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道G319武营至石耶段改建工程桥梁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国道G319武营至石耶段改建工程桥梁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国道G319武营至石耶段改建工程桥梁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国道G319武营至石耶段改建工程桥梁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国道G319武营至石耶段改建工程桥梁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秀山县国道G319武营至石耶段改建工程S4-2桥梁涵洞施工图设计说明第1页共10页桥梁施工图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 本次设计秀山县国道G319武营至石耶段改建工程,设计人员对沿线进行了踏勘,根据路线走向,道路在K0+510处跨越一处河沟,故设置中桥1座,桥梁采用2x20m预应力混凝土现浇箱梁桥,桥梁全长50m。二、设计依据(1)业主与我公司签定的设计合同(2)地质勘察报告(3)实际测量资料三、设计遵循的规范和技术标准:3.1设计规范(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FB01-2014)(3)《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5)《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6)《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7)《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8)《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2017)(9)《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10)国家和地方的其它相关规范规定及标准3.2设计采用主要技术标准(1)公路等级:二级(2)设计速度:40km/h(3)桥梁标准横断面:0.5m(防撞护栏)+14.5m(车行道)+0.5m(防撞护栏)=15.5m(4)设计基准期:100年(5)设计安全等级:一级(6)桥梁设计荷载:公路—Ⅰ级(7)纵坡:随道路纵坡(8)横坡:随道路横坡(9)设计洪水频率:中桥1/100(10)地震:抗震设防基本烈度6度,地震动加速度峰值0.05g,中桥抗震设防措施满足6度区的要求。四、桥址区工程地质条件(摘录自勘察报告)4.1气象桥位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内气候四季分明,气温正常,降水充沛,日照偏少。全年平均气温为16.5℃,极端最高气温39.6℃,极端最低气温-8.5℃。秀山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348.30毫米,历年年最大降雨量为1845.8毫米(1999年),最低年降雨量为984.6毫米,日最大降雨量为209.5毫米(1996年7月14日),小时最大降雨量为72.0毫米,以夏季降水最多,春季为次,秋季再次,冬季最少。拟建桥梁横跨一溪沟,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由于该区地表径流条件好,地表水沿地表向地形低洼处的溪沟排泄。溪沟勘察期间水量较少约200L/s,暴雨上涨约2m,溪沟对本段公路影响不大。4.2地质环境条件4.2.1地形地貌桥位区处于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貌,沿线路走向总体地形较平缓,桥位区呈宽缓的“U”字形,地形标高最高为360m,最低为355m,高差5m,桥位区地貌见照片2.3-1。照片2.3-1桥位区地形地貌4.2.2地层岩性根据本次野外工程地质测绘表明:本项目涉及区域的地层包括寒武系上统毛田组;第四系全新统,地层由老自新分述如下:1.寒武系(∈)上统毛田组组(∈3m):厚层块状白云质灰岩,深灰色,微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局部见白色方解石条带或团块,溶蚀孔隙局部发育,部分孔隙内泥质充填。强风化岩芯呈碎块状,灰黄色,质较软,锤击声哑;中风化岩芯较完整,多呈柱状、短柱状及少量碎块状,节长一般50~280mm,质硬,锤击声脆。2.第四系(Q)人工素填土(Q4ml):杂色,稍湿,中密,土石比约3:7。