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特色专题诗歌比较鉴赏
古诗词的比较鉴赏与单首诗词的鉴赏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只是在题型结构与阅读过程上有所不同:一是阅读对象在数量上有差别;二是比较鉴赏时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命题者往往会选取两首在作者、主题、风格、题材、体裁等方面有某些相同或相异之处的诗歌进行比较。其比较点,既可以是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也可以是它们的相异之处。常见的设题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形象、意象的比较:比较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的不同侧重点或其优劣;或比较不同诗歌中相同意象的意蕴的异同。 2.语言提炼的比较:不同诗歌中炼字艺术的比较,或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3.表现手法的比较:不同诗歌中使用的表现手法的异同及其效果的比较。4.思想情感的比较:辨析同一诗人或不同诗人书写相似内容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等等。
古诗词比较鉴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把握,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的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罢,都要落实到前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都要从诗歌中找到具体依据。◎题型一形象、意象的比较鉴赏解题指津形象、意象比较有两个层面:一是意象与形象的内涵、特点的异同比较,二是形象、意象作用的异同比较。
形象与意象的内涵、特点的异同比较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意象(主要指景象和物象)的内涵比较,一个是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比较。对于前者,先要看在意象选取上有何不同,再看意象在自身特点与表情达意两方面的异同,或者表层义与深层义有何异同。对于后者,要注意从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格品质两方面进行比较,兼及人物身份的比较。形象、意象作用的异同比较主要从写景、状物、造境、抒情、结构等方面展开。典题示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题小松李商隐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两首诗中的小松形象特点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剖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李诗:“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我喜爱独秀挺立在庭园中的小松,那细叶轻阴带来满座清风。“孤秀”表现了小松虽然孤独,遭受冷落,却能以其细叶轻阴独秀青葱,展示出独具魅力的形象。“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桃李盛开的季节虽然寂寞,但进入霜雪繁多的严冬,就显得郁郁葱葱。与桃李之盛对比来表现小松的“孤秀”,以霜雪严寒来衬托小松的坚强挺拔。开篇这四句,通过对小松四时遭际的描绘,写出了它坚贞挺拔、不随流俗、傲霜斗雪的风姿。“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百花本是“一岁一枯荣”,而诗人在这里却说“一年几变”。这是夸大百花“枯荣”之易来强调小松成材之难,以百花之“变”来反衬小松之坚定。一年之内桃李等花卉几经枯荣,而小松长大后,则具栋梁之功。“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请告诉那些去西园观花的人们,在雪飞霜落的园中,他们定会为枝叶光秃秃的桃李等花卉而悲伤动容。后面的四句写诗人对小松的殷切期待,百花虽盛,但好景不长,“一年几变枯荣事”,而小松独耐寂寞,不管春风秋雨、夏炎冬寒,锤炼其坚贞之性。待到它长成百尺苍松之时,即可成就栋梁之功了。
杜诗:“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的精神,形象地勾画出来了,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今渐觉出蓬蒿”,现在才发现已经长得比蓬蒿高出了许多。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这个“出”字用得精当,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生长变化的情景。“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果能识别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见识,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见识,所以诗人感叹说: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作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答案:(1)异:一个挺立庭院中,枝叶纤细柔韧,令人爱怜;一个淹没深草里,刺头努力向上,锐不可当。
