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湖北省高三历史押题卷(1)一、选择题1.周人继承了殷商对于祖灵保佑的重视,他们进一步认为,“人”的感情也是价值的合理依据。于是,亲情及其向外扩展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血缘及其应有的远近分别是社会秩序的本源。上述材料反映了A.周人将认同血、亲等作为社会认同的规则B.殷商“重祖”观念是西周宗法思想的基础C.西周将个人情感作为社会价值体系的来源D.西周构建的社会秩序实现了人际间的和谐2.《汉书·晁错传》记载:汉文帝将自己在治理国家的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提炼成试题,要各地的孝廉、贤良方正回答。当时“对策者百余人,唯错为高第”。这说明汉人才选拔A.施行实践检验的方式
B.已经使用考试的办法C.出现重才轻德的现象
D.将用人权收归到中央3.宋代某理学家说:“治道亦有从本而言,亦有从事而言。从本而言,惟从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由此可知,该理学家A.强调培养个人社会责任感
B.主张强化封建等级秩序C.认为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
D.吸收了道家的治国思想4.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
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6.下表是《1873~1903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统计表(%)》(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该表说明近代中国年份生产资料半制品制成品
农林渔牧产品手工开采机器开采手工生产机器生产手工生产机器生产18732.6——37.4—58.31.7189315.6——28.40.153.42.5190326.80.20.217.214.798.0A.出口贸易呈现下滑趋势
B.经济结构变化比较缓慢C.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优势
D.出口贸易总值相对稳定7.1908年8月27日清朝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中第三条规定:“凡法律岁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1911年11月3日清朝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其中第三条规定:“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取得重大成果
B.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C.民主共和趋势不可避免
D.南北议和的策略需要8.《新青年》自第2卷刊登通告:“自第二卷第一号起,新辟‘读者论坛’一栏,容纳社外文字,不问其‘主张’‘体裁’是否与本志相合。”同时,《新青年》第1到3卷每一号的封三都刊有《投稿简章》,明确提出“来稿无论或撰或译,皆所欢迎。”此举A.宣告新文化运动开始
B.体现了兼容并收的原则C.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D.大力弘扬了“五四精神”9.独立主权的获得不仅意味着中国与非洲国家享有自主处理内外事物的权利,而且双方能在国际环境中不断磨合,达成共识并形成一定的相互依赖性,进而产生新的战略结合点。材料旨在说明A.建立新型区域合作成为共识
B.推进合作共赢成为共识C.关注非传统安全成为共识
D.建立政治同盟成为共识10.1984年,邓小平在与中央有关负责人谈话时说到:“农村政策很有效,农村状况确实很好,我们需继续采取措施,使形势更好……”。1990年,邓小平提出:“从长远的观点,农村要有两次飞跃……,第二次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当的规模经营。”这表明邓小平主张A.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B.确立市场经济体制C.坚持家庭联产承包
D.深化农村体制改革11.在罗马的传说中,罗马人的祖先罗慕洛对其弟弟说:“任何亲情莫大于王法,……我们是在王法之下生活,我们不得不低下我们高贵的头颅,你的价值就体现在为了王法的威严而贡献出你高贵的生命。”这句话成为后世罗马法的永恒宗旨。这反映了古罗马时期A.王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
B.法律保障了民主政治的发展C.法律为维护君主专制而创制
D.法律的权威植根于历史传统12.16、17世纪欧洲思想家高举“回到希腊去”的大旗,18世纪末思想家们又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提倡人道主义。这两次文化“回归”的出现都主要是因为A.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B.工业化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C.思想家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D.科技发展拓宽了民众的视野13.《全球通史》中写道: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东西欧之间的商品交换频繁。……西欧得到了种种原料,尤其是对谷物的需求量很大。在从事波罗的海谷物贸易的主要港口但泽,黑麦、大麦和燕麦的价格在1550至1600年间分别上涨了247%、187%和185%。这种情况促使(东欧)谷物及其他原料的出口量大大增加。上述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西欧的贸易逆差严重
B.圈地运动的推动C.西欧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D.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化14.有学者指出,“自缔结和约以后,最初立法的缺点便立即暴露出来:国家好像一下子就解体了。每个殖民地都成了一个独立共和国,都要求享有完全的主权。邦联政府被它的宪法弄得软弱无力,不再有共同的危险感作为它的支柱,眼看着船舶上悬挂的国旗(星条旗)被欧洲大国凌辱而毫无办法……在邦联政府就要毁灭时,它正式证明自己无能为力,并向宪制权呼吁。”该学者认为A.“缔结和约”是指1781年《巴黎和约》B.《独立宣言》成为当时邦联政府的宪法C.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是当时的迫切需要D.联邦制的确立和权力运行挽救了合众国15.1777年,英国工业在国民总收入中占24%,农业占45%;到1821年,工业收入上升到31%,农业收入下降至26%。1851年工商业劳动力占有总劳动力的58.7%,农业劳动力占21.7%。这说明英国A.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C.第一产业生产能力日益降低