为房屋及道路修建回填形成,主要分布于公路及民房段。残坡积层(Q4el+dl):褐黄色,主要成分以次生红粘土为主,分布于桥梁缓坡地段,厚度一般0.40~2.85m。4.3地质构造及地震4.3.1地质构造桥位区位于秀山背斜东翼,岩层呈单斜状产出,产状为93°∠34°,据岩体露头量测统计,主要发育2组构造裂隙:①组裂隙,产状为352°∠78°,微张~闭合,无充填,延伸1.0~3.5m,间距为1.0~2.50m。②组裂隙,产状为252°∠76°,微张~闭合,无充填,延伸0.60~1.50m,间距为0.50~1.50m。4.3.2地震本区构造形态主要成生于燕山期,喜山期构造格局已基本定型,区内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整体间歇性抬升为主,区域稳定性相对较好。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0—2015图A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0—2015图B,路段区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值为0.05g,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按《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的有关规定设防。4.4水文地质条件通过对桥位区工程地质测绘和钻探,场地内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于第四系的土层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寒武系上统毛田组(Є3m)地层中,白云质灰岩为含水岩组。桥位区两侧地形平缓,溪沟低于两侧,有利于地下水的径流排泄。据本次工程地质测绘,大气降水后,主要以坡面流的形式排泄,少量渗入地下,武营中桥所在冲沟为桥位区的最低侵蚀基准面,同时亦构成桥位于地下水及地表水的径流排泄通道。勘察时,均对钻孔提干孔内循环水,水位恢复极慢,说明桥位区地下水贫乏,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中的附录K,线路通过地区气候上属湿润区,线路属Ⅱ类环境。线路通过地区地表水体水质无污染,地表水以HCO3--Ca2+型水为主,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中的附录A水对混凝土结构腐蚀性的评价标准判断:所取环境水对混凝土结构及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防护等级为常规防护。4.5不良地质现象及地质灾害据野外工程地质调绘和钻探揭露,桥址区线路走廊区未发现有滑坡、溶洞、断裂,亦未发现泥石流、断层、软弱夹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现象。4.6岩土设计参数建议岩土设计参数建议值表名称天然密度(g/cm3)单轴抗压强度(MPa)地基容许承载力(KPa)基底摩擦系数桩侧摩阻力标准值qik(KPa)临时边坡允许值备注天然饱和中风化白云质灰岩2.7334.4128.8015000.551:0.5~1:0.75带“*”为经验值强风白云质化灰岩450*0.351:0.75~1:1次生红粘土120*0.25451:1.00~1:1.5五、主要材料5.1混凝土(1)C50混凝土:现浇箱梁;(2)C40混凝土:支座垫石;(3)C30混凝土:承台、墩柱、桩基础(水下混凝土)、桥台台帽、桥台侧墙上部、防撞护栏等;(4)C25混凝土:U台身;(5)C20混凝土:垫层。C50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cd=22.4Mpa,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td=1.83Mpa,弹性模量EC=3.45×104Mpa;C40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cd=18.4Mpa,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td=1.65Mpa,弹性模量EC=3.25×104Mpa;C30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CD=13.8Mpa,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TD=1.39Mpa,弹性模量EC=3.0×104Mpa。