(2)同:①都遭遇艰难困苦,默默忍受,坚忍顽强;都被人冷落忽视,独耐寂寞。②都志向远大,未来可期,必将有百尺凌云的姿态,可堪柱石之功。◎题型二语言的比较鉴赏解题指津
同一般的语言赏析题一样,语言比较鉴赏题本质上也是体味揣摩词语、诗句对于造境、写景、表情的作用,以及是否传神等。但既然是比较鉴赏,首先就要选好比较点,如:联系所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个更符合语境;从情感上进行比较,看哪个更能准确表达诗人当时的情感;从表达特点上进行比较,看哪个更生动形象;从结构特点上进行比较,看哪个更能使结构浑然一体,更能起照应等作用。其次,要把理由说清楚、说充分。典题示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泗州东城晚望秦观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金山晚眺秦观西津江口月初弦,水气昏昏上接天。清渚白沙茫不辨,只应灯火是渔船。有人评论说,两首诗尾句中的“应”字,意义和表达的效果是一致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意思是,成片的树林上空浮现着一抹黛影,青翠如画,我想,它一定就是那座淮水转折处的青山。在前一句中,诗人不从“山”字落笔,而是写出林后天际的一抹青色,暗示了远处的山峦。“应”字是推测,是猜想,一方面暗示了黄昏的轻雾下景色朦胧,另一方面,通过虚写,让读者想象一幅渺渺白水绕青山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向往一种朦胧而不虚幻、恬淡而不寂寞的境界,言有尽而意无穷。“清渚白沙茫不辨,只应灯火是渔船”意思是,清江水,白沙滩,模糊一片难分辨,只有点点灯火,分明是渔船。透过水气,还能看到江上灯火,隐现明灭,诗人推断,那一定是对岸的渔船了。“应”字也是一种推测和猜想,“灯火是渔船”体现了水汽迷蒙,分辨不清的月下江景,这种远眺之景,朦胧而温馨,传达出诗人淡然闲适的心境,虚写想象也使诗句显得趣味十足,别具风调。
答案:①“应”有猜测之意,体现了暮景朦胧的特点。②“应”分别引出“山”和“渔船”,丰富诗歌内容,拓展诗歌意境,使诗歌避免平铺直叙,别具一格。③传达出诗人淡然闲适的心境,富有情趣,余韵悠长。◎题型三表达技巧异同的比较鉴赏解题指津首先,要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与内涵。
其次,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是求同还是求异)、角度(是从哪个角度比较),比较到哪一层次,是只要答出术语,还是要结合诗句做解说,并有效果分析。
鉴于表达技巧复杂繁多,高考的古诗词鉴赏定位于常见常用的表达技巧,因此,要立足于对原诗准确的理解判断,尤其要注意甄别那些容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表现手法中的对比与衬托,修辞方法中的借代与借喻等。典题示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蚕妇杜荀鹤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①浑身着苎麻②?蚕妇来鹄
【注释】①底事:为什么。②着苎麻:指穿粗麻布织成的衣服。③繁华事:指赏花之类的事。④黄金屋里人:指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若教解爱繁华事③,冻杀黄金屋里人④!赏析比较两首《蚕妇》诗后两句艺术手法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杜诗用反问句,一下子就把封建社会中一种普遍而令人触目惊心的矛盾摆到了读者面前。养蚕和着麻对比,贫穷和繁华对比,情理应得和实际状况对比。而对于蚕妇终年辛苦养蚕的劳动果实到哪里去了,是谁剥夺了她们享受美好生活的权利,诗人未直接说出,使诗歌含而不露却耐人寻味。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来诗通过假设及由这一假设推论出的结果清楚地揭示了封建社会谁养活谁这一根本问题。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之所以能在“好花时节”有闲情逸致去欣赏百花,正是由于这些蚕妇“晓夕采桑”。如果蚕妇此时也去做“繁华事”,那些“黄金屋里人”只能被“冻杀”。原来,这些“黄金屋里人”是由这些蚕妇养活的。
答案:①表述口吻上,杜诗模拟蚕妇的口吻来诉说养蚕之苦与回报之微,充满了怨愤不平之气;来诗则以作者的口吻假设没有蚕妇的劳作,富人将无衣可穿,语调冷峻而尖锐。②句式运用上,杜诗用反问句,揭示了蚕妇劳而无获的悲惨境遇,将质问的矛头指向了不劳而获的统治者;来诗用感叹句,揭露了富人的生活是以穷人劳作的痛苦为代价的事实,表达了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愤慨之情。③修辞方法上,杜诗以蚕妇自身付出与收获的反差做对比,形象地展现了蚕妇遭遇的不公;来诗运用假设和夸张的手法,揭露了权贵者靠剥削劳动人民而生活的事实。◎题型四思想感情异同的比较鉴赏解题指津