D.社会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16.国家和地区社会保障福利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20世纪80年代平均经济增长率(%)1985年1986年1987年1988年韩国5.65——6.447.439.6新加坡1.611.571.312.046.6中国香港6.015.795.935.986.9中国台湾6.306.65.87.67.9由上表我们可以得出,此时期“亚洲四小龙”A.民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B.经济高速发展缩小了贫富差距C.社会福利政策覆盖面比较窄
D.政府忽视民众的正当权益二、非选择题17.【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材料一
中国早期文明从夏商重巫到西周重史,史官文化逐渐形成。史官文化有三个特点:一是学在王宫,平民百姓没有文化;二是职在史官,史官之外的官吏无权记录;三是包罗万象,史官记载的内容涉及国家大事的方方面面,几乎涵盖精神文化的全部。这充分体现了史官文化的独占性与封闭性。到了春秋时期,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局面日益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局面所取代,整个社会面临着大动荡和大分化。一个从独占性、封闭性文化向普及型、开放型文化发展的转化过程逐渐形成。——摘编自罗德荣、胡如光《春秋战国文化传播的历史进步》材料二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阶级斗争激发了人们强烈的参政意识。对于当时社会变革中的种种问题,人们提出自己的认识和主张,这些认识和主张大部分是围绕政治思想上的论述而逐层铺展开的。人们“为学”是为了实际的政治,这就决定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具有普遍的政治色彩。同时,随着物质文明发展迅速,财富、享受、欲望与野心、权势、罪恶同步增长,文明进步与道德沦丧背离,思想家们生发改变现状的种种主张,并为此锲而不舍地追求。此外,长期的封建割据、封闭的自然经济、迥异的地理环境、各地独特的民俗风情,使列国文化步入独立发展的轨道,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区域文化。——摘编自王景润《简论春秋战国文化的时代特色》(1)简述材料一中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原因及影响。(2)概括材料二中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时代特色。18.【古代和现代中国边疆治理】材料一
秦朝将原赵、燕、秦长城连接并置机动部队,夺回匈奴手中的河套地区,并采取建灵渠、派军征服和设郡县等措施控制岭南地区。汉初,在北方边界扩建长城,设渔阳、上谷、蓟县等几个防御据点,以和亲求得暂时稳定;汉武帝通过三次大战,将匈奴逐出漠南地区,建立以呼伦贝尔大草原、阴山、祁连山等为中心的防线;汉宣帝设立都护府管理西域,同时对西南地区采取笼络手段。唐朝建立后,因无法对中亚、西亚、外东北等地区实行有效控制,于是采取“羁縻”政策。元朝在西藏、青海、外东北、西伯利亚东部设置行省,直接管辖边疆地区。康熙停修长城,对蒙古各部恩威并济,征服准噶尔势力等,确立辽阔疆域版图。——摘编自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等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远洋舰队的威胁远超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军团,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华威胁增大,染指台海地区。李鸿章等部分官员意识到东南沿海防御的重要性,通过洋务运动建立近代海军试图加强海防。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北地区依然面临严峻威胁,沙俄与英国支持的阿古柏侵入新疆,左宗棠继承林则徐“塞防论”,极力推动收复新疆,还主张大规模“移民实边”;清廷对关内开放东北地区,使后来的“闯关东”成潮流。内蒙和东北的进一步开发,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侵略,但无力避免外蒙20世纪20年代出现裂变。——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方式和效果。(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边疆治理的变化。19.【近代中国留学与思想解放潮流】材料一
1872年8月,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在监督陈兰彬等带领下启程赴美,在此后的三年,又有90名幼童分批赴美。他们年龄最大者16岁,最小者10岁。中国第一波留学运动后因封建守旧人士的破坏而半途夭折,但这批留美学生日后大都成为中国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有学者统计,这批留美学生中,从事工矿、铁路、电报业者有30人,其中矿师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从事教育者5人,其中大学校长2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外交官12人,外交总长1人,内阔总理1人;从事商业者7人;从事海军者20人,其中海军将领14人。材料二20世纪初出现了大批中国学生涌向日本留学的热潮。……中国人前往日本留学的多数是青年学生,也有王公贵族、秀才举人、在职官员,甚至缠足女子、白发老翁亦不甘落后。有的夫妇同往,有的父子、兄弟相随,还有全家、全族留学的情况。在留日学生中间,许多人参加了革命组织或改良运动。孙中山的同盟会成立于日本东京,早期骨干也以留日学生为主。其他如光复会、自立军,也都以留日学生为主要力量。后人曾对此评价说:“当吾华似醒非醒、初醒之际,新欤旧欤彷徨奠定之时,有日本留学生之书报,有日本留学生之詈骂,有日本留学生之通电,以致通国之人为之大醒。已明者因而更明,顽固者因其詈骂而醒悟,前进者有其驱策而更前,后退者有其鞭策而前进。”——摘编自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19世纪70年代幼童留美的特点与20世纪初期留日运动出现的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分别阐述这两次留学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20.【图片中的世界近代历史】从两幅(或两幅以上)作品中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逻辑清晰。)答案一、选择题1.