为使结构混凝土满足耐久性要求,要求C50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不大于0.55,最小水泥用量不小于350kg/m3,最大氯离子含量不大于0.06%,最大含碱量不大于3.0kg/m3。其余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不大于0.55,最小水泥用量不小于275kg/m3,最大氯离子含量不大于0.30%,最大含碱量不大于3.0kg/m3。5.2天然建筑材料混凝土的粗骨料应采用级配良好的坚硬碎石,细骨料宜采用中粗砂。5.3钢材5.3.1钢绞线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如下规定:(1)钢绞线公称直径:15.2mm(2)截面面积:140mm2(3)抗拉强度标准值:fpk=1860MPa(4)弹性模量:E=1.95×105MPa(5)钢筋松弛率:≤0.03(6)预应力钢束与管道的摩阻系数:u=0.17(7)预应力管道每米局部偏差对摩擦的影响系数:k=0.0015(塑料波纹管)(8)一端锚具变形及钢束回缩值小于等于:6mm。5.3.2普通钢筋(1)HPB300钢筋:公称直径<12mm的钢筋,应符合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T1499.1-2017)的规定要求。(2)HRB400钢筋:公称直径≥12mm的钢筋,应符合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带肋钢筋》(GB/T1499.2—2018)的规定要求。(3)钢筋连接:钢筋直径≥20mm的HRB400钢筋采用等强剥肋滚轧直螺纹连接,接头等级为Ⅰ级,质量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6)的要求,且同一截面接头数量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5.3.3焊接材料(1)HPB300钢筋:采用E4303型焊条。(2)HRB400钢筋:采用E5003型焊条。5.3.4钢板桥梁预埋件采用Q235-B.Z钢。5.4锚具与管道(1)所使用的预应力锚具必须经过正式鉴定和重大桥梁工程的检验,并且锚具的结构型式及规格应符合图纸及《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2015)的有关规定。(2)预应力管道采用塑料波纹管,采用真空辅助压浆技术。5.5伸缩缝及支座(1)现浇箱梁桥墩台处采用盆式橡胶支座。各支座安装必须水平,安装技术要求详见支座生产商的安装说明。(2)支座:盆式橡胶支座采用GPZ(Ⅱ)系列,支座的技术性能应符合《公路桥梁盆式橡胶支座》(JT/T391-2009)的要求,安装应按厂家要求进行,支座安装温度宜控制在年平均气温(17℃)。(3)盆式橡胶支座采用锲形块和支座垫石,将主梁梁底、台帽顶的纵横坡调整为水平面,以保证支座水平安装、水平支承传力。(4)伸缩缝:本设计按GQF系列伸缩缝进行设计,若选用其它系列伸缩缝应注意伸缩缝预留槽尺寸是否满足要求,伸缩缝安装温度宜控制在年平均气温(17℃)。5.6其他材料(1)桥面防水:采用道桥聚氨酯防水涂料。(2)圬工:锥坡采用M7.5浆砌Mu30片石,M10砂浆勾缝。5.7材料质检所有材料都必须按相关标准规范要求进行质量检验合格后才准投入使用。六、桥梁结构设计要点6.1沿线桥梁设计6.1.1K0+510武营中桥(1)里程桩号:本桥起止桩号:K0+485.000~K0+535.000,中心桩号:K0+510.000,桥梁全长50m。(2)平纵信息:本桥跨越无名河沟,根据桥位现场水文调查,桥位处勘察水位为:354.240m,河道宽约28m,现场走访调查最高洪水位为358.160m,由于无水文统计资料,设计水位采用现场调查最高水位。本桥平面位于直线上,纵断面纵坡0.9%;墩台与路线正交布置。(3)上部结构:采用2×20m预应力混凝土现浇箱梁,在两桥台处设置40型伸缩缝。桥台处采用GPZ(Ⅱ)3.5DX±150、GPZ(Ⅱ)3.5SX±150盆式橡胶支座,桥墩处采用GPZ(Ⅱ)6.0GD、GPZ(Ⅱ)6.0DX±150盆式橡胶支座。箱梁采用直腹式单箱三室截面,梁高1.4m,顶板宽15.5m,底板宽11.5m。箱梁顶板厚25cm,底板厚22cm,腹板厚50cm,为增强支点处抗剪能力在支承处距实心段4m范围内,腹板由50cm加宽至80cm,顶板由25cm加厚至45cm,底板由22cm加厚至42cm。箱内上倒角采用75cm×25cm,下倒角采用25cm×25cm。悬臂板长为2.0m,外侧厚度由端部的20cm渐变至根部的50cm。箱梁按照预应力A类构件设计设纵向通长预应力钢束。钢束布置有竖弯及平弯形式,所有弯曲均采用圆弧曲线。预应力钢束设计张拉控制应力为0.73倍的标准抗拉强度。本设计中计算钢束引伸量有关参数取值为:管道摩擦系数0.17,局部偏差影响系数0.0015,一端锚具变形钢束回缩量6mm,钢束松弛系数0.3,箱梁钢束均采用两端张拉。