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设计_第1页
《白杨》教学设计_第2页
《白杨》教学设计_第3页
《白杨》教学设计_第4页
《白杨》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以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教学过程;课前播放歌曲《一棵小白杨》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一起看看生长在大戈壁上的白杨。2介绍作者二、初读课文,感知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交流讨论:①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根据提示填空)《白杨》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围绕白杨,先从列车窗外的白杨引出两个孩子的(),然后写爸爸介绍(),最后写爸爸看到()。二、细读课文,合作探究(一)感受隔壁环境1.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指名读第一小节。

2.出示大戈壁的图片,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胡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3你感受到了什么?

4.齐读第3,4节,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卫士)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分角色朗读4-11小节。

(二)、理解白杨品格特征1.指名朗读12小节,然后小黑板了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读讲。

“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①“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本性正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①这句话廛了白杨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关键词可体会出?(生命力强。“哪儿……哪儿……”“很快)②想象:白杨树还可能在哪儿生长?试着填一填白杨树从来都是那么直。(),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白杨树从来都是那么直。(),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白杨树从来都是那么直。(),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③指导感情朗读。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①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坚强不屈。“不管……不管……总是……”)②练习朗读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拳头大小的冰雹来了,().它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2齐读3.教师小结,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崇敬)请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朗读14小节。

(三)、领会爸爸的心愿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13小节,并联系14小节思考,然后同桌讨论。

2.引读讨论14小节:①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你们知道吗?”②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③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你们知道爸爸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新疆去吗?”

3出示资料:50年代,毛主席号召广大知识青年和部队转业官兵,服从祖国需要,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建设者们在边疆艰苦创业,克服各种困难,把亘古荒原改造成机械化、规模化的大农场。并新建了现代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发展了科教、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新疆建设兵团的存在和发展,是实现祖国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4出示图片,并叙述无数的边疆建设者放弃了条件相对优越的家乡,代代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他们同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他们是守卫边疆的真正勇士。树似人,人如树。

4.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2)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5.小结爸爸表白的心:

一是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不择环境,不怕困难,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二是希望孩子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锻炼,长大后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四)总结写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即讲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小结:那些生长在茫茫大戈壁上的白杨树令我们敬佩,然而,更令我们敬佩的是那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们,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汗水和坚持不懈的信念掀起了西部建设的高潮。他们博大的胸怀,坚强的意志,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者一代又一代的人,相信西部建设大军中一定会有我们的身影。六、布置作业推荐阅读篇目:茅盾的《白杨礼赞》,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积累词句。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教学本课时,我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再通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讨论解决两个问题:⑴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⑵写白杨树的特点有何特色?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并使学生懂得,前者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写白杨树并非直接描写景物,而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的特点。紧接着我就抛出新问题: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不动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只是单纯说树吗?他还想说明什么?通过读课文,学生明白了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