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学庵笔记》中的被动句研究_第1页
《老学庵笔记》中的被动句研究_第2页
《老学庵笔记》中的被动句研究_第3页
《老学庵笔记》中的被动句研究_第4页
《老学庵笔记》中的被动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II《老学庵笔记》中的被动句研究摘要:被动句在古代汉语的表达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动句的句法结构表现为动作的承受者在前,动作的发出者在后,并且能够在交际过程中使相应的成分得以凸显、强化,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本文通过《老学庵笔记》来重点研究其中被动句的使用特征。关键词:《老学庵笔记》;被动句;语言;特点Abstract:passivesentenceplaysanimportantroleinancientChineseexpression.Thesyntacticstructureofpassivesentencesshowsthatthebearersofactionarebeforethem,andthentheycanmakecorrespondingcomponentsprominentandstrengthenedduringcommunicationprocess.Thispaperfocusesontheusecharacteristicsofpassivesentencesthrough"Oldlearning'sNotes".Keywords:"OldlearningTempleNotes";passivesentence;language;characteristics

目录一、引言 1二、被动句类型分析 1(一)有标志的被动句 1(二)根据意义分析出的被动句 2三、被动句构成成分分析 2(一)主语的构成 2(二)谓语的构成 3(三)主语的意义类型 3(四)动语、宾语 4四、被动句语义分析 5五、被动句语用分析 8(一)有主语汉语被动句的语用探究 8(二)汉语无主语被动句的语用探究 8(三)有受动者汉语被动句的语用探究 9(四)无受动者汉语被动句的语用探究 9(五)有施动者汉语被动句的语用探究 10六、结论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PAGE13一、引言“古代汉语”主要是把古文作为语言材料,通过阅读古文,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重点,以及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比如:古代的天文地理知识、社会习俗、政治制度等等。因此,我们可以说,古代汉语课是一门语言工具课。古代汉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课,它与一般的外语课又有所不同。首先,学习古代汉语不存在口语听力这些基本技能训练,一般也不强调写作能力,我们一般把这门课的学习目的,定位在培养独立阅读古书和古籍的能力上。其次,古代汉语不是一个共时的语言系统,而是横跨几千年的历时系统,无论是语音、词汇、语法,还是作品的文化背景,都有发展演变的问题。只有联系具体时代的具体情况,我们才能正确读懂不同时代的古书。在这里,共时是指对整个语言系统或其中的某个部分(语音、词汇、语法)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状态的研究。与“历时”相对。汉语的共时研究,有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三个阶段。而历时指对某些语言事实以及整个语言系统的历史发展的研究。与“共时”相对。如研究汉语史,就要研究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系统从古到今的历史演变。二、被动句类型分析(一)有标志的被动句众所周知,被动句,无论古今汉语,其特征是一样的:即主语是受事。马建忠认为:“外动字之行,有施有受。受者居宾次,常也。如受者居主次,则为‘受动字’,明其以受者为主也。”而那些所谓“形式标志”,包括用“为”、“被”、“见”等,只不过是将主动句转为被动句的语法手段而已。所以马氏提出“考经籍中凡外动转为受动,约有六式”。这里的“转为”很重要,其所列举的六式,除有“为”、“于”等式外,第六式即是“外动字单用,先后无加,亦可转为受动”。可见,外动字前后加上某个虚词,只是使该被动句更加明了,或是纯粹为了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罢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无它们,都不会影响被动句的存在。