预应力管道采用与锚具对应的塑料波纹管道,并采用真空压浆技术,以保证灌浆质量,提高预应力钢束的耐久性。(4)下部结构:桥台采用U形桥台,桥墩采用圆柱墩,墩台基础均采用桩基础,要求桩底持力层岩层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不低于20Mpa且桩底嵌入较完整中风化岩层深度不低于3倍桩径。6.2桥面系构成及其它附属设施(1)箱梁桥面铺装自上而下具体为:4cm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16C道桥聚氨酯防水涂料(2)桥梁两侧设置防撞护栏,护栏高度不低于1.1m。(3)在桥面上两侧均设泄水孔,通过铸铁泄水管将桥面的积水排出桥外。七、主要施工方案及注意事项施工必须严格遵守施工技术规范及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要求。施工放样时,需注意复核坐标及高程准确无误,并用多种可能的方法校核。仔细阅读设计图纸等有关设计文件及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领会设计意图,熟悉场地工程地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与设计方联系。7.1混凝土施工7.1.1一般要求(1)为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能,确保结构设计使用年限,防止混凝土开裂,混凝土中应通过配合比试验掺入适量的优质膨胀剂,以补偿混凝土收缩。(2)养护要求:混凝土硬化后要进行专人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冬季施工浇注混凝土要采取保湿保温养护措施。(3)混凝土在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水泥用量,采用发热量较低的水泥,加大骨料粒径增加碎石用量,改善骨料级配,降低水化热,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在20℃以下。(4)在炎热天气,混凝土应在夜间浇注,入模温度应控制在25℃以下。(5)混凝土拆模时,芯部混凝土与表层混凝土之间的温差、表层混凝土与环境之间的温差均不得大于20℃(梁体15℃)。(6)混凝土试件应采用与结构相同的混凝土、相同的浇筑方法和养护条件。(7)除了施工单位提供试块实验报告外,设计单位依据工程具体要求,可采用随机无损检验,以确认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及及强度等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7.1.2水泥(1)混凝土要求采用普硅水泥配制,宜使用同一厂家同一品牌的水泥(水泥等商品应具有专业部门的质量检验合格证)。(2)为了控制混凝土早期强度的过快发展,水泥中C3A含量不宜超过8%,水泥细度(比表面积)不超过350m2/kg,游离氧化钙不超过1.0%。7.1.3掺和料和外加剂(1)矿物掺和料必须品质稳定、来料均匀、来源稳定、统一牌号,应有相应的检验证明和生产厂家出具的产品检验合格证书。(2)混凝土掺加剂必须是经过有关部门检验并附有检验合格证明的产品,其质量应符合现行《混凝土外加剂》(GB8076-2008)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13)的规定,添加外加剂均应在满足混凝土强度、抗渗等级、膨胀率的前提下,通过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确定适应性和相应掺入量,试配报告单应提交施工监理或有关单位批准。以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离析性能,保持其均匀性。早期强度不能通过添加早强剂来得到。7.1.4骨料(1)应尽可能采用同一料场的石料、砂料,以保证结构外观色泽一致骨料质地均匀坚固,粒形和级配良好、吸水率低、空隙率小。(2)粗骨料抗压强度应大于砼强度的2倍,压碎性指标<7%,空隙率<40%,骨料应选用良好的级配,最大粒径<2.0cm,且不超过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2/3,同时不得超过钢筋最小间距的3/4;含泥量低于0.5%,针状、片状颗粒含量<5%。不容许采用卵石或卵石破碎方法生产。(3)细骨料含泥量低于1%。宜采用中粗砂,如果采用特细砂时,应满足有关规定和施工规范的要求,并能满足结构的抗裂和抗渗要求。为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浇筑及养护时的水化热,在使用特细砂时建议加入一定比例的机制砂或中粗砂。