进行内容、情感的比较鉴赏,前提是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感情基调。其基本方法与一般分析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相同。 (1)读标题。标题往往交代了诗的核心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 (2)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写作背景。同样的景物,因诗人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心情,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3)善于抓住带有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注意诗歌的最后两句,它们往往卒章显志、点明主旨。在上述基础上进行比较,需要注意:(1)熟悉感情基调术语,会用这些术语比较感情基调的异同,如忧愁与闲适、悲伤与欢快等。(2)进一步分析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或情境,这也是情感比较的重要内容。(3)比较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概括,又要有对关键语句的具体分析。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典题示例(2022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楼前[中唐]王建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过勤政楼[晚唐]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注释】①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和鉴赏写作手法的能力。 先看情感:王诗后两句通过写曾做过飞龙舞的老马来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飞龙舞马”是唐玄宗庆生时的节目,玄宗赏百匹飞龙舞马在勤政殿前贺寿,可以想见当年庆生场面是多么热闹繁华,唐玄宗生活是多么骄奢逸乐。而今“飞龙老马曾教舞”,老马还记得当年唐玄宗做寿时的音乐,可是唐玄宗和他曾拥有过的盛世江山早已繁华不再,昔日的大唐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而这一切可能正源于唐玄宗当年的骄奢淫逸。王建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唐玄宗的骄奢逸乐,言外自见。杜诗后两句借助紫苔表达情感,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这两句采用《诗经·王风·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暗示王朝兴衰。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再看写法:王诗后两句借助老马“总举头”的细节传情达意。写老马“闻着音声总举头”,听到音乐的老马还记得当年曾经受过的训练,“举头”是老马的习惯性动作,这一细节刻画生动传神,暗含着对昔日繁华盛世的怀念。杜诗寓情于景,通过拟人手法写紫苔“称意”,暗示王朝繁华不再。“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意滋长蔓延,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如意。用紫苔的任意滋长蔓延营造荒凉的氛围,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
答案:情感不同: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奢逸乐,言外自见;②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
写法不同:①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②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意滋长蔓延,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氛围。答刘季孙①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王安石偶著儒冠敢陋今②,自怜多负少时心。轾轩③已任人前后,揭厉④安知世浅深。挟策有思悲慷慨,负新无力病侵淫。愧君绿绮虚⑤投赠,更觉贫家报乏金。
【注释】①刘季孙:北宋诗人。嘉祐年间任饶州酒务,但他很不满意,以酒解忧。后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不久病故。博通史传,禄赐尽于藏书之费,家中贫困。与王安石、苏轼等文人雅士相知。②陋今:苛责现今。③轾轩: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引申为高低、轻重、优劣。④揭厉:谓高举而扬厉之。⑤虚:白白的。(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答”字点明本诗的写作原因和类别,“刘季孙”则表明了酬答的对象。 B.颔联后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刘季孙不知世事艰难的乐观态度。 C.颈联情感深沉,用词贴切,一个“悲”字凸显诗人对刘季孙人生际遇的怜惜。 D.尾联着眼于诗人与刘季孙的交往,写自己受到了其馈赠,但是无力回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B项“写出了刘季孙不知世事艰难的乐观态度”错误,后句“揭厉安知世浅深”应是通过反问写出了刘季孙不管世事深浅的孤傲性格。故选B。答案:B(2)请简要分析刘季孙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首联写刘季孙“著儒冠”而苛责现今,感叹自己未能实现少时的雄心壮志。由此可见,刘季孙是一个少年立志,但壮志难酬的人。颔联写刘季孙任人评说优劣,并通过反问写出了刘季孙不管世事深浅的孤傲性格。再结合“偶著儒冠敢陋今”,可见刘季孙是一个具有敢于指责当今的勇气,而不管别人如何评论自己的孤傲、洒脱的人。颈联通过“挟策有思”“慷慨”突出了刘季孙德行、才智出众,只可惜“病侵淫”,最终无力实现抱负。由此可见,刘季孙是一个有安邦定国之才能的人。尾联写诗人因“贫家”“乏金”而无力回报刘季孙的馈赠,这是从作者愧疚的角度突出了刘季孙哪怕自家贫困,疾病缠身,但送朋友礼品毫不吝惜的品格。由此可见,刘季孙是一个看重交情,对朋友慷慨、豪爽的人。