另一方面,含有这些所谓“形式标志”的句子并不都是被动句,为主动句的亦不罕见。(二)根据意义分析出的被动句语言学发展到今天,我们认识到对任何一种语言现象都不能只作形式上的分析,而不考虑其实际意义,因为只有承载了实际意义的语言现象才是实实在在的语言现象。两种语言的形式具有相同的命题内容就认为它们的意义相同也是错误的,因为意义是发话者在具体语境中为达到某种意图而通过某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Leech,1983)。这也是语用学与传统语法相比的优越性所在。因而要认清被动语态在实际应用的全部意义,还被动语态的一个真实面目,必须借助于语用学理论。三、被动句构成成分分析句子成分就是句子的组成成分,也就是单句的句法结构成分。因为短语和句子的区别在于有没有语调,所以当短语加上语调成为句子时,短语成分也就成为句子成分。主语是陈述对象,回答“谁”、“什么”等问题,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的,回答“怎么样”、“是什么”、“做什么”等问题,主谓之间用||。动语是支配关涉宾语的,宾语是被支配关涉的对象,动宾之间用|。中心语是被修饰、限制、补充的成分,有主语中心语、宾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动语中心语,分别用=、~、__表示。定语是名词性偏正短语中修饰、限制中心语的成分,用()表示。状语是谓词性偏正短语中修饰、限制中心语的成分,用[]表示。补语是中补短语中补充中心语的成分,用<>表示。(一)主语的构成经常做主语的是名词性词语,包括名词、代词、数词、重叠的量词等实词,以及定中短语、同位短语、的字短语等名词性短语。处所方位词语在句首可能是主语,也可能是状语,判断的标准:(1)作为陈述对象,是主语;否则是状语。(2)能移到句中的是状语,不能的是主语。(3)看句子类型,存现句中的处所词语是主语。谓词性词语(动词、形容词及其短语)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做主语:(1)谓语具有判断、说明、描写性质;(2)谓语中使用判断词(是)、形容词或非动作动词(有、像、使、费等)。主谓短语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做主语,条件与谓词性词语做主语的条件相同。副词、介词短语不能做主语。(二)谓语的构成经常做谓语的是谓词性词语,包括动词、形容词,以及动宾短语、连谓短语、状中短语、中补短语等谓词性短语。名词性词语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做谓语:(1)句子是说明日期、节气、职业、处所、天气、容貌、类属或人物情况的;(2)表示判断,但不用判断词“是”。定中短语做谓语时是一个整体,不再找中心语。主谓短语做谓语形成主谓谓语句。(三)主语的意义类型句子成分的意义类型是看句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语义分析,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我们主要是以位置关系判定主语的,而和谓语动词联系的名词可以有多种,如施事、受事、处所、工具等。主语的意义类型是指动词性词语做谓语的句子而言的,看做主语的词语和做谓语的动词性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主要分三种类型:(1)施事主语;施事主语是谓语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构成“施—动”关系。大多数主语属于这种类型。(2)受事主语;受事主语是谓语动作行为的承受者,构成“受—动”关系。受事主语的句子是被动句,施事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用“被”,也可以不用。(3)非施受主语;非施受主语既不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也不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而是施受以外的其他语义关系的主语。分为两类:A、谓语中用非动作动词,如“是、有、像”等;B、谓语中用动作动词,但主语表示动作涉及的工具、处所。(四)动语、宾语1.动语的构成。做动语的是动词性词语,包括动词、动词性的联合短语、中补短语。2.宾语的构成。有动语才有宾语,无动语就没有宾语。宾语和主语的区别主要在于位置的不同,以动词来说,主语在动词前,而宾语在动词后。做主语的词语大都可以做宾语。经常充当宾语的是名词性词语(和主语相同)。谓词性词语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做宾语。名词性词语的宾语称为名宾,谓词性词语的宾语称为谓宾。