【解析】材料周人认为“亲情及其向外扩展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血缘及其应有的远近分别是社会秩序的本源”,将认同血、亲等作为社会认同的规则,故A项正确;血缘纽带是西周宗法思想的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周人继承了殷商对于祖灵保佑的重视”,将“重祖”观念作为社会价值体系的来源,故C项错误;西周构建的社会秩序是为了实现人际间的和谐,但依据材料无法推断是否实现,故D项错误。【答案】A2.【解析】材料反映使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人才,而不是施行实践检验的方式,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汉文帝以治理国家的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作为测试题,考察当时士子的才华和见识,说明汉代已经使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重视才能,但没有涉及道德,无法推断出现重才轻德的现象,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已经使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而没有涉及用人权的归属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B3.【解析】题干强调君主德行是治国的根本,不是强调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封建等级秩序,而是强调君主德行是治国的根本,故B项错误;题干是说治国之道的根本在于君王的德行,君心正则天下安,认为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吸收了道家的治国思想,而是强调君主的德行是治国根本,故D项错误。【答案】C4.【解析】蒙古的生存基础是游牧经济而不是农业经济,材料“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说明蒙古经济与中原经济的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说明诸王守边是为了加强防御力量,故B项错误;材料“明朝前期”和“明朝后期”每个时间段采取的政策都不同,不能说明堵疏并用,故C项错误;据材料“重镇防范蒙古”结果“威逼北京”和材料“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结果“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说明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故D项正确。【答案】D5.【解析】在鸦片战争前后,部分中国人的“华夷之变”已经开始改变,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部分官员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关税自主是国家主权,进而说明清朝部分官员的近代主权意识缺失,故B项正确;题干主要论述清朝官员以全免关税为条件来解决中外冲突,说明他们并不明确国际法,更不要说他们具有国际法的意识,故C项错误;清朝官员主张全免关税的目的在于制止中外冲突,不是自强,故D项错误。【答案】B6.【解析】通过表格可知其出口贸易大部分都有所上涨,故A项错误;通过表格可知,中国的出口商品中农林渔牧产品、手工制品长期占据优势地位,机器制品出口增速较低,说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比较缓慢,故B项正确;表格没有反映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情况,故C项错误;表格没有反映中国贸易总值的变化情况,故D项错误。【答案】B7.【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清末新政,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故A项错误;材料中清政府的态度说明是革命形势迅速发挥,清政府不得不进行宪政改革,故B项正确;材料“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并非民主共和潮流,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南北议和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B8.【解析】宣告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是《青年杂志》的创办,故A项错误;“自第二卷第一号起,新辟‘读者论坛’一栏,容纳社外文字,不问其‘主张’‘体裁’是否与本志相合”和“来稿无论或撰或译,皆所欢迎”体现了包容原则,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包容原则,没有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大力弘扬“五四精神”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故D项错误。【答案】B9.【解析】题干中中非属于不同大洲,无法建立区域合作,故A项错误;题干中“中国与非洲国家…能在国际环境中不断磨合,达成共识并形成一定的相互依赖性,进而产生新的战略结合点”,推知中非双方可以合作双赢,故B项正确;二战后,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大量独立,其中1960年是非洲独立年,非传统安全是在冷战后,时间与题干不同,故C项错误;中非之间虽然可以合作,但未提及建立政治同盟,故D项错误。【答案】B10.【解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故B项错误;据材料“第二次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当的规模经营”可知坚持家庭联产承包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根据邓小平在1984年和1990年的谈话内容的变化可以得出邓小平主张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故D项正确。【答案】D11.【解析】从材料“任何亲情莫大于王法”、“你的价值就体现在为了王法的威严而贡献出你高贵的生命”,可知材料强调法律大于王权,故A项错误;古罗马实行君主制和贵族制,没有实行过民主制,故B项错误;从材料“任何亲情莫大于王法”,可知古罗马的法律有制约王权的内容,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强调法律的权威高于王权,可知古罗马的法律至上意识来源于历史传统,故D项正确。【答案】D12.