细度模数为2.0~2.5,具体比例根据施工单位的配合比实验确定。7.1.5保护层垫块混凝土保护层垫块的强度、密实度和耐久性应高于构件本体混凝土。绑扎垫块的铁丝头不得伸入保护层内,不得使保护层垫块成为钢筋腐蚀通道。垫块数量不应过少,应保证所有钢筋的保护层均满足设计要求。7.1.6钢材(1)所有钢筋的力学性能必须符合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T1499.1-2017)、《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带肋钢筋》(GB/T1499.2—2018)和《钢筋混凝土用热轧余热处理钢筋》(GB13014-2013)的规定,结构使用的钢筋应有工厂质量保适盘(合格证)。普通钢筋、预应力钢材和锚具应按设计技术指标和型号进行采购,并按有关质量检验标准进行严格的检验,遵照施工技术规范及有关要求进行施工。(2)凡因施工需要,断开的钢筋当再次连接时,必须进行焊接,并应符合施工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3)当钢筋和预应力管道在空间上发生干扰时,可适当移动普通钢筋的位置,以保证钢束管道位置的准确。钢束锚固处的普通钢筋如影响预应力施工时,可适当弯折,但待预应力施工完毕后应及时恢复原位。施工中如发生钢筋空间位置冲突,可适当调整其布置,但应确保钢筋的根数和净保护层厚度。(4)如因浇筑或振捣混凝土需要,可对钢筋间距作适当调整。(5)施工时应结合施工条件和施工工艺安排,尽量考虑先预制钢筋骨架(或钢筋骨架片)、钢筋网片,在现场就位后进行焊接或绑扎,以保证安装质量和加快施工进度。(6)如锚下螺旋筋与分布筋相干扰时,可适当移动分布钢筋或调整分布钢筋间距。(7)钢筋直径≥Ф20时采用等强剥肋滚轧直螺纹连接,应符合《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范》(JGT107-2010)的要求,接头等级I级。(8)严禁采用改制钢材。施工时任何钢筋的替换,均应经设计单位同意方可进行。(9)钢筋接头应按规范要求错开布置。7.2预应力工艺(1)预应力钢材及预应力锚具进场后,应分批严格检验和验收,妥善保管。(2)严禁将钢绞线作电焊机导线用,且钢铰线的放置应远离电焊地区。(3)预应力钢材应按有关规定对每批钢绞线抽检强度、硬度、弹性模量、截面积和延伸量,对不合格产品严禁使用,同时应就实测的弹性模量和截面对计算引伸量作修正。(4)波纹管应分批检验,不符合技术标准和有关要求者亦不得使用。(5)张拉前应检查其内摩阻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要求,否则应停止使用。(6)应逐个检查垫板喇叭管内有无毛刺,对有毛刺者应予退货,不得使用。(7)预应力钢材运抵工地后应放置在室内并防止锈蚀,切割钢绞线不得采用电焊或气焊切割,应采用圆盘机械切割。(8)所有预应力钢材不许焊接,凡有接头的预应力钢绞线部位应予切除,不得使用(9)预应力钢材使用前应作除锈处理,所有预应力张拉设备应按有关规定认真进行标定。(10)预应力管道间及管道与喇叭管的连接应确保其密封性。所有管道沿长度方向按设计要求设置定位钢筋并点焊在主筋上,不容许铁丝定位,确保管道在浇筑混凝土时不上浮,不变位,管道位置的容许偏差纵向不得大于±1厘米,横向不得大于±0.5厘米。(11)在现场施工单位对每批锚具的夹片应100%进行外观检查,对10%的夹片进行表面硬度检验,检验硬度的位置在夹片的侧面或按常规在小头端面测试。当每批检验夹片中硬度发现有不合格时,应对该批夹片按50%抽查检验。若再发现不合格时,则应100%逐片检查,确保工程质量,避免延误工期。锚具夹片硬度HRC为58~64。(12)应根据每批钢绞线的实际直径随时调整千斤顶限位板的限位尺寸,最标准的限位板尺寸应使钢绞线只有夹片的牙痕而无刮伤,如钢绞线出现严重刮伤则限位板限位尺寸过小,如出现滑丝或无明显夹片牙痕则有可能是限位板限位尺寸大。(13)千斤顶在下列情况下应重新标定:a、三个月或张拉50次;b、漏油;c、部件损伤;d、延伸量出现系统性的偏大或偏小;e、千斤顶和油泵必须配套标定和配套使用;(14)锚具安装时,垫板平面必须与钢束管道垂直,锚孔中心要对准管道中心。钢束管道与锚具端头的连接必须妥善处理,严禁管道伸入锚孔内,长钢束的穿束方法应仔细研究确定。(15)锚具夹片和锚头锥孔要保持清洁,严禁有金属屑等杂物。施工时应准确安装。(16)待混凝土强度达90%以上,养护达7天以上,方可进行预应力张拉。预应力钢束张顺序详见相应的设计图。(17)纵向预应力钢束在主梁横截面应保持对称张拉,纵向钢束张拉时两端应保持同步。张拉过程中,应观察梁体变位,发现异常及时向设计、监理、业主方通报。(18)预应力的张拉班组必须固定,且应在有经验的预应力张拉工长的指导下进行,不允许临时工承担此项工作。(19)每次张拉应有完整的原始张拉记录,且应在监理在场的情况下进行。(20)预应力钢束张拉程序为:0——初应力(10%σcon)——σcon——持荷5min——锚固。