名宾是常见的,因而要重点把握谓宾。名宾和谓宾对谓语动词有选择性,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可以带名宾,或者带谓宾。能够带谓宾的动词有:(1)判断词“是”。既可带名宾,也可带谓宾。(2)心理动词。如“喜欢、盼望、认为、觉得、讨厌、爱、恨、怕”等,既可带名宾,也可带谓宾。(3)感知动词。如“知道、听见、感到、感觉、明白、看到”等,既可带名宾,也可带谓宾。(4)表示动作始终的动词。如“开始、进行、结束”,一般只能带谓宾。(5)表示对待、处理意义的动词。如“加以、给以、予以、给予、足以、难以、得以”等,只能带谓宾。(6)“于”类动词。如“勇于、敢于、善于、易于”等,只能带谓宾。宾语的意义类型和主语的意义类型相同,但常见的主语意义类型是施事主语,而宾语常见的意义类型是受事宾语。(1)受事宾语这类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或结果,分为对象宾语和结果宾语。“买汽车”是对象宾语,“造汽车”是结果宾语。结果宾语表示的事物只有在动作完成之后才有。(2)施事宾语这类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主要出现在存现句和供宾句两种句型中。如“门口站着一个人”、“一间屋住四个人”。(3)非施受宾语非施受宾语是施事、受事以外的、或难于断定是施事还是受事的宾语,分两个小类:A、动词为动作动词,宾语表示该动作行为的处所、工具、目的、原因等,如“吃食堂”是处所宾语,“吃火锅”是工具宾语,“吃大款”是原因宾语。B、动词是非动作动词,如“是、有、像、当、算、在、姓、变成、成为、当作、成了”等,这些动词表示某种关系。主语和宾语的施事、受事关系一般表现为“施—受”(我看书),也可以表现为其他多种关系,如“受—受”(土豆炖牛肉),“非——施”(外面来人了),“非—非”(他是学生),“施—非”(他吃火锅)。四、被动句语义分析王力先生对汉语被动句表义特征的说法比较概括,也有人说成“不如意、不企望”,但所谓“不幸、不愉快、不如意、不企望”都只是对人的影响说的,如果受事主语是指物的,怎么来理解这些特征的含义呢?要准确地了解所谓“不幸”和“不愉快”的具体含义,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从我们考察的情况看,应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谓语动词具有“损害”的语义特征。这类动词的受事是受损者。比如《史记》中的“为”字句(包括“为……“所”式)所用动词36个,其中损害义谓语动词有34个,如:杀、弑、执、诛、灭、伤、禽、虏、羁、缚、败、破、围、夺、劫、袭、欺、疑、略、诈等。《三国志》的“魏书”中“为”字句(包括“为……所”式)所用动词共有69个,其中损害义动词有55个。再如《敦煌变文集》15篇所有“被”字句中用动词59个,其中损害义动词有43个,《朱子语类》1-4册(前62卷)中“被”字句所用动词共115个,损害义动词有95个。(2)虽然主要动词没有”“损害”的语义特征,但整个谓语对受事主语来说有不好的影响,或是受事主语所不情愿、不企望的。如例(1)的“认识”不是损害义动词,但伍子胥在逃难途中,怕被人认出来,句子就有了不幸的意思了。如:(1) 子胥被妇认识,更亦不言。(《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2) 道士被劝(劝酒)较多,巡巡不阙。(《敦煌变文集•叶净能诗》)(3) 他也只是一时间悠地说,被人写放在册上,便有碍。(《朱子语类》25卷)(4) 此说本平易,只被后来人说得别了。(《朱子语类》26卷)(5) 那大船小船约有百十来只,正被这大风刮得你撞我磕。(《水浒传》19回)(3)主语并不是谓语动词的受事,主语所代表的事物与主要谓语动词并没有直接的语义关系,只是整个由“被”参与构成的句子对说话者或某个句中或句外的相关对象构成不利影响,是说话者或这一相关对象所不情愿或不企望发生的。(6) 皇帝见使人久不出来,心口思惟,应莫被使者于催判官说朕恶事?(《敦煌变文集•唐太宗入冥记》)(7) 被管叔做出这事来骚动许多百姓,想见也怕人。(《朱子语类》54卷)(8) 妾身王昭君,自从选入宫中,被毛延寿将美人图点破,送入冷宫。甫能得蒙恩幸,又被他献与番王形象。(《元人杂剧•汉宫秋》)(9) 那怪不敢闭口,只得应了一声,倏地装里面,被行者贴上“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奉敕”的帖子。(《西游记》35回)(10)贾政还要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被动句的语义特征概括为“有损”,并且认为有损主要是对主语而言的。邓守信(1982)认为,被动句中的“不幸”语义是对整个事件的,而不只是对主语的,而且是从说话者的角度来看的。但这种看法无法解释“敌人被我们消灭了”这样的句子。