【解析】这两次文化“回归”前者是文艺复兴,后者是启蒙运动,都是利用传统文化回应现实的挑战,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时期还未开始工业化,故B项错误;两次都是利用传统文化回应现实的挑战,表达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故C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近代自然科学才刚刚兴起,与科技发展拓宽民众的视野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13.【解析】贸易逆差是表现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新航路开辟造成的价格革命,欧洲粮食价格上涨和出口增多说明欧洲农业发展,源于圈地运动,故B项正确;西欧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是表现不是原因,故C项错误;国际分工明显是其中一个原因而非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B14.【解析】1783年签订了《美英巴黎条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故A项错误;1781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制定的《邦联条例》生效,故B项错误;独立后的美国是一个由13个州结成的松散的“邦联”,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制定一部完备的宪法,已经成为美国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与材料中“在邦联政府就要毁灭时,它正式证明自己无能为力,并向宪制权呼吁”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只提到“邦联政府”,没有涉及联邦制的确立,故D项错误。【答案】C15.【解析】根据材料英国工业收入从1777年的21%上升到1821年31%,工商业劳动力占比58.7%体现了工业化不断发展,在国民经济占主导,即经济结构中工业比例上升导致了根本性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的内容仅能体现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化进程,不能反映城市化进程,故B项错误;材料仅能反映农业比重降低和农业劳动力变少,不能说明第一产业生产能力降低,结合所学工业革命推动了农业的进步,生产能力有所进步,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阶级分化和收入的情况,故D项错误。【答案】A16.【解析】根据表格得出四个国家GDP增速较快,但是社会保障福利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增长幅度较慢,民众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并未因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得到显著改善,故A项正确;根据表格中数据得出经济快速发展,民众获利较少,从侧面可以反映出贫富差距应该有所扩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数据不能得出社会福利覆盖群体的情况,故C项错误;材料中可以得出政府已经对社会保障福利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进行了一定提升,可见政府还是对福利保障有所关注的,并未忽视民众的正当权益,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17.【解析】(1)本题是原因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的地区已非常广泛普遍,牛耕技术有助于农业劳动力的解放,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成生产关系的变革;根据材料“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局面日益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局面所取代”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动,促成了各种政治主张的产生和不同哲学派别的形成,诸侯争霸的政治局面和尚未建立统一的观念形态的思想局面,为诸子百家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宽松的良好社会环境,可概括出社会形态的转变;等等。影响:根据材料“充分体现了史官文化的独占性与封闭性……一个从独占性、封闭性文化向普及型、开放型文化发展的转化过程逐渐形成”可知,直接导致史官制度的崩溃与学术的下移;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私学的勃兴;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推动了士阶层的迅速崛起,为文化传播造就了规模庞大的主力军;政治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议政机遇和人才基础,经济变革为百家争鸣奠定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文化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思想条件,代表不同阶级的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期对治国提出处世理论,这些都为百家争鸣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等等。(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激烈的阶级斗争激发了人们强烈的参政意识”可得出,强烈的政治意识;根据材料“思想家们生发改变现状的种种主张,并为此锲而不舍地追求”可以得出,执着的精神追求;根据材料“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区域文化”可以得出,浓厚的地域色彩;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空前自由的学术气氛;等等。【答案】(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宗法分封制的瓦解;社会形态的转变;等等。影响:直接导致史官制度的崩溃与学术的下移;促进了私学的勃兴;推动了士阶层的迅速崛起,为文化传播造就了规模庞大的主力军;为百家争鸣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等等。(2)时代特色:强烈的政治意识;执着的精神追求;浓厚的地域色彩;以人为本的理念;空前自由的学术气氛;等等。