答案:①年少时雄心勃勃,志气高昂,但仕途停滞不前,壮志难酬。“自怜多负少时心”一句就表明了少时壮志,而“多负”则表明壮志难以实现,落得个“自怜”境地。②具有敢于指责当今的勇气,而不管别人如何评论自己。“偶著儒冠敢陋今”写刘季孙敢于指责当下,“轾轩已任人前后”则写出刘季孙任人评说优劣的傲岸品格。③有安邦定国之才能,是一个慷慨奇士,但是疾病缠身,以致最终难以实现其抱负。“挟策有思悲慷慨,负新无力病侵淫”写出了刘季孙德行、才智出众,只可惜疾病渐侵身体,最终无力实现抱负。④看重交情,对朋友豪爽,尽管家里贫困,但赠送朋友礼品时很大方。如“愧君绿绮虚投赠”就写出了刘季孙哪怕自家贫困,但送朋友礼品毫不吝惜的品格。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江畔独步寻花(其五)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芙蓉二绝(其二)刘克庄池上秋开一两丛,未妨冷淡伴诗翁。而今纵有看花意,不爱深红爱浅红。(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师塔巍然静立,江水东流而去,作者着意描绘一幅秀美的锦江图景。 B.杜诗写春光与微风作伴,将自然景物人格化,状写春景倦懒可爱之态。 C.两诗将花作为吟咏对象,仅“一簇”或“一两丛”,却能见出季节景致。 D.春日桃花与秋日木芙蓉应时而开,自由绽放,展现自然的生机与美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项“状写春景倦懒可爱之态”错误,“春光懒困倚微风”,意思是“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是写人在春景中的慵懒状态,而非写春景的倦懒之态。故选B。答案:B(2)两诗结句仅一字之差,却表现了作者不同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杜甫的诗句“可爱深红爱浅红”,意思是“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在两种颜色之中,作者不能比较出更爱哪种颜色,表现了两者之间的难以取舍,表达了对春花的喜爱之情;刘克庄的诗句“不爱深红爱浅红”,意思是“不喜爱深红色,喜爱的是浅红色”,作者在两种颜色中有一个明确的喜爱者,表现了作者不为外物所扰的心境,体现的是作者坚定而平和的态度。
答案:①杜诗认为无论桃花深红还是浅红,都惹人喜爱,表现了爱花、赏花的喜悦之情;②刘诗在两种花色中偏爱浅红,表现了平和淡然、不为外物所扰的心境。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春日山中对雪有作杜荀鹤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霏霏雪花时散时聚,落在竹树上,不时发出声响,视听结合,描绘出雪落春山的场景。 B.春雪到来,岭梅重新开放,岩石上融化的雪水又凝结成冰,新奇的山景令诗人欣喜。 C.“鹿儿”“吟僧”写出诗人情趣的高雅,诗人身处严寒之地却闲适宁静、恬淡自怡。 D.诗歌描摹春景,紧扣试题中的“春日”“山中”“雪”,语言清新优美、质朴明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岭梅重新开放”错误,“岭梅谢后重妆蕊”,意思是“岭头的梅花已经凋谢,现在又好像重新开放了”,写出了春雪缀满枝头,宛如梅花再放的景象。故选B。答案:B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通读诗歌,首联“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意思是“雪花打在竹丛和树枝上,不时发出沙沙响声;浓密的雪片从空中飘落下来,聚集在地面上”,运用视听结合,形象地描绘了雪落春山的场景。“岭梅谢后重妆蕊”,意思是“岭头的梅花已经凋谢,现在又好像重新开放了”,将因雪而成的雾凇景观想象成梅树上重新装扮上的花朵,运用的是拟物手法。首联和颔联是写山村春雪景色,颈联写春雪中人的活动,是实写,尾联“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写希望春雪滋润万物的功力可以与春雨相等,会给山间松径带来一片生机,让万物早日复苏,是虚写,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全诗以写景为主,描写了春雪过后,山村的清新自然之美,抒发了对山中雪景的喜爱之情,属于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