因为就“敌人”来说,当然是受损的、不幸的,但如果说是说话人“我们”认为整个事件是不幸的,显然不对。本节我们对汉语所有的有标记被动句就是否具有“有损”的语义倾向,进行全面考察。王力先生(1957)说到了“为”字句,并说到现代汉语中由“叫、让、给”等构成的被动句在口语里仍然具有“有损”的语义倾向。下面我们将对早期的“于”字句、“见”字句(包括“见……于”式)以及后来的“吃”字句进行考察。(1)“于”字句。我们搜集了从先秦到汉代的“于”字句100例,其中表达“有损”义的73例,谓语动词共有55个,其中损害义动词41个,如:憎、厌、困、愠、射(嫌厌)、役(驱使)、伤、破、夺、终、治、逐(放逐)、制、败、辱、致、缚、牵、灭、刳、惑、欺、劫、恶、疑、怒、绝、乱、迷、失、亡、诛、疏、害、御、死、服、弑、戮、诱、矫。(2)“见”字句。赵诚(1991)考察,“见”字句在甲骨文中己有用例,它所举的几例都是具有“有损”语义特征的。如:(11)己酉卜,宾贞,今日王其步,见雨。(“见雨”意即“被雨淋”)我们搜集了先秦文献中的“见”字句(含“见••…•于”式)60例,其中表达“有损”义者40例,谓语动词共有37个,其中损害义动词26个,如:恶、污、杀、疑、禽、伐、辱、侮、闭、害伤、惮、刳、剖、刑、弑、劫、罪、疏贱、罚、詈、侵、害、负、骜、笑、欺。另考察了《史记》中的见字句,共70例,其中表达有损”义共60例。共用谓语动词39个,其中损害义动词32个,如:窘、弱、杀、疑、诛、侮、犯、戮、欺、苦、妒、嫉、屠、逐、憎、禽、攻、弃、卖、得(俘虏)、辱、非、敖、放(流放)、制、让、殃、释、肖1J、惮、侵犯、虏略。(3)“吃”字句。我们考察了《水浒传》前58回和《金瓶梅词话》前60回。《水浒传》有“吃”字句60例,表达“有损”义者57例,用谓语动词说(批评)、烧、拿(捉)、笑、缠、目了、拦、搅、耻笑、奈何、笑话、骂、赶、害、赚、杀、搠、坏、拷、逼、耍、跌。《金瓶梅词话》有“吃”字句58例,表达“有损”义54例,共用谓语动词42个,其中损害义动词29个,如:活埋、指骂、激怒、暗算、骂、骗、撵、奈何、逼迫、说(数落)、捩、嘲、折、夺、弄、扒、日(脏字)、聒噪、砍、说(责备)、捣昏、勾(勾引)、打、算计、吓、排说、笑话、抢(抢白)、抢白。可见“吃”字句表达“受损”义更加普遍,其表达“有损”义的具体方式也比其他句式复杂,有的己很难说是一般意义上的被动句,只要是表达一种“有损”的语义,就可以在前边加上个“吃”字。如:(12)吃雷横走了,却是怎地好!(《水浒传》51回)。(13)为是你不许我吃荤,偷了些吃,也吃你耍得我够了。(《水浒传》53回)(14)他昨日为剪这头发,好不烦难,吃我变了脸恼了,他才容我剪下这上柳来。(《金瓶梅词话》12回)(15)想着先前,吃小妇奴才压枉造舌,我陪下十二分小心,还吃他奈何得我那等哭哩。(《金瓶梅词话》20回)五、被动句语用分析(一)有主语汉语被动句的语用探究有主语汉语被动句,即受动者在句子中充当主语的被动句。在主动句里,受动者通常充当宾语;到了被动句中,受动者成了主语,构成了有主语被动句。有主语被动句多用“被”引进施动者。除了被字句,还包括用“蒙,遭,受,着,吃”等分别构成的被动句。如:(19)欧阳天风刚要发言,被主席给拦回去了.《赵子曰》老舍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北京)(20)遇到空房子的时候,不论哪界人士也和学生们同样被欢迎.(同上)(21)灿若吃劝不过,道.…《二刻拍案惊奇》(凌梦初P259)以上被动句都为有主语被动句,(19)中的“欧阳天风”,(20)中的“哪界人士”,(21)中的“灿若”,无论从语形上看还是从语义上看都为句中的主语,都是受动者。从语义上来说如果以上几个主语变成了宾语,或许句子意义变化不大,但从语用学角度上来看,把以上主语变成宾语则会使句子的语用效果产生很大变化。(二)汉语无主语被动句的语用探究汉语无主语被动句,指的是在主动句的句首加个“被”字—有的在“被”字前还加个语气助词“则”,“只”,“直”—则一下子就成了无主语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主语,其护语是被动结构充当的。无主语被动句是近代汉语被动句的重要一类。这种无主语被动句,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元明,以后很快减少。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偶尔也会看到。汉语无主语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受动者的,这是绝大多数,另一种是没有受动者的。例如:(22)被我咬断绳索,到得这里.(有受动者)《水浒传》P906)(23)被这畜生正不知害了多少人性命.(有受动者)《水浒》P303)(24)被两个阿姊皆骂老妪.(有受动者)(《孰煌变文》P884)(25)被义兵来,划地坏了他事.(无受动者)(《朱子语类》P3052)无论“我咬断绳索,到得这里”,“两个阿姊皆骂老妪”还是“义兵来,划地坏了他事”,不管它的谓语动词是施动性还是使动性的,这几句话都是主动句。