(21)预应力采用引伸量与张拉力双控,以张拉吨位为主的施工控制原则。钢束实际伸长量与理论伸长量的差值应控制在6%以内,否则应暂停张拉,待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予以调整后,方可继续张拉。每一截面的断丝率、滑移率不得大于该截面总钢丝数的1%,且每束钢绞线不得大于1丝。断丝是指锚具与锚具间或锚具与死锚端部之间,钢丝在张拉时或锚固时破断。(22)预应力张拉应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对千斤顶、油表按规定严格检测。(23)主梁预应力钢束张拉必须采取措施以防梁体发生侧弯,张拉顺序见图纸中说明。 (24)钢束张拉完毕,严禁撞击锚头和钢束,钢绞线多余的长度应用切割机切割。(25)应在钢束张拉完成后24小时内进行压浆处理,孔道压浆不得采用活塞法施工,而须采用真空灌浆法。压浆前应用压缩空气清除管道内杂质,然后压浆。管道压浆材料为C50纯水泥浆。要求灌浆密实(应有备用电源,以防突然断电,压浆中断等事故),压浆配合比要仔细比选,采用最优配合比,水灰比不大于0.4,不得掺入各种氯盐,可掺减水剂,其掺量由试验决定,为减少收缩可掺入适量的优质膨胀剂。应等水泥浆强度达到100%方可落架。预应力孔道灌浆由下向上进行,确保砂浆饱满。(26)绑扎普通钢筋时预应力钢束锚固端应严格按设计图纸所示位置及相应倾角进行固定。7.3上部结构主梁施工注意事项(1)现浇箱梁上部结构采用搭架现浇法施工,支架结构选型应根据现场地形及施工单位自身设备情况进行合理选择。(2)支架施工前应对支架地基进行处理;地基处理之前,应查明施工场地内不良地质现象;对可能发生不均匀沉降的地基应进行局部加强处理;地基处理宽度应大于施工工程(包括桥梁)实际投影面宽度两侧各加宽至少1m;地基应设置排水、隔水措施,地基严禁被上部混凝土结构养护用水和雨水浸泡。地基基础验收合格方可使用。(3)支架宜采用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构件拼装。无论使用何种材料的支架,均应进行施工图设计,并验算其强度和稳定性。(4)制作木支架时,长杆件接头应尽量减少,两相邻立柱的连接接头应尽量分设在不同的水平面上。主要压力杆的纵向连接,应使用对接法,并用木夹板或铁夹板夹紧。次要构件的连结可用搭接法。(5)支架应稳定、坚固,应能抵抗在施工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偶然冲撞和振动。(6)支架架设好后应对支架进行预压,预压重量不得小于施工重量的120%,以消除支架的非弹性变形。(7)支架拆除应按遵循先支后拆,后支先拆的顺序进行,拆除时严禁将支架从高处向下抛扔。(8)卸落支架应按拟定的卸落程序进行,分几个循环卸完,卸落量开始宜小,以后逐渐增大。在纵向应对称均衡卸落,在横向应同时一起卸落。(9)混凝土的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均应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时应保证浇筑进度和振捣密实,所有工作缝应应认真凿毛清洗干净,确保新老混凝土的结合强度,并注意混凝土的养生。所有箱梁的外表面均应达到平整、光洁,全桥混凝土颜色应尽量一致。(10)应严格控制主梁的轮廓尺寸,施工误差应限制在施工规范容许范围之内,为防止主梁混凝土开裂和棱边碰损,应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规范有关要求时方可拆模。(11)主梁施工中因施工所需开设的孔洞,均应征得设计单位的同意,所有施工预埋件,在施工完后应予割除,恢复原状,并注意防锈和美观。(12)凡因施工需要,断开的钢筋当再次连接时,必须进行焊接,并应符合施工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13)如因浇筑或振捣混凝土需要,可对钢筋间距作适当调整。(14)注意根据相关图纸预埋伸缩缝、支座、护栏等有关预埋件。7.4下部结构施工(1)桥台施工时,为保证不破坏岩石的完整性,不得爆破作业。当桥台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后按设计要求进行台后回填,回填填料采用透水性良好的砂性土,填料内摩擦角不小于35°。(2)墩台施工要求尺寸准确,颜色一致,表面光洁平整。(3)确保桥台混凝土的质量及强度,注意混凝土工作缝的处理确保其整体性。(4)桥台承台明挖施工时,基坑开挖时应隔离地表水。若地表地形地质复杂(地形起伏较大、土层松散以及岩层破碎等)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或永久支护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工程量以实际发生计量为准并须经现场监理工程师确认。