答案:①视听结合。霏霏雪花时散时凝,散落在山中的竹树上,时不时发岀沙沙的声音,形象地描绘了雪落春山的场景。②巧用拟物修辞手法。将因雪而成的雾凇景观想象成梅树上重新盛开的花朵,新奇形象。③虚实结合。后两句由实入虚,希望春雪与春雨一齐发力,让万物早日复苏。④融情于景。通过春山雪景的描绘,抒发了对山中雪景的喜爱之情。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酬淮南廖参谋秋夕见过之作刘禹锡【注释】①扬州从事:唐代,淮南节度使治所为扬州;从事,是唐代参谋等幕职的泛称。扬州从事①夜相寻,无限新诗月下吟。初服已惊玄发长,高情犹向碧云深。语馀时举一杯酒,坐久方闻四处砧。不逐繁华访闲散,知君摆落俗人心。(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诗人乘闲前去拜访友人廖参谋时所作,二人于月下吟咏,诗兴浓郁。 B.“高情”一句与“便引诗情到碧霄”写法相似,均借高远无垠的空间来写情。 C.颈联写二人对坐交谈,意兴盎然,不觉时间流逝,畅叙许久方闻砧声四起。 D.本诗作为酬赠作品,自然流畅、简练爽利的语言中蕴含了诗人真挚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A项“本诗是诗人乘闲前去拜访友人廖参谋时所作”错误,这是对诗歌标题的曲解,标题“酬淮南廖参谋秋夕见过之作”中,“见过”是“拜访我”之意,这是对淮南廖参谋来拜访自己的酬答之作。故选A。答案:A(2)诗的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表达了对好友的感激与赞赏之情。“不逐繁华”“摆落俗人心”是对好友不慕权贵来访问自己的感激,更是对好友不流于世俗的行为的赞赏。②隐含了自身仕途不顺的感伤之情。“闲散”一词突出了诗人此时境况,落寞抑郁之情蕴含其中。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甘露寺多景楼曾巩【注释】①钟呗:梵音的歌咏。②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一川钟呗①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②。(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景楼居高临下、眼界开阔,登楼即可望见四面山川美景,是览胜之地。 B.颔联动词意蕴丰富,如“浮”字尽写云波迷离之态,又含翠阁巍峨之姿。 C.颈联用正面描写的方法,写出钟呗之声下原野的寂静和万里江水的汹涌。 D.中间两联从水光、山气、月色、浩风多方写景,应和诗题“多景”之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颈联用正面描写的方法”错误,应是侧面烘托。月光下传来“一川钟呗”,不难想象出淮南原野的平阔寂静;海风中驶出“万里帆樯”,使人意识到长江的迢遥汹涌。故选C。答案:C
(2)古人对尾联的情感解读有两种:一种认为,表达了诗人叹老思归的感情;另一种则以为,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企望和追求。你认同哪一种?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首先选择一种观点,然后结合诗句“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分析作答。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对“冥鸿”这一意象的解读。
①“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鸿雁在空中振翅高飞的形象,唤起了诗人心中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自己虽然老境渐至,征尘满衣,但不会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庸。由此,认同“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企望和追求”的观点。②“鸿雁”这一意象,常有思归思亲之意。诗人看到飞入远天的鸿雁,想到自己的境遇,老境渐至,征尘满衣,产生了叹老思归的感情。由此,认同“尾联表达了诗人叹老思归的感情”的观点。
答案:(示例一)我认同“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企望和追求”的观点。“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诗人借在空中振翅高飞的鸿雁,抒发自己虽然老境渐至,征尘满衣,但心中并未放弃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
(示例二)我认同“尾联表达了诗人叹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年中国石油大学管理岗位人员招聘考试真题
- c语言课程设计餐厅订餐系统
- 2023年云浮市招聘医疗卫生人才考试真题
- 33《测量气温》课件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
- javaweb课程设计案例源码
- 2023年青岛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 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体育足球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观秦兵马俑导游词(34篇)
- 中国风场景插画课程设计
-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8篇
- 03古希腊戏剧PPT课件
- 六年级上册数学求百分率《分数、小数化百分数》
- 材料热力学--二组元相与二组元材料热力学
-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
- 木屋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和解协议书
- 不锈钢的车削加工
- 双电源自动切换试验记录
- PCM用户手册解析
- 北京市甲级设计院
- 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