词,以表达他对荆州的眷恋之情。
4、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篱泼水莲叶田田风细细草色入帘青忽见凌波微步袜尘生罗袜轻盈相误雍丘路流年暗中偷换思量却当时笑语长眼波横好梦初惊见疏星转过杨柳青青忽闻歌古调应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思归难预知凭仗西风抱得胡琴弹多少秦关离别休问如今但如云留客醉沈沈且插梅花醉洛阳人易老天难老岁云暮矣思悠悠恨悠悠赢得白发生
(2)解释下列词语:
①燎沉香②消溽暑③鸟雀呼晴④侵晓⑤窥篱⑥泼水⑦莲叶田田⑧风细细⑨草色入帘青⑩忽见凌波微步袜尘生罗袜轻盈相误雍丘路流年暗中偷换思量却当时笑语长眼波横好梦初惊见疏星转过杨柳青青忽闻歌古调应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思归难预知凭仗西风抱得胡琴弹多少秦关离别休问如今但如云留客醉沈沈且插梅花醉洛阳人易老天难老岁云暮矣思悠悠恨悠悠赢得白发生
在华夏文化的瑰宝中,宋词独树一帜,它不仅承载了无数才子的激情与哀愁,也展现了众多文人的生活与情感。周邦彦,这位北宋末年的著名词人,其作品《苏幕遮》以清新脱俗的词风和深刻的思想情感,成为了宋词中的经典之作。
周邦彦的《苏幕遮》一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季的美景,尤其是对莲花的描绘更是精妙绝伦。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荷叶在水面上的情景,那画面是如此的清新、自然、生动。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对故乡风物的怀念和眷恋。
在周邦彦的笔下,莲花成了故乡的象征,它引发了他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在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词人用简洁而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怀念。这种怀念不仅仅是对故土的眷恋,更是对故土上那些熟悉的人和事的思念。
周邦彦的《苏幕遮》不仅是一首描绘故乡风物的诗篇,更是一部抒发内心情感的作品。词人通过对莲花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情厚谊。这种情感在每一个游子的心中都是深深的烙印,无论他们走到哪里,心中的那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都不会改变。
周邦彦在《苏幕遮》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思想,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情感世界,也代表了无数游子对故乡的共同情感。这种情感是永恒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永远不会改变。
在赏析周邦彦的《苏幕遮》时,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景观的敏锐感受和细腻描绘,更能感受到他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在他的笔下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使得《苏幕遮》不仅仅是一首优秀的词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
周邦彦用他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清新、美丽的故乡世界,让我们在欣赏他的词作的也能感受到他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是每一个人心中都有的,它温暖而深刻,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那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都会永远陪伴在我们的心中。
1、了解老子及其思想。
2、研习《老子》五章,理解其思想内容。
3、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重点:《老子》五章,理解其思想内容。
2、难点:理解老子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
预习:
1、老子的简介。
2、《老子》五章的原文。
3、了解《老子》五章的大意。
4、有关《老子》的争议和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在其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名人,他们不仅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位对中华民族文化影响极为深远的人物——老子。
二、作家、作品简介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所著《道德经》(又称《老子》)一书,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瑰宝。其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中国乃至世界哲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鲁迅称老子的著作“不朽盛业”,郭沫若称老子是“中国文化的宝藏”。今天我们所学的《老子》五章就是出自这部书。
三、《老子》五章讲了什么内容?包含了什么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吾所以有大患者,以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第一章)
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包含什么道理?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答案:人最大的忧患是因为有身体的存在。如果一个人没有身体,就不会有什么忧患了。这句话包含着一种消极的思想,即人应该摆脱身体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越。对我们的启示是:要珍惜生命,身体健康,但也要超越身体层面的束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自由和人生价值。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第八章)
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包含什么道理?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答案: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水能够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句话包含着一种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道理。对我们的启示是:要学习水的品质,不争名利、不计较得失,保持平和的心态和宽容的胸怀,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第九章)
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包含什么道理?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答案: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这句话包含着一种深刻的道理:了解别人容易,但了解自己很难。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能明智地面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对我们的启示是: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但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自我认知,不断反思自己、提高自己。
4、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第十章)
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包含什么道理?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答案:天和地能够长久地存在是因为它们不是为自己而生的,而是为着万物而生的。这句话包含着一种崇尚无私、他人的道理。对我们的启示是:要他人和社会福祉,不要只为自己谋取私利和名利,要追求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学习天地之长久的品质和精神,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而努力奋斗。
1、欣赏作品描写的高超技巧。
2、体会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3、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介绍作品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情境。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3、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整理问题。