(5)施工中若遇卸荷松弛岩体应进行清除,对其他地段危岩体、岩腔,应采取部分清除,结合岩体底部支撑、嵌补,并对裂缝采用水泥浆或细石混凝土封填等措施综合治理。(6)浇筑桥台背墙时,为保证伸缩缝宽度,应根据实际纵坡,适当调整台背的倾角。(7)台帽顶面搁置支座处必须平整、清洁、粗糙,并浇筑支座垫石。支座垫石位置和高程控制要求准确,垫石顶面必须保持平整、清洁。(8)台前、台后及两侧锥坡均对称填筑,以防桥台单向受力,造成位移。(9)台背回填不得采用大型机械填压。(10)桩基均为嵌岩桩设计,成孔方式为机械成孔,施工单位应精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如地质情况与地质钻孔资料出入较大时,应及时通报设计单位。同时,桩基施工应按图纸提供的坐标准确放样并做必要的复核,如发现问题应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解决。(11)所有桩基长度应采用持力岩层强度和设计嵌岩深度指标双控,即桩孔施工至设计标高后应检查嵌岩深度,并取岩样做极限承载力试验,确保嵌岩深度和嵌岩段基岩单轴极限抗压强度达到设计要求。(12)桩基嵌岩深度范围内不得采用爆破施工。(13)每根桩成孔后,应对地质情况作出描述,并对桩基勘岩起算点及桩尖处取样作单轴抗压试验,强度值(天然和饱和)应不低于地质报告中相应位置的岩层强度指标。当与地质勘探报告不符时,应与业主、监理、设计单位几方协商后,确定桩底标高。(14)桩孔施工应一次成孔,不得中途停顿,遇有意外情况立即处理。桩孔深度达到设计要求时,联合勘察单位工程师、施工地质工程师、监理,对孔深、孔径、孔位和孔形进行检查验收后,方可进行清孔。(15)须对每根桩进行检测,每根桩预埋无缝钢管进行超声波无损检测,施工时应确保检测管内通畅无污物,管端部应进行封堵处理。(16)位于河道内的桩基采用土石围堰筑岛施工,围堰高度不得低于施工期间最高水位0.5m,施工完成后应清除围堰土石方,恢复河道原貌。7.5桥面系及附属工程桥面系的安全、平顺、协调和高质量,是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舒适和良好景观的重要条件。因此桥面系工程必须做到精心施工,保证桥面系施工有足够的施工周期和周密的施工组织计划,切忌抢工赶时、粗制滥造。(1)桥面系工程应在主体工程完成后进行,在桥面系工程施工之前,应对主体工程进行阶段质量验评,对其影响桥面系施工的工程缺陷和遗漏的预埋件,要及时修补和补埋。特别是对桥面高程进行认真的测量核实。如桥面高程与设计值的高差在±20mm内,则可局部调整桥面铺装厚度,否则须报设计单位研究处理。(2)为了确保桥面现浇混凝土与主梁混凝土之间以及桥面系新旧混凝土之间的结合质量,所有的结合面必须按有关要求认真凿毛,并清洗干净。(3)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施工质量,是影响桥面寿命和行车条件的关键,为此沥青混合料的各种集料、级配及混合料的技术要求除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050-017)第4.1及第4.2规定外,施工前还应根据工程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各项必要的试验,以使沥青混凝土铺装具有粘结牢固、防渗水、抗滑耐磨、低温抗裂、高温抗辙、抗剥离的良好性能。为此施工前提出最佳的工艺流程和施工组织方案,并由有经验有资格的沥青路面施工专业队伍进行施工。(4)桥面所有混凝土除内在质量必须符合规范和有关技术标准外,其外观质量尤为重要。特别是人行道缘石、栏杆底座等的外露面,必须做到尺寸准确、线条顺适美观、表面光洁、色彩一致,无气泡无须抹面掩饰。为此必须事先做好施工划线放样,并采用具有足够刚度、加工精良的整体性钢模进行施工,确保混凝土震捣密实,防止出现蜂窝麻面等表面质量的缺陷。(5)桥面伸缩缝,生产厂家应提供安装图(包括各种温度下的安装宽度),并派人现场指导安装。伸缩缝两侧的沥青混凝土铺装应切割铲除,然后浇筑环氧混凝土,以保证行车平顺。(6)桥台支座位置及高程控制要求准确,支座水平安放,并应按厂家要求施工。(7)桥面防水材料必须按设计提出的材料技术标准和技术要求选用,并在厂家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精心施工。(8)支座组装后高度偏差应符合满足交通部现行相关行业标准要求。(9)在实施伸缩缝预埋钢筋时,施工单位应向厂家提供我院相关设计图纸,确定预埋钢筋的形式是否与所选产品相一致,如有冲突,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作相应调整。7.6其他(1)施工单位在施工放样之前,必须对桥台控制性里程桩号、基础坐标、桥面、墩台等各部位高程、设计高程等数据进行复核计算,若发现计算结果与设计不符,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复查。