18.【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的边疆地区。第一问方式,由材料一“汉初,在北方边界扩建长城,设渔阳、上谷、蓟县等几个防御据点,以和亲求得暂时稳定”可得出构筑防御工事,修长城,建据点,建防线;由材料一“并采取建灵渠、派军征服和设郡县等措施控制岭南地区”可得出交通建设,加强边疆联系;由材料一“汉武帝通过三次大战,将匈奴逐出漠南地区,建立以呼伦贝尔大草原、阴山、祁连山等为中心的防线”可得出军事手段征服镇压边疆势力,攻占控制边疆领土;由材料一“唐朝建立后,因无法对中亚、西亚、外东北等地区实行有效控制,于是采取‘羁縻’政策。”及所学可得出采取和亲、笼络、羁縻等手段实施管理;由材料一“汉宣帝设立都护府管理西域,同时对西南地区采取笼络手段”可得出设置军政机构加强管理开发。第二问效果,由材料一“康熙停修长城,对蒙古各部恩威并济,征服准噶尔势力等,确立辽阔疆域版图。”可得出扩大了疆域,奠定国家版图基础;由材料一“元朝在西藏、青海、外东北、西伯利亚东部设置行省,直接管辖边疆地区”可得出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利于民族交融;结合所学可得出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丰富了国家治理体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边疆地区。由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北地区依然面临严峻威胁,沙俄与英国支持的阿古柏侵入新疆,左宗棠继承林则徐‘塞防论’,极力推动收复新疆,还主张大规模‘移民实边’;……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侵略,但无力避免外蒙20世纪20年代出现裂变。”及所学可知,背景性质变化,由相对独立的封建王朝内部的民族关系治理,转变为资本主义扩张背景下更加严峻的外来侵略,边疆治理也转变为中华民族反对内部分裂势力、反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由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远洋舰队的威胁远超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军团,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华威胁增大,染指台海地区。李鸿章等部分官员意识到东南沿海防御的重要性,通过洋务运动建立近代海军试图加强海防。”及所学可知,区域变化,边疆危机从以陆上危机为主体扩展到面临海陆威胁,边疆形势更加严峻、复杂;由材料二“通过洋务运动建立近代海军试图加强海防;还主张大规模‘移民实边’;清廷对关内开放东北地区,使后来的‘闯关东’成潮流”可得出策略变化,学习借鉴西方先进技术;建设近代化新式海陆军队加强海防;“移民实边”开发边疆等策略;结合所学可知,有识之士国家主权意识逐步增强,由封闭的王朝国家逐步向民族国家世界体系的转型,但未能抵挡外来侵略导致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答案】(1)方式:①构筑防御工事,修长城,建据点,建防线;②交通建设,加强边疆联系;③军事手段征服镇压边疆势力,攻占控制边疆领土;④采取和亲、笼络、羁縻等手段实施管理;⑤设置军政机构加强管理开发。效果:①扩大了疆域,奠定国家版图基础;②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利于民族交融;③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发展;④丰富了国家治理体系;⑤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2)变化:①背景性质变化,由相对独立的封建王朝内部的民族关系治理,转变为资本主义扩张背景下更加严峻的外来侵略,边疆治理也转变为中华民族反对内部分裂势力、反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②区域变化,边疆危机从以陆上危机为主体扩展到面临海陆威胁,边疆形势更加严峻、复杂。③策略变化,学习借鉴西方先进技术;建设近代化新式海陆军队加强海防;“移民实边”开发边疆等策略。④影响变化,有识之士国家主权意识逐步增强,由封闭的王朝国家逐步向民族国家世界体系的转型,但未能抵挡外来侵略导致民族危机日益加深。19.【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期(中国)。特点:根据材料“1872年8月,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在监督陈兰彬等带领下启程赴美,在此后的三年,又有90名幼童分批赴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洋务派推动的,旨在培养洋务人才,清廷官派,派监督管教;根据材料“中国第一波留学运动后因封建守旧人士的破坏而半途夭折,但这批留美学生日后大都成为中国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可知,规模小,且没有得到官绅阶层认可,学生多为买办商人年幼子弟。原因:根据材料“20世纪初出现了大批中国学生涌向日本留学的热潮。……中国人前往日本留学的多数是青年学生,也有王公贵族、秀才举人、在职官员,甚至缠足女子、白发老翁亦不甘落后。有的夫妇同往,有的父子、兄弟相随,还有全家、全族留学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邻近,日本学习西方卓有成效,留学日本成为共识。(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期(中国)。19世纪70年代赴美留学影响:根据材料“1872年8月,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在监督陈兰彬等带领下启程赴美,在此后的三年,又有90名幼童分批赴美。”可知,早期赴美留学开辟中国海外留学先河;根据材料“这批留美学生日后大都成为中国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有学者统计,这批留美学生中,从事工矿、铁路、电报业者有30人,其中矿师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从事教育者5人,其中大学校长2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外交官12人,外交总长1人,内阔总理1人;从事商业者7人;从事海军者20人,其中海军将领14人。”可知,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近代化人才;根据材料“中国第一波留学运动后因封建守旧人士的破坏而半途夭折,但这批留美学生日后大都成为中国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可知,遭保守势力打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