4、集体探究:针对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一起讨论,教师适当引导和点拨。
5、拓展延伸:介绍一些类似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比较和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6、总结评价: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提出建议和要求。
三、教学反思:
1、学生对作品的描写技巧和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2、学生在小组合作和集体探究中表现出了较高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3、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引导和点拨。
1、在朗读中感受诗中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了解词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诗,理解词中的思想感情。
2、词中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1、准确把握词人的思想感情。
2、领会词中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词的有关知识。
2、简介词牌知识:“菩萨蛮”,原为唐教坊曲名,本为师巫之辞,后人用为词调。因为菩萨蛮声调宜于表达飘逸、奔放的感情,所以多写爱情、山水、行旅等。分平仄二体,平韵见唐苏鹗《杜阳杂编》所载佛蛮词,仄韵见唐张子容词,和李顾用词。宋人陈造、张辑、沈蔚、黄机、陈仁榜、汪卓等均有自制此曲。平韵有五首,见张辑的《江城梅花引》词(也有仄韵的)。自双照楼专以仄韵为此曲后,平韵罕见。宋人用以写景抒情,并在艺术上有所创新。
3、解题:此词写于1930年,当时在吉安陂头参加会议期间,回忆了1929年冬带领红军四上井冈的征战生活,因而在严寒的冬日里,也感到温暖和慰藉。全词意境悲壮阔大;笔调舒展自如;语言形象生动;表达准确细腻。既展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奋发前进的豪迈情怀;又展现了诗人对未来革命斗争胜利的向往和憧憬。因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4、作者介绍:(1893~1976):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的诗词意境开阔,气魄宏伟;语言生动形象,瑰丽奇特;风格豪迈奔放,洒脱飘逸。代表作有《沁园春》《采桑子》《菩萨蛮》《清平乐》《沁园春雪》等。
5、时代背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革命处于低潮。1929年1月,在江西省吉安县召开会议期间写下了这首词。当时环境非常恶劣,“白匪”“民团”经常来骚扰,社会秩序混乱不堪。面对这种情况心潮难平思绪万千:中国革命的前途在哪里?方向在哪里?回答是肯定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于是满怀激情写下了这首词。“红旗卷起农奴戟”象征着革命的胜利,“各族人民齐欢笑”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革命斗争胜利的向往和憧憬。在艺术上这首词熔情与景、叙事与议论于一炉;通篇叙议相间,结构严谨有序;笔法含蓄曲折,寓意深刻隽永;语言通俗晓畅、形象生动优美。“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一幅壮丽的画面立刻映入读者眼帘。“山下”可理解为当时的中国社会;“风”是时代发展的风;“红旗”是指中国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画”是对美好生活的描绘。“旗”与“画”相对,“展”与“如”相合,不仅对仗工整、自然巧妙,还饱含着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向往。“风卷红旗”暗示了当时的形势是“敌退我进”,红旗漫卷是指革命队伍如暴风骤雨般向前推进。“风展红旗如画”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革命斗争胜利的向往和憧憬。“山下山下”两句连用两次重复的“山下”,不仅强调了红旗漫卷的壮观景象;而且一语双关地暗示了当时的形势是“敌退我进”,红旗在山下、在风中招展,指中国革命正在向前发展。
【设计理念】
本次活动主题是“中小衔接”,主要目的是使小学与中学加强,彼此了解。“中小衔接”,就小学教师而言,应该切实立足于“小”,放眼于“中”: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降低课堂难度,进行教学设计,而不能过度拔高,不能越俎代庖地用初中的高标准来要求小学生,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要撕开一个小口子,引领学生管中窥豹,从而激发学生对初中生活的向往,留下强烈的学习期待!从而使学生能够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和心理上的过渡,尽量使小与中做到无缝连接。
《行路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沉的思想内涵而著称。本教学设计主要是以“读”为主线,串起背景介绍、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名句赏析、拓展延伸等环节,力图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理解诗意,感悟情感,品味语言。
【教学目标】
1、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情感。
2、品味重点词语,感受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难点:品味重点词语,感受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李白及其作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李白画像及诗作录音。
2、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李白诗歌。
3、教师小结并导入新课:李白是一位天才诗人,他的诗篇被广为传颂。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行路难》。
二、背景介绍
1、教师出示背景资料: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可是,由于权贵的排挤,不到两年,他就被迫离开了长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是他愤然离开了那个曾经令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开始了漫游生涯。今天我们学习的《行路难》就写于这个时期。
2、学生阅读背景资料。
3、教师小结:了解了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李白当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有失望,有愤恨,更有对未来的迷茫和追求。但是他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始终相信自己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这种精神也体现在了这首诗中。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配乐朗诵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3、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4、学生分组讨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最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
5、教师小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人生旅途中的苦闷和迷茫,但是诗人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和生活的信念。其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最为经典,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和勇气。同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句诗也很有名,它表达了诗人在人生旅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但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给了我们启示:在面对困难时,我们要保持信心和勇气,不要轻易放弃。
四、再读诗歌,深入理解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诗人为何感到“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面和时针、分针,能正确、合理地设置时间。