(2)施工前应通过人工局部开挖核实工程影响区的管网情况,如需改造的则先行改造,确保文明施工,消除对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3)由于人工挖孔桩属于重庆市建委发布的《重庆市建设领域禁止、限制使用落后技术通告(2019版)》中规定的限制使用的落后技术,因此本项目桥梁桩基设计均采用机械成孔,若确实受施工技术、场地条件等限制,不能采用机械成孔施工的,需按规定由施工单位编制人工挖孔桩专项施工方案,并经专家评审充分论证通过后,方可改为人工挖孔施工。(4)桥台开挖弃渣堆放在指定地点,另外三面放坡开挖时注意开挖坡率不小于1:1,同时应注意做好坡面防护工作。(5)若现场实际地质条件与勘察不符应报请业主、监理、勘察和设计单位共同处理解决。(6)钢筋混凝土嵌岩桩桩身完整性检测:a、采用超声波法检测判定桩身的完整性,检测范围为100%。b、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判定桩身缺陷位置及影响程度,并判断桩端嵌固情况,检测范围为桩基数量的50%。(7)施工组织和施工方案都必须考虑施工期间的结构安全、交通安全和行人安全。(8)设计未示可能从桥上通过的管线(因缺少拟从桥上通过管线的相关资料,如需敷设管线过桥,应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经同意后方可敷设);不允许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电压>10KV的电缆等危及行车、行人及桥梁结构安全的管线从桥上通过。(9)设计中其他未详之处按如下原则处理:建设项目参与各方及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协商解决并满足现行规范、规定的要求;以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环保为指导思想,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思路。(10)其它未尽事项按《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办理。秀山县国道G319武营至石耶段改建工程S4-2桥梁涵洞施工图设计说明第9页共10页涵洞施工图设计说明一、技术标准与设计规范:本次一阶段施工图设计:设计洪水频率1/50。桥涵设计荷载为公路-I级。(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3)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4)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5)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D65-2007。二、项目说明本合同段总共6.7公里,原有涵洞较少且管径较小不满足排水要求,故根据调查排水情况及汇水面积对该路段涵洞重新设计,本次设计涵洞总共14道,平均每公里设涵洞2.09道。新建为钢筋混泥土盖板涵13道,钢筋混凝土箱涵1道。本项目原涵洞拆除量、涵洞进出口接老路处挖沟量已计入相应涵洞土石方量中。三、技术指标(1)净跨径:1.0m、1.5m、4.0m。(2)荷载等级:公路I级。(3)涵洞类型:钢筋混凝土盖板涵、钢筋混凝土管涵。四、主要材料:(1)盖板混凝土、箱涵涵身、翼墙墙身:C30混凝土。(2)盖板钢筋、箱涵涵身、翼墙:HRB400、HPB300。(3)涵台身:C20混凝土。(4)盖板涵箱涵基础:C20混凝土。(5)涵底铺砌:M7.5浆砌MU30片石。(6)帽石:C25混凝土。五、设计要点(1)盖板采用简支板计算图式进行设计。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计算和验算。(2)盖板底层设受力主筋,顶层设架立钢筋,各种钢筋沿板长和板宽方向均匀布置。(3)涵台按上部盖板与涵底支撑梁或固定基础作为涵台的上下支撑点,涵台作为上下端简支的竖梁进行计算。(4)箱涵按整体闭合框架解算内力。顶板、底板和侧板按偏心受压构件计算、配筋;配筋率不少于0.3%。(5)涵身所受恒载包括涵身自重、涵身侧面及其顶面填土的作用。(6)箱涵为整体闭合式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整体性,且又置于路堤中,有较好的抗震性能,故计算中地震力未考虑。(7)涵洞过水流量按无压力式涵洞设计。六、施工要点1、主要材料要求(1)混凝土:涵洞框架所使用混凝土,必须仔细研究确定施工工艺和所选用的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