如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在构成被动句时,当以受动者为主语,说成“绳索被我咬断,到得这里”,“老抠被两个阿姊骂”,“他的事被义兵坏了”,这样一来,就变成了有主语被动句,而在近代汉语里,只是在主动句的句首加个“被”字,就成了被动句。(三)有受动者汉语被动句的语用探究当我们认识一个动作时,如果从施事者出发,我们主要关注的可能是施事者如何实施这一动作,即动作发生的时间,方式等;如果从受事者出发,我们关注的可能是受事者遭受或经历这一动作的状态,即受事者受到某一动作处置的结果和影响。基于这样的认知常态,如有飞机扔下数枚炸弹轰炸赵庄一事,我们可能会说“飞机轰炸了赵庄”或“赵庄被炸”。前者用的是主动句,后者用的是被动句,但所表达的是同一客观动作;说话人一是从施事者出发,一是从受事者出发来认识这一动作的。主,被动句的选择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对应关系与人们对这一动作的认知方式有关。正如认知语言学所倡导的,语言中的句法规则是通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以认知为媒介来同客观世界建立对应的。基于此,我们将对汉语有受动者被动句进行语用探究,从语用学角度来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运用被动句。(四)无受动者汉语被动句的语用探究没有受动者的汉语被动句,指的是谓语中心是由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充当的主动句,其本身没有受动者,当其句首加个“被”字,就成了没有受动者的汉语被动句。例如:(29)却被店内人多,(我)不敢下手.(《水浒》P872)(30)(祝氏三兄弟)便喝叫庄客来拿小人,被小人飞马走了.(《水浒》P659)(31)不想已被方腊逃去,止拿得侍从人员.(同上P1362)这些无受动者的汉语被动句,既没有受动者做宾语,又没有受动者做主语。这些被动句只能表现某个话题中心的不幸或无奈。比如“却被店内人多”,是表现“我”的“无奈”,可是,“我”不能充当“却被店内人多”的主语,更不能充当句子的受动者;“我”只是话题中心。比如“被小人飞马走了”,弄得祝氏三兄弟无奈,但是,“祝氏三兄弟”不能充当“被小人飞马走了”的主语,更不能充当句子的受动者。再比如,“已被方腊逃去”的话题中心是镇压方腊起义的官军,这“官军”是“止拿得侍从人员”的主语,而不是“己被方腊逃去”的主语,也不是受动者。(五)有施动者汉语被动句的语用探究前面我们说过,当我们认识一个动作时,如果从施事者出发,我们主要关注的可能是施事者如何实施这一动作,即动作发生的时间,方式等。无施动者的汉语被动句其语义,重心到底在于表现什么?要理解其正确的语义及语义重心则需要我们结合语用学相关理论知识来进行分析,探讨。例如:(36)元豹被夸得兴奋了.(《千万别把我当人》王朔)(37)公共汽车开走后,她便被单独剩下继续注视着车来的方向.(《给我顶住》王朔)例(36)中,“元豹”是话语的中心语,根据上下文语境,根据关联理论,我们知道“相同.的认知心理是话语理解的前提”。在相关语境中“元豹被夸得兴奋了”的语义其实并不是说“元豹”被夸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是为了讽刺“元豹”是一个不懂得是非曲直,没有一点廉耻之心的愚昧之徒。由此可见,句中未出现施动者,其语义重心是在于突出句子中心语“元豹”及其性格特征。

六、结论《老学庵笔一记》不但是宋代的一部重要笔记小说,同时它也是笔记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此书是陆游晚年闲居在镜湖边上时所作,大概作于淳熙十六年到绍熙五年之间。《老学庵笔一记》作为一部笔记小说,体式灵活,书写自由,受官方的约束小,加上陆游本人的才华和丰富的阅历,为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具有较高的文学、文献及史料价值。在内容上,《老学庵笔一记》中记载了很多关于诗歌的评论,显示了陆游的文学理论思想。同时,《老学庵笔记》中也记载了一些可以补史的材料和一些有关小学、版本、考订等相关的文献学材料,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在艺术上,《老学庵笔一记》用语平实、自然,又兼具笔记真、杂、随的特点。《四库总目提要》认为《老学庵笔记》“轶闻旧典,往往足备考证”。李慈铭的《越鳗堂读书一记》说它“其杂述掌故,间考旧文俱为谨严”。《老学庵笔记》不仅在国内有影响,在日本,很早以前就受到当地文士欢迎。据日本一些古籍记载,明成化年间,因文籍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