2、借助有趣的认钟活动,激发学生认识钟表和运用钟表的兴趣。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活动中了解、认识钟表,会看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
难点:时针、分针的认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一个钟面模型。
学生:一个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感知钟表的用途
1、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谁呀?(教师出示一张睡觉的照片)
师:想一想,到了起床的时间他会干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对了,我们小朋友们每天起床呀,上学呀,吃饭呀,还有睡觉都要知道是什么时间,那我们都需要什么呀?(钟表)
师:对,我们都需要一个能告诉我们时间的钟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2、初步感知钟表的外部结构。
师:请小朋友们把带来的或看到的各种各样的钟表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这些钟表的外形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学生观察后自由发表意见:都有外壳,都有数字……)教师出示一块完整的钟表让学生观察并指一指:这是钟表的什么部位?(时针、分针、秒针)
师:你们知道这根最短的针是几时吗?(时针)那这根最长的针是几时吗?(分针)还有一根比分针长一些的是几时?(秒针)
师:对了,现在我们小朋友们每天起床呀,上学呀,吃饭呀还有睡觉都要知道是什么时间,那我们都需要什么呀?(钟表)对,我们都需要一个能告诉我们时间的钟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探究新知(二)认识整时和电子表上整时的认识。
1、教学例2(多媒体出示主题图)。
(1)整体感知:观察主题图,说一说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教师把学生说的时间板书在黑板上。(如:早上7点小朋友起床;晚上7点小朋友吃晚饭……)并表扬学生把这些时间都找出来了。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时间的?引导学生说出看钟表的方法。教师总结:刚才小朋友们说的这些时间都是整时。(板书:整时)并让学生再次说说什么是整时。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2)具体感知:教师用多媒体演示时针和分针的移动过程,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是怎样移动的。(移动过程要慢一些,让学生看清楚时针和分针的变化过程)教师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不同时间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变化,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说一说是什么时间并记下来。(同桌之间互相说)教师把学生说出的时间用多媒体显示在黑板上。再让学生观察这些时间有什么特点。(都是整时)教师总结并板书:几时就是几时整。追问:电子表上是怎样显示这些时间的?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演示电子表上时间的显示方法。教师总结:电子表上用两个双引号把时间括起来表示是几时。当分针指向12时不用写0。如7时不用写成7:00。(利用多媒体分别显示7时的两种写法让学生辨别。)重点讲解两种写时间的方法不一样。(注重知识的内在)再让学生把刚才记录下来的时间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学生练习写时间)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用电子表上的写法)评讲学生练习情况。(评讲时要让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把7时和晚上7时的时间显示出来让学生观察并读一读。教师总结并板书:几时就是几时整;电子表上用两个双引号括起来下面有4个小短横线表示是几时;当分针指向12时不用写0;如7时不用写成7:00。)
2、教学例3(多媒体出示插图)。(用多媒体分别显示3个钟面上的时间让学生读一读。)教师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说出看整时的两种方法。
一、导入
庄子思想博大精深,而《逍遥游》是庄子思想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章之一。这篇文章以想象丰富,意境开阔见长,它把我们的思想引向远古,它那激越的文字,如行云流水,令人心旷神怡,产生无穷的回味,让我们走进庄子的神奇世界。
二、板书课题
三、预习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北冥()鲲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夭阏()
学鸠()抢榆枋而止()控地负海之卑()比翼()
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而御六气之辩()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小舟之未若彼者也()
四、学习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
2、讨论:庄子在《逍遥游》中表达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明确:庄子在《逍遥游》中表达的基本思想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他提倡人们要超越功利境界,摆脱现实束缚,追求一种无牵挂、无是非、无知识、无生死、无时空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他认为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3、庄子为了阐述自己的思想,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想象。找出课文中运用比喻和想象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课文中运用的比喻和想象非常丰富,例如“鲲鹏展翅”“怒而飞”“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生物之以相吹也”“野马也,尘埃也”“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等等。这些比喻和想象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它们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事物的特征,而且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庄子的思想。
4、庄子的文章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自己的思想。找出课文中的对比之处,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对比的手法,例如“大鹏”与“小鸟”、“大舟”与“小舟”、“大鹏鸟”与“野马”、“彭祖”与“蟪蛄”等等。这些对比不仅突出了庄子的思想,而且使得文章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购物中心立体停车场建设协议
- 图书馆租赁协议样本
- 冰球俱乐部租赁合同
- 深度学习概述模板
- 《城市区位分析》课件
- 2024年销售人员上半年工作总结
- 2024年销售会议工作总结
- 2024年门诊护士年度考核总结
- 《脑小血管病共识》课件
-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复习 专题02 基础知识与名著
- 盐城工学院《C语言及数据分析》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变电站用交流系统》课件
- 竞聘医疗组长
- 研究生年终总结和展望
- 团员发展纪实簿
- 草原牧歌-金杯 课件 2024-2025学年人音版(简谱)(2024)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
-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23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化学试题(解析版)
- 2024年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8单元第8课时 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教学课件
- 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题
- 上海市市辖区(2024年-2025年小学四年级语文)部编版期末考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翻译 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